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APT Warfare:惡意程式前線戰術指南 (電子書)

Windows APT Warfare:惡意程式前線戰術指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聖豪(Sheng-Hao Ma)
图书标签:
  • Windows APT
  • 恶意软件分析
  • 网络安全
  • 威胁情报
  • 攻击技术
  • 防御策略
  • 安全研究
  • 逆向工程
  • 红队
  • 蓝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台第一本反守為攻的資安教戰守則!
 
  囊括了近年第一線各國之國家級網軍曾使用過的奇技淫巧,從扎實的基礎逐步剖析攻擊原理與復現惡意利用。
 
  ★內容由淺入深,務使讀者打下最穩固的基礎,讓所學更能應用在實戰上
  ★編譯器原理、作業系統與逆向工程實務,一次網羅學習逆向工程的三大主題
  ★全台第一本,從攻擊方角度剖析網軍在野行動所使用過的軍火細節,化被動為主動更能見招拆招!
  ★軟體工程師、資安研究員、逆向工程愛好者、滲透測試人員、資安防護產品工程師、對駭客技巧有興趣者的必備好書
 
  本書是作者以自身逆向工程十年的經驗累積而成,其中結合了編譯器原理、作業系統與逆向工程實務三者混著介紹的書;坊間已經有了許多獨立介紹單一主題且非常深度的書,然而逆向工程實際上需要有這三個不同領域都非常扎實的基礎與脈絡才能融會貫通,作者因而催生了撰寫一本專為逆向工程有興趣的入門者撰寫書籍的想法。
 
  此書內容由淺入深,從基礎的C語言原始碼開始談及編譯器如何將它編譯,並且遵照可執行檔案格式(PE)封裝為靜態*.EXE檔案,接下來是作業系統如何解析*.EXE檔案並裝載為Process使其能真正的執行起來的完整流程。其中,除了介紹扎實的作業系統實現基礎外,並帶以各國網軍(如 CIA、海蓮花、APT41)曾玩轉這些基礎的惡意利用手段,使讀者能一窺網軍如何操作這些奇技淫巧來打擊防毒軟體。這本書的內容能讓無論是網軍、逆向工程愛好者甚至威脅研究員都能以紅隊視角打下對PE格式扎實的基礎!
 
  本書線上資源下載
  github.com/aaaddress1/Windows-APT-Warfare
 
各界好評推薦
 
  本書可以讓讀者學習到相關基礎知識,學習到新科技的研究方法,學習到別人如何使用這些基礎知識來建構攻防。這是一本打底基礎的好書,我推薦給大家。——趨勢科技 資深協理 張裕敏

  以攻擊角度協助企業防守方了解駭客攻擊 Windows 系統手法的中文書,這是第一本!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協助資安從業人員、資安防護產品工程師與駭客攻防之愛好自學者,了解更多攻擊手法,以習得更完整之防禦對應。——立勤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黃沛聲

