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與文明:政治思想的全球轉嚮 (電子書)

帝國與文明:政治思想的全球轉嚮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國祥
圖書標籤:
  • 政治思想史
  • 帝國主義
  • 文明研究
  • 全球史
  • 政治哲學
  • 文化研究
  • 曆史學
  • 社會科學
  • 電子書
  • 國際關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格勞秀斯到馬剋思
  以13位思想大傢之眼,看近代歐洲帝國與政治思想的歷史全景。
 
  ▍探討帝國與文明的悖論
  帝國與文明這兩大主題,自15世紀歐洲列強著眼世界的劇變時代起始,始終是與現代政治發展並行的核心悖論。在邁嚮帝國化、全球化的過程中,人們的思想如何彼此激辯,又如何與現實碰撞呢?
 
  《帝國與文明》試圖透過哲學、歷史的雙重視野,循全球政治思想的多重時空軸線,深入探索「帝國與文明」這兩個理念,在歷史實踐過程中激發的理論爭議、現實難題,由跨文化的角度,論述西方文明為軸心的世界秩序以及普遍價值,兼具哲學與歷史縱深。
 
  ▍7大主題,定義時代的13位思想傢
  為瞭準確追索在時代脈動中的文明與政治、世界秩序與普遍價值的流變,《帝國與文明》以格勞秀斯、霍布斯、洛剋、盧梭、亞當•斯密、康德、柏剋、孔多塞、邊沁、黑格爾、托剋維爾、彌爾、馬剋思等13位橫跨英、法、德三大政治哲學傳統的思想傢為核心,並透過7大主題的聚焦:自然法的詮釋、商業社會、對人文主義的批判、理性法則的求索、自由帝國主義、帝國論述的轉嚮、全球資本帝國,來看個人價值與人性想像、民族與國傢、歐洲精神與世界歷史之間的複雜關係。
 
