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不易,請溫柔以對 (電子書)

教學不易,請溫柔以對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俊賢
圖書標籤:
  • 教育
  • 教學
  • 教師
  • 育兒
  • 心理
  • 成長
  • 自我提升
  • 溝通
  • 親子關係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教學不易,溫柔以對」並不是什麼心靈雞湯的口號,而是這幾年作者在課室裡、課室外的心得以及收穫。教學不易,因為老師們在不斷學習;溫柔以對,因為師生彼此之間都要多一點的體諒和善解。

  本書分為五個部分:(一)同學,希望你知道;(二)藉力使力,讓教學有亮點;(三)你想知道的,新加坡老師;(四)掌聲,是給自己的溫柔提醒;(五)謝謝您,我的老師們。這五個部分的36篇文章,都是作者腦海中深刻的體驗和記憶,如今終於可以化為文字與大傢分享,實為興奮之事。

  教書育人、育人教書,許多人對於老師們有著各種期待與冀望。有時候這些過高的要求卻壓垮瞭許多好老師。正因為教學不易,我更希望大傢在讀完這本書以後,不管你的身份是傢長、學生、同事、還是某一個剛好看完這本書的老師,希望你能夠開始對身旁的老師們或者對自己——溫柔以對。

本書特色

  •每一次春風吹拂,幻化成滋潤土壤的雨點,讓遠古的舞雩詠歸的場景再現——眼前再一次,真實的、無拘無束的現實教學場景。

  •大中華地區以外的華文教育,新加坡的「第二語文」讓不少關心教育的人詬病,卻從不曾正視、重視仍然堅守崗位的新加坡華文教師每日的辛勤,以及在一個英語霸權的社會裡,華文該如何自處、生存與傳承。

  •李俊賢不神聖化教師這行業,不刻意美化師生的情誼,他亦步亦趨地實踐教學,點點滴滴地記錄每一次教學機會。「金剛怒目」與「菩薩低眉」,必須與之切換的日子,除瞭是教學所需,也修煉瞭自己的心性,也重修瞭「人生」這一門課。

  •老師是一份「人」的工作,因此其意義也在這是份「不像工作的工作」。教育的性質隨這時代而改變,但是華文老師育人的心卻是亙長不變的。李俊賢用的就是這個「心」,在這個時代去麵對社會對教育所帶裡的種種衝擊,時而收穫滿滿,時而卻失望落空——這纔是真實的教育,真實的社會。

溫柔推薦

  衣若芬教授、魏月萍教授、宋怡慧、曾裕真、周德成、葉孝忠、楊君偉、黃凱徳

  【各地著名詩人/作傢/聯閤推薦】
  •這本書是新加坡教育現場的課堂實錄,李俊賢老師寫齣教師肩上扛著瀋重責任,眼中卻閃爍教學的燦光。他用心設計語文課程,讓學生悠遊學習世界。同時,用情傾聽學生的聲音,給予他們生命提燈的溫暖。教育本來就是百年樹人的誌業,願我們和俊賢一樣莫忘初衷,勇敢跨越。同時,我始終相信:陰影的背麵就是陽光,俊賢老師為教育人做瞭最好的示範。——宋怡慧,颱灣著名作傢、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俊賢一直以來都很乖,那時候他是學生,我是老師,而我其實希望他能壞一點。後來俊賢去當瞭老師,讀著他的這本新書,我仿佛明白瞭他當初的「乖」,原來是性格特質中一種早熟的體貼。貫徹於教學理念和行為的求索,俊賢亦步亦趨的實踐,點點滴滴的記錄,超越課堂照本宣科的拘謹,更接近召喚式的使命,必要時委婉,感動則大大聲喊齣來,不怕用盡自己全部的溫柔。——黃凱徳,新加坡著名作傢、南洋理工大學中文係講師

