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 (電子書)

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小野
图书标签:
  • 编剧
  • 剧本创作
  • 故事写作
  • 文学素养
  • 思维模式
  • 叙事技巧
  • 创作技巧
  • 影视创作
  • 电子书
  • 写作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首次公開四十年編劇心法,
科學方法直指核心,突破框架激發潛能。★


編劇是可以教的嗎?說故事有沒有通則?
故事大綱要寫多長?劇本有所謂的「格式」嗎?
正邪對抗、角色轉變是鐵律?導演期待看到什麼?
文學電影和電影小說有什麼不一樣?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人物從二十個變成兩百個;「三廳電影」帶來錢潮,也帶來局限;《成功嶺上》扭轉了僵化的愛國主義,學生電影一再翻新。田野調查只是基本功課,故事的選擇要像顯微切片一樣精準。創作關乎思想,技術只能輔助;故事和風格都是為了描繪主題,角色之間的關係隨時都像化學變化一般質變,情緒節奏帶來如力學原理般的力量,劇情發展發展簡直像是一場考古發掘的過程。劇本結構是用來表達創作者的創作觀點和形式。

被稱為「臺灣新電影浪潮運動重要推手」的作家小野,第一次公開從七○年代初入電影圈沉澱至今的心路歷程,並以特殊的「科學/文學」斜槓背景,帶來一套難忘的「野式編劇法則」,用第一手經驗帶領讀者認識電影劇本,然後,超越電影劇本。

於臺灣電影產業起飛、沉寂,又再度興盛的四十年間,小野曾身為電影的企劃、編劇、製片、原著作者、版權銷售和劇本改編,甚至行銷等角色,也歷經兩家電視台在變革時的重要角色。近四年更擔任台北影視音實驗敎育機構的校長及教授編劇實作課。
本書中,小野首度把電影圈如此豐富的實戰經驗轉化為文字,並透過八十部經典電影賞析,佐以珍貴的部分劇本原稿,傾囊相授獨門心法,深入淺出趣味十足。若你是電影工作者、學生,或喜愛電影的人,亦或是電影研究者、評論者或是相關內容製造者,本書都將帶給你全然不同的觀點。

「我們得充滿真摯的情感,有一種非說不可的慾望,一切才可以開始。」──小野

【PART 1 我就這樣開始寫劇本】
在中央電影公司,我陸續遇到了一些天才型的編劇和導演,和一堆正要燃燒熱情的電影人。八年來他們天天坐在你的對面,天天到你家來煩你,天天談的都是劇本,當然也會發些牢騷,傾吐祕密。當一起得奬時在臺上相互擁抱流下眼淚。其實和那麼多的天才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並不是什麼幸福的事。因為和天才在一起,學不到什麼東西,他們在創作過程渾然天成,你看不到什麼具體技巧,更糟糕的是,你會越來越自卑。我扛著一大袋自己寫的企業書、行銷計劃、票房紀錄和劇本回家,告訴自己暫時安靜下來,把這些非常難得的經驗寫成一本「工具書」。而這本書的構想,一放就放了三十年。

【PART 2編劇的六種科學方法】
對我而言,要替電影編劇找到一套可以教授的方法,是不太可能的。可是在我自己編劇的過程中,卻不斷的冒出一些自創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卻是一些科學方法。所謂的科學方法,是從科學知識中找到一個最接近劇本創作的思考及運作方式,所以最终仍然是要依靠人腦。這些方法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像是靈感一樣忽然跳出來,本身也像是另一種創作。終於在一個適當的時機,我把這些科學方法公開。在公開之前,我陸續在一些大學的編劇工作坊試著告訴學生,像是找到一種新藥,做人體實驗,效果不錯。

