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寫作公開課:大學老師神救援,國文上課不無聊! (電子書)

閱讀寫作公開課:大學老師神救援,國文上課不無聊!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文仁
图书标签:
  • 阅读写作
  • 大学教材
  • 国文
  • 学习方法
  • 技巧
  • 备考
  • 公开课
  • 教学
  • 电子书
  • 提升能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十八堂「新媒體時代」跨領域國文課,
  讓你的讀寫從此脫胎換骨!
 
  「新媒體時代」讀寫能力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在科大任教、擁有商管證照的跨領域國文老師王文仁,從高教現場的觀察出發,模擬一學期十八週的課堂,設計出兼具「實用性」與「即戰力」的閱讀、寫作指導專書。這十八堂課的文本,有來自於單篇作品或一本書,有取材自廣告和演講短片,討論國語文教育、時事、愛情、職場,也討論人生。交織在這些文本裡的,是一個又一個大學校園裡的故事,有的是親身經歷,有的來自於新聞報導。在靈動、巧妙的改寫中,引領我們掌握社群時代理應具備的「閱讀力」、「寫作力」和「故事力」。

本書特色
 
  ●知名作家楊斯棓、高詩佳專文推薦
  ●宋怡慧、陳明柔、須文蔚、愛瑞克、楊佳嫻、蔡淇華 專家名人一致好評
  ●十八堂「新媒體時代」跨領域國文課,讓你的讀寫從此脫胎換骨!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楊斯棓(醫師、《人生路引》作者)
  高詩佳(語文書暢銷作家、《閱讀素養即戰力》作者)
 
  一致好評(依姓名筆畫排列)
  宋怡慧(作家、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陳明柔(靜宜大學蓋夏圖書館館長、閱讀書寫暨素養課程研發中心主任)
  須文蔚(詩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金石堂2021年度風雲人物-星勢力作家)
  楊佳嫻(作家、學者)
  蔡淇華(作家)
 
好評推薦
 
  「本書是王老師『新媒體時代』跨領域國文課十八堂的教案分享,讀者應該邊讀邊換位思考,自我挑戰設計出跟王老師一樣精彩的教案。」——楊斯棓
 
  「我相當推薦在教學現場上的老師、學生們,以及關心國語文教育、人文教育與大學教育的朋友們,可以一同來閱讀這本書,相信一定可以從其中得到不少收穫,真真正正的上一堂『讓人不想下課的國文課』。」——高詩佳
 
  「人生若要給自己貼上三個標籤,你會選什麼?王文仁教授的選擇是:閱讀、寫作、生命教育。文仁教授用心傳遞閱讀撇步,更以神隊友的身分替我們打造寫作能力。如何以生命溫燙生命,打造共好的招牌呢?翻開扉頁,你就知道答案了。」——宋怡慧
 
