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李商隱:他浪漫淒美的生涯和詩歌 (電子書)

細說李商隱:他浪漫淒美的生涯和詩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施逢雨
图书标签:
  • 李商隱
  • 唐詩
  • 詩歌
  • 文學
  • 歷史
  • 傳記
  • 電子書
  • 古典文學
  • 浪漫主義
  • 淒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情深濃而美,詩好而難。
最難解卻也最值得理解,
撥開重重迷霧,賞讀唐代傑出詩人李商隱。
 
  晚唐大詩人李商隱是名垂千古的才子。
 
  但一直以來,人們對他的理解多半如在深潭裡輕輕舀水一瓢而已,並未深入且完整地探索其作品的真正成就何在。
 
  世人說李商隱情感深摯,一往情深。世人也說,李商隱詩色調濃郁,風格感傷淒美,但真意飄渺難解。此外,詩人的生平事跡也如迷霧一般,難以掌握。再加上詩作情致曲折、典故紛紜,這一切使得李商隱的詩雖也有世人琅琅上口、廣為傳誦者,讀起來卻往往只能知其表面,無法深入底蘊。
 
  因此,施逢雨點出:李商隱的詩「好」而「難」。「好」在情感深而濃而美,「難」在組織嚴密、情意曲折、意象新奇。究竟要如何來讀李商隱詩,才能化解它的「難」,又體會它的「好」呢?
 