【PART 3文學如何改編成電影】
我不斷把文學作品引進電影和電視,除了想讓更多人藉由大衆傳播媒體認識文學作品外,更貪心的希望能因此促進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對我而言,浸淫在大量的文學改編成電影的寶貴經驗中,終於也發現到一些奇妙的東西,一些過去不曾思考過的問題。於是我決定把這些「發現」寫出來和大家分享。同時也覺得用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是給初學者最好的方法之一。讀一本好的小說,看一部好的電影,如果能夠找到改編的方式,我想你會距離「寫劇本」又更接近了一些。試試看你的潛力,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本書片單】(依中文片名筆畫順序排列)
一 一(Yi Yi, 2000)
八百壯士(800 Heroes, 1975)
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三個傻瓜(3 Idiots, 2009)
下妻物語(Kamikaze Girls, 2004)
大佛普拉斯(The Great Buddha+, 2017)
小爸爸的天空(Out of the Blue, 1984)
小城故事(The Story of A Small Town, 1979)
小逃犯(Teenage Fugitive, 1984)
小畢的故事(Growing Up, 1983)
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 2015)
公路之王(Kings of the Road, 1976)
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 1999)
天譴(Aguirre:The Wrath of God, 1972)
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2012)
巴黎.德州(Paris, Texas, 1984)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Memories of Matsuko, 2006)
冬冬的假期(A Summer At Grandpas, 1984)
玉卿嫂(Jade Love, 1984)
生命的訊息(Signs of Life, 1968)
白色酢漿草(Edelweiss, 1987)
光陰的故事(In Our Time, 1982)
全境擴散(Contagion, 2011)
同班同學(Tong Ban Tong Xue, 1981
因為愛你(Carol, 2015)
地久天長(So Long, My Son, 2019)
成功嶺上(Off To Success, 1978)
早安,臺北(Good Morning, Taipei, 1979)
竹劍少年(Kendo Kinds, 1983)
老師有問題(Sir, Tell Me Why, 1988)
色,戒(Lust, Caution, 2007)
血戰大二膽(The Battle of Erdan, 1982)
你只欠我一個道歉(The Insult, 2017)
告白(Confessions , 2010)
我的少女時代(Our Times, 2015)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Reunion, 1986)
我這樣過了一生(Kuei-mei, a Woman, 1985)
我辦事,你放心(You Can Count On Me, 2000)
男孩與女孩的戰爭(The War of the Sexes, 1978)
辛亥雙十(The Battle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81)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 2011)
里斯本夜車(Nachtzug nach Lissabon, 2013)
兒子的大玩偶(The Sandwich Man, 1983)
咖啡.愛情(Café Society, 2016)
東邊晴時西邊雨(Come Rain or Come Shine, 1974)
油麻菜籽(Ah Fei, 1984)
直到世界末日(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 1991)
青梅竹馬(Taipei Story, 1985)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 1991)
看海的日子(A Flower in The Raining Night, 1983)
英烈千秋(Everlasting Glory, 1974)
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engkuei, 1983)
