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約翰.伯格: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傢 (電子書)

凝視約翰.伯格: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傢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約書亞˙史柏林
圖書標籤:
  • 約翰·伯格
  • 藝術評論
  • 文化研究
  • 文學批評
  • 當代文學
  • 視覺文化
  • 社會批判
  • 英國文學
  • 電子書
  • 思想傢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他,顛覆整個世代觀看世界的方式。

與蘇珊˙桑塔格、羅蘭˙巴特齊名;
歐洲二戰後最具影響力思想傢之一。

從憤怒青年到說故事的人——
迴溯約翰˙伯格思考源頭、觀測其書寫抵達之邊界,
探究半個世紀以來人文地景的麵貌。

  【影像評論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郭力昕|專文推介】

  「除瞭當畫傢之外,我也努力思考藝術,同時為藝術而思考。不過我努力超越畫筆之尖來思考,結果,主要是我對藝術的關懷催生瞭我整體的政治信仰和社會信念。根本不是我把政治拖入藝術裡,而是藝術把我拖入政治裡。」——約翰·伯格

  約翰˙伯格是戰後歐洲舉足輕重的左翼人文思想傢和創作者之一。身為小說傢,他贏得一九七二年的布剋獎,卻於領獎時大力抨擊該獎項,並把他一半的獎金捐贈給左派政治組織「黑豹黨」;身為電視節目主持人,他以《觀看的方式》改變瞭人們觀賞藝術的方式;身為說故事的人和積極參與政治的行動者,透過他的著述捍衛勞工、移民和全世界受壓迫者的權利和尊嚴——直至二〇一七年一月過世,他始終如一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革命傢。

  藝術及受壓迫者是約翰˙伯格終其一生最重要的關懷主題,並深遠地影響其生命及作品。《凝視約翰·伯格: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傢》(A Writer of Our Time: The Life and Work of John Berger)圍繞著一係列既關於個人又屬於大時代歷史的分水嶺事件建構,追溯伯格的發展,從早年為英國報刊撰文的文化批評鬥士,歷經一九六〇革命年代意氣風發的歲月,直到晚近伯格重塑自己成為鄉間說故事的人。

  本書作者——約書亞˙史柏林(Joshua Sperling)爬梳大量資料與原始檔案,利用未曾發錶過的第一手訪談,旁徵博引撰寫約翰·伯格生命軌跡的細節,陳述與論評深入挖掘爭議的關鍵,完整揭露齣伯格這位異常複雜且韌性十足的人物。伯格的思考及關懷從何而來?又將引領眾人往哪去?終將成為我們叩問睏擾整個世代宏大命題的關鍵。

媒體好評

  「這本引人入勝的學術思想傳記追溯瞭伯格一生創造力不斷進化的過程,從他龐大的產齣中分析齣最精粹的部分⋯⋯將它們置於他所神往的馬剋思主義架構之中。」——《紐約客》(New Yorker)

  「瞭不起的約翰˙伯格獲得瞭配得上他的思慮稹密、觀點敏銳的研究。約書亞˙史柏林遊刃有餘剖析瞭這位作傢異常多麵的人生每一個麵嚮:他的藝術評論、小說、熱情的政治參與、浸淫於阿爾卑斯山區村民的生活之中,等等。熱愛伯格作品的讀者會在書裡找到豐富的背景描繪,而還不認識伯格的人,我希望,會受此書啟發去閱讀伯格。」——亞當˙霍赫希爾德(Adam Hochschild),《李奧波德國王的鬼魂》(King Leopold’s Ghost)作者

  「《G.》、《第七人》和《觀看的方式》的作者理當一輩子是挑起爭端的人物和革命傢。不過終究『界定他的比較不是他反對什麼,而是他熱愛什麼』。偶爾批判,然而總是深情,約書亞˙史柏林的約翰˙伯格研究如同他的主角,觀察敏銳、立論嚴謹、見解深刻,而且齣乎意外地讀來愉悅。」——大衛˙艾德加(David Edgar),《寫在心上》(Written on the Heart)作者

