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傢體現 (電子書)

「颱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傢體現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玉箴
圖書標籤:
  • 颱灣菜
  • 颱灣飲食文化
  • 食物文化史
  • 國傢認同
  • 文化研究
  • 消費文化
  • 飲食人類學
  • 颱灣曆史
  • 文化認同
  • 美食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颱灣菜」是什麼? 從酒樓裡的颱灣料理、戰後初期公共食堂、清粥小菜、國宴變遷到當代小吃與夜市,《「颱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傢體現》檢視「颱灣菜」這個概念在百年間如何被定義、被認識、被實踐。
 
  「颱灣菜」鑲嵌在大歷史與社會的變動中,而我們每一個人隻要烹飪過、書寫過、消費過,也都是「颱灣菜」定義的參與者。
 
  陳玉箴分析國族與國族性如何在日常生活消費行為中被實踐與「體現」。一方麵從歷史麵嚮耙梳颱灣飲食史的發展,探索百年來的食物生產與消費;另一方麵將史學研究與人類學、文學研究結閤,進一步分析「國傢」作為一種集體意識,如何影響人的味覺與身體記憶。
現代性、消費與認同的交織:一部探討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文化史 本書聚焦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的近代中國,通過考察城市消費文化、飲食習慣的變遷以及物質生活的重塑,深入剖析瞭中國社會在現代化轉型中所經曆的深刻文化與社會結構性變化。它並非一部傳統的政治或經濟史,而是以細膩的社會史視角,將個體的日常經驗置於宏大的曆史進程之中,展現瞭中國社會在麵對西方衝擊與內部改革時,文化認同是如何被構建、協商與抵抗的。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理解“現代性”在中國語境下的復雜性。近代中國是一個充滿張力的時代,傳統與革新、本土與外來、精英與大眾之間的界限不斷被模糊和重塑。作者沒有將此過程視為一個簡單的綫性發展,而是將其視為一場充滿矛盾與創造的文化實踐。通過對一係列特定文化現象的考察,本書揭示瞭在這一曆史階段,中國社會是如何努力界定自身的文化主體性,以及消費行為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第一部分:城市空間的重構與“新”的誕生 近代中國的城市,尤其是上海、天津、廣州等通商口岸,成為瞭文化衝突與融閤的前沿陣地。本書首先將目光投嚮城市空間自身的演變。作者詳盡描繪瞭新式商場、百貨公司、咖啡館、舞廳以及公共娛樂場所的興起,分析瞭這些空間如何成為展示新式生活方式的“劇場”。這些空間不僅是商業交易的場所,更是社會階層流動、性彆角色轉變以及文化品味培養的中心。 作者特彆關注瞭“櫥窗文化”的齣現及其對國民心理的影響。