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設計的100個概念:從奢華美學到物聯網,從大量生產到3D列印,百年來引領設計變革的關鍵思考 (電子書)

改變設計的100個概念:從奢華美學到物聯網,從大量生產到3D列印,百年來引領設計變革的關鍵思考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洛特.菲爾
图书标签:
  • 设计史
  • 设计理论
  • 工业设计
  • 用户体验
  • 创新
  • 技术
  • 美学
  • 物联网
  • 3D打印
  • 数字化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風格不會過時  流行浪潮永遠會捲土重來
百年來設計大師都在用的關鍵思惟
解鎖你的創造力  聚焦設計想法
奢華藝術、大量製造、工業設計、3D列印、開源設計
打破傳統設計史的線性思考  做出回應物質文化的好設計

  在設計百家爭鳴的21世紀,每天都能看見風格迥異的產品浮現,我們的難題已不再是現在的設計浪潮走到哪裡,而是如何理解這些設計背後的構思與概念,以及如何創造出具有個人價值或真正符合現代需求的設計。

  英國設計史、設計理論權威菲爾夫婦,撰寫設計相關著作超過60部,這次他們打破傳統的設計史脈絡,介紹100項改變設計的重大構想,這些革新設計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也塑造了現今的物質文化。這些極重要的概念不僅形塑出整個設計史的演進,並持續對當代設計發揮重大的影響。

  每個影響深遠的設計概念都不會只是曇花一現,《改變設計的100個概念》探討每一個概念從何時開始發展,以及隨後所產生、延續至今的影響,並介紹這個概念中的重要作品,並透過迷人的文字和有趣的圖片加以呈現。

  從古代到工業革命時代,接著是現代運動、戰後的消費社會以及現今的數位時代,設計概念從根本上影響這個人造的世界。新興的概念,例如參數化主義和開源設計,將會決定我們的資料共享文化的未來走向。

本書特色

  ※打破以介紹設計史流派的陳述方式,以對設計潮流造成衝擊的概念為主軸,掌握物質文化改變的脈動,更是絕佳的設計概念參考。
  ※不僅囊括傳統工藝設計,更提及邁入21世紀後,當代正在崛起的設計概念,如回收、數位化、3D列印、機器人、開源設計、物聯網等,目前針對大眾的設計著作中較為少見的內容。
  ※作者夏洛特與彼得•菲爾夫婦為設計理論、評論的專家。設計相關著作超過60本,銷售全球達百萬冊。對設計流派、概念、重要作品相當熟悉,此作是獻給第一線與未來設計師的絕佳參考書。

