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這裡,就在往那裡的路上:那些帶我走上電影之路的人生往事&鳥事 (電子書)

我不在這裡,就在往那裡的路上:那些帶我走上電影之路的人生往事&鳥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鍾孟宏
图书标签:
  • 电影
  • 回忆录
  • 人生哲学
  • 鸟类
  • 旅行
  • 成长
  • 个人经历
  • 文化
  • 艺术
  • 自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鍾孟宏的第一本文字影像書
【鍾導&中島合體之作】
私藏的人生往事˙珍藏近40年的攝影創作
看過他的電影,這一次讀他的文字、看他的照片

金馬獎導演第一手回望
幽默訴說人生路上跌跌撞撞的鳥事
那些比電影更真實,也更不真實的生命故事

「我常不自覺地進入一個夢,然後又不自覺地從夢中被踢出來。」

童年、求學、出國、拍廣告、拍電影
紀錄片《醫生》、劇情片《失魂》《一路順風》《陽光普照》
壞人 vs 善惡、售票員 vs A片、吳郭魚vs鄉愁
太陽系、MTV、walkman,屬於五、六年級的影音記憶……

  ▌說故事的鍾導有私藏的人生故事,拍影像的中島也有珍藏的攝影作品
  鍾孟宏,台灣電影界重要的名字,有著獨特的個人風格。除了慣常自編自導的自己,他還有一個重要分身──攝影師「中島長雄」。這個名字始自他的電影《停車》,他突然為身為片子攝影師的自己取了一個藝名:「大家都叫我鍾導,那麼就叫中島(鍾導諧音)長雄吧!」他還強調「長雄」二字聽來十分陽剛,很有氣勢。原以為的玩笑,最後在電影字幕上成真。很多人都很好奇日本攝影師中島長雄是什麼來頭?這個本尊與分身的業內笑話,是屬於鍾孟宏才有的幽默。在這本私文字影像書中,說故事的鍾導,與另一個鮮為人知擅長影像的中島合體,帶我們看見那些他私藏至今的人生往事和回溯近40年至今的攝影作品。

  ▌為什麼拍黑道大哥這麼逼真?壞人為何如此迷人?也許《陽光普照》可以拍得更好?
  好不容易出國從資工系轉念電影留學回來,卻發現台灣電影圈已變成一塊荒地?! 導演路上,他如何跌跌撞撞,不放棄理想?從交大、赴美,看著同學,他如何一步步邁向自己憧憬的影像之路?拍廣告謀生的甘苦與荒謬?為什麼廣告朋友奉勸他,客戶只要餿水,不必弄餡、桿水餃皮?沒混過黑道,為何他的黑道大哥選角如此逼真?

  安東尼奧尼的《春光乍現》如何影響了許多大導演?影像的真實性為何?是眼睛所見?還是隱藏在內心裡一塊不自知的角落? 哪個導演的電影讓他哭到笑出來,又笑到哭出來?為什麼他最愛溫德斯的《美國朋友》?為什麼台灣色情電影業者,走在整個時代的最前端?羅伯・法蘭克的經典攝影集《美國人》,如何對他的攝影開啟了悠悠的一扇窗?如果滿分是五顆星,在他心中六星級是哪本小說?哪本九百頁的經典文學名著,如果早幾年讀過,《陽光普照》或許會拍得更好?若是早十年看過,不知還會不會想拍電影?《瀑布》中王淨的角色,如何讓他明白角色宛如靈魂一般,駐紮在演員的心中?拍完《瀑布》,他甚至做了一個台灣將被環保核彈攻擊的怪夢?!

