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防癆山海間:東臺灣防疫先鋒李仁智醫師行醫記 (電子書)

抗疫防癆山海間:東臺灣防疫先鋒李仁智醫師行醫記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仁智
图书标签:
  • 疫情
  • 臺灣
  • 東臺灣
  • 醫師
  • 行醫
  • 李仁智
  • 防疫
  • 山海間
  • 醫療
  • 傳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疫臨城下 挺身而出

  我人生的座右銘很簡單:「做個有用的人。」當危險時刻來臨時,理所當然、義不容辭地站出來做我該做的事。──李仁智(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東區指揮官)

  2020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就在元旦過後沒幾天,臺灣抗疫指揮官會議緊急召開,李仁智醫師授任為東區指揮官,他沒有二話,勇於承擔。正如十七年前,那場來得突然又危急的SARS,他同樣沒有畏懼,站上第一線,守護花東民眾。

  更一如三十二年前(1988年),他自願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的那份初心。當時父親問他,為什麼放棄臺北的機會,跑去那麼荒涼的地方?他答:「臺北醫師這麼多,不差我一人。」

  當時花東的肺結核病人高居全國之冠,促使他來到花蓮。他在東臺灣率先引進「都治計畫」,成了追著病人跑的醫師,不僅讓花東肺結核病人發生率減半,花東地區多重抗藥性結核病也達到78.3%的完治率,遠遠超越WHO的54%完治率。

  李醫師在臨床醫療、公共衛生的努力,讓他獲得2015年第廿五屆「醫療奉獻獎」的肯定。從結核病、流行性感冒、狂犬病、SARS到新冠肺炎的防治,都有李仁智醫師的身影,他為「做個有用的人」做了最佳詮釋。

