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透過「內在小孩」心法,重整成人與父母更平和與成熟的親子關係 (電子書)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透過「內在小孩」心法,重整成人與父母更平和與成熟的親子關係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瑪麗-法蘭絲 巴雷.迪.寇克侯蒙
图书标签:
  • 內在小孩
  • 親子關係
  • 原生家庭
  • 心理成長
  • 自我療癒
  • 人際關係
  • 情緒管理
  • 個人成長
  • 家庭教育
  • 溝通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成年之後,我們是否還能和自己的父母維持一段恰當而美好的關係?
  是哪些傳統的舊有觀念,阻礙了我們跟父母的良性發展?
  我們要如何調適那種永遠被父母當成小孩看的滋味?
  要怎麼樣從被牢牢禁錮的親子關係中解脫出來?
  發展更平和的親子關係、人際關係,
  並成熟、健康地教養下一代。

  ★法國法雅客Fnac和亞馬遜Amazon網路書店近5顆星評價!
  ★法語國家廣播、Podcast爭相討論的親子話題。
  ★每個曾經是小孩的你,和現在為人父母的你,必讀的大人心理學!
  ★18到99歲都適用的「內在小孩心法」,有效改善和父母相處、自處之難題。

  你的父母已經不再是你的父母了。或許,這樣的想法對很多成年人來說無法想像。我的父母永遠都是我的父母啊!然而,父母不再擔任親職角色這樣簡單的想法,其實會讓很多人鬆一口氣,而放下心中的重擔。我們之中,有很多人在和父母相處時,都在忍受一種既複雜又模糊的親子關係,但或許,當我們把他們看作是我們的「前父母」,狀態就會完全不同。試想,當成年後的你,若能和自己的父母建立一段有別以往的親職關係,那會是怎樣的關係呢?

  我們希望藉由這本書,讓你能從中獲得如何釋懷舊有的親子關係的祕訣,與父母分享你的真實內在,並建立一個更成熟、平和的新同盟關係。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是針對所有遇到和自己父母複雜親子關係的成年人而寫。兩位作者累積三十年的臨床諮商經驗,察覺到家庭失能的原因,主要來自於個人跟父母關係的失調,並提供了兩大方向分析探討:

  一、重新審視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二、和自己的內在小孩和平共處。

  融合榮格個體化過程的個人成長理論和「內在小孩心法」,作者提出了將自己的父母視為「前任」的概念,來審視自己和父母之間最真實的關係。「前父母 / 前小孩」的關係,不僅是一個斷開過去羈絆的契機,同時也解鎖了更多親子關係的可能性。以往的社會規範裡,父母理所當然地把孩子當成照顧對象,無條件地供應兒女需求;而敏感而真實的孩童,從人格發展階段便開始學習社會化、認知權力,進而隱藏自己的本我去順應父母的期待,維穩家庭系統。誠如安多菲治療師所說,「小孩才是家庭系統裡看得最清楚的專家」。

  作者主張,每個人都有權力拒絕(或接受)上一輩所傳承予我們既有家庭的義務與規範。事實上,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誰也不虧欠誰,不應該將親情債和愧疚感加諸在任何人身上,包括:父母、自己、及下一代子女。而這種欠債的負面觀感,更是影響我們生命發展(生理與心理的健康,以及親情、愛情、友情等人際關係)的重要關鍵,使我們不能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樣貌。若是能夠寬恕自己、傾聽自己內在小孩的聲音,便能為自己在前親子關係裡的童年創傷提供一個癒合的解方,進而有機會建立一種新的盟友關係。

  本書所提供的真實案例大多介於20歲到70歲之間,如此看來,親子關係的難題其實並不侷限於為人父母的大人們,而是家庭三個世代的共同課題。這對於華人社會家庭關係如此緊密的我們來說,絕對是一本新穎的心理治療參考書。

法國亞馬遜★★★★★五顆星書評摘要

  ◎市面上很少有談論成年人和自己父母建立良好關係的書籍。這本心理治療專家所撰寫的「內在小孩」專書,寫給所有想要重整自己跟父母的關係,或是已經為人父母的親子關係的成年人。

  ◎內心一大衝擊!作者明確地描述,在我面對父母時所感受過最深沉卻從不敢承認的無奈。

  ◎這是一本少數能夠改變人生的書!