  對資安實務技術有興趣但僅有修習過作業系統、編譯器原理的資訊相關科系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是讓你們一窺資訊安全領域精彩的首選工具書之一,我推薦給大家。——鄭欣明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資訊工程系 副教授,中央研究院 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 合聘副研究員,教育部資安人才培育計畫 AIS3 主持人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Windows APT Warfare:惡意程式前線戰術指南 (電子書)》的书籍的简介,但该简介的内容将完全不涉及该书的任何主题,而是聚焦于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精酿啤酒酿造的复杂艺术与科学。 --- 《麦芽与泡沫的交响:深度解析现代精酿啤酒的科学与哲学》 书籍简介 欢迎来到精酿啤酒的深邃世界,一个融合了古老传统、尖端科学以及纯粹创造力的领域。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食谱集,而是一部详尽的、探索现代精酿啤酒酿造艺术与科学的权威指南。我们将带领读者从最基础的原料选择开始,逐步深入到发酵动力学、水化学的精确控制,直至最终的包装与感官品鉴的复杂流程。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酿造一杯顶级的精酿啤酒,需要对化学、生物学、工程学以及美学有深刻的理解与平衡的掌控。我们摒弃了那些浮于表面的“秘诀”,转而聚焦于那些驱动风味、口感和稳定性的底层原理。 第一部分:原料的基石——风味的起点 本部分将对啤酒酿造的四大支柱——水、麦芽、啤酒花和酵母——进行彻底的解构与重塑。 水化学的精确操控: 我们将详细阐述“水是啤酒的灵魂”这一古老论断背后的科学依据。深入探讨钙、镁、硫酸盐、氯离子等矿物质离子如何直接影响麦芽汁的糖化效率、啤酒花的苦味溶解(α酸转化率)以及最终成品的口感轮廓(如英式淡啤酒的软水与德式皮尔森的硬水差异)。读者将学习如何利用离子平衡指数(IBU/BU:GU Ratio)和调整水的硬度(GH/KH)来模拟全球著名啤酒产区的独特水质。本章将提供实用的离子添加剂配方和计算模型,使酿造者能够精确控制水质,从而驾驭任何啤酒风格的独特风味需求。 麦芽的烘焙艺术与科学: 麦芽不仅仅是糖分的提供者。我们将详细剖析不同类型的基麦芽和特种麦芽(如皮尔森麦芽、维也纳麦芽、焦香麦芽、巧克力麦芽)在烘焙过程中发生的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和焦糖化反应(Caramelization)的化学路径。理解酶的活性、提取效率(萃取率)与颜色值(SRM/EBC)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至关重要。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性的麦芽配方构建方法论,指导酿造者如何通过精细调整麦芽组合,设计出具有复杂焦糖、坚果或面包风味的酒体结构。 啤酒花的效能与芳香: 啤酒花不仅仅是提供苦味的添加剂。我们将深入探讨啤酒花中的α酸和β酸的结构、热异构化效率,以及不同添加时间点(苦花、风味花、香花)对最终国际苦度单位(IBU)和风味保留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聚焦于啤酒花精油的化学组成——蒎烯、月桂烯、芳樟醇、香叶醇——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冷泡(Dry Hopping)技术,在不增加过多苦味的情况下,最大化地释放出柑橘、松木、热带水果等复杂香气。本书将提供蒸馏分离技术的基础介绍,帮助读者理解商业化啤酒花提取物的工作原理。 第二部分:核心转化——发酵的生物工程 酿造过程的核心在于酵母的代谢活动。本部分将把发酵过程提升到生物反应器工程的高度进行探讨。 酵母株的选择与管理: 我们将对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冷发酵酵母(Saccharomyces pastorianus)的生理特性进行详尽的比较。重点分析不同酵母菌株在不同温度、比重和氧化还原电位下产生的副产物——如酯类(如乙酸乙酯、己酸乙酯)、高级醇和双乙酰的生成与转化。读者将学习如何设计定制化的酵母营养包,优化氮源和微量元素供应,以实现“清洁发酵”或故意诱导“复杂风味发酵”。 发酵动力学与温度控制的艺术: 掌握发酵曲线的分析至关重要。我们将利用实时重力监测数据,建立发酵速率模型,从而精确预测最终的酒精度和残糖量。书中将详细阐述“阶梯式温度发酵”策略,即通过分阶段调整温度,引导酵母从厌氧状态过渡到需氧状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转化效率并避免产生不愉悦的风味物质(如硫化物)。 第三部分:精炼与升华——后发酵处理与感官科学 顶级啤酒的诞生往往取决于发酵后的精细处理。 澄清与过滤的物理学: 探讨如何通过冷凝沉淀(Cold Crashing)、澄清剂(如硅藻土、鱼胶)的使用以及深度过滤技术来优化啤酒的清晰度,同时又不损失关键的风味物质。我们将分析不同过滤介质对啤酒香气分子保留的影响。 氧化控制与包装完整性: 氧化是精酿啤酒最大的敌人。本章将深入探讨溶解氧(DO)在啤酒生命周期中的影响机制,包括羰基化合物和反式-2-壬烯醛的形成路径。读者将学习到专业级别的“零氧操作”流程,包括二氧化碳汽提(CO2 Stripping)技术、灌装线中的压力平衡控制,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气体置换来确保啤酒在包装后能维持其原始风味数月乃至数年。 感官评估与风味轮的构建: 最后,本书将提供一套科学的感官分析框架。我们不再仅仅依赖直觉,而是采用结构化的评估方法,识别和量化啤酒中的微量风味特征。通过学习ASBC和BJCP的标准术语,酿造者将能够精准地诊断出风味缺陷,并将其追溯到酿造过程的特定环节,从而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 本书面向所有希望将啤酒酿造提升到科学严谨和艺术高度的爱好者、家庭酿造大师以及专业酿酒师。它不仅是工具书,更是一场对“液体面包”深层哲学的探索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聖豪(Sheng-Hao Ma)
 
  網路暱稱 aaaddress1(adr)。目前為資安社群CHROOT的核心成員。他在逆向工程領域具有十年以上的經驗、專研於 Windows漏洞缺陷、逆向工程、C/C++、x86、編譯器原理、作業系統特性等多個領域。曾任S&P、DEFCON、BlackHat、HITB、HITCON、CYBERSEC等國內外各個頂級研討會的議程講者。此外,他也在HITCON與教育部系列課程中,開設Windows漏洞與惡意程式分析相關的教育訓練。
 
