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7鑰:從現代到當代,解密20位大師的經典之作! (電子書)

藝術7鑰:從現代到當代,解密20位大師的經典之作!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西門‧莫雷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現代藝術
  • 當代藝術
  • 藝術鑒賞
  • 藝術理論
  • 大師作品
  • 藝術入門
  • 文化藝術
  • 電子書
  • 藝術解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全新觀點!打開你的藝術腦!
  層層解鎖,全方位透視20件大師名作。


  本書解密馬諦斯、畢卡索、安迪.沃荷、草間彌生、徐冰等20位大師的20件代錶作,根據相同的「七把鑰匙/七個關鍵」(seven keys)來解釋作品的創作根源及其與社會文化的互動交流。

  如同開啟一扇門之後,風景各異,由這七把鑰匙解鎖的藝術品,亦展現齣比重不一的啟發性觀點。現在,我們將這串鑰匙交給你,想用哪一把,開門之後的樂趣,等你來領略。

  身為藝術史學者、藝術傢與周遊歐陸各大博物館的知名講者,作者西門.莫雷認為本書適用於任何一位對現代及當代藝術感興趣的人——無論你是具備藝術史和美術專業的學生,甚至是專業藝術傢!這意味著它不但是一本參觀美術館和博物館的最佳行前指南,更提供深入研究藝術品的絕佳資源。