  本書全面著力於掃除賞讀李商隱詩歌時的障礙,選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並逐首加以繫年,與詩人的生命經歷相對照,從而建構出更為鮮活的詩作面貌。在解析上,除了一一精審尋索難解的字、詞、句意與詩旨之外,還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親近讀者的筆觸,引領讀者進入詩作核心。部分艱深的作品更附上白話翻譯,以利讀者理解。本書將助讀者撥開詩人與其詩的重重迷霧,深入閱讀美好的李商隱詩歌。
書籍簡介:橫跨千年,探尋文學巨匠的璀璨足跡 《唐詩宋詞的星辰:中國古典文學的黃金時代與時代精神的交響》 這部厚重的文學專著,並非聚焦於任何一位特定詩人的生平軼事,而是選擇了一個更宏大、更具時代意義的視角——深入剖析中國文學史上最為輝煌的兩個黃金時期:唐代與宋代。全書旨在勾勒出這兩大文學高峰在詩歌、詞、散文等體裁上的演變脈絡、美學特徵,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風貌、士人階層的內心世界與哲學思辨。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上下兩冊,內容涵蓋了從初唐的奠基到晚唐的轉折,再到宋代詞體大興及其後續影響的完整圖景。 上冊:盛唐的氣象與轉折——唐詩的萬千氣象 第一部分:初唐的醞釀與奠基 本部分追溯了唐代詩歌從南北朝餘緒中脫胎換骨的過程。重點探討了陳子昂如何高舉「漢魏風骨」的旗幟,試圖扭轉宮體詩的柔靡之風。接著,細緻分析了「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在格律成熟、意境開闊上所作出的關鍵貢獻。特別是王勃在遊記文學與七言律詩上的創新,為盛唐的磅礴展開鋪設了道路。 第二部分:盛唐的巔峰與多樣性 這是全書著墨最為深入的部分。盛唐不僅是政治、經濟的鼎盛期,更是詩歌藝術的極致展現。作者不再採用傳統的簡單羅列,而是將詩人置於時代的宏大敘事中進行考察: 1. 邊塞詩派的浪漫與悲壯: 以高適、岑參為核心,探討他們如何將對邊疆的描摹提升到哲學反思的高度,探究「氣象」與「情調」的完美結合。分析了邊塞題材如何承載了盛唐人開疆拓土的雄心與對和平的深切嚮往。 2. 田園山水詩的寧靜與超越: 深入剖析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探討其深受禪宗思想影響的「空寂之美」,以及孟浩然在描繪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天成」。這不僅是描繪風景,更是對儒家入世與道家出世之間張力的詩意處理。 3. 李白與杜甫的雙峰並峙: 兩位巨匠的分析被單獨列為專章。對李白,重點不在於其浪漫的表層,而在於他如何將個體的自由意志、對生命本真的追求,融入到恢弘的浪漫主義敘事中,探討其「仙氣」背後的深刻時代焦慮。對杜甫,則從其「詩史」的地位出發,詳細分析了安史之亂前後,其詩作在反映民生疾苦、倫理關懷、格律錘鍊上的登峰造極。特別是其律詩的結構美學,被視為中國古典詩歌形式的最高典範。 第三部分:中晚唐的轉向與精緻化 本部分考察了唐代文學的「中晚唐化」趨勢。探討了白居易如何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實現了其「為民請命」的社會理想(新樂府運動),以及其風格如何影響了後世的白話文學。隨後,筆鋒轉向了晚唐詩壇的轉型——從盛唐的博大剛健轉向精緻、內斂與個人情思的細膩捕捉,為詞的興起埋下了美學伏筆。 --- 下冊:宋詞的轉型與文人的心靈風景 第一部分:宋詞的誕生與體裁確立 宋詞的興起是中國文學史上一次重大的體裁革命。本部分首先界定了「詞」這一文學形式的獨特性:它最初依附於音樂,從「豔科」的俗樂中逐漸蛻變為承載嚴肅文學內容的載體。 1. 北宋初期的探索與風格確立: 分析了柳永在俚俗與典雅之間架橋的貢獻,特別是他對都市生活、羈旅行愁的描寫如何擴大了詞的表現疆域。 2. 蘇軾的里程碑: 著重分析了蘇軾如何徹底打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觀念,開創「以詩為詞」的豪放派風格。探討其詞中融入的哲理思辨、對宇宙人生的曠達胸襟,以及如何成功地將嚴肅的士大夫精神注入到原本輕盈的詞體中。 第二部分:兩宋詞風的對話與深化 本部分聚焦於風格的兩極發展,展現了宋代文人如何在不同的美學旗幟下進行創作: 1. 豪放派的延續與拓展: 考察了辛棄疾,分析他如何在詞中融入了恢復失地、壯志難酬的政治抱負與激昂的戰鬥精神,探討其用典的廣博與語言的奇崛。 2. 婉約派的精緻與極限: 深入剖析了以周邦彥、姜夔為代表的格律派大師。重點分析周邦彥在「集大成」上的成就,他如何將詞體規範化、音樂化至極。而對姜夔的分析則聚焦於其「語不俚俗,意不淺薄」的風格,探討其如何以清雅脫俗的意境,描繪出宋代文人的內心孤傲與對理想生活(如隱逸、音樂)的嚮往。 第三部分:時代的鏡子——文學與時代精神 全書的結尾部分,超越了單純的作家評論,將唐宋詩詞置於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綜合性考察: 1. 政治理想與文人困境: 比較了唐代詩人(如杜甫)在經歷劇變時的直接介入,與宋代文人在「重文抑武」政策下,如何透過詞體這一更具隱晦性、更便於抒發個人情懷的載體,來表達忠君愛國或懷才不遇的複雜情感。 2. 美學範式的轉移: 闡釋了唐詩的「氣象宏大、直抒胸臆」到宋詞的「蘊藉含蓄、層次豐富」的美學轉移,如何對應了社會結構從貴族共和向士大夫政治的演變。 3. 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總結了唐詩的規範性與宋詞的抒情性,如何成為後世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及其在東亞文化圈的傳播與影響。 本書特色: 宏觀與微觀結合: 不僅描繪了時代的整體風貌,更對關鍵詩人(如李杜、蘇辛)的作品進行了詳盡的文本細讀。 體裁比較研究: 首次系統性地比較了唐詩在格律上的成熟與宋詞在音樂性、抒情性上的突破,探討兩者之間的繼承與差異。 文化背景優先: 強調文學風格的形成,必須置於其所處的政治、哲學、宗教(特別是禪宗與理學)背景中去理解,避免將文學作品孤立化處理。 這部著作,旨在為讀者提供一把鑰匙,開啟通往中國古典文學黃金時代的殿堂,感受那兩千年來,知識分子們用文字記錄下的時代心跳與靈魂的低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施逢雨 
 
