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 (電子書)

公共政策分析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Peter Knoepfel
图书标签:
  • 公共政策
  • 政策分析
  • 政治学
  • 社会科学
  • 电子书
  • 政府
  • 公共管理
  • 决策分析
  • 研究方法
  • 社会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歐洲暢銷公共政策用書,首次繁體中文版出版!

  本書最初是為瑞士、法國的政策實務界所寫的公共政策分析專書,其後並由法文翻譯為英文(同時加入若干英國的案例)。這本在歐洲公共行政學界的經典著作,不僅提供了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也呈現了許多實務應用的個案,具體體現其兼具理論與實務的價值。

  考量到並不是所有的政策實務界人士都具有社會科學的背景,本書的構思與寫作,援引了社會學、政治學、行政學、法學等不同學科之概念,期能發展出一套淺顯易懂的分析框架,裨便協助在不同公共政策領域耕耘的實務界人士與學術界同儕,更好地檢視他們各自面對的公共行政議題。

  臺灣的學者、學生、實務界人士,對於非英語系國家的學者所發展出來的公共行政理論與觀點,相對而言可能比較不熟悉。本書正體中文版的譯介,恰能彌補這樣的不足,也期望拋磚引玉,激發臺灣讀者對於公共行政更多元的想像。

名人推薦

  本書有兩項特色,值得一讀。第一,由歐陸學界的政策分析視角切入,但又刻意融入英美主流的政策分析理論,巧妙結合兩種不同的觀點,擴大了政策分析的視野。第二,為實務工作者提供了完整的理論架構,使其分析更具洞察力。──蘇彩足(國立臺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暨政治學系教授)

  臺灣的公共事務研究一向是重美輕歐的,政策分析的領域更是如此,語言與國際現實可能是背後的主要原因;不過,這本最初由法文所寫成的純歐陸政策分析教科書,應該可以打破這個「單美國、唯英文」的現況,當然,多層次(行動者、資源與制度)與跨國比較的分析框架,也是一個亮點,值得學子細細比較品味。──陳敦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體育、運動、休閒本身是公共政策的一環,其發展同時也會反過來影響公共政策的形塑與相關討論。基於多年來在體育行政、運動管理、休閒遊憩之教學、行政、研究經驗,以及曾借調擔任教育部體育署署長的歷練,我看見本書在公共政策理論與實務之價值,推薦給臺灣讀者。──高俊雄(國立體育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

