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臺灣史2:22個改變臺灣的關鍵人物 (電子書)

故事臺灣史2:22個改變臺灣的關鍵人物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團隊
图书标签:
  • 臺灣史
  • 臺灣歷史
  • 人物傳記
  • 電子書
  • 歷史
  • 文化
  • 臺灣
  • 關鍵人物
  • 故事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學歷史總是想打瞌睡嗎?
年代事件這麼複雜難記嗎?

  故事臺灣史系列,帶你認識各領域名人,
  從關鍵人物,重返歷史的璀璨時刻,
  結合歷史、地理、文化與人文,
  全方位解析臺灣歷史發展!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團隊第一本為孩子寫的歷史書★★
  ★★收錄臺灣各領域重要關鍵人物,帶你看見臺灣的演變★★

  你知道臺灣第一代的全能文青是誰嗎?
  日治時期就有臺灣人獲得奧運獎盃肯定?
  郭懷一事件不是單純的抗荷運動?
  鄭芝龍是名符其實的海賊王,
  從日本、到菲律賓等海域,全是他的天下?
  一起重返歷史現場,
  認識臺灣舉足輕重的歷史人物,
  找尋自我定位!

  臺灣這座島上曾經發生了很多事,
  讓我們從影響臺灣各領域的22個關鍵人物生命故事,
  了解他們如何影響臺灣各行各業的發展與歷史脈動!
  以前我們對臺灣歷史的認識,
  僅止於每個朝代的背誦,少有對各事件有其他的想法。
  新編臺灣史系列希望打破以往編年式認識歷史的方式,
  以跨領域的歷史故事介紹,
  從影響臺灣各領域的二十二個關鍵人物生命故事,
  收錄大肚王、郭懷一、施琅、劉銘傳、伊能嘉矩、
  林獻堂、杜聰明、呂赫若、江文也、楊千鶴等人的故事,
  橫跨領導者、政治家、教育家、藝術家、
  醫生、科學家、社會運動等各領域重要人物,
  進而窺見某一個時期的領域發展現象,
  了解他們在臺灣歷史發展的貢獻與意義。

  ◎本書關鍵字:
  ◎無注音,適合10歲以上閱讀
  ◎教育議題分類:性別平等、人權、生涯發展、環境
  ◎學習領域分類:社會、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

本書特色

  ●當紅歷史社群「故事」團隊首度跨足童書代表作。
  ●內容扣合108中小學社會領域新課綱。
  ●跨領域學習:橫跨地理、文化、人文、自然,提供更全面性方向詮釋臺灣歷史發展。
  ●知識補給站:補充重要的歷史事件知識
  ●大事紀:精選人物重要大事
  ●歷史故事延伸影音:補充知識,了解不一樣的臺灣人

各界好評

  宋怡慧 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呂紹理 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林怡辰 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
  林玫伶 臺北市國語實小校長
  許佩賢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陳文松 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陳志豪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陳芳明 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陳進金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陳耀昌 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黃震南 藏書家
  劉昭儀 水牛書店×我愛你學田負責人
  蔡依橙 醫師
  蔣竹山 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所長
  鄭清鴻 前衛出版社主編
  蕭宇辰 臺灣吧營運長兼創意總監
  謝仕淵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
  歷史說書人團隊
  ~各界專家學者都愛臺灣推薦
  (依筆劃順序排列)
 
