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的政治:英國藝術運動的十個瞬間 (電子書)

審美的政治:英國藝術運動的十個瞬間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郭婷
圖書標籤:
  • 審美
  • 政治
  • 英國藝術
  • 藝術運動
  • 文化研究
  • 曆史
  • 電子書
  • 美學
  • 社會批判
  • 現代主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英國藝術泱泱薈萃,自18世紀以來,屢屢掀起一波又一波新的風潮。這些藝術傢從何處汲取靈感或受到衝擊?他們影響後世的理念如何形成?

  本書定格英國藝術史上的十個瞬間,首先登場的是威廉‧布雷剋(William Blake, 1757-1827),他呼喚大眾必須保持清醒,不被體製馴化,他那些狂傲不羈的版畫和懾人心魄的詩句,流傳深遠;現代英國藝術史之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強烈反對資本主義,因不切實際的理想而飽受憂鬱癥摺磨,卻為藝術史留下瞭更寬廣的世界;前拉斐爾兄弟會(Pre-Raphaelites)重迴文藝復興時代藝術風格,以藝術作為反抗冰冷時代的聖戰;威廉‧莫裏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終生緻力於透過普及藝術設計改變大眾的生活環境,主張真正的藝術必須是為大眾服務;麥金托什夫婦(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1868-1928; Margaret Macdonald Mackintosh, 1864-1933)設計的格拉斯哥藝術學校,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新藝術設計成果,其中瑪格麗特的纔華更勝一籌,卻因為性別而被時代限製;身為柴契爾夫人口中那個「那個畫可怕的畫的人」,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909-1992)在那些尖叫的頭顱和開膛剖肚的野獸背後,錶達的是對人性的關照;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佛洛伊德的孫子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 1922-2011)是英國嬉皮時代的代言人,擅長刻畫人類脆弱的情感;齣身底層的翠西‧艾敏(Tracey Emin, 1963-)以霓虹燈做齣一係列撫慰人心的話語;總是神祕齣現在街頭的班剋斯(Banksy)塗鴉,重新定義瞭大眾藝術和藝術的大眾性,他的橫空齣世,往往呼應著反抗體製的訴求;以一組繪滿黑人奴隸畫像的英國陶器榮獲透納獎的盧貝娜‧希米德(Lubaina Himid, 1954-)認為藝術必須與他人對話,很早便投入黑人藝術運動。許許多多像她一樣的移民,正改寫並創造著英國的藝術風景。

  創作齣自對現有秩序的反思,審美本身更是一種思想革命;
  可以說,他們是以創作嚮時代開戰,推動並引領著社會改變。
  讀著他們的故事,既是閱讀「美」的發展歷程,也是閱讀18世紀以來的英國發展史。

本書特色

  還原政治、宗教與社會文化語境,定格英國藝術史上自18世紀迄今的十個重要瞬間,看他們如何以「審美」迴應並超越時代──

  威廉‧布雷剋(William Blake, 1757-1827)
  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
  前拉斐爾兄弟會(Pre-Raphaelites)
  威廉‧莫裏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
  麥金托什夫婦(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1868-1928; Margaret Macdonald Mackintosh, 1864-1933)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909-1992)
  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 1922-2011)
  翠西‧艾敏(Tracey Emin, 1963-)
  班剋斯(Banksy)
  盧貝娜‧希米德(Lubaina Himid, 1954-)

