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歷程 (電子書)

美的歷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澤厚
圖書標籤:
  • 美的曆史
  • 藝術史
  • 西方美術
  • 藝術哲學
  • 審美學
  • 文化史
  • 藝術理論
  • 藝術欣賞
  • 電子書
  • 經典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以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韆年的藝術、文學作瞭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

  從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
  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之「浪漫主義」,
  「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到六朝、唐、宋佛像雕塑,
  宋元山水繪畫以及詩、詞、麯各具審美三品類,
  明清時期小說、戲麯等等的藝術錶現,
  作者皆提齣瞭許多前人所未發的重要觀念,形成美學上的重要議題。
 
好的,以下是一部假設的、與《美的歷程 (電子書)》內容完全無關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盡且自然: --- 《星骸迴響:湮滅紀元的人類編年史》 作者: 艾莉西亞·凡·德·海姆 (Alicia van der Heim) 類型: 硬科幻 / 後末世生存 / 宇宙社會學 內容提要: 在“大寂靜”降臨後的第三個韆年,人類文明不再是恒星間的璀璨火花,而是一粒粒漂浮在冰冷宇宙塵埃中的微小火種。本書並非對曆史的浪漫追溯,而是一份近乎病態的、對“衰退美學”的深度剖析與記錄。它聚焦於銀河係邊緣一個被遺忘的殖民地——塞壬-VII 衛星群,那裏殘存著地球聯邦崩潰後,人類社會形態的奇異異化。 《星骸迴響》以編年體和碎片化的檔案記錄交織的方式,描繪瞭一個在資源極度匱乏、技術熵增的末世中,如何重建起一套基於“功能性崇拜”和“記憶繼承”的新型社會結構。這裏的居民不再追求進步與擴張,他們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維護那些比他們更古老、更龐大、卻已然失效的巨型基礎設施之中。 第一部:灰燼中的迴響 (The Echoes in the Ash) 故事始於“收割者”——一個世代相傳的職業群體,他們的職責是進入那些被認為已死亡的古代太空站和行星環帶,迴收“有用”的材料,即任何仍能提供基礎能源或結構完整性的組件。本書詳細記錄瞭收割者阿剋塞爾·科爾(Axel Kohl)的十年生涯。 阿剋塞爾的工作環境是人類文明的墓地。他不是探險傢,而是陵園的清道夫。他必須分辨齣哪些綫路闆上的指示燈閃爍尚有意義,哪些是電磁乾擾的殘留幻覺。書中對“意義的負重”進行瞭深刻探討:當創造力枯竭,隻剩下維護時,人類如何定義自身的價值? 第一部通過阿剋塞爾對失事飛船“奧德賽之心”的打撈行動,揭示瞭早期殖民時代“信息崇拜”的遺跡。他們發現瞭一個密封的數據庫,其中儲存著地球上關於“古典藝術與情感錶達”的完整數字檔案。然而,對於塞壬-VII 的居民而言,這些信息不僅無法理解,反而被視為一種“認知汙染”,因為它們描述的豐富情感和資源充裕的社會,與他們“少即是多”的生存哲學格格不入。 第二部:結構性宗教與功能崇拜 (Structural Dogma and Functional Veneration) 隨著社會穩定性的脆弱化,對“舊日技術”的盲目信仰催生齣瞭一種新的、去中心化的宗教體係。本書的重點轉嚮瞭“工程師議會”,這是一個由最年長的、能解讀齣古老維護手冊的個體組成的統治階層。 他們的信仰核心是“完整性至上”。一個裂縫隻要不影響結構承重,就比任何個性化的修補更重要。書中詳述瞭“供能儀式”的細節:在極度依賴一個搖搖欲墜的核聚變反應堆時,每年的維護周期被轉化為一場高度程式化的、近似於中世紀宗教劇的慶典。任何不符閤操作手冊(被他們稱為《創世藍圖》)的個人創新,都會被視為對宇宙秩序的褻瀆。 在這裏,美的定義被徹底扭麯。不再是和諧、對稱或色彩,而是“無故障運行時間”。一個完美運行瞭八十年的舊式空氣循環泵,其噪音和灰塵,比任何新近製造的、裝飾性強的設備更具“神聖性”。作者對這種“功能性美學”進行瞭冷峻的審視,探討瞭當生存成為唯一的驅動力時,文化如何被壓縮和異化。 第三部:記憶的消散與下一代的隔離 (Fading Memory and Generational Isolation)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視角聚焦於第三代或第四代在塞壬-VII 齣生的孩子們。他們從未見過真正的“藍色天空”,他們的世界隻有反應堆的橙光和維護通道的熒光。 作者引入瞭“代際失語癥”的概念。老一輩人對地球文明的記憶已經模糊成一堆無法驗證的“神話”,而新一代人則完全生活在維護手冊的限製之內。他們學會瞭如何更換電纜,卻完全不理解電纜所連接的係統的目的。 關鍵衝突圍繞著一個被發現的、被視為“無用”的古代天文颱展開。它沒有能源,結構脆弱,但其觀測穹頂和內部的精密光學儀器,在功能上對當前的生存毫無幫助。長老們主張將其拆除以獲取稀有金屬,而年輕的學者們(在極度壓抑的環境下誕生齣的第一批“非實用主義者”)則開始試圖修復它,試圖理解“觀看星空”這種純粹的、無私的行為的意義。 《星骸迴響》的結尾,並沒有提供一個宏大的拯救或毀滅的結局,而是留下瞭一個開放的、令人不安的懸念:當人類不再有動力去探索或創造,僅僅剩下維持時,這種生存本身是否還值得被冠以“文明”之名?本書是一部關於遺忘、功能至上主義以及在宇宙的巨大沉默中,人類如何努力地去定義自身殘存價值的沉重記錄。它探討瞭在技術遺産成為負擔的時代,何為真正的“活著”。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澤厚


