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食育師媽媽物語:天天忍不住要做早餐,日日擁有美好親子晨光 (電子書)

日本食育師媽媽物語:天天忍不住要做早餐,日日擁有美好親子晨光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蔡慶玉
圖書標籤:
  • 食育
  • 親子
  • 早餐
  • 日本
  • 傢庭教育
  • 育兒
  • 晨間
  • 健康飲食
  • 生活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擁有日本食育師證照的颱灣媽媽,教你最簡單的食育教養方法,深入理解日本飲食文化,以及颱日灣飲食文化的差異!

簡單,就能持續。
從每一天的早餐桌齣發,深度瞭解和風早餐與日本飲食文化,
運用容易上手的和式和洋式料理小秘訣,
食育就從每天的幸福早晨開始!


現在傢庭中,很多孩子都來不及在傢吃早餐,不少媽媽都因此而擔憂孩子的健康與營養問題。

那麼,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讓每天早晨而不僅是假日早晨,都成為媽媽輕鬆準備,孩子悠閒自在共享早餐的幸福親子時光呢?

本書作者為瞭讓孩子健康成長,每天親手準備早餐跟孩子共享,同時為瞭讓孩子吃得更營養、更健康,還考取颱灣的丙級廚師執照和日本的食育師證照。

在書中,身兼口譯和專欄作傢身分的作者,分享她如何在忙碌的時程當中,還能堅持每天為兩個孩子準備早餐,並在餐桌上和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觀念和行為、優良的飲食文化素養,對各國飲食文化的瞭解,甚至以餐點的擺飾與食器運用,日常打掃習慣的養成,來培養孩子的美感和良好生活習慣,最終讓孩子在傢人陪伴下健康快樂成長。

作者以各式早餐的食材變化,衍伸為各種應用變化,為孩子準備每天早餐的時光,變得輕鬆又愉快。光是每天早餐的一顆蛋,衍伸齣來的食譜就有很多種,加上各種主食,如米飯、麵包、馬鈴薯、地瓜……,或是咖哩、優格、湯品的相乘變化,或是想要偷懶的時候用的「時短」料理,一年365天的菜單,想要餐餐不重複,一點都不難!更重要的是,看完之後,你會忍不住想要天天動手做早餐!

食育就是這麼簡單,跟著作者的小祕訣,這些習慣和觀念的養成,就能在看似不起眼的幸福日常中,一點一滴成為孩子成長的養分。

《好評推薦》

慶玉在書中說明日本料理與飲食文化的歷史、規矩,和意境,也傳授很多實用烹調技巧。我複習瞭味噌湯、烤鞦刀魚、醬油燒魚、奶油燉鮭魚、煮馬鈴薯、各式炊飯等傢常菜的做法,平凡卻美味。慶玉這本書,就像媽媽在廚房切蔥的聲音,剁……剁……剁……,讓我從睡夢中醒來,覺得神清氣爽,然後發現幸福,就在不遠的地方。──知名作傢 王文華

我和慶玉時常在日本或颱灣一起遛小孩,易子而教。我很欣賞和贊同她教養孩子的自由方式。許多情節,我自己也經歷過,非常真實而且讀來津津有味。做菜是件療癒的事情,做早餐更是件幸福的事。──知名作傢 吳淡如

這本書最特別的是,慶玉有個天天做早餐的方程式。輕鬆有趣、簡單素樸的實踐與傳達「食育」的價值。她細膩地用自己的料理經驗,跨越時間與空間,巧妙串聯颱灣與日本的飲食生活。──作傢與創意教學工作者 洪震宇

慶玉從小在醫學背景濃厚的傢庭成長,讓她倍加有感食育與生命的重要關係。慶玉把生硬的醫學健康常識,透過有趣的生活故事,用吸引人的文字呈現齣來。輕鬆而有效地提高國人的健康意識,是身為醫學大學校長和老師的我最樂見的。──中山醫學大學校長&小兒科教授 呂剋桓

媽媽食育師在傢庭裡扮演的色,就像學校裡的營養師一樣重要。午餐隻佔瞭一週二十一餐中的五餐,其他的飲食生活理應發生在傢庭中。學習瞭營養知識、領受瞭食物對身體的對話,食育不隻是吃的科學,也是人格教養的基礎,很樂見作者傳達瞭日本食育的麵貌給大傢。──輔仁大學營養科學係副教授 劉沁瑜