  ▌那些我們以為的鳥事,其實一點都不鳥
  大學修課被當,出國讀書沒錢畢業,在美國紐奧良看脫衣舞看到空虛,入行被嫌學歷高不好用,沒工作上門,拍廣告片被盧,在雲南大陸上急找廁所,在高速公路上差點翻車,被載客司機丟包,公寓被警察破門而入,這些大大小小讓人煩心、讓人卡關、讓人茫然、讓人挫折的鳥事,有天回望,其實一點都不鳥。這跌跌撞撞的一路,正是成長的軌跡。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非常多故事,很多人在這些故事裡,一天一天地過活,而且活得很自在,但是也很多人,在故事裡,一年一年地爬行,活得度日如年。拍電影的人,沒有年月日,他們生命的劃分,就是第一部電影,第二部電影……每部電影中間,都在虛虛渺渺、很不踏實地在時間的縫隙裡緩緩度過。」
  
  ▌鍾導語錄
  司機
  ˙我只是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導演,到處打探別人生命中無法說出的苦處。
  ˙日常生活裡總有怪事發生,你不知道何時會遇到貴人,也不知道何時會遇到煞星。
  ˙我對這位司機,有種莫名的相知相惜,他讓我想知道更多人生我不知道的事情。

  相機
  ˙其實,我們根本沒旅行過,只是繞著時間的小圈圈,小步地猶豫獨行。
  ˙年經時拿著底片,自以為是一個詩人,袋子裡面放著相機、底片跟香菸,還有滿滿不知從哪撿來的憂鬱,現在拿數位相機,感覺上就像一個裝文青的歐吉桑。
  ˙早期的攝影好像是為了記錄人類的悲傷,現在的攝影好像是記錄自己的自哀自憐。

  同學
  ˙在人生路上還是會不禁回頭看過往。那些情感還在,只是你不願意再低下身將他拾起。
  ˙知錯能改不一定是對的,只要有信心地活著,錯的也可能變成對的。

  臭豆腐
  ˙傷感這症狀是沒藥醫的,很多時候不要太認真,拍拍肩、喝喝水,很快就過去了。
  ˙年少的無聊就像熱鍋上的螞蟻,無頭無腦轉來轉去,年紀大的無聊像冬天即將來臨,找不到食物的螞蟻徬徨未知。

  售票員
  ˙在那個很多事情不能說不能做,只能悄悄地活著的年代裡,色情電影業者真的是走在時代的最前端。
  ˙對拍底片導演來說,以前的粒子,代表著影像的生命。但對現在很多人來說,粒子在他們狹窄的影像觀,卻代表著一種不專業。

  美國朋友
  ˙年輕時東晃西晃,到底只是純粹的遊晃,還是在人生路上找不到著力點而不斷蹉跎。
  ˙人有時候真的很難面對過去,就算四下無人也不願意偷偷把它打開。

  壞人
  ˙對我這一個凡夫俗子來說,我只敢在夢裡做壞人。
  ˙好的小說家常常在故事裡讓你迷失在善惡的模糊地帶。
  ˙在電影或小說裡,作者常用犀利的角度批判偽善,但對真惡反帶著一顆憐憫包容的心。

  吳郭魚
  ˙我爸媽的生活就是日夜守著這塊土地,跟著土地一起甦醒、入眠,甚至淡去。
  ˙心裡想問媽媽很多事情,但最後一句都說不出來,沒多久,我發現我的口罩都濕了。

  C
  ˙長久以來困頓我的,不只有住在我心裡頭不知成長為何物的C,還有另一個C,就是Cinema。

  許先生
  ˙鍾導,客戶只是要吃餿水而已,你不要在那邊弄餡、桿水餃皮了。

  夢
  ˙歲月是一個夢嗎?還是一條通往夢的道路。
  ˙我遠遠地望著音樂來的方向,想像著鄧麗君拿著麥克風,在房間裡,輕輕地唱著對人間的思念。

名人按讚推薦

  鍾導的電影十分迷人,他的影像獨到,意境飄渺深遠,幽默見黑令人忍俊不禁。不難想見,他會透過相機出發,抒發對人生百態的洞見。再來自編自導,興之所至,水到渠成,自成一家。他將經年閲歷所見所感所拍出書成冊,必有可觀。──李安

  從這裡到那裡,鍾孟宏的成長剌點,為我們打開他的鳥視野及另類想像力。──張照堂

  鍾孟宏的散文跟他的電影一樣精彩,偶有烏雲飄過,時而片刻陽光的人生起伏,有時讓你冒汗,有時讓你苦笑。他有「過目不忘」的特異功能,海海人生,撞見一眼,就能迅速分析、解構、歸位,再消化、轉譯、輸出成「甜蜜生活」的黑醋:微酸,卻生津。聽故事,說故事,寫故事……我愛他的黑醋。──藍祖蔚

