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革命傢設計課──夢想、推測、思辨,藝術傢打造未來社會的實踐之路 (電子書)

20XX年革命傢設計課──夢想、推測、思辨,藝術傢打造未來社會的實踐之路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長榖川愛
圖書標籤:
  • 未來社會
  • 設計
  • 革命
  • 藝術
  • 烏托邦
  • 社會實踐
  • 思辨
  • 夢想
  • 創新
  • 20世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夢想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何樵暐︱Digital Medicine Lab創辦人
張鐵誌︱VERSE社長暨總編輯
彭星凱 ︱空白地區設計總監
鄭宇婷︱荷蘭安荷芬理工大學工業設計博士候選人與【推測居民】主編


從事藝術與設計工作的你,想過要為世界設計「另一種未來」嗎?

長榖川愛於英國皇傢藝術學院就學期間,參加瞭知名設計雙人團體Dunne & Raby的工作坊,徹底打開瞭視野。畢業後,長榖川愛於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研究員,後又於東京大學執掌教職,此書是以她獨樹一格的授課內容為基礎而編撰。書中結閤瞭作者自身學習分享、國際著名案例分析,以及來自印尼、臺灣、中國及日本的精彩專文和訪談,附上紮實的課程學習單,以及幫助將想像化為現實的工具組:「革命傢卡片」。

長榖川愛將「革命」精神帶入藝術、設計領域,師法對藝術下戰帖的杜象、從零創造文化價值的茶聖韆利休、重新定義時尚的香奈兒等,一路來到COVID-19疫情籠罩的晦暗此刻,娓娓道齣百年來的藝術傢與設計師們如何透過對當下的執疑,想像齣不一樣的未來──同性伴侶能否生下帶有兩人基因的孩子?人類可不可以選擇和動物繁衍下一代、共組傢庭?大數據演算法之下,不斷加深的偏見是否能夠被突破?行動藝術傢怎麼嚮大眾揭示真相、激發思辨?

循著批判者的腳步,結閤源自英國的「Speculative design」(推測/思辨設計)練習,以及科幻作品中對未來的想像;作者將獨創的「20XX革命傢設計課」獻給現代的設計師、藝術傢們,讓善於質疑、推翻、突破的革命靈魂悄悄甦醒,徹底翻轉創作時的思考角度,看見新世界與新觀點的契機,用不同於以往的眼光構思作品。

「建立社會的是人,改變的也是人。長榖川愛稱為『夢想』的Speculative design態度,以人的痛苦與疑惑為開端,從掙紮著擺脫現狀的人們微小而轉瞬即逝的夢想中,凝聚、誕生。傾注於當下世界、幻想各種事物,就是社會革命的第一步。希望本書傳達的勇氣,能夠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裡。」──塚田有那︱科學藝術媒體「Bound Baw」編集長

「非常適閤新手的入門書,從長榖川愛的作品中學習和反思:別具『臺味』的革命種子和推測思辨力又會是什麼呢?」──鄭宇婷︱荷蘭安荷芬理工大學工業設計博士候選人與【推測居民】主編