恐怖分子(Terrorizers, 1986)
恐懼吞噬心靈(Ali:Fear Eats the Soul, 1974)
時時刻刻(The Hours, 2002)
海街日記(Our Little Sister, 2015)
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 2016)
海灘的一天(That Day, on the Beach, 1983)
真寵(The Favourite, 2018)
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 2002)
國中女生(School Girls, 1989)
寄生上流(Parasite, 2019)
殺手沒有假期(In Bruges, 2008)
陸上行舟(Fitzcarraldo, 1982)
凱文怎麼了?(We Need Talk About Kevin, 2011)
童年往事(A Time To Live, A Time To Die, 1985)
鄉野人(The Orientation, 1980)
鄉野奇談(Lantern Festival Adventure, 1977)
間諜橋(Bridge of Spies, 2015)
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2017)
愛情失控點(Irrational Man, 2015)
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 2005)
愛情長跑(Run Lover Run, 1975)
愛情摩天輪(Wonder Wheel, 2017)
瘋狗綁票令(Seven Psychopaths, 2012)
影子大地(Shadowlands, 1993)
慾望之翼(Wings of Desire, 1987)
橫山家之味(Still Walking, 2008)
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 2001)
霓裳魅影(Phantom Thread, 2017)
謎夜拼圖(Only the Animal, 2020)
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2006)
戀戀風塵(Dust In The Wind, 1986)
驚爆焦點(Spotlight, 2016)
驛(Station, 1983)
鹽與火之歌(Salt and Fire, 2016)
剧本写作的艺术与科学:探寻叙事核心与结构精髓 本书聚焦于剧本创作的实践层面,深入剖析了剧本作为一种独特文学载体的核心要素、结构逻辑以及如何通过精湛的技艺将抽象的创意转化为引人入胜的视觉故事。本书旨在为有志于剧本创作的写作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工具箱,帮助他们理解叙事动力、人物塑造的深度以及场景设计的张力。 第一部分:故事的 DNA——核心概念与主题的挖掘 成功的剧本始于一个强大的核心。本部分将引导读者超越“好点子”的表层,深入挖掘故事的“为什么”和“是什么”。 第一章:挖掘故事的“种子”——从灵感到概念的提炼 概念的生命力: 探讨一个好的故事概念如何通过简洁有力的“一句话摘要”(Logline)得以固化。分析强劲 Logline 的构成要素:主角、目标、障碍与核心冲突。 主题的深度: 区分“情节”(Plot)与“主题”(Theme)。讲解如何让潜藏的主题自然地流淌于人物的行为与选择之中,而非通过说教来表达。探讨不同类型故事中常见的主题母题及其现代解读。 世界观的搭建: 无论是科幻史诗还是写实剧情,世界观的构建都至关重要。本章侧重于“展示而非告知”的原则,如何通过场景细节、人物对话和行动来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规则、社会结构与情感氛围。 第二章:人物驱动的叙事引擎 剧本是人物的舞台。本章深入探讨如何创造具有复杂性、可信度和成长弧光的角色。 需求的层次: 分析人物的“外在需求”(Want)与“内在需求”(Need)。探讨这种内在渴望与外在行动之间的张力如何驱动情节发展。 弧光设计: 详细解析人物弧光(Character Arc)的类型(正面、负面、扁平)及其在三幕结构中的具体体现。如何设计关键的“转折点”来迫使人物做出决定性的改变? 副线与对立: 探讨副线人物(Supporting Characters)的功能性,他们如何映照或挑战主角的信念。重点剖析强有力的“对手”(Antagonist)的构建,对手不仅仅是阻碍者,更是主角信念的试金石。 第二部分:剧本的骨架——结构与节奏的掌控 剧本的结构并非教条,而是组织观众体验的有效框架。本部分侧重于经典结构理论的拆解与应用。 第三章:三幕结构的精微运用 虽然结构可以被打破,但理解其基础至关重要。 第一幕:铺陈与激励事件: 如何在开篇迅速建立角色、冲突,并高效引入“激励事件”(Inciting Incident)。分析“开场一幕的节奏控制”——何时引入悬念,何时揭示关键信息。 