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短影音、演算法、年輕化,世界最有價值新創公司的成功秘密 (電子書)

抖音:短影音、演算法、年輕化,世界最有價值新創公司的成功秘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修‧布倫南
图书标签:
  • 抖音
  • 短影音
  • 演算法
  • 年輕化
  • 新創公司
  • 社群媒體
  • 數位行銷
  • 中國科技
  • 商業模式
  • 使用者行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球第一本抖音崛起全記錄★
 
抖音,公認全球最強獨角獸:
全球下載成長率超越臉書、IG、YouTube;
估值比Uber高、用戶比推特多;
到底是怎麼養成的?
 
★長踞美國亞馬遜/互聯網文化、大數據暢銷榜★
 
  「有趣的人都在這裡」、「給我15秒,我給你全世界」。抖音(TikTok)是中國網路狂潮中迅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社交媒體app,原基礎是一款音樂創意短影片(最短15秒)社交軟體,可選擇歌曲、拍攝短影音、也能上傳照片。推出後席捲全球年輕世代。據2020年統計數據,抖音(和TikTok)在全球手機應用商店下載超過20億次,日活躍用戶數量超過6億,逾2千200萬創作者發表內容。
 
  2012年,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只是一家不起眼的公司,創辦人張一鳴與員工擠在北京一間破舊的公寓「錦秋家園」。當人們吸收資訊的方式從傳統的文字、語音、逐漸向圖片、短影音轉移,字節跳動抓到時機,最後透過抖音在全球攻城掠地開花結果。如今,它已成為全球成長速度最快的獨角獸,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
 
  【這樣的抖音,憑什麼崛起,做了哪些事?】
 
  抖音短影音將後台生產流程簡化,降低創作門檻,且長度短、製造迷因以病毒式傳播的速度快,符合年輕人的習慣和喜好,其贊助選秀節目《中國有嘻哈》就風靡一時。強大的演算法是抖音讓用戶上癮的主因,點開抖音之後,「為你推薦」頁面會出現一連串的短影音,依據內容概況(關鍵字、發表時間……)、使用者概況(年齡、性別、瀏覽記錄、裝置類型……)和環境概況(工作、家裡或地鐵通勤……),推薦用戶可能會喜歡的內容,創造出極高的黏著度。
 
  字節跳動早期也開始與小型經銷商合作,將app預載到待售的中低階安卓手機,獲取數千萬使用者。中期則併購泰勒絲、女神卡卡、凱蒂‧佩芮等巨星都在其上分享影片的Musical.ly(2014年由陽陸育和朱駿創辦),獲取三千萬用戶,也成為全球最強、成長最快的短影音app,成長速度打敗谷歌和臉書這類重量級大哥,也逼中國本地的騰訊(微視)退出短影片市場。
 
  抖音引發的熱潮在2020年達到巔峰,美國川普總統以資安問題要求字節跳動出售抖音在美業務、印度也下架包含抖音在內的中國app、傳說將上市……,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抖音下一步。
 
  關於抖音及其中國母公司字節跳動的文章已成千上萬,資深科技媒體人馬修.布倫南的《抖音》首次說出完整的故事,結合了精彩的內幕和洞見、字節跳動創業團隊的稀有照片、精要圖表,是每位想了解網路趨勢的讀者必讀之書。
 
  你可以學到:
  ●直立短影音如何崛起
  行動裝置取代桌機,消費者改用零碎時間看手機,直立螢幕短影音才符合收看行為。
 
  ●移動經濟產品法
  用一款app解決手機上網螢幕小、時間碎片化、資訊超載三大痛點,「今日頭條」成為字節跳動第一款旗艦產品。
 
  ●年輕人要什麼?
  年輕人注意力時間短、自我意識極強的特性,抖音的功能簡單、目標單一,從體驗到內容都是瞄準了年輕人的最愛:「有趣的人和有趣的內容」。
 
  ●超強演算法的推薦系統
  正面循環:推薦愈神準→使用者愈常玩抖音→抖音蒐集更多資料→推薦愈神準……
 
  ●名人效應及迷因
  吉米‧法倫在節目中發起影片挑戰,製造轟動效應,並生成病毒式傳播的迷因。
 
本書特色
 
  1.全球第一本抖音傳:它如何在全球引起旋風? 
  抖音是這個時代最成功的科技獨角獸,本書為迄今為止最為系統介紹抖音發跡、成長乃至紅遍全球的一本書。包括創辦人張一鳴的創業歷程、憑藉精湛技術搭上網路乃至智慧手機平台的順風車、靠國內市場的磨練進軍全球。想了解抖音、學習抖音者必讀。
 