慶玉從媽媽、中年女子、異鄉客等多重角色,分享她的廚房及心得,非常係統性地介紹日本食育進展,這是一本適閤各種角色、各種角度閱讀的好書。──聯閤文創董事長 李彥甫

慶玉和我一樣都很愛吃,我們常幾個朋友到處吃各國料理,當然少不瞭日本料理。就像這本書一樣,她對食物總有很敏銳的味覺和獨特怡然的見解。她的文字如同她的和式貼心、不著痕跡的待人方式一樣,讓人不知不覺受到吸引,很快就看完瞭。看完後讓我也想動手做早餐!──颱中福華大飯店董事長 廖國宏

慶玉是少數在日本精通中、英、日三國語言的司儀活動主持人。一起工作的時候,很佩服她對日本文化的細膩觀察和注入颱灣的原創概念。她擅長巧妙地融閤兩國文化,每次都讓閤作的工作經驗更豐富有深度。食育在日本很盛行,這本書揉閤颱日文化,一定能讓讀者開捲有益。──日本電視颱氣象主播 鬆並健治

慶玉是我以前廣告公司的優秀同事,也是我的朋友。我全力擔保:她所寫的食育書籍,非讀不可!──日本廣告創意總監・自帶便當族 阿部光史

食育是生命的基礎,是健康之鑰。慶玉溫暖恬靜又幽默的文字,讓我常邊看邊點頭而不自覺露齣贊同的微笑。希望這本書能有機會能翻譯成日語,讓日本人看到她生動的觀點,也認識到颱灣的飲食文化。──日本宮川醫院院長 宮川健治

她是日本僑界的纔女,看到颱灣女性在日本活躍放光芒也相當與有榮焉。讀她的書如其人,開朗、樂觀又非常有深度。她的文字幽默且平易近人,讓我一下子就看完瞭。真是本名副其實「好看必讀」的書。──前日本颱灣醫師會會長 中裏憲文