  ◎這本書幫助我從親子關係的義務中解放,讓我重整什麼是人生必須和不必要的愧疚感,並且更自在地投入和父母關係中。

  ◎推薦給所有想要脫離父母眼中「永遠小孩」角色的讀者,堂堂正正地做一個有生命力的大人。

  ◎這本書在我最需要調適親子關係的時刻出現,這會是給所有新手爸媽最好的參考書。

  ◎很實在的一本書,書中紮實的解釋與分析,一直都是以實用為目標。雖然舉的都是不同情境的例子,但我也感同身受。

  ◎謝謝這本書!我感受到我正在脫離那個摧殘我的人生、我和家人關係的舊有觀念。

  ◎這絕對不是憑空說教,而是實際親子關係的救星!

專業推薦

  吳曉樂 作家
  周慕姿 心曦心理諮商所創辦人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
  許皓宜 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盧駿逸 獨立教育工作者
  魏瑋志 親職教育講師
  (依姓氏筆畫序)

  「有個朋友曾經對我說,她的媽媽適合當朋友,不適合當媽媽。所以她們目前母女關係融洽,更像閨蜜,而不是親子。如果她堅持以「母親」的形象看待媽媽,那兒時的陰影會屏蔽掉母女關係的其他可能性。我希望讀者能藉著這本書,給自己一個機會,能在走向和諧的關係裡療癒自己。」——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這也是我親身的生命經驗,與父母親關係好轉的關鍵之一,就是不要把他們當成父母親。自己要脫離永恆小孩的角色,還有將父母回歸人性化,把心中的理想父母期待拿下來,認知到他們就是「人」,都在學習及成長的過程,只是有快有慢。過程中總有衝撞,然而如同本書所說,沒有奇蹟解方,建立新的關係認知,才是可行的方向。」——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