【審訂者簡介】
林沛瑩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係學士、輔係資工學係與人文社會學係。英國皇傢藝術學院設計互動係碩士。曾與友人共同創立颱灣生物藝術社群與藝術團體㗊機體。曾得到STARTS Prize 2020年榮譽獎、Ars Electronica 2015年Hybrid Arts榮譽獎、2016年BioArt and Design Award、2015年Core 77 Speculative Concepts專業組設計獎。作品獲斯洛維尼亞建築與設計博物館永久收藏。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20XX年革命傢設計課──夢想、推測、思辨,藝術傢打造未來社會的實踐之路(電子書)》的書籍簡介,該簡介不包含該書本身的任何具體內容,而是從更宏觀的角度,描繪與此類主題相關的書籍可能涵蓋的領域、核心議題以及對讀者的潛在價值。 --- 【書籍主題群像:在變革的時代呼喚設計與遠見】 導言:時代的鏡像與未來的圖景 在二十一世紀的洪流中,社會結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重塑。技術爆炸、全球化碎片化、生態危機以及身份認同的重新定義,共同構築瞭一個復雜且充滿張力的時代背景。麵對這種不確定性,人們對“未來”的想象不再僅僅是綫性延伸的預測,而成為一種積極的、需要被主動塑造的實踐。 本書係(此處代指一類探討未來社會構建的書籍)並非停留在對現有技術或趨勢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探究一種深層次的文化與哲學轉嚮:即如何將“設計思維”——通常局限於産品或界麵——擴展到社會結構、治理模式乃至人類經驗的整體重構之上。 它關注的“革命傢”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政治煽動者,而是那些緻力於通過創造性的、批判性的手段,將模糊的“夢想”轉化為可操作的“設計方案”的先驅者、思想傢和行動者。 第一部分:從批判到建構——設計作為一種行動哲學 這類書籍的核心關切在於,當既有的社會契約和組織邏輯開始瓦解時,我們如何進行“重新設計”?這不僅僅是修補漏洞,而是一場關於基礎假設的顛覆。 1. 批判理論的“設計化”: 傳統的社會批判往往停留在揭示權力結構和不公現象。然而,本書係探討的視角更進一步:如何將批判轉化為可實踐的設計藍圖?它審視瞭後結構主義、福柯式的權力分析,並將其轉化為空間規劃、信息流重構乃至新型社區組織的提案。重點在於,如何識彆現有係統中的“隱藏代碼”,並提齣能夠繞過或重寫這些代碼的“設計乾預點”。 2. 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辯證張力: 對未來社會的構建必然涉及對理想狀態的描繪。本書係深入探討瞭曆史上各類烏托邦思想(從柏拉圖到摩爾再到各種科學社會主義實踐)的成功與失敗之處。更重要的是,它避免瞭純粹的樂觀主義,而是引入瞭“反烏托邦的警醒”。它要求設計者必須正視任何宏大敘事的潛在風險——權力集中、異化、以及對個體自由的壓製。因此,真正的“設計”是充滿張力的,它必須在理想的驅動力和對負麵後果的持續警惕中尋求平衡。 3. 想象力的政治學: 在許多當代思想傢的論述中,“想象力”被視為一種革命性的政治工具。如果人們無法想象齣一種比當前更好的生活方式,那麼變革便無從談起。本書係著重分析瞭藝術、科幻文學、實驗劇場等領域如何充當“社會模擬器”,為集體意識提供可供參照的未來模闆。它強調,設計不是技術人員的專利,而是全民參與的文化活動。 第二部分:跨學科的熔爐——實踐的工具箱 要“設計”一個社會,需要的遠不止哲學思辨,而是來自多個領域的具體工具和方法論。 1. 係統思維與復雜性科學的應用: 現代社會是一個巨大的、相互關聯的復雜係統。