晨光中的餐桌哲學:探尋日本傢庭的日常飲食智慧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位特定人物的育兒經驗,而是以一種更宏大、更具溫度的視角,深入剖析瞭當代日本傢庭中,圍繞“早餐”這一核心場景所展開的親子關係、時間管理哲學以及飲食文化傳承。它是一本關於如何將日常的廚房勞作升華為高質量親子互動的實用指南,同時也是對日本“食育”理念在現代生活中的具體實踐的深度考察。 第一部分:時間與秩序的藝術——早餐背後的生活脈絡 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清晨往往是最容易被犧牲和倉促對待的時段。本書開篇,並未直接探討食譜,而是首先搭建瞭一個關於“時間觀”的框架。它詳細描繪瞭日本傢庭如何通過對早餐的提前規劃和分工閤作,成功地將每天早晨的混亂轉化為一種有序且充滿期待的儀式。 1.1 預見性廚房:從周日到周一的準備工作 我們探討瞭不同傢庭結構(雙職工父母、單親傢庭、祖輩共同照料)如何分配清晨的準備任務。這不僅僅是簡單的“誰來做飯”,而是涉及到食材的采購、半成品的預製、餐具的擺放乃至餐後清潔的流程設計。書中特彆引入瞭“5分鍾法則”,即如何在確保營養均衡的前提下,將實際烹飪時間控製在清晨的五個關鍵分鍾內,從而為親子互動騰齣緩衝時間。 1.2 空間布局與效率學 本書詳述瞭日本廚房空間(特彆是小戶型公寓)如何圍繞早餐的製作流程進行優化。從調味料的集中收納到常用工具的觸手可及,每一個細節都服務於“效率”和“安全”。我們分析瞭開放式廚房與半開放式廚房在親子陪伴中的不同功能側重,例如,開放式廚房如何促進孩子對製作過程的觀察,而半開放式則提供瞭一個相對隔絕但仍可交流的製作環境。 第二部分:餐桌上的語言——溝通、規則與情感聯結 早餐的餐桌,是傢庭成員在一天開始時進行非正式溝通的最佳場所。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於如何利用這短短的二十分鍾,建立起牢固的情感紐帶和生活規則。 2.1 傾聽的藝術:非正式的“晨間報告” 傳統的傢庭會議往往顯得嚴肅而正式。本書強調,早餐時間應是輕鬆的“晨間報告會”。我們提供瞭一係列引導性問題,這些問題設計巧妙,旨在激發孩子主動分享前一天的經曆和對新一天的期待,而不是簡單的“在學校做瞭什麼?”的盤問。例如,如何討論夢境、如何評價昨晚的傢庭活動等。 2.2 建立“食伴”關係:共同製定的餐桌公約 餐桌禮儀並非由父母單方麵灌輸,而是需要孩子參與製定的“公約”。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與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學齡前、小學低年級、高年級)共同協商並簽署“早餐契約”。契約內容涵蓋瞭不說話隻顧吃、餐前等待、分享食物、以及對食物的感謝等基礎規範。重點在於“協商”過程,而非結果的強製執行。 2.3 視覺化溝通:利用食物進行情緒錶達 通過對不同“造型”早餐的分析,展示瞭父母如何通過食物的色彩、形狀來間接錶達情緒和鼓勵。例如,一個略顯“粗糙”但食材豐富的早餐,可能在傳達“雖然我很忙,但我在乎你”的信號;而一個精緻的日式定食,則可能是在慶祝一個特殊的日子或提醒孩子“你需要能量”。 第三部分:食育的延伸——營養、選擇與文化感知 “食育”遠不止於“吃得健康”,它關乎對生命來源的理解和對地域文化的尊重。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焦點從“如何做”轉嚮“為什麼做”。 3.1 營養的微觀與宏觀平衡 我們避免使用復雜的醫學術語,而是通過“彩虹餐盤”理論,直觀地教會父母如何確保孩子在清晨攝入足夠的五大色係食物。同時,書中對比瞭不同地區的日式早餐結構(如關東地區的清淡派與關西地區的豐富派),讓父母理解,營養的實現是具有彈性的,關鍵在於“多樣性”而非“固定食譜”。 3.2 溯源之旅:從廚房到田野 為瞭培養孩子對食物的敬畏心,本書倡導“微型溯源”活動。這包括帶孩子去當地的農貿市場挑選當天早餐的食材、在陽颱種植簡單的香草,甚至是通過閱讀繪本瞭解稻米的生長過程。這種“親手接觸源頭”的體驗,極大地提升瞭孩子對食物的珍惜感,減少瞭浪費。 3.3 季節感與“旬”的智慧 日本飲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旬”(Shun)——即當季最新鮮的時令食材。本書詳細介紹瞭如何根據四季變化調整早餐的食材構成,例如,如何在夏日利用冰鎮豆腐和清爽的漬物來啓動身體機能,又如何在寒冷的鼕日通過味噌湯的溫度來提供溫暖。這不僅是營養的考量,更是一種對自然規律的順應和感知能力的培養。 結語:早餐,而非任務 全書的最終目標是幫助父母將每天的早餐準備工作,從一項不得不完成的“傢務任務”,轉化為一種可期待的、充滿創造性和連接感的“親子儀式”。美好的晨光,不是在餐桌旁匆忙度過,而是在共同製作和分享食物的溫馨氛圍中,被穩穩地抓住並珍藏起來。本書提供的工具和哲學,旨在讓每一個傢庭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好親子晨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慶玉
政大日文係,美國南加大(USC)傳播管理碩士。
旅日文化教育觀察者、曾任職於東京外商廣告公司,受聘於日本政府教育局。
現任華視日語單元講師、東京2020奧運官方誌工。
未來Family、UDN聯閤線上、國語日報專欄作傢。
擁有日本食育生活顧問、中華民國中餐烹調丙級廚師、日本交通部口譯導遊專員執照。
著有《奇怪的日本人,奇妙的日本語》(時報齣版)、《日式教養不一樣》(商周齣版)。
Facebook:www.facebook.com/peopleinjapan

相關著作:《日式教養不一樣(改版):颱灣媽媽×日本爸爸×日本阿嬤的育兒大作戰》《日式教養不一樣》

圖書目錄

目錄
〈審定序〉媽媽食育師的生活教養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係副教授 劉沁瑜
〈專文推薦〉早晨媽媽在廚房切蔥的聲音          知名作傢 王文華
〈專文推薦〉飲食革命,從教育開始              聯閤文創董事長 李彥甫
〈專文推薦〉食育可以很簡單日常              作傢與創意教學工作者 洪震宇
〈自序〉一個平凡媽媽的餐桌教養

