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 (電子書)

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安伯托‧艾可
圖書標籤:
  • 畢業論文
  • 人文社科
  • 研究方法
  • 寫作技巧
  • 學術寫作
  • 論文指導
  • 研究生
  • 電子書
  • 論文提綱
  • 文獻綜述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研究生的最佳陪伴之書
從現在開始剋服論文焦慮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寫論文是自娛,還有,論文跟殺豬一樣,可以物盡其用,半點都不浪費。

  一九七七年,廣為世人所熟知的義大利符號學傢、小說傢—安伯多.艾可(Umberto Eco)為他的學生寫下《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Come si fa una tesi di laurea-- Le materie umanistiche)這本畢業論文指導手冊。不僅齣於一介知識份子對學製與社會的反省,更是齣於對學生的關懷,他期望以此幫助學生順利畢業。

  當時義大利正麵臨高等教育改製討論,遇到的社會問題是,以往隻有知識菁英階級能就讀的大學,變成普羅大眾都可以入學。入學門檻變寬,愈多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看似理所當然是件好事,但往往有許多學生為其齣身所睏,其實沒有將大把時間與金錢投注在學業上的餘裕。艾可就是為這些人而寫。他認為這些人不僅該完成論文以求畢業,且為瞭不再走學術的話,更該把握這難得寫論文的計畫,把將論述體係化的能力訓練起來。

  這本指導手冊在一九八五年曾再版重齣,艾可對再版的原因這樣說,有時閱讀會刺激人的靈感,儘管靈感來自於人們自己,不見得是內容本身。他盼望這文本繼續扮演啟發讀者的角色,因為他自己寫博士論文時,也有一本視之為靈感來源那樣的書。

  艾可確實是有遠見的學者,他當年所談的問題並未過時。目前颱灣的大學幾乎人人在念,碩士學位也已相當普遍,隻要願意每個人都能進研究所寫論文。除瞭擁有資本栽培的學生之外,大多數的普通學生仍得趕快畢業,工作賺錢,甚至償還學貸。問題是,許多研究所並不期待學生趕緊寫完論文畢業,尤以重視博學傳統的人文學門最為嚴重。艾可這本書正是為瞭解決學生的論文焦慮,為瞭鼓勵學生盡快寫齣一本符閤「畢業門檻」論文而存在。對現代讀者而言,它仍是一本非常好的研究生陪伴之書。

  本書有如下實用情境的建言:
  一個半工半讀學生是否該盡快完成論文?
  該如何避免被指導教授剝削?
  學位論文該花的時間最短半年,最長三年,為什麼?
  該如何選題,纔能確保論文對未來的自己或學界有用?

  附帶一提,艾可在這本書中不會告訴你論文寫什麼,那是你自己的事。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a.論文是什麼;b.如何選擇論文題目、分配時間;c.如何搜尋參考書目;d.如何運用你找到的資料;e.如何呈現研究成果。

名人推薦

  導讀:

  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推薦:
  王誌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林誌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係教授)
  周素卿(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教授)
  吳鄭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係教授)
  張維安(國立交通大學客傢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係教授)
  蔡慶樺(外交官、作傢)
 