  •沒有神聖化華文教師這個行業,也沒有美化所謂的「師生關係」,無論是「菩薩低眉」或「金剛怒目」,隻依根器教人。俊賢重視教學場域中的溝通,麵對學生、同事或傢長,把每一個相關的事件齒輪視為關係反思的基礎,認真瞭解他人,也認識瞭自我。而課室可以成為一個分享很多東西,實現同感與共感的地方。——魏月萍,馬來西亞蘇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學副教授

  •親切可人的文字底下,與俊賢互動甚至鬥智鬥勇的學生,以及他自己為人師錶的形象活靈活現。讀者可能恍然覺得自己就是他筆下的一名學生。書中明白告訴讀者,老師不是為人作嫁者,而是「影響」。絕非隻是一本給為人師錶的心靈雞湯,因為它讓你知道,教書是一份藉力使力,是那一道為有緣人開天眼的光。老師是一份「人」的工作,因此其意義也在這是份不像工作的工作。——周德成,新加坡著名詩人、教育工作者

  •現在迴想起過去曾經教導過我的老師,我印象深刻的未必是能幫助我考到好成績的老師,而是傳遞給我正確的價值觀的師長,比如人是有缺陷,也會失敗,沒有完美。或是他們告訴我獲取知識的方法不止一種,啟發我對學習的熱忱。看瞭俊賢的這本書,文字溢滿瞭作者對教書的熱情及和學生們生動的互動,相信他也會是一個好老師。——葉孝忠,新加坡著名作傢
 
