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玩色彩: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最受歡迎的50堂配色設計課 (電子書)

大師玩色彩: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最受歡迎的50堂配色設計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理查.梅爾
图书标签:
  • 色彩设计
  • 配色方案
  • 视觉艺术
  • 设计原理
  • 艺术教育
  •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
  • 电子书
  • 设计灵感
  • 色彩理论
  • 平面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最精華的色彩╳設計課程.首度公開 ▎
── 50堂包浩斯經典色彩實驗課 ──
從色輪、色彩對比到色彩錯視
跟著設計大師「玩中學」,全方位開發色彩創意!
  
  【技能培養】
  色彩敏銳度│色彩理論│配色靈感│視覺敘事│創作心法│設計原理│媒材運用
  【適用對象】
  ✔平面設計師  ✔藝術領域學生  ✔DIY愛好者 ✔任何想認識色彩學的人

  ▎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VA名師傾囊相授,十年色彩課程精華大公開!
  本書集結作者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開授的「視覺語言法則」課程十年精華,藉由50個活潑有趣的創意實驗,帶領讀者跳脫看似嚴肅的色彩理論,以「玩中學」的方式,一步步深入探索色彩學,並鼓勵讀者打破框架,培養獨立思考與創意發想的能力。作者師承兩位包浩斯色彩巨匠──約翰.伊登(Johannes Itten)和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融合其著作《色彩互動學》(Interaction of Color)、《色彩的藝術》(The Art of Color)與自身教學經驗,設計出這50種不容錯過的色彩體驗。

  ◆【對比實驗】探索灰階色卡的視覺層級
  ◇ 挑戰:請選出由淺到深、變化程度均等的10個灰階色塊,將灰階色塊加入不同構圖的色格方陣,營造出鮮明的視覺層級。

  ◆【錯視實驗】讓兩種顏色看起來像是同一種顏色
  ◇ 挑戰:請挑選兩種顏色當作背景,找出在不同背景下,看起來卻完全相同的兩種顏色。

  ◆【抽象畫實驗】創作漸變花紋
  ◇ 挑戰:請將一種幾何單位形重複排列,循序漸進地改變圖案的間隔、顏色、形狀,並分層加入彎曲、鏡射、切分等效果,創造出具動態感的畫面。

  ▎大師的色彩哲學觀.精華摘錄 ▎
  ★關於色彩實驗,約瑟夫.亞伯斯說:
  「目標是透過經驗,即試驗與錯誤,培養出一雙讀得懂色彩的眼睛。」
  「不遵循傳統『理論與實踐』的教育理念,而是將順序顛倒過來,將實踐放在理論的前頭。畢竟所謂理論,事實上就是實踐所得出的結果。」

  ★關於色彩的交互作用,約瑟夫.亞伯斯說:
  「在黑板還有筆記本上記下來:『色彩是藝術當中最與彼此息息相關的媒材』。」

  ★關於一種色彩的千變萬化,約翰.伊登說:
  「深藍色的大海與遠山令人著迷,但同樣的藍色用在室內設計卻顯得詭譎陰森、死氣沉沉,因為肌膚上的藍光反射將使其顯得蒼白、毫無生氣。然而黑夜裡藍色的霓虹燈又充滿了吸引力,黑中有藍,藍色再與紅黃燈光相互輝映,營造出歡快活潑的色調。陽光滿布的藍色天空則展現出動感與活躍的氛圍,而藍色月光卻顯得消沉且勾動往日情懷。」

  ★關於色彩錯視,理查.梅爾說:
 「色彩有善於製造錯覺的天性,『相對性』這個詞就是描述色彩不一定眼見為實的特質。比如同一種顏色會因 背景不同而看起來像是兩種,不同的顏色也可能在特定條件下看起來極度相似。」

本書特色

  ★美國具領導地位的藝術與設計學校SVA名師親授
  ★師承包浩斯經典的設計基礎課程
  ★收錄近200幅師生創意作品&大師經典範例
  ★為身居斗室的讀者量身打造,步驟簡單明晰,材料容易取得
  ★提高色彩敏銳度、培養色感最佳入門手冊