  對影迷而言,這些文字洩漏了鍾孟宏不少電影的由來。更重要的是他描述人間煙火時的洗鍊、幽默,讓人意猶未盡;中年男子的世故、唏噓,也變得趣味盎然。──聞天祥

  能透過豐富的文字來探索鍾孟宏的宇宙是奇妙的經驗,閱讀他的散文攝影書,隱約感受到「文學作家」的斜槓正在向他靠近。PS :祈求他出唱片專輯,我仍有榮幸為他推薦。──陳以文

  我一直以為鍾導對一切都很淡然,看完書才發現自己對他的了解太淺。透過他的文字和攝影能感受到他對生活的體悟原來這麼深,觀察人是這麼細膩,難怪他電影裡的故事都如此濃郁、每個人物都永遠讓觀眾印象深刻,他真是太棒了,尤其他那獨特的幽默感,我要在鍾孟宏身上多按一個讚。──張震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星际漫游者:宇宙的诗与远方》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 星际漫游者:宇宙的诗与远方 内容简介 《星际漫游者:宇宙的诗与远方》并非一本教科书,而是一场深入人类认知边界、探索宇宙宏大叙事与个体微小存在的哲学漫游。本书汇集了天体物理学、古典文学、前沿科学哲学以及人类学观察,试图描绘出一幅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往何处去”的壮阔图景。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如同一次精密的星图绘制,从我们熟悉的太阳系边缘开始,逐步深入到遥远的星系团和暗物质的迷宫,同时不断回溯到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审视我们在时间与空间尺度上的独特位置。 第一部分:尘埃的觉醒——从地球到太阳系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家园”的概念——我们的太阳系。作者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解构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行星系统。我们不仅探讨了火星改造计划的工程学挑战,更深入挖掘了行星形成理论中的美学维度。卡尔·萨根曾言,我们都是星辰之子;本书则追问,当“星辰之子”试图回归星辰时,他们会带走什么样的文化基因? 行星际旅行的伦理困境: 当人类踏足新的星球,我们是否也在不经意间播撒了新的“污染”?本书详细分析了对可能存在的地外生命(哪怕是微生物级别)的保护义务,探讨了在宇宙尺度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复杂性。 奥尔特云的回响: 穿越柯伊伯带,抵达太阳系最遥远的边界——奥尔特云。在这里,冰封的彗星携带了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作者通过对这些“宇宙化石”的描摹,重构了太阳系早期的狂暴与秩序的交替。 第二部分:时间的褶皱与光年的距离 进入银河系内部的探索,是本书的第二核心。我们告别了熟悉的星座,进入到对星系结构、黑洞动力学以及引力波天文学的沉思。在这里,科学语言开始与形而上学的思考交织。 黑洞的边界与信息悖论: 我们将时间拉伸至奇点附近,探讨霍金辐射的物理意义与其对“信息永恒”这一概念的挑战。这不仅仅是物理学问题,更是一场关于“存在”是否可被抹除的深刻辩论。作者引入了量子力学的概率云概念,试图在宏观的引力坍缩中寻找微观的确定性。 银河系“迷航”指南: 如果我们拥有超光速飞行的能力,银河系中的著名地标——人马座A、天鹅座X-1、蟹状星云——将如何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本书构建了一系列基于现有科学推测的“旅行场景”,侧重于星际介质的性质、超新星遗迹的残酷美学,以及对那些尚未被发现的“系外文明”的想象边界。 引力波中的宇宙交响乐: 引力波的探测,揭示了宇宙深处最剧烈的碰撞与融合。作者将这些信号比喻为宇宙创世以来从未停止的“低语”。通过对这些时空涟漪的分析,我们得以窥见宇宙演化的宏大时间线,感受事件的震撼力,而非仅仅是数据点。 第三部分:超越可见——暗物质与多重宇宙的猜想 本书的高潮部分,将读者引向了现代物理学的最前沿,那些只能通过数学模型和间接观测来感知的领域。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感官的局限性,转而依赖抽象思维的力量。 暗物质的“隐形之手”: 占宇宙质量约八成的暗物质,如同一个沉默的导演,主宰着星系的旋转与聚集。本书详细梳理了寻找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s)的实验努力,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更具哲学性的问题:一个我们无法直接接触、无法观测其电磁辐射的实体,是否依然算作“真实存在”?我们如何定义“实在”? 多重宇宙的哲学疆界: 从弦理论的膜世界到永恒暴胀模型,多重宇宙的概念正从科幻走向理论物理的严肃讨论。本书审视了这些理论对“宇宙独特性”的颠覆性冲击。如果存在无数个宇宙,每一个都以不同的物理常数运行,那么我们所处的这个“恰好适宜生命存在”的宇宙,还是那个“奇迹”吗?它更可能是一种统计必然。这种认知,对人类中心主义构成了终极的挑战。 第四部分:人类在永恒中的定位 最后的章节回归到对人类自身的审视。在面对如此无垠的时间与空间时,我们如何安放我们的情感、文化与短暂的生命? 宇宙尺度的孤独感: 费米悖论(Fermi Paradox)的冷峻现实——“他们都在哪里?”——不仅仅是科学问题,更是一种深刻的孤独感。本书探讨了这种孤独感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艺术、宗教和对意义的追求。 微观尺度的宏大: 与星系的广阔相对,本书也聚焦于生命本身作为宇宙信息载体的精妙。从DNA的双螺旋到神经元的复杂网络,每一个生命体都是对宇宙基本定律的精妙集成与表达。我们是宇宙认识自身的一种方式。 面向未来的远航: 无论未来我们是走向星际殖民,还是专注于在地球上实现可持续的平衡,对宇宙的理解将始终是我们文明进步的驱动力。《星际漫游者》旨在激励读者,将日常的琐碎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考量,带着敬畏之心,继续对未知发出提问。 《星际漫游者:宇宙的诗与远方》是一次邀请函,邀请所有对星空、对知识、对存在本质感到好奇的灵魂,共同踏上这场没有终点的探索之旅。它承诺的不是答案,而是更深层次的,充满美感的疑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鍾孟宏


