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能源災難:一本書讀懂能源謎團 (電子書)

台灣的能源災難:一本書讀懂能源謎團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立誠
图书标签:
  • 台湾能源
  • 能源政策
  • 能源转型
  • 能源安全
  • 气候变迁
  • 环境议题
  • 核能
  • 再生能源
  • 能源危机
  • 台湾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錯誤的能源政策,
將造成每個家庭增加一百萬元負擔!

  ◆ 「台灣能源」部落格──陳立誠,以科學數據解釋能源! ◆

  ▍能源政策,懸崖勒馬!核能發電宜存不宜廢!
  ▍台灣能源部落格──陳立誠,以科學數據解釋能源觀點!

  台灣發電只有四種選擇,發電成本由低至高排序為:核電、煤電、氣電、綠電。此本應為能源配比之優先順序。但現今政府之「能源轉型」政策為廢核電而以最貴的綠電取代,降煤電而以次貴的氣電取代。蔡政府「能源轉型」政策,七年內(2025年)台灣每年發電成本將增加2500億元。每位國民分攤10000元,每個家庭分攤30000元。非核家園政策,恐造成7兆元的經濟損失。本書以科學事實來論證,並引用聯合國IPCC、能源局、台電年度報告等權威數據,客觀理性的探討台灣能源議題!

  本書第一章討論綠電,詳細解釋為何以臺灣的地理條件,綠電根本不可行。第二章討論核電,解釋核電對台灣的重要及無謂的恐核心理。第三章討論聯合國氣候變遷報告,第四章討論全球溫昇目標,第五章討論暖化衝擊。第六章解釋能源對人類文明進展的重大貢獻及說明能源轉型是極緩慢的過程。第七章環保運動由200年前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談起,討論200年來環保思維的各種末日論無一成真。第八章全面討論我國能源政策。本書詳細解釋台灣能源問題及解決方式,正是「一本書讀懂能源謎團」。

  本書註釋詳部落格: 台灣能源taiwanenergy.blogspot.com

本書特色

  1.以深入淺出的用語與觀念,解說能源、經濟、環保、暖化、減碳的正確知識!

  2.詳細的科學事實,引用聯合國IPCC、能源局、台電年度報告等數據,客觀理性的探討台灣能源議題!
 