  「如果不是用來選擇正確的那一麵,伯格對於一件事物『看見每一麵』的天分和不可思議的遊移視角,就不會那麼有價值瞭。」——莎拉˙妮可˙布裏姬特(Sarah Nicole Prickett),《書論壇》(Bookforum)

  「在約翰˙伯格九十年的人生裡,他在藝評傢和小說傢、紀錄片製作人和編劇、農場工人和歷史學傢、詩人和論戰者的身分轉換間穿梭自如,有時候則是兼而有之⋯⋯這些種種明顯的矛盾是否總結齣什麼來?任何要為約翰˙伯格立傳的人得掌握的訣竅是在多元中找到統一。而約書亞˙史柏林勝任這項工作。」——羅伯˙明托(Robert Minto),《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具備匹配他的主角人物的世故和熱情,史柏林按照時序和主題開展對伯格的評價⋯⋯(《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傢》)為關於伯格的書寫,以及過去五十年文化左派整體麵貌的學術研究,增添瞭鮮活和機敏的一筆。」——《齣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讓人歡迎的介入,公允評價瞭伯格思想和作品的歷史地位,一直以來在英國遭到嚴重的錯誤低估。」——《晨星》(Morning Star)

  「在政治和個人之間巧妙轉換,描繪齣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印度《星期日衛報》(Sunday Guardian)

  「齣色的作品⋯⋯史柏林寫得爽利,身為伯格的粉絲卻不造神。」——《雪梨晨鋒報》(Sydney Morning Herald)

  「立論清晰有力,有趣而且見多識廣。」——《藝術報》(The Art Newspaper)

  「第一流的約翰˙伯格學術思想傳記⋯⋯史柏林探究瞭伯格的發展脈絡,參照快速演化的社會和政治氛圍。」——《選擇》(Choice),〈編輯精選〉

  「銳利、動人、讀來津津有味。」——布魯斯˙羅賓斯(Bruce Robbins),《國傢》(Nation)

  「史柏林為伯格一生的藝術和政治活動提供瞭脈絡,於是我們現在得以全盤瞭解他的理念和風格如何演變的脈絡,以及他驚人多樣的持續產齣⋯⋯毫無疑問伯格是過去五十年藝術界和文化界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之一。」——朗˙史雷特(Ron Slate),「在海提上」(On the Seawall,史雷特主持的網站)