臺灣史的另一扇窗:探尋未被書寫的時代脈動 這是一部關於臺灣歷史的深度探索,它刻意避開了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宏大敘事與核心人物。我們將視角轉向那些在歷史洪流中或許不起眼,卻以獨特方式形塑了臺灣社會肌理的群像。本書不聚焦於22位「關鍵」人物的功過,而是深入挖掘那些構成日常、推動社會變革的隱形力量與錯綜複雜的時代結構。 全書以多線敘事的手法,勾勒出一個立體且充滿張力的臺灣歷史畫卷。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出更為細膩的問題:在特定歷史節點,那些未被載入史冊的知識分子、底層勞動者、新舊交替間的文化掮客,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反抗或融合的? 第一部:殖民地現代性下的文化張力與都市浮沉 第一章:蔗糖帝國的邊陲:契約勞工與空間的重構 本章聚焦於十九世紀末至日治初期,臺灣大規模蔗糖產業擴張背景下的勞動體系。我們不談論糖廠的效率提升,而是深入探討契約勞工的遷徙模式、他們的家庭結構如何因工作需求而被解構與重組。重點分析了在現代化生產體系下,傳統的村落社會如何被「工廠—宿舍—甘蔗田」的空間邏輯所取代。特別是透過口述史料,重現了勞工在艱困工作環境中發展出的非正式互助網絡與抵抗文化——那些在田埂間流傳的歌謠,如何成為他們精神上的避難所。 第二章:日語文學的暗流:殖民地知識分子的自我審視 相較於探討日治時期官方推動的「皇民化」運動,本章細膩分析了在殖民教育體系下成長起來的一批臺灣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如何在中日文化之間遊走,試圖尋找一種既不完全歸屬於日本,又不全然是傳統漢文化的「第三種身份」。我們將透過分析他們在當時的文學雜誌、小型刊物上的投稿,揭示他們對「現代性」的焦慮,以及這種焦慮如何轉化為對鄉土、對自我認同的複雜情感投射。探討的主題包括「都市病」在臺灣的初次顯現,以及在「進步」口號下被犧牲的傳統技藝的哀歌。 第三章:西來庵事件的「餘波」:民心與政治角力的微妙平衡 我們不直接論述關鍵起義事件本身,而是著重於事件發生後,殖民政府的「善後處理」如何微妙地改變了地方社會結構。分析了官方如何利用「地方紳士」與「保甲系統」之間的微妙權力關係,來滲透和管理地方事務。本章探討了地方意見領袖在政治高壓下,如何在維護自身既得利益與迎合統治者之間走鋼絲,以及這種權力掮客的行徑對後世地方派系形成的長遠影響。 第二部:戰後轉型期的社會底層與非主流記憶 第四章:美援時代的「舶來品」:消費文化與身份焦慮的第一次碰撞 戰後初期,隨著美援物資的湧入,臺灣社會迎來了第一波外來消費文化的衝擊。本章不談論經濟政策,而是專注於這些「舶來品」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流動與詮釋。例如,牛仔褲、威士忌、好萊塢電影等符號,如何在城鄉之間、老一輩與年輕一代之間,創造出新的階級區隔和身份認同的矛盾。特別關注了在酒吧、舞廳等新型公共空間中,人們如何透過消費來重新定位自己在快速變遷社會中的位置。 第五章:從眷村到城鎮:語言的消融與記憶的重塑 本書探討了戰後大量移入的外省族群在建立新生活過程中,其內部各省籍群體之間的差異,以及他們與在地社區的互動。我們著重於探討「語言」在這種族群融合(或隔離)中的作用。分析了當國語政策推行時,不同世代之間因語言隔閡產生的家庭內部張力,以及在眷村生活模式解體後,那些「共同記憶」如何被拆解、被轉移到現代都市的陌生空間中。 第六章:校園外發生的思想啟蒙:地下書刊與學術沙龍的勃興 摒棄對大型學生運動的敘述,本章深入挖掘在白色恐怖陰影下,知識分子如何透過極為隱蔽的管道進行思想交流。這包括對少數被禁錮的西方哲學、社會學文本的翻譯與私下傳閱,以及在私人住所或小型咖啡館中舉行的非正式學術沙龍。重點分析了這些「地下知識網絡」在文化審查制度下如何自我規訓,以及他們如何為後來的學術自由播下了微弱但堅韌的種子。 第三部:鄉土的再發現與地方治理的隱形權力 第七章:農地邊緣的抗爭:水權分配與地方派系的制衡 在臺灣經濟起飛的過程中,水資源的分配始終是農村社會的核心矛盾。本章著眼於水利會、農會等半官方組織,如何在資源稀缺的背景下,成為地方派系權力鬥爭的場域。分析了農民為爭取灌溉用水而採取的集體行動,這些行動往往是低調、非暴力的,卻深刻影響了地方的政治版圖。揭示了地方水利委員選舉背後,隱藏的家族恩怨與利益交換。 第八章:廟宇、社團與地方慈善:看不見的社會安全網 在政府資源分配不均的年代,傳統的宗教與社會組織扮演了重要的緩衝角色。本章考察了地方廟宇和宗族性社團如何組織救濟、提供臨時借貸,甚至介入地方的法律糾紛。這不僅是宗教活動,更是一種地方治理的體現。我們試圖解析,這種基於人情與地緣的「軟性治理」,在多大程度上填補了國家法制權力的真空,以及這種「人情債」對個人未來發展帶來的無形束縛。 第九章:從手工業到工業:傳統工藝師傅的世代斷層 臺灣製造業的崛起並非一蹴而就,本章將目光投向那些被現代化浪潮逐漸邊緣化的傳統工藝師傅。無論是竹編、藍染,還是精細木工,這些師傅們面臨的挑戰不僅是技術的傳承,更是他們的生存空間被工業化產品擠壓的困境。透過對幾位碩果僅存的匠人的訪談,呈現了他們對於「進步」的複雜情感,以及他們所代表的,那種需要時間和耐性的「慢工藝」價值觀,如何在效率至上的時代中逐漸失語。 結語:歷史的冗餘與回聲 本書最終的目的,是提醒讀者,歷史的厚度並非僅由少數「關鍵人物」的光芒所構成。那些被忽略的、重複發生的、微小的社會互動,才是構成臺灣歷史複雜紋理的真正底色。透過這些非主流的視角,我們得以更全面地理解,當代臺灣社會的各種結構性矛盾與文化特質,是如何在長期的時代迴盪中逐漸成形。這是一次對歷史「冗餘」的致敬,因為正是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共同譜寫了這座島嶼的真實面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團隊