 
深入洞察与变革:政策实践的工具箱 本书聚焦于全球治理、制度变迁与社会工程的核心议题,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严谨且极具实操性的政策分析与评估框架。它超越了单纯的理论阐述,旨在成为政策制定者、学者、行业分析师以及关注公共事务的公民,手中不可或缺的行动指南。 第一部分:政策生态的重塑与理论基石 本书的开篇部分致力于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而细致的政策制定“生态系统”图景。我们不再将政策视为孤立的政府文件,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充满互动、竞争与制衡的复杂社会场域中进行考察。 一、全球化视野下的权力结构与政策溢出效应: 深入剖析跨国组织(如WTO、IMF、联合国体系)在塑造国家内部政策偏好方面的影响力。探讨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如何迫使各国重新评估其产业政策的自主性与国际协调的必要性。重点分析气候变化、数字主权和流行病应对等跨界议题,如何打破传统的“国内事务”范畴,要求构建更具韧性的多层次治理模式。我们引入“溢出效应分析矩阵”,用以量化和评估特定区域政策决策对周边国家或全球体系产生的不可预见的连锁反应。 二、认知范式与政策心智模型: 政策制定往往深受决策者固有认知框架的限制。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理性选择模型”在解释复杂社会行为时的局限性,并引入了行为经济学和心智模型理论。我们详细阐述了“锚定效应”、“确认偏误”和“集体惯性”如何在政策议程设置阶段筛选信息、固化现有路径依赖,并阻碍根本性创新。通过对多个历史案例的深度剖克,展示如何通过设计“认知干预工具包”,帮助决策者跳出思维定势。 三、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锁定效应”: 制度不仅仅是规则,更是历史沉淀下来的集体行为规范和激励结构。本章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解析既有制度如何通过沉没成本、法律惯性及既得利益集团的联盟,形成难以撼动的“锁定效应”。我们提出了一套“制度弹性度”的评估标准,用以识别哪些制度的变革阻力最大,并提出了“渐进式突破”与“范式颠覆”两种策略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 第二部分:政策生成与议程设置的隐秘艺术 政策的生命始于其被“看见”。本部分将重点考察政策议程是如何被构建、竞争和最终确立的,揭示了从“非问题”到“核心议程”转化的关键杠杆。 四、议程设置的“放大器”:媒体、技术与社会运动的交织: 分析传统媒体、社交媒体算法与新兴技术(如大数据分析)在构建社会关注点中的角色。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而是深入探究“认知议程”与“决策议程”之间的传导机制。本章特别关注“信息茧房”如何加剧特定议题的极端化,以及社会运动如何利用数字平台实现资源动员和“框架重塑”(Framing),从而将边缘议题推向主流。 五、利益集团博弈与政策联盟的构建: 利益集团是政策生态中的核心参与者。本书详细描绘了游说、政治献金与信息垄断等工具在影响立法过程中的具体运作方式。通过对“铁三角”(Iron Triangle)模型的扩展,引入“旋转门”现象及其对监管独立性的侵蚀。我们提供了一套“联盟稳定性分析模型”,用于预测在特定政策冲突中,哪些利益集团能够成功整合资源,形成跨部门、跨行业的长期合作。 六、问题的“驯化”:从复杂性到可操作性的转化: 现实世界的挑战往往是多维且相互关联的,但政策方案必须是清晰且可衡量的。本章聚焦于“问题界定”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探讨如何运用“因果链条分析”(Causal Chain Analysis)将模糊的社会痛点分解为可干预的具体变量,以及如何警惕过度简化的模型对现实复杂性的扭曲。 第三部分:评估、实施与政策学习的闭环 一部优秀的政策不仅需要精巧的设计,更需要有效的落地与持续的反馈。本书的后半部分完全致力于政策的实际运行与价值实现。 七、严谨的因果推断:超越相关性的评估科学: 政策评估的核心在于回答“如果政策没有实施,结果会怎样?”本书详细介绍了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在政策评估中的前沿应用,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准实验设计(如断点回归RD、双重差分DID)等工具的原理、优势与适用边界。我们特别强调了在资源有限或伦理受限情境下,如何通过“合成控制法”(Synthetic Control Method)等高级工具,构建有效的反事实情景。 八、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挑战: 许多看似完美的政策在实施层面遭遇失败。本章探讨了从“蓝图”到“行动”过程中,行政能力、官僚文化、资源分配不均和目标群体响应差异带来的阻力。我们引入“组织适应性理论”,分析不同类型的公共机构在面对新政策时的抵触、误解和“策略性顺从”行为。 九、政策反馈、学习与适应性治理: 政策制定是一个迭代过程。本书倡导建立强大的“政策学习机制”,强调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意外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的主动监测与分析。我们提出“情景规划工具箱”,用于模拟不同外部冲击下政策的鲁棒性,并指导政策制定者如何进行“及时修正”(Mid-course Correction),确保公共资源的持续有效性。 十、政策的伦理审视与价值判断: 最终,所有政策都嵌入了价值取向。本章引导读者超越效率考量,审视政策在公平性、正义性、透明度和问责制方面的表现。重点讨论了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所带来的新的伦理困境,例如算法歧视与隐私权保护,并提出了“基于权利的政策设计”框架。 总结: 本书结构严谨,案例丰富,不仅是对现有政策科学的梳理,更是对未来治理模式的深刻探索。它旨在赋能读者,使其能够穿透政策表象,把握其深层结构,从而在日益复杂的全球公共事务中,成为更有效、更负责任的变革推动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Peter Knoepfel

  瑞士洛桑大學與瑞士公共行政學院榮譽教授,專長為公共政策、永續發展、公共管理、公共行政。

Corinne Larrue

  法國東巴黎大學教授,專長為都市與環境規劃。

Frédéric Varone

  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專長為公共管理。

Michael Hill

  英國新堡大學榮譽教授,專長為社會政策。

譯者簡介

曾健准


  瑞士洛桑大學研究員、英國牛津大學社會學博士。核心的學術旨趣乃組織研究(Organizational Studies),特別是制度理論與社會資本,並嘗試將理論基礎應用於不同的領域和議題。跨領域的研究日趨重要,而各種組織(公、私部門、第三部門、混合型)的場域治理、組織管理都會受到公共政策的影響。有鑒於此,期望透過本書的譯介,一方面為實務工作者提供多元的思考架構,一方面也能促進組織研究與公共政策這兩個領域的進一步對話。
 

