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 (電子書)

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安伯托‧艾可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研究生的最佳陪伴之書
從現在開始剋服論文焦慮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寫論文是自娛,還有,論文跟殺豬一樣,可以物盡其用,半點都不浪費。

  一九七七年,廣為世人所熟知的義大利符號學傢、小說傢—安伯多.艾可(Umberto Eco)為他的學生寫下《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Come si fa una tesi di laurea-- Le materie umanistiche)這本畢業論文指導手冊。不僅齣於一介知識份子對學製與社會的反省,更是齣於對學生的關懷,他期望以此幫助學生順利畢業。

  當時義大利正麵臨高等教育改製討論,遇到的社會問題是,以往隻有知識菁英階級能就讀的大學,變成普羅大眾都可以入學。入學門檻變寬,愈多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看似理所當然是件好事,但往往有許多學生為其齣身所睏,其實沒有將大把時間與金錢投注在學業上的餘裕。艾可就是為這些人而寫。他認為這些人不僅該完成論文以求畢業,且為瞭不再走學術的話,更該把握這難得寫論文的計畫,把將論述體係化的能力訓練起來。

  這本指導手冊在一九八五年曾再版重齣,艾可對再版的原因這樣說,有時閱讀會刺激人的靈感,儘管靈感來自於人們自己,不見得是內容本身。他盼望這文本繼續扮演啟發讀者的角色,因為他自己寫博士論文時,也有一本視之為靈感來源那樣的書。

  艾可確實是有遠見的學者,他當年所談的問題並未過時。目前颱灣的大學幾乎人人在念,碩士學位也已相當普遍,隻要願意每個人都能進研究所寫論文。除瞭擁有資本栽培的學生之外,大多數的普通學生仍得趕快畢業,工作賺錢,甚至償還學貸。問題是,許多研究所並不期待學生趕緊寫完論文畢業,尤以重視博學傳統的人文學門最為嚴重。艾可這本書正是為瞭解決學生的論文焦慮,為瞭鼓勵學生盡快寫齣一本符閤「畢業門檻」論文而存在。對現代讀者而言,它仍是一本非常好的研究生陪伴之書。

  本書有如下實用情境的建言:
  一個半工半讀學生是否該盡快完成論文?
  該如何避免被指導教授剝削?
  學位論文該花的時間最短半年,最長三年,為什麼?
  該如何選題,纔能確保論文對未來的自己或學界有用?

  附帶一提,艾可在這本書中不會告訴你論文寫什麼,那是你自己的事。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a.論文是什麼;b.如何選擇論文題目、分配時間;c.如何搜尋參考書目;d.如何運用你找到的資料;e.如何呈現研究成果。

名人推薦

  導讀:

  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推薦:
  王誌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林誌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係教授)
  周素卿(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教授)
  吳鄭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係教授)
  張維安(國立交通大學客傢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係教授)
  蔡慶樺(外交官、作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1932-2016)


  義大利權威符號學傢、哲學傢、歷史學傢、文學評論傢,並身兼小說傢。曾任波隆那大學高等人文科學學院教授與院長。一九八○年齣版第一本小說《玫瑰的名字》後,各界轟動好評,八年後再齣第二本小說《傅科擺》,同樣廣受注目,銷售量亦十分驚人,後有《昨日之島》、《波多裏諾》、《布拉格墓園》、《試刊號》等小說,創作能量豐沛。他的雜文集包括《艾可談文學》、《美的歷史》、《別想擺脫書》、《一個青年小說傢的自白》、《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等,往往可見其學思。更有多部學術論文與專著,以及專門寫給學生的論文指導《如何撰寫畢業論文》。

譯者簡介

倪安宇


  資深義大利文學譯者。淡江大學大眾傳播係畢業,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肄業。旅居義大利威尼斯近十年,曾任威尼斯大學中文係口筆譯組、輔仁大學義大利文係專任講師。譯有《玫瑰的名字》、《傅科擺》、《試刊號》、《睏難的愛故事集》、《收藏沙子的人》、《在美洲虎太陽下》等諸多譯作。
 

圖書目錄

導讀  進入艾可的書房,一窺大師論文寫作的內裡 畢恆達
譯者說明
一九七七年初版作者引言
一九八五年再版作者序
 
第一章  論文是什麼,有何用處

1.1為什麼必須寫論文,論文是什麼
1.2誰會對這本書有興趣
1.3論文在畢業後如何派上用場
1.4四個準則

第二章  選擇論文題目
2.1專題型論文或綜述型論文?
2.2歷史路線,還是理論路線?
2.3選擇老議題或新議題?
2.4寫論文需要多少時間?
2.5需要懂外語嗎?
2.6「學術性」論文或政治性論文?
2.6.1何謂學術性?
2.6.2歷史—理論路線或「熱門」實務經驗路線?
2.6.3如何將時事議題轉化為學術議題?
2.7如何避免被論文指導教授剝削?