推薦人

  王千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教授)
  徐景亭(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 負責人)
  吳東龍(東喜設計工作室負責人)
  陳禧冠(仁寶電腦創意中心 設計長)
  林曉瑛(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系主任)
  鄭陸霖(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 副教授)
  ──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跨越世紀的設計思潮:一場關於形式、功能與哲學的深度探索 這本書深入剖析了自工業革命以來,設計領域如何應對材料、技術、社會結構以及美學標準的劇烈轉變。它並非聚焦於單一設計物件的歷史追溯,而是旨在揭示那些推動設計語言持續演進的底層邏輯與核心驅動力。全書結構縝密,分為四大板塊,層層遞進,引領讀者理解設計從「被動製造」邁向「主動定義世界」的完整歷程。 第一部:物質的解放與工業的重塑 (The Liberation of Material and the Reshaping of Industry) 本章節著眼於二十世紀初,設計如何從傳統工匠精神的束縛中掙脫出來,轉向對新興工業材料——鋼鐵、玻璃、混凝土——的全面擁抱。我們探討了包浩斯(Bauhaus)與現代主義運動的核心主張,如何以「形式追隨功能」為指導原則,試圖在快速工業化背景下建立一種普世、高效且具備社會責任感的美學體系。 討論的重點在於,設計師如何處理「大量生產」的悖論:如何在機械複製的冰冷效率中,依然保留人類的觸感與設計的溫度?我們細緻分析了早期的設計標準化嘗試,包括模組化系統的建立,以及設計如何開始承擔起改善城市生活環境、提供更佳人體工學的社會使命。本部分特別關注了德奧兩國在設計教育體系上的革新,這些教育模式如何為後續的設計哲學奠定了基礎。 此外,我們也探討了裝飾藝術(Art Deco)在同一時期所展現的另一條脈絡:如何在現代主義的簡約趨勢中,依然強調手工的精緻感與異域文化的融合,這實質上是對工業標準化的一種溫和抵抗與詮釋。 第二部:文化衝擊與美學的邊界拓展 (Cultural Upheaval and the Expansion of Aesthetic Boundaries) 隨著戰後全球化的加速,設計的影響力不再局限於歐洲的工廠與學術機構,它開始與地方文化、消費主義和身份認同產生複雜的互動。本章深入研究了設計如何從單純的「物品製造」轉變為「文化符號的載體」。 我們詳細分析了設計史中幾次關鍵的美學轉折點:從早期對極簡主義的絕對推崇,到六〇年代波普藝術(Pop Art)對消費符號的挪用與戲仿。這一時期的設計師開始質疑「功能至上」的教條,轉而探索設計在心理層面和敘事層面的潛力。例如,意大利設計如何巧妙地將幽默感、色彩學和對社會的反思融入產品之中,創造出既實用又充滿激情的對象。 本章還專注於設計哲學的「後現代」轉向。當設計不再相信存在單一的、完美的解決方案時,拼貼、引用、反諷成為重要的表達工具。我們考察了設計語言如何變得更加多元和包容,開始納入非西方美學元素,並關注到環境倫理的萌芽如何悄然影響了材料的選擇與產品的生命週期思考。 第三部:數位化浪潮與人機交互的重構 (The Digital Wav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本部分探討了個人電腦與網際網路的興起,如何對設計的本質發起了根本性的挑戰。設計對象不再僅限於實體產品,介面(Interface)、體驗(Experience)和互動流程成為設計師必須掌握的核心領域。 我們追溯了圖形使用者介面(GUI)的發展歷程,分析了蘋果(Apple)早期對於「直覺性」和「美感」在軟體設計中的堅持,如何為後來的數位產品設定了極高的標準。這段歷史展示了設計師如何努力將複雜的計算過程,轉化為普通大眾可以自然理解和操作的視覺語言。 此外,我們也審視了「服務設計」的興起。當產品的價值越來越依賴於其背後支持的系統與服務時,設計的範圍從單一物件擴展到了完整的用戶旅程。這涉及到流程圖繪製、信息架構組織,以及如何利用數據來指導設計決策,標誌著設計從美學領域向決策科學領域的深度滲透。 第四部:虛實交織的未來:定製化與永續性的挑戰 (The Interwoven Future: Customiz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Challenges) 最後的章節將目光投向當代設計面臨的最迫切的兩大議題:極致的個人化需求與全球環境的嚴峻考驗。 我們分析了數位製造技術(如精密數控和層疊製造)如何從實驗室走向工作室,讓「小批量」和「按需生產」成為可能,這對傳統的供應鏈和設計師的角色構成了顛覆。設計的重心開始轉向「參數化設計」——即創建能夠根據輸入參數自動生成無數變體的設計框架,而非單一成品。 更重要的是,本章強調了設計倫理的深化。在氣候變遷與資源枯竭的背景下,設計師的責任不再只是創造出「更好的」產品,而是要創造出「更少的、更持久的、更易於回收的」解決方案。我們探討了循環經濟的設計原則如何被應用於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以及如何利用數據和可追溯性技術來實現更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模式。 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宏大的框架,用以理解設計思維在一百年間如何不斷地自我辯證、吸收新知,並最終塑造出我們所處的這個複雜而不斷變化的物質與數位世界。它探討的不是「什麼設計看起來如何」,而是「設計如何思考和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夏洛特.菲爾/彼得•菲爾(Charlotte Fiell, Peter Fiell)


  設計史、設計理論和批評的頂尖權威,與設計相關的著作超過六十部,銷售全球達百萬冊。他們也四處演講、授課以及擔任製造公司、博物館、拍賣場和全世界重要私人收藏家的顧問。菲爾夫婦近來的著作包括《設計的故事:從舊石器時代到現在》(The Story of Design: From the Palaeolithic to the Present)、《設計博物館:設計大全》(Design Museum: A to Z of Design)、《設計師》(Designers )和《現代斯堪的納維亞的設計》(Modern Scandinavian Design) 。

譯者簡介

林金源


  專職譯者,嗜好文史,優遊於花鳥蟲魚的世界,譯作有《情緒之書》、《樹的智慧》、《一位昆蟲學家的草地探險》、《筆尖上的世界史》、《伊斯坦堡三城記》、《轉角遇見經濟學》、《不費力的力量》、《學習如何學習》等。賜教信箱:228arthurlin@gmail.com
 

