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 (電子書)

新譯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图书标签: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
  • 教育制度
  • 历史
  • 文化
  • 电子书
  • 新譯
  • 沿革史
  • 中国历史
  • 社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The Chinese System of Public Education)是郭秉文先生的博士學位論文,原著以英文撰寫,是第一本由中國人所撰寫的教育學論著。本書針對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的演變與發展,透過古代文獻的紀錄,引經據典,如實呈現,並以比較教育學的觀點,對古代教育系統進行審視與反思。同時結合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的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提出屬於中國的現代高等教育的模式,為中國高等教育制度奠定基礎。他的教育理念,至今仍是多項教育政策改革的核心。

  此新譯本所採用英文原著及相關圖片,係由郭秉文先生曾孫甥女徐芝韻女士(Carolyn Hsu)提供並授權使用。本書除重新翻譯外,同時進行校注工作,包括還原古籍,註明出處,訂正1916年以來諸多中譯本相承的錯誤,考證英文原版的資料等。為現今可見的中譯本所沒有的,也是此書的特色所在。

  郭秉文先生作為中央大學大陸時期的校長之一,他的著作由臺灣中央大學重新翻譯、校注再出版,可謂意義非凡。
跨越古今的教育图景:探寻中华文明的育人之路 一部聚焦中国教育史的深度研究,呈现教育理念的演变与制度的变迁。 本书并非探讨近现代电子书形式的《新譯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而是深入追溯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教育脉络。我们试图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叙事框架,揭示中国教育制度从萌芽到成熟,再到适应时代变革的完整历程。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理解教育在中国社会结构、政治伦理以及文化传承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第一编:先秦奠基——礼乐教化的源头 本编追溯中国教育的源头活水。从远古部落的简单技能传授,到周代“礼乐制度”的确立,教育的雏形便深深植根于宗法制度与等级秩序之中。 第一章:雏形与萌芽:上古时期的教育实践 氏族社会的技能传承: 考察早期社会如何通过模仿和实践,将狩猎、农耕等生存技能传授给下一代。 “小学”与“大学”的雏形: 探讨夏商时期是否存在初步的教育机构,以及这些机构承担的主要功能——祭祀、礼仪的训练。 “官学”的早期形态: 周代“辟雍”和“泮宫”的设立,标志着国家开始有意识地通过教育来培养统治阶层和服务人才,这与后世的太学有着本质的联系。 第二章:百家争鸣与教育思想的勃发 春秋战国是思想的黄金时代,也是教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孔子的“有教无类”与私学兴起: 深入分析孔子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其教育内容(六艺)与教育方法(启发式教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墨家与法家的教育观: 对比墨家强调的实用技术教育,以及法家对“教民以法”的强调,展现了不同学派对“何为有效教育”的根本分歧。 教育与政治的合流: 探讨在诸侯争霸的背景下,教育如何成为国家招揽人才、推行政策的重要工具。 第二编:秦汉整合——儒家独尊与教育的官制化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确立使教育制度也必须服从于国家治理的需要。本编着重分析儒家思想如何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并渗透到教育体制的方方面面。 第三章:秦代的教育政策与焚书坑儒的冲击 法家思想指导下的教育: 秦朝短暂的文化政策,以统一思想、服务统一为目标。 文化专制的尝试与后果: 分析“焚书坑儒”对民间教育资源的毁灭性影响,以及这种高压政策如何导致教育基础的动摇。 第四章:汉代:太学设立与儒家教育体系的最终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育后果: 董仲舒提出的建议如何为儒家教育的官方化铺平道路。 