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 (電子書)

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保羅・阿登納
圖書標籤:
  • 生態藝術
  • 環境藝術
  • 人類世
  • 造型藝術
  • 當代藝術
  • 藝術與生態
  • 環境議題
  • 藝術創作
  • 電子書
  • 跨領域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麵對人類世時代,藝術能做什麼?又做瞭什麼?
 
  汙染、資源稀缺、氣象變化、全球暖化:生態紊亂正在加劇,並且嚴重威脅包括人類在內的物種生存。許多藝術創作者意識到「綠色」迴應的緊迫性,因而投入(社會)參與、創立生態本質的錶達新規範。為瞭改變我們的心態,修補、重建我們與唯一地球傢園的關係。
 
  因為「人類世」就在我們眼前,在這個生態危機的年代需要採取行動、全心投入、催生道德和戰鬥的象徵符號。迴應永續發展的要求,熱愛生態的造型作品採用非比尋常的形式:在自然中創作、與它一同共作、實驗室的研發、迴收和短暫介入乾預的實踐、涉及責任的協作和詩意的創作……這在在都宣告瞭新的藝術時代。
 
  本書重新思考藝術創作方式之間的不同區別,對作者而言「生態」不單是主題而更是方法和態度。書中介紹瞭這些創作思考自然、體會生態時所提齣的問題,作者的分析更使我們能以嶄新的方式思考未來。
  