 
《内在的迷宫:成人自我探索与关系重塑的深度旅程》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现代个体在成长历程中,如何与自身早期的情感经验、尤其是与“核心自我”的早期互动模式进行和解与重塑的实践指南。我们探讨的不是具体的家庭结构或亲子代际冲突,而是个体内心深处潜藏的,由童年时期建立起来的心理地图如何影响当下的决策、情绪反应和人际联结。 这本书将引导读者穿越“内在的迷宫”,识别那些看似自动化、实则源于过往的思维定势与行为脚本。我们将聚焦于自我接纳、情绪调节的机制,以及如何从过往的经验中提取力量,而非被其束缚。核心议题在于,如何构建一个独立、稳固的成人自我,使我们在面对生活挑战和亲密关系时,能够以成熟、负责任的态度进行回应,而非退回到受保护的、但已不再适用的童年防御模式中。 第一部分:解构“早期印记”——探寻内在的根源 第一章:看不见的罗盘:童年经验的无声塑造 我们每个人都携带一份无形的“罗盘”,它由生命最初几年的经历所校准。本章将深入探讨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的现代应用,但视角着重于个体如何“内化”早期的互动模式,形成内在的工作模型。我们不讨论父母的具体行为,而是关注这些互动在个体心灵中留下的“印记”——例如,对被拒绝的敏感度、对亲密的恐惧或过度渴求,以及这些印记如何自动触发我们的应激反应。 核心议题: 识别“触发点”(Triggers)与“防御机制”的起源。 实践切入: 如何通过细致的自我观察,捕捉情绪爆发瞬间背后的早期回声。 第二章:时间的悖论:过去与现在的纠缠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倾向于将过去的创伤或未满足的需求,投射到当前的现实情境中。本章分析“时间感”的扭曲,即当旧的伤痛浮现时,成人会瞬间“退行”到受伤的孩童状态,尽管外部环境已然改变。我们将建立一个清晰的框架,区分“当下事实”与“过往感受”。 关键概念: “情境化回忆”(Contextual Memory)与“情绪记忆”(Emotional Memory)的分离。 工具引入: 情绪日志的建立,旨在记录情绪强度与触发事件之间的关联,而非仅仅记录事件本身。 第二章:内在剧场:角色扮演与身份的固化 在成长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我们可能扮演了某些“角色”——比如“懂事的孩子”、“拯救者”、“受害者”或“隐形人”。这些角色一旦固化,便成为我们成人身份的一部分,限制了我们体验完整人生的可能性。本章旨在帮助读者识别这些长期扮演的角色,并理解它们最初的服务目的。 自我审视: 哪些方面的人格是我们“需要”成为的,而非“想要”成为的。 转型准备: 如何允许自己在特定情境下“卸下盔甲”,体验真实而脆弱的自我。 第二部分:重塑自我地图——从反应到选择 第三章:情绪炼金术:从原始冲动到成熟表达 情绪是信息的载体,而非需要被压制的洪水。本章的核心在于提升读者的“情绪智力”(Emotional Literacy),教会如何在强烈的负面情绪(如羞耻、愤怒、焦虑)涌现时,不采取破坏性的应对方式。我们探讨如何“容纳”情绪,而不是“成为”情绪。 具体技术: 呼吸锚定法(Breath Anchoring)与“命名即驾驭”(Name It to Tame It)的深入应用。 神经科学视角: 理解杏仁核的激活与前额叶皮层(PFC)的重新连接过程。 第四章:界限的重建:自我保护与有效沟通 清晰的个人界限是成熟关系的基础。本章深入探讨界限的内在层面——即“我能承受什么”与“我需要什么”的心理边界。我们将分析许多人在设立界限时感受到的内疚感或恐惧,并提供一套渐进式的练习,以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限制。 界限的类型: 身体界限、时间界限与情感界限的区分。 沟通模型: 使用非暴力沟通(NVC)的原则,练习“我声明”(I Statements)在表达需求时的力量。 第五章:培养内在的“稳定之锚”:自我抚慰机制 成熟的自我意味着具备在孤独或压力下自我安抚的能力,不再过度依赖外部验证或他人的介入来平复内心的动荡。本章侧重于发展内在的“稳定之锚”,即一套能随时启动的、具有建设性的自我调节资源。 实践方案: 建立个人化的“平静工具箱”,包括正念练习、自我肯定语以及身体运动的整合。 核心理念: 学习如何成为自己最可靠的“内在支持者”。 第三部分:成熟关系中的新联结 第六章:超越投射:在亲密关系中看见真实 当我们在成人关系中感到强烈的非理性反应时,往往是早期的“投射”在起作用。本章指导读者如何识别何时将未解决的内在冲突投射到伴侣或朋友身上。重塑关系的关键在于“去投射化”,即清晰地区分对方的行为和我们对该行为的个人化解读。 关系觉察: 如何在冲突中暂停并询问自己:“这真的是关于我眼前的人吗?” 培养同理心: 理解他人的内在脚本,从而减少个人化的受伤感。 第七章:成年人的责任感:自主与共生的平衡 成熟的个体关系是一种“自主的共生”——我们既能独立运作,也选择与他人深度联结。本书的最终目标不是切断所有联结,而是将联结建立在双方成熟的自我基础之上。本章讨论如何从“依赖”模式转向“相互滋养”的模式,即在给予和接受中找到平衡点。 成熟标志: 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不将幸福感完全寄托于他人的行为。 关系的未来: 构建一个允许双方独立成长,同时又能深化亲密感的联结模型。 结语:持续的雕塑 自我探索是一场持续的雕塑过程,而非一次性的修复工程。本书提供的工具和框架,旨在帮助读者建立一种终生的自我觉察习惯,使每一次生活经验都成为塑造更坚韧、更平和的内在自我的契机。 --- 本书特色: 去标签化叙事: 本书避开了对特定家庭背景的道德评判,专注于内在心理机制的分析与重构。 高度实践导向: 包含大量自我提问、反思练习和认知行为工具,便于读者立即应用于日常生活。 聚焦内在自主: 核心在于赋权读者,使其认识到改变的力量完全存在于自身对内在世界的理解与管理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瑪麗- 法蘭絲 巴雷‧ 迪‧ 寇克侯蒙(Marie-France Ballet de Coquereaumont)