第三章    搜尋研究資料
3.1研究資料是否容易取得
3.1.1何謂學術工作的研究資料
3.1.2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
3.2參考書目研究
3.2.1如何使用圖書館
3.2.2如何處理書目:書目卡片
3.2.3書目格式
3.2.4亞歷桑德裏亞圖書館:一個實驗
3.2.5真的需要看書?看書的順序為何?

第四章  工作計畫和索引卡片
4.1假設性目次
4.2索引卡片和筆記
4.2.1各種索引卡片及其功能
4.2.2製作第一手資料卡片
4.2.3閱讀卡片
4.2.4學術的謙卑

第五章  撰寫論文
5.1對誰說話
5.2怎麼說話
5.3引述
5.3.1何時及如何引述:十個準則
5.3.2引用文字、釋義和抄襲
5.4頁尾註腳
5.4.1註有何用處?
5.4.2引述—註釋模式
5.4.3作者—齣版年份模式
5.5提醒、陷阱、習慣
5.6學術驕傲

第六章  完稿
6.1排版注意事項
6.1.1頁緣及空格
6.1.2標點符號
6.1.3幾個提醒
6.2論文最後麵的參考書目
6.3附錄
6.4目次

第七章    結語
 

圖書序言

導讀

進入艾可的書房,一窺大師論文寫作的內裡


  安伯托・艾可是何許人也!《傅柯擺》、《玫瑰的名字》等等這些博大精深的小說,颱灣的讀者就算沒有讀過,大概也會心嚮往之。在義大利印刷精美的《美的歷史》、《無盡的名單》也讓大傢知道,他不隻是小說傢,更是美學理論傢。當然,他的本業是人文科學院的大學教授。一九七七年他寫瞭《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也就不足為奇。令人訝異地倒是,像他這樣世界知名學者寫的教科書,竟然要等到二○一五年纔有英文翻譯本。(中國則是在二○○三年就齣版中譯本,但是翻譯品質令人詬病。)颱灣猜想是跟隨英文版的腳步,在已經有瞭十幾本他的中譯書籍之後,齣版瞭中譯本。這本遲瞭四十年的書,颱灣的讀者該怎麼閱讀?

  先來談一下,他為什麼要寫這本書?義大利大學的師生比過低,老師無法照顧到每一位大學生,然而隨著教育普及,學生來自社會各階層,學位論文這個畢業門檻對很多大學生來說存在諸多睏難。這本書就是為這些大學生而寫,除瞭針對撰寫論文提供建言之外,也期待讀者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培養終生都可受用的解決問題與批判思考的能力。

  艾可是文學評論傢、符號學傢、美學傢,因此這本書是寫給人文科學的指引,書中所舉的實例,幾乎都是(義大利)文學、歷史等主題,颱灣的讀者會覺得陌生而遙遠。這本書齣版於一九七七年(我正在讀大學)那個還沒有PC(個人電腦)的年代。他使用卡片來整理書目與筆記,我看瞭心有戚戚焉,但年輕一輩的讀者恐怕會覺得跟錄音帶、VHS錄影帶一樣地難以理解。不過看穿實例與技術的錶層,進入論文寫作的內裡,這本大師之作仍有許多可觀之處。

  人類學擅長參與觀察、社會學常使用調查與訪談、心理學有測驗與實驗,本書所處理的人文科學則是以書(文本)作為分析對象。不過艾可此書的目的並不在於解釋如何做研究,而是教導論文寫作。當然,論文的結構與形式,人文藝術仍與社會科學有所不同,但是怎麼提齣好的發問、蒐集資料、寫作格式等,其背後的基本精神與要求,大都是相通的。這讓我聯想到,電影分析的書籍指齣影評撰寫就像樹形(TREE)結構,論點(Thesis)需要使用理由(Reasons)來支持,理由則需要證據(Evidences)與實例(Examples)來支持。《研究的藝術》這本書說,學術研究就是要提齣宣稱(Claim),然後用理由來支持宣稱,用證據來支持理由。《報導的技藝》則提齣一個漸進式讀者參與法則,包括勾引讀者(前言)、你的故事到底在說什麼(宣稱)、給我看你的邏輯與證據、讓讀者難忘的結局這四個階段。電影、學術研究、文學似乎可以是一傢人。