歷史的迴響與未來的抉擇: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一世紀全球能源格局的劇烈變遷,探討能源結構轉型背後複雜的政治、經濟與環境驅動力。它不是一部聚焦於單一地理區域能源危機的專著,而是從宏觀歷史角度切入,梳理了從化石燃料主導時代向低碳經濟過渡的必然性與挑戰。 第一部:文明的燃料——化石時代的興衰 本書首先回溯了工業革命以來,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如何塑造了現代社會的物質文明。我們將詳細考察煤炭在早期工業化進程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十九世紀末石油的崛起如何徹底改變了全球地緣政治和交通運輸的面貌。 一、煤炭的黑金歲月與帝國擴張: 探討煤炭如何成為大英帝國乃至全球工業化的基石。分析煤炭開採技術的演進、早期勞工問題,以及圍繞煤炭資源的國際貿易和衝突。重點剖析了煤炭經濟對特定區域(如阿巴拉契亞山脈、德國魯爾區)帶來的興衰循環。 二、石油的黃金時代與地緣政治的羅盤: 深入分析二十世紀初至末期,石油如何成為全球經濟的「血液」。本書將細緻描繪中東地區的油田發現如何重塑了全球權力結構。我們將考察美蘇冷戰時期對能源控制的角力,以及石油禁運事件對西方工業社會造成的巨大衝擊。同時,也將討論汽車文化的爆炸性增長與石油消費的相互依存關係。 三、天然氣的「橋樑」角色與基礎設施的建設: 探討天然氣在二十世紀後半葉如何從邊緣燃料逐漸躍升為主導能源之一。重點分析液化天然氣(LNG)技術的突破,如何將分散的天然氣資源連接成全球市場。同時,也將評估天然氣在過渡期中的環保效益與其自身帶來的甲烷洩漏挑戰。 第二部:環境的代價與科學的覺醒 本部分聚焦於化石燃料消耗所帶來的不可逆轉的環境後果,以及科學界對氣候變化的早期認知與全球應對的啟動過程。 一、大氣的改變與工業污染的陰影: 詳細闡述工業化進程中,空氣污染(如倫敦煙霧事件)對城市居民健康的嚴重影響。隨後,本書轉向探討溫室氣體理論的發展,從早期科學家的預測到國際間對氣候科學共識的建立過程。 二、不可忽視的生態足跡: 分析能源開採(包括頁岩氣開採、深海鑽探等非常規手段)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涵蓋水資源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土地利用的衝突。 三、國際協商的艱難歷程: 追蹤自《京都議定書》到《巴黎協定》之間,全球在能源轉型目標設定上所經歷的漫長談判與妥協。探討已開發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歷史責任與未來發展權之間的結構性矛盾。 第三部:能源轉型的黎明——技術與市場的重塑 面對氣候危機和能源安全的需求,全球正加速邁向多元化的低碳能源系統。本部分重點剖析推動這場轉型的關鍵技術創新和市場機制。 一、太陽能革命的成本曲線: 深入研究光伏(PV)技術的發展史,特別是其製造成本在過去十五年中的驚人下降。分析特定國家(如中國、德國)的產業政策如何催生了全球太陽能供應鏈的集中化。 二、風能的規模化與挑戰: 考察陸上與離岸風電的技術進步,特別是大型海上風機對穩定電網輸出的貢獻。同時,探討風能間歇性帶來的電網穩定性問題及儲能技術(如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的發展現狀。 三、核能的再評估與爭議: 討論後福島時代,全球對核能安全性的重新審視。分析第四代反應爐(如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的潛力,以及其在「淨零排放」路徑中扮演的角色爭議。 四、儲能技術的瓶頸與突破: 鋰離子電池在交通和電網儲能領域的應用已成為焦點。本書將剖析電池原材料(鋰、鈷、鎳)的供應鏈風險、回收再利用的挑戰,以及固態電池等下一代儲能技術的研究進展。 第四部:能源地緣政治的重構與韌性 能源結構的改變正在重塑國際關係和國家安全的概念。本書分析了新興能源格局下,各國如何尋求新的戰略定位。 一、從「油氣地緣政治」到「關鍵礦物競爭」: 探討電動車、電池和再生能源技術對關鍵礦物(稀土、銅、鋰等)的依賴性,從而引發了新的資源競爭與貿易摩擦。分析少數國家對這些關鍵礦物加工的壟斷地位所帶來的風險。 二、電網的數位化與網路安全: 強調現代能源系統對智慧電網、物聯網技術的高度依賴,隨之而來的是電網基礎設施面臨的網路攻擊威脅。討論建立具有韌性的、分散式電網架構的必要性。 三、能源獨立與區域化供應鏈: 考察國家如何通過發展本土再生能源來降低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從而增強國家能源主權。分析區域能源市場(如歐洲電力市場、北美天然氣管線網絡)的整合與碎片化趨勢。 結語:邁向不確定的未來 本書總結道,能源轉型既是一場技術競賽,也是一場社會工程。它要求政府、企業和公民社會共同承擔歷史責任,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確保能源供應的公平性與環境的永續性。全球能源的未來將不再是單一燃料主導的時代,而是一個複雜、相互依賴且充滿動態調整的系統。理解歷史的脈絡,才能更好地應對眼前的關鍵抉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立誠


  ◆ 所列為退休前職務與專業團體 ◆

  【職務】
  吉興工程顧問公司 董事長

  【學歷】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土木與力學系P.C.E.
  克雷蒙遜大學(Clemson)土木系M.S.
  台灣大學土木系B.S.

