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不易,請溫柔以對 (電子書)

教學不易,請溫柔以對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俊賢
图书标签:
  • 教育
  • 教学
  • 教师
  • 育儿
  • 心理
  • 成长
  • 自我提升
  • 沟通
  • 亲子关系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教學不易,溫柔以對」並不是什麼心靈雞湯的口號,而是這幾年作者在課室裡、課室外的心得以及收穫。教學不易,因為老師們在不斷學習;溫柔以對,因為師生彼此之間都要多一點的體諒和善解。

  本書分為五個部分:(一)同學,希望你知道;(二)借力使力,讓教學有亮點;(三)你想知道的,新加坡老師;(四)掌聲,是給自己的溫柔提醒;(五)謝謝您,我的老師們。這五個部分的36篇文章,都是作者腦海中深刻的體驗和記憶,如今終於可以化為文字與大家分享,實為興奮之事。

  教書育人、育人教書,許多人對於老師們有著各種期待與冀望。有時候這些過高的要求卻壓垮了許多好老師。正因為教學不易,我更希望大家在讀完這本書以後,不管你的身份是家長、學生、同事、還是某一個剛好看完這本書的老師,希望你能夠開始對身旁的老師們或者對自己——溫柔以對。

本書特色

  •每一次春風吹拂,幻化成滋潤土壤的雨點,讓遠古的舞雩詠歸的場景再現——眼前再一次,真實的、無拘無束的現實教學場景。

  •大中華地區以外的華文教育,新加坡的「第二語文」讓不少關心教育的人詬病,卻從不曾正視、重視仍然堅守崗位的新加坡華文教師每日的辛勤,以及在一個英語霸權的社會裡,華文該如何自處、生存與傳承。

  •李俊賢不神聖化教師這行業,不刻意美化師生的情誼,他亦步亦趨地實踐教學,點點滴滴地記錄每一次教學機會。「金剛怒目」與「菩薩低眉」,必須與之切換的日子,除了是教學所需,也修煉了自己的心性,也重修了「人生」這一門課。

  •老師是一份「人」的工作,因此其意義也在這是份「不像工作的工作」。教育的性質隨這時代而改變,但是華文老師育人的心卻是亙長不變的。李俊賢用的就是這個「心」,在這個時代去面對社會對教育所帶裡的種種衝擊,時而收穫滿滿,時而卻失望落空——這才是真實的教育,真實的社會。

溫柔推薦

  衣若芬教授、魏月萍教授、宋怡慧、曾裕真、周德成、葉孝忠、楊君偉、黃凱徳

  【各地著名詩人/作家/聯合推薦】
  •這本書是新加坡教育現場的課堂實錄,李俊賢老師寫出教師肩上扛著沈重責任,眼中卻閃爍教學的燦光。他用心設計語文課程,讓學生悠遊學習世界。同時,用情傾聽學生的聲音,給予他們生命提燈的溫暖。教育本來就是百年樹人的志業,願我們和俊賢一樣莫忘初衷,勇敢跨越。同時,我始終相信:陰影的背面就是陽光,俊賢老師為教育人做了最好的示範。——宋怡慧,台灣著名作家、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俊賢一直以來都很乖,那時候他是學生,我是老師,而我其實希望他能壞一點。後來俊賢去當了老師,讀著他的這本新書,我仿佛明白了他當初的「乖」,原來是性格特質中一種早熟的體貼。貫徹於教學理念和行為的求索,俊賢亦步亦趨的實踐,點點滴滴的記錄,超越課堂照本宣科的拘謹,更接近召喚式的使命,必要時委婉,感動則大大聲喊出來,不怕用盡自己全部的溫柔。——黃凱徳,新加坡著名作家、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講師

  •沒有神聖化華文教師這個行業,也沒有美化所謂的「師生關係」,無論是「菩薩低眉」或「金剛怒目」,只依根器教人。俊賢重視教學場域中的溝通,面對學生、同事或家長,把每一個相關的事件齒輪視為關係反思的基礎,認真了解他人,也認識了自我。而課室可以成為一個分享很多東西,實現同感與共感的地方。——魏月萍,馬來西亞蘇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學副教授