第二幕:对抗与中点: 探讨第二幕的“迷宫”效应,即主角在遭遇一系列挫折后如何深化冲突。深入剖析“中点”(Midpoint)的作用——它是事件的转折,往往是主角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出击的关键时刻。 第三幕:高潮与解决: 讲解“低谷”(All Is Lost)时刻对情感冲击力的构建。如何设计“高潮”(Climax)以最大化主题的表达,并确保结局(Resolution)既令人满足又富有回味。 第四章:节奏、场面与场景调度 剧本的节奏感是通过场景的组织和切换实现的。 场景的单位: 阐述一个“场景”(Scene)的基本要素:地点、时间、人物和单一的、清晰的目标。学习如何确保每一个场景都向前推动故事,而非原地踏步。 “推拉”的艺术: 讨论场景内部的节奏变化——通过对话的快慢、行动的密度来制造紧张感。如何使用“挂钩”(Hooks)来结束场景,确保观众渴望看到下一幕。 动作与视觉语言: 剧本的本质是可拍摄的蓝图。本章强调视觉化的写作技巧,如何用简洁有力的动作描述来描绘复杂的情感状态和环境氛围,减少不必要的内心独白。 第三部分:精炼的工艺——对白与格式的打磨 一部优秀剧本的文本本身就应具备文学美感和极高的效率。 第五章:对话的真实性与潜台词 对话是角色思想的出口,但更重要的是其隐藏的含义。 人物之声(Voice): 如何为不同背景、教育程度的角色设计独特的、可辨识的说话方式?探讨如何通过句法、词汇选择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缺陷或隐藏的秘密。 潜台词的威力: 深入探讨“潜台词”(Subtext)的写作技巧——人物真正想说的话与实际说出来的话之间的差距。分析如何利用沉默、停顿和重复来增强对话的张力。 信息传递的效率: 剧本对话必须高效。学习如何巧妙地植入必要的背景信息(Exposition),避免生硬的“信息倾倒”,将其融入自然的情感交流之中。 第六章:格式规范与行业标准 剧本的格式不仅仅是美观,它是制片流程的“语言”。 标准格式的解析: 详细讲解剧本中场景标题(Slugline)、动作描述(Action)、人物名(Character Name)和对话(Dialogue)的精确格式要求。 有效利用剧本元素: 探讨如何战略性地使用特写(CLOSE UP)、摇摄(PAN)等技术术语,以及何时应克制使用,确保格式服务于叙事而非喧宾夺主。 修订与反馈: 介绍剧本的迭代过程,如何理解和消化来自圈内人的反馈,并进行有效的自我修订,使初稿转化为可付诸制作的蓝图。 本书旨在通过对叙事原理、结构工程学和文本精炼工艺的深入探讨,帮助写作者从初期的创意火花,一步步锻造成一个逻辑严密、情感饱满、可供影像化的完整剧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小野
本名李遠。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曾經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攻讀分子生物學,也曾經擔任國立陽明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助教。
1981年受明驥總經理之邀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擔任製片企劃部企劃組的組長,和當時的同事吳念真及新鋭導演侯孝賢、楊德昌、柯一正、萬仁、張毅等共同推動影響台灣電影發展深遠的「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電影劇本五度入圍電影金馬獎,並以《恐怖分子》、《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刀瘟》等獲得英國國家編劇獎、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劇本獎。
二十四歲時以《蛹之生》、《試管蜘蛛》等小說成為七○年代暢銷作家。創作類別豐富多元,小說、散文、詩及童話。並屢次獲獎,包括第二屆聯合報文學獎首獎、中國時報舉辦讀者票選「四十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籍」,《蛹之生》一書獲選為七○年代十大最重要書籍。目前文學創作已經超過一百部、電影劇本三十部。
曾經出任台北電影節創始第一、二屆主席。在電視工作方面,擔任過台灣電視公司節目部經理,及中華電視公司公共化後第一任對外徵選的總經理。長年參與不少社會運動,包括敎育改革、環境保護、基本人權、土地權等,為「千里步道運動」的發起人之一。
近年來更努力倡議「文化在野」的觀念及投入影視音人才培育的計畫,現任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及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成為大家口中的「小野校長」。
《編劇魂》是他在長期創作及敎學後第一本工具書,想要和讀者們分享自己長期累積的創作經驗。