  【證照】
  中華民國土木技師
  美國紐約州專業工程師
  亞太工程師(APEC Engineer)

  【專業團體】
  中華民國工程技術顧問公會理事
  中華民國汽電共生協會理事
  台灣碳捕存再利用協會理事
  台北市美國商會基礎建設委員會主席
  中國工程師學會對外關係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工程師學會環境與能源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台電核能安全委員會委員

  【部落格】
  taiwanenergy.blogspot.tw

  【臉書】
  www.facebook.com/taiwanenergy

  【著作】
  能源與氣候的迷思─2兆元的政策失誤【修訂版】
  沒人敢說的事實:核能、經濟、暖化、脫序的能源政策
  反核謬論全破解─全面駁斥彭明輝、劉黎兒、綠盟反核書籍

  【電視演講】
  大愛二台人文講堂,20171210,能源問題攤開說

  【吉興公司】
  吉興公司為電力專業工程顧問公司,30年來,吉興公司規劃設計近8成國內火力電廠(燃煤、油、氣),業務並擴及海外。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篇 綠電與核電】

第1章 再生能源
 1.1 能源簡介
 1.2 綠能能量密度低    
 1.3 太陽能用地、環保與日照    
 1.4 離岸風電台灣不宜    
 1.5 綠電調度與備用機組    
 1.6 再生能源與電網    
 1.7 再生能源發展上限    
 1.8 再生能源成本    
 1.9 再生能源誤導    
 1.10 地熱與氫能    

第2章 核能發電    
 2.1 核能安全    
 2.2 核廢料    
 2.3 輻射    
 2.4 核四    
 2.5 反核與限電    
 2.6 能源政策考量    
 2.7 對產業界的期許    

【第二篇 氣候變遷】

第3章 全球暖化與IPCC報告
 3.1 暖化與能源    
 3.2 暖化誤導    
 3.3 暖化基本知識    
 3.4 WGI報告    
 3.5 WGIII報告A(減碳考量)    
 3.6 WGIII報告B(各領域減碳)    
 3.7 WGIII報告C(能源領域減碳)    

第4章 溫昇目標之科學探討    
 4.1 氣候科學進階議題    
 4.2 氣候模型預測失準    
 4.3 溫昇目標──2°C或3°C    
 4.4 WGI報告注意事項    
 4.5 輻射強迫(RF)與代表濃度途徑(RCP)    
 4.6 3°C的科學依據    

第5章 暖化衝擊與氣候工程    
 5.1 暖化對農業之衝擊    
 5.2 暖化對健康的衝擊    
 5.3 暖化對經濟之衝擊    
 5.4 暖化與極端氣象    
 5.5 自然災害與經濟損失    
 5.6 能源與氣候政策之平衡    
 5.7 氣候工程──科學篇    
 5.8 氣候工程──政策篇    

【第三篇 能源發展與環保運動】

第6章 能源與文明    
 6.1 人類進步的「動力」    
 6.2 能源與環境    
 6.3 能源與生活    
 6.4 能源與健康    
 6.5 能源與生活品質    
 6.6 能源轉型    
 6.7 燃煤發電──台灣與大陸    
 6.8 全球燃煤發電趨勢    
 6.9 最低度開發國家(LDCS)    
 6.10 減碳展望    
 6.11 PM2.5    

第7章 環保運動    
 7.1 人口與糧食    
 7.2 地球資源──悲觀論點    
 7.3 地球資料─樂觀論點    
 7.4 三本誤導書籍    
 7.5 環保運動新發展    

【第四篇 台灣能源政策】

第8章 脫序的能源政策    
 8.1 蔡政府能源政策    
 8.2 蔡政府節能規劃    
 8.3 蔡政府減碳規劃    
 8.4 電力配比    
 8.5 電業法與綠能產業    
 8.6 國際諍言及指標跳票    
 8.7 台電公司對策    
 8.8 未來十年電力預測    
 8.9 2025年三種電力情境    
 8.10 煤電、氣電及缺電    

結語──能源配比建言    
參考書籍    
本書彩圖    
作者簡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21272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1.2MB

图书试读

自序

  因為對能源的錯誤認知,蔡政府正帶領台灣全速奔向極嚴重的能源災難。但對能源的錯誤認知,並非蔡政府所獨有,而是台灣社會普遍現象。

  本書目的在於提供正確能源知識。台灣電力只有四種選擇,以發電成本由低至高排序為:核電、煤電、氣電、綠電,此本應為能源配比選擇之優先順序。但今日蔡政府及社會偏好正好完全顛倒,其喜惡排序為綠電、氣電、煤電、核電。因環保掛帥,完全拋棄經濟成本考量。

