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當快樂的媽媽,也想成為有價值的自己 (電子書)

我要當快樂的媽媽,也想成為有價值的自己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松村亞里
图书标签:
  • 育儿
  • 亲子关系
  • 自我成长
  • 女性成长
  • 幸福感
  • 情绪管理
  • 家庭教育
  • 生活方式
  • 心灵鸡汤
  • 自我价值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過度的犧牲與付出不是愛,你要成為一個「做自己」的媽媽。
14堂充滿正能量的媽媽必修課,
幫妳走出在家庭、教養、工作與自我間的矛盾與拉扯,
成為夠好的媽媽、更好的自己。

  ★★日本Amazon書店家庭教育類No.1★★

  多了「媽媽」這個身份的你,總認為自己要有責任更努力,然而,媽媽的生活不能只有責任。母愛的確很偉大,但不代表所有事都要你自己扛。你要過的,終究是「你自己」的人生。如果沒有照顧好自己的感受,找不到自己的價值,不快樂的媽媽,又如何能讓孩子及家人感覺到幸福呢?

  本書作者松村亞里在單親家庭中成長,憑自身努力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碩士,以及日本的醫學博士。即便身為專業的臨床心理師,在教養的路上,她也遇到許多挑戰與挫折,不但無法肯定自己,甚至還將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挫折感加諸在孩子身上。

  但是在學習正向心理學後,她恍然大悟發現:想要孩子幸福,媽媽的自我肯定感非常重要。因為,如果媽媽能給自己更多的認同與鼓勵,就可以成為快樂的母親,有更多的能量愛家人,也會因為孩子的笑容,變得更加勇敢。

  書中以「自我肯定感」為核心,規劃能提升媽媽幸福指數的14堂課程,以及體貼、照顧自己的諸多練習。此外,也附有幸福習慣評量表,能幫你找出最需要加強的部分,迅速拉近你與幸福的距離。

本書重點

  第1章    媽媽懂得自我肯定感,才會更幸福
  ★培養無條件的自我肯定感,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也能自我肯定。
  ★孩子的幸福就在媽媽的笑容裡,媽媽一定要有自我肯定的正能量。

  第2章    提升自我肯定感,可以這樣做!
  ★共有14堂課。
  ★詳細說明心懷感激、體貼、與他人產生連結、經濟獨立等課程,告訴你如何獲得幸福。
  ★列舉如何實踐課程方法的過程,容易理解,執行時更上手。
  ★無須按照先後順序,可以從自己感興趣或有需求的課程開始實行。

  第3章    對自己好一點,你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認為「自己沒用」是錯誤的想法。
  ★切斷「有毒」的家庭枷鎖。
  ★重視自己的價值,你不但重要,而且「很重要」。

媽媽友自信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High媽│心理師
  samantha│我の四千金媽媽
  二花小姐 │親職作家
  曾心怡│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臨床心理師
  陳彥琪│諮商心理師
 
