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庭為中心的聽覺障礙早期療育:聽覺口語法理論與實務 (電子書)

以家庭為中心的聽覺障礙早期療育:聽覺口語法理論與實務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桂如
图书标签:
  • 聽覺障礙
  • 早期療育
  • 家庭為中心
  • 聽覺口語法
  • 兒童發展
  • 特殊教育
  • 溝通障礙
  • 親職教育
  • 療育實務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聽覺口語法是以配戴合適聽能輔具的聽障兒童及其家長為對象,提供聽障兒童及其家庭皆能受益的整合性療育服務,透過鼓勵家長在生活中自然引導孩子學習聆聽和表達豐富的語言,協助聽障兒童發展良好的聽語能力。

  本書主要由雅文基金會聽語專業團隊撰寫而成,內容包含:聽覺口語法療育之理論與實務、聽覺障礙兒童成功融合之策略、聽能管理與家有聽障兒之家庭支持性服務,藉由系統呈現聽覺口語法的要領原則,期待作為閱讀者了解聽覺口語法療育的參考。
深入探索人类认知、语言发展与技术革新的交汇点 本套丛书致力于为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及特殊教育领域的学者、实践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前沿的视角,探讨人类心智的复杂运作机制、语言习得的奥秘,以及如何通过跨学科的创新方法来优化学习与康复过程。本丛书精选的每一部著作,均聚焦于当前学术研究的焦点地带,力求深度挖掘理论基础,同时提供扎实的实证支持与可操作的实践指导。 第一部分:认知科学与心智建构 本部分内容着重于人类大脑如何处理信息、形成概念以及建构世界观。我们相信,理解认知过程是所有学习与康复干预的基石。 1. 《情境化认知与具身心智理论:超越符号处理的范式革命》 本书详尽梳理了二十世纪末以来认知科学领域的重大转向——从传统的符号处理模型(Symbolic Processing)向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和情境化认知(Situated Cognition)的演进。 核心理论解析: 深入阐述了“心智不仅仅在大脑中”的观点,探讨了身体经验、感官运动系统在概念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详细对比了经典的“计算机隐喻”与基于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的新兴视角。 实验证据与方法论: 集中展示了利用反应时间测量、神经成像(如fMRI、EEG)以及虚拟现实(VR)环境进行的行为学和神经科学实验,以证明身体运动和环境交互对决策、记忆和语言理解的即时影响。 实践应用: 探讨了如何将具身认知原则应用于教育设计,例如,如何通过动手操作(manipulatives)、角色扮演和环境重构来促进复杂科学概念的理解,尤其关注对空间推理和数学思维培养的启示。 2. 《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与资源分配模型:跨任务负荷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本书是关于人类短期信息暂存与操作能力的权威性著作。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被视为执行功能的核心枢纽,其效率直接影响学习、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模型精细化: 系统回顾了巴德利(Baddeley)的多成分模型(Multiple-Component Model)的最新发展,并引入了更精细的资源分配和注意力控制机制。重点分析了“中枢执行器”(Central Executive)在冲突监测和任务切换中的作用。 生理学关联: 结合认知神经科学的发现,探讨了与工作记忆负荷相关的特定脑区活动模式(如前额叶皮层、顶叶皮层)的协同作用。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记忆负荷(如维持负荷与处理负荷)在脑活动图谱上的差异。 个体差异探讨: 深入研究了遗传因素、早期经验以及特定障碍(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对工作记忆容量和执行速度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训练干预策略,旨在优化资源调度效率。 第二部分:语言习得、结构与社会互动 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复杂社会互动的基础。本部分关注语言如何被习得、结构化,以及在真实社会语境中的功能性运用。 3. 《句法结构的涌现与演化:基于生成语法的挑战与新兴的统计学习路径》 本书探讨了语言结构(句法)的本质——它是天生的、固化的模块,还是在大量输入数据的统计规律中“涌现”出来的? 生成语法回顾与批判: 对乔姆斯基的经典理论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重点讨论了近年来针对其普遍性假设提出的实证挑战,尤其是在非主流语言和语料库分析方面的发现。 