專業推薦

  ★方序中│視覺設計師
  ★吳介民│社團法人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理事長
  ★鄭司維│台科大設計系專技副教授
  (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艺术的殿堂:当代艺术思潮与技法探索 一、 现代艺术的浪潮:从印象派到后现代的演变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自十九世纪末至今,西方乃至全球当代艺术的思潮变迁与核心技法演进。我们聚焦于艺术观念的革命性转折,而非单纯的风格罗列,探讨艺术家如何通过媒介和形式的革新,对社会、政治和个体经验进行深刻的批判与表达。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觉醒与媒介的解放 (1880-1945) 本部分将从后印象派对感官经验的重构讲起,考察立体主义如何颠覆传统透视,开启多维度的视觉叙事。重点分析野兽派的色彩狂想,以及表现主义对内在情感的极端外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探讨达达主义对“艺术品”概念的解构,以及超现实主义如何挖掘潜意识的丰沛资源,挑战理性至上的传统。这一时期的艺术不再是模仿自然,而是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批判性的语言体系。我们将详细梳理这期间新兴的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如何冲击传统架上绘画的主导地位,以及新兴材料(如拼贴、现成品)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提升。 第二部分:战后语境下的多元探索 (1945-197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艺术的中心开始向大西洋彼岸转移。抽象表现主义作为美国艺术的首次全球性宣言,其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的身体性与过程性被置于核心地位。我们将对比纽约画派的宏大叙事与欧洲的“质感派”(Art Informel)的内省性。紧接着,波普艺术的出现标志着对精英主义的强力反叛,它将大众文化、商业符号纳入高雅艺术的范畴。本书将通过对安迪·沃霍尔和罗伊·利希滕斯坦作品的细致解读,阐释艺术如何重新与消费社会进行对话。此外,对极简主义(Minimalism)的探讨,将侧重于作品与空间、观众身体之间的关系重塑,强调“物”本身的物质性和非表征性。 第三部分:概念的胜利与后现代的转向 (1970至今) 进入七十年代,艺术的焦点从“物”转向“观念”。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挑战了艺术品的物质属性,使“想法”成为艺术的核心价值。我们详细考察了行为艺术(Performance Art)如何利用身体作为媒介,实现对社会结构和身份政治的直接干预。 本章的重点落在了后现代主义的复杂性上:拼贴、挪用(Appropriation)成为主流手法,艺术家们开始质疑“原创性”和“宏大叙事”的有效性。我们将分析女性主义艺术(Feminist Art)如何通过重新书写历史和身体经验,挑战父权制的艺术史观。同时,针对全球化和身份认同的探讨,催生了多元文化主义艺术的崛起。 四、 关键技法与材料的革新 超越绘画和雕塑的传统界限,本书用专门章节梳理了当代艺术中被广泛采用的关键技术革新: 1. 摄影的拓展: 从纪实到观念的转变,探讨大型画幅摄影、数码后期处理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真实”的质疑。 2. 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的沉浸式体验: 剖析装置如何通过空间构建,迫使观众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着重分析光、声音、空间结构在装置中的叙事功能。 3. 新媒体与数字景观: 探讨录像艺术(Video Art)的发展脉络,以及新世纪以来数字技术、虚拟现实(VR/AR)在艺术创作中的实验性应用,分析媒介技术如何影响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 五、 当代艺术的社会功能与批判性 最后一章将视角转向艺术与当下的紧密联系。我们探讨了当代艺术在应对气候变化、移民危机、技术伦理等全球性议题时的角色。艺术不再仅仅是审美对象,更是社会批评、身份构建和集体记忆的场域。通过对当代艺术展场(如双年展)的分析,揭示艺术如何成为全球文化资本流动的载体,以及其内部的权力结构与美学争议。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艺术史专业学生、艺术评论人、博物馆策展人,以及任何希望系统性了解近一百年来艺术思想脉络和创作方法的艺术爱好者。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带领读者穿梭于复杂的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迷宫之中,理解每一场革命背后的驱动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理查.梅爾(Richard Mehl)


  理查.梅爾是一名定居紐約的平面設計師、攝影師、教師與作家。他自2002年起在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教授平面設計、色彩理論和文字排印設計。在此之前,梅爾曾於肯特州立大學(Kent State University)、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任教,並於1987~1994年間在緬因州立藝術學院(Maine College of Art)擔任平面設計系主任。