  《藝術7鑰:從現代到當代,解密20位大師的經典之作!》2019年在英國齣版,目前已翻譯成韓文、土耳其文、俄文及中文發行。
寰宇藝廊:穿越時空的藝術之旅 一本書,帶你領略藝術史的宏偉脈絡,深入探索那些定義瞭人類文明進程的傑齣創作。 這本厚重的圖文著作,並非聚焦於某個特定時期或地域的風格流派,而是以一種更為廣闊的視野,構築瞭一部從古典時期萌芽,歷經文藝復興的輝煌,飽受巴洛剋與洛可可的華麗洗禮,直至邁入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深刻轉摺,最終觸及當代藝術邊界的藝術史壯遊。它是一部為所有對美學與歷史懷有熱忱的讀者精心編纂的指南,旨在揭示藝術品背後隱藏的文化密碼、社會脈動與哲學思辨。 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依照藝術發展的時間軸線,劃分為六個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於一個關鍵的歷史階段或藝術運動,並精選瞭數件最具代錶性的「裏程碑式作品」進行深度剖析。我們相信,理解藝術,必須從理解其誕生的時代背景入手。 --- 第一部:文明的曙光與古典的榮耀 (約450字) 本部分將讀者帶迴人類文明的搖籃,探討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的藝術起源與宗教功能。隨後,鏡頭轉嚮古希臘,詳盡解析瞭其對「完美比例」、「和諧」與「人文精神」的追求。從帕德嫩神廟的建築結構到菲狄亞斯雕塑中對人體理想化的詮釋,我們將細緻入微地考察古希臘藝術如何奠定瞭西方美學的基石。我們探討瞭古典盛期到希臘化時期的轉變,揭示瞭藝術如何從神聖的象徵逐漸轉嚮對人類情感的細膩捕捉。 緊接著,我們進入古羅馬時期。羅馬藝術在繼承希臘的基礎上,展現齣強烈的實用性、帝國的威嚴與寫實主義的傾嚮。本書不僅分析瞭宏偉的公共建築,如萬神殿和競技場,更深入探討瞭凱鏇門上的浮雕敘事,如何成為早期歷史敘事藝術的典範。對於羅馬肖像雕塑中那份近乎「紀錄片」的真實感,我們進行瞭專門的章節探討,論證瞭藝術在記錄權力更迭中的核心作用。 最後,我們簡要概述瞭早期基督教藝術的興起,以及它如何為即將到來的漫長中世紀奠定宗教藝術的語彙。這部分的核心在於確立一個概念:藝術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時代精神最直觀的物質載體。 --- 第二部:信仰的時代與世俗的覺醒 (約350字) 中世紀的藝術,是一場關於光線、色彩與信仰的對話。本章節首先聚焦於拜占庭藝術的絢爛與象徵性,特別是馬賽剋鑲嵌畫中那種超越塵世的、永恆的審美追求。接著,我們轉嚮西歐,分析瞭羅馬式建築的堅固與神秘,以及哥德式大教堂的垂直嚮上精神——那試圖用飛扶壁和彩色玻璃將信徒引嚮上帝的建築奇蹟。我們將深入剖析《聖經》故事如何通過中世紀的藝術語言,嚮不識字的廣大民眾傳達教義。 然而,藝術的腳步從未停止。在「世俗的覺醒」部分,我們探討瞭中世紀晚期,藝術傢們如何開始將目光從天堂收迴,投嚮塵世。從法蘭德斯畫派(如揚·凡·艾剋)對油畫媒介的革命性掌握,到對自然細節的驚人描摹,都預示著一場即將到來的文藝復興。這裡展示的,是從對神性的絕對服從,到對人性潛能的初步肯定這一微妙的轉摺點。 --- 第三部:黃金時代的輝煌與對比 (約300字) 文藝復興,是人類歷史上藝術發展的頂峰之一。本部分將細緻梳理從早期文藝復興的透視法革新,到盛期文藝復興的「古典三傑」所達到的藝術巔峰。我們將分析達文西對科學與藝術的融閤、米開朗基羅對人體力量與悲劇性的極緻展現,以及拉斐爾對和諧與優雅的完美平衡。 然而,藝術的光譜從來不是單一的。緊接著,我們探討矯飾主義(Mannerism)作為對盛期完美的「反叛」,它如何引入拉長的人物比例、非自然的光線和緊張不安的情緒,為巴洛剋風格的爆發積蓄能量。 --- 第四部:戲劇性、光影與啟濛的序麯 (約250字) 巴洛剋藝術是力量與激情的展現,是反宗教改革時期教會用以重新吸引信徒的強大宣傳工具。卡拉瓦喬的「明暗對照法」(Tenebrism)如何將戲劇性推嚮極緻?貝爾尼尼的雕塑如何捕捉轉瞬即逝的動態瞬間?本書將分析這些大師如何運用動態、麯線和強烈的感官刺激,在視覺上徵服觀眾。 在北方,荷蘭黃金時代則發展齣一條獨特的道路。我們將探討倫勃朗如何用光線雕刻靈魂的深度,以及維梅爾如何通過靜謐的室內場景,展現中產階級生活的細膩與尊嚴。這部分的核心對比,在於義大利的宏大敘事與荷蘭的私密觀察之間的張力。 --- 第五部:革命、情感與現代的邊緣 (約250字)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藝術開始迴應社會的劇烈動盪。新古典主義對羅馬共和精神的重新召喚,與浪漫主義對個人情感、自然偉力和異域風情的狂熱追逐,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德拉剋洛瓦的色彩衝動與大衛的理性紀律,象徵著一個時代在理性與感性間的拉扯。 進入十九世紀中葉,工業革命的陰影與現實生活的衝擊,催生瞭紀實性的「現實主義」。我們將探討庫爾貝如何挑戰學院派,堅持「隻畫我能看見的」,這一步驟無疑是藝術邁嚮現代性、質疑傳統的關鍵一步。 --- 第六部:視覺的解放與藝術的未來 (約200字) 最後一部分,我們將聚焦於十九世紀末期對光線和色彩的徹底解放——印象派的誕生。莫奈捕捉瞬間光影的嘗試,徹底改變瞭「繪畫」的定義。隨後,後印象派(如塞尚對結構的重構、梵高對色彩情感的釋放)將藝術推嚮瞭二十世紀的門檻。 本書的結尾部分,將概述二十世紀藝術的爆炸性發展,但重點在於闡釋「現代」的起點——藝術如何從模仿世界,轉變為質疑世界、創造新的視覺語言。它探討瞭藝術傢如何主動地、有意識地打破傳統的界限,為後來的各種實驗藝術鋪平瞭道路。 這是一部關於「看見」的書,它教導讀者如何穿透錶象,理解每一件偉大作品背後所承載的、跨越時空的文化重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西門.莫雷(Simon Morley)


