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障礙──逃不出的學習噩夢 (電子書)

學習障礙──逃不出的學習噩夢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意中
图书标签:
  • 學習障礙
  • 特殊教育
  • 閱讀障礙
  • 寫作障礙
  • 數學障礙
  • 學習困難
  • 兒童發展
  • 教育心理學
  • 輔導
  • 親職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們智力正常,卻看不懂、寫不出字……
王意中心理師說──在超過兩千場的演講中,
最難詮釋的,就是「學習障礙」。
 
  ▍你能理解看不懂字的痛苦嗎?
  ▍字體殘破、上下左右顛倒──
  ▍這,就是閱讀障礙孩子眼中的世界。
 
  學習障礙,絕對不是態度、專注力的問題。
 
  學障孩子「想做卻做不到」的學習困境時常被忽略。他們長期被誤解、嘲笑、背負著大人不合理的期待,即使努力表達自己的困難、委屈與挫折,依然不被重視。孩子的訴求遭到漠視,笑容漸漸隨著達不到大人的要求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情緒低落、焦慮,甚至轉為憤怒,或讓自己成為真正的搗蛋鬼,好分散大人的注意力……
 
  ▍學習障礙的根源,是神經心理功能異常。
  ▍要學障孩子和大家一樣,是強人所難。
 
  演講、諮商無數的王意中心理師說:「在超過兩千場次的演講經驗中,最難以詮釋的,就是學習障礙。」足見學習障礙在家庭與教學現場多麼容易被忽視與誤判。
 
  學習的方式不是只有一種;學障孩子的學習問題,也不能以「認真/不認真」的二分法判定。本書以淺顯易懂而寫實的故事案例,說明學障孩子的困境,帶領親師透徹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與心聲。
 
  孩子需要的,不是「要專心、要努力」的提點。先理解,再接納,才能為孩子建立信心,應變出更有彈性且因材施教的教學與教養環境,陪伴孩子發展出自己的一片天。
 
  ▍王意中心理師的沉重呼喊……
  饒過孩子吧!
  身為大人的我們,請讓自己多些變通,不要再執著了。
  學習的輸入與輸出方式,真的沒有非得如何不可。
  即便讀寫能力不通,一定還有其他生存之道。
  饒過孩子吧!
 
名人推薦
 
  仙女老師 余懷瑾(TED講者)
  趙文崇(埔里基督教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
  專文推薦
 
  神老師&神媽咪 沈雅琪(資深教師)
  陳映庄(小兒科醫師、三寶爸)
  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醫師)
  劉安婷(TFT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盧蘇偉(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蘇明進(國小教師)
  心疼推薦
 
  ◎仙女老師余懷瑾:「推薦焦慮孩子學習的家長和老師先打開目錄,挑出您想看的章節,您會發現這本書是解藥,意中老師是愛的使者。不管您的孩子是不是學障,當他學習有困惑時,我們能從書中理解他的無奈,也能應用方法陪伴與支持孩子。」
 