追寻内在的富足:超越角色的自我实现之旅 (电子书) 一、 导论:在期待与现实的交汇点上 当代女性的生活图景,往往交织着多重身份的重叠与拉扯:职业人、伴侣、女儿、以及日益重要的——母亲。这本电子书并非聚焦于母职或特定的人生阶段,而是旨在为所有渴望在纷繁的生活洪流中,锚定自我价值、构建稳定而丰盈的内在世界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自我探索与成长的指南。它探讨的核心命题是:如何在满足外部角色的同时,真正实现“成为有价值的自己”这一深刻而持久的追求。 本书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前提之上:价值的定义权,最终必须回归到个体本身。它回避了将自我价值依附于任何外部标签(如职业成就、婚姻状态或家庭角色)的传统叙事,转而深入挖掘个体驱动力的本质、内在信念的构建,以及如何将自我实现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 二、 破除身份迷思:从“应该”到“是我” 许多人长期生活在“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外部框架下。这种框架可能是社会文化投射的期望,也可能是早年家庭灌输的准则。本书的第一个关键部分,致力于帮助读者识别和解构这些根深蒂固的“应该感”。 我们将深度剖析“身份认同的危机”是如何在不经意间侵蚀个体的自主性。我们会运用心理学工具,引导读者区分:什么是真正源于内心的渴望,什么是外界强加的剧本? 信念的溯源与重塑: 探讨核心信念(Core Beliefs)如何影响决策和自我感知。通过结构化的提问练习,读者将被引导去审视那些关于“我是否足够好”、“我是否值得成功”的底层假设,并学习如何用更具赋权性的叙事来取代限制性的旧有模式。 价值排序的艺术: 价值排序并非一次性的任务,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本书提供了多维度模型,帮助读者清晰界定在当前生命阶段,哪些核心价值(如独立性、创造力、深度连接、学习)需要被优先考虑和保护,并指导读者如何将这些排序转化为每日的行动指南。 “完美”的陷阱: 深度解析完美主义的心理机制——它通常不是对卓越的追求,而是对失败的恐惧。我们提供了“足够好”(Good Enough)的实践哲学,教导读者如何在追求高质量的同时,拥抱过程中的不完美,从而释放出巨大的精神能量。 三、 打造内在的稳定系统:情绪与心流的掌控 自我价值的稳定,建立在情绪的稳定性和对注意力的有效管理之上。本书的第二部分,关注于构建一个不轻易被外部环境动摇的“内在稳定系统”。 情绪的生态学: 我们不追求“永远快乐”,而是追求对所有情绪的理解和接纳。本书引入了情绪映射(Emotional Mapping)的概念,帮助读者准确识别情绪的信号和来源,而不是简单地压抑或逃避。重点讲解了如何区分“反应性情绪”(Triggered Emotions)与“建设性情绪”(Constructive Emotions)。 边界感的科学构建: 边界是自我价值的物理和心理防线。我们将探讨设置清晰边界的艺术,特别是如何温柔而坚定地拒绝那些消耗精力、却不能滋养自我的请求。这部分内容强调,拒绝他人并非自私,而是对自身资源负责的表现。 专注力的稀缺性与价值: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专注力是实现深度工作与意义感的核心资源。本书介绍了如何通过“时间区块法”(Time Blocking)和“数字排毒策略”,重夺对注意力的控制权,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真正能带来长期价值感的事情上。 四、 实践层面的赋权:将愿景转化为行动轨迹 理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行动中。第三部分专注于将内在的清晰度转化为可执行的、持续性的个人成长路径。 微习惯的力量与长期主义: 宏大的目标往往令人望而生畏。本书侧重于“原子化”的行动步骤——微习惯的培养。通过构建“如果你做X,那么就做Y”的触发机制,读者可以绕过意志力的消耗,让积极的改变成为自动化流程的一部分。 技能投资组合的构建: 价值感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能力的增长。我们鼓励读者将职业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内在调节技能视为一个相互依存的投资组合。书中提供了评估当前技能差距和制定针对性学习计划的方法论,强调持续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价值宣言。 叙事的重写与自我认可: 价值的体验,最终是通过我们对自己人生的讲述方式来决定的。本书指导读者如何成为自己人生故事的首席编辑,着重记录和放大那些体现了个人韧性、智慧和善良的“高光时刻”,并建立一套内部的、可靠的“自我肯定机制”,不再需要外部的掌声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意义。 五、 结语:在连接中发现更广阔的自我 本书最终将目光投向个体与世界的关系。真正的价值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有意义的连接中得到映证和深化。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不牺牲自我的前提下,建立起高质量的支持网络和合作关系,实现相互赋能。 这本电子书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踏上一段深入核心的旅程——不是为了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而是为了发掘并坚定地成为那个,你内心深处早已知道自己能够成为的、有力量、有深度、且持续成长的自己。 无论您正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这本书都将是您实现内在富足与自我价值的有力工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松村亞里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碩士、正向心理學執行師、紐約平衡生活研究所負責人。