  「語文教學修羅場裡的證與悟,討論寫作也討論生命,不走偏鋒也不打高空,詩人學者王文仁夫子直道之書!」——楊佳嫻
 
  「這是一本大學國文老師的辛酸史,是用廣告打通國文教學經脈的密笈,更是藉思辨之帆航向寫作大海的輿圖!」——蔡淇華
深度探索古典詩詞的奧秘與現代詮釋:文學的永恆對話 作者: 王守義、李明德 出版社: 翰墨書局 出版年份: 2023年 書籍規格: 精裝,750頁,附錄珍貴手稿影本 --- 內容簡介: 《深度探索古典詩詞的奧秘與現代詮釋:文學的永恆對話》是一部旨在引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領會中國古典詩詞精髓的重量級學術專著。本書摒棄了傳統文學教材中過於僵化和標準化的解讀模式,轉而採用跨學科、多維度的視角,重新審視從先秦民歌到唐宋絕唱,乃至元明清詞曲的演變軌跡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心理與哲學意涵。 本書的結構精妙,分為上、中、下三大部分,共計三十章,每一章節都聚焦於一個特定的文學現象、重要流派或代表性作家,力求在宏觀梳理與微觀剖析之間取得完美的平衡。 第一部:源流與結構——古典詩詞的文化基因與形式美學(共十章) 第一部著重於奠定讀者對古典詩詞的基礎認知,但其深度遠超一般入門讀物。作者首先探討了「詩言志」與「詩緣情」的辯證關係,追溯了《詩經》中巫術儀式、農耕記憶與家族倫理如何在最初的文學形態中熔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用專章分析了楚辭的「香草美人」意象群,如何從政治隱喻轉化為個體心靈的投射,這部分結合了符號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方法。 接著,本書深入剖析了格律詩的內在機制。不同於僅僅羅列平仄規則,作者詳盡考察了「對仗」在詩歌意象對立與和諧中所扮演的「結構性角色」,以及「粘」與「對」如何構成唐詩的呼吸節奏。對於律詩的「起承轉合」,本書提出了一套「時間張力模型」,將詩歌的閱讀過程視為一種時間的壓縮與延展,使讀者能更直觀地理解名篇如杜甫《登高》的氣勢是如何營造出來的。 第二部:流派與心性——從盛唐氣象到宋詞的內轉(共十章) 第二部是本書的核心,聚焦於文學史上幾個關鍵的轉折點及其代表人物。作者並非簡單地將詩人分類,而是深入挖掘他們在特定時代背景下所展現的「心性結構」。 盛唐氣象的再定義: 對於李白與杜甫的研究,本書採取了「對照組」的分析法。李白被視為「浪漫的突破者」,其詩歌中的「飛揚性」與道家「逍遙遊」的哲學基礎被詳細梳理;而杜甫則被定位為「歷史的承載者」,其「沉鬱頓挫」不僅是個人情感,更是宋代社會結構性焦慮的文學再現。特別是對「三吏三別」的分析,作者借用現代敘事學的理論,探討了在有限的詩歌篇幅內,如何完成宏大的歷史敘事與個體生命體驗的交織。 宋詞的「內轉」: 本書認為宋詞的興起標誌著中國文學從「外放的氣象」轉向「內斂的心性」。婉約派的柳永和李清照,其詞中的幽微情感被視為都市化進程中個體情感邊界擴張的結果。對於豪放派,蘇軾的「橫放」並非簡單的氣勢磅礴,而是建立在對佛學「萬物一體」思想的深刻理解之上,將個體的悲歡融入宇宙洪流的哲學胸襟。本書甚至專辟一章,探討了辛棄疾詞中「鐵馬冰河」與「金戈鐵馬」意象的反覆出現,如何折射出南宋知識分子群體在現實政治無力感下的自我慰藉與歷史悲劇意識。 第三部:文體融合與當代回響——跨界詮釋與文學的未來(共十章) 第三部極具開創性,它將古典詩詞的生命力延伸至當代語境。作者探討了文體間的邊界消融,例如唐傳奇(小說雛形)與詩歌在敘事技巧上的相互借鑒,以及宋代詩話對後世文學批評的影響。 藝術形式的跨界對話: 本書詳細分析了「意境」概念如何在中國山水畫中得到視覺化呈現,以及書法筆墨的濃淡乾濕如何對應詩詞的抑揚頓挫。作者甚至探討了古典詩詞的音韻結構與現代音樂的旋律發展之間的潛在聯繫。 現代性與古典情懷的張力: 這是本書對讀者提出的最深刻的挑戰。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語境下,古典詩詞的「韻味」是否已經消逝?本書通過對魯迅、聞一多等現代作家對古典文學的吸收與轉化進行個案研究,論證了古典詩詞中蘊含的審美品味、道德情操和對自然秩序的敬畏感,是構成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核心元素,而非過時的陳跡。作者認為,深入理解這些經典,能幫助現代人在高速變動的社會中,錨定內心的寧靜與方向感。 結語: 《深度探索古典詩詞的奧秘與現代詮釋:文學的永恆對話》不僅是一部文學史的重述,更是一場與古代智慧的深度對話。它要求讀者放下預設立場,以全新的工具和敏銳的感受力,重新進入那個由聲韻、意象和哲思交織而成的豐富世界。本書適合所有對中國文學抱持嚴謹學術態度,並渴望從經典中汲取生命力量的讀者、研究者與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書後附有詳盡的引文索引及未曾公開的宋代文學家手稿高清影本,極具收藏價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文仁
 