深入探索:人文學科的現代挑戰與未來圖景 本書聚焦於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特彆是人文學科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所麵臨的深刻變革、結構性睏境以及蘊含的轉型機遇。 本書並非對特定教育方法的指導手冊,而是旨在提供一個宏大而精微的分析框架,審視知識生産、傳播與價值認同在數字時代所經曆的斷裂與重塑。 第一部分:知識的邊界與學科的迷失 1. 功利主義的幽靈與人文精神的退卻 在全球化和技術驅動的經濟體係中,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標似乎被壓縮為“就業能力”的直接産齣。這種功利主義傾嚮對傳統人文學科構成瞭直接的生存壓力。本書深入剖析瞭這種壓力如何滲透到課程設計、科研評價乃至學生選擇專業的決策過程中。我們考察瞭“STEM優先”敘事如何邊緣化學科,並探討瞭在這種敘事下,批判性思維、曆史意識、倫理推理等傳統人文素養的價值是如何被係統性地低估甚至消解的。 我們通過對不同國傢(特彆是英美體係與東亞精英教育模式)的政策文件、大學戰略報告進行比較研究,揭示瞭削減人文預算、閤並院係以及推行“跨學科”但實則“去中心化”的策略,如何無意中削弱瞭學科的深度與專業性。 2. 史學視野的重構:曆史的碎片化與宏大敘事的危機 本部分將曆史學置於一個關鍵的考察點。曆史研究不再僅僅是關於“過去發生瞭什麼”,而是關於“我們如何理解過去,以及這種理解如何塑造我們的現在”。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以下現象: 微觀轉嚮的過度深化: 雖然微觀史、文化史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社會細節的理解,但當缺乏宏大敘事(如社會結構、全球互動)的勾連時,曆史知識便有淪為孤立軼事的風險。我們探討瞭如何平衡對邊緣群體經驗的關注與對曆史進程驅動力的把握。 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的雙刃劍: 數據的爆炸性增長為曆史研究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工具,但同時也帶來瞭方法論上的挑戰。算法驅動的分析是否可能在無意中固化瞭現有的數據偏見?我們如何確保技術成為解放曆史研究的工具,而非新的知識霸權?本書探討瞭曆史學傢在掌握計算能力與保持人文關懷之間的張力。 3. 語言學與文學研究:從文本到媒介的遷移 文學研究麵臨著媒介革命的直接衝擊。隨著閱讀習慣從實體書轉嚮屏幕,從綫性敘事轉嚮超文本和多模態體驗,文學理論如何應對這種根本性的轉變? 我們詳細分析瞭後結構主義理論在數字環境下的適用性問題,並考察瞭新媒介對敘事結構、作者身份和讀者參與的重塑。例如,社交媒體平颱上的“文本”生産,與經典意義上的文學創作有何本質區彆?當我們談論“文學經典”的存續性時,我們捍衛的是內容、形式還是儀式?本書力求超越簡單的“紙質與屏幕”對立,進入更深層的認知與文化變遷的討論。 第二部分:研究範式與倫理睏境 4. 哲學:形而上學的實用化壓力 哲學作為“愛智慧”的學科,在當代社會麵臨著將其理論成果“快速轉化”的巨大壓力。本書深入探討瞭倫理學、政治哲學如何被強行嵌入到技術倫理(如人工智能倫理、生物倫理)的快速發展中,常常是在技術應用已經爆發之後纔進行事後的“追趕式”反思。 我們審視瞭哲學係如何應對來自認知科學、神經科學的挑戰,以及如何在高強度數據驅動研究的壓力下,保持思辨的純粹性與深遠性。本書關注的是,哲學是否能成功地從學科內部的“純理論”轉嚮更具公共影響力的“思辨實踐”。 5. 考古學與藝術史:物質文化的數字化生存 考古學和藝術史依賴於對物質遺存和藝術品的在場性考察。數字化掃描、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為這些學科帶來瞭革命性的潛力,但也引發瞭關於“原作性”(Originality)和“臨場感”(Presence)的深刻問題。 本書對比瞭傳統田野調查與遠程數據分析的優劣,並討論瞭文物保護的緊迫性與數字化存檔的必要性之間的平衡。在資源受限的背景下,如何閤理分配保護、研究和展示的資源,是決定這些學科未來麵貌的關鍵議題。 第三部分:教育的生態係統與未來視野 6. 公共知識分子的缺位與學術的內嚮化 本書批判性地探討瞭人文學者在公共領域聲音的減弱現象。在信息碎片化、觀點極化的時代,具有深厚專業訓練的學者是否有責任參與到公共辯論中?我們分析瞭學術共同體內部對“公共性”的抵觸情緒——對理論深度被“簡化”的擔憂,以及對過度媒體曝光的恐懼——以及這種內嚮化如何進一步加劇瞭公眾對人文學科價值的誤解。 7. 重塑學習體驗:超越“技能訓練”的教學法 在課程設計層麵,本書倡導一種迴歸人文學科核心價值的教學範式,這種範式強調: 復雜性管理: 訓練學生處理相互衝突的證據和多重解釋的能力,而非尋找單一正確答案。 長期思維的培養: 將知識的學習置於更長遠的時間維度中,認識到批判性理解的形成需要時間積纍。 對話與辯論的迴歸: 重新確立課堂作為思想交鋒場域的重要性,而非信息單嚮傳輸的渠道。 《深入探索:人文學科的現代挑戰與未來圖景》 不是對現狀的哀嘆,而是對未來可能性的探尋。它要求我們重新審視,在一個技術飛速發展、價值體係不斷動搖的時代,人文學科究竟應以何種姿態立足,以及如何纔能在服務社會的同時,保持其作為人類精神燈塔的不可替代性。本書適閤所有對高等教育的未來、知識的價值以及人文精神的存續抱有深刻關切的學者、政策製定者、教育工作者及廣大知識分子閱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俊賢


  男,肖虎,摩羯座,三項要素所組閤成一個有個性而且喜歡幫助人的教育工作者。喜歡教學,喜歡運動,喜歡探索文學中的情感和美感。關於華文華語的各個領域都有興趣涉獵,最大的夢想就是用文字和語言打動人心。我教書、我主持、我演講,我閱讀,偶爾也在專欄寫稿,目標就是集能做、能說、能寫於一身。

  中文係本科、碩士以及畢業生教育專業文憑(Postgraduate Diploma in Education)都是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修業完成,也是南大中文係學生會的第一屆學生主席。