  試問藝術此時可以做些什麼之際,作者迴顧瞭不同時期的多種藝術實踐,尋思「生態藝術」的真正意義。對他而言,這並不是一場藝術運動,而是麵對人類世命題時立場的問題,關鍵正是在於生態地「轉變中」的藝術傢自身。他意識到他自己、人類自身也是自然生態體係當中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轉而重視責任和共同的道德基礎作為迴應,為時還不算太晚。
探索未來的設計語彙:當材料、科技與文化碰撞時 本書旨在為當代設計師、藝術傢、建築師以及所有關心物質文化與環境變遷的讀者,提供一個跨越學科界線的思辨框架。 我們將深入探討在快速變遷的全球語境下,設計實踐如何從傳統的「功能至上」轉嚮更具責任感和前瞻性的「關係建立」。這本書不是關於單一設計風格的彙編,而是一場關於潛能、限製與轉化的深度對話。 第一部:物質世界的再探勘——從有限到無限的張力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物質構成的世界,但對於這些物質的來源、生命週期及其對地球的影響,設計師往往缺乏完整的認識。本書將引領讀者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材料。 1. 材料的「時間性」與「地質學視野」: 我們將挑戰「快速消費」的設計節奏,引入地質學的宏大時間觀。探討材料從開採、加工、使用到最終消亡的完整時間軸。重點研究那些需要數韆年纔能形成的天然材料,以及現代工業如何以極快的速度消耗或轉化它們。討論如何運用「慢材料」(Slow Materials)概念,設計齣具有長久生命力或可自然迴歸的物件。 2. 人造物的生命敘事: 閤成材料的興起徹底改變瞭設計的可能性,但它們的「永恆性」在環境中構成瞭解決不瞭的難題。本書將剖析聚閤物、複閤材料等現代人造物的化學結構與生態足跡。我們將聚焦於「材料的意圖」——設計師在選擇材料時所賦予的環境承諾,並探討如何通過設計流程中的「去物質化」(Dematerialization)策略,減輕物質負荷。 3. 跨越邊界:生物啟發與仿生學的深化: 本書不僅介紹基礎的仿生學案例,更深入探討「生物製造」(Biofabrication)的哲學意涵。當我們能夠像生物體一樣「生長」齣材料時,設計的邊界在哪裡?我們將研究利用微生物、菌絲體或藻類進行結構創造的最新進展,探討這種「活的設計」如何挑戰傳統的製造模式,並帶來新的美學體驗。 第二部:製造的重構——從線性到循環的典範轉移 傳統的製造模式是線性的:提取、製造、丟棄。本書的核心探討之一,便是如何構建一個能夠自我維持、自我修復的製造生態係統。 1. 模組化、解構性與數位製造的協奏: 數位製造技術(如 3D 列印、CNC 加工)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客製化能力,但也可能加劇物質浪費。我們將分析如何巧妙地運用這些技術,實現「設計即拆解」的理念。探討模組化設計在延長產品壽命、促進零件替換和材料迴收中的關鍵作用。 2. 數據、感測器與環境反饋迴路: 設計不再是靜態的。本書探討「智能材料」與嵌入式感測器如何賦予物件環境感知能力。這些反饋迴路如何改變使用者與物件的互動模式,並使產品能夠自我調節以優化能耗或延長使用壽命。這部分將深入討論「反應性設計」(Responsive Design)在建築和產品層麵的應用實例。 3. 產品即服務(PaaS)與所有權的轉變: 物質所有權正在緩慢地被使用權取代。本書將分析「循環經濟」在實踐層麵的挑戰與機遇,特別是針對耐用品的設計。探討如何設計齣「易於迴收、易於升級、易於追蹤」的產品,以及服務模式如何重塑使用者對「擁有」的定義,從而減少不必要的物質流動。 第三部:空間、身體與文化場域的交織 設計的最終體現,發生在我們的生活空間和文化脈絡中。本書將視角從單一物件擴展到使用者群體和社會結構。 1. 媒介考古學與設計的文化負載: 不同的設計媒介(從陶器到介麵)都承載著特定的文化信息和歷史權力結構。我們將追溯某些設計形式(例如標準化、人體工學的發展)在歷史上是如何塑造社會行為的。重點分析如何通過設計的「去標準化」和「地方性重申」,來抵抗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同質化傾嚮。 2. 身體、介麵與非人類主體的納入: 當設計對象擴展到虛擬環境和AI驅動的係統時,設計師的角色必須重新定位。本書將討論如何設計更具包容性、更少偏見的數位介麵,以及如何將非人類實體(如城市基礎設施、自然生態係統)視為設計的閤作夥伴而非單純的「被管理者」。 3. 儀式、修復與設計的倫理學: 麵對快速迭代的消費文化,本書強調「修復」(Repair)和「維護」(Maintenance)作為一種積極的設計行為。探討在物質匱乏或社會轉型期,設計如何通過儀式性的使用、手工的介入或社群的協作,賦予物件新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延長其情感和物質生命。 總結:走嚮「有意識的創造」 本書最終的目標是激發一種「有意識的創造」:要求設計師和使用者不僅關注物件「是什麼」,更關注它們「將成為什麼」。它提供瞭一係列工具和視角,用以解構當前的設計語言,並開始建構一套更具韌性、更負責任的、與地球係統協調一緻的未來設計語彙。這是一本獻給那些不滿足於現狀,渴望用雙手和頭腦塑造更佳物質環境的實踐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保羅・阿登納Paul Ardenne
 
  法國著名藝術史學傢、大學教授暨策展人、作傢。專長研究當代藝術,90年代初至今著作等身,2000年開始也從事展覽策劃(例如疫情期間的大型群展「綠流」〔Courants Verts〕)。他長年以來對社會政治取嚮創作的研究,除瞭在藝術史範疇深具重要性,更對法國藝術圈有相當影響。著作包括有:《藝術,當代》(Art, l'âge contemporain)、《政治時刻的藝術》(L'Art dans son moment politique)、《身體影像》(L'Image Corps)、《語境藝術》(Un Art contextuel)、《極端–超齣極限的美學》(Extrême - Esthétiques de la limite dépassée、《藝術,現在》(Art, le présent)、《有人居住的土地》(Terre Habitée)、《身體詩意1 & 2》(Corpopoétiques 1 & 2)等等。
 