太学的制度化: 探讨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建立,其课程设置、师资选拔及与察举制的紧密配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中央官立最高学府,标志着教育与选官制度的首次大规模制度化结合。 地方官学的普及: 考察郡国设立学校的政策,以及这如何初步构建起一个由中央辐射至地方的教育网络。 第三编:魏晋隋唐——门阀的挑战与科举的曙光 这一时期,教育制度面临着士族门阀对人才选拔的垄断与国家对公平选拔的渴望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门阀时代的教育垄断与教育的私化 士族教育的特点: 分析魏晋时期“家学”的繁荣,以及高门士族如何通过私人讲学和谱牒制度来维持其对政治资源的控制。 国子监的挣扎: 探讨在士族势力强大的背景下,官方教育机构(如国子监)在人才选拔中的实际影响力。 第六章:隋唐变革:科举制与教育体系的再造 隋朝的创举: 隋朝科举制度的初步建立,对传统士族体系的颠覆性意义。 唐代教育机构的完备: 详细解析唐代“六学”与“四夷馆”,展示了唐代教育体系的复杂性和对多民族人才的吸纳能力。教育内容上,对经典的研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藩镇割据对教育的侵蚀: 考察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教育政策的抵制与地方教育的碎片化发展。 第四编:宋元:理学兴盛与教育的普及化趋势 宋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理学的兴起,教育的重心开始向地方和社会下层转移,教育的社会功能得到强化。 第七章:宋代:书院的崛起与教育理念的深化 理学与教育目标的确立: 朱熹等大儒如何将“格物致知”和“存天理,灭人欲”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 书院制度的鼎盛: 书院作为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的第三种形态,在学术研究和师生互动上的独特优势,以及它在培养地方士绅中的关键作用。 教育的普及与民间力量: 探讨宋代义学、社学等面向平民的教育机构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增加。 第八章:元代:游牧民族的统治与教育的调整 征服者对教育的选择性继承: 元朝如何调整儒学教育以适应其统治基础,以及对不同民族的教育政策差异。 地方官学的复苏与科举的阶段性停滞: 分析在制度动荡中,地方教育如何维系着文化的火种。 第五编:明清定型:八股取士与教育的僵化 明清时期,教育制度达到了其形式上的成熟,但也因过度固化而饱受诟病。 第九章:明代:科举制的全面锁定与教育内容的标准化 “代圣人立言”的束缚: 深入分析“四书五经”成为唯一官方教材,以及八股文对士人思想创造力的压抑。 地方教育的强化: 卫所教育、社学、义学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第十章:清代:教育的保守与对外冲击的准备 科举的巅峰与弊端: 清代通过科举选拔了大量人才,但也使得教育彻底沦为获取功名的工具,学术研究日益脱离实际。 边疆地区的教育策略: 考察清政府在蒙古、西藏等地推行的教育政策,以维护其广阔疆域的文化认同。 开眼看世界的艰难起点: 简要提及晚清“洋务运动”初期,在传统教育体制之外,出现了对西学学习的零星尝试,预示着未来教育体系的剧变。 本书通过对上述五个历史阶段的细致梳理,力求展现中国教育制度并非一条直线发展,而是不断在“选拔人才的需求”与“文化传承的压力”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与调整的历史轨迹。它是一部关于制度、思想与社会需求的交织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郭秉文(1880-1969)


  字鴻聲,江蘇江浦人,是中國第一位留美教育學博士,也是民國初年著名的教育家。他是當年首批中國留學生之一,於1914年取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教育學博士學位,1915年返回中國擔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務主任一職,協助操持校務,自此開始他一生的教育事業。他創辦東南大學,也是紐約華美協進社的創始人,對於早期中美兩國的文化交流,居功厥偉。他對中國大學校務的建構與實踐,影響極為深遠,被譽為「中國現代高等教育之父」。
 
校注者簡介

李淑萍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現任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曾任中大校友總會第五屆秘書長,兼任中大秘書室第三組(校史)組長。研究方向為文字學、訓詁學、辭書編纂與漢字文化學,兼及中央大學校史。相關論文有〈郭秉文「實用教育」思想對先秦兩漢教育與學術的反思〉、〈郭秉文「訓育」方法與儒家教育思想的關係〉、〈中大「秉文堂」溯源——記郭秉文及其教育思想之形成與實踐〉等篇。