  ▍立足東亞,看「全球轉嚮」
  《帝國與文明》以東亞學者視角為立足點,呼應英美思想界的「全球轉嚮」,除瞭意欲重新檢視近代歐洲政治與思想的文化、歷史影響,探尋型塑現代政治與價值的關鍵,更期待能拋磚引玉,開拓華語政治思想研究的新視界。
藍圖與廢墟:全球化時代的國傢形態與公民想象 第一章:古典迴響——城邦、帝國與現代性的開端 本捲深入探討瞭西方政治思想史中,關於“共同體”的根本性爭論如何塑造瞭現代國傢的雛形。我們首先追溯古希臘城邦的公民美德與政治參與精神,分析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學》如何界定“人是政治的動物”,以及這種理想化的自治單位在麵對權力擴張時的內在脆弱性。 隨後,我們將視角轉嚮羅馬帝國。羅馬的法治、行政效率以及“世界帝國”的理念,為後世提供瞭構建跨地域治理體係的模闆。本書細緻梳理瞭西塞羅的自然法思想與共和國精神的衰亡過程,揭示瞭如何在維護統一性與保護個體自由之間,曆史首次齣現瞭結構性的張力。 中世紀的“雙重權力”結構——教權與王權——構成瞭對古典統一性理念的第一次重大解構。通過考察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與世俗權力之間的神學辯證,我們看到政治閤法性如何從單一的世俗權威,轉嚮一種混閤的、衝突不斷的權力場域。馬基雅維利的齣現,標誌著政治學徹底“去道德化”的裏程碑。他的《君主論》並非對暴君的頌歌,而是對權力運作邏輯的冷峻剖析,它揭示瞭在權力現實麵前,理想主義的局限性,並為民族國傢的崛起奠定瞭實用主義的基礎。 第二章:主權的確立——西周之變與現代國傢的誕生 本章聚焦於十六、十七世紀歐洲宗教改革與三十年戰爭如何催生瞭現代主權國傢概念。霍布斯的《利維坦》構成瞭理解國傢權力的基石。通過“自然狀態”的殘酷想象,霍布斯論證瞭為瞭避免社會徹底崩潰,個體必須讓渡幾乎所有權利給一個絕對的、不可分割的主權者。本書批判性地分析瞭霍布斯式主權的剛性及其對個體自由的潛在壓製。 緊接著,洛剋對自然權利和有限政府的闡述,為自由主義的興起提供瞭理論武器。洛剋的社會契約不再是通往絕對服從的單程票,而是以保護生命、自由和財産為前提的有限委托。我們詳細比較瞭洛剋與霍布斯的契約論差異,強調瞭財産權在構建資産階級自由主義國傢中的核心地位。 盧梭的迴歸,則將焦點重新拉迴到“公意”(General Will)的神秘集體性上。盧梭對代議製和精英政治的深刻懷疑,預示瞭後世激進民主思潮的萌芽。我們探討瞭雅各賓派如何將盧梭的理論極端化,將其轉化為一種排他性的、要求思想一緻性的“共和暴政”,這為理解二十世紀極權主義的起源提供瞭重要的思想譜係。 第三章:擴張與張力——帝國主義、民族主義與文明使命 十九世紀是民族國傢構建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其擴張野心的集中體現。本書分析瞭黑格爾的國傢哲學——國傢被視為“絕對精神”在世俗中的體現——如何為普魯士的統一和德國的崛起提供瞭哲學辯護。 在此基礎上,我們考察瞭民族主義的復雜性。它既是打破封建壁壘、爭取民族自決的解放力量,也是構建“我們”與“他們”二元對立的排他性意識形態。本章著重分析瞭作為“文明使命”的殖民話語,如何通過達爾文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扭麯,為歐洲列強的全球擴張提供瞭看似科學的閤法性基礎。 這一時期的思想傢們,如米爾,試圖在功利主義的框架內調和個體自由與社會秩序的需求。然而,米爾對“文化優越性”的保留態度,也暴露瞭古典自由主義在麵對非西方社會時的內在矛盾。我們對比瞭作為殖民帝國“智囊”的理論傢,與受壓迫民族知識分子(如早期泛亞主義者)的反抗理論,展示瞭全球權力結構下的思想交鋒。 第四章:現代性的危機——革命、極權與新國傢形態的探索 二十世紀的曆史動蕩,是對十九世紀主權國傢體係的根本性挑戰。俄國十月革命和隨後的蘇聯實踐,代錶瞭一種試圖超越資本主義和自由民主的新國傢構想——無産階級專政。本書分析瞭馬剋思主義國傢學說的核心論點,以及列寜主義如何將這些理論轉化為高度集中的、實踐導嚮的官僚化國傢機器。 與此同時,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的興起,則展示瞭另一種對自由民主的背離。它們是對理性主義、個人主義的徹底反動,強調神話、血緣和領袖的絕對權威。通過對施米特的“政治的本質是敵我劃分”理論的梳理,我們得以理解,在危機時刻,政治共同體如何輕易地退迴到一種原始的、基於對抗的身份認同上。 戰後,麵對冷戰的對峙格局,政治思想不得不重塑其核心議題。美國學者漢娜·阿倫特對極權主義的根源分析,將焦點重新拉迴瞭“政治生活”的本質——公開的言說與行動的價值,並深刻反思瞭技術理性對人類行動空間的擠壓。 第五章:全球化時代的邊界消融與主權的重塑 進入後冷戰時代,全球化、跨國資本流動與信息技術的爆炸性發展,對傳統的主權國傢概念構成瞭前所未有的挑戰。本章探討瞭“後主權時代”的政治想象。 首先,我們分析瞭全球治理的興起,包括國際組織(如聯閤國、世界貿易組織)的權力擴張,以及“軟法”和國際人權法如何穿透國傢主權的傳統壁壘。這導緻瞭主權在“內嚮(人權義務)”和“外嚮(經濟依賴)”兩個維度上被重新定義。 其次,本書深入探討瞭後殖民理論對西方政治話語的反思。它揭示瞭自由民主的“普遍性”主張,往往是歐洲中心主義的文化投射,並強調瞭權力關係在知識生産中的隱秘作用。 最後,我們考察瞭身份政治和地方主義的復蘇。在全球化帶來的不平等和文化同質化壓力下,地方社群和文化身份的重新聚閤,對既有的民族國傢框架提齣瞭新的閤法性挑戰。本書以開放性的視角收束,探討在新的全球互聯互通背景下,政治共同體與公民身份的未來形態,是走嚮更緊密的全球聯邦,還是進一步碎片化為無數的文化飛地。 --- 【附錄:重要概念辨析】 國傢(State)與政府(Government)的現代區分: 考察韋伯對國傢的暴力壟斷權定義,及其與後殖民國傢“軟弱的國傢機器”之間的張力。 公民身份的演變: 從古典的政治參與權,到洛剋式的消極自由權,再到馬歇爾的社會權利的拓展,及其在當代全球公民身份思潮中的修正。 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的衰落與重構: 哈貝馬斯對資産階級公共領域的分析,及其在數字媒介時代麵臨的挑戰與新的組織可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主編/曾國祥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主編/劉佳昊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係助理教授
 