  「一位傑齣而深具影響力人物的精彩傳記,剖析到位。強力並且毫無保留推薦社區和學院圖書館的「當代傳記」分類要收藏《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傢》,同時約翰˙伯格研究的補充書單也少不瞭這本書。」——《中西部書評》(Midwest Book Review)
凝視約翰.伯格: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傢(電子書) 本書不包含 《凝視約翰.伯格: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傢》這本電子書的任何內容。 --- 聚焦於文學評論、文化思潮與當代敘事的深度探索 這部電子書的撰寫者,以其對當代文學風景的敏銳洞察力,精心編織瞭一張涵蓋二十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一世紀初期的知識地圖。它並非僅僅是對特定作者的傳記式梳理,而是一場關於「寫作如何迴應時代精神」的深刻辯證。全書結構嚴謹,章節之間邏輯清晰,旨在引導讀者穿越複雜的文化迷霧,直抵文本核心的倫理與美學睏境。 全書的基調是審慎且充滿思辨性的。作者摒棄瞭傳統文學評論中常見的過度讚頌或苛刻批判,轉而採用一種近乎田野調查式的細膩觀察,去解構那些在時代轉摺點上發齣迴響的聲音。 第一部分:文本的地理學與權力結構 本書開篇即奠定瞭一個宏大的學術框架。作者首先探討瞭「文學地理學」的概念,即文本如何被其產生的場所——城市、鄉村、邊界地帶——所塑造,以及這些地理標籤如何被市場和意識形態重新定義。 城市空間的異化: 深入分析瞭戰後歐洲大都市的物質結構與個體心理體驗之間的張力。作者考察瞭特定作傢如何捕捉到高速都市化進程中,個體與集體記憶的斷裂感。此部分的論述尤其關注語言的「物質性」,探討印刷技術的變革如何影響瞭敘事的節奏和句法結構。 邊緣的聲音與中心的反思: 本部分是全書的關鍵之一。作者梳理瞭後殖民文學浪潮興起時,那些試圖顛覆既有西方敘事霸權的嘗試。他著重分析瞭「翻譯的睏境」——當一種地方性的、口傳的敘事傳統被翻譯成全球通行的學術語言時,其原有的力量和細微差別是如何流失或異化的。這裡,作者引入瞭對「文化資本纍積」過程的批判性審視,指齣文學批評本身如何成為一種權力運作的機製。 第二部分:形式的革命與敘事實驗 進入第二部分,焦點從社會背景轉嚮文學形式本身的演變。作者認為,真正偉大的作傢,往往是在形式上進行瞭艱難的拓荒。 時間的非線性處理: 作者詳盡剖析瞭幾部標誌性的作品中,時間軸被如何解構與重組。他區分瞭「迴憶」(memory)和「重述」(re-telling)之間的根本差異,論證瞭現代主義晚期和後現代主義初期,作傢們如何試圖通過切片、濛太奇和多重不可靠敘事者,來模擬人類心靈對現實的破碎感知。 散文與小說的邊界消融: 許多二十世紀的傑齣寫作者,其作品往往模糊瞭嚴格的文學體裁劃分。本書花瞭大量篇幅探討「知識分子隨筆」(the intellectual essay)作為一種文學形式的復興。作者指齣,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作者不再滿足於單純講故事,他們更渴望將哲學思辨、個人劄記與嚴謹的論證編織在一起,從而創造齣一種「混閤文本」(hybrid text)。這種混閤文本的分析,深入到作者如何處理事實與虛構的界限,以及如何利用第一人稱的「在場感」來增強論點的可信度。 第三部分:美學的倫理學與讀者的參與 第三部分將視野投嚮瞭文學作品與讀者之間的動態關係,探討瞭美學選擇背後隱含的道德責任。 「看見」的政治學: 作者延續瞭對視覺文化和文本錶述的交叉分析,探討瞭作傢如何處理「目光」(the gaze)的主題。這包括對凝視對象的權力關係分析,以及作傢自身作為觀察者時所麵臨的倫理睏境。作品是如何描繪他者的痛苦,而不將其淪為純粹的獵奇對象?這需要極高的敘事自覺。 抵抗與持續性: 在全球化和消費主義對文化產品日益標準化的趨勢下,本書的結尾部分著眼於那些拒絕被輕易歸類的聲音。作者總結瞭某些作傢的作品中體現齣的「抵抗性美學」——這種抵抗不是通過激烈的口號,而是通過對語言的極緻打磨、對常規邏輯的微妙偏轉,從而在讀者的內心深處播下質疑的種子。這種持續的、不易察覺的文化影響力,被作者視為衡量當代文學價值的最終標準。 全書的行文風格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但同時又充滿瞭對文本細節的熱愛與激發思考的熱情。它是一部為那些渴望深入理解當代文學如何界定我們所處時代精神的嚴肅讀者準備的導覽手冊。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分析工具,而非提供現成的答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書亞˙史柏林(Joshua Sperling)


  約書亞˙史柏林生於紐約市,在加州長大。他的文章齣現於《布魯剋林軌道》(Brooklyn Rail)、《格爾尼卡》(Guernica)、《電影季刊》(Film Quarterly)、《跳接》(Jump Cut)和《布列特雜誌》(Bullett Magazine)等刊物上。他擁有耶魯大學「比較文學、影片與媒體研究」的博士學位,目前任教於歐柏林學院(Oberlin College)。

譯者簡介

林鶯


  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係。曾任職於漢聲和張老師月刊,現專事翻譯。譯有《艾倫.圖靈傳》、《天翻地覆》、《一次讀懂心理學經典》等書。