  梅爾擁有耶魯大學平面設計碩士學位,並接受過艾文.艾森曼(Alvin Eisenman)、英格.德魯克瑞(Inge Druckrey)、保羅.蘭德(Paul Rand)、布拉德伯里.湯普森(Bradbury Thompson)、赫伯特.馬特(Herbert Matter)、愛德華.塔夫特(Edward Tufte)以及馬修.卡特(Mathew Carter)等人的指導。他的色彩教學理念師承兩位包浩斯色彩巨匠──約翰.伊登(Johannes Itten)和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在授課中融會經典與創新。梅爾主要致力於提升公司行號、基金會與非營利組織的視覺辨識度與知名度,同時專精於視覺障礙者的文字排印設計。

    個人網站:richardmehl.com/

譯者簡介

Monica Chen


  無法在科學與文學間取捨的動物醫生,偶爾也會畫畫圖。
  正在考慮是否要多養一隻貓。
 

图书目录

前言
創意的最佳嚮導:玩樂精神
培養色彩之眼──從實踐中探索色彩理論
 
色彩發展史
包浩斯色彩經典課──伊登與亞伯斯的色彩教育理念
 
實驗流程
色彩學與設計用語
 
色彩實驗
【色輪 color wheels】
◇實驗1:色輪與灰階整合
→挑戰:根據伊登的色輪設計並融合灰階概念,創造出屬於你自己的十二色階色輪
 
【色格 color grids】
◇實驗2:明暗對比
→挑戰:探索灰階色卡中的視覺層級
◇實驗3:單色相色階
→挑戰:探索一色相因深淺不同而產生的視覺層級變化
◇實驗4:色相對比
→挑戰:利用色相對比探索色彩調和的概念
◇實驗5:色彩和弦
→挑戰:運用色彩和弦探索色彩調和的概念
◇實驗6:補色對比
→挑戰:使用純色相以及互補色的混合色來探索對比概念
◇實驗7:寒暖對比
→挑戰:使用暖色調與寒色調來探索色溫間的對比
◇實驗8:面積對比
→挑戰:依據歌德的明度理論來探索色彩對比
 
【色彩錯視 color illusion】
◇實驗9:色彩的相對性
→挑戰:使1種顏色看起來像2種顏色、3種顏色看起來像2種顏色
◇實驗10:色彩的減法
→挑戰:找出在不同背景下,看起來像是相同顏色的2種不同顏色
◇實驗11:透明色彩
→挑戰:運用透明材質探索色彩混合
◇實驗12:透明錯視
→挑戰:閉上眼睛,在腦海中混合色彩
◇實驗13:透明色彩與空間錯視
→挑戰:創造空間排列的錯視效果
◇實驗14:透明色彩與視覺敘事
→挑戰:以透明效果與空間錯視創造出抽象的視覺敘事
 
【抽象畫 abstract composition】
◇實驗15:七巧板
→挑戰:以經濟原則探索抽象概念
◇實驗16:條紋畫
→挑戰:探索視覺律動、空間錯視與色彩相對性
◇實驗17:條紋雙聯畫
→挑戰:創作一組反身構圖畫作
◇實驗18:幾何圖形
→挑戰:探索幾何構圖中的調和、一致性與色彩對比
◇實驗19:從單位形、單位形組合到花紋
→挑戰:推敲花紋的祕密
◇實驗20:幾何花紋
→挑戰:使用幾何圖形與色彩對比來探索重複性
◇實驗21:漸變花紋
→挑戰:創作在眼前逐漸變化的花紋
◇實驗22:不規律花紋
→挑戰:找到打破整體性的臨界點
◇實驗23:透明花紋
→挑戰:練習創作有透明效果與視覺錯視的花紋
◇實驗24:有機圖形
→挑戰:利用有機圖形探索調和、一致性與色彩對比的概念
◇實驗25:形狀對比
→挑戰:結合有機與幾何圖形,探索視覺調和與色彩對比
◇實驗26:就地取材
→挑戰:利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材料來探索抽象構圖
 
【花葉拼貼畫 leaf compositions】
◇實驗27:葉片拼貼畫
→挑戰:將平凡變成不平凡,讓平庸幻化為藝術
◇實驗28:字母與葉片
→挑戰:探索自然形狀與人造形狀之間的關聯性
 
【文字排印設計與色彩 typography and color】
◇實驗29:字體拼貼畫
→挑戰:利用隨手可得的材料來探索色彩與文字排印設計
◇實驗30:羅馬大寫體字母
→挑戰:探索經典字體設計
◇實驗31:粉筆書法畫
→挑戰:設計色彩與書法的日課
◇實驗32:刮畫
→挑戰:探索偶然性與色彩對比
◇實驗33:單刷版畫
→挑戰:以單刷版畫探索文字排印中的色彩對比與透明效果
◇實驗34:字體尋寶
→挑戰:發掘散落意外之處的特殊字體
◇實驗35:單字設計
→挑戰:藉由手繪單字設計探索形狀、色彩與意義的交互關係
 