统计学习模型: 集中介绍基于神经网络和概率模型(如隐马尔可夫模型、循环神经网络)的语言习得理论。这些理论强调婴儿和学习者如何通过识别高频的词语搭配和结构模板来构建内在的句法知识。 跨语言比较研究: 通过对语序多样性、形态复杂性不同的语言的比较分析,探讨哪些句法特征更倾向于被人类语言系统普遍接受,以及环境压力如何塑造了特定语言的结构偏好。 4. 《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前沿:意义的协商与权力的话语》 语言的真正力量在于其使用。本书超越了词汇和句法层面,深入研究了语言在真实社会互动中的功能、情境依赖性以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权力关系。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 详细阐述了格拉姆奇(Goffman)和萨克瑟(Sacks)的理论遗产,分析了转接、停顿、插话等微观的互动结构如何共同构建意义和维护社会秩序。重点分析了“言语行为理论”在非正式交流中的局限性与扩展。 权力与话语: 引入福柯(Foucault)的话语分析框架,探讨特定机构(如媒体、法律、医疗系统)中使用的语言如何构建社会现实、划分群体并固化权力等级。分析了歧视性语言、刻板印象的语言载体。 多模态交际: 探讨了手势、面部表情、空间距离等非语言线索如何与口语信息整合,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交际单元。对数字时代中表情符号(Emoji)和网络俚语在语用功能上的变化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第三部分:教育技术与康复干预的未来方向 本部分将理论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探讨如何利用创新工具和跨学科视角,设计更有效、更个性化的教育与康复方案。 5. 《适应性学习系统(ALS)的设计与评估:个性化教育路径的算法基础》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正被取代。本书聚焦于如何构建能够实时反馈、动态调整教学内容的智能系统。 算法驱动的诊断: 探讨了贝叶斯知识追踪(Bayesian Knowledge Tracing)和深度学习模型在预测学生掌握程度、识别知识盲点方面的应用。关注如何建立精确的学生知识状态模型。 干预的实时调整: 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即时反馈”机制,以及如何根据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水平和情绪状态(通过生理传感器数据辅助判断)来动态调整练习的难度、呈现的顺序和解释的详细程度。 伦理与效度: 审视了大规模应用适应性学习系统所引发的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以及对教师自主权影响的伦理问题,并提供了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方法论,用以评估此类系统的长期教育效能。 6. 《神经可塑性导向的技能重塑:从感觉整合到高级运动控制的干预策略》 本册关注大脑对经验刺激的适应性变化能力——神经可塑性,并将其应用于功能性康复的实践。 可塑性机制解析: 解释了突触连接的长期增强(LTP)和长期抑制(LTD)等微观分子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在成人学习和损伤后恢复中的调控策略。 感觉运动整合训练: 侧重于多感官输入(视觉、本体感觉、前庭觉)的精确同步训练,旨在提高身体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和反应速度。分析了虚拟现实和机器人辅助康复(如外骨骼技术)在提供高强度、重复性刺激方面的优势。 认知对运动的驱动: 探讨了如何结合认知任务(如决策制定、目标规划)来“认知化”运动学习,从而激活更广泛的大脑网络,加速运动技能的自动化和迁移,超越单纯的物理重复训练的局限。 这六部著作共同构成了一个宏大而严谨的知识体系,旨在推动从基础理论探索到前沿技术应用的全面进步。它们聚焦于人类心智的复杂性、语言的社会性、以及技术赋能下教育与康复的未来图景。

著者信息

主編者簡介

林桂如


  現職:
  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兼聽覺口語師

  學歷: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組博士候選人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士

  經歷: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兼任講師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研究助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學與評鑑中心碩士級研究助理