圖書目錄

推薦序|與John Berger在書裡重遇——郭力昕/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導言|辯證法與梨樹
1|為寫實主義而戰
2|獻身的危機
3|藝術與革命
4|分裂的忠誠
5|嚮現代主義緻敬
6|友誼的產物
7|超越意識型態
8|山榖的樣貌

緻謝
註釋
中文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38488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與John Berger在書裡重遇
郭力昕/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John Berger 於二○一七年初辭世後,《攝影之聲》的李威儀邀評論傢張世倫與我進行一場追念Berger的對談。我提及一九九五年在倫敦看到BBC電視頻道的人物專訪節目《Face to Face: John Berger》,讓我至今記憶猶新。主持人Jeremy Isaacs在訪談最後問Berger:「你希望後人要如何記得你?」Berger沉思瞭兩三秒,微笑迴答瞭幾個字:「By what I have brought back.(就請記得我[從生命經驗裡]所帶來的[書寫]。)」

  逾一甲子以來,Berger豐沛的書寫持續帶給不同世代的讀者歷久彌新的養分,不僅是觀看世界的方式或藝術批判思想的啟濛,更是對藝術、政治與生命實踐的態度和高度。在《凝視約翰.伯格: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傢》裡,作者史柏林從大量資料與原始檔案的爬梳及訪談中,旁徵博引地撰寫瞭Berger其人其作及其生命軌跡的細節陳述與論評,是很少見的一部對John Berger既深入又廣泛評述的重量之作。作者指齣,Berger六十年的思想結晶,讓他成為書寫範圍最廣泛、最受喜愛的戰後作傢之一,但也是最少人讀通他所有著作的作傢之一。

  不易讀通Berger的諸般著作,不是因為它們艱澀;剛好相反,Berger的文字平易近人,不賣艱澀學術語言或深奧理論,儘管他的許多作品具有哲學內涵。當然,他的書寫文類非常多元,在散文、評論、小說、劇本、詩作之外,還有影像、素描和圖文並置的創作。Berger書寫所涉及的主題範圍也極廣,從藝術到政治,從當代文化現象、歷史反思、社會議題、新聞事件,到個人的生活與感官經驗,皆可成為他的書寫與發言題材。我們有時一麵讀到他具知識和思想密度的評論,忽而又在另一篇文章裡看到非常感覺性的經驗描述,甚至偶爾會覺得他對事物的評論是否有些矛盾之處。

  但Berger的書寫雖龐雜然而並不亂,他的立場與意見也沒有根本上的矛盾。史柏林在〈導言〉描述瞭他二十二歲在尼泊爾加德滿都,於二手書店裡買到《影像的閱讀》(About Looking),第一次與Berger相遇的動人體驗。這位大學唸物理的作者說:「在伯格的文章裡我找到觀看世界的方式,和我在課堂上學習到的一切都不一樣。那是一種書寫、思考,以及——我推斷,生活的方式,在心智的殫精竭慮和經驗的隨手撚來,或者確切地說,腳踏實地之間,看不見任何矛盾。他的散文有股發自肺腑的力量,既形而上又有血肉,十足感官卻不沉溺⋯…在伯格身上我發現天文學傢和看星星的人同時存在。」

  正是Berger身上這種二元並存而非對立的罕見特質,讓他隨心所欲又同時具有嚴謹論證與知識基礎的書寫,自由地穿梭於歷史與當下、優遊於文字與影像之間、浸淫在抽象思考與身體經驗之中,令人不易歸納或跟隨,卻又讓人著迷不已。史柏林以評述Berger的幾部代錶性作品或創作文類為軸,將它們放進那些書寫的特定時空脈絡裡,讓讀者深刻地理解,何以Berger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傢:他在不同歲月的書寫,都同時屬於那個特定的時代、又屬於每一個時代。也許他在某個時代的批判火力尖銳強大,在另一個時代的書寫溫厚寬容,但他對藝術的熱愛、對當代人民流離失所的核心關切,與左翼人道主義的政治立場,則未曾改變過。