  湖南長沙人。一九五四年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科羅拉多學院客席講座教授。

  一九八0年被選為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副會長,
  一九八八年被巴黎國際哲學院(IIP)選為院士。
 

圖書目錄

再版說明
李澤厚論著集總序
李澤厚論著集分冊總目

前言
 
一、龍飛鳳舞
(一)遠古圖騰   3
(二)原始歌舞   13
(三)「有意味的形式」   18
 
二、青銅饕餮
(一)獰厲的美   36
(二)線的藝術   45
(三)解體和解放   50
 
三、先秦理性精神
(一)儒道互補   58
(二)賦比興原則   64
(三)建築藝術   71
 
四、楚漢浪漫主義
(一)屈騷傳統   80
(二)琳琅滿目的世界   87
(三)氣勢與古拙   97
 
五、魏晉風度
(一)人的主題   102
(二)文的自覺   114
(三)阮籍與陶潛   121
 
六、佛陀世容
(一)悲慘世界   128
(二)虛幻頌歌   137
(三)走嚮世俗   142
 
七、盛唐之音
(一)青春、李白   150
(二)音樂性的美   161
(三)杜詩顏字韓文   165
 
八、韻外之緻
(一)中唐文藝   176
(二)內在矛盾   181
(三)蘇軾的意義   192
 
九、宋元山水意境
(一)緣 起   198
(二)「無我之境」   203
(三)細節忠實和詩意追求   208
(四)「有我之境」   213
 
十、明清文藝思潮
(一)市民文藝   224
(二)浪漫洪流   232
(三)從感傷文學到《紅樓夢》   239
(四)繪畫與工藝   246
 
結語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64008
  • EISBN:978957147437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MB

圖書試讀

再版說明

  一九八六年的北京街頭,書報攤小販高喊著「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來拉攏買氣,證明瞭李澤厚先生傢喻戶曉的知名程度。在美學方麵,《美的歷程》、《美學四講》、《華夏美學》的齣版,奠定瞭他美學大師的地位。在思想史方麵,《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中國現代思想史論》的發錶,更在國內外掀起高潮迭起的論戰,引領著當時代學術發展的方嚮。

  「李澤厚」三個字代錶著深刻思考、理性批評,因此追隨者眾,其著作更是被廣泛盜版、翻印,劣質品充斥於市。一九九○年代,在餘英時教授的引介下,本局不惜钜資取得李澤厚先生的著作財產權,隨即重新製版、印刷,以精緻美觀的高品質問世。

  此次再版,除重新設計版式、更正舊版訛誤疏漏之處外,並以本局自行撰寫的字體加以編排,不惟美觀,而且大方,相信於讀者在閱讀的便利性與舒適度上,能有大幅的提升。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識

李澤厚論著集總序

  在大陸和臺灣的一些朋友,都曾多次建議我齣一個「全集」,但我沒此打算。「全集」之類似乎是人死之後的事情,而我對自己死後究竟如何,從不考慮。「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那種立言不朽的念頭,似乎相當淡漠。聲名再大,一萬年後也仍如灰燼。所以,我的書隻為此時此地的人們而寫,即使有時收集齊全,也還是為瞭目前,而非為以後。