任何孤立的乾預都可能引發不可預測的連鎖反應。這類著作會大量藉鑒係統動力學、湧現性理論和網絡科學的洞見,來理解社會變革的非綫性特徵。設計不再是綫性的“輸入-輸齣”,而是在反饋迴路中持續迭代的過程。例如,如何設計一個能夠自我修復的經濟係統,而非僵化的中央計劃。 2. 數據倫理與治理的重塑: 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滲透,關於隱私、監控和算法偏見的問題日益凸顯。本書係探討瞭如何“設計”齣更具透明度和問責製的數據治理框架。這包括對去中心化技術(如區塊鏈的應用前景)的審視,以及如何構建一套能夠確保技術服務於人類福祉,而非反噬人類的“數字憲法”。 3. 跨物種倫理與生態責任: 當代對“未來社會”的構想,已不再局限於人類中心主義。生態崩潰的現實迫使我們重新審視人類在地球係統中的位置。因此,這類設計議題也延伸至“生態設計”——如何構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農業和能源係統。這要求設計者必須將非人類主體的利益納入考量,從根本上改變資源分配和消費模式。 第三部分:通往未來的實踐路徑——從思辨到行動的橋梁 最關鍵的挑戰在於,如何將這些宏大的願景落地為可行的“實踐之路”? 1. 實驗性社區與“微型政治”: 大型的自上而下的變革往往效率低下且容易僵化。因此,許多先鋒實踐者傾嚮於在局部進行“社會實驗”。這類書籍會考察各種旨在測試新型生活方式、去中心化治理或替代性經濟模式的實驗性社區(如生態村、閤作社、共享城市項目)。它們是“未來社會的試驗田”,其成功與失敗的經驗,為更大範圍的推廣提供瞭寶貴的教訓。 2. “投機設計”與情景規劃: 由於未來無法被準確預測,設計者必須學會與不確定性共舞。本書係可能會介紹“投機設計”(Speculative Design)的方法論,即通過製作高度逼真但仍屬虛構的“未來文物”或“新聞報道”,來引發公眾對某一潛在未來方嚮的深度討論。這種方法論旨在“激發對話,而非提供答案”,迫使我們在行動之前,先在想象中進行壓力測試。 3. 藝術傢的角色轉變:從記錄者到共謀者: 傳統上,藝術傢記錄和反思社會。但在設計未來社會的過程中,藝術傢的角色被放大,他們成為積極的“共謀者”。藝術不再是裝飾,而是解構現有現實和構建替代現實的媒介。 藝術傢通過介入公共空間、操縱敘事、創造體驗性的乾預,來挑戰既有的認知慣性,為新的社會組織形式鋪設情感和認知的跑道。 結語:對“此時此地”的革命呼喚 總而言之,這類探討未來社會設計的著作,是對我們所處的“現在”提齣的一係列深刻疑問:我們願意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我們又願意付齣何種努力去實現它?它們提供的不是現成的導航圖,而是一套復雜的思考工具、一種持續迭代的實踐精神,以及一種不甘於現狀、勇於用創造力介入曆史進程的革命性勇氣。它們的目標是啓發每一位讀者,認識到自己並非被動接受未來的消費者,而是未來社會形態積極的、有能力的——“革命傢設計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長榖川愛
藝術傢、設計師。透過「Bio art」(生物藝術)、「Speculative design」(推測設計/思辨設計)、「Design fiction」(設計幻想/設幻設計)等手法,以科技與人類的議題為主題發錶作品。從日本情報科學藝術大學院大學畢業後,前往英國留學,在2012年取得英國皇傢藝術學院文學碩士學位(MA)。2014~2016年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擔任研究員,取得理學碩士學位(MS)。2017開始在東京大學擔任特聘研究員。作品《 (im)possible baby》(〔不〕可能的孩子)在第十九屆日本文化廳媒體藝祭藝術部門獲頒優秀獎。作品曾在森美術館、林茲電子藝術節等日本國內外許多單位展齣。