  2.世界級網路服務供應商發達(及跌倒)之路
  作者不僅縱向爬梳抖音的成長,也橫向帶出同時間的各網路巨頭百度、騰迅、YouTube、臉書等的發展與瓶頸,及其與抖音的競爭關係……整體回顧2000年之後網路公司的盛衰,可作為想理解網路發展趨勢的讀者的參考。
 
  3.後進品牌怎麼突圍、超車?網路相關業者必讀
  對於網路業者(平台、社群經營、內容提供等),抖音的發跡、定位與策略是後進者的最佳典範,可以應用於環境艱困、競爭激烈的網路業內每個人及企業。
 
  4.最新、最即時的一課經營學
  字節跳動將抖音一步步步打造為最強勁的娛樂app,包含內容(直立短影音、手機介面)、客戶(年輕世代、移動世代)、技術(app、演算法、為你推薦)、行銷(發起#挑戰、迷音、名人效應),對每個創業者、經營者都是無價的一課。
 
專業推薦
 
  「必讀」——TechCrunch 
 
  「本書是少數針對新興科技公司、還是中國獨角獸進行剖析的珍貴研究材料。非常推薦台灣讀者們將本書做為了解千禧年世代用戶與科技媒體變革的關鍵一步。」——Lynn(《寫點科普》部落格主)
 