探尋知識的邊界:當代科學研究前沿與方法論 本書聚焦於當代科學研究領域的核心議題、前沿突破以及支撐這些進步的嚴謹方法論。它旨在為所有對知識生産和係統性探索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理解現代學術是如何運作、如何突破既有認知框架,並最終塑造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的。 本書並非一本操作指南,而是對科學思想史的深度剖析,以及對當前跨學科研究範式的細緻梳理。我們拒絕泛泛而談,而是深入挖掘那些正在重塑我們認知領域的具體案例和理論框架。 第一部分:科學哲學的迴響與研究範式的演變 本部分首先追溯瞭科學哲學的核心爭論如何影響瞭我們對“真理”的界定。我們審視瞭波普爾的可證僞性原則在當代復雜係統研究中的局限性,並探討瞭庫恩的範式轉換理論在信息科學革命背景下的新意義。 1.1 理論的結構與知識的積纍: 深入探討瞭邏輯實證主義的遺産,以及後結構主義思潮如何挑戰瞭經典科學研究的客觀性主張。我們分析瞭“觀察者效應”如何從量子物理學領域滲透到社會科學和復雜係統研究中,揭示瞭知識的建構性本質。書中詳細比較瞭基於模型的解釋(Model-based Explanation)與基於定律的解釋(Law-based Explanation)在不同學科中的適用性,並重點分析瞭當前在氣候建模和生態係統研究中對統計不確定性處理的最新進展。 1.2 研究範式的重塑:數據驅動與理論驅動的張力: 現代科學正處於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是繼續依賴宏大的統一理論,還是轉嚮大規模數據挖掘以發現隱藏的模式?本章剖析瞭大數據分析(Big Data Analytics)如何改變瞭實驗設計和假設檢驗的流程。例如,在基因組學和神經科學的交叉領域,我們探討瞭如何平衡高通量數據産生的“發現式統計”(Exploratory Statistics)與傳統假設驅動研究的嚴謹性。我們特彆關注瞭“計算主義”(Computationalism)思潮的興起及其對認知科學基礎的衝擊。 第二部分:前沿領域的跨學科碰撞與方法論創新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目光投嚮當前最具活力的研究熱點,分析這些領域如何通過跨學科閤作,催生齣新的研究工具和理論框架。 2.1 復雜性科學與湧現現象的研究: 復雜係統是理解現實世界諸多現象(從細胞自組織到全球金融市場波動)的關鍵。我們詳細闡述瞭非綫性動力學、網絡理論(Network Theory)和信息論在描繪和預測湧現行為中的核心作用。書中精選瞭對“相變”(Phase Transitions)概念在不同尺度上應用的案例研究,包括材料科學中的超導轉變和社會群體行為的同步化。我們強調瞭將拓撲數據分析(Topological Data Analysis, TDA)應用於高維數據集,以揭示隱藏結構的方法論價值。 2.2 神經科學與計算模型的融閤: 認知科學和人工智能的交叉領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本章深入探討瞭連接組學(Connectomics)如何利用先進的成像技術,結閤圖論和機器學習算法,試圖繪製大腦的“功能地圖”。我們批評性地評估瞭當前主流的深度學習模型(Deep Learning Models)在多大程度上能真正模擬生物智能,並討論瞭從生物神經元網絡中提取算法靈感的“神經形態計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的潛力與挑戰。 2.3 量子信息科學的理論基礎與應用: 量子力學已經從純粹的物理學分支,擴展到信息科學、計算和加密學的核心。本章側重於量子糾纏(Entanglement)和量子測量理論的最新進展,以及它們如何為構建下一代計算架構提供理論支撐。我們討論瞭量子化學計算如何藉助量子退火(Quantum Annealing)技術解決傳統優化問題,以及在信息論框架下對量子信道容量的重新審視。 第三部分:研究誠信、可重復性危機與開放科學的未來 科學的進步依賴於信任和透明度。本部分嚴肅地探討瞭當前科學界麵臨的“可重復性危機”(Replication Crisis),並分析瞭旨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開放科學”(Open Science)運動。 3.1 統計功效與研究設計偏差: 深入分析瞭P值濫用、樣本量不足以及“HARKing”(Hypothesizing After the Results are Known)等行為如何係統性地汙染瞭科學文獻。書中提供瞭關於貝葉斯統計方法(Bayesian Methods)如何提供更穩健推斷的教學示例,並強調瞭預注冊(Preregistration)機製在重建研究透明度中的關鍵作用。 3.2 開放科學的實踐工具與倫理考量: 開放科學不僅僅是公開數據,它要求對代碼、材料和方法進行完全透明化。我們詳細評估瞭預印本服務器(Preprint Servers)的影響,它們如何加速瞭知識傳播但同時也帶來瞭同行評議責任的轉移。此外,本章還探討瞭在跨國數據共享、知識産權保護與倫理審查(尤其是涉及人類受試者數據時)之間如何尋求平衡。 3.3 研究評估體係的變革: 評估科研人員和機構的標準直接影響著研究産齣的質量。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的局限性,並探討瞭後門指標(Altmetrics)和基於能力評估(Ability-based Assessment)等替代性指標的興起,旨在奬勵那些對基礎知識積纍做齣長期、嚴謹貢獻的研究者。 總結: 本書是一次對當代知識生産機製的全麵審視。它要求讀者超越學科壁壘,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方法論的基石,並積極參與到構建更透明、更具可重復性和更具社會責任感的科學未來的討論中去。它為那些渴望在復雜的研究環境中做齣真正有意義貢獻的探究者,提供瞭必要的理論工具和戰略視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1932-2016)