图书目录

引言

概念1 創新innovation
概念2 可攜性portability
概念3 模組化modularity
概念4 標準化standardization
概念5 系統化systemization
概念6 風格style
概念7 奢華luxury
概念8 創意表現creative expression
概念9 美學aesthetics
概念10 裝飾decoration
概念11品味 taste
概念12 實用性utility
概念13 工業設計industrial design
概念14 產品耐用度product durability
概念15 大量生產mass production
概念16 分工division of labour
概念17 通用性universality
概念18 美國製造系統american system of manufacture
概念19 保護設計權利design right protection
概念20 歷史主義historicism
概念21 藝術製造品art manufactures
概念22 設計教育design education
概念23 設計改革design reform
概念24 顯露的結構revealed construction
概念25 符合目的fitness for purpose
概念26 忠於材料truth to materials
概念27 簡單simplicity
概念28 正確rightness
概念29 道德morality
概念30 設計修辭design rhetoric
概念31 在地特色vernacularism
概念32 理想形式ideal form
概念33 大眾化設計democratic design
概念34 設計諮詢服務design consultancy    概念35 設計概要the brief
概念36 總有更好的做事方法there is always a better way of doing things
概念37 功能決定形式form follows function
概念38 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
概念39 設計管理design management
概念40 整體設計total design
概念41 統一unity
概念42 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
概念43 裝飾與罪惡ornament and crime
概念44 純粹purity
概念45 理性主義rationalism
概念46 泰勒主義taylorism
概念47 福特主義fordism
概念48 符號學semiotics
概念49 色彩理論colour theory
概念50 現代運動modern movement
概念51 新客觀性new objectivity
概念52 少即是多less is more
概念53 輕量lightness
概念54 空氣動力學aerodynamics
概念55 品質控管quality control
概念56 包裝packaging
概念57 客製化+大量客製化customization + mass customization
概念58 用後即丟disposability
概念59 造形styling
概念60 流線化streamlining
概念61 流行導向的設計fashion-led design
概念62 計劃報廢planned obsolescence
概念63 製程導向的設計process-led design
概念64有機設計 organic design
概念65 人體工學ergonomics
概念66 功能直覺functional intuitiveness
概念67 連結connections
概念68 安全safety    概念69 現成物objet trouvé (the found object)
概念70 個性character
概念71 微型化miniaturization
概念72 品牌branding
概念73 明日世界the world of tomorrow
概念74 清晰的布局clarity of layout
概念75 好的設計good design
概念76 永續性sustainability
概念77 反設計anti-design
概念78普普pop
概念79 少即是乏味less is a bore
概念80 設計上的駭客手法design hacking
概念81 以人為本的設計human-centred design
概念82 包容性設計inclusive design
概念83 經典設計the iconic design
概念84 機器人學robotics
概念85 仿生學biomimicry
概念86 介面/互動設計interface / interaction design
概念87 綠色設計/漂綠green design / greenwash
概念88 回收+升級再造recycling + upcycling
概念89 必要性essentialism
概念90 設計藝術design art
概念91 透明transparency
概念92 數位化digitalization
概念93 電腦輔助設計/電腦輔助製造cad/cam
概念94 功能整合convergence of functionality
概念95 立體列印3d printing
概念96 開源設計open-source design
概念97 參數化主義parametricism
概念98 觸覺介面haptics
概念99 聰明機器(人工智能 + 機器學習)smart machin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machine learning)
概念100物聯網Io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註釋
參考書目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894932
  • EISBN:978986489494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3.6MB

图书试读

引言

  每項設計都是從某個概念出發,同時也是某個概念的展現。因此,出版一本完全關乎概念的設計書,也是合情合理。書裡不光是古老的概念,還包括在設計實務進程中影響深遠的概念。這些設計中的重要概念透過時而出現的出色創新,難以想像地大幅改善我們的生活,協助我們體驗這個世界,最終形塑出我們的物質文化。

  設計最主要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過程,為了滿足種種需求、關注和欲望,而尋求解決之道。絕大多數的設計都是特定方法下的結果,不過也有其他設計是純粹創造力的展現,單純為了創作新東西或美麗物品的樂趣而構思。還有某些類型的設計,主要功能是作為傳達概念、看法或宣傳的載體。一件設計的背後無論有什麼潛藏的意圖或動機,其生命必定始於某種想法。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定義「設計」?最好且最明確的定義或許是,設計是構想與規劃(事先的考慮)某件人工製品、環境或系統,以及這個過程的實質結果——想法以有形或數位的形式實現。「設計」這個用語確實相當不明確,因為它既是動詞也是名詞:是行動及其結果。而且「設計」的含意也非常廣泛,涵蓋一切人造物,從陶器和紡織品到消費性裝置、交通工具、醫藥和遊戲環境。設計實務橫跨藝術與工程學這兩個世界,因此一件特定設計到底位於美學與科學之間的哪個地帶,主要取決於設計的是什麼東西。這表示形塑設計的概念驚人地廣泛,從和藝術比較相關的概念(創意表現和裝飾),到偏向以技術為基礎的概念(介面設計和機器人學)。儘管範圍如此廣闊,但「設計」完全符合其語源的描述:拉丁文動詞designare,意思是挑選、命令、計劃或策劃——全都涉及某種形式的思考過程,無論設計者在設計光譜的哪個位置進行操作。