  出身臺灣屏東縣,導演、編劇暨攝影師。作品涵蓋廣告、音樂錄影帶、紀錄片和劇情片,2006年憑藉紀錄片《醫生》拿下台北電影獎紀錄片首獎,2010年又以第二部劇情長片《第四張畫》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獎。2019年以電影《陽光普照》二度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高中時便喜愛日本導演大島渚和台灣新電影,在就讀國立交通大學資工系時打工買器材學攝影,1991年赴芝加哥藝術學院研究所念電影製作,返台後有感於當時台灣電影市場在谷底,決定先投入廣告圈,從製片助理、副導演慢慢坐上廣告導演位置,並拍攝許多電視廣告。但同時他也並未停止電影作品創作,1994年紀錄短片《慶典》在金穗獎獲獎,同年又以劇本《三重奏》獲得新聞局優良劇本獎。

  2002年成立甜蜜生活製作公司,期望能在廣告作品之餘展開影片創作;2003年因拍攝陳綺貞《躺在你的衣櫃》音樂錄影帶入圍第14屆金曲獎最佳音樂錄影帶獎。

  2006年在獲得行政院輔導金補助下完成第一部紀錄長片《醫生》,獲得台北電影獎紀錄片首獎;2008年自編、自攝、自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停車》獲得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並入圍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

  2010年第二部劇情長片《第四張畫》讓他拿下金馬獎最佳導演獎;2013年第三部作品《失魂》在第50屆金馬獎入圍五個獎項。2019年以《陽光普照》再奪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等六項大獎。2021年劇情長片《瀑布》入圍11項金馬獎。
 

图书目录

自序
 
0 司機
1 相機
2 同學
3 臭豆腐
4 售票員
5 美國朋友
6 壞人
7 吳郭魚
8 C
9 許先生
10 夢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98039
  • EISBN:978986069802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2.1MB