  義大利權威符號學傢、哲學傢、歷史學傢、文學評論傢,並身兼小說傢。曾任波隆那大學高等人文科學學院教授與院長。一九八○年齣版第一本小說《玫瑰的名字》後,各界轟動好評,八年後再齣第二本小說《傅科擺》,同樣廣受注目,銷售量亦十分驚人,後有《昨日之島》、《波多裏諾》、《布拉格墓園》、《試刊號》等小說,創作能量豐沛。他的雜文集包括《艾可談文學》、《美的歷史》、《別想擺脫書》、《一個青年小說傢的自白》、《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等,往往可見其學思。更有多部學術論文與專著,以及專門寫給學生的論文指導《如何撰寫畢業論文》。

譯者簡介

倪安宇


  資深義大利文學譯者。淡江大學大眾傳播係畢業,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肄業。旅居義大利威尼斯近十年,曾任威尼斯大學中文係口筆譯組、輔仁大學義大利文係專任講師。譯有《玫瑰的名字》、《傅科擺》、《試刊號》、《睏難的愛故事集》、《收藏沙子的人》、《在美洲虎太陽下》等諸多譯作。
 

圖書目錄

導讀  進入艾可的書房,一窺大師論文寫作的內裡 畢恆達
譯者說明
一九七七年初版作者引言
一九八五年再版作者序
 
第一章  論文是什麼,有何用處

1.1為什麼必須寫論文,論文是什麼
1.2誰會對這本書有興趣
1.3論文在畢業後如何派上用場
1.4四個準則

第二章  選擇論文題目
2.1專題型論文或綜述型論文?
2.2歷史路線,還是理論路線?
2.3選擇老議題或新議題?
2.4寫論文需要多少時間?
2.5需要懂外語嗎?
2.6「學術性」論文或政治性論文?
2.6.1何謂學術性?
2.6.2歷史—理論路線或「熱門」實務經驗路線?
2.6.3如何將時事議題轉化為學術議題?
2.7如何避免被論文指導教授剝削?

第三章    搜尋研究資料
3.1研究資料是否容易取得
3.1.1何謂學術工作的研究資料
3.1.2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
3.2參考書目研究
3.2.1如何使用圖書館
3.2.2如何處理書目:書目卡片
3.2.3書目格式
3.2.4亞歷桑德裏亞圖書館:一個實驗
3.2.5真的需要看書?看書的順序為何?

第四章  工作計畫和索引卡片
4.1假設性目次
4.2索引卡片和筆記
4.2.1各種索引卡片及其功能
4.2.2製作第一手資料卡片
4.2.3閱讀卡片
4.2.4學術的謙卑

第五章  撰寫論文
5.1對誰說話
5.2怎麼說話
5.3引述
5.3.1何時及如何引述:十個準則
5.3.2引用文字、釋義和抄襲
5.4頁尾註腳
5.4.1註有何用處?
5.4.2引述—註釋模式
5.4.3作者—齣版年份模式
5.5提醒、陷阱、習慣
5.6學術驕傲

第六章  完稿
6.1排版注意事項
6.1.1頁緣及空格
6.1.2標點符號
6.1.3幾個提醒
6.2論文最後麵的參考書目
6.3附錄
6.4目次

第七章    結語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37740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5MB

圖書試讀

導讀

進入艾可的書房,一窺大師論文寫作的內裡


  安伯托・艾可是何許人也!《傅柯擺》、《玫瑰的名字》等等這些博大精深的小說,颱灣的讀者就算沒有讀過,大概也會心嚮往之。在義大利印刷精美的《美的歷史》、《無盡的名單》也讓大傢知道,他不隻是小說傢,更是美學理論傢。當然,他的本業是人文科學院的大學教授。一九七七年他寫瞭《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也就不足為奇。令人訝異地倒是,像他這樣世界知名學者寫的教科書,竟然要等到二○一五年纔有英文翻譯本。(中國則是在二○○三年就齣版中譯本,但是翻譯品質令人詬病。)颱灣猜想是跟隨英文版的腳步,在已經有瞭十幾本他的中譯書籍之後,齣版瞭中譯本。這本遲瞭四十年的書,颱灣的讀者該怎麼閱讀?