  現任韓國檀國大學(Dankook University)藝術學院助理教授。曾於泰特美術館(Tate)、國傢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海沃德美術館(Hayward Gallery)、蛇形藝廊(Serpentine Gallery)、白教堂美術館(Whitechapel Gallery)以及卡姆登藝術中心(Camden Arts Centre)等地擔任講者;亦曾協助《第三文本》(Third Text)、《世界美術》(World Art)、《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LS)、《伯靈頓雜誌》(The Burlington Magazine)、《藝術月刊》(Art Monthly)、《藝術新聞》(The Art Newspaper)、《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及《星期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等刊物之撰述及齣版事務。

譯者簡介

鬍孝哲


  1986年齣生於颱北。目前作為一名自由譯者持續探究自由的定義為何。生活在文學與音樂之間、東方與西方之間、工作與休息之間。持續纍積譯著中。

圖書目錄


引言

1.亨利.馬諦斯  Henri Matisse(1869-1954)  
 《紅色的畫室》(The Red Studio),1911年

2.巴勃羅.畢卡索  Pablo Picasso(1881-1973)  
《老馬剋瓶、玻璃、一把吉他與報紙》(Bottle of Vieux Marc, Glass, a Guitar and Newspaper),1913年

3.卡西米爾.馬列維奇  Kazimir Malevich(1878-1935)
《黑方塊》(Black Square),1915年

4.馬歇爾.杜象  Marcel Duchamp(1887-1968)
《噴泉》(Fountain),1917年

5.雷內.馬格利特  René Magritte(1898-1967)
《空麵具》(The Empty Mask),1928年

6.愛德華.霍普  Edward Hopper(1882-1967)
《紐約電影》(New York Movie),1939年

7.芙烈達.卡蘿 Frida Kahlo(1907-1954)
《短髮自畫像》(Self-Portrait with Cropped Hair),1940年

8.法蘭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1909-1992)
《頭像之六》(Head VI),1949年

9.馬剋.羅斯科 Mark Rothko(1903-1970)
《褐紅上的黑》(Black on Maroon),1958年

10.安迪.沃荷 Andy Warhol(1928-1987)
《大型電椅》(Big Electric Chair),1967-68年

11.草間彌生 Yayoi Kusama(1929-)
《無限鏡屋——陽具原野》(Infinity Mirror Room - Phalli’s Field),1965年

12.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
《群》(The Pack),1969年

13.羅伯特.史密森 Robert Smithson(1938-1973)
《螺鏇堤》(Spiral Jetty),1970年

14.安塞爾姆.基弗  Anselm Kiefer(1945-)
《奧西裏斯和伊西斯》(Osiris and Isis),1985-87年

15.芭芭拉.剋魯格 Barbara Kruger(1945-)
《無題(我買故我在)》(Untitled (I shop therefore I am)),1987年

16.徐冰 Xu Bing(1955-)
《天書》(A Book from the Sky),1987-91年

17.比爾.維奧拉 Bill Viola(1951-)
《信使》(The Messenger),1996年

18.路易絲.布爾喬亞  Louise Bourgeois(1911-2010)
《媽媽》(Maman),1999年

19.李禹煥  Lee Ufan(1936-)
《對應》(Correspondence),2001年

20.朵莉絲.薩爾塞多  Doris Salcedo(1958-)
《無題》(Untitled),2003年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9057790
  • EISBN:978957905795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2MB

圖書試讀



  《藝術7鑰》是為瞭對於現代及當代藝術感興趣的讀者們而誕生的。我所描述的正是曾經走訪美術館、博物館,那個充滿好奇心的你。至於更為專業的人士,例如學習藝術史與美術的學生、甚至是專業的藝術傢,本書或許也能夠助你一臂之力。我發現,書中所描述的七把鑰匙對於人們有很大的啟發性,當你在檢視一個創作者的作品時,可以用這七把鑰匙來當作評斷的標準,同時又不會侷限你對該作品的想像。

  本書的發想萌芽於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當時我在倫敦各傢博物館及美術館擔任自由講師、導覽人員,以及課程、研討會的主持人。在這約莫十五年間,我談論各類型藝術,無論新潮或傳統;從七歲到七十歲,舉凡任何對藝術有興趣的人士都是我的聽眾。相較於對著幻燈片或數位圖像,我更樂於直接麵對藝術品,在藝術現場與聽眾提問、討論,以及分享感受與想法的過程,讓我獲益良多。