  •親切可人的文字底下,與俊賢互動甚至鬥智斗勇的學生,以及他自己為人師表的形象活靈活現。讀者可能恍然覺得自己就是他筆下的一名學生。書中明白告訴讀者,老師不是為人作嫁者,而是「影響」。絕非只是一本給為人師表的心靈雞湯,因為它讓你知道,教書是一份借力使力,是那一道為有緣人開天眼的光。老師是一份「人」的工作,因此其意義也在這是份不像工作的工作。——周德成,新加坡著名詩人、教育工作者

  •現在回想起過去曾經教導過我的老師,我印象深刻的未必是能幫助我考到好成績的老師,而是傳遞給我正確的價值觀的師長,比如人是有缺陷,也會失敗,沒有完美。或是他們告訴我獲取知識的方法不止一種,啟發我對學習的熱忱。看了俊賢的這本書,文字溢滿了作者對教書的熱情及和學生們生動的互動,相信他也會是一個好老師。——葉孝忠,新加坡著名作家
 
深入探索:人文学科的现代挑战与未来图景 本书聚焦于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特别是人文学科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深刻变革、结构性困境以及蕴含的转型机遇。 本书并非对特定教育方法的指导手册,而是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微的分析框架,审视知识生产、传播与价值认同在数字时代所经历的断裂与重塑。 第一部分:知识的边界与学科的迷失 1. 功利主义的幽灵与人文精神的退却 在全球化和技术驱动的经济体系中,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似乎被压缩为“就业能力”的直接产出。这种功利主义倾向对传统人文学科构成了直接的生存压力。本书深入剖析了这种压力如何渗透到课程设计、科研评价乃至学生选择专业的决策过程中。我们考察了“STEM优先”叙事如何边缘化学科,并探讨了在这种叙事下,批判性思维、历史意识、伦理推理等传统人文素养的价值是如何被系统性地低估甚至消解的。 我们通过对不同国家(特别是英美体系与东亚精英教育模式)的政策文件、大学战略报告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削减人文预算、合并院系以及推行“跨学科”但实则“去中心化”的策略,如何无意中削弱了学科的深度与专业性。 2. 史学视野的重构:历史的碎片化与宏大叙事的危机 本部分将历史学置于一个关键的考察点。历史研究不再仅仅是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过去,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在”。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以下现象: 微观转向的过度深化: 虽然微观史、文化史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社会细节的理解,但当缺乏宏大叙事(如社会结构、全球互动)的勾连时,历史知识便有沦为孤立轶事的风险。我们探讨了如何平衡对边缘群体经验的关注与对历史进程驱动力的把握。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的双刃剑: 数据的爆炸性增长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但同时也带来了方法论上的挑战。算法驱动的分析是否可能在无意中固化了现有的数据偏见?我们如何确保技术成为解放历史研究的工具,而非新的知识霸权?本书探讨了历史学家在掌握计算能力与保持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 3. 语言学与文学研究:从文本到媒介的迁移 文学研究面临着媒介革命的直接冲击。随着阅读习惯从实体书转向屏幕,从线性叙事转向超文本和多模态体验,文学理论如何应对这种根本性的转变? 我们详细分析了后结构主义理论在数字环境下的适用性问题,并考察了新媒介对叙事结构、作者身份和读者参与的重塑。例如,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文本”生产,与经典意义上的文学创作有何本质区别?当我们谈论“文学经典”的存续性时,我们捍卫的是内容、形式还是仪式?本书力求超越简单的“纸质与屏幕”对立,进入更深层的认知与文化变迁的讨论。 第二部分:研究范式与伦理困境 4. 哲学:形而上学的实用化压力 哲学作为“爱智慧”的学科,在当代社会面临着将其理论成果“快速转化”的巨大压力。本书深入探讨了伦理学、政治哲学如何被强行嵌入到技术伦理(如人工智能伦理、生物伦理)的快速发展中,常常是在技术应用已经爆发之后才进行事后的“追赶式”反思。 我们审视了哲学系如何应对来自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的挑战,以及如何在高强度数据驱动研究的压力下,保持思辨的纯粹性与深远性。本书关注的是,哲学是否能成功地从学科内部的“纯理论”转向更具公共影响力的“思辨实践”。 5. 考古学与艺术史:物质文化的数字化生存 考古学和艺术史依赖于对物质遗存和艺术品的在场性考察。数字化扫描、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这些学科带来了革命性的潜力,但也引发了关于“原作性”(Originality)和“临场感”(Presence)的深刻问题。 本书对比了传统田野调查与远程数据分析的优劣,并讨论了文物保护的紧迫性与数字化存档的必要性之间的平衡。在资源受限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分配保护、研究和展示的资源,是决定这些学科未来面貌的关键议题。 第三部分:教育的生态系统与未来视野 6. 公共知识分子的缺位与学术的内向化 本书批判性地探讨了人文学者在公共领域声音的减弱现象。在信息碎片化、观点极化的时代,具有深厚专业训练的学者是否有责任参与到公共辩论中?我们分析了学术共同体内部对“公共性”的抵触情绪——对理论深度被“简化”的担忧,以及对过度媒体曝光的恐惧——以及这种内向化如何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人文学科价值的误解。 7. 重塑学习体验:超越“技能训练”的教学法 在课程设计层面,本书倡导一种回归人文学科核心价值的教学范式,这种范式强调: 复杂性管理: 训练学生处理相互冲突的证据和多重解释的能力,而非寻找单一正确答案。 长期思维的培养: 将知识的学习置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中,认识到批判性理解的形成需要时间积累。 对话与辩论的回归: 重新确立课堂作为思想交锋场域的重要性,而非信息单向传输的渠道。 《深入探索:人文学科的现代挑战与未来图景》 不是对现状的哀叹,而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探寻。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在一个技术飞速发展、价值体系不断动摇的时代,人文学科究竟应以何种姿态立足,以及如何才能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保持其作为人类精神灯塔的不可替代性。本书适合所有对高等教育的未来、知识的价值以及人文精神的存续抱有深刻关切的学者、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及广大知识分子阅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俊賢