  在全民迎擊新冠肺炎的當下,這本書記錄了從SARS、新冠肺炎、狂犬病到肺結核防治等第一手資料,在面對未來後疫情的變局時,讓我們能更有智慧地與傳染病共存。

本書特色

  ★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東區指揮官、醫療貢獻獎得主李仁智醫師傳記。
  ★李仁智醫師一生以結核病防治為職志,成果豐碩,並任SARS及新冠肺炎時期的區指揮官,堪稱守護東台灣民眾健康的大將軍。
《古籍重光:宋代文人笔记中的市井百态与士人情怀》 导言:宋代社会的微观透视 本书旨在深入挖掘并系统梳理宋代文人留下的各类笔记(如《梦粱录》、《东京梦华录》、《萍洲可谈》、《夷坚志》等),通过这些看似零散的文字记录,重构一个鲜活、立体、充满烟火气的宋代社会图景。我们不仅仅关注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市井间的交易、士人心中的波澜以及文化精神的流变。宋代,一个在政治上积弱,但在文化、商业和市民生活上达到空前繁荣的时代,其内在的矛盾与活力,恰恰体现在这些文人信手拈来的记录之中。 第一章:都市的脉搏——汴京与临安的繁华景象 本章聚焦于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两大都会——开封(汴京)与杭州(临安)。通过笔记中对街衢巷陌、酒楼茶肆、夜市灯火的描绘,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北宋汴京的“不夜城”气象。 商业的革命性发展: 笔记详细记载了宋代商业突破了唐代的坊市制度限制,夜市的兴盛、专业化经营(如“瓦子”中的各类娱乐与手工业作坊)以及金融工具(如飞钱、交子)的初步应用。例如,对“潘楼”一带的记载,勾勒出当时餐饮业的精细化与多样性,从果子糕点到各地方风味菜肴的汇聚。 市民阶层的崛起与娱乐生活: 士人对“瓦舍勾栏”的记录,揭示了市民阶层娱乐需求的爆发式增长。说书、杂剧、相扑、傀儡戏等表演形式的盛行,不仅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反映了文人与市井文化之间既疏离又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南迁后的重建与延续: 靖康之变后,临安的重建与繁荣,笔记记录了士人对故都的追忆与对新都的适应。临安的河道交通、湖畔风光与商业布局,展现了南宋在文化承载与经济转型上的韧性。 第二章:士人的情怀与笔下的世界——私人情感与社会观察 宋代文人笔记的魅力在于其高度的个体化叙事。本书将分析笔记如何成为士大夫排遣政治失意、寄托审美情趣的载体。 闲适与隐逸的追求: 许多笔记记录了文人在园林中的修葺、花鸟虫鱼的鉴赏,以及与友人清谈的场景。这不仅是个人情趣,更是对激烈的政治斗争的一种消极抵抗和精神避世。例如,对某一特定花卉(如宋人对梅花的痴迷)的描写,实则是借物咏怀,寄托高洁之志。 怪谈与超自然现象的记录: 以《夷坚志》为代表的志怪笔记,是研究宋代民间信仰和文人内心不安的重要窗口。这些记载,反映了在技术和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好奇与道德审判的投射。 交往与酬唱的礼仪: 笔记中常记录友人间的馈赠、诗歌唱和的细节,反映了宋代士人社交圈的紧密性与规范性。每一次馈赠,都不仅仅是物品的交换,更是情感地位和文化品味的确认。 第三章:法律与日常的边缘——民间社会与社会治理 笔记并非只记录上流社会,它们是理解宋代社会治理“毛细血管”的重要依据。 司法与地方治理的侧写: 通过对诉讼、刑罚、地方乡绅调解的片段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宋代法律体系在具体执行层面与民间习俗的摩擦与融合。官员的廉洁与贪腐、地方豪强的跋扈,都在这些不经意的描述中留下了印记。 饮食文化的普及与地域差异: 从北到南,笔记记录了不同地区的主食、茶饮(如点茶、煎茶之争)以及季节性食物的更迭。例如,对某一地区特有食材的描绘,印证了当时交通的便利性与各地物产的流通。 妇女的社会角色: 笔记中对歌妓、尼姑、道姑,以及部分贵族女性生活的零星记录,虽不系统,但为我们研究宋代妇女在家庭内外,尤其是在文化娱乐领域的参与度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四章:跨越边界的目光——对异域与外族的观察 宋代与周边民族(辽、金、西夏)的交流频繁,笔记中保留了当时人对“他者”的复杂看法。 边境贸易与文化渗透: 笔记记录了与北方民族的榷场交易,以及通过贸易带入的马匹、皮毛、香料等物品。这些记载反映出军事对峙背景下,经济联系的韧性。 对契丹、女真风俗的记录: 文人笔下的异族风俗,往往夹杂着汉文化的优越感和刻板印象,但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关于这些民族生活习惯、服饰、语言的珍贵一手资料。例如,对金国宫廷仪式的零星记载,填补了官方史书的空白。 结语:历史的温度与人文的深度 宋代文人笔记以其丰富的细节、细腻的观察和高度的主观性,构筑了一幅超越正史的、充满烟火气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这些古老文本的重新解读与梳理,本书旨在让读者触摸到历史的温度,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如何安顿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市民生活如何为整个文明的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记录,是连接我们与一千年前生活方式最直接的桥梁。 --- (总字数:约155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主述/李仁智醫師


  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現任佛教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結核病實驗室主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同時為國家授任的「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東區指揮官」、慈濟大學部定助理教授,曾任中華民國防癆協會理事長、台灣結核病醫學會理事長。

  家住臺北,卻自願投入花蓮偏鄉「肺結核防治」工作超過三十二年,只因早年花東高居全臺結核病之冠。他在花蓮、臺東引進「都治計畫」,成了「追著病人跑」的醫師,卻甘之如飴,多年努力,更成功讓花東的肺結核發生率大幅下降五成。

  二○○三年,國人聞之色變的SARS期間,他一肩扛起宜蘭、花蓮及臺東三縣「東部抗煞指揮官」的重任,抗煞有成。時隔十七年,他再度披上戰袍,對抗新冠肺炎疫情,這回,他依然成功守護了花東民眾的健康。二○一五年,他獲厚生會頒發「醫療奉獻獎」;二○二○年,獲花蓮縣醫師公會頒發「特別醫療奉獻獎」。

撰文/凃心怡

  臺南市北門區人,一個連魚的品種都張冠李戴的漁村女兒。傳播系畢業之後開始靠著一支筆走跳生活,著有《彩虹上的鑽石:南非》、《落地生根 否極泰來》、《來自非洲的33 封信》、《盤山過嶺:林欣榮教授創新之路》、《我的人生我來柔》、《育兒放飛記》、《能醒能走:林欣榮教授的腦醫學救命筆記》。

  在一次美麗的意外中,栽入童言童語的寫作世界,著有《元氣早餐店》、《童話大師的故事》、《爐火婆婆的美味食堂》、《哎唷!我的耳朵好痛!》、《小心!讓意外少傷害》;書寫童書的同時,也看見心中那不曾消失的漁村小女孩。
 