  被設計出來的人工製品,等同於創造者想法——其思維、見解和志向——的具體證明,而且往往也是我們見證某人生命歷程的唯一實質證據。儘管如此,在考量一件設計時,我們常常會估量其當下的物質特性,以及是否能滿足預定的目的,我們不會認真思考是什麼人或什麼製程讓這件設計存在,或者其背後的想法。因此,本書的目的之一是探究設計物表面之下的內涵,以及許多世紀以來驅使著設計者構思出替代方案,或者更好的解決辦法等種種設計概念。

  設計也體現了當下的時代精神,因為沒有一個設計者是在與文化隔絕的環境中從事設計,而且最能形塑某個時代的創造力精髓的事物,莫過於特定歷史時期中,一個社會共同的集體想法。這說明了為何幾十年來,不同的設計概念不斷浮現,以回應持續改變的經濟、政治和技術風貌。這其實並不意外,舉例來說,設計中的理性主義和功能主義概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找到極肥沃的生長土壤,因為當時存在著一種共識,那便是社會需要利用機器,在社會、政治和經濟方面獲得重建。同樣的,在一九三○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期間,工業製造商品的計劃報廢概念,被設想成一種提振經濟的方法,而在一九七○年代,為了回應日漸抬頭的生態意識,講求永續性的設計概念浮出檯面。因此,當我們在檢視過去甚至現在的某個物品時,可以將它當成時代的標誌來閱讀,其中囊括了創造這個物品的社會的想法與理想。

  那麼,是什麼使某些設計概念顯得「偉大」,而其他概念則不然?在最低限度上,一個偉大的概念不僅一出現便會造成重大影響,而且有一定程度的「黏著性」,意思是,它的影響力為設計實務留下了長久的遺產。我們也會在設計中發現歷史重演的習性,某些偉大的概念會在不同時期重複出現,而這取決於風格鐘擺的擺盪。

  本書的另一個目標是區分「概念」和「主義」。雖然你會發現關於歷史主義、在地特色和必要性(這些全是概念),但不會發現任何關於設計風格的條目,例如新古典主義、未來主義或後現代主義。不過在許多條目中,你會發現它們一再被重複提起。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本書無意成為一本風格手冊,而是作為講述設計思維、激發思考的有用參考。

  在這一百個入選的條目中,包含了大家已經接受的概念,但也有一些條目帶有較難理解的本質。舉例來說,你會發現,總有「更好的做事方法」和「明日世界」,可能不像「功能決定形式」或「少即是多」那樣充滿了學說的味道,但依舊能夠啟發設計者創造設計,並且以其特有的方式改變了設計進程。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入選的概念彼此重疊且互有關聯,在本書中以粗體標示清楚,好互相參照。

  幾十年過去後,大多數人對於設計已經有更深遠的理解,因此,現在我們發現設計的轉化力量在企業和政府機構中更加受到認可。結果是設計思維不僅用於獲取商業利益,也成為回應人類某些最大挑戰的策略。如今的設計已經完全跳脫製造物品的有形世界,逐漸用來發展更好的系統和做法。

  簡單地說,任何事物都可以設計出來,無論在實體的領域(例如建築、椅子、汽車或飛機),或者在數位領域(例如沉浸式遊戲環境、社群媒體或運動應用軟體)。隨著設計的數位化當道,位元和位元組正在無情地取代實質的事物,進而改變了設計的物質性。一支智慧型手機裡的應用軟體,常取代了所有類型的產品。的確,連設計實務本身也日漸數位化,參數化主義是邁向更先進的自動電腦輔助設計/電腦輔助製造軟體的第一步。