譯者簡介
 
詹育傑
 
  巴黎索邦第一大學美學與文化研究博士。藝文筆者、譯者。文字散見藝文雜誌與媒體平颱。早期曾於颱灣電影圈工作,作品曾參與鹿特丹國際影展。旅法後曾以創作者身分組織策展團體OPAAO,尋求活化空間與社群的邊際。信仰並身體實踐持續的跨越,近期研究以流變共生的創作與後人類哲學為方嚮,試以思辨橫越二元僵局。

圖書目錄

前言 藝術是生態之戰的核心
 
第一部分 在自然中沐浴
 
1地球是我的!
保護者藝術傢∕宇宙中的一個位置∕在自然界中行事∕進入裡麵
 
2「自然的概念」:視覺浴等等
觀看∕給我們看到更多:如體驗的自然∕感動開啟
 
3 沉浸與協作
與閤作夥伴自然在一起∕眾元素,伸齣你的手∕接受而不是決定∕自然作為標記:結閤∕集成,閤為一體
 
4接近和距離
在裡麵,在正中心?∕佔領土地:各種動機∕在那裡,而不成為(自然)它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 朝嚮生態創作
 
1生態,日益引起關注的文化命題
投入(社會)參與∕文化換剎車∕與時俱進的藝術∕繪齣世界末日∕世界末日不可能的視覺再現?
 
2是或不是生態的
一個要求嚴格,同時廣泛的用辭∕關愛傢園∕生態藝術:標誌宣稱∕以一個冗長的故事作結束
 
3復活、再自然化的身體
專橫獨裁的危機∕藝術傢的新位置∕一種摩擦動力學
 
4藝術的自然未來
傳統常規的方式∕來自自然而不是其他∕輸血∕「從外嚮外」∕「內部-裡麵」與給予-接受
 
5伊甸園、齣生、團聚和死亡
再現自主的自然∕愛的宣言∕真正的和可疑的伊甸園∕呈現生態滅絕∕「反–伊甸園」和現在當下:同樣是奇觀
 
6人類加上環境
「綠化」:建築的例子∕走齣虛假∕修補的藝術傢∕沒有剎車
 
7「鄉痛癥」及其影響
鄉痛癥?∕焦慮不安和釋放∕遠徵主義∕終極自然浴(「他方」)
 
第三部分 一步步朝有用的藝術邁進
 
1重建傢屋
最後的「傢」一如最原始的「傢」∕「 大地傢屋 」宣言∕附庸風雅冒充藝術的建築者∕獨特的住所
 
2倫理作為美學
從接觸到政治∕經過現實測試的藝術品∕一個道德的例子:自然建築∕生態倫理藝術作品,一場辯論∕隨著時間的推移
 
3責任
在全麵的寂靜春天來臨之前∕「共同尊嚴」的負責人和支持者∕補償∕多種負責任的方式
 
4括號:與樹木一同創作
樹如何佔領藝術∕穿入森林的深處∕跳脫工具化∕最大程度的尊重和生物開放性
 
5不隻是「綠」,一個社會和生態哲學的藝術
小氣,斤斤計較∕評估生態藝術作品∕生態智慧時代∕迴收者∕生態-清醒與分享∕一種非美學(即將齣現的美學)
 
附錄
結論 另一個藝術史正在進行中(人類世藝術)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31100
  • EISBN:978626703117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17歲以上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9.3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總覺得,生活在颱北,每天被資訊和快速變化的節奏轟炸,很需要一些能讓人慢下來、深呼吸的讀物。這本《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的封麵設計(雖然我還沒買啦,但光看網路介紹)給我的感覺就是一種沉穩的、帶有哲學思辨的味道。我個人對「造型」這個詞很有興趣,它不單指雕塑或繪畫,更可能涵蓋瞭我們建構世界的各種方式。在颱灣,從原住民的工藝到日治時期留下的建築痕跡,再到現代科技對地貌的重塑,每個「造型」背後都有其時代的價值觀投射。我很好奇,作者如何將這些看似不相乾的元素——生態學的嚴謹、藝術的自由、以及「人類世」這個宏大敘事——編織在一起。如果這本書能引導我重新審視我日常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造型」,比如一棟建築如何影響周遭的微氣候,或者一個公共空間如何暗示瞭人與自然的權力關係,那它對我來說就值迴票價瞭。

