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上奔馳的時光 (電子書)

軌道上奔馳的時光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辛金順
圖書標籤:
  • 科幻
  • 未來
  • 時間旅行
  • 軌道交通
  • 電子書
  • 小說
  • 冒險
  • 輕小說
  • 奇幻
  • 懸疑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捷運路線所串起的起點和落點,
無疑是測量城市記憶的最佳尺度。

  捷運係統不僅是一個都市的交通樞紐,更象徵瞭地方的情感與記憶。高雄捷運的站點如美麗島,以紀念美麗島事件和標誌民主、人權而命名;世運站的名稱,則代錶曾在此地舉行的世界運動會;哈瑪星、鹽埕埔、後驛、五塊厝、獅甲等站名,也連接瞭港都的身世和歷史。

  詩集裡每一捷運站的瀏覽,彷彿循著時光列車進入瞭在地人的集體迴憶,同時也將港都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扭閤在一起,並在列車的來去中,帶齣瞭這座城市的性格,以及對未來的憧憬。

  對高雄人而言,自捷運通車後,紅橘線交叉而延伸齣去的路線圖,以及後來臨港與濱海環狀輕軌的逐一完成,正也圈起瞭他們對港都層疊纍積的記憶。每一捷運站所連接的地景,或歷史,都有各異的故事;新時間和舊時間在站前與站後齣入口的對望,也會牽連齣那地方的情感記憶來。而那些,都是一個城市所看見和看不見的時光分量。

  正如馬剋・歐傑(Marc Augé)在《巴黎地鐵站的人類學傢》一書所言:「地鐵站和地鐵路線,實可做為對一座城市的備忘錄,或一個繪製記憶的地圖。甚至某些站可以連接到在地者的生活和生命意識裡頭去,形成一種在地情感的認同。」因而,通過站與站的詩寫,綰結瞭港都日常,博物館、公園、經濟商圈、菜市場;或臨接水岸碼頭港口,銜壤糖廠農地,以及靠嚮藝術錶演廳等等場景,讓詩在這些地方走過,並留下聲音和註記,記錄每個站齣入口周遭所具有的內涵,歷史、以及生命和詩意,由此串連起整本詩集的結構骨幹,展現齣港都的城市意象。

  辛金順:「我們常常處於明亮的車廂內相對,或在捷運站交錯而過。日常裡的路線,來來去去,日子在進站和齣站間不知不覺流逝掉瞭。而一站一站記憶的纍積,對我而言,無疑是去認識高雄的一種最好方式。」

  「閱讀他的詩行,彷彿是走過自己年少時期的記憶⋯⋯許多詩人為瞭保持詩的純潔性,往往避開政治不談。事實上各種政治事件或歷史事件,往往最能衝擊人的感情。逃避它,就是逃避真實的感覺。抒情是一種誠實的呈現,辛金順為我們做瞭恰當的示範。」──陳芳明(政治大學颱文所講座教授)
 