櫥窗以一種可見、可觸摸的方式,嚮公眾展示瞭異域的精緻生活和國內新興的“摩登”範式。通過對早期廣告、時尚雜誌和市民日記的細緻梳理,本書探討瞭消費者如何通過對特定商品的占有,來構建和錶達自身的社會身份與階層歸屬。這種對物質性的追求,被視為一種積極的文化迴應,而非簡單的盲目模仿。它標誌著中國社會從傳統的身份等級製(基於血緣和土地)嚮基於消費能力的現代階層結構的過渡。 第二部分:日常生活的編碼與情感的轉移 本書深入剖析瞭日常生活中的關鍵領域,尤其是傢庭內部的變革與情感錶達的“現代化”。作者認為,理解近代中國,必須理解“傢”的概念是如何從一個以血緣為核心的傳統單位,逐漸被“小傢庭”的概念和私人領域(Privacy)的觀念所滲透。 通過對近代小說、傢庭指南以及迴憶錄的研究,本書探討瞭婚姻觀念的轉變,如新式婚姻的提倡、戀愛自由的萌芽,以及這些變化對傳統孝道與傢族責任産生的衝擊。更重要的是,作者關注瞭“現代情感”的譜係。在傳統社會中,情感往往被公共化和儀式化,但在近代,隨著個人主義的興起,私密的情感錶達(如友誼、愛情、甚至是孤獨感)開始被書寫和珍視。本書分析瞭書信、日記和私人信件如何成為承載這些新式情感的載體,並揭示瞭這一過程如何與國傢意識形態的構建相互作用。 此外,作者還研究瞭服飾和傢居的“去政治化”與“再政治化”。從長袍馬褂到西裝領帶、從傳統傢具到歐式布藝,服飾的變化不僅是審美的選擇,更是一種關於“何為中國性”的無聲辯論。本書展示瞭不同社會群體(如知識分子、商賈、學生)如何通過穿著打扮,公開展示他們對傳統與現代的不同立場。 第三部分:媒介、知識與新式閱讀群體的形成 傳播媒介的革新是近代中國文化變遷的核心驅動力之一。本書詳細考察瞭報紙、期刊、小冊子以及新式教育體係的興起,分析瞭它們如何塑造瞭新的知識結構和公共輿論空間。 作者關注瞭“知識分子”群體的誕生及其文化責任感。這些新式知識分子,往往是新式教育體係的産物,他們不再僅僅是傳統的儒傢士大夫,而是肩負著啓濛國民、構建民族國傢的使命。本書通過分析他們所倡導的“新文化運動”和相關的文化論戰,揭示瞭他們試圖通過語言(白話文的推廣)和思想(科學、民主的引入)來重塑國民心智的努力。 書中特彆探討瞭“翻譯”這一文化實踐的意義。大量西方思想、科學知識以及文學作品的引入,構成瞭近代中國知識體係的基石。然而,翻譯並非簡單的轉述,而是一種復雜的本土化過程。作者分析瞭特定術語(如“科學”、“民主”、“個人主義”)在中文語境中的語義漂移,以及這種漂移如何反映瞭中國知識界在吸納外來觀念時所進行的內部篩選與改造。新式閱讀群體的擴大,使得文化話語權從傳統的精英階層逐漸嚮城市中産階級和受過教育的女性群體轉移,極大地豐富瞭社會文化的復雜性。 總結與超越 本書最終的論點在於:近代中國的文化變遷,並非是東方被西方同化的被動過程,而是一係列復雜的、充滿能動性的文化創造與適應的産物。通過對消費、傢庭、媒介等日常實踐的考察,本書描繪瞭一幅中國人在劇烈動蕩中,努力界定“何為現代人”、“何為中國文化”的生動圖景。它強調瞭文化史研究必須關注那些在宏大敘事中經常被忽略的微觀層麵,因為正是這些日常的、物質性的互動,最終塑造瞭一個嶄新的中國社會的麵貌。本書為理解中國現代性的內在矛盾、以及文化認同如何在物質重構中得以維持或瓦解,提供瞭深刻而細緻的洞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玉箴
 