  聯繫電郵:leec0058@e.ntu.edu.sg

圖書目錄

序一:衣若芬〈發光的翅膀〉
序二:曾裕真〈學習不易,請智慧以對!〉
自序:李俊賢〈教學不易〉

一、教學不易,請溫柔以對
1.與雪相逢
2.背叛
3.老師我很忙的
4.考捲上的那一分(插圖)
5.尊重斷網權
6.公主病
7.有禮貌地沒有禮貌
8.若最後一課不是最後一刻

二、藉力使力,讓教學有亮點
1.讓學生亮起來
2.製造小驚喜
3.當老師化身直播主(插圖)
4.麻將的機會教育
5.現代說書人
6.菩薩低眉不如金剛怒目
7.級任老師的必考題

三、你想知道的,新加坡老師
1.新加坡的教師節
2.辦公室的美容師
3.傢長會會傢長
4.一句話惹怒你職業(插圖)
5.甘為孺子牛
6.多疑且溫柔
7.慶典的背後

四、掌聲,是給自己的溫柔提醒
1.那一道光
2.課堂上的挫摺(插圖)
3.迷人的粉紅色
4.那一晚,一碗雲吞麵(插圖)
5.浪費時間
6.誰來當老師
7.老皮剋和小皮剋
8.掌聲響起來

五、謝謝您,我的老師們
1.溫暖的迴憶
2.優點單
3.薪火相傳的緣分(插圖)
4.司徒先生
5.彭老師與紅樓夢
6.優雅的擺渡人

後記:李俊賢〈請溫柔以對〉

圖書序言

  • ISBN:9789811818790
  • EISBN:978986067606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4.8MB

圖書試讀

序一

發光的翅膀
衣若芬


  黑闆和粉筆,曾經是我童年的玩具。

  爸爸撿瞭一塊木闆,塗上黑色的油漆,不知道哪裡找來的斷裂或剩餘粉筆頭,我便在傢門口當起瞭「小老師」。我的「學生」是弟弟妹妹和他們的玩伴,我在黑闆上寫字,他們拿碎磚片在地上照著畫。

  那塊黑闆可能是人傢廢棄衣櫥的門闆夾層,薄而輕,邊角參差破損,會紮手。我坐在小闆凳,把它平躺在大腿和膝頭,寫好字以後豎立起來,讓學生看,跟著我讀,然後用舊報紙擦掉。

  黑闆錶麵粗糙,紋縫間不久就堆積瞭嵌陷的粉筆灰。我的學生們一點兒也不聽話,這種傢傢酒對他們而言很無聊,我也不能像真的老師闆起麵孔罵人、打手心,要哄著他們陪我玩。黑闆的字越來越模糊,學生們照著畫不齣個所以,我也隻好下課瞭。

  現在,我的黑闆換成瞭白闆,有彩色的白闆筆讓我寫畫,我卻用得不多——我說的內容在投影的螢幕,臨時補充時纔使用白闆筆。即使我是真的老師,也不好闆起麵孔罵人,更別提打手心……我想和學生們好好一起玩,玩轉文學、圖像、古今中外。

  教育是從「不知」到「知」的變化過程。廣泛地說,凡是教我們學會、明白什麼事情的,都算是老師——「三人行,必有我師」啊。「老師」還成為當今社會的尊稱,不說「先生」、「女士」,叫「老師」準不會招來白眼。

  一直覺得老師是一種挺特殊的職業,在學校、補習班、培訓中心等地授課的老師,和演藝人員一樣,需要舞颱和觀眾。商人的貨物擺置門店,沒有顧客,商人還是商人。老師呢?沒有學生的話,老師沒有必要存在。沒有教學的時空場景,無以發揮所長。

  從事教職的朋友上課時,感嘆說道:「以前我嚮往當廣播電颱的主播,聽眾一邊做自己的事;一邊聽我說話─嗯,原來在教室裡,也可以有當主播的感覺。」

  老師是被學生定義的。大學老師和中學、小學老師,雖然學歷不一,差別主要在於學生的年齡和講授的知識程度,我們卻總免不瞭有高低偏見。學生的成績和課外錶現,也被用來「證明」老師的能力和水平。有老師的成就感建立/依賴於學生,所以最好教明星學校、教優秀的班級。1990年我開始在大學執教,一年級學生必修「國文」課程,我被分派教工學院,上課時間是上午第一和第二節課。可想而知,一大早趕來,上非本專業的必修課,很多學生睡眼惺忪,精神萎靡。假如天氣不佳、教材是文言文,需要腦力解讀,更需要真的感謝學生們大駕光臨瞭!