塵封的航道:一座燈塔下的百年浮沉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如:陳海潮] 齣版信息: [虛構齣版社,如:滄溟文史齣版社] 裝幀形式: 精裝,附帶手繪海圖索引 字數: 約15萬字 主題: 曆史變遷、地域文化、傢族命運、人與海洋的關係 導言:風暴之眼中的孤立守望者 在世界的邊緣,那片被海水雕刻得如同嶙峋骨骼的海岸綫上,矗立著一座名為“孤燈颱”的古老燈塔。它不僅是航海者的指引,更是時間在海風中留下的最清晰的刻度。本書並非聚焦於那條被精確測繪的、現代化的海上航綫,而是深入探討燈塔及其周邊社區——“灰礁鎮”——自清末開埠至新世紀初這百年間,如何在巨變的時代洪流中,如同被潮水反復衝刷的礁石一般,堅守、掙紮與最終的消融。 本書以燈塔管理員傢族的世代更迭為主綫索,串聯起一幅宏大而細膩的社會變遷畫捲。我們追溯第一代管理員,一位從內地來到海邊,抱著對“光明”的執著理念安傢的“異鄉人”;記錄第二代人在戰火紛飛中,如何用微弱的光芒守護傷員與商船的生死一綫;再到第三代,麵對電力取代煤油,現代化進程的碾壓,他們如何努力維持著古老燈塔的尊嚴,直至被自動化取代,成為曆史的注腳。 我們摒棄瞭對主流曆史事件的宏大敘事,轉而聚焦於那些被主流曆史遺忘的、發生在“角落”裏的故事。灰礁鎮的興衰,恰恰是那個時代中國沿海小鎮命運的縮影:從最初因海關與漁業而短暫繁榮,到被鐵路和遠洋巨輪的航道所邊緣化,再到最終,旅遊業的介入,賦予瞭它一種新的、卻略顯失真的存在意義。 第一部:煤油與信仰(1890s - 1930s) 章節概述: 聚焦於燈塔建立初期至民國時期的生活圖景。 本書的第一部分,深入描繪瞭孤燈颱燈塔初創時期的艱難。彼時,電力尚未普及,一切依賴人工與燃料。我們細緻考證瞭早期的“看火人”們如何日復一日地打磨透鏡、計算油耗、記錄天氣。這部分內容詳盡地還原瞭當時所用的蘇式玻璃燈具的結構、煤油的采購渠道,以及早期海事通訊的簡陋與危險。 核心內容側重: “光與暗的哲學”: 描繪瞭第一代管理員在文化衝擊中,如何將“指引方嚮”的職責升華為一種近乎宗教的信仰。他們如何在迷信與科學的邊緣徘徊,確保每一夜的光亮。 貿易與走私: 灰礁鎮是當時一條非官方的“影子航道”的交匯點。通過解讀塵封的港務記錄和傢族信件,我們揭示瞭燈塔周邊漁民、水手與沿海商販之間復雜的經濟往來,涉及的貨物從海鹽、特産到禁運物資,展現瞭國傢權力尚未完全觸及的灰色地帶。 海島生活誌: 對當時島上居民的飲食結構、服飾習慣、以及應對颱風和海嘯的集體智慧進行瞭人類學式的記錄。例如,他們如何利用特定的海藻製作天然黏閤劑,以及世代相傳的避險歌謠。 第二部:時代的夾縫與堅守(1940s - 1970s) 章節概述: 戰爭、內亂與政治運動對這個孤立社區的衝擊。 隨著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灰礁鎮的平靜被打破。這一部分著重探討瞭在動蕩年代,燈塔的功能如何從純粹的航海輔助,轉變為具有地緣政治意義的觀察哨。 核心內容側重: “被忽視的信號”: 詳細記錄瞭在不同政權更迭的時期,燈塔的控製權是如何交接的。我們通過比對不同時期的值班日誌,揭示瞭看守人員如何在政治壓力下,巧妙地記錄“中立”信息,同時保護自己和社區。 物資的匱乏與創造: 1960年代,燃料和零配件短缺達到瞭頂峰。本書重現瞭第二代管理員如何利用迴收的舊物(如廢棄的輪船零件、甚至自行車鏈條),對精密的光學係統進行臨時修復,維持燈塔的運轉。這段曆史是對早期工程師精神的緻敬。 海洋的“隔離”: 當大陸上的生活發生劇變時,海上的生活遵循著更古老的法則。我們采訪瞭少數仍在港口活動的漁民,他們描述瞭在特定時期,海上活動被嚴格限製,使得漁民的生計幾乎完全斷絕,以及他們如何通過秘密的“暗礁接頭”維持生計。 第三部:光束的消逝與記憶的重塑(1980s - 2010s) 章節概述: 現代化進程的衝擊、燈塔的自動化,以及地方記憶的重構。 隨著改革開放和全球貿易的復蘇,更大的、自動化的高功率燈塔開始在更具戰略意義的港口設立。孤燈颱的光芒逐漸黯淡,直至被完全取代。 核心內容側重: “機械的勝利”: 詳細記錄瞭自動化燈塔設備(如太陽能供電的LED燈)進駐孤燈颱的過程。這不僅是技術的更迭,也是一種文化上的失落感。我們對比瞭老式煤油燈的“人格化”——需要人去照料、去感受——與新式設備的冰冷高效之間的衝突。 “記憶的商品化”: 隨著燈塔被列為“近現代工業遺址”,旅遊業開始介入。第三代管理員及其後人,從守護者變成瞭景區的講解員。本書探討瞭當曆史場所被包裝成旅遊産品時,其原有的功能性、尊嚴和真實記憶是如何被過濾和重塑的。 灰礁鎮的遷移: 隨著新港口的建設,漁業資源逐漸枯竭,年輕一代大量湧入城市。本書的最後一部分,通過對最後幾位留守老人的訪談,勾勒齣這個曾經因燈塔而繁榮的社區,最終如何“散沙化”,隻留下空蕩的石砌房屋和被遺忘的船塢。 結語:礁石上的迴聲 《塵封的航道》並非一部簡單的燈塔編年史,它是一部關於“邊緣地帶”如何被曆史遺忘,又如何在新的時代語境下被重新審視的深度考察。作者通過對地方檔案、傢族日記、航海日誌以及口述曆史的交叉比對,力圖在宏大敘事之外,為我們保存下那些關於堅守、犧牲、迷茫與適應的微小而珍貴的“光”與“影”。 燈塔的光已熄滅,但那片海域上,仍迴蕩著世代看守者們的腳步聲,以及那段被潮水衝刷的,關於人與永恒不變的海洋搏鬥的古老故事。這本書,便是試圖捕捉這些迴聲的珍貴嘗試。 推薦人群: 曆史地理愛好者、社會變遷研究者、對中國近代沿海小鎮文化感興趣的讀者。 附錄: 孤燈颱曆史航標日誌摘錄、灰礁鎮曆代管理員名錄、島上植物與海洋生物圖鑒(舊版圖譜復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辛金順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教於颱灣國立中正大學、南華大學與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係。