  現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係。著有《飲食文化》、《大碗大匙呷飽未?一定要知道的颱灣菜故事!》、《聽布拉格唱情歌》等書及多篇學術論文。譯有《飲食、權力與國族認同:當代日本料理的形成》、《媒介概念十六講》等。心願是地球食物資源永續,下一代還有美食可吃!

圖書目錄

序 我的颱菜之旅

第一章 序論:「颱灣菜」的文化史

第二章 殖民地的高級料理:日治時期「颱灣料理」的誕生
前言:颱灣料理——被命名的他者
第一節 颱灣料理初登場
第二節 日治時期酒樓中的食色消費
第三節 颱菜的文化展演:從「支那料理」到「颱灣料理」
小結:殖民地料理的展演與變形

第三章 古早颱灣味:庶民的餐桌
前言:颱菜的文化展演與生活實踐
第一節 颱人傢常食物
第二節 平民的盛宴:節慶食物與辦桌
第三節 日常點心與街頭小食
小結:民間版的「颱灣菜」

第四章 移植與混雜:戰後飲食版圖的重劃
前言:國傢、移民與食物
第一節 戰後的巨變:經濟睏頓與節約運動
第二節 反共復國思維下的消費管理:酒傢與公共食堂
第三節 移植的中國味:餐廳、市場與眷村飲食
第四節 新地圖與新階層:「中國菜」的混雜與在地化
小結:戰後成為中華菜係之邊緣分支的「颱菜」

第五章 族群、階級與飲食「傳統」的創造
前言:當代「颱灣菜」內涵的改變
第一節 「四大族群」論述與「客傢菜」、「原住民菜」的興起
第二節 國宴中的族群象徵
小結:本土化路線孕生的「颱灣小吃」

第六章 颱灣菜與「傢鄉味」:傢與文化記憶的變遷
前言:飲食書寫中的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
第一節 從「傢鄉味」的溝通記憶到文化記憶
第二節 唐魯孫與逯耀東:對傢鄉味的追尋
第三節 傢的身體實踐:林海音飲食書寫中的烹與食
小結:「傢鄉味」的重新界定:文化記憶的定著之處

第七章 結論:玻璃沙拉罐裡的颱灣菜

引用書目(中文)
引用書目(日文)
引用書目(英文)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5534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0MB

圖書試讀

 
我的颱菜之旅
 
  為什麼要以食物作為研究的主題?
  第一是因為我很愛食物。
  食物不隻是好吃而已,每種食物背後都有很長的歷史、很多有趣的故事,還有食物製作者的故事。食物是有尊嚴的。
  而且,食物可以給人幸福感。
 
  颱風天裡的一碗泡麵、媽媽特地炒的麻油九層塔、大熱天的紅豆牛奶冰、剛齣爐的香噴噴麵包。我特別感興趣的,是每個傢庭裡獨特的味道。
 
  但是愛吃還不足以產生為食物寫一本論文的念頭,直到2000年夏天,升碩二的我到英國旅行,行程最後我在Cambridge的Waterstone’s書店裡為碩士論文主題找靈感。然後我看到Food and Love《飲食與愛情》這本書。
 
  這是劍橋大學人類學傢Jack Goody的大作(Food and Love: a Cultural History of East and West)。我第一次發現,食物是可以用這種方式被認真對待的。在書店裡同時還有好幾本書,討論食譜或某些國傢飲食發展的歷史。
 
  食物並不寂寞。
  就在那個書店我決定,以後如果有機會寫另一本論文,一定要寫與食物相關的主題。
 
  這個給自己的承諾在十年後兌現,2010年6月我從荷蘭萊頓大學(Universiteit Leiden)以一本主題是颱灣菜的論文畢業,題目是:Embodying Nation in Food Consumption: Changing Boundaries of “Taiwanese Cuisine” (1895-2008);又經過十年,終於將這本博士論文大幅改寫並在颱灣齣版,讓我的颱菜驚奇之旅有個階段性的成果。
 
  我的颱菜之旅齣發點雖是基於對食物的濃厚興趣,但同樣重要的是對社會長期的觀察與疑惑。
 
  從大學時期就讀政治係國際關係組,到之後轉讀新聞,於媒體工作三年後再赴荷蘭唸人文研究,一路走來看似一直轉換領域,其實都圍繞著一個核心關懷:「國傢」是如何影響個人?什麼是「國傢」?許多人說不要什麼都扯上政治,但不談政治就不會受其影響嗎?這個研究嘗試從最日常生活、所有人都一定有的經驗「飲食」來探索這個問題。
 
  把飲食訂為博士論文主題,在2005年仍非易事,最感謝我的指導教授Prof. Axel Schneider(施耐德)讓我勇敢前行、悉心指導,引介許多不同領域的學者給我寶貴意見。我從一個媒體研究的學徒,陸續接觸到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學,在多個領域間,發現不同學科的共同關懷,及對「國傢」的不同思考。
 
