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會對一本書產生「相見恨晚」的感覺,但這本絕對是其中之一。過去我可能因為焦慮而嘗試了很多坊間的「速成」教養法,結果常常是孩子更彆扭,我更沮喪。這本書沒有任何速成保證,它強調的是一個長期的、慢火燉煮的過程,也就是「關係的養成」。作者的語氣很堅定,但絕不武斷,她不斷提醒我們,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套公式可以套用。真正重要的,是父母願意放下自己的控制慾,進入孩子的世界,去理解那個小小的生命正在經歷什麼樣的風雨。讀完這本書,我學到最寶貴的一課是「耐心」,不是敷衍的等待,而是帶著覺察與好奇心去陪伴每一次的跌倒與爬起。它讓我對「成為好父母」這件事,有了更深層、更踏實的期待,不再是追求完美的標籤,而是追求真實的連結。
评分這本書的排版設計很貼心,字體大小適中,行距也拉得很好,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更棒的是,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工具書那樣,每一頁都塞滿了密密麻麻的重點提示,反而給了讀者足夠的「呼吸空間」。作者似乎很懂得讀者的心情,知道我們在面對教養問題時,需要的是陪伴而非壓迫。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書中穿插的一些「反思練習」的環節,雖然不是傳統的習題,但它會引導你去回想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某些場景,然後對照現在你如何處理孩子的狀況。這種由內而外的對照,比起單純學習新技巧來得更有力量,因為它觸及了根源——我們自己的童年經驗是如何形塑我們現在的應對模式的。這本書根本就是一本溫柔的自我修復手冊,透過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才能更好地引導下一代。
评分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就很吸引人,那種柔和的色調配上簡單卻富有意義的插畫,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一本著重於心靈層面的作品。我最近剛好在找一些能幫助我在親子關係上更進一步的書籍,畢竟現在的孩子資訊爆炸,光是用傳統的威權式溝通已經行不通了。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文字中展現出來的那種溫暖和同理心,彷彿身邊有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在耐心地引導你,而不是高高在上地說教。書裡提到的許多生活實例,真的讓我很有共鳴,像是孩子青春期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父母該如何界入又不踩到雷的那個微妙平衡。整體來說,光是閱讀的過程就已經是一種療癒,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一些溝通盲點,並且願意放下身段,真正去傾聽孩子「看不見」的需求。這本書不像有些教養書給人一種壓力,反而像是在邀請你一起踏上一段自我探索與修復關係的旅程,非常推薦給所有在教養路上感到迷惘的家長。
评分身為一個在科技業打滾多年的中年上班族,我的時間非常碎片化,常常是通勤時間或睡前才能翻幾頁書。這本電子書的優點就在於,無論我從哪一頁開始看,都能立刻進入情境,而且內容的連貫性很強,不會因為中斷而失去焦點。我發現書中關於「界線的藝術」那段寫得特別到位。以前我總覺得愛就是無條件的付出,但看了書後才明白,健康的愛一定需要清晰且互相尊重的界線。這不是要變得冷漠,而是要讓孩子清楚知道,在愛裡,我們如何尊重彼此的需求和感受。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框架,讓父母可以既有愛又不會過度介入,這種「有距離的親密」才是長久之計。對於像我這種,工作壓力大,回家後想有效率地與家人連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結構和內容簡直是及時雨。
评分說實在的,我一開始看到書名時,還以為內容會比較偏向學術理論或心理學專有名詞的堆砌,畢竟「薩提爾」這個名字在心理諮商界很有名,但對一般讀者來說可能有點距離感。沒想到,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生活化,完全沒有那種高深的門檻。她很巧妙地將複雜的家庭系統概念,轉化成日常生活中夫妻、親子間的對話片段,讓人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能在不經意間領悟到深層的道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關於「情緒命名」的那一章,過去我總習慣用「你又在鬧脾氣了」來回應孩子,但書中建議用更精確的詞彙去描述,例如「你現在是不是感到很挫折?」光是這樣一句話的轉變,就能讓孩子的防衛心瞬間降低。這種具體可操作的技巧,才是真正實用的好書價值所在,而不是空泛地喊口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原來「溝通」不是「說話」,而是「看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