  ◎學障權威、小兒神經科醫師趙文崇:在台灣,學習障礙已成為需要特殊教育協助最多的學生。本書作者詳細觀察學障生在課業上的掙扎與心理的困惑,也看到他們和家庭、老師、同學間的互動中,所產生的誤解和對立。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仍然有效,但我們要思考的是:要治療什麼?要預防什麼?在學障孩子漫長的生命旅程中,他們所需要的治療是,讓他們明白且接受自己的學習方式與他人不同;預防因對學習體質不同而適應不良,所產生的長期心理障礙。
书名: 学习的奇遇:点亮天赋,拥抱成长的无限可能 作者: 张明轩 出版社: 启航文化 页数: 420页 装帧: 精装,附赠思维导图手册 --- 内容简介: 《学习的奇遇:点亮天赋,拥抱成长的无限可能》 是一本深刻探讨现代教育理念、挖掘个体潜能、并提供一套全面、可操作性强的“全景式学习提升系统”的重量级著作。本书旨在打破传统教育中“一刀切”的僵化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个独特的学习路径和内在驱动力。 本书的结构精妙,分为“破除迷思”、“认知重塑”、“工具箱升级”、“实践导航”和“未来展望”五大板块,层层递进,引领读者从根本上理解“学习”的真谛,并掌握实现高效、快乐学习的秘诀。 第一部分:破除迷思——重估学习的本质与价值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学习”的定义是否已经滞后?本书开篇即对当前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几个核心误解进行了尖锐的剖析。 1. 效率的陷阱: 作者挑战了“时间等于产出”的线性思维。我们常常陷入无休止的刷题和填鸭式灌输,却忽视了深度理解和知识内化。本部分详细论述了“慢学习”的价值,即给予大脑足够的加工时间,如何通过有意识的休息和间隔重复,反而能建立更牢固的记忆网络。 2. 智力的神话: 许多人将学习的成功简单归因于“聪明”与否。张明轩教授通过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证明了“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的决定性作用。书中提供了详尽的案例,说明了如何通过调整对失败的看法,将挑战转化为成长的催化剂。我们学习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如何学习、如何适应变化的能力。 3. 动机的黑洞: 外部奖励(如分数、排名)是如何扼杀内在学习动力的?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强调“自主性、胜任感和关联性”是驱动终身学习的三大核心要素。读者将学会如何设计学习环境,让学习从“不得不做”转变为“渴望探索”。 第二部分:认知重塑——掌握大脑的运作规律 了解大脑如何工作,是优化学习策略的基础。本部分内容极其硬核,但作者以清晰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使复杂的认知科学变得平易近人。 1. 记忆的铁三角: 深度解析了工作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之间的动态关系。着重介绍了如何利用“组块化”(Chunking)技术,将零散信息整合成有意义的结构,从而极大地扩展工作记忆的容量。 2. 注意力的稀缺资源管理: 在多任务干扰盛行的今天,注意力已成为最宝贵的资源。本书提出了“单任务聚焦流”(Single-Task Focus Flow)的训练方法,包括呼吸调节、环境优化以及识别并消除“注意力窃贼”的实用步骤。 3. 情感与学习的交织: 情绪对信息处理的影响不容忽视。书中详细阐述了“积极情绪预热”对信息接收的促进作用,并提供了一套“压力缓冲技术”,帮助学习者在面对高压考试或复杂任务时,保持清晰的思考能力。 第三部分:工具箱升级——构建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论 本书超越了传统的“番茄工作法”或“康奈尔笔记法”,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习阶段灵活组合的“适应性学习工具集”。 1. 主动回忆的艺术(Active Recall Mastery): 强调了“测试效应”的巨大威力。书中提供了超过二十种主动回忆的实操方法,从费曼技巧(Feynman Technique)到闪卡构建的精确标准,确保知识被真正提取和固化,而非仅仅被识别。 2. 跨学科联想的思维导图: 专门介绍了一种高级的思维导图构建法——“多维关联图”。这种方法鼓励学习者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将孤立的知识模块编织成一张复杂的知识网络,显著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 视觉化叙事的魔力: 针对抽象概念,本书提供了一套将复杂逻辑转化为可视化故事的技巧。通过故事板、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的构建,让概念“活”起来,便于长期记忆和快速复述。 第四部分:实践导航——从理论到卓越的阶梯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本部分将理论工具落地,聚焦于实际学习场景中的应用策略。 1. 深度阅读与批判性吸收: 如何在阅读专业文献或长篇论述时,既保证速度又不牺牲理解深度?书中教授了“三遍阅读法”的精细化流程,以及如何通过提问驱动阅读(Question-Driven Reading)来引导作者的思路。 2. 项目式学习的闭环设计: 引导学习者将所学知识投入到实际项目中,无论是工作报告优化还是个人技能提升。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最小可行性学习项目”(MVLP),快速验证学习成果。 3. 有效反馈的获取与利用: 许多学习者害怕反馈,或不知道如何解读反馈。本书提供了一套“建设性反馈吸收框架”,教导读者将批评转化为改进路线图,实现螺旋式上升。 第五部分:未来展望——终身学习者的远见 展望未来,技术迭代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这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个具备强大“学习韧性”的终身学习者。 书中探讨了新兴技术(如AI辅助学习工具)如何融入学习流程,但核心仍在于人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它鼓励读者将学习视为一场永无止境的冒险,拥抱不确定性,并持续探索自我潜能的边界。 《学习的奇遇》 不仅仅是一本学习指南,它更是一次对传统教育思维的深刻反思,一幅指引个体实现自我超越的路线图。它相信,每一个个体都拥有惊人的学习能力,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钥匙”,开启属于自己的成长之门。适合所有希望提升学习效率、重燃学习热情的学生、职场人士、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对自我成长抱有热忱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教育部部定講師、《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Baby Home》駐站專欄作家、《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作家、《國語日報》專欄作家。
 