  Twitter: @aaaddress1
  Blog: blog.30cm.tw
  Email: aaaddress1@chroot.org
 
 
封面主圖設計:黃梵真(湯湯水水設計工作所) 

图书目录

CHAPTER 01 一個從 C 開始說起的故事
最精簡的 Windows 程式
組合語言腳本生成(C Compiler)
組譯器(Assembler)
組譯程式碼
連結器(Linker)
從靜態一路到動態執行

CHAPTER 02 檔案映射(File Mapping)
PE 靜態內容分佈
NT Headers
Section Headers
Lab 2-1 靜態PE解析器(PE Parser)
動態檔案映射
Lab 2-2 PE 蠕蟲感染(PE Patcher)
Lab 2-3 手工自造連結器(TinyLinker)
Lab 2-4 Process Hollowing(RunPE)
Lab 2-5 PE To HTML(PE2HTML)

CHAPTER 03 動態函數呼叫基礎
呼叫慣例
TEB(Thread Environment Block)
PEB(Process Environment Block)
Lab 3-1 參數偽造
Lab 3-2 動態模組列舉
Lab 3-3 動態模組資訊偽造

CHAPTER 04 導出函數攀爬
Lab 4-1 靜態 DLL 導出函數分析
Lab 4-2 動態 PE 攀爬搜尋函數位址
Lab 4-3 手工 Shellcode 開發實務
Lab 4-4 Shellcode 樣板工具開發

CHAPTER 05 執行程式裝載器
Lab 5-1 靜態引入函數表分析
Lab 5-2 在記憶體中直接呼叫程式
Lab 5-3 引入函數表劫持
Lab 5-4 DLL Side-Loading(DLL 劫持)

CHAPTER 06 PE 模組重定向(Relocation)
Lab 6-1 精簡版執行程式裝載器設計

CHAPTER 07 將EXE 直接轉換為 Shellcode(PE To Shellcode)

CHAPTER 08 加殼技術(Executable Compression)

加殼器(Packer)
殼主程式(Stub)

CHAPTER 09 數位簽名
Authenticode Digital Signatures
驗證嵌入數位簽章
WinVerifyTrust 內部認證流程
PE 結構中的 Authenticode 簽名訊息
證書簽名訊息
Lab 9-1 簽名偽造(Signature Thief)
Lab 9-2 雜湊校驗繞過
Lab 9-3 簽名擴展攻擊
濫用路徑正規化達成數位簽章偽造

CHAPTER 10 UAC 防護逆向工程至本地提權
UAC 服務概要
RAiLaunchAdminProcess
UAC 信任授權雙重認證機制
Authentication A(認證A)
Authentication B(認證B)
UAC 介面程式 ConsentUI
UAC 信任認證條件
不當註冊表配置引發的特權劫持提權
Elevated COM Object UAC Bypass
Lab 10-1 Elevated COM Object(IFileOperation)
Lab 10-2 CMSTP 任意特權提升執行
Lab 10-3 透過信任路徑碰撞達成提權

APPENDIX A 附錄
Win32 與NT 路徑規範
DOS 路徑1.0
DOS 路徑2.0
例子1
例子2
例子3
例子4
例子5
例子6
例子7
例子8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347544
  • EISBN:978986434841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1.0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總體而言,我認為這本書的行銷策略非常成功地抓住了大眾對於「駭客」與「國家級攻擊」的好奇心。它的標題極具吸引力,承諾了一場硬核的技術對決。然而,當我實際閱讀後,發現內容的實用性與其宣傳的「前線戰術」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落差。它更像是一本結構良好的「APT 攻擊簡史與概述」,而非一本能夠讓你立即上手操作的實戰手冊。對於想要深入了解特定惡意程式家族的程式碼級細節、或是想學習如何運用最新工具進行滲透測試的資深人士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價值有限,很多時候你會感覺需要跳頁或額外查閱其他文獻才能補齊概念。如果將它定位成給管理層或剛轉職安全領域的新手看的入門讀物,或許還能說得過去,但若期待它能帶來顛覆性的新認知或能直接應用的高階戰術,那麼這本「指南」在戰術層面顯然不夠鋒利,更像是把前線的戰略地圖用比較漂亮的方式重新繪製了一遍,但地圖上的細節標註,卻相對模糊了許多。