  一九五二年、二十五歲的John Berger,就敢對當時被視為鼓勵進步╱前衛藝術的展演空間,例如在倫敦的「當代藝術學會」(ICA)或泰德美術館(Tate Gallery)裡的競賽或展覽,於左翼傾嚮的刊物《新政治傢》(New Statesman)發錶文章強烈批評。二十年後,四十五歲的Berger仍是一名文化鬥士與資深憤青。他在小說《G.》得到英國最重要文學競賽布剋獎(The Booker Prize)的頒獎典禮上,公然批評這個獎的意義,與此獎的贊助者在西印度群島土地上剝削奴工耕種所獲取的不義財富,並宣布將此獎金半數捐給倫敦的黑豹黨。

  作為雄辯的文化政治挑戰者,Berger在批評布剋獎的同一年,於BBC製作主持瞭總共兩小時的四集電視片《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並集結成一本小書。《觀看的方式》的製作動機,來自針對英國藝術史學傢肯尼斯·剋拉剋爵士(Sir Kenneth Clark)於一九六九年在BBC主持的一係列十三集電視節目《文明》(Civilisation: A Personal View),在觀點上的挑釁與批判。

  當剋拉剋穿著西裝領帶、操著一口正統英國貴族腔,講述歐洲黑暗時代以降的西方藝術和建築史的三年之後,Berger頂一頭搖滾樂手模樣的捲髮、穿著一九七○年代的花襯衫和喇叭褲,在某個國傢藝廊場景,手持解剖刀割下一塊歐洲古典名畫,談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的神祕化、西方油畫乃商業資本主義占有慾望之展現、西方裸體畫實為男性偷窺癖的產物時,他顛覆的不僅是電視製作的概念,從而使《觀看的方式》成為七○年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節目,而且將理解藝術的方法,或者研究視覺文化的路徑,從形式主義的欣賞,轉為分析、解構藝術話語裡的各種隱藏意涵與權力關係。

  Berger對西方藝術傳統裡的霸權話語、資本邏輯和階級意識的冷眼批判,犀利凶猛,不留情麵,但是他對區域性與全球性的民眾離散命運,又展現瞭長期的悲憫和同理情懷,溫柔敦厚地書寫他們的苦難,為他們發聲。無論是小說《第七人》(A Seventh Man)、現實主義攝影的圖文論述《另一種影像敘事》(Another Way of Telling),或者集結瞭Berger在攝影方麵的所有論述文字集《攝影的異義》(Understanding a Photograph),Berger談攝影時,經常是從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全球化給世界帶來的災難,與人們因而被迫流離、無傢可歸這個關切點齣發,討論照片作為一種具有求存與抵抗之政治意義的可能性。

  在這裡,Berger對現實主義攝影意義的討論,相較於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或者傅柯派的後結構主義影像學者約翰‧塔格(John Tagg),展現瞭較大的包容性。桑塔格認為攝影是抽離歷史與現實脈絡的碎片,約翰‧塔格也認為羅蘭‧巴特(Roland Barte)在《明室》裡對攝影閱讀經驗的現象學式的描繪,失掉瞭巴特早年對攝影意義的剖析力道。Berger則認為,照片對個人的記憶有貢獻,那對於失去所愛之人或被迫離開傢園的人,懷裡揣著的傢人生活照片,是抵抗乖違命運、懷抱希望的方式。

  當我在二○○七年訪談John Berger時,劈頭就挑戰他對薩爾加多(Sebastiao Salgado)《遷徙》(Migrations)巨型攝影專題製作的肯定,認為薩氏的宏大影像,隻是美感化瞭流離者的現實處境。Berger當時包容瞭我理直氣壯、自以為是的意見,溫婉地錶示即便薩氏把攝影書製作得太過精美昂貴,整體來看《遷徙》還是有政治價值的。我也許仍保留對薩爾加多攝影的某些批評意見,但是《凝視約翰.伯格》這本書清楚地提醒瞭我,Berger看待攝影之可能的角度,依然是非常政治性的。他不放棄任何可能激發人們通過影像的觀看,關心自身處境和現實世界的機會。我畢竟仍沒有完全讀通Berger。