  作品曾獲:周夢蝶詩獎首獎、新加坡方修文學獎新詩和散文首獎、馬來西亞海鷗文學獎新詩首獎和散文特優獎、中國時報新詩首獎、颱北文學獎新詩首獎和散文優選獎、高雄打狗鳳邑文學新詩首獎、颱中市文學新詩首獎、中央日報新詩特優獎、梁實鞦散文特優獎、全球星雲文學獎新詩獎、海華文學著作獎新詩和散文首獎、颱灣省古典詩詞首獎等。

  著有詩集:《風起的時候》、《最後的傢園》、《詩圖誌》、《記憶書冊》、《說話》、《注音》、《在遠方》、《時光》、《詩/畫:對話》、《詞語》、《拼貼:馬來西亞》、《絕句:哀傷也美麗》、《國語》、《島.行走之詩》;散文集:《江山有待》、《一笑人間萬事》、《月光照不迴的路》、《私祕語》、《傢國之幻》、《光陰走過的南方》;論文集:《秘響交音:華語語係文學論集》;論著:《知識份子的存在與荒謬:錢鍾書小說的主題思想》、《中國現代小說的國族書寫:以身體隱喻為觀察核心》,並主編《時代、典律、本土性:馬華現代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馬華截句選》等多種。
 

圖書目錄

【推薦序】靈魂的漂泊──陳芳明
 
【輯一:滑過紅線鐵軌的一列花火】
序麯
R3    小港
R4    高雄國際機場
R4A   草衙 
R5    前鎮高中
R6    凱鏇
R7    獅甲(勞工公園)
R8    三多商圈
R9    中央公園
R10   美麗島
R11   高雄車站
R12   後驛
R13   凹子底
R14   巨蛋(三民傢商)
R15   生態公園
R16   左營(高鐵)
R17   世運(國傢體育園區)
R18   油廠國小
R19   楠梓加工區
R20   後勁(海科大)
R21   都會公園
R22   青埔(高科大)
R22A  橋頭糖廠
R23   橋頭火車站
R24   南岡山
 
【輯二:流動在橘線上的一片陽光】
O1    西子灣
O2    鹽埕埔
O4    市議會(舊址)
O5    美麗島
O6    信義國小
O7    文化中心
O8    五塊厝
O9    技擊館
O10   衛武營
O11   鳳山西站
O12   鳳山
O13   大東
O14   鳳山國中
OT1   大寮
跋詩
 
【輯三:濱海線上一行輕軌的旅路】
C1.  籬仔內
C2.  凱鏇瑞田
C3.  前鎮之星
C4.  凱鏇中華
C5. 夢時代
C6. 經貿園區
C7. 軟體園區
C8. 高雄展覽館
C9. 旅運中心
C10. 光榮碼頭
C11. 真愛碼頭
C12. 駁二大義
C13. 駁二蓬萊
C14. 哈瑪星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234418
  • EISBN:978986323449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3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靈魂的漂泊
陳芳明


  辛金順的詩行充滿瞭漂泊與疏離,那種流浪的感覺也曾經在我身上發生過。其實那是一種流放的心情,而那樣的心情在我微近中年時也浮現過。他與我之間的距離不僅是屬於時間,而且也屬於空間。在我垂老之年,重新閱讀他的詩句,竟有一種無法言喻的鄉愁。所謂鄉愁,有時是屬於時間的,有時是屬於空間的。從時間來看,對年少時期的迴望也是一種鄉愁。用英文來錶示的話,那就是homesick,可以譯為懷舊病或懷鄉病。從文學來看,這是生命的一種自我定位,無論是心理的故鄉或生理的故鄉,都不可能有具體的形象來描繪。那樣的感覺可以幻化成各種形狀,穩定地留存在靈魂深處。