评分

仔細翻閱到關於防禦側應對策略的部分,我發現這本書的力度明顯不如其在描述攻擊手法時來得強悍。當我們談論 APT 時,攻防兩端都是關鍵。然而,本書在介紹防禦措施時,多半停留在標準的資安框架介紹,例如建立多層次防禦、定期修補更新等等,這些都是任何一本基礎資安書籍都會涵蓋的內容。對於如何建構一個能有效偵測和回應 APT 行為的 SOAR 流程,或是如何撰寫精確的 YARA 規則來捕捉特定的側錄(Lateral Movement)行為,相關的闡述顯得十分保守和概括。這讓我覺得,作者似乎更專精於「攻擊者的思維模式」,卻在「如何有效遏止這些模式」這一環節顯得力不從心。如果這本書的定位是提供一套完整的戰術指南,那麼防禦策略的論述就不能只是被視為點綴,它必須與攻擊面的分析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關鍵,因為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建立有效防禦。在這方面,我認為本書的內容深度不足,讓讀者在讀完攻擊的「火花四射」後,面對防禦的「黯淡無光」感到一絲失望。

评分

這本號稱「惡意程式前線戰術指南」的書,光是書名就讓人感覺到一種戰火連天的緊張氛圍,但說實在話,光是讀完前言我就有點被潑了冷水。作者似乎想用一種非常戲劇化、近乎軍事行動的方式來包裝網路安全的主題,企圖吸引那些對傳統技術書籍感到枯燥的讀者。然而,這種過度的包裝有時反而會讓人覺得不夠紮實。舉例來說,書中試圖將每一個惡意程式的行為都比擬成一場「戰役」中的特定戰術,雖然在概念上或許能幫助初學者建立宏觀的理解框架,但對於已經在資安領域摸爬滾打了好幾年的前輩來說,這種比喻顯得有些矯揉造作,畢竟現實中的攻擊往往是機敏、隱蔽且充滿變數的,並不像戰場上那樣有明確的陣線可以劃分。我期待的是更深入的技術細節、更貼近實務的案例分析,而不是過多的比喻。如果能多花篇幅在攻擊者如何繞過最新的端點偵測與回應(EDR)機制,或是針對特定作業系統底層的零日漏洞挖掘技術,或許會更對得起「前線戰術指南」這個稱謂。目前的呈現方式,比較像是一本入門級的概論,而非深入探討複雜威脅的深度寶典。讀起來總覺得少了點「真槍實彈」的震撼感。

评分

從排版和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的設計風格明顯偏向美式風格,大量的圖表和強調框試圖讓閱讀過程不那麼單調。然而,這種設計哲學在某些需要專注細節的章節中反而成了干擾。特別是在討論到進階的逆向工程或網路封包分析的橋段,過於花俏的視覺元素分散了注意力,讓人很難專注於那些需要極高專注力的技術細節。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純文字、高密度」的技術文獻,將所有的精力集中在理解複雜的邏輯流程和位元層級的操作上。此外,書中引用的許多術語,雖然都有在附錄中解釋,但在正文的穿插使用上顯得有些突兀,似乎作者在努力平衡「專業深度」與「大眾可讀性」之間,結果兩邊都沒能做到盡善盡美。我們都知道,要理解 APT 的複雜性,就必須接受一定的技術門檻,試圖用過於簡化的語言去包裝,最終可能讓讀者誤以為問題比實際要簡單得多,從而忽略了潛在的巨大風險。這本書的語氣,總給人一種「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的錯覺,這在面對不斷變化的網路威脅時,或許是最危險的心態。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想看看它到底能拿出什麼「獨門秘笈」。畢竟現在市面上談論 APT 攻擊的書籍多如牛毛,大多都在重複討論沙箱逃逸、記憶體注入這些老生常談的伎倆。坦白講,這本書在結構上的安排確實花了一番心思,它試圖從攻擊者的角度去拆解整個生命週期,從初始入侵、橫向移動到最終的資料竊取,邏輯線索是清晰的。不過,我發現它在介紹特定工具和技術時,深度總是在一個「可達即止」的邊緣徘徊。比如,當它提到利用 PowerShell 進行無檔案攻擊時,描述的範例程式碼相對基礎,對於想要了解如何針對特定環境進行混淆(Obfuscation)或是如何編寫能夠躲過行為分析引擎的腳本,訊息量顯得杯水車薪。這讓我懷疑,作者是否真正掌握了目前最頂尖的紅隊(Red Team)操作手法,還是僅僅整理了幾年前公開的資料。在資安領域,知識的保鮮期極短,今天看似高明的技巧,下個月可能就被廠商補丁堵死。因此,一本「戰術指南」必須具備前瞻性,而我從這本書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對過去經驗的回顧,而非對未來挑戰的預警。或許對於剛踏入這個領域的學生來說有參考價值,但對於專業人士而言,可能需要搭配其他更即時的情報來源才能發揮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