  台灣彰化人。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哲學研究所碩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中文博士。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現為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著有《李白生平新探》、《李白詩的藝術成就》、《深淺讀唐詩》、《深淺讀詩經》、《深淺讀古詩》、《細細讀杜甫》、《尤利西斯中文註釋及導讀》以及長篇小說《出走》。

图书目录

前言
綜述
李商隱傳略

[編年詩,837年及第前作,無法確切繫年]
無題(八歲偷照鏡)
初食笋呈座中
隨師東
無題(何處哀箏)

[編年詩]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835年)
有感二首(836年)
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836年)
柳枝五首有序(836-837年)
無題(照梁初有情)(837年)
蜨(初來小苑中)(837年)
玉山(837年)
撰彭陽公誌文畢有感(837或838年)
行次西郊作一百韻(838年初)
無題(昨夜星辰)(838年)
無題(颯颯東風)(838年)
無題(來是空言)(838年)
別薛巖賓(839年)
荊山(839年)
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839年)
自貺(839年)
安定城樓(840年)
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840年)
咏史(840年8月)
華州周大夫宴席(841年)
淮陽路(841年)
東南(841年)
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841年左右)
贈子直花下(842年)
灞岸(843年)
大鹵平後移家到永樂縣居書懷十韻寄劉韋二前輩二公嘗於此縣寄居(844年)
永樂縣所居一草一木無非自栽今春悉已芳茂因書即事一章(845年春)
春宵自遣(845年)
自喜(845年)
寄令狐郎中(845年)
獨居有懷(845年)
春日寄懷(845年)
韓碑(847年離京以前)
離席(847年)
五松驛(847年)
荊門西下(847年)
岳陽樓(847年)
深樹見一顆櫻桃尚在(847年4月)
晚晴(847年夏)
寓目(847年盛夏)
桂林道中作(847年秋)
江村題壁(847年10月)
高松(847年冬)
贈劉司戶蕡(848年春)
北樓(848年)
思歸(848年2月後)
亂石(848年左右)
燈(848年左右)
潭州(848年6月前)
搖落(848年秋)
楚澤(848年8月)
歸墅(848年8月)
九月於東逢雪(848年秋)
夢令狐學士(848年秋)
陸發荊南始至商洛(848年秋)
腸(848年左右)
驕兒詩(849年新春)
流鶯(849年春3月)
哭劉司戶二首  其一(849年秋)
越燕二首(850年)
蟬(850年)
房中曲(851年春)
詠懷寄秘閣舊僚二十六韻(851年夏以後)
辛未七夕(851年)
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讌作(851年)
昨夜(851年秋)
杜工部蜀中離席(852年初)
西溪(悵望西溪水)(852年春)
李夫人三首(852年秋)
二月二日(853年)
初起(853年)
楊本勝說於長安見小男阿衮(853年10月)
寓興(853或854年)
柳(柳映江潭)(851-855年)
柳(曾逐東風)(853年左右)
夜雨寄北(852-855年)
憶梅(854-855年)
天涯(854或855年)
籌筆驛(855-856年)
聖女祠(二首)、重過聖女祠(836-856年)
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余方追吟「連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856年)
正月崇讓宅(858年)
井泥四十韻(858年)
錦瑟(晚年)

[不編年詩]
夢澤
華嶽下題西王母廟
瑤池
海上
小桃園
茂陵
海上謠
碧城三首 其一
嫦娥
無題(相見時難)
無題二首(鳳尾香羅)、(重幃深下)
北齊二首
賈生
樂遊原

考證
經常引用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58921
  • EISBN:978957085949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3MB

图书试读

綜述
 
  談起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人們往往不假思索就會提起李白、杜甫二人。但其實唐代還有成就足以與李、杜並駕齊驅,詩作讀了令人難以忘懷的一位大家,那就是李商隱。李商隱詩最突出的特點,可以簡單歸納為三個字:好而難。而其「好」與其「難」可說是一體的兩面。
 