  落實目前蔡政府「能源轉型」政策,台灣每年發電成本將增加2500億元,這種恐怖現實將於七年後之2025年實現。因能源基礎建設使用年限極長,有所謂鎖定(Lock in)現象,錯誤政策一旦落實,至少要痛苦一個世代才能回頭,對台灣的長期衝擊超過七兆元。這豈不是最嚴重的能源災難?最令人痛心的是這種災難完全是自找的,完全可以避免。

  蔡政府對其能源政策將對發電成本造成的衝擊也心知肚明,在其新頒布的能源綱領4大目標(能源安全、綠色經濟、環境永續、社會公平)中,完全沒有成本考量,因其能源政策完全經不起成本的檢視。成本考量正是其能源政策的照妖鏡。

  蔡政府能源轉型政策說穿了就是兩句話:以綠電取代核電,以氣電取代煤電。但此二政策都是基於恐懼,前者懼怕核災與核廢,後者懼怕暖化與空污。十分不幸,這些恐懼都是基於錯誤認知。另一方面,大力擁抱綠電與氣電也是因為能源知識貧乏。

  本書分三層次討論我國能源議題。

  因社會人士大多知道蔡政府以綠電取代核電的政策,綠電與核電兩者又是社會上最為關注的能源議題,本書第一篇綠電與核電即討論此二重大議題。第一章討論綠電,詳細解釋為何以臺灣的地理條件,綠電根本不可行。第二章討論核電,解釋核電對台灣的重要及無謂的恐核心理。第八章全面討論我國能源政策,只對綠電、核電及能源政策有興趣的讀者,可先閱讀此三章,對我國能源未來應採取的方向即應有所認識與了解。

  但近年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影響了全球各國能源政策。蔡政府也不例外,減碳也是其能源政策中除了廢核外的另一目標。但國人真了解氣候科學與衝擊嗎?臺灣是暖化議題的沙漠,並不是說台灣缺少討論暖化議題的書籍,而是汗牛充棟的暖化書籍立論大多極為偏頗,不但誤導了民眾也影響了政府的能源政策。

  本書第二篇。即依正確暖化科學與數據較詳細的討論此一影響我國能源政策致鉅的議題。第三章討論聯合國氣候變遷報告,第四章討論全球溫昇目標,第五章討論暖化衝擊。

  但無論廢核還是減碳都與能源政策密不可分,一般民眾對能源的了解又極為膚淺,極易為環保思潮所蠱惑,完全不知能源政策與環保政策應保持平衡,可嘆今日許多人一面倒偏袒環保政策,忽略了能源對社會的重要。這己是思想層次的重大議題。

  本書第三篇「能源與環保」即較深入的討論此二議題。第六章解釋能源對人類文明進展的重大貢獻及提醒讀者能源轉型是極緩慢的過程。第七章環保運動由200年前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談起,討論200年來環保思維的各種末日論無一成真,200年來人類以科技的進步一一解決末日論者擔憂的各項危機,今日人類應記取歷史發展的教訓。

  期盼本書三層次的討論可為臺灣能源政策對話提供較堅實的基礎。能源應回歸為民生議題,不應成為政治議題。錯誤之能源政策受害者是不分政治傾向的全國民眾。蔡政府應懸崖勒馬,修正其能源政策,則國家幸甚,全民幸甚。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現在網路上關於能源的資訊多到爆炸,各種立場的說法都有,常常看到一半就覺得頭昏腦脹,而且很多論述都帶有很強烈的情緒色彩。我最欣賞的書籍,是那種能把錯綜複雜的技術細節,用非常清晰、邏輯嚴謹的方式,轉譯給非專業讀者理解的。例如,談到「基載電力」的定義、或是「電力市場化」的真正含義,如果這本書能夠把這些核心概念講得透徹,讓讀者在面對新聞報導時,能夠建立起自己的獨立判斷能力,那它就成功了一大半。我希望它不只是在「抱怨」現狀,而是真正提供一個「理解」現狀的工具。畢竟,能源政策的制定是長期且不可逆的,如果我們社會大眾的認知基礎不夠扎實,很容易在錯誤的訊息引導下,支持了對未來有害的決策。期待這本書能成為一本能提高全民能源素養的入門指南。