  筆名王厚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虎尾科大通識中心教授,致力於推動閱讀、寫作和生命教育,人稱「國文彌勒佛」。「創世紀詩社」同仁,著有詩集《搭訕主義》、《隔夜有雨》、《讀後:王厚森「論詩詩」集》,論著《現代與後現代的游移者:林燿德詩論》、《啟蒙與迷魅:近現代視野下的中國文學進化史觀》、《日治時期臺人畫家與作家的文藝合盟:以《臺灣文藝》(1934-36)為中心的考察》、《想像、凝視與追尋:1960世代臺灣詩人研究集》、《臺灣新詩色彩美學六家論》(與李桂媚合著);編有《現代文學閱讀與寫作:散文篇》、《島與島飛翔:陳謙詩選(1987-2009)》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置之死地而「厚森」,要你當個明白人!/楊斯棓
讓學生不想下課的國文課/高詩佳 
 
第 1 堂  給老師寫一封求情信
國文課(1):我的孩子不會寫作,怎麼辦?
第 2 堂  現今大學生的六個觀察
國文課(2):人生因為翻轉,而精采
第 3 堂  名叫「鮭魚」的那些日子
國文課(3):你所看到的,未必是真相
第 4 堂  大學是職業訓練所嗎?
國文課(4):音樂的力量,是可以被看見的
第 5 堂  那一年,我在女校教書的日子
國文課(5):單身,也要學會讓自己幸福
第 6 堂  謝師宴的前世與今生
國文課(6):食物代表的,永遠不只是美味
第 7 堂  我們教的不是國文,是人生
國文課(7):那年,無法被遺忘的〈穿山甲人〉
第 8 堂  讀寫教育需要雙軌並進
國文課(8):寫作,打造屬於你的原子習慣
第 9 堂  想要學好外文,必須先學好中文
國文課(9):改變你的語言,改變你的世界
第 10 堂        不要讀人文學科好嗎?
國文課(10):讀懂文章,你需要對的時間與契機
第 11 堂        大學必修的六個學分
國文課(11):你以為的「沒有」,其實是個禮物
第 12 堂        棒球場上的齊頭式平等
國文課(12):人生就是一則無止盡的寓言
第 13 堂        你的學歷,不過是薄薄的一張入場券
國文課(13):亂世,需要怎樣的生存指南?
第 14 堂        最浪漫的缺課理由
國文課(14):在複雜的世界裡,故事為王
第 15 堂        國文科,紅了嗎?──從一篇推薦序談起
國文課(15):寫一篇為閱讀引路的推薦序
第 16 堂        我是國文老師,我討厭國文默寫
國文課(16):美好的親子共讀與寫作時光
第 17 堂        今天,你想來份工作嗎?
國文課(17):商管世界裡的人性洞察與處世智慧
第 18 堂        一封令人感傷的課程加選信
國文課(18):生命必修的最後一堂課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875116
  • EISBN:978986387542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4MB

图书试读

自序  
 
十八堂「新媒體時代」的跨領域國文課
 
  從讀博士班時開始兼課,到成為科大的專任教授,我教授國文與通識課已經有十五年的時間。今年二月初,有感於「新媒體時代」讀寫能力的重要性,我在臉書上頻繁發文,談對高教現場的觀察,也談現今的國語文教育問題。〈我是國文老師,我討厭國文默寫〉、〈關於寫作教育的三個問題〉、〈關於讀寫教育的八問八答〉、〈不要讀人文學科好嗎?〉、〈你的學歷,不過是一張薄薄的入場券〉這些文章,貼出後引起臉友們的熱烈迴響,〈現今大學生的六個觀察〉一文還被網路媒體《太報》轉載,也讓我有了書寫一本閱讀、寫作專書的念頭。
 