  證照:
  國民小學教師證書

  著作:
  《一玩就上手—學前兒童口腔動作遊戲活動手冊》(初版二刷,臺北:心理)
  《讓他聽清楚說明白—認識聽覺口語法》修訂版(主編,臺北: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lesleylin@chfn.org.tw

作者簡介

林桂如


  ●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兼聽覺口語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組博士候選人
  ●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
  ●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士

洪右真

  ● 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 德國緬因茲大學語言學博士
  ● 德國馬堡大學語言與溝通學系學士
  ● 輔仁大學德語語文學系學士

陳姵樺

  ● 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 美國丹佛大學量化研究博士
  ● 美國北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碩士
  ●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學士

馬英娟

  ● 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能管理部主任兼聽力師
  ● 美國莎露斯大學聽力學博士(Doctor of Audiology, Osborne College of Audiology, Salus University, USA)
  ●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聽力學研究所碩士
  ●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
  ● 中原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兼任講師、臺北市聽力師公會理事
  ● 紐西蘭聽力學會聽力師臨床證書、中華民國國家聽力師考試及格

林淑芬

  ● 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能管理部督導兼聽力師
  ● 澳洲昆士蘭大學聽力學研究所文憑(Postgraduate Diploma in Audiology, School of Health and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 澳洲昆士蘭大學心理學系學士
  ● 澳洲聽力學會聽力師臨床證書
  ● 中華民國國家聽力師考試及格

陳俐靜

  ● 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社會服務部主任
  ●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 國立中興大學社會學系學士
  ● 中華民國專技高考社會工作師及格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2014 年社會工作專業人員服務績優獎

何文君

  ● 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兒童與家庭服務系講師
  ● 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臨床教學與協同研究員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幼兒教育組博士生
  ● 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
  ● 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系學士

邱鳳儀

  ● 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教學研發部主任兼聽覺口語師
  ● 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學士
  ● 中華溝通障礙協會、科林聽力保健中心2011年第七屆模範聽障教師

图书目录

Part 1 緒論
Chapter 1 以家庭為中心之聽語早期療育    林桂如 
 第一節 早期療育服務模式之演變
 第二節 以家庭為中心之聽語早期療育實施
 第三節 從早期療育的理論觀點看聽語早期療育之重要性
 第四節 專業團隊在以家庭為中心之聽語早期療育中的角色

Part 2 聽覺口語法療育之理論與實務
Chapter 2 聽覺口語法療育服務與課程實施    林桂如 
 第一節 聽覺口語法的緣起與發展
 第二節 聽覺口語法療育服務的內涵
 第三節 聽覺口語法療育課程實施
 第四節 從事聽覺口語法療育應備之專業知能
Chapter 3 運用聽覺口語法進行聽能訓練之療育設計  林桂如 
 第一節 聽能與兒童發展之關係
 第二節 運用聽覺口語法進行聽能訓練的內涵
 第三節 運用聽覺口語法訓練聽能處理能力的策略
Chapter 4 聽覺口語法之語言教學    洪右真
 第一節 語言內涵
 第二節 兒童語言發展
 第三節 兒童之語言學習策略
 第四節 聽覺口語法中之語言教學策略
Chapter 5 聽覺口語法之溝通策略訓練    何文君 
 第一節 溝通之相關概念
 第二節 聽障兒童溝通行為增進之挑戰
 第三節 聽覺口語法中兒童溝通策略之引導
Chapter 6 聽覺口語法之認知教學    陳姵樺 
 第一節 Piaget的認知發展階段論
 第二節 Vygotsky的認知發展社會歷史理論
 第三節 認知發展理論與聽覺口語法
Chapter 7 聽覺口語法之說話教學    何文君 
 第一節 發音的生理基礎與華語的發音機制
 第二節 華語韻母與聲母之發音發展與聽障兒童常見之構音挑戰
 第三節 兒童說話發展—前語言期/口語準備期之發展
 第四節 聽覺口語法說話教學策略與技巧
Chapter 8 聽覺口語法療育實務之評估    林桂如 
 第一節 聽覺口語法療育實務中的評估面向
 第二節 常用於聽障兒童學習表現的評估方式
 第三節 聽覺口語法療育之評估施行與詮釋