  於宜蘭成立宜蘭縣第一所經衛生主管機關合法立案之心理治療所,目前演講場次已超過2000場,是許多家長與老師心中極為信賴的心理師。
 
  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第一屆碩士畢業,曾擔任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及國軍八○二總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並曾於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擔任兼任講師。
 
  合作經歷,包括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校園系統(輔導諮商及特教服務)、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幸夫愛兒園、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財團法人赤子心教育基金會及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等,提供心理專業服務。
 
  於網路上,經營「王意中部落格」,分享早期療育及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等資訊,部落格的參觀人次已突破四百萬!
 
  著有《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為博客來親子教養類年度暢銷書。其他著作包括《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陪伴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不讓你孤單──破解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固著性與社交困難》、《戒掉孩子的拖延症》、《資優生教養的頭痛問題》、《你被孩子3C勒索嗎?》、《為什麼孩子要說謊?──心理師親授的210個誠實力指南》、《孩子不專心,媽媽怎麼辦?》、《爸媽忘記教我的事?──愛朋友也愛自己,教孩子受用一生的人際力》、《301個自閉兒教養祕訣》、《301個過動兒教養祕訣》、《不吼不叫,激發孩子內在學習力》、《拆解孩子的青春地雷》、《誰讓孩子變成失控小惡魔?──從情緒管理開始,教出講理好孩子》、《標準答案──臨床心理師的大格局教養》、《孩子不敢說的40個成長困惑》。
 
  【王意中部落格】blog.xuite.net/atozwyc/blog
  【王意中的301個過動兒教養祕訣網路讀書會】www.facebook.com/301ADHD

图书目录

【推薦序】孩子學不會沒關係,老師和媽媽陪你換條路走 ◎仙女老師余懷瑾
【推薦序】學障生需要的「治療」,和你想的不一樣 ◎趙文崇
【寫在前面】我為學習障礙寫一本書

第一章 被誤解的學習障礙
逃不出「重複擦掉」的噩夢──誰願意重寫、重寫、又重寫
隱藏的「自卑感」令人窒息──不敢告訴別人「我看不懂字」
「無所謂」是一種自我放棄──內心遍體麟傷,卻無力修復
「寫了就忘」的不斷折磨──誰能理解書寫障礙的掙扎與矛盾
有苦自己吞的「隱性」特殊生──表面看不出的閱讀障礙

第二章 學習障礙帶來的限制
無法言喻的困難──逃脫不出困局,只好消極應對
無能為力的挫折──孤立無援,讓人徹夜難眠
無言以對的指責──「多練習,就會了」是風涼話
無力維持的自信──從接受自己的脆弱開始,激發信心
無交集的親子關係──以「激勵」,接住孩子下墜的心

第三章 學障孩子的痛苦
「別再叫我笨蛋!」──老師請避免錯誤示範
「我真的不是故意跳行、漏字。」──這種無奈,誰能理解?
「雖然書寫很無力,但我不放棄。」──多點寬容,多些可能
「我也不想跟自己同一組。」──分組是學障兒永遠的痛

第四章 面對學習障礙的彈性
與其強攀高牆,不如從旁繞過──別執著於「非得如何不可」
孩子,你不需要什麼都懂──接納自己的限制,發現自己的無限
搗蛋,是一種「走投無路」的表達──以搗蛋掩飾學習困難
學習障礙不等於「學習低成就」──別錯誤連結,相提並論
別只看見分數──墊底的人生,誰都難以忍受

第五章 方法對了,親師生三贏
「老師」是提升專注力的最佳良藥──突破教學上的盲點
責怪很容易,代價卻高昂──謝絕對孩子的冷嘲熱諷
找對方法,才不會白努力──讓親師生走出無能為力的困境
量身訂作「輸入」與「輸出」──學障兒也可以是績優股
你的看見與肯定,帶給孩子動力──友善對待的重要性

第六章 學習障礙孩子的特殊需求
老師,請別再說「不公平」──學障兒應有的特教權益
學障並非單純是專注力問題──及早發現異樣,把握黃金時機
動輒得咎,別踩到那條「火線」──學習障礙與亞斯之間的鑑別
「成績那麼好,哪來的障礙?」──資賦優異伴隨學障的誤解
「我不是愛因斯坦,我只需要一點點天空。」──貼近孩子的需要