譯者簡介

林詠純
臺灣大學物理係、地質係雙學士,日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碩士,曾在民間研究機構擔任日文研究助理,現為專職日文譯者。譯有《用視覺心理學看懂名畫的祕密》、《經典設計的誕生》、《重新編集地方》。

圖書目錄

推薦序──林沛瑩
臺灣版序
前言

Chapter 1 從夢想開始的革命之路
 1-1 革命是什麼
 1-2 以我為例—長榖川愛的社會實驗

Chapter 2 從藝術學習革命的方法
 2-1 顛覆身體與生命的常識
 2-2 對抗權利與資本主義
 2-3 挑戰性別的詛咒與禁忌
 2-4 對抗科技社會的弊端

Chapter 3 改善社會的思辨設計
 3-1 專欄|更廣大的現實—安東尼.鄧恩(Anthony Dunne)
 3-2 如何學習推測設計
 3-3 打造未來原型的想像力
 3-4 如何描寫烏托邦/反烏托邦
 3-5 科技與設計的倫理問題

Chapter 4 從亞洲思考的推測設計的未來
 4-1 學習周邊各國的推測設計
 4-2 專欄|印尼:未來就是現在!—裏爾.裏劄迪(Riar Rizaldi)
 4-3 專欄|臺灣:在亞洲尋找未來的想像力—顧廣毅、宮保睿
 4-4 專欄|中國:土臭味中的社會夢想—瀋賓
 
Chapter 5 嚮日本的實踐者請教改變社會的思考法
 5-1 對談|虛構故事可能改變世界嗎?—藤井太洋×長榖川愛
 5-2 對談|從法律解讀社會係統—稻榖龍彥×長榖川愛
 5-3 專欄|新創企業將成為未來的革命傢—川原圭博

Chapter 6 20XX年革命傢發想工具
 6-1 使用革命傢卡片發想
 6-2 使用學習單研究與製作

結語   
附錄:革命的線索—推薦書籍與作品清單
附件:革命傢卡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592531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1.6MB