  男,肖虎,摩羯座,三項要素所組合成一個有個性而且喜歡幫助人的教育工作者。喜歡教學,喜歡運動,喜歡探索文學中的情感和美感。關於華文華語的各個領域都有興趣涉獵,最大的夢想就是用文字和語言打動人心。我教書、我主持、我演講,我閱讀,偶爾也在專欄寫稿,目標就是集能做、能說、能寫於一身。

  中文系本科、碩士以及畢業生教育專業文憑(Postgraduate Diploma in Education)都是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修業完成,也是南大中文系學生會的第一屆學生主席。

  聯繫電郵:leec0058@e.ntu.edu.sg

图书目录

序一:衣若芬〈發光的翅膀〉
序二:曾裕真〈學習不易,請智慧以對!〉
自序:李俊賢〈教學不易〉

一、教學不易,請溫柔以對
1.與雪相逢
2.背叛
3.老師我很忙的
4.考卷上的那一分(插圖)
5.尊重斷網權
6.公主病
7.有禮貌地沒有禮貌
8.若最後一課不是最後一刻

二、借力使力,讓教學有亮點
1.讓學生亮起來
2.製造小驚喜
3.當老師化身直播主(插圖)
4.麻將的機會教育
5.現代說書人
6.菩薩低眉不如金剛怒目
7.級任老師的必考題

三、你想知道的,新加坡老師
1.新加坡的教師節
2.辦公室的美容師
3.家長會會家長
4.一句話惹怒你職業(插圖)
5.甘為孺子牛
6.多疑且溫柔
7.慶典的背後

四、掌聲,是給自己的溫柔提醒
1.那一道光
2.課堂上的挫折(插圖)
3.迷人的粉紅色
4.那一晚,一碗雲吞面(插圖)
5.浪費時間
6.誰來當老師
7.老皮克和小皮克
8.掌聲響起來

五、謝謝您,我的老師們
1.溫暖的回憶
2.優點單
3.薪火相傳的緣分(插圖)
4.司徒先生
5.彭老師與紅樓夢
6.優雅的擺渡人

後記:李俊賢〈請溫柔以對〉

图书序言

  • ISBN:9789811818790
  • EISBN:978986067606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4.8MB

图书试读

序一

發光的翅膀
衣若芬


  黑板和粉筆,曾經是我童年的玩具。

  爸爸撿了一塊木板,塗上黑色的油漆,不知道哪裡找來的斷裂或剩餘粉筆頭,我便在家門口當起了「小老師」。我的「學生」是弟弟妹妹和他們的玩伴,我在黑板上寫字,他們拿碎磚片在地上照著畫。

  那塊黑板可能是人家廢棄衣櫥的門板夾層,薄而輕,邊角參差破損,會扎手。我坐在小板凳,把它平躺在大腿和膝頭,寫好字以後豎立起來,讓學生看,跟著我讀,然後用舊報紙擦掉。