  這本書「並非」颱灣飲食文化的全麵分析,而是檢視「颱灣菜」這個概念在百年間如何被定義、被認識、被實踐。「颱灣菜」的定義與展演,涉及多層麵的政治與文化議題,同時每個人自身也有相異的經驗與認知。如何將鑲嵌在歷史中的個人們,與整體的大歷史脈絡與社會變遷進行對話,並進而產生意義,使「颱灣菜是什麼」這個問題,不再僅停留在個人經驗式的答案,是這本書希望達到的目的。
 
  研究中最有趣的莫過於田野調查,感謝讓我進入廚房、被我一再打擾的餐廳老闆、廚師,及所有報導人。也感謝從事颱菜研究漫長路上,眾多幫助我、指導我的貴人、師長們。感謝我父母與所有傢人,給我豐美的傢庭滋味。謝謝品滄,在論文撰寫與不斷改寫的過程中與我討論、提供許多重要的想法及線索。
 
  必須說明的是,雖然本書以博士論文為基礎,但已將之大幅改寫與新增,其中部分曾陸續在期刊發錶,各章節說明如下:
 
  第二章〈殖民地的高級料理:日治時期「颱灣料理」的誕生〉,其中部分曾發錶為如下期刊論文:2008.12〈食物消費中的國傢、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菜」〉,《臺灣史研究》捲15,第3期,頁139-186,但已增加不少資料,如錶2.3、2.5均為新增。
 
  第三章〈古早颱灣味:庶民的餐桌〉為本書新增(原英文版論文亦無)。少數段落齣現在2008.12〈食物消費中的國傢、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菜」〉,《臺灣史研究》捲15,第3期,頁139-186。
 
  第四章〈移植與混雜:戰後飲食版圖的重劃〉的第一、二節曾發錶於如下期刊論文:2013.5〈政權轉移下的消費空間轉型:戰後初期的公共食堂與酒傢(1945-1962)〉,《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9期,頁183-230。
 
  第五章〈族群、階級與飲食「傳統」的創造〉部分內容曾以英文發錶於:2011. 9 Ethnic Politics in the Framing of National Cuisine: State Banquets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Ethnic Cuisine in Taiwan. Food, Culture and Society. Volume 14, Number 3, September 2011, pp. 315-333.
 
  第六章〈颱灣菜與「傢鄉味」:傢與文化記憶的變遷〉其中部分曾發錶於如下兩篇論文:
 
  2014.12〈從溝通記憶到文化記憶:1960-1980年代臺灣飲食文學中的北平懷鄉書寫〉,《颱灣文學學報》第25期,頁33-68。
 
  2016.6〈「傢」的身體實踐:林海音飲食書寫中的烹與食〉,《成大中文學報》第53期,頁155-188。
 
  另外,這本書的改寫過程,感謝科技部曾給予「專書寫作計畫」研究經費協助(NSC 100-2410-H-328-003-MY2)(2011.8-2013.7),真的很高興我終於完成瞭!
 
  最後,非常謝謝聯經齣版公司所有人員,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名稱讓我聯想到許多關於「認同政治」的討論,尤其是在全球化和身份焦慮日益加劇的今日。颱灣的「菜係」問題,長久以來就是一個敏感又有趣的議題,到底有沒有一個標準的「颱灣菜」?它會不會隻是由幾道大傢公認的代錶性菜餚拼湊齣來的想像共同體?我關注的是,作者如何處理這種複雜的邊界問題。例如,牛肉麵,它究竟是外省的遺緒,還是已經被徹底「颱化」瞭?如果我們將飲食視為一種文化生產,那麼誰在生產這些「颱灣味」?是官方的文宣,還是市場的選擇?我希望能從書中看到一些顛覆性的觀點,打破過去那種將颱灣飲食簡化為「米食加小吃」的刻闆印象。如果作者能深入挖掘那些在主流敘事中被邊緣化的食物,例如特定地域的節慶食品或隨著移民潮消失的風味,那將會是一次極為深刻的文化溯源之旅,讓我們更全麵地理解我們是誰、我們吃瞭什麼。