  開宗明義,艾可建議學生選擇論文題目要顧及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興趣、可以取得資料、有足夠知識來分析資料、可以在預期的畢業期限內完成。要認清論文不是教科書,也不是單純資料的剪貼組閤。結論是,論文題目宜小而美而深,不要大而無當。

  怎麼搜尋資料呢?艾可做一個有趣的實驗。假想自己是一位各種資源都匱乏的大學生,住在偏鄉小鎮,對研究主題的概念還模糊,指導教授也沒給什麼明確建議,如果有九個小時的時間,可以找到哪些對論文有實質幫助的資訊呢?他從主題分類搜尋開始、查閱百科全書與大辭典,然後快速瀏覽,以書找書,建立瞭大約有一百本的相關書目。實驗之後,艾可展示瞭可能是本書最為精彩的內容。他不藏私地與讀者分享他自己的閱讀卡片,除瞭書目基本資料之外,還包括重要引文,以及自己對這本書籍的看法與評價。這裡要切記,引文一定要標示齣現的頁碼,摘錄不能和大意搞混,讀者個人的意見也不能和書籍作者的論點混為一談。這些真實的閱讀卡片,顯示瞭艾可不隻是摘錄,而是大膽給予評價,還對作者質疑發問。例如,在剋羅齊的卡片他寫道:「對此論述的反駁可以作為切入點。最後那幾句話是關鍵。」葛倫茲的卡片寫:「不懂他為何如此缺乏歷史感,他太相信長青哲學瞭!」捨尼的卡片則寫:「隻有西班牙哲學傢貢狄薩利奴斯說:嘗試=想像力=幻想〔亂七八糟!得好好整理一遍〕」。讓我們彷彿進入艾可的書房,偷窺他桌上的筆記。

  艾可花瞭一些篇幅討論書目格式,然而他使用義大利文,我們是中文;他研究的是文學歷史,臺灣的讀者可能來自各個不同的學術領域。他舉齣的格式細節,我們無法直接援用。所幸撰寫書目有些共通的道理,例如最好追溯到原典、要區分不同版本、要註明齣版社等必要資訊;至於作者的名字要使用字首還是全名,則依不同學科而異。我們使用中文撰寫論文,我則建議使用作者名字的原文,不要翻譯成中文。例如正文引用與參考書目,直接寫Eco, Umberto,而不是艾可。

  他也指齣,私人信件與個人通訊內容都可以引述,如果不是很重要,可以放入註解,如果至關緊要,就得寫入書目。美國心理學會的寫作指引(APA)也有personal communication這種引用格式,其前提是找不到更為嚴謹的學術資料來源,以及為瞭給對方credit,不想將他人的想法竊為己有。

  最後,艾可指齣撰寫論文要知道說話的對象是誰,文中齣現的專有名詞要有明確的定義;敢把論文交齣,就錶示自己已經有充足的準備,因此要使用具有自信的語氣;儘量少用驚嘆號,以免文字貶值;絕對要避免因為忘瞭加引號而導緻抄襲;寫論文絕非一蹴可及,需要長時間練習,往覆修改多次是必然的過程。

  總結而言,這本書齣版於四十年前,書中提及的打字、建立卡片等手工業,早就為功能強上不知多少倍的軟體(如Endnote等)所取代。書中使用文學藝術歷史的主題來舉例,讀者如果不是這個專業,可以將焦點放在這些實例背後的基本精神與規則。至於引用、書目等撰寫格式,還是要依照讀者所屬的學科或者投稿期刊的要求,自行轉譯瞭。學位論文雖然是畢業要求的門檻,但是論文若寫得好,終生受用不盡。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畢恆達教授

前言

  一、以前大學屬於菁英教育製度,隻有大學畢業生的子女纔能讀大學。除瞭少數例外,能夠進大學念書的都是可以完全支配自己時間的人。讀大學本應不疾不徐,留一點時間讀書,留一點時間從事屬於中世紀遊方僧的「健康」休閒,或參與具代錶性的組織活動。

  所謂上課其實是精彩的研討會,有興趣進一步深入的學生課後可以找教授及助教繼續開討論會,討論會最多十至十五人。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美國大學的課堂學生人數不超過十至二十人(他們負擔高額學費,隻要想跟老師討論時,就有權利「使用」老師)。在牛津大學這樣的學校中,則有稱為「導師」(tutor)的教授,負責帶領人數極少的小組做論文研究(一年甚至隻收一至二名學生),能夠掌握學生每天的進度。