  「這本書,正是台灣新創公司『當為』與『不當為』的對照版本。」——黃欽勇(DIGITIMES電子時報社長)
深入洞察全球科技巨头的商业逻辑与社会影响 一本剖析现代数字生态核心驱动力的深度非虚构力作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视角,审视二十一世纪以来,以数据、算法和用户粘性为核心构建起来的数字商业帝国的运作机制、社会重塑能力及其深远的未来指向。我们不聚焦于单一平台或特定产品线的成功学复盘,而是致力于解析支撑这些庞大系统的底层逻辑、技术伦理困境以及它们对全球文化、经济结构产生的结构性变革。 第一部分:算法时代的权力结构与信息流动的重塑 数字平台不再仅仅是信息传输的渠道,它们已经演化为重塑人类认知和社会共识的强大基础设施。本书首先聚焦于理解“推荐引擎”背后的哲学与工程学挑战。 一、“黑箱”的透明化:理解推荐系统的核心驱动力 本书将深入剖析支撑现代信息流的复杂算法模型,超越简单的“用户画像”概念,探讨协同过滤、深度学习模型(如Transformer架构在内容排序中的应用)如何学习和预判人类行为的细微差别。我们将探讨这些模型在追求“用户停留时间”(Dwell Time)最大化过程中,如何系统性地优化信息呈现的刺激性与相关性之间的微妙平衡。这种优化机制如何深刻影响了用户接收知识、形成观点乃至进行消费决策的过程,及其潜在的“信息茧房效应”的量化与评估。 二、注意力经济的终极博弈:从稀缺性到饱和分配 过去,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如今,面对无尽的内容供给,挑战转向了如何高效地从“内容洪流”中捕获和分配用户有限的认知资源。本部分将考察平台如何通过激励机制设计(Gamification)和即时反馈回路(Immediate Feedback Loops),精妙地调动用户的内在动机。我们不仅分析商业层面的变现策略,更着重于探讨这种资源分配机制对社会集体行为和公共话语空间带来的结构性压力。 三、基础设施的政治学:平台治理与数字主权 随着数字平台成为事实上的公共领域,其内部规则制定过程——即“平台治理”——的合法性与透明度受到前所未有的审视。本书将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如欧盟的《数字服务法案》、美国的反垄断诉讼)在应对全球性数字平台权力扩张时所采取的监管路径差异。重点分析内容审核的边界、跨国数据流动的复杂性,以及国家层面如何试图在促进创新与维护社会秩序之间寻求平衡点,最终涉及“数字主权”的重新定义。 第二部分:内容生态的重构与文化生产力的转移 数字平台的兴起,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媒体生产、发行和消费链条,催生了新型的文化生产者和全新的商业模式。 一、新型创作者经济的兴起与劳动异化 本书详细分析了“个体内容创作者”(Creator)的职业化进程。这不仅仅是关于谁能“火”,而是关于一种新型劳动形态的诞生:高风险、高回报、与平台机制深度绑定的“零工经济”的升级版。我们将审视创作者如何管理自己的个人品牌,如何应对平台算法的突发变化,以及在追求流量变现的过程中,其创造力的边界和自主性所遭受的潜在挤压。这部分将借鉴劳动社会学理论,分析创作者在平台经济中的“自我雇佣”与“被平台支配”之间的悖论。 二、短格式叙事与认知负荷:文化传播的媒介转型 短视频格式的普及不仅仅是一种审美偏好的变化,它代表了信息消化速度和深度叙事能力之间的一次结构性权衡。本书将从媒介理论的角度,分析这种超压缩信息载体对用户时间感知、叙事结构复杂性以及深度思考能力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我们对比分析长篇论述与碎片化信息的有效性边界,探讨在信息高度富集的时代,如何保持认知上的穿透力。 三、全球化与本地化:文化产品的跨域传播 数字平台极大地降低了文化产品(音乐、电影、创意内容)的地理传播成本,但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文化同质化与抵抗的张力。本书将考察成功的数字内容如何在跨越语言和文化壁垒时,进行微妙的本土化适应(Glocalization),以及平台机制如何无意中提升了某些特定地域文化的全球可见性,同时也可能边缘化那些不适应其分发逻辑的传统文化形式。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挑战:伦理、心理与可持续性 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对系统的长期影响进行审慎评估,特别是当这些系统深入到人类心理结构和社会信任的基础层面时。 一、信任的瓦解与虚假信息的加速扩散 数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核心挑战是信任资本的侵蚀。本书分析了恶意行为者如何利用平台的开放性和自动化工具,以极低的成本大规模生产和传播虚假信息、深度伪造内容(Deepfakes)。我们探讨的重点在于,平台在放大信息效率的同时,如何系统性地削弱了传统事实核查机构的效力,以及社会如何重建和维护一个共享的现实基础。 二、心理健康与数字成瘾的神经科学基础 本书将引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解析平台设计如何针对人类的奖励回路(Reward Pathways)进行精细化操控,从而驱动用户形成强迫性的使用习惯。我们探讨的不是简单的“时间管理建议”,而是技术设计者在道德责任层面应如何考量其产品对用户心智健康产生的累积效应,并审视新兴的“数字福祉”(Digital Wellbeing)设计理念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三、可持续的数字未来:竞争、垄断与反思 最后,本书将把视野拉高至宏观经济层面,讨论当前数字生态中日益集中的市场力量所带来的挑战。过度集中的权力不仅扼杀创新,也可能导致系统性的脆弱性。我们探讨了开放标准、去中心化技术(如Web3的概念探索,而非纯粹炒作)等潜在的替代路径,并呼吁对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设计应包含对韧性、公平性与人类能动性的根本性承诺。 本书是一份对我们共同数字未来的深度思考,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绘制出理解我们这个时代最复杂、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力量的必要地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修‧布倫南 Matthew Brennan 
 
  作家與國際肯定的演說家,專研中國手機網路科技與創新。他的見解見諸全球各大媒體,包括彭博、《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英國廣播公司新聞(BBC)、《金融時報》、《富比世》等。多年來他的「中國頻道公司」(China Channel)多次在中國舉辦國際品牌的大型年度微信數位行銷會議。
 
  布倫南為很多知名公司做過數十次簡報,包括谷歌、騰訊、沃爾瑪、Visa、LinkedIn、波士頓顧問集團等等。他來自英格蘭倫敦,在中國大陸十六年,說得一口流利中文。
 