Part 3 聽覺障礙兒童成功融合之策略
Chapter 9 學前聽障學生轉銜至國小普通班之因應策略  林桂如 
 第一節 聽障學生安置在普通班的現況與影響
 第二節 支持聽障學生幼小轉銜計畫之規劃
 第三節 學前聽障學生轉銜至國小普通班之因應策略

Part 4 聽能管理
Chapter 10 淺談聽覺系統    馬英娟 
 第一節 聽覺系統之解剖生理
 第二節 聽力相關疾病
 第三節 聽覺發展歷程對聽能創建/復健的影響
Chapter 11 聽力篩檢與嬰幼兒聽力檢查方法之介紹    林淑芬 
 第一節 聽力篩檢
 第二節 電生理聽力檢查
 第三節 行為聽力檢查
 第四節 聽力資訊衛教技巧
Chapter 12 聽覺輔具的使用    馬英娟 
 第一節 助聽器
 第二節 人工電子耳
 第三節 教室聲學與無線調頻系統

Part 5 家有聽障兒之家庭支持性服務
Chapter 13 家有聽障兒之家庭評估與處遇    陳俐靜
 第一節 家庭面對聽障兒及其心理調適的歷程
 第二節 評估家有聽障兒的家庭常用之理論觀點與處遇
 第三節 家庭面對零至六歲聽障兒的需求與任務

Part 6 附錄
 參考文獻
 附錄一:聽覺障礙相關網站資源(傅仁佐)
 附錄二:聽覺口語法教學實例
     教學實例(一)(黃麗華)
     -------------------------------------------------------------------------------
     聽能領域 目標1-12 公尺—察覺活動
          目標1-2   聽覺記憶:兩個名詞+兩個介系詞
     -------------------------------------------------------------------------------
     說話領域 目標2-1   聲符ㄏ
     -------------------------------------------------------------------------------
     語言領域 目標3-1   動詞—洗、切、炒、煮
          目標3-2   名詞—蔬菜
          目標3-3   連接詞—先……然後……最後
     -------------------------------------------------------------------------------
     認知領域 目標4-1   比較與對照:以實物列出哪個不一
                 樣?為什麼?
     -------------------------------------------------------------------------------
     溝通領域 目標5-1   能用適當的言語徵詢他人的同意
     -------------------------------------------------------------------------------
     
     教學實例(二)(余雅筑)
     -------------------------------------------------------------------------------
     聽能領域 目標1-12 公尺—辨識活動
          目標1-2   側聽技巧—閉鎖式
     -------------------------------------------------------------------------------
     說話領域 目標2-1   聲符ㄕ
     語言領域 目標3-1   動詞—請客、邀請、招待
          目標3-2   單位詞—串、片、顆、塊、雙
     -------------------------------------------------------------------------------
     認知領域 目標4-1   個位數(10以內)加減概念
     -------------------------------------------------------------------------------
     溝通領域 目標5-1   提供說明
     -------------------------------------------------------------------------------
 附錄三:教具設計分享觀摩
     (一)萬用搖搖瓶(李雅培)
     (二)彩色小豆豆(邱美雅)
     (三)早安!美味之城(陳殊姝)
     (四)我的動物園(楊雅茹)
     (五)小小禮物盒(謝佩吟)
     (六)聖誕快樂(黃于珊)
     (七)拉繩配對盒(林珈霈)
     (八)多功能小劇場(胡文俐)
 附錄四:聽能教學活動實例(邱鳳儀)
 附錄五:華語兒童聲母發展彙整表(林郡儀)
 附錄六:華語分齡詞彙表(洪萱眉、張逸屏、洪右真)
 附錄七:學前聽障學童就讀之友善園所名單(李曉芸、吳伊婷、羅敏馨)
 附錄八:助聽器保養包使用說明(雅文基金會聽能管理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91603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5.4MB