  在單親家庭中長大,國中畢業後經考試取得高中同等學歷。不分日夜努力工作存錢後,赴美就讀紐約市立大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之後又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臨床心理學碩士、秋田大學攻讀公衛博士,並取得醫學博士、臨床心理師、正向心理學執行師等資格。

  她曾在紐約市立大學與日本國際教養大學擔任諮商工作,並教授心理學課程超過十年。二〇一三年,在紐約開辦異國文化育兒心理學課程,廣受好評,於是擴大至州內各地。之後,設立「紐約平衡生活研究所」,推廣正向心理學。為了讓更多人能自己開創幸福,舉辦了許多有理論根據並可落實技巧的講座。全世界父母都適用的「世界通用的線上教養講座」尤獲好評,內容也集結成書。目前,「Ari's Academia」(在人生中活用正向心理學)、「Ari's Academia for Professionals」(在事業與工作上活用正向心理學)等兩個線上講座仍熱烈進行中。

  官網:lifebalanceny.org

譯者簡介

李靜宜


  文字工作者。近期譯作有《其實,我們都寂寞》、《為什麼你說的話都沒人聽?》、《天天都好用的實效心理學》、《女生要好好的》、《至少月入三萬元的小眾經濟》、《問題解決大全》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孩子需要的是「懂得自我肯定」的母親,而不是「完美」的母親 曾心怡(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臨床心理師)
推薦序 「照顧自己」、「愛自己」,就是一種自我肯定 陳彥琪(諮商心理師)
前言「我喜歡我自己!」能這麼說的孩子很幸福
 
第1章  能肯定與喜歡自己,是母親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媽媽快樂,孩子就幸福
 

有條件和無條件的自我肯定感
讚美孩子的NG說法
 
培養自我肯定感的三要素
從勇於嘗試改變開始
父母親無條件的愛,能給孩子力量
 
用言語及行動對孩子表達愛意
一、說能肯定孩子的話
二、說能同理孩子的話
三、父母犯了錯,也需要向孩子道歉
四、親子相處的身體接觸能增加親密感
 
想給孩子很多愛的媽媽,自己要先快樂
吼完孩子後又懊悔的惡性循環
孩子的幸福,就在媽媽開心的笑容裡
 
你是不是朝著幸福的反方向走去?
為了孩子,總把自己擺最後
好媽媽,不會忘記照顧自己
快樂的媽媽,才有更多的能量愛家人
 
幸福會傳染
有快樂的妻子,就有快樂的人生
不只幸福,也能增加自我肯定感的方法
 
第2章  提升自我肯定感,可以這樣做!──讓媽媽變幸福的14堂課程
 

檢測你的幸福指數
 
第1堂課找出值得感謝的事
愈感謝,愈幸福
對於「能呼吸」也要充滿感激
擅於感謝,即是擅長幸福
從想像的情境開始改變
 
第2堂課坦然接受別人的感謝
過度謙虛客氣,別人不會開心
欣然接受謝意的訣竅
 
第3堂課回想燦爛美好的過去
美好的回憶要反覆回想
和人一起共享回憶,幸福更加倍
製作「回憶樹」
 
第4堂課感受「當下」
製造出大腦容易感覺幸福的狀態
發現日常生活中特別時刻,仔細體會
 
第5堂課再次找到能「忘我投入」的事
感受愈多心流狀態,愈覺得幸福
把最喜歡的事擺在第一
 
第6堂課轉變為樂觀思考!
每個人都有習慣的思考方式
將悲觀思考切換成樂觀思考
藉由質疑「真的是這樣嗎?」轉變為樂觀思考
不妄自猜測他人心情
 
第7堂課想像「最棒的自己」
試著勾勒出「最棒的自己」
樂觀思考能解決一些困難
想像「五年後實現理想的自己」
 
第8堂課先別管負面情緒了!
將「事情」與「悲觀思考」分開
不受負面情緒影響的祕訣
 
第9堂課動起來!身心就舒暢
運動可以增加幸福荷爾蒙「血清素」的分泌
讓幸福持續的運動時間
 
第10堂課攝取均衡飲食,就能變得更開心
你有攝取足夠的必需營養素嗎?
煩躁的原因是「低血糖」
光是不煩躁,就能提升幸福感
能持續感到幸福的飲食法
吃全食物及當季食材
 