  「故事」是由一群喜歡故事的人成立的,目標是透過有趣的、有創意的方式,結合新媒體的運用,讓歷史走進日常生活之中,提供適合所有人閱讀、且值得信賴的知識。

繪者簡介

慢熟工作室
黃湘


  臺灣高雄人,插畫設計師,習慣複合媒材手繪後上機結合繪圖軟體,以慢而入味的節奏畫事。從小玩的玩具是畫筆,學生時期亦在畫室中度過,常自嘲「我的人生好像也只會畫圖」。身負各種無用技能(例如高分籃球機與能記住動畫某個無人注意的細節),偶爾能應用在創作中,但很看機緣。
 

图书目录

作者序
推薦序 臺灣的未來,從關鍵事件與人物發現答案
01臺灣第一個國王?──大肚王
02臺灣第一個移工運動領袖──郭懷一
03為平埔族人帶來文字的荷蘭牧師──尤羅伯
04在時代與命運間斡旋的海盜—鄭芝龍
05深謀遠慮的政治家──施琅
06社會運動家──林爽文
07帶來新式醫療與教育的「多功能」傳教士──馬偕博士
08臺灣官方主持建造鐵路推手──劉銘傳
09臺灣歷史的見證者──禮密臣
10臺灣原住民研究第一把交椅──伊能嘉矩
11運用生物學治理臺灣──後藤新平
12霧社事件的犧牲者──花岡一郎
13社會運動實踐革命家──蔣渭水
14致力爭取人民權力的臺灣議會之父──林獻堂
15第一位入選帝展的臺灣畫家──陳澄波
16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
17第一個獲得奧林匹克獎牌的臺灣人──江文也
18第一位臺籍留美博士教育家──林茂生
19臺灣第一個女記者──楊千鶴
20臺灣醫療的奠基者──杜聰明
21一生致力翻譯文學的文壇大師──梁實秋
22首位堅持臺灣主體意識的總統──李登輝
附錄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034955
  • EISBN:978957503509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4.1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獻給下一代的臺灣史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故事: 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 胡川安