  身為一位科大,且擁有商管證照的跨領域國文老師,一開始在規畫這本書時,我就不打算只是高談闊論;而是希望寫出能反映技職學生生活,又可以兼具「實用性」與「即戰力」的代表作。因此在設計上,便以一學期十八週為要,透過校園、愛情、職場、人生等課題的描繪,加之以閱讀、寫作議題的探討和實作演練,完成「生命教育」、「文學教育」雙軌並進的十八堂國文課。
 
  這十八堂課的閱讀文本,有取材於單篇作品者,像是春秋時代孔安國寫的〈顏回偷食〉、戰國時代鶡冠子的〈魏王問扁鵲〉、今人柏楊〈穿山甲人〉、王文華〈我的生日禮物〉等。有取材於整本書者,如李忠憲教授的《隱性反骨》、高詩佳《寫作課》、祁立峰《亂世生存遊戲》、吳均龐刻畫商管世界的《銀光盔甲》、日人沼田憲男《寫出有溫度的文章》、韓人金鍾沅《一天一篇人文閱讀,養出心智強大的孩子》、安奈特.西蒙斯(Annette Simmons)享譽全球的大作《說故事的力量》,以及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書寫死亡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在這個數位、網路交織而成的「新媒體時代」,圖像和影像的解讀能力也非常重要,課堂中也大量取材自廣告,像是〈泰國逆天廣告:菜市場包租婆—不要僅憑一面之詞評判別人〉、〈日本音樂學校 TOSANDO music 廣告:婚宴篇〉、〈泰國洗髮精廣告:你會閃亮〉、7-ELEVEN《單身教我的七件事》系列廣告、統一〈小時光麵館系列:第四話 陽光佐夏威夷炒麵〉、英國行銷顧問公司「Purple Feather(紫羽)」拍攝的〈Change your words, Change your world〉。同時,也有「火星爺爺」許榮宏〈別只看「沒有」,向你的困境借東西〉、英國奧美集團副總監 Rory Sutherland〈一個廣告人的生命啟示〉等強調表達力、故事力的演講短片。
 
  穿插與交織在這些文本裡的,是一個又一個大學校園裡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是親身經歷,有的則來自於新聞報導,不管怎麼樣,我都做了些許改寫,既要避免造成「對號入座」的誤解,也要讓故事可以更加的吸睛。這些年來在教學上,我給自己的定位是:成為一名閱讀、寫作與生命教育的推動者。一方面致力於啟發學生理解,「閱讀力」、「寫作力」、「故事力」在這個社群時代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透過具實用性的練習和遊戲設計,砥礪學生在課堂內外的思辨和討論中,變得更有「思考力」、「表達力」與「創造力」。
 
  這本書的完成,要感謝許多人。最該感謝的,當然是我的學生,是他們教育了我:「當老師,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然後,也要獻給一同致力於推動閱讀、寫作與生命教育的師友們,這條路雖然走得辛苦,但是我們絕不孤單!
 
推薦序
 
置之死地而「厚森」,要你當個明白人!
楊斯棓
 
  學生時代的國文課,總覺得老師闡述枯燥煩悶,要人默寫加倍殘忍。
  
  也許是舊時代包袱,我們那時的課文,在地連結太弱,不易讓人有共鳴,遑論大腦做體操。
   
  若吃慣麵衣厚重的天婦羅,可能誤以為麵衣若薄如蟬翼,就非正統天婦羅。
   
  若吃慣了腥臭濃重的海膽,哪一天嘗了一口聖塔芭芭拉的海膽,可能還不敢相信剛剛吃下了什麼。
   
  過往落伍的文本、僵化的考試型式,若不幸再遇到呆板的教師,自然對於國文乃至閱讀任何素材都興味索然,所以不少人在確定不繼續升學之際,就扔了燒了所有課本,發誓再也不讀書。
   
  大塊文化創辦人郝明義畢業自台大商學系,他提過一位總在安靜讀書的同學,該生在考上台大前一年,「沒上床睡過覺」,儼然懸粱刺骨的現代版,考上台大後,不是泡圖書館,就是在前往教室的路上,直到赴美後,「聲明不再讀書,認為自己的義務已了,已經對母親有所交代」。
   