圖書試讀

推測與思辨,推動思考的前行

林沛瑩
獨立設計師/藝術傢
臺灣生物藝術社群共同創辦人
㗊機體成員

在英國皇傢藝術學院念設計互動係的那兩年,有幸與長榖川愛同班,我們是班上唯三位亞洲女生,個人指導老師也同時都是最瘋狂而永遠年輕的菲歐娜.拉比(Fiona Raby)。同組的Tobias Revell、Raphael Kim常戲稱我們是「菲歐娜組」(Fiona’s Group),共同享受著設計互動係最不具章法的自由,與這份自由帶來的快樂與憂愁。通常,議題與生物有關或者是腦結構與大傢最不同的人會被分到這組,因為隻有菲歐娜有能力帶領我們這些奇異的怪胎。除此之外,長榖川愛還是個日本動漫宅,總是從日本科幻動漫中吸取滿滿的養分,而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她的創作與研究方法對臺灣讀者來說特別值得參考的原因,裡麵她提到的許多參考資料,也是伴著我們長大的童年。
不同於許多設計書,《20XX年革命傢設計課》不隻談設計,而是從藝術的角度(第二章)與設計的角度(第三章)分開檢視兩個領域,試著翻轉各種議題的方法學。這與長榖川愛本人的作品與背景有深刻的關係。在進入英國皇傢設計學院互動設計係之前,她曾活躍於新媒體藝術領域約十年,而沒記錯的話,她童年的夢想曾經是成為動畫傢。因此,她在第六章提供的發想工具組學習單中,使用瞭許多角色設定的技巧,而革命傢卡中最後也強調「呈現手法」是可以被決定的。在她的世界裡,同時強調「藝術作為研究」與「設計作為研究」的重要性,而這本書中提供滿滿的案例分析,抽絲剝繭不同領域中所使用的方法論,以及研究與思考並進所開拓齣的新觀點,讓想像力不隻是空想,而是研究我們所處世界的「真實」的好用工具。
《20XX年革命傢設計課》的設計與藝術雙主軸,也許有著生物藝術與「批判設計」的歷史沿革。「批判設計」一詞由Anthony Dunne在1999年齣版的《Hertzian Tales》中首次提齣,挑戰設計不僅可以處理人類普遍的需求,也可以滿足個人幽微的隱藏慾望,當時的設計主題環繞在人與數位科技的交會。約莫2002年間,Dunne & Raby以及其他Computer Related Design研究組的設計師受Science Museum委託處理生物科技相關議題,並同時在當時的互動設計係(2006年改名為設計互動係)導入「推測+生物設計」主題,並鼓勵學生與隔壁的英國帝國理工大學閤作,在這脈絡中培養齣幾件優秀的學生作品。例如日本、奧地利雙人組BCL (Shino Fukuhara 與 Georg Tremmel)於2003年發錶的作品Biopresence、Daisy Ginsberg與James King的E-Chromi作品等。這些介於設計、幻想、生物藝術之間的作品開始也在從Eduardo Kac、Joe Davis、Martha de Manesze等當代藝術脈絡下的生物藝術的展覽中齣現,並與 DIY生物、生物駭客運動接軌。2008年由吳梓寧、簡上閔在臺灣國立美術館策劃的「急凍醫世代」展覽中,也以視覺藝術、科技藝術的脈絡邀請Noam Toran、James Auger、Michael Burton幾位批判設計師展齣。批判設計、推測技法從人造物的角度探索生物議題,逐漸被藝術領域接受,並為純藝術領域所發產齣的生物藝術注入不同的血液。
「Speculative Design」這一詞2013在Dunne & Raby的《推測設計:設計、想像與社會夢想》(Speculative Everything: Design, Fiction and Social Dreaming)齣版後正式問世,但作為Dunne & Raby 於2010至2012年間的學生,就學期間從未聽他們提到這個詞,係上的學生們都是本著對批判設計的興趣而來,並在此脈絡下思考人、物、科技、社會之間的互動。這段時間中,Anthony Dunne、Fiona Raby、Noam Toran、James Auger、Nina Pope帶著我們將「未來」帶入,透過人造物的創造,研究各種因應新興科技產生的詭譎局麵。而這個從英國思想體係所生產齣來的「未來推測」設計脈絡中,其一關鍵技巧為「情境」(scenario)的創造:如何讓人相信這個情景真的會發生,而觸發思考?情境是否「可信」(believable)成為關鍵,但卻是與觀者所處的文化密切相關。就學期間,係上及當代設計圈都曾討論,推測設計作為設計研究是否隻適用於「中產階級白人」,因為其處理的情景都是中產階級白人文化?它是否可以適用在其他文化脈絡中?因此,當我翻閱《20XX年革命傢設計課》這本書,驚喜的發現長榖川愛巧妙地透過「革命」這個概念與她的多件作品,展現「推測設計/思辨設計」在日本當代議題上造成的翻轉,以及作品透過訪談、與觀眾的互動,與日本社會發生實質的化學反應。她在第五章中訪談日本的科幻作傢、法律學者與科學傢,請教他們自身的角度討論「虛構」(fiction)的力量,也是作品之外很好的例證。對於身在臺灣、儼然與歐美有不同哲學傳統的我們,閱讀時不妨仔細觀察她使用的機製與深入挖掘的技巧,同時思考在臺灣這些方法是否也可以創造齣有趣的連結。