【色彩內涵 expressive color】
實驗36:回憶與色彩
→挑戰:利用色彩對比來表現一段回憶
◇實驗37:運用色彩與圖形表達感受
→挑戰:利用色彩對比與抽象圖形表達感受與想法
◇實驗38:四季
→挑戰:利用色彩與圖形表達普世或個人感受
◇實驗39:國家郵票
→挑戰:運用色彩與形狀表達身分
◇實驗40:風景轉譯
→挑戰:運用色彩與形狀表達觀感
◇實驗41:視覺語意
→挑戰:利用色彩與形狀表達對藝術家及其作品的觀感
◇實驗42:聯覺
→挑戰:運用色彩與形狀探索聯覺
◇實驗43:音樂與色彩
→挑戰:利用色彩對比畫出樂譜
 
【超越平面 beyond two dimensions】
◇實驗44:光畫
→挑戰:探索黑暗中的色彩
◇實驗45:手風琴摺頁書
→挑戰:利用手風琴摺頁書,創作以色彩概念為主題的視覺敘事
◇實驗46:幾何字母花紋與手風琴摺頁書
→挑戰:為你的手風琴摺頁書設計幾何字母花紋
◇實驗47:色彩立體書
→挑戰:用立體的頁面表現色彩對比
◇實驗48:色彩萬年曆
→挑戰:創造可自由調整的色彩系統來表示時間
◇實驗49:書架與裝置藝術
→挑戰:根據色彩理論中的概念布置生活中的各式物品
◇實驗50:色彩理論的晚餐派對
→挑戰:運用色彩理論來設計一套美味的晚餐
 
結語:發掘大自然之中的美妙色彩
 
索引
範例作品作者群
參考書目
引用
致謝
關於作者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845362
  • EISBN:978986384538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4.2MB

图书试读

前言

★創意的最佳嚮導:玩樂精神


  創意領域的人對於玩樂(play)的概念並不陌生,因為玩樂為藝術誕生的必要元素,甚至說所有原創的藝術與設計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玩樂的結果也不為過。在最完美的狀態下,藝術家與設計師得以自由探索各種可能性,體驗各式各樣與玩樂連結的情緒與回饋─神祕、興奮、沮喪、發現、喜悅以及獎賞。我們著手創作某樣作品,在過程中遇上必須想辦法解決的難題,於是問自己:「如果這樣做呢?」接著在想像力、嘗試、錯誤與即興發揮中找到答案。就像玩遊戲一樣,上一個遊戲的經驗將形塑出下一個遊戲的樣貌,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學習。隨著時間進展,我們的創作行為在經過反覆不斷地試驗後將內化為一種美感直覺。

  玩樂是藝術家與設計師的教育中十分必要的一環。這個如今眾人習以為常的概念,主要是數個世代以來受到包浩斯(Bauhaus)教育理念所影響的藝術教育者所建立的。包浩斯的藝術設計教學方法在當時實屬激進,因為十九世紀的美術學院多半會強迫學生臨摹歷代名作,但是在包浩斯,學生可以參加由藝術家與工匠所指導的工作坊,並從中學習有關材料與創作方法的知識。

  約翰.伊登(Johannes Itten)在自己所開創並執教的「預備課程」(Vorkurs)當中,向學生介紹了在視覺表現上被視為基礎的形狀、色彩與材料。玩樂在他的課堂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伊登會以肢體運動來為課程拉開序幕─伸展、朗誦以及呼吸,接著才是繪畫的練習(教授同門課的保羅.克利﹝Paul Klee﹞表示這是「一種喚醒感官的身體按摩」。課堂作業則是讓學生探索伊登「所有藝術皆可理解為一系列的相對關係」之理論:大/小、長/短、寬/窄、粗/細、多/少、直/彎、尖/鈍、平滑/粗糙、硬/軟、透明/色塊、連續/間斷,表現方法定為抽象形式,讓學生可以自由探索這些對比所創造出來的效果。