  詩人辛金順,在作品裡始終隱藏著一種難以形塑的鄉愁。身為馬華作傢,他迢迢韆裏來颱灣讀書,想必有他個人的鄉愁。馬來西亞的華人大部分都是從廣東或福建移民到那裡,並且也在那裡生根,終於開枝散葉。有祖先的地方纔是故鄉,移民到馬來西亞的華人,自然而然也把那裡當作自己的新故鄉。猶如颱灣的漢人移民,從清朝時期就大量渡海來颱。一九四九年之後,還有更多的漢人、滿人、苗族、藏人也都來島上尋找各自的新生命。不同的族群,就有不同的祖先牌位。馬來西亞的華人也一樣供奉自己的祖先,但最後都在那裡生根。

  在馬華作傢的行列裡,辛金順已有豐富的寫作資歷,雖然曾經獲得颱灣各項文學獎,但似乎在二○二○年獲得周夢蝶詩獎首獎作品《國語》齣版後,纔較為颱灣讀者所熟悉。他的詩句非常口語,非常貼近民間社會的生活。他的書寫策略,早已脫離颱灣現代主義時期語言的精煉與濃縮。口語化的句法,與一九六○年代的語言鍛鑄截然不同。他樂於放開自己的想像,利用不同的語境來釀造詩的語法。他似乎具備無窮無盡的想像,同時也具備豐沛的創造力。這冊詩集的作品,正好印證他個人的纔情。高雄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城市,它的幅員廣闊,很晚纔有捷運的軌道。辛金順以一個陌生的身分,坐在捷運上認識高雄這個城市。為他這部詩集寫序時,身為高雄人的我,似乎又重新體驗瞭一次城市漫遊的滋味。

  詩集所彰顯的,其實是一位漫遊者的心影錄。詩人不一定熟悉這個城市,幾乎每個捷運車站都帶給他新鮮的感覺。高雄市有二條捷運,第一條線是從小港到南岡山,第二條線是從西子灣到大寮。對陌生城市的好奇,他選擇坐捷運去認識不一樣的景點。閱讀他的詩行時,不禁會想起波特萊爾的《漫遊者》或《巴黎的憂鬱》。藉由捷運的聯絡,他可以把城市的東南西北車站都一一造訪。對任何事物或城市充滿好奇,必須親眼看見或親身經歷纔有可能獲得滿足。

  從故鄉高雄齣發的我,閱讀這部詩集時,詩人似乎也是在引導我重新認識這個故鄉。十八歲之前,我在高雄完成小學與中學的教育。成年之後便離開故鄉,也許與自己的城市越來越疏離,反而使年少時期的記憶更加鮮明。詩人搖身變成一位導覽者,帶著我重新去故鄉城市的變化與流動。辛金順利用詩的節奏感,以著輕快的速度引導讀者一站一站停駐下來。每翻開另一首詩,新的風景就浮現在眼前。例如〈生態園區〉這首詩,在閱讀之際不禁湧起一種鄉愁,喚起我早已遺忘的記憶。

  榕樹和鳥聲都住在生態園區裡
  夢也是,都在
  同一個城市,在愛的詞彙中
  一行,一行
  被寫成長長短短的詩句

  南臺灣的自然景觀裡,榕樹是最重要的象徵。年幼時的小學校園,也有兩株巨大的榕樹,敞開如傘,綠蔭迎風。閱讀這首詩時,許多遙遠的感覺再次召喚迴來。那是南國最重要的象徵,不僅庇護許多幼小的心靈,而且也安慰離鄉許久的浪子。詩人特別使用「愛的詞彙」來概括榕樹的寬容與博大,詩的抒情特質在於把外在事物轉化成為內在生命的一部份。

  他在《世運》的捷運站可能是最靠近我的故鄉左營,他以巧妙的詩行把這個捷運站描繪得恰到好處。第四節的詩行如下:

  日光和燈光
  依舊晃晃,照著人來,照著人
  離開,隻留下
  半屏山之魂,靜靜彩繪
  陽光,並與
  一山森林,守望相對

  上麵這一節是靜態的描寫,而最後一節的詩行以動態呈現:

  左楠路的日與夜,車塵煩囂
  一直追趕
  來去的無數故事,而遠去
  而消逝,而
  蒼茫為時間劃過瞭鐵軌的
  迴聲

  這一節就帶著動感,容許看不見的時間化為具體可見。這是典型的地誌詩,一方麵鋪陳周遭的景緻,一方麵也要抒發自己的心情。這種內與外的對話,可以使自己的感覺浮現齣來。例如「陽光,並與/一山森林,守望相對」,把主觀的自我與客觀的景物構成立體的感覺。詩人並非在這個城市齣生,對於事事物物充滿好奇。因此可以把稍縱即逝的風景,留在他的作品裡。在城市裡居住的在地者,並不可能像他如此仔細觀察,並仔細感受。文學往往是為瞭把陌生事物化為熟悉,纔動用許多想像保留下來。情詩如此,地誌詩亦復如此。

  南方正在崛起,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南部城市的能見度纔受到重視。從前在黨國時代,所有的政策都是重北輕南。看待颱灣時,不免流露首都中心論,使得颱灣的國土在文化景觀上傾斜瞭。詩人以著陌生的身分到達高雄時,完全不受政治生態的影響。而是容許個人的感覺,帶著他自己在這個崛起的城市漫遊。他到達美麗島站時,似乎也讓讀者分享一位漫遊者的心情。這是充滿濃厚歷史感的一個地點,一九七九年發生的美麗島事件,是整個颱灣民主運動的轉捩點。這個車站已經變成兩條捷運線的會閤點,詩人似乎也掌握瞭這樣的歷史感覺。尤其的一段所形容的詩行如下:

  從黃昏的列車奔馳裡,我迴到瞭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
  大圓環,搜尋舊照片上一名小孩
  在人群中探齣頭來
  看無數呼喊自由和民主口號的麵孔
  漂浮在催淚彈爆開的
  空氣中,扛著灰色的雲奔跑,嚮
  無盡的夜色

  所謂抒情詩,不一定侷限在風光山色,也不一定侷限在男女情愛。真正的抒情詩,就是要把內心所隱藏的感覺勇敢呈現齣來。對於歷史事件的感動,對於政治起伏的投入,應該也是可以入詩。抒情的「情」,指的是從靈魂底層湧發齣來,完全沒有掩飾,完全沒有遮蔽,那纔是人間之情。對人間不公平的事物錶達齣憤怒或哀傷,也是抒情詩非常重要的內涵。避開政治不寫,避開忌諱不寫,那是虛偽,完全不屬於抒情的範疇。辛金順以一位外來的觀察者,試圖貼近這個城市曾經有過的榮光與傷害,凡他所經之地,處處有情。

  身為讀者,也同樣來自南方的城市。閱讀他的詩行,彷彿是走過自己年少時期的記憶。凡屬抒情,人間的各種感情都可以呈現齣來。許多詩人為瞭保持詩的純潔性,往往避開政治不談。事實上各種政治事件或歷史事件,往往最能衝擊人的感情。逃避它,就是逃避真實的感覺。抒情是一種誠實的呈現,辛金順為我們做瞭恰當的示範。長年以來的讀詩經驗,讓我在他的作品裡汲取溫暖的陽光,博大的同情,廣闊的愛。從南洋來到颱灣的辛金順,似乎在為島上的子民尋找新的感覺,新的同情。他的詩充滿瞭愛,閱讀之際也讓我感受到南方的溫暖。
 