曾國祥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劉佳昊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係助理教授
 
梁裕康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係教授
 
賴蕓儀 
 
  國傢海洋研究院海洋政策及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陳禹仲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陳正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陳嘉銘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陳建綱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
 
周傢瑜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
 
瀋明璁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
 
葉 浩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
 
許傢豪 
 
  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助理教授
 
蕭高彥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萬毓澤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依文章先後次序排序)
 

圖書目錄

導論 在帝國主義之前 曾國祥、劉佳昊
  
01帝國殖民與霍布斯 梁裕康   
舊教-湯瑪斯式的殖民觀  
新教-奧古斯丁式與伊莉莎白時期及詹姆士時期的殖民觀  
霍布斯、開溫第士傢族與維吉尼亞公司
霍布斯論徵服 
結語
 
02格勞秀斯《論捕獲法》之政治論述發展 賴蕓儀
前言
尼德蘭獨立運動與格勞秀斯政治論述的發展
《論捕獲法》內的政治論述建構 
聖地牙哥號、聖卡特琳娜號兩案的影響  
國傢意誌:為貿易發起正義戰爭  
貿易自由:為建國與諸國達成同盟 
結語 
  
03洛剋:反奴隸的政治社會 陳禹仲  
洛剋的自由主義?   
洛剋與殖民批判  
洛剋與政治性   
政治社會與規範情境   
結語 
  
04亞當.斯密的帝國論述及其背景 陳正國 
導言 
斯密論現代歐洲帝國的發生  
巴本的帝國論:貿易、人民與國傢  
巴本、戴夫儂與政治經濟學帝國論  
斯密的帝國論述 
帝國正義與大英帝國的十字路口
結語
 
05文明帝國vs.野蠻帝國:從社會情感觀點重建柏剋的全球政治思想 曾國祥   
導言 
社會情感:基本觀點 
社會情感:政治論述 
文明帝國:追索全球正義
野蠻帝國:對帝國暴政的批判
結語
 
06「自然非群性」的盧梭變奏:從共和帝國主義到共和邦聯 陳嘉銘
人文主義的戰爭思想與人的「自然非群性」
初探「自然非群性」:四種自然狀態
再探「自然非群性」:盧梭的思考與利用
共和國間的「自然非群性」:第五種自然狀態 
結語 
 
07蹣跚徒行於荒野與田園之間:論邊沁的文明觀 陳建綱
研究緣起:約翰.彌爾是否誤解瞭邊沁
進步與改革是不同文明的共同課題 
務實的法律完善論 
結語:公眾啟濛的未竟之路 
 
08「帝國主義的後設敘事?」:康德論文化、文明與世界公民法權 周傢瑜   
導論
康德論世界公民法權:歐洲對外帝國主義式擴張如何違反普遍的友善?   
結語
 
09天真的孔多塞?反思孔多塞的帝國思想 瀋明璁 
前言:天真的孔多塞? 
一元論的孔多塞:柏林的觀點 
自然主義、進步與文明 
優越感的帝國主義的孔多塞:珍妮佛.皮茲的觀點 
具多元論色彩的孔多塞? 
追求不正義的孔多塞:帝國主義? 
結語:另個角度看《進步》與孔多塞
 
10自由主義式帝國主義作為提升人類文明的政治工程:彌爾的國際政治思想及其當代意涵 葉浩
前言 
文明概念與大英帝國的天命 
性格學與社會進步的定理  
乾預的條件,以及雙方的意願與意誌
代議政府作為「最好的」體製,及其批評 
結語 
 
11托剋維爾論東方文明中的專製主義 許傢豪 
緒論 
社會條件的平等:專製與民主 
文明發展的進程與「必要性」 
關於東方文明與專製帝國的思想史簡史
托剋維爾眼中的東方文明、專製主義與停滯的帝國 
結語:拒絕對人類絕望
 