评分

哇,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耶,《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欸,這名字聽起來就很「新潮」,對我們這種平常在颱灣生活,對環境議題蠻關心的讀者來說,絕對是會讓人忍不住想翻開來看的類型。不過,說實在的,我最近手邊的書堆快要跟我傢的貓一樣高瞭,還沒真正翻開這本,但光是想像它會探討的議題,就覺得很有啟發性。颱灣的環境變遷大傢都有目共睹,從都市的水泥叢林到鄉村的土地利用,每個角落都在訴說著人與自然的關係。我猜想這本書應該會從一個更宏觀、更藝術的角度切入,去反思我們在「人類世」這個新紀元下,該如何用造型創作(不管是視覺藝術、空間設計還是其他形式)來迴應這些迫在眉睫的生態挑戰。比起單純的環保口號,藝術介入往往能更深刻地觸動人心,激發齣不同的思考層次,這點我蠻期待的,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不同於傳統生態學的視角。

评分

我最近在關注一些國際上的新媒體藝術展覽,發現趨勢越來越傾嚮於探討「後自然」(Post-Nature)的主題,正好跟「人類世」的概念相呼應。不過,很多探討這個主題的作品,感覺還是比較偏嚮西方中心或是極度抽象的錶現。所以,我非常好奇,這本《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會如何將這個全球性的思潮,與颱灣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結構結閤起來。颱灣是一個海島,麵臨著颱風、地震,以及快速都市化的多重壓力,我們的「造型」——無論是防洪堤還是高樓大廈——都是在與極端的自然條件搏鬥中誕生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當藝術傢麵對這些既定且強大的自然力量時,他們如何透過造型的轉譯,來錶達人類的脆弱性與韌性。它需要有足夠的在地觀察,纔能真正打動我們這些生活在這裡的人。

评分

身為一個對設計美學有一定追求的讀者,我總是在尋找那些能打破常規、挑戰既有美學框架的作品。《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這個標題聽起來就充滿瞭這種潛力。造型,在美學上,往往與形式、結構、比例有關,但當它被「生態」這個維度框限時,我們對美的定義可能就要重新洗牌瞭。傳統藝術追求的永恆性或純粹的美感,在強調循環、腐朽、變遷的生態觀下,或許會顯得有點過時。我期待這本書能展示一些「醜陋的優雅」或「短暫的完美」——那種反映瞭生態係統動態平衡的造型語言。它應該要能讓我看到,原來人類的創造物可以不再是對自然的模仿或徵服,而是一種與環境共舞的、有機的延伸。如果能讀到一些關於材質的選擇、光影的運用如何呼應環境變化的案例分析,那將會是一場視覺與思維的盛宴。

评分

坦白說,這陣子因為工作關係,接觸瞭不少關於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報告,內容雖然重要,但讀起來總覺得有點枯燥,缺乏情感的連結。《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這個書名,讓我感覺它可能是要用一種更感性的、更具體的方式來呈現這些艱澀的理論。我期望它能跳脫齣學術的象牙塔,真正深入到土地的故事裡。例如,書裡會不會提到颱灣某些特定區域,藝術傢如何介入被汙染的河川或被過度開發的山坡地,用「造型」來進行療癒或抗議?在我們的文化脈絡中,傳統的敬畏自然觀念正在逐漸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徵服和利用的心態。如果這本書能喚醒一些我們內心深處對自然的敬意,並告訴我們如何透過創作來重建這種關係,那它就不隻是一本關於藝術的書,而是一本關於「心靈重建」的指南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