  你知道1950 年代的臺灣,沒有電視可以看的日子裡,連阿嬤也懂得「斗內」嗎? 現在流行的歌唱節目,早在1960 年代就有開山始祖「群星會」?永和又為什麼會成為豆漿的代名詞呢? 每段歷史背後總有精采的故事。

  每個人都喜歡聽故事,但是卻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歷史,「故事: 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團隊一直有一個目標,我們想要把歷史寫給所有人看。網站創辦四年多以來,超過兩千篇的歷史故事,每月觸及率將近百萬,出版超過二十本書,辦理超過百場的活動,成為臺灣人文知識媒體的佼佼者,這就是故事和歷史的力量。

  不過,我們想做的事情更多,希望向下扎根,為下一代寫歷史。我們希望這套〈故事臺灣史〉,是讀者的第一套臺灣史讀物,讓他們能在課本之外的地方還可以自己閱讀臺灣史的故事。

  我們發現過去寫給小讀者的臺灣史故事,偏重從「編年」的角度看臺灣的過去,著重於各個時期的改朝換代,比較少著墨究竟是哪一些事件影響了現在的臺灣。但是臺灣在還沒有文字紀錄前,其實已經有許多族群在這座島上生活,也因為他們為臺灣加入不同養分,讓臺灣長成現在的樣子。

  臺灣歷史的特殊性,只從「時間」切點是無法完全勾勒輪廓的。因此,我們嘗試在堅實的知識上,運用輕鬆的筆法描繪臺灣的過去,並加入了空間、人物和生活事物的故事介紹,從「人」、「時」、「地」、「物」來貫 串在臺灣島上發生的事件,透過彼此之間相互聯繫,將臺灣的歷史更加豐 富的呈現出來。

  除此之外,我們也把視角拉出臺灣,從世界史的角度思考臺灣的定位,了解臺灣與世界的關係,因此《故事臺灣史:10 個翻轉臺灣的關鍵時刻》以時間為切點,挑選出十個臺灣的關鍵時代,介紹每個時期臺灣島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再想一想這座島嶼跟世界的關係,了解臺灣經歷了哪些改變,為什麼臺灣是現在這個樣貌,也有許多影響關鍵時刻的政治領導人物故事介紹。人物是歷史的靈魂,也是歷史的主體,因此《故事臺灣史:22 個改變臺灣的關鍵人物》希望可以讓讀者認識社會中各領域重要的歷史人物,從這些人物的生命故事中,了解他們在臺灣歷史發展的貢獻。從這些人物故事中,可以窺見不同時期各領域發展的樣貌,以及這個人

  物在當時的影響力與實際行動。像是從荷蘭時代來臺闖蕩的農民郭懷一,後來變成漢人領袖;大航海時代,將文字帶來臺灣的傳教士尤羅伯,也為當時的平埔原住民帶來文字紀錄的開始。在臺灣這個小島上,每個時期都是由不同的族群努力而成就的。因此,在這本書中,我們選出在臺灣歷史上具有意義的人物,他可能是反抗者、醫師、警察、傳教士、音樂家、記者、畫家……等,希望豐富讀者對於臺灣歷史人物的認識。希望他們的生命故事,可以激勵大家的人生志向和增加未來職涯的選擇。