12黑格爾論市民社會、國傢、民族與帝國 蕭高彥
前言:黑格爾與國傢祕思
《法哲學原理》中的市民社會與國傢 
黑格爾的中介政治論:以等級概念為例 
文明、帝國與歷史辯證
結語:從國傢理性到理性國傢
 
13帝國的邊界:再論馬剋思 萬毓澤 
通過MEGA2,迴到馬剋思
帝國內與外(一):對《倫敦筆記》的「中間考察」
帝國內與外(二):「棉花帝國」下的美國資本主義與奴隸製 
帝國內與外(三):南北戰爭與國際主義
結語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62454
  • EISBN:978957086284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3MB

圖書試讀

導論
 
在帝國主義之前
曾國祥(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劉佳昊(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係助理教授)
 
  帝國與文明
 
  本書屬於全球政治思想史之研究範疇,嘗試在「帝國與文明」的問題架構下,涉足從歐洲到美洲、亞洲的跨文化視域,針對以西方文明為軸心的世界秩序和普遍價值論述,進行兼具哲學深度與歷史縱深的批判性反思。為此,我們邀集國內史學、社會學與政治思想研究的專傢學者,以協力閤作的方式,全麵探索引領時代風騷的近代政治理論大師,如何在親臨歐洲列強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政治場景中,著手闡述個人價值、民族國傢、歐洲精神與世界歷史之間的複雜關係,終而自信地從歐洲的特定文化傳統來界定人類文明的普遍意涵。
 
  更具體地說,本書各篇文章共同追索的核心問題,聚焦於帝國與文明的悖論,並在結閤政治哲學與政治思想史的視野下,呈現兩大特色。在縱嚮上,本書的討論範圍涵蓋瞭格勞秀斯(Hugo Grotius, 1583-1645)、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1679)、洛剋(John Locke, 1632-1704)、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柏剋(Edmund Burke, 1729-1797)、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 1743-1794)、邊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托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 1805-1859)、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乃至馬剋思(Karl Marx, 1818-1883)等,賦予人類政治以「現代」新意之偉大作傢的經典文本。就此而言,本書所涉獵的知識版圖,不僅包含英、法、德三大政治哲學傳統,並翔實地勾勒齣歐洲近代帝國與文明思想發展的數百年軌跡。
 
  在橫嚮上,自15、16世紀起,當歐洲強權將其擴張野心轉嚮美洲、亞洲,乃至世界時,歐洲政治思想的視域,即嚮全球著眼。在此視域轉換的過程裡,歐洲近代政治思想的發展線索,乃無可避免地與「帝國與帝國主義」、「文明與野蠻」、「歐洲中心主義」等課題密切交織。換言之,正因為現代政治的主要概念,諸如:國傢、憲法、自由、權利、平等、公民、商業社會、民主,乃至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等等,無一不是源起於近代歐洲,而近代歐洲的政治史實質上又涉足從「帝國到帝國主義」的海外殖民史。因此,從全球政治史的觀點來看,形塑現代政治概念的歷史語境,同時承載著一套有關世界秩序與普遍價值之論述的議題叢結,諸如:自然法、萬民法、政治法、徵服、義戰、奴隸、占有、殖民、自由貿易、商業社會、同意、契約、國傢建構、法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國際法、普遍人性、普世人權、民族意識、資本主義、文明進步史觀等等。就此而言,本書最重要的一項貢獻,便是呼應英美思想界的「全球轉嚮」,立足於東亞學者的視角,來重新檢視歐洲近代政治思想的跨文化意涵及其歷史影響,進而開拓華語政治思想研究的新視界。
 
  本書收錄的十三篇文章,針對從格勞秀斯到馬剋思這十三位思想大傢的帝國政治思想,進行瞭細緻的討論和綿密的梳理。而在章節順序的安排上,則是以議題線索為導嚮,並未完全依照思想傢的齣生年分先後。通過本文所規劃的七大討論主題,讀者將可在影響歐洲、改變世界的偉大哲學心靈的引導下,對近代歐洲政治思想的歷史全景形成更完整的認識。在我們進入七大主題之前,或不妨先就「全球」、「帝國」、「文明」、「歐洲中心主義」等貫穿全書的主要概念略作說明,以利讀者掌握各篇文章共同關注的核心課題之梗概。
 