  在此期間,我也藉由為藝術平颱及大眾媒體撰寫評論、短文,作為自身的藝術創作。1995年,我開始在倫敦蘇富比藝術學院(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講授藝術史,這讓我對於市場有瞭深入的理解。其後的數年之間,我在若乾英國的藝術學院講授工作室藝術,2010年開始在韓國任教。韓國的生活讓我的藝術視野更加開闊。其實,我所提齣的「七把鑰匙」的概念,其背後的理論對於西方人來說頗為陌生,不同的觀點也讓我對於文化是如何影響藝術的感知深感興趣,思考的習慣與藝術作品之間又產生什麼樣的抗衡。

  近來,我已經較少從事藝術相關的演說,轉而把時間投入藝術創作、講學,為雜誌、圖書目錄及書籍撰文。然而,那一段擔任博物館講者的時光,觀眾們對於藝術作品的求知若渴,即使是現代藝術傢們經常讓欣賞藝術作品變得睏難重重,他們依然對於眼前的作品充滿熱情,這些經歷我永遠都難以忘懷。

  對於我曾經為其擔任自由講師的博物館與美術館教學部門的同仁們,尤其是泰特美術館的工作人員們,我想要對他們說一聲感謝,感謝理查德.亨弗瑞斯(Richard Humphreys)給予我的機會;西爾維亞.拉哈夫(Sylvia Lahav)、麥奎特.羅伯茨(Miquette Roberts),以及曾任泰特不列顛(Tate Britain)和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公共項目部門的主管馬可.丹尼爾(Marko Daniel),承濛他邀請我參與瞭羅斯科課程(Rothko Course)的籌備,為本書的誕生埋下瞭一顆種子。

  2010年以來,我主要在韓國生活及工作。我在檀國大學美術碩士及博士班的學生試讀本書時,提齣瞭極有助益的迴饋。對於這些年來曾經傾聽過我的心聲,參與過我的研討會的人們, 我因為他們而獲益匪淺,在此也錶達由衷的感謝。

  有關發行本書的齣版商,泰晤士和漢德森齣版社,我要特別感謝羅傑.索普(Roger Thorp),在他任職於泰特齣版社期間首先錶達瞭對本書的支持,且有信心這個齣版計畫能順利地在這片新的土壤開花結果。我也要感謝副主編安珀.鬍珊(Amber Husain),在本書撰寫初期便提齣瞭許多精闢的建議,而本書的編輯羅莎琳德.尼利(Rosalind Neely)大大地提高瞭本書的寫作品質。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夥伴,張恩福(장응복 Chang Eungbok,音譯),除瞭鼓勵與支持,在本書最為關鍵的跨文化對話,她所提供的協助讓我尤是感激。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電子書這種載體,我通常是抱持著謹慎的態度,因為很多電子書的排版和圖片解析度都無法滿足對視覺藝術有高要求的人。但如果這本《藝術7鑰》真的能把「解密」做好,那麼它必須要搭配高品質的圖版輔助說明。想像一下,當書中提到某個關鍵的筆觸、某個劃時代的構圖轉變,如果電子書的放大功能做得好,能夠讓我像拿著放大鏡一樣仔細觀察作品細節,那種「觸摸」藝術的臨場感就大增瞭。我期待的不是那種圖文分離的教科書式編排,而是真正做到「圖」與「文」深度結閤的互動體驗。例如,在講解某位藝術傢的轉捩點時,能不能直接在圖片上標註重點,或者提供一個簡單的時間軸動畫來輔助說明其風格的演變?如果能做到這種程度的「數位優化」,那麼我會毫不猶豫地把它視為近年來最值得投資的藝術入門與進階讀物,遠勝於那些厚重、搬運不便的實體精裝本。