【後記】饒過孩子吧!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62577
  • EISBN:978986406255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1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孩子學不會沒關係,老師和媽媽陪你換條路走 
仙女老師余懷瑾(TED講者)
 
  我曾經是公立高中老師,擅長班級經營和課程設計。
 
  我在TED上有一段發人深省的演說,「一堂由老師以身作則的生命教育」。六分鐘的影片,我說了兩個故事,想讓家長和老師明白,大人帶頭做,孩子看著看著才會做。故事裡的主角,恰恰好是身心障礙學生。
 
  以弱勢學生作為演講的主題,是因為關鍵少數受到重視,才是邁向教育平權之路。經常有學校邀請我主講特教講座,我都聚焦在打造友善的學習氛圍,尊重與包容每一個獨特的個體,也因此結識許多盡心盡力的特教老師。
 
  特教老師跟我分享他們的工作,協助的是學習弱勢的孩子,也說校園中特殊生人數最多的,是學障。這些學生不容易從外觀上判定,智力正常,或在正常程度以上,看起來聰明精靈,能言善道,四肢健全,追趕跑跳,但是課業表現上卻不盡理想,常被認為不夠努力、偷懶散漫。事實上,讀書寫字對他們來說是極大的挑戰。
 
  不曾經歷過學習困境的人,很難體會怎麼有人學不會。也難怪有些老師與家長極為用心,面對孩子始終跳行跳字的閱讀,或者搞不清字體左右邊該如何書寫,對孩子多所責備。這兩種經驗我都有過。孩子學不會的挫折感,曾經在我眼前上演過無數回;家長教不會孩子的無力感,更是日日夜夜讓我揪心。
 
  我的女兒安安,早產,八百多公克,產程缺氧導致腦性麻痺,醫師說她這輩子注定癱瘓。我積極地帶她復健,期望她能夠行動自如;參加認知課程,希望她能夠與外界對話。我心裡早有準備,她就是個學習很慢、很慢、很慢的孩子。
 
  我以為心態上做足了萬全的準備,但行動還是跟不上情緒。六歲前,串珠串不進,半小時一顆也串不進,手指頭不靈活,話講不清楚,我忍不住放聲罵她。接下來的畫面,大家可想而知,安安放聲大哭,更加恐懼學習,得花更多時間安撫。一整天下來,這樣的情節重複不知道多少遍,淚水淹沒了生活,日子過得荒腔走板。
 
  小學一年級,其他孩子們輕鬆地描著ㄅㄆㄇ的習字本,安安怎麼樣就是無法依著簿本上的線條書寫。我抓著她的手練習,再放手讓她自己寫,重複著一樣的動作,仍舊無法依樣畫葫蘆描出線條。不得已,只好拜託老師讓她直接學寫ㄅㄆㄇ,跳過描寫的過程,理由是她不會描。很多人問我:「描字不是比較簡單嗎?怎麼不會描呢?」告知老師安安的狀況,講的次數過多,連我也覺得尷尬。不過,這就是事實。
 
  愈接近就寢時間,作業無法完成,就愈沒有耐心。我不自覺地嗓門愈來愈大,幾近嘶吼,安安愈來愈卑微,就像被縮小燈照到了,縮得小小的。作業一天寫得比一天晚,沒有寫完的時候,我還是一題題地教,明明知道她學不會。就像填鴨,自以為教完了,她抄了答案在習作本上就會了,這不過是自欺欺人。一直到我的班上出現了能力弱勢的身心障礙學生,我學著放慢腳步等他,也為安安的學習帶來契機,「慢慢來,我等你」成了我的經典名言。
 
  當出版社邀請我為王意中老師新書寫推薦序,我義不容辭地允諾了。書裡的許多場景和對話,活脫脫像是記錄著童年的安安。意中老師溫暖而細膩的文字,撫慰了過去的我。更讓我感到激動的是,將有無數在家庭與校園中被忽視或誤判的學障孩子,因為這本書問世而能找到學不會的理由,不需要承受過多的責備與壓力。光想到這裡,我有種普天同慶的快樂。
 