艾曼紐 巴雷‧ 迪‧ 寇克侯蒙(Emmanuel Ballet de Coquereaumont)


  受榮格學派啟發的心理治療師夫妻檔。和瑞士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以及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之著作探討的「內在小孩」理論屬同一派。夫妻自1990年成為法國廣泛認可的「內在小孩」理論專家,專治情侶、夫妻以及家庭關係問題。

  身為「內在小孩心法」(Méthode Cœur d’enfant®)創辦者,其著作已有多國語言翻譯出版,尤其是兩本由 Editions Eyrolles 出版的著作: 《我不再害怕不安》(J’arrête d’avoir peur ! ) 和 《不再當壞戀人》( J’arrête d’être mal dans mon couple ! )。

  擁有長達三十年的臨床經驗,兩位作者透過原創的心法,有效幫助了上千位20-70歲的成年人了解自己親子關係的癥結點 。

譯者簡介

黃翎


  中央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畢,瑞士洛桑大學藝術史碩士。旅居法、瑞士法語區,走跳於漢字與拉丁字母字裡行間。
  敬請賜教:lingkohg@gmail.com
 

图书目录

好評推薦
序言     
 
第一部分違抗既定秩序
第一章 成人的父母不存在
關係枷鎖       
都是為你好!       
親職的混淆  
第二章 很久很久以前……我的家庭真可愛   
《草原小屋》     
造人工廠       
聖誕老人(有時)有點渣  
第三章 父母的有效任期   
永恆親情債   
親情中的愛   
鬆開的羈絆   
 
第二部分   TO BE OR NOT TO BE……父母眼中的永遠小孩
第四章 過不去的過往
永遠的順應型小孩
內在小孩的自我催眠經驗
生存與自我保護策略
第五章 幼兒化成人   
迴圈牢籠
永恆小孩的依賴
成人幼兒化三要素
皺摺關係
第六章 親職化的成人
不可能任務   
永恆小孩的幾種面向   
忠誠關係       
 
第三部分   建立前親子新聯盟
第七章 內在成人的甦醒    
熱愛、失去,然後成長       
拯救內在小孩       
成為自己的最佳盟友  
第八章 親情狀態的各種牽絆    
從親子關係到本體關係的羈絆   
重新人性化自己的父母       
結盟新守則  
第九章 父母職責尾聲
關係重整       
親職的尾聲   
公正原則       
同等尊嚴原則      
結語     
致謝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6637995
  • EISBN:978957663802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8MB

图书试读



  提醒大家,我們自己和自身的關係,比我們跟父母的關係更加親密。唯有超脫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才能讓我們和自身有所連結。即使父母曾經在我們小小的童年時期無條件的付出,我們仍要拿回一項最寶貴的權力—一種自由、一種獨立思考的力量。—艾立克. 比內( Eric Binet )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這樣的想法對很多成年人來說,不僅令人震撼到難以想像,也會讓人陷進一種矛盾的情緒裡。有的人會排斥這種荒謬的想法,有的人會感到被冒犯⋯⋯然而越來越多人,在單純地回想自己的親子關係時,假設自己不再把自己的父母當成父母看待,便同時能感受到一種真切的釋懷感。即使這樣的想法令人感到不自在,卻是根本的事實。

  因為這個觀念,實在無法用「令人愉悅」來形容,但這樣的新思維,卻開啟了一種新的道路—就關係、忠誠、責任、自由的層面來說,雖然親子關係之間仍有許多藕斷絲連,但也確實能帶領我們去實踐一種至今仍僅有少數人體驗過的真正和解。

  成年人和自己前父母的關係,是一種既敏感又複雜,也很少被談論的議題。市面上一些關於這類議題的書籍,常常為了使大家更容易理解,而僅停留在表面上的見解。現今以成人的角度重新質疑父母職責的作法,仍是一個禁忌的話題,因為在法國社會裡,猶太教、基督教的宗教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例如在聖經的第四戒律裡,告訴我們要「孝敬你的父親和母親」。這樣的觀念深植於大部分人的心中,甚至伴隨著近似威脅的語意:「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