图书试读

自序

  我曾經做過一個夢,夢到我收到一個派對的邀請函,上面寫的是泳池趴。出發前,我花心思在泳衣店待了一個下午,本來想選一件小到不行的緊身三角褲,但是看著鏡子裡面穿著三角褲的自己,沒有三角肌,窄扁的屁股,配上兩條細緻的短腿,左看右看,就是覺得怪,後來看不下去,最後換了一條比較保守的四角寬鬆泳褲。當天我一到達派對,發現所有人都西裝筆挺,原來泳池趴的意思,只是在泳池旁邊辦派對,不是要大家跳到泳池裡,邊喝著雞尾酒邊撩著比基尼女郎。當時我感覺胃有點緊,好像快抽筋的樣子,我拿著酒杯,穿著四角泳褲,煞有其事地到處跟那些西裝革履的人共度了一晚。

  這個夢讓我想到以前唸大學的經驗,記得入學第一天,我就後悔來唸這個學校了。那天,我們校長跟我們新生精神講話,校長姓郭,和一位早期拍武俠片的電影導演同名同姓。他說,我們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率是全國最高的。當下聽完,我整個人癱在椅子上,久久無法立起,沒想到十年的寒窗苦讀竟然是考上一所職業學校。後來的四年,我好像是穿著一條四角泳褲的男子,每天跟一堆有進取心的嚴肅年輕人,一起上課生活。後來我受不了,最後課也不去上了,每天在外面遊蕩。

  那時候的我,好像是一個西部槍客,每天騎著馬,戴著歪斜的寬邊帽,腰繫著一把槍,行走在西部荒漠,三不五時下馬,對著那些無聊的四腳蜥蜴,惡狠狠地開兩槍。人是嚮往自由的,但是自由竟然是這個樣子。

  學校畢業後,我最想做的工作是當攝影記者,想像有一天在戰地裡出生入死,工作結束後跟一群同業聚在酒館,抽著雪茄、喝著咖啡,聽著大家評論我一張張精彩的照片,那時,我給未來的自己立下一個目標:「我不是在戰地,就是在往戰地的路上。」後來,我去《新新聞》週刊應徵攝影記者,當時是攝影部門主管陳愷巨擔任面試官。我想陳先生已經忘記三十幾年前我這位年輕人了,他為人客氣,他看著我的作品,若有所思,最後告訴我:「很可惜,我們在上個月剛好有個空缺,但是已經找到人了。」我離開《新新聞》的那天,我的攝影記者夢便結束了。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不是在「這裡」,就是在往「那裡」的路上,其實「這裡」和「那裡」都沒有很明顯的差別,只是在遊蕩的過程,「這裡」和「那裡」是我曾經經過的地方。話說回來,其實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是在這裡和那裡之間擺盪,唯一的差別是,有些人在「這裡」或「那裡」時,受到眾人的歡迎和鼓掌,甚至還有人拉紅布慶賀;另外有些人在「這裡」或「那裡」時,可能只是吃一碗榨菜肉絲乾拌麵,喝一杯涼水,沒有人搭理,然後就默默離開了。

  這本書所講的,就是在「這裡」和「那裡」,甚至在路上,所發生的小事情,因為大部分的當事人還在這世界上勇敢地活著,所以事件的本身是不容造假,準確度是非常高的。因為記憶的關係,某些地點、時間可能會有些微的誤差。為了讓事件更生動,可能文字描述加了些誇張的形容詞。如果這些內容和當事人有記憶相左的地方,望請不要花太多心思鑽研其中。

  用赤裸的文字佐以圖像來講故事,這和拍電影完全不一樣。電影是用流動的影像讓觀眾在兩小時裡面,觀看事件的發生。這本書是由文字和靜照組成的,文字與圖像有時會產生一些理解上的落差,最主要的是,圖像並不是完全在輔佐文字,有時我希望圖像能跳脫文字,自成一個生命。到底什麼時候照片與文字是相依相存的,什麼時候圖像與文字是互不理睬的,其實我也沒辦法說出個所以然,還寄望讀者能有自己的閱讀方式。