  黑板表面粗糙,紋縫間不久就堆積了嵌陷的粉筆灰。我的學生們一點兒也不聽話,這種家家酒對他們而言很無聊,我也不能像真的老師板起面孔罵人、打手心,要哄著他們陪我玩。黑板的字越來越模糊,學生們照著畫不出個所以,我也只好下課了。

  現在,我的黑板換成了白板,有彩色的白板筆讓我寫畫,我卻用得不多——我說的內容在投影的螢幕,臨時補充時才使用白板筆。即使我是真的老師,也不好板起面孔罵人,更別提打手心……我想和學生們好好一起玩,玩轉文學、圖像、古今中外。

  教育是從「不知」到「知」的變化過程。廣泛地說,凡是教我們學會、明白什麼事情的,都算是老師——「三人行,必有我師」啊。「老師」還成為當今社會的尊稱,不說「先生」、「女士」,叫「老師」準不會招來白眼。

  一直覺得老師是一種挺特殊的職業,在學校、補習班、培訓中心等地授課的老師,和演藝人員一樣,需要舞台和觀眾。商人的貨物擺置門店,沒有顧客,商人還是商人。老師呢?沒有學生的話,老師沒有必要存在。沒有教學的時空場景,無以發揮所長。

  從事教職的朋友上課時,感嘆說道:「以前我嚮往當廣播電台的主播,聽眾一邊做自己的事;一邊聽我說話─嗯,原來在教室裡,也可以有當主播的感覺。」

  老師是被學生定義的。大學老師和中學、小學老師,雖然學歷不一,差別主要在於學生的年齡和講授的知識程度,我們卻總免不了有高低偏見。學生的成績和課外表現,也被用來「證明」老師的能力和水平。有老師的成就感建立/依賴於學生,所以最好教明星學校、教優秀的班級。1990年我開始在大學執教,一年級學生必修「國文」課程,我被分派教工學院,上課時間是上午第一和第二節課。可想而知,一大早趕來,上非本專業的必修課,很多學生睡眼惺忪,精神萎靡。假如天氣不佳、教材是文言文,需要腦力解讀,更需要真的感謝學生們大駕光臨了!

  後來我知道,資深老師挑選教醫學系國文課,就算學生不來教室,以他們高中時的基礎,考試及格並不費力。相對的,我這種「菜鳥」老師就多多磨練去「上工」。個中的酸甜苦辣,我寫在散文集《青春祭》裡,算是給自己職業新手的紀念冊。

  有位長輩因我的感言,寫了文章回應,意思是我因「年輕貌美」,容易和學生打成一片,初次教書如初戀,滿懷熱情。然而,僅憑熱情能持久嗎?享受教室裡的掌聲,就是「受歡迎」、「教得好」嗎?

  的確。需要時間來檢驗。

  我在俊賢的散文集《教學不易,請溫柔以對》裡,看到了青年教師的熱血、困惑和反思。俊賢面對的師生、師親(家長)、同事的關係有些比我當年還多樣,他一一掌握,悉心處理,時有令我同感和會心之處。

  想像自己插上發光的翅膀,描述眼下文化的美景,召喚大家飛升遊賞,然後選擇降落安身的地點。我慶幸自己的翅膀還有光芒,那是像俊賢這些學生們持續給予我的熱能。我也期許俊賢的新書能散發它的熱能,隨著俊賢發光的翅膀,帶領更多讀者,一覽華語文教育的海納百川。

  【序者簡介】衣若芬副教授,現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前中文系系主任(2014-2016)。新加坡《聯合早報》特邀專欄作家。新加坡政府註冊社團「文圖學會」創始人暨榮譽主席。

序二

學習不易,請智慧以對!
曾裕真


  ●陌生來訊,該如何以對?