  書中用故事案例,讓大家理解學障孩子所面臨的問題,點出了學障為什麼會被誤解,學障帶來的限制與痛苦,也為親師生鬆綁,教我們如何面對學障生,調整思維。心態轉變就能因材施教,給予彈性,用肯定取代責備。不要被分數框架,孩子換條路走,看看不同的風景也挺好的。
 
  推薦焦慮孩子學習的家長和老師先打開目錄,挑出您想看的章節,您會發現這本書是解藥,意中老師是愛的使者。不管您的孩子是不是學障,當他學習有困惑時,我們能從書中理解他的無奈,也能應用方法陪伴與支持孩子。謝謝老師寫了這麼棒的書嘉惠人間。
 
推薦序
 
學障生需要的「治療」,和你想的不一樣 
趙文崇(埔里基督教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
 
  引發幼童在進入學齡之後,學習低成就的原因很多,「學習障礙」是原因之一。在醫學界稱為「特殊發展性學習障礙」。
在台灣,學習障礙已成為需要特殊教育協助最多的學生。他們的困難,不像腦性麻痺兒的困難是「非進行性」的「運動」障礙。腦性麻痺兒的傷害是停留在一個時間點就不再惡化,而嬰幼兒的中樞神經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只要接受適當的復健療育,功能會日漸改善。
 
  我們關心學習障礙,因為它是外表看不出來的隱性障礙,卻有著慢性病的本質。孩子的核心困難會轉變:嬰幼兒時期,語言的發展呈現遲緩的現象;入學後,學習低成就、習得無助的心理高牆逐漸出現;進入職場、成家立業後,心理的障礙則成為社會溝通很難跨過的門檻。臨床上,我們看到有順利脫困成功的正向案例,也看過失敗的,甚至是以悲劇收場的個案。不過,視這些學障生的成長環境而定,他們日後的學習成長與發展成就,仍有無限的可能。很多的遺憾是可以預先避免的,端看學障生本人、家長、學校與社會,怎樣協助學障生建立自己。內心的自我肯定非常重要!
 
  本書作者詳細觀察學障生在課業上的掙扎與心理的困惑,也看到他們和家庭、老師、同學間的互動中,所產生的誤解和對立。這些都會促成日後孩子社會性正向發展的攔阻。
 
  第一章談到一年級的小學生,必須在短期內學兩套以上的視覺語言。中文學習的不友善,包含意符文字和說話語言彼此的不透明,逼得學障生常常看不懂、不會念、不容易記,或寫不好。本章強調,學習障礙是隱性障礙,外表別人看不出來,內心卻自己知道。學障不是殘障,是門檻,是體質。
 
  第二章談到對系統性符號學習的困難,是一輩子的,不是努力就可以痊癒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功不唐捐」、「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長輩們如此諄諄期許,學障生內心卻不是這樣認為。他們在課業上的成就與投入的努力程度常不相配,事倍功微是常事。
 
  第三章談到了學習障礙學生的學業成績不好,並不是因為他笨,而是教學和評量的管道、所用的工具不適合他。由於成績的低下,學障生常常被同班的同學恥笑,而老師無心的口頭禪「笨蛋」,也常會深深刺傷原已遍體麟傷的學障生。學障生的讀、寫、算能力雖然有異常,但是社會溝通的認知學習是正常且完整的。學障生有榮辱之感,對環境刺激有趨避之能。對於課業學習上的低成就,他們內心的痛苦實在說不出來。
 
  第四、五章談到「適性的教育」不是口號,而是真實的解方。學障生對新事物的學習不是不能好,而是需要不同的學習方法。很多異常行為,是反覆經驗失敗、委屈、挫折所產生的異常回應,因此,正確診斷與後續的行為教導及策略介入很重要。不是父母親知道原因就好,不是有適當的特教安置就好,也不是師長包容體諒就好。重要的是,孩子自己要知道、了解自己不同的學習體質。
 
  第六章,作者觀察到所謂「公平性」的問題。每個孩子本來就是不一樣。有人是狀元才,有人是師傅的料子。會讀書的,他們是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不必熬夜就可以有好成績。有些孩子則是師徒制的學習者,從跟隨師父的做法逐漸發揮技巧,有天會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學障生的學習瓶頸在於時間和空間。他們不是學不會,是學得慢。大部分的學障生是做中學,而非學後做;他們是做事的孩子,不是讀書的孩子。因此,在學校的課業上,基本的學習要慢慢來,快不得;學習評量的空間也要有彈性,值得留意。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仍然有效。但我們要思考的是:要治療什麼?要預防什麼?
 