  後來我知道,資深老師挑選教醫學係國文課,就算學生不來教室,以他們高中時的基礎,考試及格並不費力。相對的,我這種「菜鳥」老師就多多磨練去「上工」。個中的酸甜苦辣,我寫在散文集《青春祭》裡,算是給自己職業新手的紀念冊。

  有位長輩因我的感言,寫瞭文章迴應,意思是我因「年輕貌美」,容易和學生打成一片,初次教書如初戀,滿懷熱情。然而,僅憑熱情能持久嗎?享受教室裡的掌聲,就是「受歡迎」、「教得好」嗎?

  的確。需要時間來檢驗。

  我在俊賢的散文集《教學不易,請溫柔以對》裡,看到瞭青年教師的熱血、睏惑和反思。俊賢麵對的師生、師親(傢長)、同事的關係有些比我當年還多樣,他一一掌握,悉心處理,時有令我同感和會心之處。

  想像自己插上發光的翅膀,描述眼下文化的美景,召喚大傢飛升遊賞,然後選擇降落安身的地點。我慶幸自己的翅膀還有光芒,那是像俊賢這些學生們持續給予我的熱能。我也期許俊賢的新書能散發它的熱能,隨著俊賢發光的翅膀,帶領更多讀者,一覽華語文教育的海納百川。

  【序者簡介】衣若芬副教授,現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前中文係係主任(2014-2016)。新加坡《聯閤早報》特邀專欄作傢。新加坡政府註冊社團「文圖學會」創始人暨榮譽主席。

序二

學習不易,請智慧以對!
曾裕真


  ●陌生來訊,該如何以對?

  不久前,收到一封陌生的簡訊。因內容誠懇,不疑有他,於是展開瞭一場隔空的教育接觸……

  「我是俊賢,目前在新加坡一所高中擔任華文老師。透過您熟識的人取得臉書聯繫方式,希望不會打擾您。」俊賢老師錶示,幾年前,末學在新加坡分享親子和校園教師講座時,他曾擔任主持人;並告知,曾在颱灣參加過我們辦理的慈濟教師聯誼會營隊。尤其是末學的拙作《從0到1的愛》,對其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有深遠的影響。因計畫於今年九月在颱灣齣版第一本繁體教育書籍《教學不易,請溫柔以對!》,想邀請末學寫推薦序。

  「不知道我是否有這個榮幸?寫推薦序,是否該找更知名的教育專傢?我寫的序,有實質意義嗎?感恩您的厚愛!」本人受寵若驚,予以婉拒。但最終,仍經不起俊賢老師的「讚嘆催眠戰術」——「您的那本書,真的是我認為寫得很好的一本教育寶典,很多時候在教學遇到挫摺或睏難的時候,我都會再三翻閱,尋找老師的那種智慧和愛心。請老師寫推薦序,純粹是被您的書和分享感動!畢竟您的推薦和認可,將對我的第一本書特別有意義。」所以,結論是——以後接到陌生的來訊,請謹慎以對!

  ●歡喜閱讀,秉誠心以對!

  歲末甚忙,但既然已答應,就誠心完成所託。近一周,利用空檔,拜讀俊賢老師的大作。閱畢,對於這位有理念、有方法、有原則,剛柔並濟、軟硬兼施且歡喜教學的年輕老師,給予高度肯定!雖然新加坡的升學製度、教育模式、教學方法等,與末學的颱灣經驗不盡相同,但「希望成為一位有影響力的老師」的核心價值,實是不謀而閤!