评分

說實在話,颱灣的藝術市場和評論圈,有時候會有點「自我中心」,總覺得把西方那一套藝術史脈絡套過來就萬事大牌。我非常好奇,這本聚焦於「解密」的書,會如何處理跨文化視角的差異。例如,當我們談論畢卡索(如果他是其中一位大師的話)的立體主義時,我們知道它受到非洲麵具的影響;但當我們談到亞洲當代藝術傢,比如草間彌生(假設她也在名單內),她那些看似迷幻的圓點背後,其實隱藏瞭她對日本戰後社會、個人精神創傷的深刻迴應。我希望這本書在解構西方大師的同時,也能間接提供給我們一個更宏觀的比較視野,讓我們明白藝術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如何共存的。如果它能用一種非線性的敘事方式,把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大師放在一起對照,那將會是一次非常刺激的思維實驗,遠比單純按照年代編排來得有趣得多。

评分

每次走進北美館或是鬆山文創園區看展,麵對那些動輒標價不斐、造型奇特的當代藝術品,心裡總會冒齣一個OS:「這是什麼鬼?」那種知識上的隔閡感真的很令人沮喪。這本電子書,如果真有本事把「20位大師」的精華濃縮且講得清楚,那它就不是一本普通的藝術史工具書瞭,簡直是數位時代的「救贖之光」。我尤其關注那些在國際上聲量很大,但在颱灣討論度相對沒那麼深入的歐美當代藝術傢。你知道嗎,在颱灣,我們對於印象派、野獸派的理解可能比對「行為藝術」或「概念藝術」來得更紮實,這某種程度上反映瞭我們對藝術史的吸收順序。我期待作者能跳脫那種學院派的論述框架,直接對準讀者最想知道的核心問題:這個作品為什麼重要?它挑戰瞭當時社會的哪條規則?如果能將這些解讀,用一種可以隨時在手機或平闆上翻閱、快速檢索的電子書形式呈現,那無論是在搭乘捷運通勤時,還是在等待咖啡沖煮的空檔,都能隨時進行一場高質感的藝文充電,這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簡直是無價的體驗。

评分

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就被教育要「看見」生活中的美,但隨著資訊爆炸,我們接收到的「視覺刺激」太多,反而變得有點麻木不仁。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就是教會我們如何「有意識地觀看」嗎?這本書的「7鑰」和「20位大師」的設定,聽起來像是提供瞭一個結構化的學習路徑,這對我這種喜歡係統性知識的人來說很有吸引力。我猜想,這七把鑰匙可能分別代錶瞭七種不同的觀看角度,比如「色彩的革命」、「空間的重塑」、「身份的探討」等等。我希望,在讀完這本書後,當我再去看任何一幅從巴洛剋到當代,甚至是你意想不到的設計作品時,我都能自動地從這些大師身上學到的「鑰匙」中,找到一把能幫我開啟新理解的工具。這不隻是一本關於過去藝術傢的書,更應該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有洞察力的現代人」的實用指南,能幫助我在資訊洪流中,保有對深度美學的判斷力與熱情。

评分

這本《藝術7鑰:從現代到當代,解密20位大師的經典之作!》光看書名就讓人熱血沸騰,身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從小耳濡目染各種文化薰陶的藝術愛好者,對於「現代到當代」這個跨度特別有感觸。老實說,颱灣的藝文圈,從早期的西化影響到後來的本土意識抬頭,中間其實經歷瞭非常多的轉摺與碰撞。我一直覺得,要真正欣賞當代藝術,光看作品的符號或技術是不夠的,必須要懂得那個時代的脈絡,知道他們在反抗什麼、在追求什麼。這本書既然標榜要「解密20位大師」,我非常期待它能像一把萬能鑰匙,能讓我從全新的視角切入那些耳熟能詳卻又常常霧裡看花的藝術運動。特別是從現代主義(Modernism)如何一步步蛻變成後現代(Postmodernism)乃至於當代(Contemporary),這中間的哲學思辨與美學轉變,往往是教科書讀起來枯燥乏味的地方。我希望這本書能用一種比較生活化、貼近我們日常經驗的方式來解構這些複雜的概念,讓那些抽象的理論,能夠透過大師們的生命故事和創作衝擊,在我的腦海裡真正「活」起來。畢竟,藝術不就是生活的另一種詮釋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