第11堂課和重要的人一起做開心的事
找出能和對方一起做、想一起做的事
透過創意,讓彼此更親近
 
第12堂課默默地體貼他人
小小的體貼,能讓自己打從心底滿足
不經意的體貼,更能打動人心
將陌生人的喜悅,變成自己的快樂
不求回報的體貼真的很美好
 
第13堂課充分活用自己的長處
有錢總比沒錢好
經濟獨立,才能覺得心安
找出自己的長處,創造價值
 
第14堂課創造帶來收益的職涯
找出對自己有意義的工作
什麼事會讓你樂在其中?
發揮你的強項
如何讓人快樂?
善用你的優勢賺錢
 
第3章   對自己好一點,讓你更能肯定自己──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

 
認同自己的所有情緒
如同體貼別人般體貼自己
沒關係啊!只是負面情緒
體貼自己的課程
 
你不是一個人,每個人都彼此連結
有人同理自己,心情就能感到輕鬆
 
你一定要為自己做點什麼,才能過得更好
能帶來幸福感的行動最棒
 
愛孩子,也要愛自己
任何體驗都能化為能量,讓親子一起成長
 
母愛很偉大,但不表示所有事都要媽媽自己扛
育兒路上有樂也有苦
放鬆心情享受育兒過程
 
我可以變幸福!
切斷「有毒」的家庭枷鎖
體貼自己就像一座香檳塔,把愛與幸福傳遞下去
 
後記   認為自己沒用,是錯誤的想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387772
  • EISBN:978957138787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9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孩子需要的是「懂得自我肯定」的母親,而不是「完美」的母親


  當了母親之後,參加了不少媽媽社團。有團購的,有分享孩子可愛照片的,還有分享各種崩潰畫面的。當然偶爾會看到有媽媽抒發感覺自己快撐不下去的心情,然後在社團中會引起許多共鳴。而那些因為家庭和孩子問題被壓到喘不過氣的媽媽,在接受到大家的安慰之後,心情似乎就能稍微回復原狀。

  成為母親的這項任務,很少有機會可以實習,每一位母親大多是從這世界給予關於「身為母親」的相關訊息,加上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而形成「母親」這個身份的印象,直到孩子到了我們的懷抱中之後,便透過嘗試各種行動,以及孩子的回應來學習「如何做一位母親」。

  兒童精神分析大師溫尼考特曾提到:「當孩子剛出生時,母親會進入一個放下大部分自我的狀態,來回應嬰兒的需求,這個狀態稱作『原初母性專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因為母親的放下自我與回應,讓嬰兒得以保有他來到這世界原有的模樣,而形成自我。然而,隨著嬰兒逐漸長大,母親會慢慢地收回自己的投入,讓孩子能夠透過母親些微的放手而養成獨立的能力。因此,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夠好的母親」而不是「完美的母親」。夠好的母親會讓孩子在獨立的過程中,陪伴他承擔挫折並處理挫敗的情緒,而不是時時刻刻完美地滿足孩子的需求。

  精神分析與本書運用的正向心理學,不約而同地提出了一項很重要觀點讓母親來思考:「不顧自己,才算是個好母親嗎?」孩子需要的是母親偶爾鬆手,讓孩子可以習得自己獨立的能力;孩子也需要看到母親本身能夠在生活中獲得滿足與喜悅,進而內化成為他自己的一部分,得以在生活中也能欣賞自己。書中「孩子的幸福,就在媽媽開心的笑容裡」這句話是值得母親們一直放在心裡的箴言。