  自一九九〇年起,我們透過心理諮商,陪伴了許多個人、情侶和家庭,幫助他們在成年時期,從觀念固著又痛苦的親職關係,或是從有害的依附關係源頭中,擺脫了束縛,並且導向一種新的、跨世代的人際關係。這種新的諮商形式,我們稱之為「內在小孩心法」,在心理學中是非常核心卻仍顯少被提及,甚至被誤解的一種治療方法。

  儘管一直以來,我們都有類似這種自己詰問自己的治療方法,但精神分析師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卻是最早掀起革命、捍衛所有成人內在小孩的創始者。在她的療程中,力求以實事求是的方法來重建自己的生平,特別還必須要以內在小孩視野的情緒感知來感受世界。例如透過回憶,以主觀來重新建構過往的經驗之外,身體也會保留許多從童年時期就留下來的那些有芥蒂的記憶。只要成年人沒有向他的內在小孩提出新的情緒以及情感回應,那麼這位成人就會持續對他的養育者餵養一種幼兒的依賴關係。他也會一直對自己反覆訴說著一個和自己真實感知相去甚遠的故事版本。持續留存令他反覆受傷的依賴關係,使他無法和現狀切割,也無法重新定位自我,更無法從自己的人際關係中獲得自由(s’épanouir)。

  我們在心理諮商的經驗裡,很容易看到父母在說教時,拿出一套幾乎和宗教信仰混淆的「既有公理」作為說詞,跟孩子站在互為對立的情形。大致上來說,當成年人重新和自己連結,以及和自己的內在小孩和解之後,會以內在孩子的視角來看待整件事情。他會成為自己內在小孩的主要對話者,並且和自己交織出新的連結,成為自己的盟友,同時也穩固自己的成年狀態。如此一來,成人就能放下父母加諸於身上的父母職責。在我們看來,這就是一種促使自己和前父母建立健康親子關係的途徑。

  本書的主軸,為釐清自己內在小孩在關係情境中各個層面的構成要素。市面上有很多著作的首要目的,是鼓勵「前小孩」去顧慮到自己父母的過往,而不去重視自己年幼的過去。這些過時的想法,特別強調大家得去理解父母和他的生命故事,更糟糕的,是勸導小孩要原諒自己的父母。

  以上這些想法都有一種共同的缺失:那就是不惜任何代價去維持一種對父母有利,卻對孩子不利的既有公理。這是一種不對稱、有階級差異的親子關係。這些想法,很明顯的是在否定許多人為了改變而付出的努力。世界上有許多人,對於小孩角色、父母職責以及家庭的既有概念從不加以懷疑,而做孩子的總是遭受指責的一方,只因為他勇敢地捍衛自己不被他人接受的言行,使他的存在本質遭到否定。然後把父母不當的行為解釋為是對孩子的保護,為了使父母有台階可下。當然若是將所有的錯都怪到父母身上也不太合理,這樣一來便無法讓前父母和前小孩各自承擔彼此該負的責任。所以在本書中,我們將試圖提供給讀者一套清晰有理的論述。

  本書會優先談到對於前小孩的一些關鍵論述,讓那些長久以來不被重視的「成年人的親子問題」的視角得以重建。目前已經有太多父母因為沒有獲得適時的援助,而對正在經歷捨棄自己父母角色的過程感到痛苦。所以本書中,也會進一步提供能夠順利結束親職關係的方法與途徑。

  那些在你的童年和父母的關係之間從未存在過的事物,我們並不會期望你今天或明天就去處理它;而那些在親子關係中沒有成功達成的狀態也已經永遠逝去。孩子啊,你使自己適應了許許多多親子、家庭、社會的羈絆,乃至於文化上的束縛,僅僅是為了擁有存在感以及被愛的感受。這樣的過度適應,也會是每個人塑造自我的必經之路。站在已經成長為大人的此刻,來釐清自己和前父母的關係,會為你帶來放下過往的契機。就好像終於能夠鬆開一個深沉水底已久的船錨,並朝向你難以想像、令人期待的新目的地航行而去。