图书目录

傳主與作者簡介
醫者身影  
推薦序  醫心防疫  守護花東三十年  林俊龍  
自序  做個有用的人  

第一部  那段身為「黑官」的日子  
第一章    從醫師化身指揮官  
百年一遇的疾病/指派的電話響起
第二章    一張聘書  
聘書來到 積極應戰/迎戰,積極練兵
第三章    最驚險的一役
緊急隔離 關閉病房/陰與陽之間 尋求解答
第四章    我還是歡迎你回家  
溫柔港灣 歡迎回家/確診 鉤端螺旋體症
第五章    疫情中的點滴溫馨  
一封告白信 支持與撫慰/自願投身 第一批敢死隊
第六章    援手到來  
美國馳援 專家來台/零確診 前路迢迢

第二部  再一次的百年一遇  
第七章    繃緊神經  
挺入災區 證實人傳人疑慮/籌組防疫醫師 準備抗戰
第八章    十七年間的大小戰役  
捲土重來 狂犬病
第九章    對抗2.0版SARS  
擴充檢驗 備足戰力/關鍵人物 會議主持人
第十章    On call的日子
打破零確診 陽性出現/看不到盡頭 漫漫長路
第十一章    緊急機制  
飛沫傳染 訂隔離新制/遺憾的過去 成為堅強後盾
第十二章    寧靜的夏天  
研究支持 尋找自保方法/平靜之夏 暫時休兵/天時地利 加上人和

第三部  照顧窮人的病  
第十三章    一生職志  
三民主義的啟發 服務眾人的能力/低薪防癆局 圓滿所願
第十四章    來自台北的醫師  
圓滿所願 前往花蓮/第四任內科主任  
第十五章    醫師招募  
到花蓮很遠 醫師短缺/語言不通的醫師 不告而別/短暫的緣分 南非醫師來到
第十六章    都治計畫  
經費與時機到位 結核病房成立/啟動都治計畫 找尋失落患者
第十七章    找尋失落的病人  
強制關押 不再失落/治療過程 助成家立業
第十八章    多重抗藥性  
無藥可醫患者 強制隔離/新藥研發 宣告治癒
第十九章    吃藥吃出精神病  
二線藥物使用 步步謹慎
第二十章    破局的十年計畫  
新法妙方 九個月的短期療程/十年減半破局 迎風向前行

第四部  醫生,有各式各樣的
第二十一章    準備出國
幾番週轉 命定的教授/越洋拜師 前往美國
第二十二章    電腦斷層學習之旅  
完成電腦斷層學習 前往美國C*DC/國內第一人 學無止境
第二十三章    老師、好友兼牌友  
難解罕疾 老師馳援/是名醫 也是名師
第二十四章    醫療奉獻獎  
投入結核病防治 被提名醫療奉獻獎/冷門科別 終獲肯定
第二十五章    交棒  
從醫 最正確的決定/退休規畫 堅守結核病防治崗位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1988
  • EISBN:978986357198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7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醫心防疫 守護花東三十年
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至今已超過一百三十三萬人死亡。如此嚴峻的疫情下,最初曾被預估將慘遭疫情嚴重影響的臺灣,在政府、醫界的努力與全民配合防疫政策的推動之下,有幸守住了。在可見的未來,防疫已成全球共識,而這一年來,負責守護花東的「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東區指揮官」即是花蓮慈濟醫院感染管理控制室主任——李仁智醫師。

  李仁智醫師早在一九八八年即自動請願來到才剛啟業二年的佛教慈濟綜合醫院服務,他是胸腔內科醫師,專長是肺結核的治療與研究。在我讀中學、大學那個年代,臺灣的肺結核病依舊猖獗,我自己也曾接觸過,只是從來沒有任何症狀,但已有抗體。肺結核是一種很古老的疾病,俗稱「肺癆」,一直是臺灣較為嚴重的傳染疾病。

  許多人誤以為臺灣肺結核病已非常稀少,然而根據疾病管制署二○二○年公布的資料,近年來,每年新發生的肺結核病人大約八千多人,因結核病死亡的人數也將近五百人,遠遠超過新冠肺炎在臺灣的確診及死亡人數。但這個數字比起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臺灣已是大幅下降了。一九四八年,甫光復的臺灣人口大約六百五十萬人,全年死亡人數十一萬五千人,其中死於結核病者就佔了一萬八千五百多人,也就是高達百分之十六的人死於結核病;但如今,這個數字已降至百分之零點二八。