  正向心理學對我來說,是一個可以隨時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的心理學,透過生活中的實踐讓人獲得滿足而愉悅的感受。作者本身是一位母親,也是一位正向心理學的心理師,她分享了讓母親能夠提升自我肯定的十四種課程:包含了感恩、投入在忘我的過程、感受當下、運動等。其中也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將事情與悲觀想法分開」。身為母親會有很多擔心的時刻,舉凡孩子生病,學習狀況欠佳,都會讓媽媽們陷入愁雲慘霧中,這時可以提醒自己:「這個是我的擔心,不是事件的本質。」如此一來,就不會老在窮擔心。

  有些媽媽會陷入一個思考:「如果我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會不會讓孩子覺得我是不夠好的媽媽?」這本書提供了另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把自己喜歡的興趣,發想成親子可共同參與的活動,讓陪伴孩子不再是勉強與犧牲,或是得和自己的時間做取捨,我們可以發揮創意,讓自己與孩子共樂共好。重要的是,自己與家庭之間,從來不是全有全無,懂得創造連結,創造彼此都能展現笑容的回憶,就是同時在關照著自己與孩子。

  邀請你們,依循本書的練習,體驗每個當下喜悅的感受。
 
曾心怡(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臨床心理師)

推薦序

「照顧自己」、「愛自己」,就是一種自我肯定


  「媽媽,這個是什麼?」姊姊一路上興奮地指東指西,拉著我的衣角問個不停。

  「夾娃娃機。快點走,媽咪要來不及了。」我看著手錶,距離我前往諮商中心接案還有一些時間,心裡頭想著待會還可以幫她洗個澡,餵完弟弟喝奶之後再出門工作。

  「我可以看一下嗎?拜託、拜託~」姊姊用著像是小狗的眼神,水汪汪地看著我。心裡想著:「又來了!」我深呼一口氣,明明只有十分鐘的路程,不管是阿公、阿嬤接,還是爸爸接都可以一下子就到家,偏偏遇到媽媽,這一晃就是半小時,看到小狗也要蹲在路旁看,遇上溜滑梯更是非得溜上兩輪才願意離開。

  回到家後,我匆匆忙忙收拾東西,根本來不及餵弟弟,就只能急急忙忙出門工作。在路上,我卻為剛剛自己的焦躁不耐煩感到懊悔——明明是自己說想要接女兒,因為難得有空,想製造更多的親子相處時光,怎麼反而浪費掉這樣的好機會,讓僅有的半小時裡充滿了「快點」、「我數到三」這些令人喘不過氣的話語,也難怪孩子的小臉從滿臉期待,垮成了失望與喪氣。

  我心中開始浮現自責與挫折的同時,想起了那些在諮商室中與我談話的媽媽們。她們總想著凡事親力親為,卻常常太過使力,反倒讓先生、孩子感覺壓力好大。這些滿臉倦容的媽媽們常提到:「都是我在管教孩子扮黑臉,孩子卻喜歡跟爸爸、阿公阿嬤玩。」認為所有的苦差事都是我在扛,甜柿子卻都你們撿去吃。

  當我們感到過度付出,先生、孩子卻不買單時,自然滿腹委屈,而其他家人看見心裡頭有怨懟的媽媽,自然也不好受,然後全家都陷在低迷的氣氛中,覺得這個家一點也不幸福。

  媽媽自己要先放輕鬆,孩子才能自在做自己

  當我收到《我要當快樂的媽媽,也想成為有價值的自己》的書稿時,我就迫不急待地翻閱,並被作者在成為母親路上的生涯轉換所觸動,原來我們都很容易太過努力,透過滿足先生、孩子的需求,來認定自己是不是夠好的媽媽,可是犧牲過頭了,不僅自己覺得委屈,就連跟孩子在一起的互動時光,也都變得苦悶不已。但是回顧初衷,不就是為了想好好陪伴孩子嗎?為什麼不能夠讓自己再放輕鬆一點,欣賞孩子的不受控制與天馬行空,細細享受跟孩子相處的每一個當下呢?