  欲知更多訊息,請造訪:matthewbrennan.info/ 
 
譯者簡介
 
張美惠
 
  台大外文系畢,輔大翻譯研究所肄業,現從事專職翻譯。曾獲梁實秋文學獎譯詩組佳作,譯作《Y染色體:男子漢的本質》獲第三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獎)。譯有《EQ》、《綠色EQ》、《破壞性情緒管理》、《超級關係》等書。 

图书目录


免責聲明
鳴謝
第一部 後端:演算法推薦
前言 瞞天過海
第一章 一鳴驚人
第二章 字節跳動初期
第三章 從YouTube紅到TikTok的推薦技術
第四章 在中國,是新聞讀你
 
第二部 前端:全螢幕短影音
第五章 從巴黎到上海──Musical.ly
第六章 Awesome.me 
第七章 TikTok走向全球
第八章 尷尬癌發作! 
 
後記
人物列表
字節跳動的app
引述作品
附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19629
  • EISBN:978986551964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0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解讀TikTok為何成功
Lynn(《寫點科普》部落格主)
 
  「抖音」是由北京字節跳動(Bytedance)於二○一六年推出的短影音app產品,中國境內命名為抖音,海外版則稱為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旗下擁有今日頭條、西瓜視頻、虎撲體育等龍頭媒體。
 
  翻開美國行動應用下載排行榜,可以發現今年(二○二一)年以來,TikTok 始終保持在每日前十的優異成績、並蟬聯美國社交類應用排行榜第一名。如果向讀者們提出一個問題──綜觀歐美成熟市場包括美國、法國、德國等地,有哪一款app在過去一年以來,用戶每個月至少花二十小時上下在裡面(在台灣的用戶每個月也至少花十小時)?
 
  相信 TikTok 這個答案絕對會令許多人感到十分驚訝。根據行動應用數據商 App Annie 的報告,相當於美國人一天平均花接近一小時的時間在看TikTok短影片,表現比Instagram或其他純通訊軟體還要好。在歐美地區它甚至已經打敗Facebook,成為月活躍使用者同比成長率第一名的app,而且用戶平均使用時間還在持續成長當中。
 
  另外,相對長的用戶停留時間,除了對 Facebook 等傳統社交軟體造成威脅,也會擠壓到影音串流應用使用者的時間。同樣來自App Annie的數據,二○二○年第四季Netflix美國用戶高達四九%都是TikTok的活躍用戶,相較於上一年成長超過兩倍。可以說TikTok的確是Netflix在競爭使用者注意力上也是一個非常需要關注的對手。
 
  可以發現無論是使用者的社交還是娛樂需求上,TikTok短影片本身的破壞式創新和影響力,包括:去中心化並高度客製化的推薦系統,充分利用使用者碎片化的時間、和易於病毒式傳播的娛樂影片,讓TikTok超越任何社交與娛樂應用,變成現代年輕人實實在在的娛樂剛需。
 
  然而,來自中國的 TikTok 是如何在短短 三 年的時間竄升為全球最大的短影音社群?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它在北美的用戶數有部分是基於收購 musical.ly 而來,然而本書告訴我們──事實並沒有如此簡單。除了在中國市場內部提供洗腦歌曲與短影音內容引起一陣模仿潮之外,透過本書,我們還可以完整了解 TikTok的海外拓展策略。除了善用併購與行銷策略快速獲取使用者之外,TikTok設計模式結合了十五秒至一分鐘的影片長度,讓影片創作者有較大的創作空間,還能利用該平台的粉絲進行廣告代言、直播贊助等功能,提供網紅明星有誘因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且從中賺取收益,TikTok也留住大批的使用者流量。
 
  本書作者馬修.布倫南作為在中國生活多年的西方人,在解讀TikTok為何成功的視角上,除了爬梳張一鳴本人的創業發跡史和字節跳動的成立細節,更橫向剖析YouTube、Facebook、騰訊等社交媒體巨頭所面臨的成長瓶頸。在市面上清一色針對歐美老牌企業如Microsoft、Google、Apple等公司的商業書籍中,本書是少數針對新興科技公司、還是中國獨角獸進行剖析的珍貴研究材料。非常推薦台灣讀者們將本書做為了解千禧年世代用戶與科技媒體變革的關鍵一步。
 