  郝明義先生在〈社會化閱讀的好處與壞處〉一文提及天下雜誌訪問前台北市長郝龍斌,郝市長畢業自台大農化系,他說:「我印象深刻,畢業那天,坐在旁邊那位女生對我說:『今天畢業,我這輩子再也不需要讀書了。』」
   
  回過頭想,假設本文讀者都是國文課程制定委員,我們來設計一套十二年的國文課程,前六年我們以打好地基(注音、生字、新詞、作文)為主,你認為後六年的重點要放在哪?要加強什麼?
   
  你覺得學會在紅包上題字重不重要?親朋師長的大喜之日,包足了禮金,題字卻有別字或用錯成語,最簡單的地方卻失了禮數,你覺得冤不冤?
    
  想邀約專業人士,無論是演講、合作或餐敘,怎麼寫邀約信成功率才會高?
   
  我一票任職企業講師的朋友,都曾被大學生演講邀約信觸怒,無非是邀約人不具名,不說何時,沒訂主題,沒說人數,這樣竟然也可以讓一封邀約信振翅送出。
   
  火星爺爺的經典演講:「跟沒有借東西」既是當頭棒喝,也是醍醐灌頂。
   
  「跟沒有借東西」既可以自我檢視,也可以檢視它人,藉此記取教訓,切莫再犯。
   
  不諳邀約訣竅的大學生寫信給講者「沒有」什麼:去信沒有邀約人名字、沒有說明演講的時間地點、沒有說明演講主題、沒有揭露與會者的人數及組成、沒有提及演講場地是否位處偏遠,給予講者什麼程度的交通支援、甚至連講師費也付之闕如。
   
  反過來想就很簡單了,成功的邀約信,其實也就只是把人事時地物講清楚。
   
  如果你說國文課是一門讓我們學著把意思表達清楚的課,我也完全同意。先求清楚,才能練達。
   
  人:邀約人得自我介紹,不寫錯講者頭銜、名字只是最基本要求。
   
  事:演講主題是什麼,為什麼當下選擇這個主題?
   
  時:哪一天要進行?演講及QA時間各多長?
    
  地:場地在哪?計程車能否駛入?有沒有電梯?當天學校有沒有安排洗水塔?(有的話,可能冷氣就不能開,冬天便罷,夏天午後,保證大家叫苦連天,淚汗俱如雨下)
   
  物:飲水、點心、器材以及講師費(主辦單位一定要準備,決定收或不收的是講者。主辦方不能用公益為名拗人免費,這是情感綁架,既非公益,更不公不義)。
   
  寫好一封邀約信,只是一道最簡單的國文應用題。
   
  本書是王老師「新媒體時代」跨領域國文課十八堂的教案分享,讀者應該邊讀邊換位思考,自我挑戰設計出跟王老師一樣精采的教案。台諺云:「有狀元學生,無狀元先生」。
   
  您的反芻若虛應故事,王老師一定有:「七日不見,如隔一週」之感。
   
  您的反芻若精采出眾,王老師一定視您為國文界的高玩,高級玩家也!
 
  (本文作者為醫師、《人生路引》作者)
 
讓學生不想下課的國文課
高詩佳
   
  國文課到底要怎麼上,才能夠生動又有趣?怎樣的課程設計,才符合現今對於閱讀與寫作素養的要求?新媒體時代的國文課,應該還要再加入哪些元素?這些問題,應該是許多教授這類課程的老師們,心中共同的疑問。
   
  我從事國語文教育已近二十年,出版了二十多本相關的書籍,也在國小至大專院校從事師資培訓的工作,長期以來,我始終認為,語文和文學的學習,除了必須講究讀/寫並進之外,也有賴於老師們對課堂精心的設計與安排,藉由遊戲化、故事化、步驟化等方式,讓學生們能夠快樂學習、輕鬆收穫。
   