  無論未來的設計朝什麼方向發展,都將奠基於關鍵的概念,一如歷來的情況。如果歷史可供借鏡的話,那麼徹底瞭解過去的重要概念,將有助於啟發未來的重要設計概念。一如既往,這些概念通常遵循著漸進或革命式的演變途徑。換句話說,以現存的概念為前提,設法在既有概念的基礎上擴大發展,或者拒絕現狀,尋求激進的新方法。如果要推動設計思維的進展,瞭解設計中真正重大的概念至關重要,因為說到底,我們需要更聰明的設計思維,才能解決現在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包括全球暖化、生產乾淨的能量和人口過剩等問題。我們也需要創新的設計概念,以確保讓設計繼續作為維持文明的重要力量,豐富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層面。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設計類的書籍,我通常會很注重「圖文比例」和「視覺呈現」。畢竟,設計是高度視覺化的學科,如果光是文字堆砌,讀起來會非常吃力。尤其這本書涵蓋的概念如此廣泛,從古典的幾何比例到虛擬的介面設計,如果沒有高品質的圖片、詳盡的圖解和清晰的資訊圖表來輔助說明,很多深奧的概念是難以被瞬間理解的。我尤其希望看到它在處理「3D列印」這類新興技術時,能有清晰的流程圖展示其工作原理和對設計美學帶來的衝擊。如果排版設計本身就能體現出「改變」與「概念清晰」的精神,那麼光是拿在手上翻閱,就能感受到設計師對資訊傳達的用心,這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項,也是衡量一本專業書籍是否及格的標準之一。

评分

說真的,對於這種跨越百年、橫跨奢華到量產的設計史詩級著作,我最怕的就是內容太過「學術化」或「歐美中心」。我在念設計的時候,就常常覺得很多教科書談論的經典案例,似乎都忽略了亞洲文化,特別是台灣在地化的脈絡。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為全球化、更具包容性的視角來看待「設計的變革」。例如,戰後台灣的家具設計如何受到進口美學的衝擊與在地材料的結合?或者,傳統工藝中的智慧如何被現代設計思維重新詮釋?如果它能把這些在地化的細微差別也捕捉進去,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越了一般的設計理論導讀。我會很仔細地去翻閱它如何處理「永續性」這個議題,因為這對我們這代設計師來說,已經不是一個選項,而是必須負起的責任。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解方」,而不只是「病徵」的描述。

评分

坦白講,現在網路上關於設計的資訊爆炸,各種「十種必學趨勢」、「五大設計師風格」的文章多到數不清,但大多都淺嘗輒止,缺乏系統性。我希望這本厚達百個概念的書,能提供一個「結構框架」——一個可以讓我依循的思考工具箱。當我面對一個新的設計挑戰時,我希望能從書中找到對應的「概念錨點」,然後透過這個錨點,將歷史經驗、當前技術限制以及未來趨勢串聯起來。我不需要它提供標準答案,我需要它提供「提問」的方式。例如,當我設計一個新的App介面時,我希望書中能引導我去思考:「這與包浩斯對簡潔性的追求有何異同?」或者「這是否體現了工業革命後對效率的極致追求?」這種能將不同時代的概念相互對照、激盪出新火花的工具性,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知識。

评分

我對「奢華美學」到「大量生產」這個轉變特別感興趣,這簡直就是設計史上最戲劇性的對決。一方面是追求極致工藝、手工的溫度和稀缺性;另一方面則是追求效率、普及化和成本控制。我很好奇,在書中這些重要的轉折點,作者是怎麼定義「設計價值」的轉移?是材料科學的進步推動了大量生產的可能,還是市場需求(例如中產階級的崛起)迫使設計師必須重新思考規模化?如果這本書能精準地畫出這兩條光譜間的拉扯與融合,我會覺得它非常成功。我希望它能用一些具體的、大家耳熟能詳的產品為案例,去解構那些看不見的商業邏輯和社會結構是如何在背後操控著設計師的每一個決策,而不只是空泛地談論風格的更迭。

评分

這本《改變設計的100個概念》聽起來像是對設計領域的宏大梳理,光是書名就讓人對內容充滿好奇。我最近剛好在整理我自己的設計作品集,特別想從歷史脈絡中尋找一些突破點。我常覺得現在的設計圈,好像有點陷入某種「風格的複製」陷阱,大家都在追求那種網路爆紅的視覺效果,卻忘了設計的本質應該是解決問題,或者說,是對於「人」的體驗進行深刻的描繪。我比較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個老派的學徒師傅,帶我從最基礎的材料學、人體工學這些扎實的基礎開始,一步步拆解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設計原則,然後再談論到後面的高科技轉變,像是書名提到的物聯網或3D列印。畢竟,再酷炫的技術,如果沒有紮實的設計思維作為基底,終究只會是曇花一現的噱頭。我希望它不只停留在概念的羅列,而是能深入剖析「為什麼」這些概念會產生,以及它們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困難與突破,那樣的深度才是我真正需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