图书目录

圖表清單
作者序(中文版)
作者序(英文版)
譯者序
推薦序/高俊雄
導論
 
PARTI 政策分析理論框架
Chapter 1 政策分析的各種理論
1.1 政策分析的不同學派
1.2 「行動科學」範疇內的政策分析
 
PARTII 政策分析的關鍵要素
Chapter 2 公共政策
2.1 回應社會問題的政策
2.2 公共政策的定義
2.3 公共政策的構成因素
2.4 政策週期
Chapter 3 政策行動者
3.1 具有實證意義的行動者(Empirical actors)
3.2 有所意圖的行動者(Intentional actors)
3.3 行動者的類別
3.4 公共政策的「行動者三角模型」
3.5 實用建議
Chapter 4 政策資源
4.1 資源的不同種類
4.2 資源管理
Chapter 5 制度規則
5.1 制度規則分析
5.2 現有的制度規則概念
 
PARTIII分析模型
Chapter 6 分析模型
6.1 政策週期及其產品
6.2 政策行動者間的博弈對政策實質性和制度性內容的影響
6.3 綜合理論模型
Chapter 7 政治議程設定
7.1 公共問題的社會建構
7.2 第一個政策產品⸺ 公共問題的政治定義
7.3 議程設定
7.4 政治議程機制:競爭和變化
Chapter 8 政策方案制訂
8.1 第二個政策產品⸺ 政治行政方案制訂
8.2 第三個政策產品⸺ 政治行政安排
8.3 過程:行動者、資源與制度
Chapter 9 政策執行
9.1 政策執行的定義
9.2 「經典」執行理論與其最新動向
9.3 第四個政策產品⸺ 政策行動方案
9.4 第五個政策產品⸺ 執行行動
9.5 政策執行過程中所運用的行動者、資源和制度規則
Chapter 10 政策效應評估
10.1 政策效應的定義
10.2 政策評估標準
10.3 第六個政策產品⸺ 公共政策效應的評估報告
10.4 政策評估過程:被動員的行動者、資源、制度
Chapter 11 研究和實踐型假說
11.1 依變項:政策產品的實質性和制度性內容
11.2 解釋變項(explanatory variable):行動者的「博弈」、資源和制度規則
11.3 實證研究中的各種假說
Chapter 12 結論
12.1 本書研究方法的優勢
12.2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12.3 未來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326140
  • EISBN:978957732621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3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這本教科書為公共政策研究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其構思與撰寫主要是希望增益相關領域大學部、碩士班和博士班學生之學習成效。透過本書,讀者將能夠檢視有關政策過程的不同理論假設、行動者之間的資源和權力分配、政策決策與其在真實世界的運作及結果。在過去的十五年當中,本書的分析框架已被不同國家的學術同儕廣泛應用,舉凡:加拿大、法國、西班牙、德國、瑞士、烏克蘭、英國、墨西哥、秘魯等。當然,因應各國不同的制度環境,迄今也發展出七個略有不同的版本。本書最早以法文寫成,其後並有英文等其他語文之譯本,我們很高興在此向全球的中文使用者呈現本書的正體中文版。

  本書的基礎,是瑞士公共行政學院IDHEAP 多年來教學與研究之具體成果。相較於其姐妹機構(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IDHEAP 聚焦在公部門。事實上,發起籌辦IMD 和IDHEAP 的雀巢公司,當初之所以倡議創建這兩個獨立但相輔相成的機構,就是因為該公司當時的主政者Enrico Bignami 先生相信公、私部門的治理與管理同等重要,但屬性又有所不同。承襲這樣的思路,我們認為應該把公、私部門(國家與市場)之間的關係納入公共政策分析的範疇。我們相信一個有效能的政府才能確保市場機制的良好運作,這是因為國家及其公共政策必須保障財產權(例如專利)、確保私人公司之間的公平競爭(例如反托拉斯法)、糾正市場失靈(例如降低環境污染之外部成本)。