譯者簡介

沈聿德


  中央大學校友。從小的志願就是當家庭主婦,卻在大學教了十五年的書。之後離開台灣,帶著狗兒子Kodomo的骨灰和一隻活蹦亂跳、名為沈子恩的流浪犬,搬到美國舊金山北灣區,結婚定居。目前為自由工作者,從事書籍翻譯。其他譯著有《管書的意外人生:監獄圖書館員歷險記》、《不再糾結》、《校園對話》(預計2018年出版)等。

图书目录

前言
孟祿序
緒論

第一章 古代教育制度的起源
(西元前2357年∼西元前1122年)
教育的濫觴
考試制度的設立
學官制度的建置
歷史記載最早的學校與學院
古代教育內容
古代教育方式
古代教育宗旨

第二章 古代教育制度的興衰
周朝(西元前1122年∼西元前255年)與秦朝(西元前225年∼西元前206年)
學校的名稱、地位與性質
教育的內容
男子教導準則
女子教導準則
教育方法
入學、考試與升學
學齡、學期與學年
教育官
學校的數量
教育行政工作
考試或選舉制度
古代學校制度的衰微與變遷階段

第三章 後續各朝教育發展簡述
(西元前206年∼西元1842年)
漢朝的教育發展
漢唐之間的教育發展
唐朝的教育發展
宋朝的教育發展
元朝(或稱蒙古時期)的教育發展
明朝的教育發展
清朝的教育發展

第四章 從傳統教育邁向現代教育的過渡時期
(西元1842年∼西元1905年)
現代學校的肇基
考試制度現代化的初期嘗試
派到西方國家的教育使團
中日戰爭對於教育改革的影響
張之洞的著作與他的教育改革倡議
1898年的百日維新及戊戌政變
義和團事件與日俄戰爭對現代教育發展的影響
政府對現代學校畢業生的認可
傳統學校現代化的創新作法
鼓勵留學的新條款
第一套現代學校制度
廢除科舉制度

第五章 現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西元1905年∼西元1911年)
設立學部
現代教育制度的宗旨
1906年的官制章程
全國教育普查
迎接立憲政府的人民教育計畫
國家視學制度
1911年第一屆中央教育會議
省級與地方教育行政制度
中國的留學教育使團
公職考試制度與教育考試制度的分離
學校組織的變化與發展
教科書的控管
清末教育狀況

第六章 民國初期的教育重建
1911年辛亥革命及其對教育的影響
臨時政府的暫行教育政策
1912年的中央臨時教育會議
新的教育宗旨
重建教育行政制度
修訂學制
新的課程規劃
公布新規程

第七章 現今國民教育的重大議題
教會教育與公共教育制度的關係
教育與品德培養
校紀與管理
新式教育制度的資金籌措
普及教育
教師的培養
教育與生活的關聯

第八章 摘述與結論
教育與國家發展
教育與公職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
課程規劃
教育方法
女子教育
師資培育
整體展望
 
附錄
參考文獻
附記:中大「秉文堂」溯源──
記郭秉文及其教育思想之形成與實踐/李淑萍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65914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0MB

图书试读

前言

  中國新的教育時代,挑起了世人興趣,因此,過去這幾年來,有幾本專門處理中國教育議題的英文書籍問世。其中,有瑪格麗特.波頓(Margaret E. Burton)的《中國的女子教育》(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亨利.愛德恩.金 (Henry Edwin King)的《中國教育制度的晚近重建》(The Educational System of China as Recently Reconstructed),以及胡燕蓀(Yen Sun Ho)的《西方視野中的中國教育》(Chinese Education from the Western Viewpoint)。這些應時的著作,每本都闡述了諸多中國教育的面向,因此,在中國教育議題上,這些書都有參考價值。然而,世人還是十分需要一個針對中國公共教育制度之長期發展歷程的通盤說明,以全面理解古代和傳統教育制度在各個朝代下的興衰,以及現代教育制度在新民國政府下改革的局況。我的這份研究,企圖填補這個缺憾,同時,盡本人知識所能,首次代表中國向英語世界解開中國教育的糾結歷史。