  想了解TikTok如何在向來陌生的歐美海外市場成功攬獲數億名用戶,甚至直接威脅Facebook的社群霸主地位?看完這本書,相信每一位讀者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推薦序
 
跳過網路事業的陷阱    
黃欽勇(DIGITIMES電子時報社長)
 
  網路節點愈多,市場價值愈高。中國大陸十四億人口相互交叉所帶來的網路商機無可比擬,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獨角獸來自中國,與美國同是網路事業發展成效最成功的國家。在中國,帶著夢想參與網路事業發展的人,面對的是個既沒有底線,也幾乎看不見天花板的事業機會,相近的事業模式,可以砸更多的錢,用盡各種沒有底線的競爭方法對抗。贏家全拿,玩的是別人的錢,在期待一夕成名的風光背後,經營者風險意識與台灣的經營條件大不相同。
 
  「點閱農場」、「預載app」,讓手機通路商肥得流油,但羊毛出在豬身上,背後成功的條件正是西方世界難以接受的消費者保護條款。我們同意,中國網路事業的發展模式有其獨到的社會條件,如果照單全收,我們會發現中國的優勢正好是台灣發展網路事業的陷阱。
 
  以網路新聞彙整系統為例,抖音的前身是字節跳動,而字節跳動的經驗來自經營團隊經營「今日頭條」的經驗。「今日頭條」以彙整每日重點新聞起家,但抖音創辦人張一鳴說,拜訪新聞網站的訪客,絕大多數是來消磨時間的,娛樂、綜合新聞居上,但這是個高度競爭的市場,甚至所有彙整新聞的網站估值也不高。從台灣的角度看這件事,也就可以明白把傳統媒體的經營模式網路化,基本上就不是一條可以獲利的道路。
 
  當我們重新聚焦台灣這個小市場時,會發現以傳統方式匯聚新聞的操作,離成功的目標更加遙遠。二○○四年巔峰時期營收超過一百八十億元的蘋果日報,到二○一九年僅剩下三十億元,就算通吃台灣新聞媒體在網路上的廣告營收,也無法回到當年發行量七十萬份的盛況,何況一般的新聞在Facebook、Google這些網路媒體中隨處可見,誰願意付錢閱讀新聞呢?網路新聞的競爭關鍵,不在於嘩眾取寵的新聞,而在於Facebook、Google不屑一顧,但卻是高階、專業、流量少的專業商機上。以我的創業經驗而言,新聞的深度比速度重要,新聞的定位比「說故事」重要,美國、中國成功的路徑,多半在台灣是行不通的!
 
  不同的國家、社會,要以不同的事業經營模式因應,「抖音」這本書,正是台灣新創公司「當為」與「不當為」的對照版本。手機為主的小螢幕,消耗零碎的娛樂時間;專業訊息的閱讀行為,可能集中於中大型螢幕,而且用戶平均停留的時間一定較長,消費者的所得、教育程度也截然不同。
 
  在中國,只要看到新創企業成功了,競爭者就會砸大錢,無限複製;在美國,新創業者會參考別人的經驗,找出不同的路徑,做出差異化的成果。這本書是網路與新創事業很好的參考書,我獲益良多,但我拿來對照自己的不足,而不是照單全收!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啊,光看這個書名就覺得頭皮發麻,那種資訊爆炸、眼睛快要瞎掉的感覺又上來了!坦白講,我對「抖音」這東西一直抱持著一種又愛又恨的複雜情愫。你想想,滑開手機,手指一動,時間就咻一下溜走了,完全是個時間黑洞來的。這本書如果真的能剖析這背後那套「演算法」的邏輯,我倒是蠻想知道他們是怎麼設計出這麼能讓人上癮的機制的。畢竟,身為一個在資訊洪流裡掙扎的普通人,我最想知道的就是,我被餵給我的那些影片,到底是如何被挑選出來的?難道我的喜好真的被摸得一清二楚?如果書裡有提到,他們如何利用大數據精準鎖定我們這些「滑世代」的心態,那絕對是值得一看。不過,說真的,希望它不要寫得太過學術化,畢竟我們只是想了解這個現象,而不是要去開發一個新的短影音App嘛。我比較期待看到的是,這種「年輕化」的趨勢,對整個社會的注意力結構到底造成了什麼樣的結構性改變,以及我們這些「老靈魂」該怎麼招架這股浪潮。