  眾所皆知,伊登曾宣揚他的理念就是要學生「擺脫如槁木死灰般的傳統窠臼」,藉此鼓勵學生屏棄既有的認知。原本要成為小學教師的伊登十分崇尚漸進式教育,特別是其中提倡玩樂為學習根本的理論。伊登的教育理念可以追溯至世界上第一所幼稚園的創始人弗里德里希.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ebel),福祿貝爾以幾何學作為基礎,設計出20 種恩物(Gifts,意指「神恩賜兒童的玩具」,設計中蘊含立體、面、線、點的概念,前10 種從具體漸進至抽象,後10 種再由抽象回到具體,以自由遊戲為核心),在促進玩樂與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環境中善加運用孩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

  不只是伊登和保羅.克利,許多現代藝術家與設計師也都直接或間接受到福祿貝爾的教育理論影響,包括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勒.柯比意(Le Corbusier)、華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瓦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皮特.蒙德里安(PietMondrian)、特奧.凡.杜斯伯格(Theo van Doesburg)以及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

  我自身是在高中時代鑽研陶藝時領悟自玩樂習得藝術之道。對於當時的我來說,使用陶土、水、釉料與火進行創作時,結果完全取決於過程中的變化,一切都是充滿實驗性且不可預料的。最後的成品往往都會與最初的設計有所落差,因此我學會了如何面對這些可愛的意外泰然處之。而後在我成為一名熱愛攝影的美術系學生時,讓我最感到舒適且創作力爆發的也是窩在暗房裡透過處理膠卷與洗片反覆實驗的過程。玩樂的精神一直是我的最佳嚮導,我最滿意和最成功的攝影作品泰半都是在遇到突發狀況時臨機應變的成果。

  就讀研究所時,我有幸受教於美國最偉大的平面設計師保羅.蘭德(Paul Rand)。蘭德是藝術與設計的集大成者,他既擁有完整的知識與純正的技巧,能夠為大公司打造視覺印象,又能不失正向能量地設計出美麗的童書。事實上,蘭德的商業設計和他的童書作品一樣都充滿了赤子之心。

  保羅.蘭德的教學也忠實地反映出他的玩樂之心。在〈設計與玩樂直覺〉(Design and the Play Instinct)一文中,蘭德將解決問題與玩遊戲相互比較,條列出影響兩者成功的共同因素:「動機、競爭、挑戰、刺激、目標、願景、參與、興趣、好奇心、技巧、觀察、分析、感官、判斷、即興、合作、時機、專注、抽象、權衡、區辨、經濟、耐心、忍耐、利用、興奮、享受、發現、獎賞與成就感。」

  〈設計與玩樂直覺〉一文道出了視覺藝術的精髓。蘭德透過填字遊戲、七巧板、中文書法、勒.柯比意的模度(Le Modulor)、馬諦斯(Matisse)的剪紙藝術、畢卡索(Picasso)的幽默與自在、曼.雷(Man Ray)與摩荷里¬ -納基(László Moholy-Nagy)的黑影照片、派特.札特(Piet Zwart)以及荷蘭風格派(De Stijl)運動,描繪出玩樂的思潮脈動,並在最後記錄了兼備優美形態與功能性的物件經由有紀律的遊戲被創造出來的過程:

  「若干年前我有幸在京都觀摩一名年輕的日本職人製作『茶筅』的過程⋯⋯茶筅是在茶道中用來攪拌茶湯的工具,製作時使用類似小刀的簡單工具切割竹子。其材料與製作過程(約一個半小時)均體現了紀律、純粹與克制的精髓。若無即興創作的能力與反覆把玩特定材料的耐心,在無限的可能性中發現最完美的形態,絕無可能打造出像這樣的物件。」

  由此可見蘭德將遊戲看得十分重要。他更相信遊戲中不該缺乏限制:「如果沒有最基礎的規定或規範⋯⋯那麼動機、能力考驗與最終獎賞都將不復存在,簡單來說就是─玩不起來。遊戲中的規定是達到目標的手段之一。」

  本書的目的是透過各個實驗來探索色彩在設計中的各種可能性,鼓勵讀者使用有條理卻不失趣味的思路來發想深具創意的解決方案。書中的每個主題都會搭配一個色彩實驗,而每個實驗都將更加使你的色彩感官更加敏銳。經由一次次探索,你我都將成為色彩魔術師。

 