  在學障孩子漫長的生命旅程中,他們所需要的治療是,讓他們明白且接受自己的學習方式與他人不同;預防因對學習體質不同而適應不良,所產生的長期心理障礙。
 
二○二一年九月十六日
 
寫在前面
 
我為學習障礙寫一本書
 
  走進學習障礙孩子的內心世界
 
  我知道自己是個非常敏感的人,也很清楚在人生中,最忌諱被引爆的大地雷就是被誤解,一次觸碰就足夠讓我的內心傷痕累累。所以,實在不敢想像長年以來,反反覆覆、始終處於被誤解狀態的學習障礙(註)孩子,那如同經歷一場又一場無情戰火的內心廢墟,該如何承受。
 
  我不敢想,卻又不能不直視。
  是該走進這群孩子內心世界的時候了。
  對不起,這本書來晚了。從這本書開始,我們該讓學習障礙孩子合理地被看見與被對待。
 
  寫這本書的用意,是希望成為一本「橋梁書」,將長期以來在教室的角落裡、人群中、分數底下,被冷落、被誤解、被忽略與被不合理對待的學習障礙孩子,藉由寫實的描述手法,觸及他們隱而不為人知的感受。
 
  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讓父母與老師明白,孩子的身心特質與學習歷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避免艱澀、複雜的專業詞彙形成閱讀的高牆,造成閱讀上的理解阻礙,進而錯過協助孩子的黃金時機。
 
  從理解「異質性」開始
 
  學習障礙孩子的異質性很大,包括閱讀障礙、書寫障礙與數學障礙。在細膩地瞭解這群孩子之後,讓我們擺脫對孩子的偏見,避免不合理的期待,對孩子產生不必要的誤解與要求。
 
  我們沒有合理地關照與對待這些孩子,在遭受無盡的扭曲、誤解及長期學業低成就的情況下,孩子很容易陷入委屈、沮喪、挫折、無助、焦慮、憂鬱、絕望、逃避、拒絕、放棄、低自尊、低自信及自我傷害等狀態,使得問題更加複雜,情況每況愈下。
 
  父母與老師很容易混淆「學習障礙」、「學習動機低落」與「學業低成就」三者之間的關係。另外有些類型孩子的情況,容易與學習障礙混淆,或者出現共病,我在書中將有詳細說明。
 
  書中,你將發現許多寫實的畫面與身旁的孩子似曾相識,而有所共鳴。這些案例都經過特別的處理。
 
  「神經心理功能」的困擾,造成學習障礙
 
  在超過兩千場次的演講中,最難以詮釋的就是學習障礙,而我常在想現場的聽眾(主要是老師們),他們的需求是什麼。
 
  對於這群孩子來說,選擇適合他們的學習策略,比如調整、修正輸入(例如閱讀)與輸出(例如書寫),會是降低壓力的最主要關鍵。但是這一點很容易與第一線老師相衝突。別的不說,工作量增加,就會讓老師望而卻步。
 
  很現實地,教學現場的老師已經很忙了,假如我告訴老師「你們應該額外再怎麼做……」,大概會讓老師想翻白眼吧,覺得這位心理師實在太不貼心,也太不切實際。
 
  其實,如果父母與老師在心態上願意改變,至少,相信這些孩子並不是故意的,他們確實是在「神經心理功能」上有不為人知的困擾,就能重新看待這群孩子的學習方式,進而做一些些小小的改變。
 
  一本書的力道或許微弱,很容易消失在茫茫書海中,但我相信當你翻開書閱讀,這本書的力道就會逐漸增強。有更多人看見,就有機會讓這群孩子多一些被瞭解的可能,這是我的小小奢望及期待。
 
  【註】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第十條:
  本法第三條第九款所稱學習障礙,統稱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注意、記憶、理解、知覺、知覺動作、推理等能力有問題,致在聽、說、讀、寫或算等學習上有顯著困難者;其障礙並非因感官、智能、情緒等障礙因素或文化刺激不足、教學不當等環境因素所直接造成之結果。
 