  在我處理這個研究主題時,資料的選擇和內容的比例分配,一直是難解的問題。儘管我自問謹慎,但讀者必然還是會發現,論文當中,有許多跟寫到的資料一樣重要的事,被我省略了;還有,某些部分應該要詳細說明,我卻以概述手法處理。即便有這些研究上的限制,我相信這份中國公共教育制度發展的整體概論,不僅僅對熱衷於中國教育的人大有幫助,同時也可以替未來的研究,照亮一條出路。

  本論文的主要參考資料來源有二。其一,跟古代和傳統教育制度有關的資料,來自馬端臨的權威百科專書《文獻通考》;除了這本書之外,也包含這本書的其他補充資料;另外,我也參考了畢歐(Édou-ard Biot)的法文書《中國公共教育歷史文獻》(Essai sur l’histoire de l’instruction publique en Chine)1。其二,跟現代教育有關的資料,則得自中國的教育法令、教育部和其他教育機構的報告,以及目前各種官方或民間的教育期刊。至於另外的資料來源,已條列於參考文獻中。

  在此,謹向以下人士致謝: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的法林頓教授(Farrington)、孟祿教授(Monroe),以及希爾戈斯教授(Hille-gas);哥倫比亞大學的夏德教授(Hirth);長老教會海外差會的賽勒博士(Sailer);還有審讀我手稿的同事余先生和陳先生。我特別要感謝負責我專科的兩位教授:也就是自始至終認真看待本研究的斯特瑞博士(Strayer)和法林頓博士(Farrington)。

郭秉文
西元1914年6月1日於紐約

孟祿序
 
  東方對於西方知識的需求,是東方各民族知識分子階層強烈意識到的事。相對地,西方也想了解東方的知識、抱負以及成就,即便這種需求對於西方各國而言,感受並非同等強烈。中國,素來是東方最龐大,而且就諸多方面而言,也最為偉大的民族;郭博士的這本書,描述並記錄了他們晚近以來,為了取得西方知識,所下的種種努力。同時,這本書也清楚爬梳了中國文化和教育制度長期演進下的各個階段。郭博士的這份研究,增進西方對於東方的理解,可謂貢獻重大。

  長期與中國人接觸的西方觀察家,若較能同理思考的話,會感覺到,雖然就看待事物的觀點和探討的方式,中國人和西方人有所差異,但在才智上,兩方並無根本的不同,也絕對不存在孰優孰劣之分。這種說法,雖然出於他們的自身經驗,但人類文化學家和社會學家,能提出學理上的支持:學者認為,東方與西方的差別,在於知識與技術,並非才智。只不過,由於中國人所操持的生活價值觀念,與西方民族的大為迥異,乃至科學知識與現代技術未獲發展。現在,中國人總算重新看待科學知識與現代技術,想必世界即將就要看到中國快速且根本的改變。

  進步的產生,大抵靠的是智慧;而智慧,則是才智與知識的加乘,這就如同物理力是質量和動能的交互結果。中國民族,就像單單擁有質量,卻少了動能。中國人已有的才智,如果能夠加上現代科學知識,那麼,產生的結果,西方世界也只能佩服、加倍重視。

  舉日本人為例吧!他們近來在軍備、商務、科學各方面努力獲得的成就,就是最佳的證明。也許,對於東方民族而言,自古以來就被看重的道德品格,以及社會實踐的成果,比起這些現代生活的產物,更具有本質上的意義,也更有基本價值。然而,西方世界的確對日本近來的成就給予高度評價,而連帶地,東方世界也逐漸同意這樣的看法。