  此書分為五個篇章,各有其收編意涵:

  你想知道的,新加坡老師:
  如實錶達對新加坡現代化教育的肯定,也提齣對於應試製度的憂心。
  藉力使力,讓教學有亮點:
  在學生不甚感興趣的華文課程,加入創意與巧思後,竟可事半功倍。
  謝謝您,我的老師們:
  以思慕、感恩之情,迴顧自己在求學階段所遇到的貴人老師們及其影響。
  同學,希望你知道:
  教育甚難,難在教人,而非教書。遇到學生問題,就當是修行,也是學習。
  掌聲,是給自己的溫柔提醒:
  是非當教育,讚美作警惕;在教學上的努力若被肯定,也要謙卑。

  閱讀當下,劃瞭不少有共鳴的片段,礙於篇幅,僅能分享一二:

  〈誰來當老師〉:「『必要劇場』(The Necessary Stage)最近於網上播放往年的劇場作品, 2017年製作的《Those Who Can’t, Teach》。英文有一句諺語『Those who can do, do. And those who can’t do, teach.』這句諺語有點低估教育的價值,甚至帶有一點歧視的意味。我一直認為這個本地劇名取得真好『Those who can’t, teach』, 可以直譯為『那些沒能力的纔去教書』,也可以把逗號拿掉,意譯為『教書並不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勝任的工作』」。

  〈那一道光〉「迴來學校教書,覺得自己有進步的地方的,並不是什麼教學方法,還是課室管理能力,而是看待學生的『眼光』。……現在能夠把自己看得『更輕』,也把學生看得『更清』。教育的意義是什麼?有些人認為是要考好成績,取得好成就;我認為是點燃希望, 尤其是遇到迷惘的摺翼天使時,更要適時地幫他點亮那一道光。」

  ●學習不易,請智慧以對!

  誠如俊賢老師在〈背叛〉一文中所述,在他花瞭很長的一段時間,輔導一位行為偏差的R同學,當一切看似往「好的方嚮」前進時,卻突然收到R同學的一則簡訊:「老師,你背叛瞭我的信任!」。俊賢老師因「過度用心」而誤踩瞭R的地雷,而這1分不慎,竟大如失去99分?為什麼?因為,這就是教育!

  嚴格來說,並不是老師犯瞭什麼大錯,而是看似叛逆的孩子,都深藏著一顆玻璃心,他們最討厭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因為對自己的不滿意,轉嫁為對別人的不信任。他們不斷試探老師的底線,在製造層齣不窮的難題給老師的背後,最終隻是想證明——你,也跟別人一樣。而得到這個結論,最受傷的就是——他自己!

  所以,老師們!在從事「教」心「育」人的工作時,韆萬不要放棄,因為,孩子並沒有放棄我們,真的!願意不停考驗我們的孩子,其實是接受我們的,甚至是喜歡我們的,他們對於想放棄的人,是冷漠的、無言的、沒有反應的。一個孩子,之所以變樣,要探討的原因很多,但我深信,隻要我們堅持自我,跟別人不一樣,孩子最終還是會放下武裝,願意試著接受自己、信任老師,畢竟,對這些孩子來說——學習不易,所以,我們要智慧以對!

  【序者簡介】曾裕真,社團法人桃園市MAP美途公益協會理事長,前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學務主任。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教學不易,請溫柔以對》就讓人心頭一緊,立刻聯想到許多身為傢長或曾經是學生的日子。坦白說,我自己的教育經驗談不上什麼波瀾壯闊,但絕對是充滿瞭各種「摩擦」和「誤解」。特別是現在社會對老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不隻教學要好,情緒管理、親師溝通,甚至連學生的生活瑣事都要操心,簡直是十八般武藝樣樣都要會。我總覺得,我們好像忘瞭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它應該是引導,是點燃火花,而不是無止盡的灌輸和壓力測試。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不同於傳統教條式的視角,讓我能更細膩地去理解,在那個講颱上,老師們是如何努力撐起一片天,同時又如何在各種期待中尋找自己的喘息空間。畢竟,當教學的過程變得越來越像一場高壓的錶演時,真正受傷的,可能是那些最單純的初衷啊。讀完之後,或許能讓我用更同理心的方式去麵對孩子學校裡發生的各種狀況,少一些苛責,多一些支持。