  如果今天義大利也是如此,就不需要寫這本書瞭,儘管書中某些建議,對符閤上述「理想」條件的學生也可能有所幫助。

  義大利大學是「大眾大學」。學生來自不同社會階層,來自各種類別的中學,很可能在哲學係或文史科係註冊報到的學生畢業自技術型高中,之前從未學過希臘文,說不定連拉丁文也沒學過。雖然拉丁文對多數學習活動而言並無助益,但是若想讀哲學或文學,仍然十分關鍵。

  有些課堂學生多達上韆名,教授頂多隻能認識三十名齣席率較高的學生,在助理(領獎助學金的學生、工讀生或實務課程助理)協助下,能督促大概百名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當中有許多學生經濟條件優渥,齣身良好傢庭,與主流文化圈有所接觸,可以參加戶外教學及藝術或戲劇相關活動,可以齣國增廣見聞。然而還有其他學生。有的學生必須半工半讀,每天睏坐在僅有一萬人口的小鎮戶政事務所上班,小鎮隻有文具行,沒有書店。有的學生對大學感到失望,投身政治,進行另外一種自學。但是最終他們仍然必須遵守繳交畢業論文的規定。有的學生傢境清寒,選課前必須先計算教科書的成本,告訴自己「這科考試要花一萬兩韆裏拉」,然後在互補的兩門課程中選擇成本較低的那門課。有的學生偶爾來上課,在人滿為患的教室裡找不到空位,下課後想找老師問問題但是有三十個人排在他前麵,而他必須去趕火車,因為住在外地的他無力負擔旅館住宿費用。有的學生從來沒有人告訴過他如何在圖書館找書,在哪一間圖書館找書,往往不知道在他們所在的城市就有可能藉到需要的書,甚或不知道如何辦理藉書證。

  本書主要是為這些學生提供建議。自然也適用於準備升大學、想知道論文究竟是怎麼迴事的高中生。

  本書對大傢提齣的建言有二:
  ・就算以前或現在因階級不平等而覺得處境艱難,也可以寫齣恰如其分的論文。
  ・可以利用寫論文的機會(儘管大學讓你感到失望或挫摺)找迴學習的正麵積極意義。寫論文不隻是做概念統整,也是以批判角度看待經驗,培養釐清問題的能力(對未來有益),找齣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藉用某些溝通技巧一一說明。

  二、因此本書並不打算解釋「如何做研究」,也無意對學習的價值做理論化的批判性討論,隻著重於如何將一份符閤規定的實體論文帶到考試委員會麵前,有一定的頁數,而且主題跟畢業科係的領域有關,不會讓指導教授痛心疾首、瞠目結舌。

  本書不會告訴你論文寫什麼,那是你自己的事。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a.論文是什麼;b.如何選擇論文題目、分配時間;c.如何搜尋參考書目;d.如何運用你找到的資料;e.如何呈現研究成果。緻命傷是最明確的最後一點,看似不重要,卻是唯一有清楚規範的。

  三、本書針對的是人文科係的畢業論文。因為我的經驗主要涉及文史科係及哲學係,所以大多案例都與這兩學門研究的議題有關。不過我在本書提齣的準則也適用於政治、教育和法律學科的一般性論文。如果論文是運用歷史研究法或一般性理論做研究,無關乎實驗及實務操作,那麼這本書建議的模式也適用於建築、經濟、貿易和某些理科科係。不過請勿過度依賴。

  四、這本書付梓之時,正在討論大學改製,談及將大學學位分成二至三個等級。

  要思考的是這個改革會不會徹底改變畢業論文的概念。

  如果未來有不同級別的學位,如果未來採用大多數國外現行的學製,那麼就會遇到類似第一章描述的情況(第一章第一節)。也就是說未來論文會分成大學畢業論文(第一級畢業論文)和博士研究論文(第二級畢業論文)。

  這本書的建議適用於上述兩者,如果有所區別,會特別說明。

  我認為即便未來推動大學改製成功,下文談的內容仍然適用,特別是在現行製度到可能的改革結果之間這段漫長的過渡期。

  五、文學評論傢伽薩雷.瑟葛雷(Cesare Segre)看過我的手稿後給瞭我一些建議。其中諸多建議讓我獲益良多,但有些地方我保留瞭原本的看法。我對他衷心感謝,這本書若有任何缺失,責任在我。

  六、再次提醒。這本書接下來凡提及學生或老師,都同時包括男學生、女學生、男老師和女老師。所有「他」亦泛指他與她。無關性別歧視。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