  中國以和平手段維護了單一國家認同,長達三千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中國靠著同一塊土地的地力,就能維繫其組成龐雜之黎民百姓的生計,反觀西方民族,才不到幾百年,耗盡了自己土地的地力。這個國家除了創造出許多最具影響力的現代發明,如印刷術、火藥、指南針之外,也發展了日常生活可見的機械工藝和商貿能力,足以令人敬佩。中國絕對有能力,利用西方世界開發的方法,發展出一番成就。中國人若把現代科學知識,加到他們在農業、商貿、工業、政治、軍事方面已有的能力上,必能以其形而下的毅力和形而上的道德為基礎,傲然有成;這將使得西方世界不再無知、冷淡、充滿偏見地看待有關中國的一切事物。

  郭博士的這本書,不僅讓中國人更明白其眼下肩負之任務,也讓西方世界更了解東方正在發生的變化──這些變化,關乎東、西雙方,而我們期盼其結果能創造雙贏。
 
保羅.孟祿(Paul Monroe)
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

編者序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這是《說文》對這兩個字的解釋,二字成詞,指的是教誨、培育,是上對下的一種關係,有一種規範性、引導性;惟這個詞,古代並不多見,用得比較多的是「教」和「學」,《論語》的「有教無類」、「學而時習之」、「不學詩無以言」等;《孟子》有「易子而教」;《禮記》有著名的〈學記〉,談「教學相長」;《荀子》有〈勸學篇〉,論學習的重要及態度、方法、目標等。學而設官、設校,便與制度有關了,郭秉文《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即旨在論教育制度在中國之沿革史。 

  郭秉文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教育學博士。學成返國後,協助籌辦南京高等師範學院,爭取在南高的基礎上設立東南大學,並任校長。中央大學校史,上溯三江,年齡從南高算起,今已超過百歲。在校史上,郭秉文是一位奠基者,在他主持下的南高和東南大學,制度完備,名師雲集,絕對是中國數一數二的大學,特別是有二項創舉影響很大:其一是開放女禁,招考並錄取女大學生;其二是創辦暑假學校,向社會開放。以今天的角度來說,大學公共化、大學的社會責任,郭秉文早已在實踐。 

  《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原是他以英文書寫的博士論文,一九一四年在哥大教育學院正式出版。一九一六年,第一個譯本在中國出現,是周槃用文言文翻譯的;此後有二○○七年的福建教育出版社版,列入「二十世紀中國教育名著叢編」;有二○一四年北京商務印書館版,列入「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由於郭秉文專業教育學者及卓越教育家的雙重身分,此書在中國教育現代化及中國教育史的研究上,都影響深遠。 

  根據本校中文系李淑萍教授〈中大「秉文堂」溯源〉一文所載,在郭秉文曾孫甥女徐芝韻女史的努力下,近年來有關郭秉文及其教育思想、教育事業的研究,頗為熱絡,這也間接促成了《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在台灣的新譯及其出版,譯事委請畢業於中大英美語文學系的沈聿德負責,李淑萍老師且做了詳細的校訂,由中大出版中心出版。這一方面表示中大對老校長的敬重,另一方面也說明郭秉文這本白百年前的教育學專書,至今仍富參考價值。 

  這是一部史書,從上古到周秦,乃至從漢到清,是前三章的內容;第四章是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第五章是現代教育制度的建立,第六、七章即「現今」(民初)。可以看出,郭秉文把重心擺在晚清民初,在這個歷史轉折的關鍵年代,中國在抵禦外侮的屈辱與尋找出路的內部鬥爭中,「教育」成了翻轉國家命運的關鍵。 

  郭秉文以批判的角度,全面考察公共教育制度在中國從古到今的發展,他看出了教育和國家發展的關係,指出中國之所以落後和積弱不振,和教育欠缺「具體」和「實用」、欠缺反覆試驗、和論證推理有關;在教育權責上,一定要盡可能避免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極端化;在課程的規畫上,要提供新世代多樣的機會,要排除萬難讓他們接受基礎科學訓練、學習如何精確觀察並詳實記錄;在教學實務上,不能過分強調背誦,要改善方法,訓練學生觀察力,學習各種技能,應用在問題的解決上。此外,他對於女子教育有願景,對於師資之培育,則有很大的期待。 