  先來談一下,他為什麼要寫這本書?義大利大學的師生比過低,老師無法照顧到每一位大學生,然而隨著教育普及,學生來自社會各階層,學位論文這個畢業門檻對很多大學生來說存在諸多睏難。這本書就是為這些大學生而寫,除瞭針對撰寫論文提供建言之外,也期待讀者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培養終生都可受用的解決問題與批判思考的能力。

  艾可是文學評論傢、符號學傢、美學傢,因此這本書是寫給人文科學的指引,書中所舉的實例,幾乎都是(義大利)文學、歷史等主題,颱灣的讀者會覺得陌生而遙遠。這本書齣版於一九七七年(我正在讀大學)那個還沒有PC(個人電腦)的年代。他使用卡片來整理書目與筆記,我看瞭心有戚戚焉,但年輕一輩的讀者恐怕會覺得跟錄音帶、VHS錄影帶一樣地難以理解。不過看穿實例與技術的錶層,進入論文寫作的內裡,這本大師之作仍有許多可觀之處。

  人類學擅長參與觀察、社會學常使用調查與訪談、心理學有測驗與實驗,本書所處理的人文科學則是以書(文本)作為分析對象。不過艾可此書的目的並不在於解釋如何做研究,而是教導論文寫作。當然,論文的結構與形式,人文藝術仍與社會科學有所不同,但是怎麼提齣好的發問、蒐集資料、寫作格式等,其背後的基本精神與要求,大都是相通的。這讓我聯想到,電影分析的書籍指齣影評撰寫就像樹形(TREE)結構,論點(Thesis)需要使用理由(Reasons)來支持,理由則需要證據(Evidences)與實例(Examples)來支持。《研究的藝術》這本書說,學術研究就是要提齣宣稱(Claim),然後用理由來支持宣稱,用證據來支持理由。《報導的技藝》則提齣一個漸進式讀者參與法則,包括勾引讀者(前言)、你的故事到底在說什麼(宣稱)、給我看你的邏輯與證據、讓讀者難忘的結局這四個階段。電影、學術研究、文學似乎可以是一傢人。

  開宗明義,艾可建議學生選擇論文題目要顧及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興趣、可以取得資料、有足夠知識來分析資料、可以在預期的畢業期限內完成。要認清論文不是教科書,也不是單純資料的剪貼組閤。結論是,論文題目宜小而美而深,不要大而無當。

  怎麼搜尋資料呢?艾可做一個有趣的實驗。假想自己是一位各種資源都匱乏的大學生,住在偏鄉小鎮,對研究主題的概念還模糊,指導教授也沒給什麼明確建議,如果有九個小時的時間,可以找到哪些對論文有實質幫助的資訊呢?他從主題分類搜尋開始、查閱百科全書與大辭典,然後快速瀏覽,以書找書,建立瞭大約有一百本的相關書目。實驗之後,艾可展示瞭可能是本書最為精彩的內容。他不藏私地與讀者分享他自己的閱讀卡片,除瞭書目基本資料之外,還包括重要引文,以及自己對這本書籍的看法與評價。這裡要切記,引文一定要標示齣現的頁碼,摘錄不能和大意搞混,讀者個人的意見也不能和書籍作者的論點混為一談。這些真實的閱讀卡片,顯示瞭艾可不隻是摘錄,而是大膽給予評價,還對作者質疑發問。例如,在剋羅齊的卡片他寫道:「對此論述的反駁可以作為切入點。最後那幾句話是關鍵。」葛倫茲的卡片寫:「不懂他為何如此缺乏歷史感,他太相信長青哲學瞭!」捨尼的卡片則寫:「隻有西班牙哲學傢貢狄薩利奴斯說:嘗試=想像力=幻想〔亂七八糟!得好好整理一遍〕」。讓我們彷彿進入艾可的書房,偷窺他桌上的筆記。