  每次想到這裡,就不禁感謝先生雙子座調皮的大男孩性格,雖然他對管教一竅不通,常常跟孩子鬧脾氣,卻很享受「玩樂」這件事。他把洗澡、分房訓練的睡前儀式變得有趣,就連餵孩子吃苦苦的抗生素,都能變成創意的親子廚房料理,為此他製作了抗生素糖霜餅乾,還有布丁冰棒!讓孩子不再排斥這些討厭的事物,而像玩遊戲般樂在其中。我羨慕先生總能與孩子同在,也了解到「媽媽何苦為難自己,有時就放手交給先生就對了!」

  做得不好也沒有關係

  「請問心理師,什麼才是愛自己呢?」

  這是很多人會問我的話。我們常常想著要自我照顧,就開始安排逛街買東西、吃大餐、做SPA,心情好似可以稍微紓壓一下,但是回到家之後,心裡仍然感到悶悶的,甚至一個人時更顯空虛;而在書中,作者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我們總說「自我照顧」、「愛自己」,其實核心的意義就是自我肯定。

  試著想想,面對我們的孩子,不論高矮胖瘦,看在我的眼中都是最可愛的小寶貝,走路有點笨拙也沒關係,那都是他開始探索這個世界最好的痕跡。那麼,換成對待我們自己呢?我不會下廚,對孩子的功課也常一竅不通,難道就代表我是個不夠愛孩子的好母親嗎?

  不是的,孩子還是很喜歡跟我一起吃飯,笑著說:「我都快餓扁了,媽媽煮什麼我都想吃!」又或是一起寫作業的時候,糾正連肝膽腸胃位置都搞不清楚的我,大笑說著:「媽媽真糊塗!」看著孩子對我展開的燦爛笑臉,我也開始告訴自己:「做得不好也無妨,我都喜歡那樣的自己」;無須什麼條件,或是滿足誰的期待,我都值得被愛,這才是真正的愛自己。

  本書想帶給讀者們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要提醒每一個將全部心力都放在孩子、先生或家庭的疲憊媽媽們,先回頭看看自己。當我們將自己的幸福擺在第一順位時,家中的每一個人才會感受到幸福。

  在書裡的十四堂課中有簡單的小練習,可安穩地承接媽媽們躁動不安又自責無助的情緒。這些小練習,不是教導媽媽們該如何成功地相夫教子,相反的,是透過感受當下、自我覺察、正向思考、積極行動等方式,幫助媽媽們一步一步地照顧自己,溫柔地、細膩地重新貼近我們心底的需要,並時時刻刻提醒女人們,我們都要好好的自我疼惜,別再吝惜給自己一個深深的擁抱。