  王文仁教授是一位科大的國文教師,他的這本《閱讀寫作公開課:大學老師神救援,國文上課不無聊!》正是藉由讀/寫雙軌並行的方式,來呈現跨領域的十八堂新媒體時代國文課,完全符合108課綱的精神。書中每一課的開始,是一則課堂或校園裡的故事,這些文章反映諸多大學課堂上無法忽略的現象,諸如:「現今大學生的六個觀察」、「大學是職業訓練所嗎?」「你的學歷,不過是一張薄薄的入場券」「今天,你想來份工作嗎?」同時,王老師也為人文學科與國語文教育發聲,像是「不要讀人文學科好嗎?」「想要學好外文,必須先學好中文!」「讀寫教育需要雙軌並進」等等,為國語文教育提出不少重要的觀察和解方。
   
  與上述這些短文相應的,是王老師精心設計的十八堂國文課。這些課程打破傳統紙本閱讀的束縛,其素材含括了單篇短文、一本書、數支廣告或一場短講影片等等,可說是名符其實的「跨媒體國文課」。王老師精擅於不同跨媒體表現形式的分析,不但讓多媒體的應用靈活生動的進入課堂之中;同時也是在教導學生,在這個新媒體時代,如何精確的掌握不同媒體的分析與解讀方式。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王老師對於廣告影片〈Change your words, Change your world〉的介紹與分析,讓我們知道,同樣的一句話,運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竟然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令人對語言文字的奧祕,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最後,在每一課的後面,王老師特別設計了【思辨與討論】的思考題,以及【實戰演練】的寫作題,讓學習不流於理論性的空泛。這幾年,語文教育學界掀起了一陣思辨風,閱讀上更強調思辨的重要性,也符合現今時代對公民素養的要求。另外,寫作對於現今的學生以及成人,都是重要、且特別需要花心力學習的應考與生存技能。這本書裡設計的寫作練習,從LINE的對話練習、新聞稿寫作、採訪寫作、E-mail 寫作、廣告分析、飲食短文到推薦文書寫等等,都具有豐富的實用性和步驟性的引導。
   
  我相當推薦在教學現場上的老師、學生們,以及關心國語文教育、人文教育與大學教育的朋友們,可以一同來閱讀這本書,相信一定可以從其中得到不少收穫,真真正正的上一堂「讓人不想下課的國文課」。
 
  (本文作者為作家、中文師資培訓專業講師)

用户评价

评分

再者,我們必須面對台灣教育體制中一個長期的痛點:師資培育與資源分配的不均。不是每個大學都有機會請到那些「教學鬼才」型的教授。那麼,這本《閱讀寫作公開課:大學老師神救援》的實用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能否真正成為「所有」大學教師的通用工具箱,而不僅僅是給那些本來就很厲害的老師錦上添花。我對它能否提供具體到可以「複製貼上」的教案模版感到高度興趣。例如,針對「如何引導學生討論魯迅的《阿Q正傳》」這個主題,它會提供幾種不同的切入角度?是從「精神勝利法」的現代意義切入,還是從敘事技巧切入?更重要的是,它是否考慮到了不同學科背景學生的差異?理工科的學生和人文社科的學生,對於同一篇文本的理解和提問角度,顯然是大不相同的。一個成功的「神救援」工具,應該能提供多樣化的教學腳本,讓不同背景的老師,無論經驗深淺,都能在課堂上找到穩定且富有成效的引導方式。如果這本書只停留在理論層面,那它對教學現場的實際幫助就會大打折扣,畢竟,現場的混亂需要的是具體的「藥方」,而不是抽象的「哲學思考」。