  本書並不企求能概括親子關係的所有情況,或是闡述一種真理的普世性。因為縱使許多家庭的境況都很相似,其中仍有許多複雜之處。三十餘年來我們診療過上千人,觀察到許多人因為人際關係上的折磨,而造成精神失能。我們會在此探究這些原因,向讀者們揭示一些跟自己父母有關連的癥結點,並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方向。我們所提供的並非唯一的真理,而只是單純地就一些綜合分析,以及心理治療的執業經驗裡所得到的有效建議,來和讀者們分享。

  能夠坦然平靜地面對自己的「前父母」的成年人少之又少。若是這些大人,在面對自己的父母時總是被當成小孩對待,試問要如何自處?又要如何面對自己的子女呢?倘若心中潛藏著固著的信念如:忠誠、責任感、憤怒、罪惡感、反抗、融合、羞恥、害怕⋯⋯等等苦痛的情緒,將會嚴重傷害親子間的連結。好消息是,和解仍然是可能發生的,但它僅在個人完整地修復自身的孩童經驗之後,才會發生。

  所以,我們正面臨的挑戰是:哪些是阻礙成人和自己父母健康關係的舊有觀念?要如何解決永遠被父母當成小孩看的不適感?我們該如何從困住自我的過往經驗中解脫?我們又該如何和自己的「前父母」建立一種新的同盟關係?又該是以哪種型態繼續維持下去呢?

  本書的第一部分「違抗既定秩序」,將會引領去你質疑那些阻礙個人心理健康發展與人際關係發展的跡象。人類天生就有逃離衝突或跳脫痛苦現實的本能,以求自己的原生家庭體系能維持現狀。若想開始疏離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勢必要將一些傳統的信念捨去。

  再來,本書的第二部分「To be or not to be, 父母眼中的永遠小孩」,能夠使你辨認出親子關係障礙的徵兆。隨著本篇提及的實際案例,個人的或是家族中的經歷陳述,一段健康的「前親子關係」的樣貌會逐漸清晰。每個家庭都會有意想不到的對策,去發展一套實用的自處模式。

  第三部分,也就是最後一部分「建立前親子新聯盟」,將為你描繪一種全新的親子相處模式範例。我們會依循一些有利於鞏固新同盟關係的線索,來支撐這樣的相處模式。而在這樣的建構裡,互相尊重以及合理的憧憬,使自己從原生家庭系統中解放出來,並不會與建立互敬、有益的人際關係及世代關係相抵觸。事實上,這樣的新關係,反而對個人生命歷程有相當的助益。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內容,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本自我探索的工具書,而不是一本教戰手冊。它裡面有很多心理學上的概念,但作者的解釋非常生活化,不會讓人覺得在讀艱澀的學術論文。我特別有共鳴的是關於「情感責任劃分」的那一章。我以前常常會把父母的情緒反應,當成是我自己表現好壞的指標,他們不高興,我就會覺得是我的錯。這種過度承擔責任的模式,讓我活得很累。書中明確地告訴我,父母的情緒是他們自己的課題,我只需要為我的行為負責,這句話簡單卻有巨大的力量。讀完這部分,我感覺像卸下了一個沉重的背包,終於可以喘口氣。我開始練習在接收到來自父母的「情緒包裹」時,能夠把它退還回去,告訴他們:「我理解你的擔心,但這是我的人生選擇。」這種微妙的態度轉變,正在慢慢地讓家庭氛圍變得輕鬆,雖然偶爾還是會有小摩擦,但至少我現在有了一套內建的防護罩,不再輕易被捲入舊有的情緒漩渦裡。總之,這本書讓我對「家庭關係」有了全新的、更健康、也更寬容的理解。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看到「重整成人與父母更平和與成熟的親子關係」這個副標題,我還蠻懷疑的,畢竟我跟家裡的僵局已經卡了快十年了,感覺很難有什麼大改變。不過,這本書在處理「成熟」這兩個字上,確實下了很多功夫。它不斷強調,真正的成熟,不是要你變得多成功,而是你能不能在情感上獨立於你的父母,不再需要他們的外在認可來定義你的人生價值。我在書中看到一些關於「情感分離」的討論,這對我這種「連線緊密型」的家庭成員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我們家習慣什麼事情都要報備、都要徵求同意,久而久之,我就失去了為自己做決定的勇氣。現在我正在嘗試練習,在做重大決策時,只把結果告知,而不是在過程中尋求他們的「許可」。這個過程當然會引來一些關切的電話和訊息,但我發現,只要我態度溫和但堅定,他們最終還是會接受的。這本書沒有教我如何控制父母,而是教我如何掌控自己的內心,這才是最核心的自由吧!