  如果你也在育兒路上迷惘徬徨,請翻翻這本書,透過自我療癒的練習,傾聽內在並自我肯定,漸漸找回值得被愛的自己。
 
陳彥琪(諮商心理師)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它对于“价值”这个词汇的重新定义。在台湾的社会环境中,“有价值”往往和“成就”、“名利”紧密挂钩,比如赚多少钱、孩子考上哪所学校、在什么公司任职。这本书却温柔地将价值的锚点拉回到了“自我实现”和“内心富足”上。它探讨了,一个真正感到自己有价值的女性,她的能量场会如何影响她的家庭和她所处的环境。我过去常常陷入“比较陷阱”,看到别人分享的“高效育儿法”就觉得自己落伍了。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关注那些微小的、只属于我个人的“高光时刻”——比如成功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亲子阅读,比如用半小时读完了一本一直想看的书,比如下班后和朋友的深度交谈。这些零碎的瞬间,才是构成“有价值”人生的真正基石。它鼓励我们去庆祝这些“非主流”的胜利,而不是只盯着那个最大的奖杯。这种视角转换,极大地减轻了我对于“世俗成功学”的压力,让我能更坦然地接受自己目前的节奏和状态。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叙述风格,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有点不适应,因为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流行的育儿书那样,充满了密密麻麻的行动清单和科学数据支撑。它更像是一种细腻的、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散文集,读起来需要一点耐心,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共鸣感会非常强烈。特别是作者在描述“自我觉察”的那几个章节,那种把内心翻来覆去审视,剖析自己为什么会因为一件小事而情绪失控的过程,简直是太真实了。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孩子把牛奶洒了一地而大发雷霆,事后自己懊悔不已。书里提到‘情绪的根源往往不在于当下发生的事,而在于我们内在未被满足的需求’,这句话像一道闪电一样击中了我。我回去仔细想了想,那天我其实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身心俱疲,只是想喝口热水放松一下,却被突如其来的混乱打断。这本书没有责备我们发脾气,而是引导我们去探寻脾气背后的“需求”。这种由内而外的梳理,比任何“正面思考”的口号都来得有效。它让我学会了在想要发火前,先给自己按下“暂停键”,问问自己: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种成熟的处理方式,我认为是任何新手父母都应该学习的“软技能”。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如何平衡”时,没有提供那种一刀切的解决方案,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因为每个家庭的资源、伴侣的支持程度、经济状况都是独一无二的,硬性套用模板只会带来新的挫败感。作者非常巧妙地使用了大量的“情境分析”和“案例讨论”,这些案例的背景设置,很多都非常贴近我们台湾职场妈妈的日常——比如如何在有限的通勤时间里挤出学习时间,如何在家庭聚会中优雅地拒绝不必要的育儿指导,甚至是如何与观念传统的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它不是在教你“怎么做”,而是在教你“如何思考和选择”。比如,当面对“是否应该辞职在家带孩子”的终极难题时,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评估工具,让你权衡自己对职业成就感的需求与照顾家庭的投入度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这种启发式的写作方式,让我感觉自己是主动的决策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指令,这对于建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助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意思,那种温暖又带点俏皮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作为在社群媒体上天天看各种“完美妈妈”晒生活、晒育儿经的台湾妈妈,我常常会陷入一种焦虑——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是不是我的人生就该围绕着孩子转,牺牲掉所有的自我追求?这本书的标题,直白得像是对我们这种“隐形人”的一次温柔喊话。它没有用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去指点江山,反而更像是一位认识很久的朋友,拍拍你的肩膀告诉你:“嘿,你也很棒,你值得拥有你想要的人生。” 读完之后,我特地去整理了一下家里那些积灰已久的画笔和烘焙模具,不是说我立马就要成为什么斜杠青年,而是找回了一种“我是我,不只是妈妈”的感觉。我发现,当我自己状态好了,心情愉悦了,带孩子的时候那种不耐烦和疲惫感也奇妙地减轻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快乐’和‘价值’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可以并行不悖的进行时态。它没有提供一套标准化的公式,而是鼓励我们去探索自己内心深处那个被忽略已久的“小声音”,然后勇敢地为它腾出一点点空间。那种释放感,真的很珍贵,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什么都得顾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评分

这本书的“实操性”可能不在于提供一套完美的时间管理表,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心理韧性训练”。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下的妈妈来说,情绪的复原力比什么都重要。书中关于如何建立“个人边界”的部分,写得尤其到位。在台湾的家庭文化里,“牺牲奉献”常常被歌颂,导致很多妈妈不敢说“不”,害怕被贴上“自私”的标签。这本书却非常坚定地指出:没有健康的边界,就没有持久的爱与付出。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际的对话脚本,教我们如何礼貌而坚定地维护自己的休息时间、个人空间,甚至是心理健康。我尝试着在家里使用书中提到的几种沟通技巧,效果立竿见影,老公和孩子虽然一开始有点不适应,但很快就明白了我设立新规则的良善用意。这本书最终带给我的,不是一个立刻变得完美的妈妈形象,而是一个更强大、更懂得爱自己、也因此更有能力去爱别人的自己。它让我相信,追求“快乐的自己”和“有价值的自己”,根本就是同一条路上的两双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