评分

從一個長期關注語言學習成效的讀者角度來看,這類型的書籍最怕的就是「用力過猛」。有時候,老師們太想證明自己「懂得多有趣」,反而把課堂搞成了相聲場,內容零散,缺乏系統性。我希望這本教材在追求「有趣」的同時,並沒有犧牲掉學術的嚴謹性。國文教育的核心,終究還是要建立在對語言規律的掌握上,包含語法、修辭、邏輯推演這些基本功。如果為了追求活潑而犧牲了扎實的訓練,那學生將來面對更深入的研究或專業寫作時,還是會力不從心。所以,我比較想知道,在那些看似輕鬆的單元背後,是如何巧妙地植入紮實的語文基礎知識點的?例如,當老師在分析某個網路爆紅的句子時,是如何自然地切入到「語病辨析」或「論證有效性」的教學環節?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設計,才是真正高明的。很多標榜創新的教材,往往在學期末才發現,學生雖然上課很開心,但期末考的成績卻一落千丈,這說明教學設計的平衡性極為重要。

评分

身為一個對教育現場抱持高度關注的觀察者,我經常在思考,現在的中文教學,是不是太過於執著於「標準答案」的建構,而忽略了語言本身流動、生命力的展現?很多教科書,寫得像考古學報告,把文學作品解構到只剩下骨頭,卻忘了那些骨頭曾經是活生生的血肉。我希望這本所謂的「神救援」能提供的不僅僅是上課流程的SOP,更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比如說,面對一篇經典作品,與其花兩堂課去解釋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時代脈絡,不如花一點時間引導學生去思考,這段文字在兩百年後,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有何種隱喻或啟發?這種「當代性」的連結,才是讓學生覺得「有用」的關鍵。另外,我很關注「寫作」的部分,畢竟閱讀是輸入,寫作才是輸出。台灣的教育體系,從高中到大學,寫作訓練常常是弱項,學生投稿的作品,常常是詞藻華麗但思想空洞。如果這本書能有效提升大學生組織論點、清晰表達觀點的能力,甚至能引導他們找到自己獨特的「聲音」,那它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本科文教材。我對那些強調「互動式寫作」或「批判性閱讀」的教學法特別感興趣,畢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辨別資訊真偽、建構獨立思考的能力,比任何時代都來得重要。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嗯,坦白說,第一眼看過去,那個標題「神救援」三個字,就讓人有點好奇,到底是能「神」到什麼程度?現在很多教材,尤其針對大學生的國文課,常常給人一種僵硬、老派的印象,背誦啊、分析啊,搞到大家上課都在滑手機,老師也滿肚子火。我個人對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法簡直是深惡痛絕。我記得我大學剛入學時,國文通識課的教授,PPT大概有十年沒換過,內容都是文言文的艱澀解釋,簡直是折磨。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定位是「上課不無聊」,老實講,我的期待是「能改變現狀就好,不求驚艷」。我比較在意的是,它能否真正抓住現在大學生的注意力,那些習慣了快速資訊、短影音刺激的年輕靈魂,要怎麼讓他們願意停下來,好好品味文字的魅力,而不是把上課當作另一種形式的「例行公事」來應付。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可操作的方法,讓課堂討論變得活潑起來,讓學生們願意開口、願意質疑、願意從文本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那它就成功了一半。否則,再花俏的包裝,內容還是老一套,那就只是換湯不換藥,對真正想提升語文能力的學生來說,幫助依然有限。總之,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嘗試是抱持著審慎樂觀的態度的,希望能看到一些真正接地氣的教學實例。

评分

老實講,現在的大學環境,學生們的壓力不是讀書不夠,而是資訊量實在太龐大了,他們需要的是「篩選器」和「效率工具」,而不是另一座需要攀登的高山。我對這本電子書的「電子化」形式感到好奇,它是否能充分利用數位媒體的特性?例如,能不能嵌入一些短小的影音導讀、即時投票系統,或是連結到相關的延伸閱讀資源?如果它只是把紙本書的內容,原封不動地轉成PDF,那跟傳統的教科書本質上並沒有區別,充不上有「神救援」的效果。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如何運用「遊戲化」(Gamification)的概念來激發學習動機。例如,設定一些創意寫作挑戰,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下互相評分、交流回饋,而不是每次交作業都像在面對審判。如果能把一些學術性的概念,轉化成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的情境,例如分析社群媒體上的文案、解構網路迷因背後的語言結構,那肯定能瞬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畢竟,我們教的是「中文」,而中文無所不在,不該只被侷限在課本的方寸之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