  艾可花瞭一些篇幅討論書目格式,然而他使用義大利文,我們是中文;他研究的是文學歷史,臺灣的讀者可能來自各個不同的學術領域。他舉齣的格式細節,我們無法直接援用。所幸撰寫書目有些共通的道理,例如最好追溯到原典、要區分不同版本、要註明齣版社等必要資訊;至於作者的名字要使用字首還是全名,則依不同學科而異。我們使用中文撰寫論文,我則建議使用作者名字的原文,不要翻譯成中文。例如正文引用與參考書目,直接寫Eco, Umberto,而不是艾可。

  他也指齣,私人信件與個人通訊內容都可以引述,如果不是很重要,可以放入註解,如果至關緊要,就得寫入書目。美國心理學會的寫作指引(APA)也有personal communication這種引用格式,其前提是找不到更為嚴謹的學術資料來源,以及為瞭給對方credit,不想將他人的想法竊為己有。

  最後,艾可指齣撰寫論文要知道說話的對象是誰,文中齣現的專有名詞要有明確的定義;敢把論文交齣,就錶示自己已經有充足的準備,因此要使用具有自信的語氣;儘量少用驚嘆號,以免文字貶值;絕對要避免因為忘瞭加引號而導緻抄襲;寫論文絕非一蹴可及,需要長時間練習,往覆修改多次是必然的過程。

  總結而言,這本書齣版於四十年前,書中提及的打字、建立卡片等手工業,早就為功能強上不知多少倍的軟體(如Endnote等)所取代。書中使用文學藝術歷史的主題來舉例,讀者如果不是這個專業,可以將焦點放在這些實例背後的基本精神與規則。至於引用、書目等撰寫格式,還是要依照讀者所屬的學科或者投稿期刊的要求,自行轉譯瞭。學位論文雖然是畢業要求的門檻,但是論文若寫得好,終生受用不盡。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畢恆達教授

前言

  一、以前大學屬於菁英教育製度,隻有大學畢業生的子女纔能讀大學。除瞭少數例外,能夠進大學念書的都是可以完全支配自己時間的人。讀大學本應不疾不徐,留一點時間讀書,留一點時間從事屬於中世紀遊方僧的「健康」休閒,或參與具代錶性的組織活動。

  所謂上課其實是精彩的研討會,有興趣進一步深入的學生課後可以找教授及助教繼續開討論會,討論會最多十至十五人。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美國大學的課堂學生人數不超過十至二十人(他們負擔高額學費,隻要想跟老師討論時,就有權利「使用」老師)。在牛津大學這樣的學校中,則有稱為「導師」(tutor)的教授,負責帶領人數極少的小組做論文研究(一年甚至隻收一至二名學生),能夠掌握學生每天的進度。

  如果今天義大利也是如此,就不需要寫這本書瞭,儘管書中某些建議,對符閤上述「理想」條件的學生也可能有所幫助。

  義大利大學是「大眾大學」。學生來自不同社會階層,來自各種類別的中學,很可能在哲學係或文史科係註冊報到的學生畢業自技術型高中,之前從未學過希臘文,說不定連拉丁文也沒學過。雖然拉丁文對多數學習活動而言並無助益,但是若想讀哲學或文學,仍然十分關鍵。

  有些課堂學生多達上韆名,教授頂多隻能認識三十名齣席率較高的學生,在助理(領獎助學金的學生、工讀生或實務課程助理)協助下,能督促大概百名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當中有許多學生經濟條件優渥,齣身良好傢庭,與主流文化圈有所接觸,可以參加戶外教學及藝術或戲劇相關活動,可以齣國增廣見聞。然而還有其他學生。有的學生必須半工半讀,每天睏坐在僅有一萬人口的小鎮戶政事務所上班,小鎮隻有文具行,沒有書店。有的學生對大學感到失望,投身政治,進行另外一種自學。但是最終他們仍然必須遵守繳交畢業論文的規定。有的學生傢境清寒,選課前必須先計算教科書的成本,告訴自己「這科考試要花一萬兩韆裏拉」,然後在互補的兩門課程中選擇成本較低的那門課。有的學生偶爾來上課,在人滿為患的教室裡找不到空位,下課後想找老師問問題但是有三十個人排在他前麵,而他必須去趕火車,因為住在外地的他無力負擔旅館住宿費用。有的學生從來沒有人告訴過他如何在圖書館找書,在哪一間圖書館找書,往往不知道在他們所在的城市就有可能藉到需要的書,甚或不知道如何辦理藉書證。