二○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政大颱文所

用戶評價

评分

在探討主題的深度上,本書處理得非常圓融,它似乎觸及瞭一些宏大的命題,但卻從來不以說教的姿態齣現,這纔是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它將複雜的人生哲學隱藏在角色的抉擇和他們麵對睏境時的反應之中,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這種開放式的提問,纔是優秀作品的標誌。它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麵鏡子,讓我們得以更清晰地審視自己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和恐懼。而且,它處理敏感議題的方式,展現齣極大的包容性和同理心,沒有簡單地將事物貼上好壞的標籤,而是呈現瞭人性的多麵性與灰色地帶。這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故事的影響力超越瞭情節本身,延伸到瞭讀者離開書本之後的生活中,會持續地在腦海中迴盪,激發更深層次的自我反思。這本書的價值,正在於它提供瞭一次心靈的洗禮與拓展視野的機會。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實在是讓人眼睛一亮,尤其是對習慣瞭實體書觸感的我來說,第一次在平闆上看到這樣的呈現,簡直有點驚艷。作者在視覺風格上的用心程度,完全可以感受到,那種對細節的追求,讓閱讀的體驗提升瞭好幾個層次。光是從目錄頁的字體選擇和間距安排,就能窺見一斑,顯得既專業又不失溫度,不像有些電子書隻是簡單地把文字丟上去,缺乏設計感。封麵和內頁的插圖(如果有用的話)選材也很獨到,每一張圖似乎都在跟你對話,烘托齣整本書的氛圍,即便隻是滑動翻頁,都能感受到一種流暢的美感。我特別欣賞它在電子閱讀器上的適應性,無論是白天戶外還是深夜床上,調整到最舒適的亮度,文字的銳利度都保持得很好,不會有那種廉價感。坦白說,現在市麵上的電子書品質參差不齊,很多為瞭追求速度而犧牲瞭閱讀的儀式感,但這本顯然在這方麵下瞭苦功,讓人心甘情願地投入其中。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重視,纔是真正讓讀者願意長期支持一本作品的關鍵要素,它讓電子書不再隻是冰冷的文字檔,而是一次精心策劃的視覺與內容的結閤之旅。

评分

閱讀的過程,我總覺得作者的敘事節奏拿捏得像是老派電影的剪輯手法,時而拉近特寫,時而拉遠景深,讓讀者在情感的起伏中不斷被拉扯,卻又不會感到過度煽情或刻意賣弄。那種對時間流逝的捕捉,非常細膩,常常是藉由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忽然間就讓你意識到「啊,原來已經過瞭這麼久瞭」,這種無聲勝有聲的處理方式,非常高明。比起那種直白地告訴你主角心情的寫法,本書更傾嚮於「展現」而非「陳述」,讀者需要自己去拼湊、去解讀那些隱藏在對話間隙或場景描寫裡的深層意涵。我尤其喜歡它在場景轉換時的銜接處理,那種轉場的乾淨俐落,就像是舞颱燈光瞬間切換,新的畫麵立刻就帶領你進入另一個時空。這種掌控力,顯示齣作者對自己故事結構的極度自信,知道什麼時候該快,什麼時候該慢下來,讓讀者有喘息的空間去消化剛纔接收到的訊息。整體閱讀下來,感覺不像是在被動接受資訊,而是在主動參與一場精心編排的心理劇,這種互動感是很少有作品能提供的。

评分

從文學風格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運用可謂是相當有「層次感」,絕非單一維度的敘事風格可以概括。它巧妙地融閤瞭幾種不同的書寫筆法,有時候是極簡主義的精鍊,幾個詞語便勾勒齣複雜的意境;有時候又會突然轉為華麗的意象堆疊,像詩歌一樣充滿畫麵感。這種風格的跳躍,如果掌握不好,很容易顯得雜亂無章,但作者卻能將這些風格的轉變處理得天衣無縫,讓讀者在不同風格之間遊走時,感到的是一種不斷被新鮮感刺激的愉悅。這種對語言的駕馭能力,讓我忍不住會想停下來,反覆咀嚼某些段落,光是欣賞文字本身的韻律和美感,就已經值迴票價。它不隻是在說一個故事,它更像是在展示語言可以達到的多種可能性。這種豐富性,讓這本書的耐讀性大大提高,絕對不是一次性的消費品,而是值得反覆品味、每次都能發掘新細節的寶藏。

评分

書中那些對話的設計,簡直是教科書等級的示範,每一句聽起來都像是颱灣人日常生活中會自然說齣來的話,沒有半點翻譯腔或是生硬的「書麵語」,這點讓我尤其有共鳴。人物之間的互動火花四射,那種颱灣特有的幽默感和人情味,被刻畫得淋灕盡緻。你甚至可以從字裡行間聽齣對話者的語氣、口音,甚至能想像齣他們說話時的肢體語言。特別是一些長輩角色的颱詞,那種帶著點碎念又充滿關愛的方式,簡直讓我秒想到傢裡的親戚,超級寫實!作者顯然在生活觀察上下瞭極大的功夫,纔能捕捉到這些細微的、真實的情感流動。這使得角色們非常立體,不再是單薄的符號,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會犯錯、會掙紮的「人」。這種真實感,讓讀者更容易將自己的情感投射進去,跟著他們一起經歷那些歡笑和淚水。相較於許多強調「大格局」的作品,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深耕在這些「小地方」裡,卻能摺射齣普世的情感價值,非常厲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