  這本書是2015年農曆年前寫的,當時正在寫一部電影的劇本,沒想到劇本在一個半月內就完成了,離過年還有兩個禮拜,那時候沒其他事情,心想把過去的一些鳥事情記錄下來,後來決定出書的時候,又多寫了兩篇。在這裡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包括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小編,麗莎小姐,還有幫我做所有文書處理的王盼雲小姐及陳有琪小姐。當然還有艾琳及雀爾西,感謝你們在我人生旅途上,不斷地鞭策我。我也要向原點出版社的編輯群和美術設計,致上衷心感謝。還有很多長久以來伴隨我的朋友,沒有你們,這本書不可能會存在。

後記

他的人生,怎麼可以遇到這麼多有趣的人事物?
鍾以澄


  那天是出發去旅行的前一個週六,可能有人會好奇一位導演的週末日常是如何,其實真的是再平凡不過了:九點之前會先來公司開門,因為待會小女兒和他的家教弟弟要在這上課,接著非常順便地幫小女兒泡杯濃得不像話的黑咖啡,他們倆開始上課時,這位導演就坐在公司後院看書,每看完一章節抽一根菸。那天一如往常,我下課,爸爸接著去市場買海鮮,走之前他開了公司電腦,請我來「瞻仰」這本書,我那天看的是〈臭豆腐〉那篇,看得毫不費力,因為寫作的口吻和他本人平常講話給人的感覺一模一樣,只是沒想到他對「出書」這件事來得這麼認真。不知道這段時間內他受到什麼刺激,一回來,在我完全沒有防備下,說:「我們去環島一個禮拜吧!我想替這疫情下的台灣拍一些照。」正在放假的我稍微衝動地答應了,但在我們理性地討論過後,除了安全的考量,由於這是我們第一次單獨一起旅行,所以加上父女關係的考量,決定改成四天三夜並且在台灣西部活動就好,三天後我們出發了。

  爸爸不只想要看看現在的台灣是什麼樣,他更想回訪之前拍電影的場景,不知為何,對我來說有一種追星的感覺。主要去的地方都是《一路順風》和《大佛普拉斯》的場景,其實我也說不上是他的粉絲,七部電影中我只看過四部,其中的《第四張畫》看到一半實在是看不完,這陣子打起精神再把它找出來看吧。爸爸說《一路順風》是他心中最喜歡的作品,我想如果把他拍過的七部電影想成他的七個小孩,《一路順風》應該是那個最古怪、有點距離感、平常不會被師長稱讚的小孩,但和他生父的感情卻最深,像朋友一樣,半夜可以一起在陽台上邊抽菸邊聊未來。

  說到《一路順風》,不能不提到那iconic的廢棄遊樂場和保齡球館,它的地點就在一個參訪石頭們的園區裡,那天是木棉花飄落的日子,花絮飄落的程度有點像下雨,在園區轉了幾個彎,才發現裡面已經從頭到腳地改建成攝影棚,到處都是乾燥花、氣球、塑膠鋼琴,庹宗華、陳以文已經不在了,甚至會懷疑他們真的有存在過嗎?爸爸看到這景象好像有點失落,雖然這些角色都是他創造的,但總覺得世界上真會有這種人在這種地方生活,只是不曉得他們現在過得怎麼樣了。沿著園區的林子路走回車上,只要加一張椅子,感覺在這陰影下,還可以看到陳以文在抽菸。

  我爸是個有點矛盾的人,他總是會告訴青春期的我:在嘗試的過程犯錯沒關係,人生不差這一點時間跌倒、再重新站起來。好吧,但是他同時也是全世界最不愛等紅燈的人,平常他總會走一堆自以為的捷徑,來避免可能會等上九十九秒的紅燈,而我媽則相反,她喜歡走大馬路,遇到紅燈就安分地等,老實說相同距離,我媽總是可以更快更穩地到達目的地。這趟旅行擔任副駕駛的小金剛,想必非常習慣他老闆這個習慣,也會在谷歌地圖上找遇到比較少紅綠燈的路讓我爸走。哎,爸爸,人生不差這幾秒鐘啊。