评分

作為一個從小在颱灣長大的讀者,我對於「飲食中的國傢體現」這個論述框架,既感到興奮又略帶一絲批判性的審視。我期待的不是一本歌頌颱灣美食的華麗圖鑑,而是能夠理性解構「颱灣性」是如何在餐桌上被建構和消費的。我想知道,在當代,隨著越來越多的颱灣青年開始關注永續、有機、友善耕作等議題時,這種新的消費模式,又如何反過來形塑瞭新的「國傢形象」?難道未來的颱灣菜代錶,會是強調風土和當季食材的精緻料理,而非熱鬧喧嘩的夜市大腸包小腸?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們理解從早期物資匱乏時代對「吃飽」的追求,到如今對「吃好、吃巧、吃有意義」的轉變,這背後隱含的社會階層流動和價值觀的更迭,那就太有價值瞭。這種由內而外的觀察,遠比任何外交辭令都更能體現一個地方的生命力。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颱灣菜:食物消費中的國傢體現》光是看到就讓人忍不住好奇,畢竟「颱灣菜」這三個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太常見瞭,但要深入探討它與「國傢體現」的關係,這可就不是單純的食譜書可以比擬的瞭。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從飲食的角度切入,去解構在不同歷史階段,颱灣人民如何透過吃什麼、怎麼吃,來形塑或抗拒某種集體認同的過程。想像一下,從日治時期的米食文化,到戰後外省口味的引進與融閤,再到當代追求的「在地化」和「小吃文化」的興起,每一個轉變背後,肯定都牽動著複雜的社會與政治神經。我猜測,作者可能會分析,在戒嚴時期,政府如何透過推廣特定菜係來營造國傢主流文化的印象,而民間的飲食選擇又如何在無形中成為一種隱性的抵抗或自我確認的方式。光是想到那些充滿記憶味道的傢常菜,如何被賦予瞭超越飽腹層麵的意義,就覺得這本書的深度絕對值得一探究竟,希望能從中讀齣一些我們過去習以為常,卻從未深思過的文化密碼。

评分

坦白講,我最在意的其實是這本書能不能為我們提供一套有力的工具,來對外溝通「我們是誰」。在國際舞颱上,要介紹颱灣文化,往往「食物」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橋樑,但我們經常卡在「類似中國菜,但又有點不一樣」的尷尬境地。因此,這本書若能精準地描繪齣颱灣飲食文化在歷史演進中,如何從外來影響中提煉齣獨特的「颱灣味」,那將是極大的貢獻。我希望作者能論證,我們吃的每一口滷肉飯、每一碗牛肉湯,如何在物質層麵上體現瞭颱灣作為一個多元族群匯聚、地理環境特殊的島嶼社會的生命韌性。如果這本書能提供足夠紮實的論據,讓我們在麵對國際朋友的提問時,能自信地說齣:「這就是颱灣的味覺主權所在」,那這本電子書的價值就遠遠超越瞭學術研究本身,它成瞭一種文化自信的載體。

评分

說實話,我對那種過於學術化、硬梆梆的論述總是有點卻步,但這本書的切角實在太貼近生活瞭,讓我感到親切。畢竟,颱灣人的生活哲學幾乎都繞著「吃」在轉,從清晨的豆漿油條,到夜市裡琳瑯滿目的攤位,哪一樣不是我們身份認同的錨點?我很好奇,作者在處理「國傢體現」這個宏大概念時,會不會大量使用具體的案例和生動的田野調查。例如,當我們談論「辦桌文化」時,那種對排場、菜色豐盛程度的講究,究竟反映瞭颱灣社會怎樣的價值觀?是追求圓滿、熱鬧,還是潛藏著對資源稀缺時代的集體記憶?我特別希望看到作者能將颱灣不同族群,如閩南、客傢、原住民,乃至於新住民的飲食習慣,如何相互碰撞、吸收,最終共同編織齣今日「颱灣味」的複雜織錦。如果能有豐富的口述歷史穿插其中,那就更棒瞭,畢竟,食物的故事,往往是從阿嬤的廚房裡流傳下來的,那種溫度是任何理論都無法替代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