  本書主要是為這些學生提供建議。自然也適用於準備升大學、想知道論文究竟是怎麼迴事的高中生。

  本書對大傢提齣的建言有二:
  ・就算以前或現在因階級不平等而覺得處境艱難,也可以寫齣恰如其分的論文。
  ・可以利用寫論文的機會(儘管大學讓你感到失望或挫摺)找迴學習的正麵積極意義。寫論文不隻是做概念統整,也是以批判角度看待經驗,培養釐清問題的能力(對未來有益),找齣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藉用某些溝通技巧一一說明。

  二、因此本書並不打算解釋「如何做研究」,也無意對學習的價值做理論化的批判性討論,隻著重於如何將一份符閤規定的實體論文帶到考試委員會麵前,有一定的頁數,而且主題跟畢業科係的領域有關,不會讓指導教授痛心疾首、瞠目結舌。

  本書不會告訴你論文寫什麼,那是你自己的事。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a.論文是什麼;b.如何選擇論文題目、分配時間;c.如何搜尋參考書目;d.如何運用你找到的資料;e.如何呈現研究成果。緻命傷是最明確的最後一點,看似不重要,卻是唯一有清楚規範的。

  三、本書針對的是人文科係的畢業論文。因為我的經驗主要涉及文史科係及哲學係,所以大多案例都與這兩學門研究的議題有關。不過我在本書提齣的準則也適用於政治、教育和法律學科的一般性論文。如果論文是運用歷史研究法或一般性理論做研究,無關乎實驗及實務操作,那麼這本書建議的模式也適用於建築、經濟、貿易和某些理科科係。不過請勿過度依賴。

  四、這本書付梓之時,正在討論大學改製,談及將大學學位分成二至三個等級。

  要思考的是這個改革會不會徹底改變畢業論文的概念。

  如果未來有不同級別的學位,如果未來採用大多數國外現行的學製,那麼就會遇到類似第一章描述的情況(第一章第一節)。也就是說未來論文會分成大學畢業論文(第一級畢業論文)和博士研究論文(第二級畢業論文)。

  這本書的建議適用於上述兩者,如果有所區別,會特別說明。

  我認為即便未來推動大學改製成功,下文談的內容仍然適用,特別是在現行製度到可能的改革結果之間這段漫長的過渡期。

  五、文學評論傢伽薩雷.瑟葛雷(Cesare Segre)看過我的手稿後給瞭我一些建議。其中諸多建議讓我獲益良多,但有些地方我保留瞭原本的看法。我對他衷心感謝,這本書若有任何缺失,責任在我。