  臺灣能有這樣防癆的成就,要歸功於政府大力推動「結核病」的預防、檢驗與治療,以及早年,美國國際合作總署、世界衛生組織等單位在物資及技術雙方面的援助。臺灣大力推動防癆的醫者則有楊思標教授、陸坤泰教授,及其學生李仁智教授等,他們都曾擔任中華民國防癆協會理事長,在防癆政策的制定與推動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一念初心,遠道而來

  花蓮慈濟醫院啟業的前幾年,招募醫師困難重重,家住臺北的李仁智醫師卻自願前來肺結核病人居全臺之冠的花東地區。他的來到,不僅為慈濟醫院注入強勁戰力,更為臺灣東部的肺結核防治打下了美好的一役。

  然而,最初幾年,來到花蓮的李醫師卻發現花東的結核病人更難醫治,為什麼呢?有些病人對醫囑的遵從性不高,住院住個兩、三天,沒事可做,又擔心家裡的農田、雞鴨沒人照顧,或是想念家人,就溜回部落了。有些原本到門診就醫的病人,服藥兩周後,不再咳嗽,身體也舒服了便自行停藥;還有些住家更為偏遠的病人,竟然因為付不出交通費,而不再回到醫院。花東病人的困難,五花八門,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但這些驟然停藥的病人,卻都面臨同樣的危機,因為肺結核的療程往往長達半年、九個月才能奏效,一旦停藥,體內殘留的結核桿菌便會產生抗藥性而更為兇猛,後續更難醫治,伴隨的死亡風險也更大。李醫師萬萬沒想到,因此「失落」的結核病人,在花東竟然高達三成。

  但李仁智醫師從不放棄,他走出醫院找病人。二○○四年,李醫師開始在花蓮結核病人最多的三個山地鄉進行X光檢查、接觸者檢查。隨後更積極引進《DOTS都治計畫》,也就是訓練一批關懷員,挨家挨戶送藥監督治療——每天把藥送到偏遠的山間部落或村莊裡,「送藥到手」再看著病人「服藥入口」,來杜絕輕易失聯或斷藥的危機。記得曾聽胸腔內科一位主治醫師提起,有一回李仁智怎麼也不肯透露他即將請休的五天年假,要去哪裡度假,直到過了很久之後,那位醫師才從關懷員的閒聊中發現,「那整整五天,李主任全都跟著關懷員,挨家挨戶去看都治的病人,從花蓮到臺東……」那位醫師直呼,他簡直太震驚了。

  李醫師正是如此,一有空,便上山下海跟著關懷員去看病人。還不僅如此,肺結核可說是窮人易得的病,專找上營養不良、家居及衛生環境較差等病人。為此,李醫師總是帶著團隊設法協助窮困病人申請營養補助、就醫交通補助等,讓貧困不再成為就醫的阻礙。

  證嚴法師經常鼓勵慈濟醫院醫護及參與義診的慈濟人醫會成員:「有苦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要走進去。」而李仁智醫師正是這句話的實踐者。因著李醫師的努力,有效地讓失聯病人的比例從原本的百分之三十降至不到百分之一;更讓花東地區肺結核的發生率,大幅下降了五成,能讓在臺灣肺結核最嚴重的地區發生率減半,他功不可歿,更讓他獲得了二○一五年厚生會頒發的「醫療奉獻獎」,實至名歸!

  李醫師除了在肺結核防治的成就外,二○○三年,國人聞之色變的SARS期間,他一肩扛起宜蘭、花蓮及臺東三縣「東部抗煞指揮官」的重任,抗煞有成。時隔十七年,他再度披上戰袍,對抗新冠肺炎疫情,這回,他依然成功守護了花東民眾的健康。為此,二○二○年花蓮縣醫師公會也頒發「特別醫療奉獻獎」感恩在花蓮偏鄉奉獻了三十二年的李醫師。很榮幸受邀為李醫師的新書撰寫序文,這本書精采記錄了臺灣東部的抗煞、防疫及肺結核防治等故事,讀來深刻動人,衷心推薦!

