前言 隨著生態旅遊在中國的迅速發展,旅遊需求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齣。一方麵,由於中國大多數保護區需要自己籌集經費,依靠旅遊解決地方就業,保護區開展生態旅遊已成為一種必然;但另一方麵,「生態旅遊」也正在破壞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傢委員會早在1998年提供的一份調查資料就顯示,中國已有22%的自然保護區由於開展生態旅遊而造成保護對象的破壞,11%齣現環境資源退化。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必將會使中國的生態旅遊資源遭受更大的破壞。當前,基於營銷目的的偽生態旅遊的泛濫,很可能使真正的生態旅遊夭摺在繈褓之中,因此,如何在提供質量盡可能高的生態旅遊體驗的同時保證保護區環境的永續發展,使得對生態旅遊遊客,特別是生態旅遊者進行研究的要求越來越迫切。
2002年是聯閤國所確定的「世界生態旅遊年」,2002年5⺝19日∼22日在加拿大魁北剋市,世界旅遊組織(UNWTO)和聯閤國環境規劃署(UNEP)共同主持召開瞭世界生態旅遊峰會。在此之前,世界旅遊組織特別委託專傢對七個重要的生態旅遊客源國(它們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和義大利)進行瞭深入的關於生態旅遊遊客的市場調查。世界生態旅遊峰會C組的總結報告中還特別強調,「更多地去理解生態旅遊目的地國傢中那些正在對生態旅遊產品做齣反應的人們是重要的」。生態旅遊在客源國和目的地國,或者換言之,在已開發國傢和開發中國傢的發展因客觀環境的不同,應存在不同的發展方嚮,不同時期也應有不同的研究和發展的側重。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正蓬勃發展的開發中國傢,它的生態旅遊市場是整個世界生態旅遊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目前,對於中國生態旅遊遊客的研究成果還非常欠缺,因此,本研究將有助於人們對世界生態旅遊市場的完整理解。
保護區保護與發展的矛盾集中錶現在兩類區域,一類是國際知名的自然保護區,如九寨溝,對於這類區域,無論國際還是中國社會都給予瞭高度的重視;另一類則是大城市周邊一些生態意義並不是非常重要的保護區,它們一方麵麵臨著更大的自籌資金的壓力,另一方麵由於其可達性高,也將麵臨較大的遊客壓力。因為即使在美國那樣經濟發達,交通便捷的國傢,短途旅遊仍要占到80%,特別是2∼4天的週末遊。因此,大城市周邊自然保護區的遊客管理研究已成為這些保護區開展生態旅遊麵臨的關鍵問題,它的研究作為全國自然保護區遊客管理研究的組成部分,將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
本研究以北京市百花山自然保護區為例,在對生態旅遊者和一般遊客進行有效分類的基礎上,對生態旅遊者與一般遊客以及百花山生態旅遊者與其他國傢和地區生態旅遊者的特徵進行瞭比較,並以此為基礎提齣瞭生態旅遊遊客管理的基本原則。全書由6個章節構成:第1章,闡述瞭研究意義與研究框架;第2章,綜述瞭相關研究進展;第3章,對生態旅遊中遊客行為研究的理論基礎、調查手段和分類方法等進行瞭梳理;第4章,為具體的案例研究,採用KNN和BP綜閤分類法識別生態旅遊者,利用NEP和VIS細分生態旅遊者,透過多⻆度的比較研究探究百花山生態旅遊者的基本特徵,是全書最核心的部分;第5章,是在第4章基礎上對生態旅遊遊客行為更深入的研究,提齣瞭中國遊客管理研究的方嚮與遊客管理實踐的基本原則;第6章,歸納瞭本研究所獲得的主要結論,總結瞭研究有待改進的地方,最後提齣瞭進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嚮。
李燕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