图书试读

主編者序

  「聽覺口語法」是以配戴合適聽覺輔具的聽障兒童及其家長為對象,藉由提供聽障兒童及其家庭皆能受益的整合性療育服務,鼓勵家長在生活中自然引導孩子學習聆聽和表達存在於視覺線索外的豐富語言,協助這群孩子及其家庭過著正常化的生活。

  《以家庭為中心的聽覺障礙早期療育:聽覺口語法理論與實務》一書,主要乃是由雅文基金會的聽語專業團隊同仁協力撰寫,共計十三章,內容包括:聽覺口語法療育之理論與實務、聽覺障礙兒童成功融合之策略、聽能管理,以及家有聽障兒之家庭支持性服務。藉由系統地呈現聽覺口語法的要領原則,期望能提供有興趣修讀聽覺口語學程的學生及相關聽語療育工作者參考。

  自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引進聽覺口語法迄今,除了服務超過數千位臺灣的聽障兒童及其家庭,在2004年於中原大學特教系成立聽覺口語法學程(2013年更名為聽覺口語就業學程)後,更積極投入培育學理及臨床實務兼備的聽覺口語法療育專業人才,並致力於提升整體聽障兒童專業服務品質。

  本書付梓出版之際,誠摯感謝中原大學特教系的支持,是這股力量敦促雅文團隊不斷前行。同時,伯瀚實業有限公司黃正龍先生慷慨授權本書使用其手繪插圖、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輯的支持和文玲編輯的細心校對,以及閱讀初稿後提供建議的雅文同仁們,在此深表謝忱。最後,感謝在聽障教學工作中相遇的學生、家長和團隊,以及在學習與寫作的過程中不斷帶給我啟發的鈕文英教授、蔡昆瀛教授,感謝您們的教誨,讓我在無垠的學海與實務工作中,觸發我對學習的渴望與懂得欣賞一路走來的風景。本書如有疏漏錯誤之處,尚祈各方先進、夥伴不吝指正。

林桂如 謹識
2014年4月

用户评价

评分

從一位多年從事聽力學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在文獻回顧和實證基礎上,展現了極高的學術水準,但最讓人感到驚喜的是,它的語氣並非高高在上、難以親近的學術腔調。相反地,它使用了一種極為溫暖且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來闡述複雜的聽覺神經發展原理。它成功地讓聽損兒童的大腦可塑性、關鍵期發展等硬知識,變得易於理解,並且直接與家庭的日常生活連結起來。舉例來說,書中對於「語音辨識的漸進式訓練」的描述,不再只是冰冷的數據比較,而是透過生活化的情境故事,描繪出孩子從聽到聲音到理解意義的內心歷程。這對於我們在進行專業培訓和向家長進行衛教時,提供了極佳的溝通藍本。它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專業,是能夠將最深奧的科學知識,轉化為最實用、最貼近人心的指導方針。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教科書,它更像是一本療育的哲學指南,提醒著我們,在追求技術精準的同時,絕不能忘記我們服務的對象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家庭。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在第一線奮鬥的早期療育工作者量身打造的!從我接觸到聽障兒的早期療育工作以來,最讓我頭疼的就是如何真正做到「以家庭為中心」。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強調這個概念,但在實際操作上,很容易就變成只是讓家長來參加課程,而不是真正把家庭納入療育的決策核心。這本書在理論基礎上,非常扎實地剖析了這個轉變的必要性與方法。它不只是告訴我們「要做什麼」,更深入探討了背後的核心價值觀,像是如何尊重家庭的文化背景、價值觀,以及如何建立一種真正平等的合作夥伴關係。書中提到的幾個案例分析,讓我感觸特別深。尤其是在處理那些面臨重大診斷,情緒起伏很大的家庭時,我們如何放下專業的傲慢,蹲下來傾聽他們的恐懼和期望,這才是真正的功課。我特別欣賞它對於「家庭賦權」(Family Empowerment)的闡述,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透過具體的溝通技巧和資源連結,讓家長成為孩子最好的倡議者。對我個人來說,這本書重新點燃了我對早期療育初衷的熱情,讓我們反思,我們的目標不只是讓孩子學會說話,更是要幫助整個家庭順利地航行在人生的旅途上。