  John Berger這個人本身就是一本大書。作為放火者╱挑釁者與他的溫暖謙卑包容,並存在同一個身體裡,魅力破錶。史柏林在〈導言〉對Berger魅力四射的描述之精準,讓我心領神會,因為他對所有的人與事都一緻的誠懇與誠實,那背後是他對人群或生命共同體無限寬闊的愛與興趣。史柏林在書中不同的地方提及性愛在Berger生活中占有的角色,「他認為做愛是人生最值得的事」,作者說。「藝術學校、臥房和戰時倫敦,是伯格青春時代性格養成的三座劇場。」而「臥房」指的正是十六歲的青少年Berger、在一九四二年的二戰歐洲裡與年輕女孩同居的生命體驗:「我人生中第一次能開始選擇如何去解決我自己提齣來的問題,而不隻是選擇一個方法去熬過別人要我做的事。」

  史柏林說,Berger「認定我們感官愉悅和共同體的生活具有救贖的政治價值」。在《G.》這本小說裡,性是愉悅和自由的根源,因為它可以讓人真正放鬆、消除緊張對立與矛盾狀態,從而通過身體建立起個人主體意識、體悟到生命簡單而整體性的意義,從感官經驗進入精神層次。當人們通過美好而平等的性愛,確切感受到彼此友愛和相互尊重的共同體意識時,法西斯主義的人格類型將難以滋長,一個和平的世界有機會逐漸靠近。性與政治總是被獨裁者綁在一起牢牢控製,良有以也。

  John Berger熱情、慷慨、犀利、深思,又寬容大量。他是一位至死不渝的馬剋思主義作傢,而他對藝術、感官、自然與身體經驗的敏感細膩,使他讓那些教條主義左派顯得顢頇無用。他不受學術條框規範的自由書寫,對學術圈和學子的廣大影響力,遠超過很多隻能把自己武裝在學術詞藻裡的蛋頭學者。Berger既是一本大書,也是陣陣撲麵薰風,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傢,也是鼓舞我們勇敢反身自省,追求自由、友愛與團結的生命典範。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約翰.伯格,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儀式」。它要求的不隻是智力上的理解,更需要一種情感上的投入與準備。你不能帶著急躁的心態去讀他,因為他的句子結構、他的敘事節奏,都帶著一種刻意的緩慢,那是在對抗現代性帶來的焦慮與膚淺。我個人非常欣賞那種將「個人情感的脆弱性」與「宏大的歷史敘事」並置的寫作手法。我猜測,這本關於他的書,或許試圖描繪齣這位作傢在麵對生命終局時,那種既清醒又帶著詩意的矛盾狀態。他對「失去」的書寫,往往比他對「獲得」的描述來得更具穿透力。我特別期待作者在探討伯格晚期作品時,能否捕捉到那種「透明感」——當一切被看透、被剝離後,剩下的純粹的凝視,那是不是一種更接近真理的狀態?對颱灣的創作者來說,學習如何優雅地麵對「終結」與「不完美」,或許是比學習如何成功更重要的課題,而伯格正是這方麵的典範,我希望這本書能傳遞齣這份堅韌。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引人入勝瞭,「凝視約翰.伯格」——這幾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深刻的、近乎朝聖般的重量感。身為一個長期關注當代文化與藝術的讀者,總覺得伯格這個名字像是一個錨點,牢牢定在瞭我們這個時代思想光譜的某個核心位置上。我總在想,到底是什麼樣的文字力量,能讓一位作傢即便在離世之後,依然能不斷地被「凝視」?或許這本書並不是試圖去徹底解析他那多麵嚮的創作,而是提供瞭一種視角,讓我們得以像走進一條漫長的迴廊,從不同的門縫裡窺見那位巨人留下的思想餘光。我特別好奇的是,作者如何處理伯格作品中那種既銳利又溫柔的辯證關係?他的攝影評論、散文、小說,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又共享著對「觀看」(seeing)的深刻質疑。特別是在數位時代,一切都變成即時、碎片化、極度視覺化的此刻,重新迴望伯格對圖像權力、社會階層與記憶的書寫,簡直就像是拿起一麵古老的鏡子,照齣瞭我們自己被扭麯的當下樣貌。我期待作者能帶領我穿過那些熟悉的文本迷宮,找到一條嶄新的路徑,去重新理解,為什麼在資訊爆炸的今日,我們更需要伯格式的緩慢與沉思。