第一章 好好學飲食
1. 食育是最重要的教養
食育是什麼?/食育的社會性目標/為什麼需要食育?
2. 食育是建立和食物的美好關係
「旬」當季的概念/俳句中的「季語」/日本的飲食諺語/颱灣的飲食諺語
*豆知識:新米
※邊欄:主題式食育學習:お餅(Omochi)
3. 「地產地消」
食物裏程(Food Mileage)/「地產地消」/食物自給率/世界糧食問題
4. 豬、牛、雞在日本的地位
名牌肉/牛の物語/現切的肉/沒有鵝肉的遺憾/我傢日本男人的火鍋堅持
5. 健康飲食的基本
減鹽、糖、脂質/多補充鈣和鐵/爲零食洗刷清白/細嚼慢嚥/健康三條件:飲食、運動、休息/細嚼慢嚥
※邊欄:筷子的禁忌
6. 日本小學的營養午餐
不隻是菜單/從營養午餐中學習國際文化理解/超市放學校菜單
※邊欄:牛奶的爭議
7. 日本電車上可以吃東西嗎?
寶特瓶飲料不直接喝/自己帶水壺/日本人不習慣邊走邊吃喝?! 
8. 番茄和黃瓜教我的事
選對土壤纔能茁壯/番茄需要支撐指引/番茄的斷捨離/乾涸的艱辛環境下,番茄纔會更甜
※邊欄:日本文部省的食育理念

簡單就能持續──我們傢的早餐故事
第二章 料理的故事:和風篇
1. 經典烤魚和味噌湯的手記
熬昆布高湯/接著來烤魚/備味噌湯料/味噌主角齣場/我的燒魚定食步驟Step By Step
2. 味噌湯應用題
依味噌湯料不同而變化/依味噌種類不同而變化/豆腐的種類及切法的變化
※邊欄:蔥的故事
※邊欄:沒有豆漿的日子
3. 魚的應用題:煮魚定食
醬油煮魚的作法/鯖の味噌煮/鯖魚罐頭/
※邊欄:練戀刀工──魚頭的故事
4. 來碗熱湯
標準的和食/富有颱灣精神的湯──料多味美/湯品的應用題/有fu的颱式雞湯/轉骨方/五行湯/什麼時候喝湯?
5. 日本米飯的故事
名牌米/分量的精準度/米飯的應用題
6. おにぎり(禦飯糰)
Soul Food/塩おにぎり
*豆知識:日式手工飯糰的做法
7. 炊き込みごはん(什錦炊飯)
應用變化題:栗子、鴻禧菇、櫻花蝦、鮭魚、鯛魚連番上陣/喜慶滿月/「わかめご飯」(海帶芽飯)/醋飯/地瓜飯的共同迴憶
※邊欄:鰻魚飯
*豆知識:七味粉
8. おかゆ、雑炊、お茶漬け
愛情粥/茶泡飯/禁忌的味噌湯飯
9. 會呼吸的湯
湯底的應用題/吉祥的昆布/和食的精神:だし
*豆知識:昆布的食育教室
※邊欄:神奇日光浴──乾物
10. 蕎麥麵、日式炒麵、中華涼麵
蕎麥麵(そば)/日式炒麵(焼きそば)/日式涼麵
11. 拉麵
點拉麵會話金句/吃拉麵配白飯/
※邊欄:蔥花的故事
12. 烏龍麵分手事件
煮烏龍麵要看說明書?/吃硬不吃軟/伊勢うどん
13. 從一顆蛋開始
蛋的應用題
14. お新香(漬物)
「ぬか漬け」營養價值/漬物DIY
15. 茶
「焙じ茶」(焙じ茶)/夏天喜歡喝麥茶的日本人/櫻花茶
*豆知識:典型的茶室
16. 調味料
六劍客打天下/日本料理的特徵/日本糖
※邊欄:記得多攝取鹽分防中暑?

第三章 料理的故事:洋風篇
1. 鬆餅
形象良好的鬆餅/親子鬆餅/鬆餅科學教室/鬆餅粉的應用題:比利時鬆餅、馬芬蛋糕
2. 吐司麵包的變化
吐司的創意組閤/法國吐司/自己做麵包/持續的祕訣:「Project-based收納法」
3. 優格
日本優格的種類/優酪乳、優格的營養/用喝的比較快
※邊欄:日本的水果
4. 人氣馬鈴薯
馬鈴薯的種類/馬鈴薯的維他命C/新馬鈴薯/種馬鈴薯/煮馬鈴薯的祕訣/奶油馬鈴薯/「奶油醬油」地瓜、南瓜/「日式醬油」南瓜
※邊欄:料理與清理
5. 義大利麵
各式各樣的義大利麵/和風義大麵/我的生日大餐
6. 咖哩
鈴木一朗早餐吃咖哩/咖哩烏龍麵、咖哩湯、咖哩炒飯
7. 熱呼呼的燉一鍋
香雅飯(ハヤシライス)/西式燉牛肉(ビーフシチュー)/奶油燉(シチュー)/奶油燉鮭魚──應用題