自序

做個有用的人


  當慈濟醫療法人人文傳播室的曾慶方小姐、楊金燕小姐和自由作家凃心怡小姐到辦公室拜訪,說明來意是林執行長委派,要替我寫本自傳性的書籍,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非常驚訝!「怎麼會是我呢?」從小喜歡閱讀世界偉人傳記的我,從來未曾想過要寫屬於自己的傳記。我認為自己是一個極其平凡的人,沒有成就什麼大事。我人生的座右銘很簡單——「做個有用的人」。當危險的時刻來臨時,理所當然、義不容辭地站出來做我該做的事,所受的教育、家風的薰陶,和本人的個性,造就了現在的我。

  轉念一想,記得今年(二〇二〇)參加全國防疫會議時,主持人周志浩署長在開幕時很感性的致詞——我們正在「書寫歷史」,當下著實感深肺腑。回想二〇〇三年春天,一場百年難得一見的SARS疫情突然侵襲臺灣,那時我們書寫的歷史是在倉促應戰中尋求生存之道,起初我們手上甚至沒有武器,也不曉得敵人底細。事隔十七年後,SARS病毒變身為2.0版——新型冠狀病毒侵襲全世界時,臺灣已經不是昔日吳下阿蒙,十七年的生聚教訓,得以讓臺灣蛻變、在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尋求突圍而出之道。我親身參與這二場世紀大戰,個人的經驗可以留下紀錄,也可以提供年輕一代的防疫人員些許助益。在即屆退休的時刻將經驗傳承下去,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因此答應了這個特殊的請求,經過數個月的努力,完成這本著作。

  我喜歡研讀歷史小說,從過去的歷史學習為人處事的方針。因此喜歡用說故事的方法來講述我的個人經驗。在無數次的訪談中,一篇篇故事就順利地構思、鋪陳。心怡小姐用她的生花妙筆把所有故事生動地串連起來,完成一系列活潑有趣的章節,我非常感謝她的努力與豐富的創造力。希望讀者能夠從這些小故事中發掘它的意涵,獲得借鏡之處,並有所體悟。我曾經在臉書上介紹了六十位死於結核病的名人達士。心怡小姐很有創意地挑選部份名人簡介在每章的前言,希望大家有機會能夠深入瞭解這些不同凡俗的人物,也可以知道結核病對全世界造成多重大的影響。結核病是人類第一號殺手,幾千年來奪走許多人的性命,到目前為止,全球每年依然有一百多萬人因結核病而喪生。

  為了寫這本書,翻箱倒櫃找出許多資料、照片等,回憶過往的歲月, 感觸良多。我一生最重要的志業就是結核病防治,正如同武俠小說常寫的武功練好後下山行道,我行醫的前十年是學習、成長、充實的時光, 練成一身本領後就到東部地區行醫。花東地區原本是臺灣結核病最嚴重的地區,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終於脫離了前一、二名。二〇〇一年我協助花蓮慈濟醫院建立了結核病負壓隔離病房與結核病實驗室,接著努力推動結核病的都治計劃(DOTS)「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吃了再走」,參加二〇〇六年到二〇一五年的結核病十年減半計畫,東部地區是臺灣唯一達標十年減半的地區。二〇〇七年開始創建多重抗藥性結核病醫療團隊,讓此類難治病患的治療成功率從50 %提升到80 %。證嚴上人常說「莫忘初衷」,後山防癆是我的初衷,也是退休後還會繼續努力的工作。結核病是種慢性傳染病,它的防治工作須要長年努力,也須幾代人員通力合作、群策群力地持續執行。由於從事結核病防治工作,我長期和衛生單位有密切的接觸。二〇〇三年發生SARS疫情時,我將花蓮慈院的結核病負壓隔離病房全數清空,迎戰這個新興急性傳染病。因此受到李明亮防疫總指揮官之託,承擔東區的傳染病防治指揮官職務,幸好當時東部地區有驚無險地度過這段疫情。接下來也陸續處理了許多傳染病疫情,例如:H1N1流行性感冒全世界大流行、狂犬病疫情、腸病毒疫情、伊波拉病毒疫情等。二〇二〇年又迎接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從年初緊張到年底,疫情至今尚未趨緩。今年年底終於決定退休、將延續十七年的東區指揮官棒子交接給年輕的下一代。

  在此深深地感恩栽培我的師長們,尤其是楊思標教授、陸坤泰教授、哈理斯(William Harris)教授和奈迪奇(David Naidich)教授,也特別感念並肩作戰的醫師、護理師和感控同仁,經由大家的努力、讓臺灣的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最後需要感謝的是我雙親的養育之恩,吾妻瓊華女士和親朋好友們的支持與理解,讓我能夠無後顧之憂地奉獻於防疫、醫療工作上。
 