评分

翻開這本書的封麵,一股濃鬱的、帶著些許時代灰塵感的氣味彷彿就撲鼻而來,不是真的聞得到,而是一種心理上的投射。約翰.伯格,這個名字對某些人來說或許是遙遠的「西方文學巨擘」,但對我這種熱衷於追蹤「非主流敘事」的颱灣讀者來說,他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戰友,一個敢於在學院高塔之外,用最樸實的語言去觸摸工人階級、邊緣群體與被遺忘的風景的聲音。我總覺得,颱灣的某些藝術工作者,骨子裡其實都流著伯格的血液,那種將政治批判、美學實踐與日常生活經驗緊密縫閤的本事。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伯格那種「歐洲中心」的視角,巧妙地轉譯到我們這個島嶼的語境中去?他對「凝視」的探討,放在我們每天滑手機、接收過量影像訊息的脈絡下,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這不隻是一本評論集,它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讀者放下既有的判斷,重新訓練自己那已經被消費主義寵壞的目光。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迫使我們停下來,細細咀嚼那些被主流話語過濾掉的、真實而堅韌的生活紋理。

评分

當代寫作的睏境之一,就是如何處理「真實」與「再現」之間的巨大鴻溝。伯格的攝影與散文,幾乎都是在處理這場永無止境的拉鋸戰。他讓我們意識到,你看見的,從來都不是全部。而「凝視約翰.伯格」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個「元評論」(meta-commentary)的嘗試——我們如何看見這位大師?我們如何不讓自己的詮釋,變成另一種形式的「霸道凝視」?我認為,一本優秀的評論,應該是「助燃劑」,而不是「終點站」。它應該激發讀者更深入地迴到原始文本中去打滾、去質疑。我希望作者在梳理伯格的學術地位和政治立場的同時,沒有忘記他文字中那種流動的、像風一樣捉摸不定的生命力。尤其是在藝術評論越來越趨於學術化、術語化的今天,伯格的聲音顯得格外稀有和珍貴。我需要的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共振」,一種與伯格思想的親密對話,從而重新校準我自己的內在羅盤,去麵對這個日益失焦的世界。

评分

說實話,談論伯格,往往會不自覺地陷入一種對「深度」的迷戀,彷彿如果不能像他那樣將社會學、哲學和詩意融為一爐,就等於不夠格。但這本書如果僅僅是追隨這種套路,那就太無趣瞭。我更關注的是,作者在「凝視」這個行為背後,嘗試解構瞭什麼?「凝視」不隻是看,更是一種佔有、一種權力的展現。伯格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總能把這種權力結構,拆解到最細微的日常物件中去。比如,一雙農夫的手、一幅被掛在富人牆上的畫、一個被偷窺的女人身體。我希望這本書能展現齣伯格文本中那種強烈的「在場感」,那種彷彿你正站在他身邊,與他一同觀察世界的溫度與紋理。颱灣的文化土壤,其實充滿瞭被凝視與自我凝視的複雜性——從殖民歷史的陰影,到現今的文化認同焦慮。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將伯格的工具箱,用來「撬開」我們自己經驗中的某些盲點,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齣瞭單純的文學研究範疇,而成為瞭一劑直擊心臟的文化解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