  帝國與帝國主義
 
  從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相當盛行的脈絡主義(contextualism)的角度來看,我們如果要對近代歐洲政治語言之起源及發展提齣具體的考察,就必須聚焦於「ideas in context」,緊扣現代國傢、政教衝突、政治動盪(尤其是英國光榮革命、美國獨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商業社會、科技昌明、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等重大歷史事件,來釐清政治詞彙的意義脈絡。雖然在過去已有不少論著討論過,15世紀到17世紀的歐洲地理大發現對於近代政治思想史發展的影響,而其中最顯著的例證,大概就是探索海外貿易與殖民活動所引發的文化衝突,以及隨之而來的有關自然法與萬民法的適用範圍之論爭。不過,真正以「帝國」所錶徵的歐洲強權之「跨洲擴張」作為重探近代政治思想史之新視點的做法,即便是在英美學界,也不過是晚近這二十年間纔興起的風潮。
 
  在日常語言的使用中,「全球」(global)與「國際」(international)儼然是同義詞。然而,在本書中,此二概念將依照不同的語境審慎使用。這主要是基於以下的考量:首先,「國際」一詞實為邊沁所創用,因此貿然使用「國際」概念來詮釋邊沁以前的作傢關於「帝國」的省思,恐有時代錯置之嫌。其次,顧名思義,「國際」是指國傢與國傢之間的關係,但舉例來說,實質上代錶英國治理印度的機構是成立於1600年的東印度公司,所謂的國際關係顯然不適閤指稱18世紀「帝國」脈絡下的英印關係。再者,正也因為現代「國傢」的概念源自歐洲,所以到瞭19世紀後半葉,國際法的學習與適用問題再度成為全球政治的爭論焦點,因為判斷一個國傢是否可以成為國際法之權利義務主體的依據,恰恰是根源於西方世界的「文明」標準。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帝國」(empire)或「帝國的」(imperial)與「帝國主義」(imperialism)雖然有著相同的字源,卻承載著不同的歷史意涵(Muthu, 2012: 4-6)。英文的empire源自拉丁文的imperio,原意是指最高治權或軍事統治。引用梅爾(Charles Maier, 2006: 24-25)的話來說:「帝國,就其古典意涵而言,通常被認為是,第一、藉著徵服與脅迫擴大其控製;第二、控製其所徵服之領地的忠誠。其或直接統治這些臣屬之地,或任命順從的讓在地領導者代其治理,但他們之間絕非是平等夥伴的結盟體係。」在「徵服」的問題上,如一般所知,霍布斯的觀點具有開創性,影響深遠。不過,有待補充說明的是:到瞭18世紀,「帝國」的內涵開始齣現轉變,由徵服、占領,轉為因殖民、移居而對一群廣大土地進行控製,有時也意味著對貿易駐點的商業壟斷(亦即「商業帝國」)或對海外居民的間接統治(亦即「海洋帝國」)。舉例而言,雖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使用瞭「殖民」與「大英帝國」等字眼,但其內涵即與徵服型帝國不同,甚至與我們今天所認定的「帝國主義」相去甚遠。正如其他主要的意識形態,「帝國主義」一詞也是在19世紀以後纔流行開來的。就此而言,區辨「帝國」與「帝國主義」的內涵差異,可以幫助我們思索歐洲近代政治思想史的一個歷史性轉嚮,進而挖掘許多18世紀的經典文本所蘊藏的反對帝國暴政的思想素材。
 
  就「帝國主義」一詞的內涵來說,其在近代歐洲的普遍使用,多是指拿破崙在1804年稱帝之後,嚮歐洲各地與海外非歐洲地區推展的擴張主義。不過,對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知識界來說,拿破崙以其軍事優勢為歐洲帶來的,不僅是帝國的擴張思維,更是一種足以顛覆長久以來歐洲社會崇敬的共和政體想像,進而緻使各國走嚮民族國傢體製的現代國際政治發展。在勃森(J. A. Hobson)的名著《帝國主義》(Imperialism: A Study)結尾處,便曾提到:「帝國主義是個墮落的民族生活選擇,是由貪求物豐和過去百年來追求動物性生存處境而展開的武力支配,這雙重自利的訴求造成。」(1902: 390)換言之,帝國主義的特色除瞭武力擴張、物質榨取之外,更與歐洲民族國傢的齣現有關。然而,如果帝國主義的內涵,與民族國傢的齣現密切相關,此語詞自然和「國際」一語相同,很難如實指稱19世紀以前的歐洲國傢海外貿易與殖民行徑。
 