图书目录

導言:我們都是天生的編劇

PART 1 我就這樣開始寫劇本
劇本是如何誕生,又是如何長大的?
不要被現有的類型限制
故事大綱可以是五萬字,也可以是五百字
用「校園電影」學習分場大綱
用「成長電影」學習劇本結構

範例一.《早安,臺北》故事大綱
範例二.《擎天鳩》小說第四節V.S《成功嶺上》劇本第三十一至三十四場

PART 2 編劇的六種科學方法
1 田野調查:如同化學中的結晶原理
2 故事選擇:如同醫學中的顯微切片
3 角色關係:如同化學中的化學反應
4 節奏情緒:如同物理中的力學原理
5 情節發展:如同考古中的發現過程
6 劇本結構:如同數學中的函數關係

範例三.《國中女生》分場大綱(前十九場)

PART 3 文學如何改編成電影
文學電影,還是電影小說?
從小說到劇本
轉換也是全新創作

後記:編劇是可以敎的嗎?

附錄一.小野編劇及聯合編劇作品
索引.電影速查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592340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9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最近幾年看了一些台灣的劇本投稿,常常覺得故事的概念很好,但執行起來就顯得有些單薄,像是一種「用力過猛」的感覺,缺乏那種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感。這可能就是「本能」被壓抑、或者說「科學思維」過度主導的結果吧。我很好奇,這本書是怎麼定義「說故事是本能」的?難道是基因裡的東西嗎?還是長期浸淫在文本世界中自然養成的一種直覺?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案例,分析那些偉大作品是如何在看似不經意間,精準地擊中普世情感的。如果能藉由閱讀這本書,讓我在修改劇本時,能夠更敏銳地捕捉到「流暢度」這個抽象的要素,那絕對是物超所值。

评分

我最近在處理一個關於歷史人物的傳記式劇本,遇到瓶頸的關鍵就在於,我無法在史實的嚴謹性和戲劇的張力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這時候,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處理「紀實性」素材的技巧,尤其是在「文學素養」的加持下,如何讓人物的內心世界立體起來,而不是流於表面化的人物介紹,那會是極大的幫助。台灣的創作者很常接觸到複雜的文化背景或社會議題,要用劇本這種高濃縮的媒介去承載這些厚重感,光靠單純的「起承轉合」是遠遠不夠的。我希望它能探討,如何運用文字的精準度去創造意象,讓觀眾在潛意識層面接收到更深層次的訊息,而不是光靠對白把所有事情都說死。

评分

哇,這本書的書名真的是長到一個誇張的程度,光是唸完就覺得腦袋需要一點時間來消化。不過,我對於這種「文學素養」跟「科學思維」混搭的題材一直都很有興趣,尤其身為一個在台灣摸爬滾打的劇本創作者,總覺得好像永遠都在那個「感覺對了」和「結構紮實」之間拉扯。這本書看書封就很有野心,感覺它不是那種只教你「三幕劇」這麼簡單的東西,而是想從更底層的創作核心去剖析——畢竟,我們常常覺得寫劇本是門手藝,但真正的大師級作品,背後都有種難以言喻的「生命力」,那種東西,或許就是所謂的「本能」吧。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超越坊間那些制式化教學之外的啟發,讓我能夠更自信地面對空白頁的恐懼,而不是只會套用萬年不敗的公式。台灣影視圈對這種深層次的文本解構一直很有需求,希望這本書能真的點燃一些不一樣的火花,讓我跳脫出目前已經很習慣的敘事框架。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教寫劇本的書多如牛毛,但很多都像是食譜一樣,教你照著步驟做,出來的菜味道都差不多。我最怕的就是那種「寫作是工業化流程」的論調,感覺把所有藝術性都磨光了。這本書的名字裡提到了「沒有教條」,這一點對我來說吸引力極大。我一直相信,好的故事是從生活觀察和對人性的深刻體會中迸發出來的,就像我們常說的,要「有感而發」。如果它能真正闡述如何將那些看似隨機的靈感(本能的部分)用一種有條理、近乎數學般精準的方式(科學思維的部分)組織起來,那才真的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練習方法,讓我們這些習慣用「感覺」寫作的人,也能建立起一套穩固的內在邏輯支撐,讓創作過程不再是純粹的碰運氣。

评分

身為一個熱愛電影、戲劇,時常泡在圖書館裡的文青,我對「文學素養」這個詞彙特別敏感。很多劇本教學書談技術,卻忽略了語言本身的力量。我們台灣的影視產業,有時候會因為追求市場性或快速回報,而犧牲了劇本的文字質感。這本書如果能真正做到將文學的優美和精煉帶入編劇的實踐中,那不僅僅是對劇本的提升,更是對創作者自身語彙庫的一次升級。我希望它能讓我意識到,每一個選擇的動詞、每一個形容詞,在劇本中都有其重量和意義,而不是僅僅是填充劇情的工具。我期待能從中學到如何把那些抽象的情緒,透過精確的文字,轉化為銀幕上具體的、有衝擊力的畫面語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