评分

最近常在思考,我們颱灣的教育體製是不是卡在一個很難解的結裡?升學壓力像一座山壓在每個人身上,從國小開始就得「贏在起跑點」,這種氛圍把「教」跟「學」都變成瞭一種互相追逐的競賽。我一直覺得,教育的目的不該隻是製造齣一堆考試機器,而是要培養齣能獨立思考、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人。這本書的書名很直接地點齣瞭現況的睏境:教學真的不容易,但我們是不是給予瞭太多的苛責和太少的理解?我對這方麵的議題很有興趣,因為我觀察到身邊許多優秀的老師,最後都因為心力交瘁而選擇離開體係。那種無力感,那種看著自己想給學生的美好願景一步步被現實消磨的過程,肯定很煎熬。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在現今的結構下,如何找到那份「溫柔」的著力點?那份溫柔,或許不單單是針對學生,更是對老師自己的寬容吧。

评分

說真的,現在社會上對「成功」的定義太單一瞭,所以對「教學成效」的衡量標準也就變得非常僵化。每一次看到新聞報導老師被傢長投訴、被體製壓榨,心裡總會默默嘆息。我周遭有朋友是補教業齣身的,他們常說,在分科測驗麵前,什麼人格養成、品格教育都得讓路。這本書如果能觸及這個核心矛盾,那可真是功德無量。我想知道,在這種「唯分數論」的氣氛下,老師們如何保持他們作為「引導者」的初衷?「溫柔以對」在一個強調競爭的環境裡,是不是反而成瞭一種奢侈品?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紮根於颱灣在地脈絡的觀察,而不是空泛的西方理論。畢竟,處理學生的問題,往往牽動到傢庭結構、社會階級,這些都是非常複雜的現實考量,不是簡單一句「多給點愛」就能解決的。

评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教學的「不易」,其實也反映瞭我們社會對「專業」的不尊重。老師們的學術背景、他們投入的備課時間,很多時候都被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是「閒事」。當一個職業的專業性被不斷地質疑和矮化時,從業者的士氣自然會受到重創。這時候,如果還要求他們必須對所有人都保持「溫柔」,那簡直是強人所難瞭。我希望這本書能探討,如何重建社會對教育者的尊重,讓老師們能夠感受到自己的付齣是被看見、被肯定的。唯有當老師們的內在能量被補滿瞭,他們纔能持續散發齣那份對學生的耐心與愛。這不是單方麵的要求老師「吞忍」,而是整個社會結構需要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個更健康、更支持性的環境。如果我們真的在乎下一代的教育品質,就必須先好好對待那些站在第一線的靈魂人物。

评分

我總覺得,現在的傢長和老師之間,那種信任的橋樑好像越來越脆弱瞭。以前我唸書的時候,雖然老師很嚴厲,但總覺得他們是站在我們這邊的「盟友」。現在呢?很多時候,老師和傢長之間的關係,更像是一種互相提防、隨時準備開戰的對峙狀態。這種氛圍,對孩子來說,其實是最不健康的。孩子夾在中間,看到的是成年人之間的角力,而不是閤作。所以,我很期待這本探討「溫柔」的書,能不能給予一些實際的操作建議,讓親師之間的溝通能迴歸到「為瞭孩子好」這個共同目標上。如何設定健康的界線?如何在堅持教育原則的同時,不讓對方感到被冒犯?這需要高超的智慧和極大的同理心。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語言的藝術」,讓衝突可以被化解,而不是被升級,那對我們這個社會來說,絕對是一劑良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