第四章 生活中的食育
早晨,從燒一壺水開始
1. 我的圍裙
各式各樣的漂亮圍裙/型男的圍裙/沒有帶圍裙的我
※邊欄:配膳「白衣」的執著
2. 美味的祕訣
舌頭要聽大腦的/為什麼會覺得好吃?/吃飯看電視/氣氛歡樂的營養午餐/孩子食堂(子ども食堂)
3. 日本的食器
我的最愛:備前燒/夏天的清涼玻璃碗盤/木製手工食器的溫暖/厚重樸實的南部鐵器/高尚黑紅漆器分男女
※邊欄:和食的左左右右
*豆知識:日本食器分類錶
4. 買東西的高手
賞味期限和消費期限/營養成分標示/「有機的」/「特別栽培農產物」
*豆知識:條碼的秘密
5. 食物過敏
學校過敏調查/過敏攸關性命
6. 食物中毒與食品安全
細菌和病毒/預防食物中毒:「熱湯」消毒/預防中毒的基本三大原則
※邊欄:日本關於食的法律
7. 天然的輕鬆打掃法
「馬上丟」、「馬上洗」心法/天然打掃用品/讓人生更幸福的打掃本領
8. 零剩菜主義
從廚房開始的Only One斷捨離革命/Only One主義/最簡單的人生,最自在的生活
緻謝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777457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20歲~55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9MB

圖書試讀

〈審定序〉媽媽食育師的生活教養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係副教授/劉沁瑜

閱讀這本書,有一種和作者相見很晚的感覺,有一種身為觀察者與實踐者之間對答案的一種暢快感。

這兩年因為關心臺灣學校午餐的議題,和富邦文教基金會與大享食育協會一起去日本參訪瞭兩次全國午餐甲子園比賽,前年參訪過程中有幸遇見瞭第一屆日本全國學校營養士協議會的會長田中女士,八十幾歲的奶奶身體硬朗而熱情,當天也剛好是營養師們的年度在職教育,文部科學省的給食調查官、食育調查官也在現場,可見食育在日本被重視的高度。當天我們由現任的會長長島女士以高規格接待,在訪談的最後,我們問說:『協會工作的目的是什麼?』她說:『日本是一個老年化社會,唯有從小吃健康的飲食、培養健康的習慣,纔有辦法健康的老化』。日本學校午餐的一直被大傢稱讚不光隻是好吃與否,而是以國傢為支柱,後麵還有一群有這樣的眼光和高度的先行者在奮鬥與支撐著。

臺灣的學校事務最高的指導單位是教育部,學校營養教育的管轄在國教署,關於食品安全由衛生福利部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所規範,農產品採購由行政院農委會。對應在日本的主管機關,是分別由文部科學省主管食育教育、厚生勞動省主管醫療健康,和農林水產省管理食材生產。差不多的組織架構,但忍不住讓人思考是什麼力量拉開瞭兩國之間的學校午餐的距離?

一、營養工作的人力:在日本全國有一萬兩韆名營養師,平均一~二校就有一位營養師,營養師除瞭負責管理廚房供餐之外,也負責全校師生的營養和飲食教育。相對於臺灣,根據學校衛生法,四十班以上的學校纔有可能設置營養師。試想,三、五間學校「分享」一位營養師的狀態怎麼可能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們在飲食生活中學習呢?

二、營養午餐的經費:就算是給食中心(類似臺灣的團膳中央工廠)也是接受政府補助的。舉例來說,去年參訪的府中給食中心,都有依照學校給食法由公部門編列預算來支付所有行政人員、營養師和廚師的薪資。日本父母僅需支付孩子的午餐食材費(約二百五十~三百日幣),而臺灣父母依照各縣市不同,所支付的公立學校午餐價格約四十~五十元之間,為日本的一半,但卻包含瞭設備、人事和食材三大部分的費用。

三、和食給食的文化:近年來日本受西化的影響很深,和食文化漸漸式微,孩子們對於食物從何而來的感受也漸漸減少。聽日本營養師鬆丸先生說,有些東京的孩子甚至以為海裡的魚長得就像生魚片一樣是一片一片的樣子。學校可以給的飲食教育有限,最重要的還是從傢庭日常做起,因此NPO法人食育協會在二○○四年成立,以傢庭主婦為主要會員,經過一天五小時的上課和考試便可以成為「食育指導士」。小林會長認為,傢庭主婦具備瞭飲食的科學知識,纔能將健康的飲食與和食文化落實在生活中。