  我們先來看難的一面。商隱詩多半感情很深、很濃、很重,而負載這些深而濃而重的感情的,又是組織很嚴密、邏輯(或說理路)很曲折、意象很新異、句法又往往多變化的形式。這樣的感情與形式本來就不易掌握,再加上直到不久之前,商隱的生平事跡始終宛如一團迷霧,讀者拿起一首詩來,不知它作於何時、作於何地、因何人而作、因何事而作,要了解其意蘊自然就更難上加難了。但是當理解商隱詩的這些障礙被一一清除,甚或由障礙化為助力的時候(例如不困於其嚴密組織,轉而欣賞其結構之美),商隱詩的特別的「好」就逐漸「脫穎而出」了。
 
  本書的目標就在於選出商隱寫得較成功、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掃除包圍這些作品的障礙,讓讀者順利地欣賞到它們好的地方。但由於本書基本上是詩歌選注,不是專題研究論文,所以我在顯示商隱詩組織之嚴密、邏輯(理路)之曲折等特色時,大概都只在解說某些詩作時順便點出。例如:我在講解〈別薛巖賓〉和〈獨居有懷〉時會指出前者的「曙爽行將拂,晨清坐欲凌」和後者的「蠟花長遞淚,箏柱鎮移心」句法結構很特異。但是我不會在同一個地方搜集書中所有結構特異的句子加以討論。那樣的工作就留待寫專題論文的人去做了。
 
  為了掃除讀商隱詩傳統上最大的障礙,本書在有必要且資料許可的範圍內,每首詩都作繫年考證,然後依年代排列先後。為了避免繫年考證部分對某些讀者構成負擔,書前又剪裁那些考證的內容,撰成〈李商隱傳略〉一種,指出商隱生平大要及其與商隱詩歌創作的關聯,以便讀者可以隨時輕易查到商隱各個詩作的創作年代和背景。
 
  李商隱的生平在馮浩、張采田、劉學鍇等人的努力下,已有了一個相對清晰的輪廓。只有他的生年以及自837年進士及第後至842年為祕書省正字前的行蹤至今仍有較多模糊的地方。為了釐清這些模糊點,我寫了兩篇考證文章,附於書末。其結論要點大多已吸收於書中詩作繫年及詩歌講解之中。因此,讀者如果對閱讀考證文章會感到困擾,也可以略過不看。
 
  李商隱的詩因為好而難,實際上被傳誦的程度顯然不及其名氣。先來看看一般廣為世人傳誦的其他詩人的佳句。這種詩句泰半是直白曉暢的警句,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又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李商隱的絕句其實也有許多出類拔萃的警句。如「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瑤池〉);「晉陽已陷休廻顧,更請君王獵一圍。」(〈北齊〉其二);「灞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灞岸〉);「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遊原〉)。但是由於它們所表達的體悟比較曲折,表達的方式又比較間接,多半還用上典故,遂使得它們乏人問津。除了「夕陽無限好」二句外,莫說乏人傳誦,可能連讀過的人都很少了。
  
  其次,來看看唐人很擅長的五言律詩。李商隱桂林時期的五律量多而且質精,雖說不能凌駕出名的杜甫成都時期的律詩(包括五、七律),要說與之比肩,應也當之無愧了。但是由於前面說過的李詩感情深而濃而重,不像杜甫那樣雖有深情,卻往往表達得平淡、輕靈,讀起來就較有沉重的感覺。如名詩〈北樓〉:
 
  春物豈相干,人生只強歡。
  花猶曾斂夕,酒竟不知寒。
  異域東風溼,中華上象寬。
  此樓堪北望,輕命倚危闌。
 
  和比較不那麼出名但其實一樣傑出的〈九月於東逢雪〉:
 