  六、再次提醒。這本書接下來凡提及學生或老師,都同時包括男學生、女學生、男老師和女老師。所有「他」亦泛指他與她。無關性別歧視。
 

用戶評價

评分

在颱灣的人文領域,口試的氣氛往往比歐美來得更為緊繃,委員們對格式的挑剔,有時候甚至會超過對內容深度的要求,這是一個很現實的睏境。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在「格式規範與學術倫理」這方麵提供極為詳盡的指引。不隻是APA或MLA的基本規則,而是針對我們中文學術界慣用的註釋格式、參考文獻的排列順序,以及在引用碩博士論文時,特別需要注意的引用規範等細節。很多時候,一篇優秀的論文就是因為一些不該犯的低級格式錯誤而被扣分。如果這本書能像一本「防呆手冊」,把所有可能踩到地雷的地方都標註齣來,並且提供範例,那對我來說的價值簡直是幾何級數的增長。畢竟,論文的完成度,很大一部分體現在這些外在的細節處理上,這點絕對不能馬虎。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風格給人一種很直接、很務實的感覺,不像有些學術著作動不動就用一堆華麗的詞藻包裝,讓人看瞭卻不知所雲。我個人對於「建議」這兩個字特別有感,因為在研究生的生涯裡,最缺的就是來自過來人的、可以立即採用的建議。我已經看過太多關於「如何定義你的研究問題」的長篇大論,但真正關鍵的是,當你的問題在研究過程中不斷跑偏、不斷膨脹時,該如何俐落地「縮小」範圍,並將其導迴正軌?這纔是決定論文能否在時限內完成的關鍵。我特別好奇它在「文獻迴顧」這一塊會著墨多少。傳統的文獻迴顧總是被要求寫得像一本專著的縮影,讀起來枯燥乏味。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創新的寫法,也許是主題式的、對話式的,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對學術脈絡的掌握度,而不隻是簡單的「誰說瞭什麼」的羅列。

评分

說實話,每次翻開那些指導寫作的厚重書籍,我就像看到瞭一座難以攀越的高山,厚厚的理論基礎把我壓得喘不過氣。我需要的不是再多一本告訴我康德是怎麼想、福柯怎麼說的書,而是真正能解決我「現在」這個階段卡住的實用工具。我特別關注的是,它有沒有針對人文領域獨有的研究睏境提齣解方?比如說,我們在做文本細讀時,如何確保自己的詮釋不會淪為純粹的「個人感想」,而是能紮根於紮實的學理基礎上?或者,在麵對那些動輒數百年的歷史文獻時,如何建立一個清晰、有說服力的論證結構,而不是讓我的論文變成一堆零散的筆記組閤?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學長姐,不談空泛的學術理想,而是直接告訴我:「嘿,這個段落的銜接要這樣調整會更順暢」、「在引言部分,你必須在第三段明確點齣你的研究缺口,否則口試委員一定會抓著不放。」這種手把手、沒有廢話的指導,纔是真正能讓我擺脫「寫作焦慮癥」的良藥。

评分

老實說,我對市麵上大部分的寫作指南都抱持著一種懷疑的態度,因為它們往往忽略瞭「寫作是孤獨且充滿自我懷疑的過程」這個核心。人文研究的特點就是極度依賴個人的詮釋能力和持續的專注力,這兩者在漫長的寫作過程中很容易耗盡。我真正想從這本書裡得到的,是關於「心態調適」的建議。例如,當我麵對一片空白的Word文件時,如何戰勝拖延癥?當我的初稿被指導教授打得體無完膚時,如何快速調整心態重新齣發,而不是一蹶不振?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她親身經歷的、關於如何「管理寫作情緒」的經驗談。這種帶有溫度和同理心的指導,比任何枯燥的結構分析都來得重要,因為它直接觸及瞭我們作為研究生的生存睏境——如何在壓力下保持產齣。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實用的「心理建設」方案,那它就遠遠超越瞭一本單純的寫作指導書的範疇瞭。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像是為我們這些在人文學科打滾的研究生量身打造的救命稻草,光是看到「畢業論文」這四個字,我的心臟就漏跳瞭一拍。我在圖書館裡翻遍瞭各種參考書,從文獻迴顧的結構到田野調查的方法,感覺自己像個無頭蒼蠅。很多坊間的指南都太過學術化,動不動就引用一堆我根本搞不懂的理論框架,讀起來簡直是摺磨。我最需要的是那種能把複雜的步驟拆解成可以執行的清單,而且是用一種比較貼近我們「在地」經驗的語言來書寫。畢竟,在颱灣寫論文,除瞭要應付口試委員的嚴格標準外,還要麵對學術資源的限製和特有的文化脈絡,這些外國的指南往往著墨不多。我殷切期盼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土法煉鋼」卻又行之有效的實戰技巧,像是如何跟指導教授建立有效的溝通模式,或者在麵對期末截止日期壓力的情況下,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不崩潰。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有效利用校內外的電子資源庫,或是針對我們常見的中文文獻整理難題給予實質建議,那就太棒瞭,絕對會是人文書科學生書架上必備的傳傢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