  本書涵蓋理論、實務、相關的實證研究成果,與公共政策有關的實務工作者可以將本書視為一本指引或手冊。全球化使得各國政府之政策與國際組織之規範相互影響,而本書的寫成,也是我們陪伴、培力日內瓦、洛桑眾多國際組織的反思與沉澱。因此,本書充分整合了與多層次治理有關的辯論與論述,並重新思考國內(在地)政治與國際關係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期待把這一套分析工具傳授給學生,幫助他們在既定的背景脈絡之下(不論是國際、國家、區域或地方等不同層級),完成與公共政策有關的實證分析。本書所揭櫫的分析框架已被應用於數百項實證研究,這些研究旨在具體瞭解政策行動者、他們在政策週期中的決策、以及他們集體行動的效果。相關的實證研究所涵蓋的領域則包含(但不限於):環境、農業、教育、國防、社會、勞力市場、土地使用計畫等。這些研究的發現與結果,已經被用來協助現實世界中公、私部門行動者,進而改善政策的制訂與執行。

Peter Knoepfel,瑞士洛桑大學與瑞士公共行政學院榮譽教授
Corinne Larrue,法國東巴黎大學教授
Frédéric Varone,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
Michael Hill,英國新堡大學榮譽教授

譯者序

  自1990 年代以來,臺灣社會經歷了獨特的民主轉型過程與新自由主義所帶來的私有化浪潮。然而,這些機遇和挑戰,對臺灣社會與其政治體制所造成的利與弊,仍需要從更多元的視角加以檢視。當重新審視新自由主義的呼聲在國際上已逐漸得到共鳴,臺灣當然也不能自外於世界,特別是當新自由主義已經在許多面向影響攸關眾人福祉的公共政策。

  本書對於臺灣讀者的重要性有三。首先,本書向臺灣讀者引介不同於美國的歐陸視角,這些從歐陸經驗所累積的洞見,或許能帶給臺灣讀者不同的刺激。其次,本書提供相關組織場域中的具體案例,從而能夠促進理論與實務的對話和反思。第三,相較於其他側重於政策的公共政策教科書,本書對於政策行動者有更多的著墨。本書原作者認為:因為是這些行動者在制定、詮釋、實踐政策,所以如果有關行動者的討論付之闕如,那麼我們對於政策的全方位理解也將因此而受限。

  期待本書正體中文版的譯介,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啟發臺灣讀者,除了能運用本書所介紹的分析框架,從不同的觀點切入審視不同政策脈絡的運作機制和意識形態,也能為臺灣下一階段公共政策的形塑與討論,帶來更多元的思辨。本書譯稿的完成,正值2020 年的百年大疫,介於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臺灣,也來到攸關未來發展的歷史分水嶺。如果我們對於公共政策的想像,不是只有威權國家的社會主義與新自由主義這兩種選擇,那麼來自歐陸老牌民主國家的觀點與見解,或許能夠在此時此刻為臺灣帶來更多的可能。
 
  2020 年臺灣的防疫成就在國際上已是有目共賭,面對攸關未來長遠發展的公共政策,我們應該也要有信心,走出一條更適合臺灣的道路。
 
曾健准,瑞士洛桑大學研究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深度感到相當好奇,但目前為止,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萬事皆有提,但每件事都只點到為止」。舉例來說,當談到「政策評估的三角難題」時,作者快速地提到了有效性、效率性與公平性這三個面向,但對於台灣當前社會對「公平性」的定義正在快速演變,例如世代正義(如空屋稅或年金改革議題)的介入,卻沒有給予足夠的篇幅去深入探討。我尤其在意的是,一個好的政策分析工具書,應該要教會讀者如何「批判性地」看待現有模型,而不是盲目地套用。例如,在討論多準則決策分析(MCDA)時,權重設定的偏誤性是極為關鍵的一環,但書中對此的著墨,可能還不如網路上幾篇部落客寫的科普文來得細膩。這讓我懷疑,作者是否只是想廣泛地羅列出所有已知的分析工具,卻疏於對工具本身在實際應用中的「灰色地帶」進行深度挖掘。對於追求極致學術嚴謹度的大學生來說或許足夠,但對於希望在實務界發揮影響力的讀者而言,這份材料顯得有些「淺嘗輒止」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坦白說,第一眼看過去,給我的感覺有點「教科書感」太重了。那種深藍配上白字,中間還放了張若有似無的圖表,實在是太過於保守了。我買這本書的時候,是抱持著希望可以找到一些比較「接地氣」的案例分析,畢竟公共政策這東西,在台灣的脈絡下,跟在美國或歐洲看的文獻,光是執行面上的阻力跟政治現實,就差得十萬八千里。可惜的是,從我翻閱的這幾頁來看,裡頭的學術性討論似乎更偏向於抽象的理論建構,而不是針對當前台灣社會熱議的議題,例如能源轉型、長照體系優化,或是房價問題的調控策略,進行深入且具批判性的剖析。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田野調查的痕跡,或是至少引述一些國內智庫近年的研究報告,但目前看來,作者的引文系統似乎更傾向於經典的西方學術大師,這讓讀者在嘗試將理論套用到實際場景時,會覺得中間隔著一層霧。總之,如果是想快速了解政策分析的「步驟」和「框架」,或許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紮實的基礎,但若想找尋解決台灣特定困境的「新思路」或「實戰經驗」,那可能得再多翻幾頁,或者說,這本書的調性可能要更偏向學術研究而非實務操作。