评分

身為一個在非營利組織服務了十多年的資深治療師,我不得不說,市面上關於聽覺口語法的教材多如牛毛,但真正能將「口語導向」與「家庭系統」巧妙融合的,實在鳳毛麟角。這本著作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陷入純粹的技術細節討論,而是將聽覺口語法(Auditory-Verbal Therapy, AVT)的精髓——即利用殘餘聽力進行語言習得——徹底地與家庭日常情境做了無縫接軌。我最喜歡它如何處理「環境豐富化」這個環節。它不像傳統教材那樣,只是開出一堆清單,而是強調如何利用家庭內部的自然互動時機(例如,洗澡、吃飯、玩玩具時),將 AVT 的原則融入,讓療育不再是生硬的「上課時間」,而是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書中對於如何訓練家長成為「第一線治療師」的論述,簡直是精闢入微。它不只是教家長如何發出正確的提示音或提問,更重要的是如何培養他們對孩子聽覺理解和口語表達的敏銳度。這需要極高的同理心和技巧,而這本書提供了清晰的步驟和工具,讓我覺得,原來提升家庭的療育品質,並沒有我想像中那麼遙不可及。這對於我們長期在社區提供支持服務的單位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助益。

评分

這套書(雖然是單本電子書,但內容編排上呈現出套書般的廣度)最大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成功地架起了「學術理論」與「在地實務」之間的橋樑。在台灣的早期療育環境中,我們經常面臨資源分配不均和資訊落差的問題。很多最新的國際研究成果,很難即時且有效地轉譯成在地工作者可以理解並執行的策略。這本書在這方面表現得非常出色。它不僅引述了最新的國際聽力學和發展心理學研究,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大量台灣在地情境下可以操作的範例。例如,當我們面對偏鄉家庭,或是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家庭時,如何運用最基礎的生活素材,建構出有效的聽覺口語訓練環境,書中給出了非常務實的建議。我尤其欣賞它在討論「家長壓力與支持」這一章節時的態度。它沒有美化早期療育過程的艱辛,反而坦誠地討論了家長可能面臨的焦慮、失落甚至是醫療體系的迷宮。這份真誠,讓身為工作者的我,讀起來更有共鳴,也更願意去思考,如何調整我們自己的介入方式,讓家長感受到真正的支持,而不是被施加更多的期待與壓力。

评分

說實話,剛開始翻閱這本書時,我對「電子書」的形式有點猶豫,總覺得專業書籍還是要拿在手上翻閱才夠味。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在結構編排上的用心,讓我完全改觀。它將複雜的理論知識,拆解成一個個可立即應用的模組,這對於我們忙碌的臨床工作者來說,簡直是福音。特別是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聽障幼兒,書中提供了極為細緻的里程碑對照表,以及相對應的家庭活動建議。例如,針對剛配戴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的嬰幼兒家庭,它強調的「聽覺啟動」策略,不只是技術層面的設定,更包含如何引導家長觀察孩子對聲音的反應,並及時給予正向回饋,這種建立「聽覺信心」的過程,書中描述得非常細膩。而且,它不斷地提醒我們,每一個孩子的聽力狀況、家庭的經濟和文化背景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療育計畫必須是高度個人化的。這本書讓我不再滿足於套用標準化的治療流程,而是激發我去更深入地挖掘每個家庭背後的故事。它不是一本標準作業流程手冊,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旁邊溫和地引導你,讓你學會「看見」孩子與家庭的真實需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