评分

說到「年輕化」,我總覺得這是一個雙面刃。一方面,它確實讓資訊傳播更有效率、更接地氣,連我媽現在都會傳一些簡短的教學影片給我看;但另一方面,我真的很擔心,這種追求「即時滿足」的短影音模式,會不會讓年輕一代逐漸失去對長篇、需要深度思考內容的耐心?如果這本書有深入探討這種「注意力經濟」下的社會心理學層面,那就太棒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比較批判性的聲音,而不是一味地讚頌它的成功。例如,當一個平台的成功建立在不斷餵食用戶「他們想看」的內容時,這是否會導致同溫層效應更加嚴重?或者,在追求流量最大化的過程中,哪些社會責任是被犧牲掉的?身為一個老派的閱讀者,我還是相信深度思考的重要性,所以,我更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解方」,告訴我們如何在享受短影音便利的同時,不至於讓自己的思維能力被稀釋掉。

评分

最近身邊的同事朋友,聊天話題十之八九都繞不開哪個網紅又出了什麼新梗,或是哪個短劇結尾太過分,害人睡不著覺。感覺整個社會的溝通語言都在被這些碎片化的內容重塑。這本書如果真的能揭露「世界最有價值新創公司」的成功核心,我好奇的點在於,他們是如何在短短幾年內,就建立起一個橫跨全球,影響力遠超傳統媒體的內容生態系。這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一種文化滲透的藝術吧?我個人是比較偏好那種「商業戰略分析」的切入角度,而不是單純的App使用教學。畢竟,光是知道怎麼用抖音早就不是什麼稀奇事了,真正有價值的應該是它背後的商業模式,以及他們如何快速迭代、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差異。如果書裡能像拆解一台精密機械一樣,把他們的市場佈局、內容審核機制,甚至是最敏感的數據隱私問題都攤開來談,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可同日而語了,否則,一堆公開資訊拼湊起來,就顯得有點空泛了。

评分

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對於這種來自對岸的超級App,內心總會多一層觀察和審視的濾鏡。這本書如果真的有做到「揭秘」,我最想知道的其實是它在不同政治和文化環境下的「在地化」策略到底有多高明。畢竟,要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光靠一個標準化的模板是很難成功的,尤其是在內容審查和市場接受度方面,每個地方的要求都天差地遠。我期待書中能有具體的案例分析,描述他們是如何在面對國際監管壓力時,表現出那種近乎狡黠的彈性和適應力。如果它只是泛泛地談論「演算法的威力」,那對我來說吸引力就沒那麼大了。我更想看到的是,當一個科技巨獸要跨越國界時,他們在「軟實力」上做了哪些精準的調整,才能讓這些短影音在世界各地都看起來像是「為我量身打造」的產品,而不是硬塞過來的東西。

评分

老實說,現在市面上有太多關於成功的書籍,大多是成功人士的個人傳記,或者是一些空洞的激勵口號。如果這本關於抖音的書,真的能提供一套扎實的、可複製的「新創方法論」,而不是光講故事,那絕對是極具參考價值的。我對「新創公司」這幾個字特別有感覺,因為我身邊很多朋友都在創業的路上摸索。我想知道,在現今這個幾乎所有領域都被巨頭壟斷的時代,他們是怎麼找到那個市場的「縫隙」?是利用了哪些我們過去從未察覺到的用戶行為模式?如果書中能把「產品設計」、「市場推廣」和「內容運營」這三個環節,用抖音的實戰經驗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清晰的脈絡,那我會毫不猶豫地推薦給所有在科技業打滾的朋友。總之,我需要的不是成功的雞湯,而是冷靜、有條理的解剖報告,看看這個時代的頂尖玩家到底是怎麼玩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