用户评价

评分

哎呀,說真的,這幾年台灣的設計圈對色彩的敏感度越來越高,但很多時候,大家好像都停留在「覺得好看」的層次,缺乏一個可以量化、可以討論的共同語言。這本集結了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教學精華的寶典,聽起來就像是提供了一個升級的對話工具。我最感興趣的是它如何處理那些「灰色地帶」的配色問題,畢竟真正厲害的設計師,往往能在看似矛盾的顏色中找到和諧。我希望它能提供的不只是告訴你哪些顏色搭在一起,而是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是基於文化背景、視覺生理反應,還是單純的市場趨勢?如果它能幫我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色彩判斷體系,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它的定價了。畢竟,設計的生命力往往就在於那些不張揚,卻又極具力量的色彩細節裡頭,而這需要的不僅是天賦,更需要經過驗證的教學方法。期待它能像一位資深前輩,手把手帶領我跨越那些過去憑直覺摸索的盲區。

评分

身為一個在業界摸爬滾打了幾年的視覺工作者,我已經看過太多翻譯過來的設計書,很多時候因為語境不同,讀起來總是有點彆扭,或者案例太偏美式文化,在台灣本地的應用上總覺得隔了一層。這本《大師玩色彩》如果真的能精準地傳達V.A.相傳的配色哲學,那會非常難得。我尤其好奇,在「50堂課」這樣緊湊的結構下,它如何拿捏理論深度與實務操作的比例。設計工作者最怕的就是讀了一堆純理論卻無法應用到當下的專案中。我希望能從中學到一些快速篩選配色方案的方法,而不是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無謂的嘗試與錯誤上。畢竟,時間就是金錢,尤其在接案子的時候,效率決定了你能服務多少客戶。如果這本書能提供幾套可以快速套用的工作流程模板,那簡直是太棒了,我會推薦給所有剛畢業,還在摸索中的後輩們。

评分

最近我迷上研究一些比較大膽、衝突性的色彩組合,想要在傳統的設計框架裡做出點突破。但你知道的,玩火總是要有把火勢控制住的本事,不然很容易變成「災難現場」。這本書的標題「大師玩色彩」,聽起來就帶著一種自信和掌控感,彷彿它能教會你如何駕馭那些看似危險的色彩搭配,卻依然能保持設計的專業度與高級感。我猜測,它可能不只專注於傳統的色輪理論,或許會更著重於如何運用對比度、飽和度、明度等維度來創造視覺張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針對數位介面與印刷輸出的細節比較,因為這兩者在色彩呈現上簡直是天壤之別,很多時候設計師光是為了校色就快要崩潰了。能有這樣一本集結了國際級教學經驗的書籍來指導,無疑是給了我們這些想不斷進步的人一劑強心針。

评分

這本《大師玩色彩: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最受歡迎的50堂配色設計課》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畢竟能把「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這種國際級名校的精華濃縮成五十堂課,簡直是自學設計的朋友們的福音。我最近剛好在籌備一個個人品牌的視覺識別系統,腦袋裡塞滿了各種色彩理論和搭配組合,但總覺得少了那麼一點點專業的「定調感」。這本書的定位顯然就是填補這個空缺,它不是那種空泛地跟你講「紅色代表熱情」的入門書,而是更像是直接把你拉進去一個專業工作室的實戰演練。光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那種結構的嚴謹性,從基礎的色彩心理學,到進階的光影對比應用,每一個章節都像是為了解決設計師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的痛點而設計的。特別是對於習慣在電腦前操作的我們,色彩在不同媒介上的呈現差異,往往是個大魔王,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足夠的實例來幫助我駕馭這門學問。老實說,光是看到它能帶來的系統化學習路徑,就讓我迫不及待想深入研究一番,畢竟要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抓住設計的精髓,一套好的教材是不可或缺的。

评分

說實話,現在網路上免費的色彩工具和教學影片多到讓人眼花撩亂,但真正能系統性、有條理地將配色邏輯傳授給讀者的內容卻屈指可數。這本電子書的優勢在於它的「結構化」——「50堂課」明確地告訴你學習路徑,這對於自律性比較沒那麼高的人來說,簡直是救星。我希望能藉由這本書,徹底擺脫依賴線上配色產生器的習慣,真正內化色彩搭配的直覺與準則。畢竟,身為設計師,我們的目標不只是把東西做完,而是做出有靈魂、能溝通的作品。而色彩,毫無疑問是其中最強大的非語言溝通工具。如果這本書真能讓我從「配色使用者」蛻變成「配色設計師」,那它就值回票價了,我已經準備好迎接這場由紐約頂尖學院師資帶領的色彩洗禮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