评分

說實話,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使用者體驗,讓我很想給它打個不及格。電子書嘛,大家期待的就是方便隨時查閱、重點劃線和筆記同步功能。但這本的內嵌排版,在我的平板上閱讀時,字體間距跟行距常常跑掉,特別是當它引用一長串的數據表格時,會瞬間壓縮成一團難以辨識的馬賽克。這真的大大影響了閱讀的流暢度,畢竟政策分析的細節很多,稍微一分心看錯一個數字或一個定義,後面的邏輯鏈可能就斷掉了。而且,作者在建立章節邏輯時,感覺像是把幾篇獨立的研討會論文硬塞在一起,前後的銜接處非常生硬。前一章還在探討成本效益分析(CBA)的局限性,下一章馬上跳到利益團體在政策制訂過程中的角色扮演,中間卻缺少了一個將兩者串聯起來的橋樑,像是「在成本效益難以量化的情境下,利益團體的遊說行為如何進一步扭曲決策」。這種跳躍感,讓讀者很難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對於想要系統性學習政策分析方法的初學者來說,這種結構上的零碎感,絕對是一個很大的門檻。

评分

這本書的參考文獻列表,實在是讓我感到一陣強烈的「時代的滄桑感」。當我在檢視它的引用來源時,發現多數的學術資料都集中在十年前或更早的時期。在公共政策這個領域,特別是數位治理、數據透明化和人工智慧輔助決策這些新興議題正在快速發展的當下,一本涵蓋前沿趨勢的書籍如果不能及時納入最新的文獻和案例,其參考價值就會大打折扣。例如,關於「開放政府資料(Open Data)」的討論,現在的重點已經從單純的「開放多少數據」轉移到了「如何確保數據質量」和「如何激發公民參與深度應用」這兩個層面。如果這本書的理論框架還是停留在早期討論的階段,那麼讀者讀完後拿去面對現在的政府部門或新創團隊,恐怕會顯得有些跟不上脈動。我真誠地希望,未來的增訂版能夠加入更多關於臺灣在數位轉型過程中的政策失誤與成功經驗,不然光是依靠過去的學說,很難支撐起當代複雜的政策辯論。

评分

從寫作風格上來看,作者似乎偏愛使用大量且冗長的複合句,這對於需要快速理解核心論點的讀者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我得一再回頭重讀好幾句話,才能確定作者到底是要表達「A導致B,雖然C有影響,但主要原因還是D」這樣的層次關係。這種寫法,讓原本就抽象的政策概念,更增添了一層閱讀的負擔。特別是當涉及到法律條文的引用時,那種「歐式」的長句結構,幾乎讓人有種在啃艱澀德文翻譯的錯覺。相較於一些國內學者慣用的那種更直接、更強調因果推論的論述方式,這本書的表達方式顯得過於迂迴,不夠「俐落」。這可能反映了作者的學術背景偏重於某個特定學派,但對於廣大需要將這些知識用於撰寫行政企劃書、或是向民意代表簡報的實務工作者而言,這種寫作風格會讓吸收效率降低許多。我會建議,如果能有更多條列式的重點整理,或是用更精簡的語言來總結每一節的核心洞見,對於提升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將會有極大的幫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