  而且,我一嚮懷疑「全集」。不管是誰的全集,馬剋思的也好,尼采的也好,孫中山、毛澤東的也好,隻要是全集,我常持保留態度,一般不買不讀,總覺得它們虛有其錶,徒亂人意。為什麼要「全」呢?第一,世上的書就夠多瞭,越來越多,越來越讀不過來;那麼多的「全集」,不是故意使人難以下手和無從卒讀麼?第二,人有頭臉,也有臀部;人有口纔,也放臭氣;一個人能保留一兩本或兩三本「精華」,就非常不錯瞭。「全」也有何好處?如果是為瞭研究者、崇拜者的需要,大可讓他們自己去搜全配齊;如果是因對此人特別仇恨(如毛澤東提議編蔣介石全集),專門編本「後臀集」或「放屁集」以揚醜就行瞭,何必非「全集」不可?難道「全集」都是精華?即使聖賢豪傑、老師宿儒,也不大可能吧?也許別人可以,但至少我不配。我在此慎重聲明:永遠也不要有我的「全集」齣現。因之,關於這個「論著集」,首先要說明,它不全;第二,雖然保留瞭一些我並不滿意卻也不後悔的「少作」或非少作,但它是為瞭對自己仍有某種紀念意義,對別人或可作為歷史痕跡的參考;第三,更重要的是由於我的作品在臺灣屢經盜版,錯漏改竄,相當嚴重,並且零零碎碎,各上其市,就不如乾脆閤編在一起,不管是好是壞,有一較為真實可信的麵貌為佳。何況趁此機會,尚可小作修飾,訂正誤會,還有正式的可觀稿酬,如此等等;那麼,又何樂而不為呢?這個「論著集」共十冊,以哲學、思想史、美學、雜著四個部分相區分。

  前數年大陸有幾傢齣版社,包括敝傢鄉的一傢,曾與我麵商齣「全集」,被我或斷然拒絕或含糊其辭地打發瞭。我也沒想到會在臺灣齣這個「論著集」。至今我沒好好想,或者沒有想清楚,為什麼我的書會在臺灣有市場,它們完全是在大陸那種特殊環境中並是針對大陸讀者而寫的。是共同文化背景的原因嗎?或者是共同對中國命運的關心?還是其他什麼原因?我不清楚。人們告訴我,在日本和韓國,我的書也受歡迎,而且主要也是青年學人,與大陸、臺灣情況近似。對此我當然非常高興,但也弄不清楚是什麼原因。臺灣隻來過一次,時不過五週,一切對我還很陌生,但有幸能繞島旅遊一周。東海岸的秀麗滄茫,令人心曠神怡,太魯閣的雄偉險峻,令人神驚目奪。但使我最難忘懷的,卻是那最南邊頗為奇特的墾丁公園。在那裡,我遇到瞭一批南來渡假的女大學生,她們笑語連連,任情打鬧,那要滿溢齣來的青春、自由和歡樂,真使我萬分欽羨。如此風光,如此生命,這纔是美的本身和哲學本體之所在。當同行友人熱心地把我介紹給她們時,除一兩位似略有所知外,其他大都茫然,當然也就是說並未讀過我的什麼著作瞭。那種茫然若失、稚氣可掬的姿態神情,實在是太漂亮瞭。這使我特別快樂。我說不清楚為什麼。也許,我不是作為學者、教授、前輩,而是作為一個最普通的老人,與這批最年輕姑娘們匆匆歡樂地相遇片刻,而又各自東西永不再見這件事本身,比一切更愉快、更美麗、更富有詩意?那麼,我的這些書的存在和齣版又還有什麼價值、什麼意義呢?我不知道。

  最後,作為總序,該說幾句更嚴肅的話。我的書在臺灣早經盜版,這次雖增刪重編,於齣版者實暫無利可圖。在此商業化的社會氛圍中,如非餘英時教授熱誠推薦,一言九鼎;黃進興先生不憚神費,多方努力;劉振強先生高瞻遠矚,慨然承諾;此書是不可能在臺問世的。我應在此嚮三位先生緻謝。特別是英時兄對我殷殷關注之情,至可銘感。

  是為「論著集」總序。

李澤厚
1994年3月於科泉市



  美學部分共分四冊。
  第一、二、三冊為《美的歷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三書,分別初版於1981、1988和1989年。《美的歷程》成書前分篇發錶時曾有「中國美學史外篇劄記」的副標題,當時計畫中的內篇,即《華夏美學》是也。此二書均係討論中國傳統美學者;《美學四講》乃以拙之「人類學歷史本體論」為基礎之美學概論。

  殿後的第四冊為《美學論集》。寫作、齣版最早,初版於1980年,絕大部分為一九五○、六○年代發錶之舊作。今日看來,如強調從本質論、反映論談美學、典型、意境等等,似多可笑;但過來人則深知在當年封腦錮心、萬馬齊瘖下理論掙紮和衝破藩籬之苦痛艱難;斑斑印痕,於斯足見。從而,其中主要論點又仍有與後來之變化發展有一脈相沿承者在。新訂版增加當時結集時未及收入之一九七○年代末八○年代初之作品,則與前列之「美學三書」相直接銜接矣。

李澤厚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