  當然,從列寧的角度來說,雖然「帝國主義」一語是在19世紀纔於英國廣泛使用,但他認為在16、17世紀英國伊莉莎白世代,「大英帝國」(the British Empire)一語便已廣泛為時人所用,而且此時的大英帝國已然具有武力擴張、物質榨取等特徵。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接受列寧所言,「帝國主義」作為一個常見語詞固然是在19世紀纔成型,但其現實特徵卻可能早在16、17世紀便已見端倪。列寧的分析誠有其道理,但正如羅伯.楊(Robert Young, 2001: 110)所指齣的,「對列寧和其後的馬剋思主義者來說,帝國主義描述的是資本主義歷史的一個階段,而非跨歷史嚮度的政治與軍事支配作為。」因此,從本書涵蓋的時間與空間軸線來說,我們著眼的是「帝國主義」一詞被廣泛使用之前的歐洲政治思想發展;這也就是說,探討「帝國」從武力徵服到自由貿易的變化,仍為本書多數作者所共同關注者。不過,正因為帝國主義與帝國之間有著韆絲萬縷的複雜關係,透過考察帝國,我們其實也為更進一步認識、分析帝國主義的發展,作瞭鋪墊。
 
  延續這點來說,按一般分類,近代歐洲強權的海外霸業屬於「海洋帝國」的型態,而與傳統中國透過天下體係與朝貢製度所建立的「大陸帝國」有所差別。在大衛.阿米塔吉(David Armitage)著名的定義上,大英帝國即標示著「自由、基督教、海洋、貿易」的特徵。在本書中,我們因此將結閤下列四項要素來定義「帝國」:
 
  (1)擁有相對「廣大」(large)的領土。
  (2)一種「普遍」(universal)的信念。
  (3)包含不同國傢於其中,並由某一族群或部落來「統治」(rule over)其他族群或部落。
  (4)此一統治事實通常是經由「徵服」(conquest)而取得的(Pagden, 2015: 1)。
 
  這一用法的好處是:隻要略加修飾就可以適用於東亞傳統。換言之,帝國的「廣大」、「普遍」、對不同族群之「統治」等特徵,基本上相應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說法;唯一顯著的差別可能是基於儒傢傳統,天下體係認為以德服人在道德判斷上是高於窮兵黷武的,雖然在許多場閤中戰爭仍是在所難免。持平而論,正如西方國際關係理論基本上是自由主義與現實主義兩行並列,近代歐洲從「帝國」到「帝國主義」的歷史發展大抵上也是在普遍的正義原則與特殊的國傢利益之間遊蕩。在這點上,中西傳統似無決定性的差異。

用戶評價

评分

說真的,拿到這本書時,第一個感覺就是「厚度驚人」,這絕對不是那種可以隨手翻個幾頁就放下休息的休閒讀物。我本來是想在通勤時間慢慢啃,但很快就發現根本不可能,光是理解那些專有名詞和理論脈絡,就得找個安靜的午後,泡杯濃茶,把所有雜念都清空纔行。我對歷史學的興趣比較偏嚮社會史和觀念史,特別關注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社會結構是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被建構和解構的。這本書既然要談「政治思想的轉嚮」,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現代性」這個龐大概念的。因為在我看來,許多當代政治衝突的根源,都還是在於不同群體對「現代進程」的理解存在巨大差異。有人視之為解放的契機,有人則視為文化霸權的延伸。如果這本書能精準地描繪齣,在殖民/後殖民的脈絡下,哪些古典的帝國思想(無論是儒傢還是洛剋式的)是如何被重新挪用、扭麯,甚至被用來閤理化新的不平等,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可限量瞭。我尤其好奇,麵對氣候變遷、跨國企業的崛起這些「非傳統」的全球性挑戰,舊有的國傢或文明範疇的思想是否真的已經失靈,而新的全球性倫理正在如何萌芽?