  台灣政治解嚴(1987)迄今的三十年間,教改喊得震天價響,政府被民間逼得往前走,步履蹣跚,亂象紛陳。現在,不論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問題都很多,這個時候,《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中文版在台灣出版,應該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借鏡和啟發。 

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暨出版中心總編輯
李瑞騰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的書名聽起來有點「大部頭」,讓我有點擔心內容會不會過於學術化,畢竟我不是教育本科出身的讀者。但仔細看了一下資訊,發現它強調「新譯」,或許意味著它在翻譯和整理上做了大量的現代化工作,讓古代或近代的概念更容易被現代讀者理解。我比較注重的是,它在資料的引用上是否嚴謹,有沒有提供足夠的註釋或參考文獻,這樣我才能判斷它論述的可信度。對於歷史文獻的解讀,常常是見仁見智,如果作者能將不同的史學觀點並陳,而不是只提出一家之言,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會大大提升。總之,期待它能帶來清晰且多維度的歷史觀照。

评分

這次入手這本電子書純粹是出於好奇心,想看看「新譯」這個詞背後代表著什麼樣的觀點轉換。我們從小接觸的歷史觀點多少有點既定的框架,所以很想知道,用現代的眼光重新審視中國教育制度的演變,會得出什麼樣的結論。我對清末民初那段劇烈的變革期特別感興趣,那時候是新舊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教育是首當其衝的戰場。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單純的時間軸羅列,而是能深入探討那些制度變革背後的社會心理和文化拉扯。如果能提供豐富的案例分析,那就更完美了,純粹的理論對我來說有點空泛,需要具體的「人」和「事」來支撐。

评分

坦白講,我對「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這個主題的興趣,主要是來自於對比視角。身處在一個民主多元的教育環境,回頭看過去那種高度集權、以國家意志為導向的教育體系,會讓人產生很多省思。我希望這本書在描述歷史事實的同時,也能隱含著一種對比和批判的空間,當然,不是要它變成政治評論,而是希望能有足夠的學術深度去剖析不同體制下的優劣。電子書的便利性讓我可以在通勤時隨時查閱相關資料,這對研究或單純的個人興趣來說都是極大的加分。我特別期待它對戰後,特別是五十年代以後,兩岸教育體系各自發展的差異性是否有著墨。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還蠻簡潔的,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感覺內容一定很紮實。我以前對教育史這塊其實沒那麼了解,總覺得是大學裡的通識課,沒什麼趣味性。但這本的排版看起來很用心,字體選得不錯,閱讀起來應該不會太吃力。尤其是電子書的版本,對我這種常常在外移動的人來說超方便,不用背著一本厚重的書到處跑,用平板或手機就能隨時翻閱。我還沒開始看內文,但光是從目錄和引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對這個主題的熱情,像是對過去種種教育改革的細膩梳理,這點非常吸引我。希望裡面能有更多關於早期台灣教育體系的變革,畢竟這和我們現在的生活息息相關,了解過去才能更好地展望未來。

评分

說真的,我對這類的學術著作通常會有點卻步,總覺得內容會過於生硬、充滿艱澀的術語,讀起來很吃力。不過,這本《新譯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的作者似乎在文字的運用上比較有技巧,至少從試閱的幾個章節來看,他們試圖用比較白話的方式來闡述那些複雜的歷史脈絡。我期待的是,它不只是一本「史書」,更應該像是在說一個故事,把那些過去的教育家、制度的興衰,用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畢竟,教育制度的變遷,其實就是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如果它能幫我釐清一些過去教科書上帶過但沒深究的歷史細節,那就太棒了,畢竟身為一個台灣人,對中國大陸的教育發展脈絡還是抱持著好奇心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