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大學教育發端於19世紀,盛行於20世紀。到21世紀,大學的格局在國際層面上大致成型。但是,針對文化背景下的大學教育,我們能夠從先進國家的大學體制中承襲什麼?大學教育的特色具體在何處?本書試圖用科學理性的思路,對年輕一代在大學中的被教育、自我教育過程進行分析討論。從現代大學的成因、任務、機遇、挑戰幾個方面展開。
內容分為大學的價值、大學的教育方略、大學與教授、研究型大學以及結語等幾個部分。重點探索了教育對人性發展的決定性價值,並著重討論了現代生活方式下人性發展與人類傳統文化的關係。在科學理性分析的基礎上,本書提出了以科學智慧和知識為主要素材,透過理性教育來發展適應於現代生活方式的個性,進而培育個體在公民社會和職業社會中享受人生的能力。
食飽了的我們,還沒能擺脫「食色性也」的祖訓,既不大明白物質享受是否有盡頭,又不大明白怎樣享受精神生活;既不太明白如何享受藝術感性美,又不太明白怎樣享受科學創造的理性妙趣;既不大明白如何享受更廣闊的人生,也不大明白如何享受更精緻的人生;既不大明白怎樣享受忙碌,也不大明白怎樣安享悠閑……
那麼多的東西要理解、要研究明白,辦大學也要學習,而且,是創造性地學習,因為我們前面的歐美人似乎也沒有把大學辦得盡善盡美。人是活的,人辦的大學大概也要辦出生命力——經得起各種磨難與挫折且不斷成長。因此,我們辦向他人學習的大學,辦開放而有生命力的大學,辦現代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