评分

哎哟,光是書名就夠衝擊了,是吧?「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這句話,聽起來就讓人心頭一緊,好像突然被點出了什麼陳年舊傷。我最近剛開始讀,還沒看到太深入的地方,但光是作者拋出來的這些觀點,就讓我開始反思自己跟家裡的互動模式。你知道嗎,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教育要孝順、要聽話,父母說的話就是聖旨,照單全收就對了。可是,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出社會歷練得多了,才驚覺有些「親子課題」根本不是照著傳統劇本走就能解決的。這本書的切入角度真的很特別,它不是要你跟父母斷絕關係,也不是要你指責他們過去的錯誤,而是引導我們去理解,那個在我們內心深處,可能還帶著委屈、還在等待被看見的「內在小孩」。光是「內在小孩」這個概念,我就覺得很有意思,好像突然找到了某個情緒失控的源頭。我現在還在摸索,怎麼用這種比較成熟、比較平和的方式去看待那些過去的摩擦,而不是一有事就立刻縮回那個需要保護的小時候的自己。這種自我探索的過程,說實在的,有點痛,但好像又很必要,畢竟,我們總不能一輩子都活在父母設定的劇本裡頭吧?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具體的工具,讓我真的能跟家裡的長輩們,建立起一種「成人對成人」的關係,而不是永遠在扮演那個需要被規範的孩子。

评分

我特別喜歡這本書在探討「原生家庭影響」時那種細膩的筆觸。它沒有把父母塑造成絕對的壞人,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貼心和務實。畢竟,我們的父母他們自己也是在他們的時代背景下,用他們學到的方式在努力扮演父母的角色,他們也都有他們的「內在小孩」需要被療癒。這本書的重點好像是讓我們看到,我們現在對父母的許多反應,其實是對過去創傷的一種自動反應機制,而不是對當下情境最理性的回應。舉例來說,我爸以前對我要求很高,我現在在工作上只要稍微有點閃失,就會陷入自我懷疑的泥沼。書裡解析了這種「被驗證的恐懼」如何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讓我豁然開朗。原來我不是真的這麼沒用,而是我內心那個小小的自己,還在尋求一個永遠不會來的、來自權威者的完美肯定。我現在開始練習「自我肯定」,試著去擁抱那個不夠好的自己,也試著用一種更同理的角度去看待我爸媽的焦慮,這讓我覺得,關係的修復,其實是從修復自己開始的。這本書提供的視角,真的很有層次感。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跟閱讀體驗還不錯,操作上很流暢,這對我這種常常需要通勤時間來充電的上班族來說很重要。其實我會想買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我發現自己最近跟老媽的溝通越來越困難。她總是習慣性地用那套老方法來「關心」我,結果我聽起來就像是控制,然後我就會很煩躁,甚至會忍不住用比較強硬的語氣回應她。讀到一半的時候,書裡提到很多關於「界線設定」的討論,這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章節啊!我以前總覺得,跟父母談界線很像在打仗,好像一設定了界線,關係就會變得很僵硬。但書裡把它描述成一種相互尊重的過程,讓我們學會溫和而堅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忍耐或爆炸。我現在正在嘗試書中建議的一個小練習,就是當我感覺情緒要上來的時候,先深呼吸,然後用「我感到…」而不是「你總是…」的方式來表達我的感受。雖然還很生澀,常常會破功,但至少有意識地去修正,感覺自己正在從過去那種慣性的親子權力結構中,慢慢抽離出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沒有給出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個框架,讓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家庭脈絡去調整,這種靈活度我很欣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