第四章中,關於亞洲的現況,臺灣部分略顯可惜。在臺灣,在我知道的範圍內,「推測設計/思辨設計」這一脈設計研究,大約有十年歷史。2013年前後,臺灣科技大學的梁容輝老師便已經在「批判互動設計」與「科幻互動設計」兩堂課上導入批判設計中「Design Fiction」(設計幻象/設計虛構)的概念。爾後幾年實踐大學的蘇誌昇老師、硃祐辰老師在媒體傳達設計係所、臺灣科技大學宮保睿老師在設計係使用推測設計作為教材的一部分。我也在2015至2017年間多次受亞洲大學硃以恬老師邀請,到設計不分係以客座方式開始推測設計、設計幻想講座與一日課程。交大應藝所賴雯淑老師也曾邀請我、遊知澔、莊誌維,帶領以植物為題的「植物招喚術」工作坊,同時進行藝術現地製作、推測設計、裝置與新媒體藝術三者交錯進行的五天密集探索。而課堂之外,有RCA設計互動係的學姊王艾莉從2010年開始,便在各處進行講座、齣版雜誌《The Binder》以及線上雜誌《王艾莉設計報》,邀請國際知名設計師如Bompas & Parr、Anthony Dunne等人到臺灣演講與展演。2016年設計師鄭宇婷成立「推測居民」線上平臺,與多名設計師如徐笙洋、張文韋等人撰寫深入的推測設計研究與理論脈絡梳理。2019年Digital Medicine Lab的創辦人何樵暐推動翻譯與齣版《推測設計:設計、想像與社會夢想》,而他與梁容輝老師指導的學生莊欣儒作品《擴展的時間單位:另一種世界可能的樣貌》(An Extended Time-Unit World)更得到2020年Core77推測設計學生組大獎。相信進一步挖掘,單就設計領域就還有許多相關的發展,更不用說在臺灣科幻文學領域、新媒體藝術領域等方麵,環繞推測與虛構的創作與討論。
奠基在紮實設計研究與藝術田野上的推測作品究竟能有什麼力量?我、長榖川愛與同是設計互動係,目前正在中國發展適用中國文化歷史的推測設計/思辨設計的學妹曾乙文,一緻認同這樣的作品可以說是設計界的「硬科幻」。在科幻作品中,有時會根據作品參考科學知識細節的縝密度分為「軟科幻」與「硬科幻」,最為人熟知的例子大概是《星際大戰》(軟科幻)與《星艦迷航記》(硬科幻)。非常粗略地來說,軟科幻是恰好在未來或太空的場景上演故事,科技的發展在裡麵作為道具;而硬科幻較強調科技細節與這些細節所造成的社會或故事情節的改變。硬科幻對於科技細節的鑽研,讓小說傢從彷彿設計師的角度,為故事創造齣許多可能齣現的物件,又在科幻宅小讀者們長大變成科學傢與工程師後,透過他們的手成為真實世界中的物件:例如迴到未來中的個人化無人機、手機支付、指紋辨識在2020年的今天成為日常用品;例如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基地》(Foundation)係列中使用「心理史學」預測未來走嚮,已經在現代以大數據運算預測齣阿拉伯之春革命上成為現實。而作為設計師們,不同於小說傢使用文字作為媒材,設計師們的媒材是人造物、是人造物堆疊齣的情景。那麼,倘若設計師運用設計的能力紮實而努力的接近科技細節,是否產齣的作品除瞭可以當思考未來的工具以外,也有預測未來的可能?
本文撰寫的當下正值北半球第二波COVID19疫情封鎖,與長榖川愛通信討論本書的各種齣版事宜時,她再三要求我要在序中提到自己的病毒係列作品。作為一個時常使用推測手法與科學、藝術結閤的創作者,我在病毒相關創作研究中習慣以人類史與病毒史的角度實驗人類觀點將如何影響文化發展的軌跡。在2016年完成的作品《病毒馴獸師計畫》(Tame is to Tame)中,處理人類麵對沒有疫苗卻又傳播快速的諾羅病毒,我們可以怎樣調整自己成為馴獸師,將病毒如野馬般的馴服,達到和平而危險共存的狀態。馴獸師的養成包含瞭肢體動作的訓練(調整開門姿勢、打噴嚏姿勢、新的打招呼方式等)以及思考自身與人類群體的關係、個人行為決定也要考慮到人類作為一個群體,並從血液抗體中決定自己的行為模式。殊不知在四年後的2020年初,疫情爆發後,瞬間猜想的行為都成為現實。
2018~2020年的作品《病毒之愛》從未來50年的角度來看人類如何逐步透過飲食文化,將病毒入菜,建立對病毒更親密而正嚮的接觸。這個未來,是否會成真?也許是會的。但更重要的是在當下SARS-COV-2病毒大流行的晦暗鼕季,彷彿偏離瞭常軌的日子裡,思考著「來一客病毒大餐」,也是對於封鎖的日子是否隻能如此無趣的挑戰。檢視當下存在社會真實中的框架,研究並質疑,提齣新的可能性,就算作為一個輕鬆下午茶後的練習,也可以對生活帶來極為不同的樣貌。
不管你是設計師、藝術傢,或兩者都不是,《20XX年革命傢設計課》將帶領你用長榖川愛的方法對世界提齣疑問與解法。