评分

最近身邊討論度很高的議題,總是不脫離身份認同與國傢主權的拉扯。坦白講,在颱灣,我們對於「主權」的詮釋本身就已經夠複雜瞭,再加上全球化浪潮帶來的文化衝擊,常常讓人感到一種思想上的漂泊無依。因此,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希望能找到一個更宏觀的視角來錨定這些焦慮。我希望作者不是簡單地羅列不同文明的政治信條,而是能展現齣這些信條在麵對「帝國擴張」這一共同歷史經驗時,產生瞭哪些關鍵性的變異。例如,某個看似溫和的內在倫理,在對外關係中是如何迅速轉化為強硬的民族主義話語?這種內在與外在的二元對立在實際操作中是如何被打破的?我比較偏好那種充滿辯證精神的寫法,而不是單純的描述堆砌。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處理像「普世價值」和「地方差異」之間的張力,並且不落入非黑即白的窠臼,那這本書對我來說,就是一次極為成功的思想探險。畢竟,在這個資訊碎片化的時代,能夠提供一套連貫且深刻的分析框架,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瞭不起的事。

评分

從學術閱讀的角度來看,我最在乎的是這本書的文獻迴顧與理論建構是否紮實。我不太喜歡那種隻停留在現象描述,卻缺乏嚴謹的理論基礎支撐的論述。既然書名鎖定瞭「政治思想」,我預期它會與當代政治學、國際關係理論中的諸多關鍵辯論有所呼應或對話。例如,在後結構主義對權力進行解構之後,我們還剩下什麼樣可以依託的「文明」基礎來談論政治?或者說,全球資本的流動性,是如何重塑瞭傳統上以領土為核心的帝國治理模式?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個清晰的分析工具,讓我能用來檢視當前國際體係中那些看似穩固的結構,實際上是如何建立在某種被遺忘或被壓抑的思想基礎之上的。特別是對於那些非西方區域的研究,我更期待能看到深入的田野考察或是對一手資料的細膩解讀,而不是基於西方學者的二手轉譯。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未來撰寫任何政治評論或學術報告時,都能隨手翻閱、隨時啟發靈感的工具書,它的深度和廣度,必須能承受住反覆推敲的考驗。

评分

坦白說,閱讀這類宏大敘事的學術巨著,最大的挑戰往往不是內容本身有多難,而是如何保持閱讀的熱情和專注力,不被那些複雜的術語和綿長的論證給消磨殆盡。我個人是那種喜歡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做筆記、畫重點的讀者,如果一本書的結構不夠清晰,或者論點推進得過於跳躍,很容易就會讓人半途而廢。我衷心希望《帝國與文明:政治思想的全球轉嚮》在結構編排上能具備某種邏輯上的層次感,也許是從宏觀的歷史背景鋪陳,逐步過渡到具體的思想傢分析,最後再迴扣到當代的議題視野。而且,文字風格上,如果能偶爾穿插一些生動的案例或引人深思的哲學詰問,那就更完美瞭。畢竟,思想史不該是冰冷的史料堆積,它應該是對人類生存處境的深刻反思。我希望讀完之後,不隻是知識有所增長,更重要的是,能對我理解「人類群體如何組織權力」這件事,產生一種全新的、帶有敬畏感的體會。這本書若能達到這個境界,那它就超越瞭一本普通學術著作的範疇,而成為一種精神上的啟迪瞭。

评分

哎呀,最近終於下定決心要來好好啃啃這本《帝國與文明:政治思想的全球轉嚮》。老實說,光看書名就覺得是個硬底子、重量級的著作,畢竟「帝國」和「文明」這兩個詞一擺齣來,就讓人聯想到宏大的歷史敘事和複雜的理論思辨。我個人是對西方古典政治哲學特別有興趣,像是柏拉圖、亞裏斯多德那些老傢夥的論述,總覺得能從中找到理解當代政治睏境的線索。不過,這本書既然標榜「全球轉嚮」,想必會跳脫齣歐陸中心主義的框架,去探討不同文化脈絡下的治理模式與權力結構。這點對我來說非常關鍵,因為在颱灣這樣一個夾在各種地緣政治夾縫中的地方,單純搬用西方那套理論模型來解釋現實,常常會顯得力不從心。我期待作者能提供更具包容性、更能處理複雜性的視角,也許是深入分析東方帝國的運作邏輯,或是比較不同文明在麵對現代性衝擊時,其政治倫理的調適過程。光是想像要消化這麼多跨文化、跨時空的論點,就已經讓人既興奮又有點頭皮發麻瞭。希望能藉由這本書,梳通一下腦中對於「何謂良善治理」的零散概念,建立一套更具批判性的分析工具,畢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辨識那些隱藏在「進步」與「文明」背後的權力運作,纔是我們讀書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