  不久前,收到一封陌生的簡訊。因內容誠懇,不疑有他,於是展開了一場隔空的教育接觸……

  「我是俊賢,目前在新加坡一所高中擔任華文老師。透過您熟識的人取得臉書聯繫方式,希望不會打擾您。」俊賢老師表示,幾年前,末學在新加坡分享親子和校園教師講座時,他曾擔任主持人;並告知,曾在台灣參加過我們辦理的慈濟教師聯誼會營隊。尤其是末學的拙作《從0到1的愛》,對其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有深遠的影響。因計畫於今年九月在台灣出版第一本繁體教育書籍《教學不易,請溫柔以對!》,想邀請末學寫推薦序。

  「不知道我是否有這個榮幸?寫推薦序,是否該找更知名的教育專家?我寫的序,有實質意義嗎?感恩您的厚愛!」本人受寵若驚,予以婉拒。但最終,仍經不起俊賢老師的「讚嘆催眠戰術」——「您的那本書,真的是我認為寫得很好的一本教育寶典,很多時候在教學遇到挫折或困難的時候,我都會再三翻閱,尋找老師的那種智慧和愛心。請老師寫推薦序,純粹是被您的書和分享感動!畢竟您的推薦和認可,將對我的第一本書特別有意義。」所以,結論是——以後接到陌生的來訊,請謹慎以對!

  ●歡喜閱讀,秉誠心以對!

  歲末甚忙,但既然已答應,就誠心完成所託。近一周,利用空檔,拜讀俊賢老師的大作。閱畢,對於這位有理念、有方法、有原則,剛柔並濟、軟硬兼施且歡喜教學的年輕老師,給予高度肯定!雖然新加坡的升學制度、教育模式、教學方法等,與末學的台灣經驗不盡相同,但「希望成為一位有影響力的老師」的核心價值,實是不謀而合!

  此書分為五個篇章,各有其收編意涵:

  你想知道的,新加坡老師:
  如實表達對新加坡現代化教育的肯定,也提出對於應試制度的憂心。
  借力使力,讓教學有亮點:
  在學生不甚感興趣的華文課程,加入創意與巧思後,竟可事半功倍。
  謝謝您,我的老師們:
  以思慕、感恩之情,回顧自己在求學階段所遇到的貴人老師們及其影響。
  同學,希望你知道:
  教育甚難,難在教人,而非教書。遇到學生問題,就當是修行,也是學習。
  掌聲,是給自己的溫柔提醒:
  是非當教育,讚美作警惕;在教學上的努力若被肯定,也要謙卑。

  閱讀當下,劃了不少有共鳴的片段,礙於篇幅,僅能分享一二:

  〈誰來當老師〉:「『必要劇場』(The Necessary Stage)最近於網上播放往年的劇場作品, 2017年製作的《Those Who Can’t, Teach》。英文有一句諺語『Those who can do, do. And those who can’t do, teach.』這句諺語有點低估教育的價值,甚至帶有一點歧視的意味。我一直認為這個本地劇名取得真好『Those who can’t, teach』, 可以直譯為『那些沒能力的才去教書』,也可以把逗號拿掉,意譯為『教書並不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勝任的工作』」。

  〈那一道光〉「回來學校教書,覺得自己有進步的地方的,並不是什麼教學方法,還是課室管理能力,而是看待學生的『眼光』。……現在能夠把自己看得『更輕』,也把學生看得『更清』。教育的意義是什麼?有些人認為是要考好成績,取得好成就;我認為是點燃希望, 尤其是遇到迷惘的折翼天使時,更要適時地幫他點亮那一道光。」

  ●學習不易,請智慧以對!

  誠如俊賢老師在〈背叛〉一文中所述,在他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輔導一位行為偏差的R同學,當一切看似往「好的方向」前進時,卻突然收到R同學的一則簡訊:「老師,你背叛了我的信任!」。俊賢老師因「過度用心」而誤踩了R的地雷,而這1分不慎,竟大如失去99分?為什麼?因為,這就是教育!

  嚴格來說,並不是老師犯了什麼大錯,而是看似叛逆的孩子,都深藏著一顆玻璃心,他們最討厭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因為對自己的不滿意,轉嫁為對別人的不信任。他們不斷試探老師的底線,在製造層出不窮的難題給老師的背後,最終只是想證明——你,也跟別人一樣。而得到這個結論,最受傷的就是——他自己!

  所以,老師們!在從事「教」心「育」人的工作時,千萬不要放棄,因為,孩子並沒有放棄我們,真的!願意不停考驗我們的孩子,其實是接受我們的,甚至是喜歡我們的,他們對於想放棄的人,是冷漠的、無言的、沒有反應的。一個孩子,之所以變樣,要探討的原因很多,但我深信,只要我們堅持自我,跟別人不一樣,孩子最終還是會放下武裝,願意試著接受自己、信任老師,畢竟,對這些孩子來說——學習不易,所以,我們要智慧以對!