  舉家忻共報,秋雪墮前峯。
  嶺外他年憶,於東此日逢。
  粒輕還自亂,花薄未成重。
  豈是驚離鬢,應來洗病容。
 
  再加上難,這些詩同樣沒有獲得應有的珍視。
 
  不過商隱詩往往有一種感傷淒美的情調,一種一往情深的情懷。這是很少其他詩人可以比擬的。很多人喜歡上商隱詩就為了這點。所以儘管再難,商隱詩自有其歷久不減的仰慕者。只要掃除了欣賞這些詩的障礙,相信商隱詩會更大放異彩。總而言之,好而難的商隱詩是專門留待有緣之人的。
 
  以上講的是商隱在內容和體式上比較傳統的詩。商隱比較創新、比較前衛的詩作所獲得的回應就與此很不一樣。在這些創新前衛的詩中有一部分是具有李賀詩特色的,如〈海上謠〉、〈茂陵〉、〈碧城〉。另一部分是商隱獨創的,如為數眾多的無題詩,出名的例子如〈無題〉(颯颯東風)。這些詩獲得意外熱烈的反應,彷彿要變成商隱詩的招牌似地。
 
  再有一小部分可說是商隱嘔心瀝血、苦心孤詣的詩作。如〈燈〉、〈腸〉、〈獨居有懷〉,還有一向很少人留心到的〈詠懷寄祕閣舊僚二十六韻〉等。這幾首詩或牽涉到詩人與某一宦途得意的舊識的尷尬關係,或牽涉到詩人在官場的狼狽處境,大概由於詩人內心鬱積的話不能明白講出來,所以他選擇用極特殊的章法、極怪異的句法來寫,讓讀者無法輕易探其底蘊。如此一來,一則他不必擔心寫出後會招來負面的反應,二則讀者得用心琢磨詩人的意旨,而不會把詩輕鬆隨意地看過去,可謂一舉兩得。所以我認為這幾首詩是詩人嘔心瀝血之作。但令人意外地這些詩即使專攻商隱詩的學者也不太注意。其實它們也自有它們細密、新奇、優異之處。不被注意,主要在難而已。所以,所有這些創新、前衛之作都應該有機會能展現其特點,給後人作參考、借鏡。
 
  若要從生平的角度來看商隱的詩歌創作,則大致可依循下面的線索。早年的商隱積極尋求仕進,這方面的好詩就很豐富。如〈初食笋呈座中〉、〈無題〉(何處哀箏)等。二十七歲進士及第為祕書省校書郎後,在官場上拚搏,面對國家政治亂象不忌發出直率批判,即使遭遇挫折,也再接再厲,鬥志昂揚,這些顯現於詩中的有〈無題〉(照梁初有情)、〈行次西郊作一百韻〉、〈荊山〉、〈華州周大夫宴席〉等。直到他結婚以後,母死守喪,官職暫停,緊接著岳父又薨於前線,使他依傍盡失。他在永樂躬耕數年,身體衰弱,經濟拮据,而換得的只是回朝繼續當他卑微的祕書省正字,連養家活口都有困難,他的銳氣似乎才開始銷磨。
 
  決定入鄭亞幕是他生命的轉折點。這表示他為了經濟所逼,終於放棄了在京城致身通顯的想望。從此以後,除了短暫的、痛苦的太學博士生涯外,他輾轉於不同幕府,薄宦謀生,顯達只成一個無從實現的夢。這時期,他的詩主要就以懷念京城長安和家鄉親人為主,很少再見到早年的鬥志了。
 
  世人常說,詩窮而後工。這於商隱似乎不盡適合。前面說過,他早年入仕前、入仕後在官場拚搏時,都鬥志昂揚,詩如其人。後期在幕府裡遠離京城,升遷無望,可算是窮了。但他的詩只是工於寫懷念京城舊鄉之情。可以說,不同處境給了他不同刺激,讓他寫出不同主題、不同氣氛的好詩。他的詩並不隨處境和歲月而進步,而是隨處境和歲月而變化。
 