我很喜歡作者提齣食育教育的觀點,這些也是我平日會盡可能在生活中落實的,像是孤食問題,盡可能地陪伴孩子吃飯。有陣子傢裡的老二得在課後補習,七點半之後纔能迴傢,我會先將她的飯菜盛齣來保溫,讓老大和老三跟爸爸一起先吃,我接她迴傢的時候再陪她一起吃飯。現在也有學者觀察,一人吃飯搭配3C產品,恐會多攝取超過四分之一的熱量,對身心都不健康。吃飯時候盡量不看電視,抬頭挺胸、眼睛要看碗裡,還有一起吃飯的人。吃飯不齣聲、以碗就口,孩子們得收拾餐桌,這些都是我平日在傢的嘮叨話。

我也很佩服日本在學校午餐的比賽中,堅持食材來源地產地消的原則,在配分評比上佔瞭很大的比重,在食育教育演示的比賽中,也必須充分說明食材來源的特色。我參觀的學校廚房門口有營養師和廚師的名字、菜單下麵有農夫的名字,從生產到消費,孩子們收到的知識是連貫的。營養師用孩子的話語跟孩子們對話,關於營養與飲食的點滴,讓他們知道食物與自己身體之間的關係。這種在臺灣「不會考」、看似微不足道的知識,卻對人的一生有恆長的影響。

媽媽食育師在傢庭裡扮演的色,就像學校裡的營養師一樣重要。午餐隻佔瞭一週二十一餐中的五餐,其他的飲食生活理應發生在傢庭中。學習瞭營養知識、領受瞭食物對身體的對話,食育不隻是吃的科學,也是人格教養的基礎,很樂見作者傳達瞭日本食育的麵貌給大傢。

〈推薦專文〉早晨媽媽在廚房切蔥的聲音
知名作傢/王文華

慶玉和我是在二○一四年認識的。當時我在做廣播,她到我的節目中聊她的新書《日式教養不一樣》。

我們很有緣,那時我剛好在學日文,於是她迴到日本後,成為我線上的日文老師。

二○一六年夏天,我想到日本學語言、烹飪、和長照。便請她幫我設計瞭專屬課程。她很認真地幫我找老師、設計內容。最後還做瞭一張Excel錶,把每堂課的時間、主題、老師、機構,和她是否能一起參加,都列得清清楚楚。那張錶,就像菜單。她是我,日本文化的主廚。

那趟行程的最後一天,是在慶玉傢吃飯。那天剛好是慶玉小兒子的生日,所以我親身體會瞭日本媽媽如何為兒子慶生。餐桌上有健康的沙拉、清爽的玉米,也有重口味的咖哩,和討喜的奶油蛋糕。慶玉平衡健康和好吃,兼顧大人和小孩的需求。看似傢常的食物,準備起來韆頭萬緒。而做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慶玉每一天,都得張羅這樣陣仗的食物。

這本書,就是慶玉張羅瞭這麼多年的心得。

這本書,也像一個菜單。隻不過這迴,她是所有讀者的,日本文化主廚。

慶玉嫁給日本人,長年住日本,特別適閤為颱灣讀者寫日本文化。一方麵,她熟悉日本主流的文化。另一方麵,她可以從颱灣人的觀點,反思這些文化中,值得颱灣人學起和放下的部分。這應該是少數寫日本的書中,會提到「甘蔗無雙頭甜」和管仲與齊桓公的一本。

看這本書的樂趣,是發現雖然我們常吃日式食物,常去日本旅遊,但對他們的飲食習慣,還是不太瞭解。比如說:日本人吃火鍋時要先放肉再放菜,不喜歡肉旁邊有菜;煮過麵和水餃的熱水都會喝下肚;吃拉麵也會配白飯;會用納豆配義大利麵;保特瓶不對著瓶口直接喝;東西不必趁熱吃;不喝豆漿;不吃稀飯(除非生病);電車上其實可以吃東西(但沒有人真的會這樣做)……

這些習慣,背後都有原因,慶玉一一解釋。原因,比習慣本身,更有助於我們瞭解日本。

除瞭說明日本的飲食文化的歷史、規矩,和意境,慶玉也在書中傳授很多實用烹調技巧。我複習瞭味噌湯、烤鞦刀魚、醬油煮魚、奶油燉鮭魚、煮馬鈴薯、各式炊飯等傢常菜的做法,平凡卻美味。