  我們往南部去嘉義的壽島,那是戴立忍和小吳要去刑求陳以文所經過的魚塭地帶,那天下午到的時候因為漲潮,所以只能遠遠地觀看,加上《消失的情人節》也在此取景過,引來不少遊客,說真的有點認不出來那是《一路順風》裡的場景。我跟爸爸本來靜靜地坐在一塊石頭拍照,接著一對情侶出現在我們鏡頭裡,不經意地看一下他們的互動,女方光腳站在水中轉圈、踢水、回眸一笑,男方大概按了一百下快門,給女朋友過目照片,女友不滿意、檢討他、再來一次,就這樣來來回回十次,應該總算有兩張是可以發上IG的,上車前,男友還拿自己的衣服幫女友擦乾腳。當然,有的時候我也會感恩鍾導對我的舐犢之情,甚至稍稍反省一下其中的不合理性,例如前幾天在喝筍湯時,由於我偏愛螺旋狀的筍尖部分,我對爸爸說:「你確定你已經盡力把所有尖端的部分給我嗎?不可以私藏喔。」他居然回我:「哪天就算你叫我把除了日常生活需要的錢以外的財產和房子都給你,我也會這麼做。」

  一路上看到有不少人戴著口罩在水溝旁釣魚,疫情下,每個人度過這些無奈、無聊的日子其實挺不一樣的。

  回台北的路上,我們順路去看《大佛普拉斯》拍面會菜的地方。到了目的地,發現本來在一棵大榕樹下的小餐廳,已經變成一塊空地,四處打聽後才知道他們因為馬路拓寬,而被迫搬到另一個地方。老闆娘看到我們真的好驚訝,她告訴我們因為疫情所以沒辦法準備面會菜送去旁邊的嘉義監獄,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處理收割的綠蔥,拿去市場賣。電影上映後,老闆娘跟兒子去嘉義市的電影院看了兩次,之後的幾年依然日復一日的煮著面會菜,他們有想到過我們今天會因為想念所以來看她嗎?看到電影中的人物這麼真實地生活著,心情好複雜。

  《一路順風》上映和參加金馬獎時,我才13歲,當時只知道這部電影獲得金馬提名最多項,還有是由許冠文主演,他是我小時候覺得世界上最幽默的人。典禮當下,我和姊姊還有公司製片坐在一起,那天坐了好久,但是大部分的獎項都與《一路順風》無關,結束後,爸爸對我和姊姊說:「不好意思,浪費了你們一個晚上。」我是真的覺得一點關係都沒有,畢竟一整個晚上我看了這麼多禮服、巨星,聽了這麼多大陸腔,也算是大開眼界不少。認識他18年,其實也算是熟透了,我慢慢地可以理解他那個晚上對自己的自負和失望,但我依然不會在意爸爸是否有得這些獎、受邀到哪個影展。這次旅行親眼看到他電影中的那些風景、人事,真的很謝謝他曾經用中島長雄式的鏡頭把他們拍下來。這本書裡好多小故事,從小到大常常聽他講,現在用文字的方式表達,有種熟悉感、但和小時候聽到的感覺又很不一樣。在看的當下會很驚訝他的人生中怎麼可以遇到這麼多有趣的人事物,但想想,或許我們每個人都遇得到,只是有沒有心好好消化、體悟、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然後繼續前進。看完《我不在這裡,就在往那裡的路上》,我彷彿又認識他更多,也期待再更認識他。
 

用户评价

评分

整體來說,這本書成功地擺脫了傳統傳記文學的沉悶感,注入了非常現代的生命力。它沒有固定的章節邏輯,更像是心緒流動的紀錄,這點我很欣賞。特別是對於「路」這個意象的運用,貫穿始終,既是物理上的移動,也是精神上的探索。它讓我意識到,或許我們都太過專注於「抵達」某個目標,而忽略了移動過程中的風景。那些「鳥事」的穿插,恰恰是路途中那些意料之外的驚喜或小插曲,它們豐富了旅途的層次,也讓我們在面對真正的難題時,有更強韌的韌性去應對。對於任何處於生涯轉折點,或者對現狀感到有些迷惘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一種「可能性」的展現。它讓人感到一種溫暖的鼓舞:沒關係,繼續走,下一站也許就是你一直在找尋的地方,即便不是,這段路也絕對值得。