  【序者簡介】曾裕真,社團法人桃園市MAP美途公益協會理事長,前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學務主任。

用户评价

评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教學的「不易」,其實也反映了我們社會對「專業」的不尊重。老師們的學術背景、他們投入的備課時間,很多時候都被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是「閒事」。當一個職業的專業性被不斷地質疑和矮化時,從業者的士氣自然會受到重創。這時候,如果還要求他們必須對所有人都保持「溫柔」,那簡直是強人所難了。我希望這本書能探討,如何重建社會對教育者的尊重,讓老師們能夠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是被看見、被肯定的。唯有當老師們的內在能量被補滿了,他們才能持續散發出那份對學生的耐心與愛。這不是單方面的要求老師「吞忍」,而是整個社會結構需要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個更健康、更支持性的環境。如果我們真的在乎下一代的教育品質,就必須先好好對待那些站在第一線的靈魂人物。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教學不易,請溫柔以對》就讓人心頭一緊,立刻聯想到許多身為家長或曾經是學生的日子。坦白說,我自己的教育經驗談不上什麼波瀾壯闊,但絕對是充滿了各種「摩擦」和「誤解」。特別是現在社會對老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只教學要好,情緒管理、親師溝通,甚至連學生的生活瑣事都要操心,簡直是十八般武藝樣樣都要會。我總覺得,我們好像忘了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它應該是引導,是點燃火花,而不是無止盡的灌輸和壓力測試。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不同於傳統教條式的視角,讓我能更細膩地去理解,在那個講台上,老師們是如何努力撐起一片天,同時又如何在各種期待中尋找自己的喘息空間。畢竟,當教學的過程變得越來越像一場高壓的表演時,真正受傷的,可能是那些最單純的初衷啊。讀完之後,或許能讓我用更同理心的方式去面對孩子學校裡發生的各種狀況,少一些苛責,多一些支持。

评分

最近常在思考,我們台灣的教育體制是不是卡在一個很難解的結裡?升學壓力像一座山壓在每個人身上,從國小開始就得「贏在起跑點」,這種氛圍把「教」跟「學」都變成了一種互相追逐的競賽。我一直覺得,教育的目的不該只是製造出一堆考試機器,而是要培養出能獨立思考、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人。這本書的書名很直接地點出了現況的困境:教學真的不容易,但我們是不是給予了太多的苛責和太少的理解?我對這方面的議題很有興趣,因為我觀察到身邊許多優秀的老師,最後都因為心力交瘁而選擇離開體系。那種無力感,那種看著自己想給學生的美好願景一步步被現實消磨的過程,肯定很煎熬。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在現今的結構下,如何找到那份「溫柔」的著力點?那份溫柔,或許不單單是針對學生,更是對老師自己的寬容吧。

评分

說真的,現在社會上對「成功」的定義太單一了,所以對「教學成效」的衡量標準也就變得非常僵化。每一次看到新聞報導老師被家長投訴、被體制壓榨,心裡總會默默嘆息。我周遭有朋友是補教業出身的,他們常說,在分科測驗面前,什麼人格養成、品格教育都得讓路。這本書如果能觸及這個核心矛盾,那可真是功德無量。我想知道,在這種「唯分數論」的氣氛下,老師們如何保持他們作為「引導者」的初衷?「溫柔以對」在一個強調競爭的環境裡,是不是反而成了一種奢侈品?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紮根於台灣在地脈絡的觀察,而不是空泛的西方理論。畢竟,處理學生的問題,往往牽動到家庭結構、社會階級,這些都是非常複雜的現實考量,不是簡單一句「多給點愛」就能解決的。

评分

我總覺得,現在的家長和老師之間,那種信任的橋樑好像越來越脆弱了。以前我唸書的時候,雖然老師很嚴厲,但總覺得他們是站在我們這邊的「盟友」。現在呢?很多時候,老師和家長之間的關係,更像是一種互相提防、隨時準備開戰的對峙狀態。這種氛圍,對孩子來說,其實是最不健康的。孩子夾在中間,看到的是成年人之間的角力,而不是合作。所以,我很期待這本探討「溫柔」的書,能不能給予一些實際的操作建議,讓親師之間的溝通能回歸到「為了孩子好」這個共同目標上。如何設定健康的界線?如何在堅持教育原則的同時,不讓對方感到被冒犯?這需要高超的智慧和極大的同理心。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語言的藝術」,讓衝突可以被化解,而不是被升級,那對我們這個社會來說,絕對是一劑良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