  前項所定學習障礙,其鑑定基準依下列各款規定:
  一、智力正常或在正常程度以上。
  二、個人內在能力有顯著差異。
  三、聽覺理解、口語表達、識字、閱讀理解、書寫、數學運算等學習表現有顯著困難,且經確定一般教育所提供之介入,仍難有效改善。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心頭一緊,**學習障礙──逃不出的學習噩夢**,簡直是直擊許多家長和老師內心深處的痛點。最近身邊剛好有朋友的孩子在學校裡被貼上了標籤,無論怎麼補救、怎麼努力,那種挫折感像一層甩不開的陰影,讓孩子和大人都快喘不過氣。讀到這樣的書名,我會立刻聯想到那種無助感——那種明明付出了雙倍的努力,卻始終無法在課業上看到起色的無力。我想,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些不同於傳統教育框架下的視角,讓我看看,除了不斷地刷題、補習之外,是不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或者更人性化的支持方式可以被我們看見。畢竟,教育不該是單向的灌輸,尤其對於那些「慢了半拍」的孩子來說,找到那個屬於他們的開關,比逼他們跟上別人的腳步來得重要得多。期待它能帶來一些實質、可操作的指引,而不是空泛的口號。

评分

我對這類主題的書籍通常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期待。畢竟,光是「學習障礙」本身就涵蓋了非常廣泛的類型,從閱讀理解、書寫、數學邏輯到專注力問題,成因和介入方式可能天差地遠。一個好的指南必須具備極高的辨識度和區分能力,不能將所有困難的孩子一概而論。我比較擔心的是,內容會不會過度偏重於某一種特定的障礙類型,而讓其他面臨困難的讀者感到疏離或不適用。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決策樹或評估工具,幫助讀者初步判斷問題的核心可能在哪裡,並且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習困難,提供一套具備實證基礎(evidence-based)的介入策略,那就太棒了。台灣的特教資源雖然有在發展,但很多時候家長還是感覺資源分散、資訊混亂,一本能統整且具備實用性的參考書,是迫切需要的定海神針。

评分

說實話,市面上探討教育議題的書籍多如牛毛,但真正能讓人讀完後覺得「茅塞頓開」的並不多,大部分內容總是在重複強調早期發現、早期療育的重要性,或者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的分析,對於實際操作層面的著墨非常淺薄。這本**學習障礙──逃不出的學習噩夢**,如果能深入挖掘那些藏在學習困難背後的生理或心理機制,並且用比較貼近台灣在地教育體系的脈絡來呈現,那將會是非常有價值的。我特別好奇它如何處理那種「習得性無助感」——當一個孩子反覆經歷失敗後,他會主動放棄,這時候要如何重建他的自信和動機?這不是單靠愛心就能解決的問題,它需要非常細膩的策略設計。如果書中能提供幾個真實案例的深度剖析,展示從發現問題到成功轉變的完整路徑,那種參考價值會遠超過空泛的理論論述,畢竟,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理論,而是「我現在可以怎麼做」的具體行動指南。

评分

每次看到與「障礙」相關的書籍,我總會忍不住思考,我們社會對「正常」的定義是不是太狹隘了?尤其在競爭壓力極大的台灣升學體系下,任何與主流學習模式不符的特質,都很容易被標籤化為「問題」。這本書的標題用「噩夢」這個詞,我覺得選得非常精準,因為對許多身處其中的家庭來說,那種日復一日的焦慮和不確定性,確實像一場醒不過來的惡夢。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在教導如何「矯正」這些孩子,更重要的是,能引導讀者(無論是家長、師長還是未來的雇主)去理解「差異性」的價值。如果我們能跳脫出傳統的智力測驗框架,去欣賞這些孩子在其他領域可能擁有的獨特天賦和視角,那麼「學習障礙」或許就不再是阻礙,而是一種不同的天賦展現方式。這需要觀念上的徹底翻轉,期望這本書能助推這樣的思維轉變。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顯然是試圖揭開那些隱藏在家庭與教室背後的掙扎面。我相信,很多家長在深夜裡翻閱這本書時,可能會帶著一種「終於有人懂我」的心情。除了結構性的問題,這種長期的心理消耗也是教育現場中常常被忽略的一環。如果這本書能探討到「照顧者自我關懷」的重要性,不只是告訴我們如何幫助孩子,也提醒我們如何維持自己的心理健康,那將是非常細膩且人性化的設計。畢竟,照顧一個有特殊需求的學習者,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衝刺。它需要整個支持系統的穩固。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在冰冷的專業術語和沉重的教育責任之間,找到一個溫暖且務實的平衡點,讓讀者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