仁智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十二日 於臺灣花蓮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類紀實作品時,我個人偏好那種充滿畫面感的敘事風格。光是「抗疫防癆」這幾個字,就勾勒出過去台灣社會與肺結核等慢性傳染病長期抗戰的景象,那是一種漫長而消耗心神的戰役,不像現代的急性傳染病來得迅猛,卻是日積月累的煎熬。我設想李醫師的行醫日常中,必然充滿了與慢性病魔纏鬥的無奈與堅持。特別是對於「電子書」這個載體,我期待它能透過多媒體的潛力(如果有的話),輔以當年的影像資料,讓讀者更能身歷其境。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當時的醫學觀點如何隨著國際發展而演變、李醫師如何自我更新知識體系的過程,那就更好了。因為在那個資訊不對等的年代,保持學術上的敏銳度並堅持科學精神,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勇氣,這遠比單純的救死扶傷來得更有深度。

评分

坦白說,光是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股濃厚的「人情味」和「在地溫度」,這跟那些冰冷的官方報告完全不同。李醫師的故事,肯定不是那種高高在上、只談論學術理論的自傳,而是充滿了與土地、與鄉親緊密連結的實錄。東台灣的環境特殊,山高水長,醫療資源本來就比西部都會區來得稀缺,要在這樣的條件下擔起「防疫先鋒」的重任,其心力之耗費可想而知。我猜想,書中一定會有很多與病患家屬之間的互動細節,那些在病房外焦急等待的眼神、那些深夜裡不眠不休的會診,這些瑣碎卻關鍵的時刻,才是構成一位偉大醫師形象的基石。我很想知道,在那個「抗疫」的年代,人與人之間是如何建立信任的?畢竟,疾病帶來的恐懼,有時比疾病本身更難對付。如果這本書能細膩地捕捉到這種時代氛圍和人性的光輝,那它就不僅僅是一部行醫紀錄,而是台灣社會在危難時刻集體心靈的縮影。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聽起來就讓人感到一種深沉的歷史感與地域特色,特別是「東臺灣防疫先鋒」這個詞,立刻將讀者的思緒拉回到那段不為人知、卻充滿挑戰的歲月。我總覺得,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那些在艱困環境下默默耕耘的醫者,他們的生命故事往往比書本上的教科書來得更有血有肉、更引人入勝。李仁智醫師的名字對許多花東地區的在地人來說,或許不陌生,但要完整勾勒出他如何在那個特定時空背景下,面對傳染病的威脅,如何用專業與慈悲守護一方水土,這需要極大的筆力與同理心。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們深入了解,當外來疾病來襲時,一位地方性的醫師如何獨自撐起一塊防線,那種壓力、掙扎與最終的榮耀,想必是極其動人的。光是想像他在山海之間奔走的畫面,就覺得這不只是一本醫療紀錄,更是一部關於韌性與奉獻的史詩。我尤其好奇,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他是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去對抗看不見的敵人,這絕對是值得我們年輕一代學習的榜樣。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出版,某種程度上是對歷史的「搶救」,因為隨著時間推移,許多第一線的口述歷史和具體事蹟很容易就會被時間洪流沖刷殆盡。李仁智醫師所代表的,或許是一整個世代的醫者群像——他們不以名利為目標,而是將「救人」視為天職,這種精神在現在這個強調效率與個人成就的時代,顯得格外珍貴。我特別有興趣探討書中關於「山海間」的描述。東台灣的地理環境本身就是一種挑戰,疾病的傳播模式、醫療後送的困難,都會被放大數倍。一個成功的防疫,絕不僅是臨床技術的勝利,更是後勤、社區動員、甚至地方政治的複雜協作。我希望作者能將這些複雜的脈絡梳理清楚,讓我們理解,在偏鄉守住一條生命線,背後需要付出多少不為外人道的努力與智慧。這本書若能成功地將個人奮鬥史與時代背景交織,定能成為後人研究地方醫療史的寶貴資料。

评分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填補了官方史書中難以觸及的「人」的面向。我們都聽過大時代的風雲變幻,但真正影響我們生活的,往往是像李仁智醫師這樣,在基層默默付出的個體。這本書不僅是紀錄一位醫師的職業生涯,更是對東台灣那段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結構、醫療體系脆弱性以及人性光輝的一次深度挖掘。我期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從中汲取到面對當前各種挑戰時,那種腳踏實地、不輕言放棄的「先鋒精神」。這或許能給我們現代人,在面對資訊過載和社會焦慮時,提供一個沉靜下來、重新審視「何謂專業奉獻」的參照點。它承載的不僅是病患的生命,更是地方文化的記憶和醫者信仰的重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