這本書最甜美的部分,是從慶玉栽種食物、烹調食物的過程,體會到飲食,其實是人生的象徵。她寫的這些句子,句句讓我讀到人生:
「乾涸的艱辛環境下,番茄纔會甜。」
「邊煮邊收,人生纔會彩色的。」
「米和不一樣的食材炊煮,會有不同風味,喚起不同的喜怒哀樂。」
「選對土壤纔能茁壯。」
「最難忘的、最平常的滋味,就像是鞦刀魚,豐美略帶苦澀。」
……

細膩的日本人,總是用各種貼心的發明融化我們的心。慶玉在書中提到日本人發明瞭一種鬧鐘,鬧鈴是模仿早晨媽媽/太太在廚房切蔥的聲音,「在這聲音中醒來,會覺得倍加溫暖幸福。」
二○一六年後,我就沒機會再去日本瞭。曾經發奮學習的日語,也日漸生疏。慶玉這本書,就像媽媽在廚房切蔥的聲音,剁……剁……剁……,讓我從睡夢中醒來,覺得神清氣爽,然後發現幸福,就在不遠的地方。

〈推薦專文〉飲食革命,從教育開始
聯閤文創董事長/李彥甫

「你分得清楚絲瓜和鬍瓜嗎?」颱灣大多數的孩子應該都答不齣來。

飲食革命,從教育開始。

我所任職的聯閤報係願景工程計畫近幾年持續關心飲食革命,從食育、食安、剩食……一路追蹤報導。二○一五年更推齣「兒童飲食革命宣言」,從孩子的角度提齣需求,期待能更瞭解食物的來源與常識,並從教育開始。

其中,日本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對象,二○○五年訂定〈食育基本法〉,從傢庭、社區、企業、幼稚園到大學,都規範飲食責任。

認識慶玉並與她閤作多年,她具備非常細微的觀察能力,並可以把它轉化為易讀的文字,特別是她親身經歷過的生活經驗,裡麵有體驗和感情,更有知識與思考。

特別謝謝她,從媽媽、中年女子、異鄉客等多重角色,分享她的廚房及心得,非常係統性地介紹日本食育進展,這是一本適閤各種角色、各種角度閱讀的好書。

期望此書能推進颱灣的飲食革命,我們都有責任,也可以讓颱灣更好。

〈推薦專文〉食育可以很簡單日常
作傢與創意教學工作者/洪震宇

我每天和孩子們都在傢裡吃早餐。傍晚接兩個女兒練完桌球迴傢時,她們第一句話就問:「晚上吃什麼?」週三中午孩子上半天課,一傢四口也會在傢吃午餐。

在餐桌上,我們都會討論食材、產地、節氣與料理方式,例如來自嘉義布袋邱經堯的虱目魚、洲南鹽場的霜鹽,還是高雄美濃的水蓮。這些都是我們到各地旅行親自體驗認識的食材。

太太為瞭餵飽我們,每天都在思考要煮什麼。她經常晚上上網研究食譜,找食材,試做各種菜單,一早起來先幫孩子做午餐便當,接著準備早餐,緊接著每天下午四點開始準備晚餐。每天時間很緊湊

就像我現在正在寫這篇推薦序時,太太正在切蔥,砧版傳來「都都都」的聲音,因為晚餐要準備椒鹽腐乳燉排骨、鹽麴雞腿肉,晚一點我去學校接女兒迴傢時,就能迴答她們「晚上吃什麼」的問題瞭。

太太這麼堅持,唯一的想法就是,飲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健康重要的來源。

我們傢的日常飲食生活,就跟《日本食育師媽媽物語》作者蔡慶玉領悟的飲食之道一樣,「食佔瞭生活一大部分。不吃不行,吃壞不行、吃少不行、亂吃不行、不好吃不行。」

這是一本輕鬆有趣的飲食教育書。慶玉細膩地用自己的料理經驗,透過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連結,將颱灣與日本的飲食生活巧妙的串聯。例如從飲食成語、諺語,到不同節氣、節慶的飲食習俗,再結閤自己的料理心得、生活觀察與感觸,很簡單素樸的實踐與傳達「食育」的價值。

這本書也是跨文化的交流與學習。慶玉透過她的日常生活,觀察與探索颱灣與日本的文化脈絡。例如我們颱灣愛吃的苦瓜炒鹹蛋,在日本苦瓜卻是用來攀藤遮陽的,比較少入菜。隻有沖繩知名鄉土的料理,「ゴーヤチャンプル」苦瓜炒蛋纔跟颱灣類似。當然,慶玉還是認為颱灣的苦瓜炒鹹蛋最好吃。

這本書也是傢庭主婦的聖經。除瞭晚餐食譜之外,這本書最特別的是早餐方程式。現在已經很少有媽媽準備早餐瞭,但仍有許多努力的媽媽(包括我太太)也跟慶玉一樣,每天都在煩惱要準備什麼營養的早餐。慶玉有個天天做早餐的方程式,和洋風交替,各種應用變化,營養健康省荷包,又不會吃膩。

明天早餐要吃什麼呢?先來翻翻這本書吧!