评分

說真的,現在談到能源,彷彿就自動連結到「非核」這兩個字,但能源的供給絕對不是只有「要不要核能」這麼單一的選擇題,它背後牽涉到基礎建設的穩固性、電網的韌性、綠能發展的實際效益,以及最現實的成本結構。我希望這本書能跳脫藍綠的意識形態框架,用一種更宏觀的視角來檢視我們整個能源體系的「健康狀況」。特別是關於再生能源的併網問題,這幾年光電、風電的建設速度很快,但電網是否能承受這麼分散、間歇性的電力來源?如果我們把雞蛋都放在綠能這顆籃子裡,那中間的調度、儲能設備的建置進度,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引爆點?這種系統性的風險,往往是公眾討論時最容易被簡化掉的部分。台灣地狹人稠,空間和資源都有限,任何重大的能源決策都會有巨大的外部成本,讀這本書,我最想看到的是作者如何權衡這些看似互相矛盾的需求,並指出哪裡才是我們真正需要加強防護的薄弱環節。

评分

最近買了不少跟台灣產業轉型有關的書籍,但很多都只停留在「我們應該要轉型」的層面,卻很少有人能深入剖析「轉型過程中,能源供應穩定性會如何被挑戰」。畢竟,台積電這種高耗能的產業,是台灣經濟的命脈,一旦電力供應出現閃失,後果不堪設想。而對於一般的中小企業,電價的波動更是直接決定了他們的生死存亡。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把能源議題,像解剖一樣,層層拆解到對不同產業、不同生活型態的人造成的具體衝擊。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數據對照,例如國際上其他高科技國家在能源轉型期間的電力可靠度數據,或者台灣不同區域的供電可靠度差異,那這本書的參考價值就會直線上升。光是看到書名就讓人有點心驚膽跳,但這種「預警」式的書籍,往往是最有價值的,因為它逼迫我們正視那些正在發生的、卻又被日常瑣事掩蓋的危機訊號。

评分

從歷史的脈絡來看,台灣的能源發展其實反映了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從早期的進口依賴,到追求能源自主性,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政治與經濟背景。我希望這本書能把「能源」這件事,不單純看作是電力公司的營運問題,而是將其放在整個地緣政治、國際供應鏈,甚至是氣候變遷的長期趨勢下進行宏觀的審視。特別是當前全球都在談「能源安全」,這對高度依賴進口燃料的台灣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究竟我們在國際能源採購的談判桌上,處於什麼樣的地位?我們的能源政策是否已經過度「本土化」而忽略了全球競爭的現實?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跨國的比較視角,點出台灣在國際能源版圖中的位置與潛在的弱點,那這本關於「災難」的探討,就不會流於悲觀,反而能啟發我們在變局中尋找新的出路。這種具備國際視野的本土分析,才是真正深刻的見解。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光看就知道是直指台灣當前最核心的痛點之一啊!最近幾年,從電價上漲到限電、跳電的頻率增加,再加上國際局勢的變動,能源問題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技術討論,而是直接影響到我們每個家庭的荷包跟產業的命脈。我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時事的台灣人,對於這種把複雜議題抽絲剝繭、攤在陽光下討論的著作,實在是抱持著高度的期待。尤其「能源災難」這個詞彙,聽起來就帶有一種警世的意味,讓人不禁想深入了解,究竟是哪些環節出了問題,讓我們走到今天這個需要嚴肅面對轉型的十字路口。我特別好奇作者會怎麼梳理從過去的決策到現在的困境,中間有哪些關鍵的轉捩點是我們錯過的,或者有哪些面向是被過去的論述所忽略的。一本好的能源書籍,不應該只是學術性的分析,更需要有貼近生活脈絡的觀察,能讓一般民眾,像我這樣不是能源專家的讀者,也能清楚理解背後的邏輯和利害關係。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紮實的論據,而不是空泛的口號,讓我們對台灣的能源未來,能有一個更清晰、也更務實的認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