  歷史不只是過去發生的事情,還會與現實互動,從關鍵的時間點觀察臺灣史,可以發現臺灣島徘迴在不同的強權間,直到一百年前才漸漸有了自己的認同感。不過,書中所陳述的並不是臺灣歷史的全部,而是一把又一把鑰匙,希望藉此讓更多朋友認識臺灣的過去,面對臺灣的現在。隨著時代的改變,我們也要思考什麼樣的歷史觀點符合現在,甚至是未來的社會,以及臺灣的未來。

推薦序

臺灣的未來,從關鍵事件與人物發現答案

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老師


  余秋雨說:「歷史是一堆灰燼,當我們把手伸入灰燼中,期待的是星星之火所帶來的餘溫。」當你雙腳踏在慣走的土地,雙手觸摸母土的溫度,關於臺灣重大的事件與人物,我們真的都能留心嗎?

  想要窺見臺灣歷史全然的樣態,不能不從世界史的長河中來觀察它流淌而過的曲道,才會看見臺灣史不一樣的定位與風景。不過,在作者的書寫中,歷史不是靜態的,它是和當代現實互動的有機體。臺灣的命運擺渡在自我認同與外來強權間的拉扯,試著從臺灣的過去探究一個未來可實踐的種種可能。

  《故事臺灣史:10個翻轉臺灣的關鍵時刻》、《故事臺灣史:22個改變臺灣的關鍵人物》這兩本書保有「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習慣的說故事口吻,從時間軸角度加入空間、人物、事件的元素,讓臺灣歷史的書寫頓時生動立體起來。就像許慎《說文解字》提到:「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每個寫史的人都有他選擇的觀點與材料,讀者也能從作者的理解的事實,找到你看不見的事實。

  《故事臺灣史》系列以故事體的輕鬆筆調,娓娓道來重要的臺灣史事,不只讓讀者擁有閱讀的親切感,也不自覺的走進一個又一個的歷史風景裡:從荷蘭風起雲湧的海權時代到東亞海域驚心動魄的權力爭奪,抑或是清領時代、皇民化時代,臺灣人民在歷史舞臺,失去實質的土地發言權……從十個關鍵時刻與二十二個關鍵人物去思考:「如果當時某個決策改變了,結果是否也會跟著改變了?臺灣的命運與未來是否也會因此政權更迭或有不同的轉向?臺灣從地理優勢崛起,甚至被推上世界舞臺,最後歷經百轉千迴的淬鍊,我們走向民主自由的道路。」

  我始終相信,歷史不只能從課本內的知識去理解,應該還可以跨界到課本外的史料去思辨與深究。這系列的坐著不要我們背歷史,他期待用嶄新的史觀視角與學習方法,選擇重要的歷史事件與現實生活連結,透過流暢的敘述,引領讀者有系統、有脈絡的讓我們發現:每個事件的背後,深藏著重要的文化意涵,這更值得我們去探究與思考。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沒有人該是局外人。

  從十個關鍵的時空座標與二十二個關鍵人物的專題,著重在歷史人物與事件的聚焦,讓我們更深入探討臺灣史發展的重心。尤其,繪者以貼近讀者的閱讀立場,加入藍鵲老師、小安與彎彎等漫畫人物進行Q&A的對話,讓讀者彷彿穿越時空,重回當年的日常生活與情境,沒有違和感的學習臺灣史。加上知識補給站、歷史報你知、大事紀的專欄設計,避免編年體的瑣細與失焦,讀者可藉由多元的專欄,進行重大事件原因和影響的「腦補」。至於,歷史故事的延伸影音,讓我們看見多媒體時代歷史多面、多樣的活潑性與豐富性。

  歷史展現一個個過去的圖像,不只讓我們理解歷史,也找到批判思考的鑰匙,一如先民力圖突破和超越困境,拋頭顱、灑熱血的為後代做出無私貢獻,我們才能享有現在的進步生活。若以史為鑑,走在歷史的風景裡,我們又該選擇往哪裡去呢?我想,在《故事臺灣史》裡,我們都找到了答案。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