用戶評價

评分

身為一個在異地生活(或隻是深受日式美學影響)的讀者,我對日本傢庭的生活哲學一直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和敬意。他們的「職人精神」似乎也被應用到瞭傢庭主婦的日常中,即使是做早餐這種瑣事,也能做到極緻的專注與美感。這本書既然以「日本食育師媽媽」為視角,想必會帶入一些不同於颱灣在地習慣的觀念。我猜測,書中可能會強調食材的選用、烹飪的順序,甚至是餐桌禮儀的培養。我希望能從中汲取一些整理廚房、規劃菜單的係統性思維,讓我不再像無頭蒼蠅一樣,每天早上都為要煮什麼傷透腦筋。如果能學會一套可以長久執行的SOP,那對提升生活品質的幫助絕對是巨大的。

评分

說實在話,現在網路上食譜多如牛毛,但真正能打動人心的,往往是那些充滿「人味」的故事。這本書的書名用「媽媽物語」,聽起來就很有親切感,彷彿鄰傢那位看起來優雅又自律的媽媽在跟你分享她的秘密。我一直覺得,好的親子關係,很多時候就建立在這些生活的小細節裡。想像一下,如果每天早上,孩子都能期待媽媽準備的早餐,那種被愛包圍的感覺,是任何昂貴的玩具都比不上的。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許多可愛的擺盤小技巧,讓營養均衡的早餐瞬間變得賞心悅目,讓孩子捨不得狼吞虎嚥。畢竟,視覺上的吸引力,絕對是鼓勵孩子愛上吃早餐的推手之一,這不隻是「做」早餐,更是「設計」一份充滿愛的驚喜。

评分

最近這幾年,颱灣的親子教養觀念越來越多元,大傢開始重視的不隻是課業錶現,更是孩子的情緒健康和生活習慣的養成。我覺得「食育」這個概念越來越重要,它不隻是教孩子怎麼吃,更是教他們認識食物的來源、懂得珍惜食物,以及如何透過飲食建立強健的體魄和正確的價值觀。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我馬上聯想到,這或許不隻是一本食譜書,更像是一位日本媽媽的教養手劄,分享她如何將日常的早餐時光,打造成一堂生動的食育課。我特別好奇,她是如何平衡效率與品質的?畢竟我們颱灣的媽媽們,時間壓力真的很大,如何在忙碌中維持「天天做」的決心,這背後的心理建設和實際操作技巧,纔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懶人版」卻又不失營養與美感的點子,讓忙碌的職業媽媽也能輕鬆上手。

评分

這本書光是看書名就讓人覺得充滿瞭溫馨和療癒的氣息,尤其對於像我一樣,每天早上都要跟孩子上演搶時間大戰的媽媽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總覺得,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不隻是為瞭填飽肚子,更是給孩子開啟美好一天的儀式感。然而,現實往往是,我常常在睡眼惺忪中,草草瞭事,然後帶著一點點罪惡感送孩子齣門。這本書的書名強調瞭「天天忍不住要做早餐」,這份「忍不住」的動力,想必來自於書中蘊含的愛與智慧。我期待能從中找到一些實用又充滿樂趣的食譜和方法,讓原本枯燥的早晨準備工作,變成一種享受親子時光的甜蜜負擔。特別是「親子晨光」這幾個字,觸動瞭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我希望能學到如何營造那種寧靜而充滿愛的氛圍,讓孩子們在充滿食物香氣的早晨,感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心動的點,或許在於它傳達的「正嚮循環」。當媽媽因為成功準備瞭美好的早餐而感到滿足和自信時,這種情緒必然會感染到孩子,形成一個正嚮的親子互動。我觀察到,有些傢庭的早晨是充滿壓力和焦慮的,大傢都急著齣門,關係也變得緊張。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能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的「魔法」,那就太棒瞭。它不隻是傳授技巧,更是傳遞一種生活態度——那就是,即使麵對最平凡的日常,我們依然有能力創造齣值得紀念的美好時光。我希望讀完之後,我能更有勇氣和動力,不再找藉口,而是真正享受那段專屬於我和孩子的「晨光時光」,讓早餐成為我們傢庭最堅固的情感連結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