  總而言之,商隱詩的成就面相當廣。讀者在能排除讀懂它們的障礙之後,應該廣泛欣賞或學習這些作品。不要自我設限,只挑少數合脾性的詩作閱讀,以免入寶山而空手回……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抓住了我的目光,「細說李商隱」這幾個字,讓人忍不住想一探這位唐代大詩人的究竟。我一直對晚唐的詩歌情有獨鍾,那種在時代轉折點上,詩人們既有盛唐的餘韻,又隱含著步步緊逼的頹勢與哀愁,讀來格外有味道。李商隱的詩,更是以其用典之深、意象之隱晦、情感之纏綿著稱,簡直是個謎團,需要細細品味才能窺見一絲真貌。光是想像作者如何抽絲剝繭地剖析他那些似懂非懂的篇章,我就已經心癢難耐。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學術性的考據,更能帶領我們走進那個霧裡看花、愛恨交織的文人世界,讓我們這些讀者也能體會到,所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背後,那種時代與個人命運交織的無力感。這樣的深度解讀,才配得上李商隱這位風格獨樹一幟的大師。

评分

最近總覺得生活裡少了一點詩意,總是在忙碌的瑣事中打轉,閱讀的質量也跟著直線下降。這本關於李商隱的書,或許就是我需要的「精神處方箋」。我記得以前在大學時代讀李商隱的詩,總是被那種濃到化不開的哀愁所吸引,特別是那些描寫愛情、離別的篇章,讀完後心頭總會悶悶地糾結許久。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嶄新的視角,去理解他詩歌中那些難以捉摸的典故和雙關語,畢竟有些詩句,光靠自己猜測,永遠摸不到作者真正的意圖。如果能藉由這本書,重新建立起與這位詩人之間深刻的情感連結,那將是一次非常豐盛的心靈之旅。畢竟,讀詩不只是讀文字,更是與古人的靈魂對話啊。

评分

讀古人的傳記和詩歌賞析,最怕的就是那種過於僵硬、像在背誦年表一樣的寫法。李商隱的魅力就在於他的多愁善感和那份深藏不露的才情。我希望這本書在「浪漫淒美」的描寫上能下足功夫,不單單是羅列事實,更要捕捉到那種氣氛。想像著在一個微雨的午後,泡著熱茶,透過螢幕閱讀這位詩人如何將自己的失意與愛戀,編織成千古絕唱,那種氛圍的營造才是關鍵。如果作者能將歷史背景、詩歌語言的精妙之處,以及詩人內心深處的掙扎,三者完美地融合成一種流暢的文筆,讓讀者讀完後彷彿能聞到那股屬於晚唐的、混合著脂粉香與死亡氣息的獨特味道,那麼這本書絕對是值得推薦的佳作。

评分

作為一個在台灣長大,從小接受傳統古典文學薰陶的讀者,我對李商隱的熟悉程度,大概就是那些教科書選錄的幾首名篇。但總覺得,那樣的介紹太過零碎,無法構成一個完整的印象。我希望這本電子書能提供一個連貫的敘事軸線,帶領我這個半生不熟的讀者,從他的早年求仕,到中年的困頓,再到晚年的漂泊,一步步走過他的生命風景。特別是電子書的媒介,或許在編排和檢索上會更方便查找相關的詩作註釋,這對於我們在閱讀時隨時查閱原文會是極大的福音。我期待這趟閱讀體驗是深入淺出,既能滿足我對文學的好奇心,又不至於讓我因為艱澀的術語而望之卻步。

评分

坦白說,對許多人來說,李商隱的詩歌就像是一道高牆,華美卻難以攀登。他那種獨特的「香艷」與「淒清」並存的風格,常常讓人感到既著迷又挫折。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非常親民,強調「細說」與「生涯」,這暗示著作者不會只停留在詩句的文字遊戲上,而是會將詩人的生平際遇,特別是那些撲朔迷離的感情生活,與其創作緊密地結合起來。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他與令狐綯派系的恩怨糾葛,以及他那些「無題」詩背後真正的指涉對象。如果能將這些枝微末節串聯起來,拼湊出一個更完整、更人性化的李商隱形象,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可限量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