用戶評價

评分

說真的,這不是一本能讓你「輕鬆」讀完的書,它需要你投入時間去咀嚼、去對照自己的經驗。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書中的論點,去反思我平常接觸到的那些「進步」或「創新」的口號,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設計」,又有多少隻是換瞭件漂亮的包裝紙的舊邏輯。書中對「思辨」的強調,讓我意識到,如果沒有經過徹底的質疑和自我批判,任何看似美好的「未來藍圖」都可能淪為新的牢籠。它用一種近乎殘酷的誠實,揭示瞭創造與破壞之間那種辯證關係。總之,這本書像是一把銳利的解剖刀,精準地切入當代社會的骨架,推薦給所有不甘於現狀、渴望用思想去雕塑未來的行動者。

评分

老實講,一開始翻這本的時候,我有點擔心它會變成那種空泛的學院派術語堆砌,畢竟「革命傢設計課」聽起來就很高大上。但齣乎意料地,書中對於藝術傢在社會變革中扮演的角色探討,是非常接地氣,同時又極具前瞻性的。它沒有把藝術傢塑造成遙不可及的象牙塔裡的人物,反而將他們視為最敏銳的社會觀察傢與潛在的「係統重構者」。書中對於「推測」和「思辨」這兩個環節的著墨,特別讓我印象深刻。它不是在預測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而是在探討我們「應該如何想像」一個更好的未來。這種從虛無中建構意義的力量,正是藝術的精髓。我特別喜歡它探討的那種「非線性」的進程,很多革命都不是直線前進的,而是充滿瞭迂迴、試錯與美學上的轉嚮,這本書精準地捕捉瞭這種複雜性。

评分

閱讀過程中,我不禁聯想到過去幾個世紀以來,那些真正撼動世界的人物和思潮,發現他們身上總有著某種「設計師」的特質——他們不是在適應環境,而是在重塑環境。這本書的論述結構非常嚴謹,它巧妙地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與具體的藝術實踐案例做瞭嫁接,讓原本很難理解的理論變得具象化、可操作。例如,它對某種特定美學運動的剖析,實際上是在映射某種社會運動的底層邏輯。對於我來說,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拓展瞭我對「設計」的定義,不再僅限於產品或介麵,而是擴展到對「社會結構」、「權力分佈」乃至於「集體意識」的重塑工程。這是一種非常宏大而細膩的視角轉換,讓人茅塞頓開。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有夠吸睛,那種帶著未來感又有點文藝復興氣息的混搭風格,立刻把我拉進那個討論「革命傢」和「設計」的奇妙世界。一翻開來,那種思辨的張力就撲麵而來,感覺作者完全沒有要跟你客氣的意思,直接把你丟到一個充滿哲學思辨和社會批判的場域裡頭。它不是那種讓你輕鬆翻閱、看完就忘的休閒讀物,而是會在你腦海裡留下深刻的鉤子,讓你讀完後,會忍不住停下來,望著窗外發呆好一陣子,開始懷疑我們現在生活的「常態」究竟是怎麼被設計齣來的。書裡頭那種對既有體製的挑戰,那股子「打破框架、從零開始建構」的衝勁,讀起來真的讓人熱血沸騰,尤其是對我這種對社會結構抱持著一點點懷疑論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精神上的醍醐灌頂。它沒有提供標準答案,反而像是一個充滿挑釁的提問,逼著你必須親自上場,去設計你自己的「未來社會」藍圖,光是這種引導自主思考的過程,就值迴票價瞭。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像是在參加一場高強度的腦力激盪工作坊,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它不斷地拋齣各種假設情境,迫使讀者必須站在不同的立場去模擬「設計」的過程。尤其是在探討「夢想」的部分,作者似乎在暗示,最激進的夢想往往纔是最實際的設計起點,因為它們挑戰瞭我們當前認知範圍的邊界。我個人覺得,對於那些覺得社會改革緩慢、創意枯竭的年輕世代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劑強心針。它告訴你,停滯不前不是因為沒有資源,而是因為我們停止瞭「有意識地去設計」我們的生活和共同體。那種對「未完成性」的擁抱,那種持續迭代的態度,纔是真正「革命」的內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