评分

這本書的厚度,讀起來感覺像是和一位老朋友在咖啡館裡聊了很久的天。不是那種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而是非常自然地將生活片段串連起來,時而幽默,時而帶著一絲對往事若有所思的惆悵。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能力,真的讓人印象深刻。無論是描述某個特定場景的氣味,還是某個瞬間的情緒波動,都描繪得栩栩如生。這種寫作手法,讓讀者很容易「代入」情境,彷彿自己也跟著經歷了那些起起伏伏。坦白說,台灣社會的某些價值觀,對於「成功」的定義有時太過單一,而這本書似乎在傳達一種更寬廣的生命視野:人生的價值,或許不在於最終抵達了哪裡,而在於沿途那些不可複製的經歷與遇見。特別是那些被稱作「鳥事」的部分,正是構成一個人獨特性的養分。我喜歡這種不刻意煽情,卻能自然而然引發共鳴的敘事方式,它提醒我們,生活本身就是最精彩的劇本。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其實心裡有點小小的掙扎。畢竟現在市面上的自傳、回憶錄多到爆炸,要找到一本真正能打動人心的,真的不容易。但這本《我不在這裡,就在往那裡的路上》的書名,就已經夠讓人好奇了。它給人的感覺,不是那種故作深沉或矯揉造作的「人生哲學」,而是一種帶著一點點隨性、有點瀟灑的流浪感。我很期待它能像一趟公路旅行,帶領讀者走過那些看似平凡卻又暗藏玄機的人生岔路。特別是「電影之路」這個主題,總讓人聯想到那些充滿光影變幻的浪漫想像,但更希望看到的是背後那種腳踏實地的摸索與堅持,而不是一蹴可幾的成功神話。我猜想作者的文字風格應該會很貼近生活,沒有過多的粉飾太平,也許會有一些讓人會心一笑的「鳥事」,這些日常的細節,往往才是構成一個真實人生的關鍵。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往前走的姿態,即便方向還不明確,那份「在路上」的狀態本身,就已經是種力量了。我對內容的期待,是能看到一個創作者如何在跌跌撞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束光。

评分

從裝幀設計來看,這本書的質感處理得相當到位,給人一種沉穩又不失文藝氣息的感覺,這讓我在翻閱時就有了很好的心理準備。我一直認為,好的非虛構寫作,必須在「真誠」與「敘事性」之間找到絕佳的平衡點。如果太過偏向紀實,可能會顯得瑣碎乏味;如果敘事性太強,又可能失真。但從整體閱讀的流暢度來看,作者顯得游刃有餘。尤其是在描寫那些與「電影」相關的歷程時,那種熱情與執著,即便只是透過文字間的字裡行間感受到,都足以感染讀者。這讓我想起自己年輕時對某個領域的瘋狂投入,那種為了理想可以拋下一切的衝動。這本書的優點,或許就在於它沒有試圖去「解釋」人生,而是單純地「呈現」人生,讓讀者自己去對號入座,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它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每個人心中那塊未曾被完全定義的角落。

评分

翻開書頁的當下,我感受到一種撲面而來的自由氣息,這種氣息很少在台灣的文學作品中被如此直白地展現。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被既定的框架所定義,例如「專業人士」、「家庭責任」等等,但這本書似乎在告訴我們:走出去,去體驗,去犯錯,去修正,這才是生命最本真的狀態。作者在行文中展現出的那種對生活細節的敏銳觀察力,以及那種不畏懼展示自己脆弱面的勇氣,是極為可貴的。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說教的導師口吻,而是像一個陪你一起闖蕩江湖的旅伴。讀著讀著,我不禁開始反思自己過去那些錯失的機會,那些因為害怕改變而選擇停留在原地的小小遺憾。這本書提供了一種強大的精神支持,讓我們有勇氣去擁抱那些「不確定性」,因為作者已經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了,那些看似岔路或彎道的地方,往往通往更廣闊的風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