 
追尋失落的秩序:維多利亞時代晚期英國的文化轉型與審美覺醒 書名:《追尋失落的秩序:維多利亞時代晚期英國的文化轉型與審美覺醒》(暫定名)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維多利亞時代晚期(約1870年至1901年)的英國社會,一個在工業化浪潮、帝國擴張的鼎盛期與日益增長的社會焦慮、精神危機並存的復雜時代。我們聚焦於知識界、藝術界和日常生活中的深刻斷裂與重塑,描繪齣一條從僵化的維多利亞式道德規範嚮現代主義前夜過渡的清晰脈絡。這不是一部單純的藝術史或社會史,而是試圖將兩者交織,展現審美觀念的演變如何成為理解時代精神的獨特視角。 第一部分:黃昏的輝煌與內在的騷動 第一章:鍾擺的極限:維多利亞式自信的黃昏 本章首先確立瞭研究的時代背景:一個在技術進步和物質財富上達到頂峰,卻在達爾文主義、科學理性衝擊下,傳統宗教信仰與道德體係遭受前所未有質疑的社會。我們將考察公眾輿論如何開始對“進步”的綫性敘事産生懷疑。重點探討瞭工業化帶來的城市景觀異化感,以及上層階級對“粗俗”商業精神的反感,為審美精英主義的興起奠定心理基礎。 關鍵議題: 斯賓塞主義的泛濫與反思;“大時代”的疲憊感;對鄉村田園牧歌的懷舊情緒。 第二章:古典的迴響與浪漫的餘燼:文學中的危機敘事 我們考察瞭文學領域對時代精神的捕捉與投射。在丁尼生和勃朗寜等前輩巨匠的餘暉下,新一代作傢開始探索更隱晦、更具心理深度的敘事。重點分析瞭哥特復興的持續影響,以及對古典(尤其是希臘和中世紀)理想的浪漫化重構,這種重構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對現代世界秩序缺失的一種情感補償。討論瞭早期象徵主義思想如何在英國文學的邊緣地帶悄然滋長,為後來的藝術運動提供瞭語言和主題的資源。 關鍵人物與文本側寫: 托馬斯·哈代筆下的宿命論;奧斯卡·王爾德早期作品中對形式的執著。 第三章:物質的豐裕與道德的匱乏:中産階級的焦慮 本章深入剖析瞭新興的中産階級如何試圖通過物質消費和對“體麵”的恪守來鞏固其社會地位,以及這種刻意的“得體”如何催生瞭對真實性(Authenticity)的渴望。考察瞭傢庭生活規範的強化與隨之而來的對個體自由的壓抑。在此背景下,藝術和美學被視為一種逃離日常瑣碎、進入更高精神領域的途徑。討論瞭女性角色的變化,她們在傢庭和公共空間中受到的雙重束縛,以及這種束縛如何間接推動瞭對“美”的極緻追求。 案例分析: 室內裝潢中的符號學——傢具如何成為階層與品味的無聲宣言。 第二部分:形式的解放與美的追求 第四章:超越實用主義的呼喚:工藝美術運動的遺産與局限 工藝美術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的遺産在本章中被視為一個重要的轉摺點。我們不再僅僅關注莫裏斯對機器生産的批判,而是探討其將“美”植入日常物件的政治性——盡管這種政治性最終常被上層階級吸收為一種精英化的生活方式。重點分析瞭“為功能而設計”的思想如何與對中世紀手工技藝的浪漫化迷戀産生張力。探討瞭該運動如何開啓瞭對形式純粹性的探索,盡管其哲學根基仍深深植根於社會改革的願景。 核心概念: 藝術與生活的統一的理想破滅;對哥特式元素的非曆史化挪用。 第五章:黑暗與色彩的革命:早期前拉斐爾派的延續與轉嚮 本章側重於前拉斐爾派(Pre-Raphaelitism)晚期及其對更年輕一代藝術傢的影響。不同於早期的道德說教,本階段的藝術傢開始將重點轉嚮唯美主義(Aestheticism)的純粹感官體驗。我們將分析他們如何運用異域風情、神話主題以及對女性形象的極端理想化來對抗現實主義的粗糲。色彩的運用不再是敘事的工具,而是直接作用於觀者的情感結構。 藝術焦點: 華麗的紋理、異國情調的引入,以及對“人工美”的推崇。 第六章:感官的煉金術:唯美主義的興起與公共審判 唯美主義作為一種成熟的文化態度,在本章中被置於核心地位。我們研究“為藝術而藝術”(Art for Art's Sake)口號下的理論基礎——拒絕社會功用和道德說教,將審美體驗本身提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重點分析瞭唯美主義者如何通過衣著、言談舉止,甚至公共場閤的“擺姿勢”(Posing),來挑戰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規範。對王爾德等人的審判,不僅是法律事件,更是社會對這種“失控的美學”進行淨化和懲罰的集中體現。 理論辨析: 對“美”與“真”的關係的重新定義;審美行為的儀式化。 第三部分:現代的萌芽與邊界的延伸 第七章:異域的魅影:日本主義對英國審美的衝擊 本章探討瞭“日本主義”(Japonisme)對英國視覺藝術的決定性影響。不同於法國的印象派對日本浮世繪的色彩和光影藉鑒,英國的藝術傢更側重於日本版畫的構圖、平麵化處理以及對非對稱性的偏愛。這種對東方審美的接納,象徵著英國藝術傢開始主動擺脫歐洲傳統透視法和敘事傳統的束縛,尋求一種更簡潔、更具裝飾性的視覺語言。 影響領域: 平麵設計、插畫(尤其是兒童讀物和雜誌封麵)中的簡潔綫條的應用。 第八章:新藝術的邊緣地帶:建築與室內設計的形變 我們將目光投嚮建築和裝飾領域,探討如何從傳統的復興風格中抽離齣來。重點考察瞭英國對“新藝術”(Art Nouveau,或稱Style Nouveau)早期形態的接納與本土化。分析瞭麯綫、有機形態的運用如何試圖在僵硬的工業産品與柔和的自然形式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盡管這一運動在英國的爆發力不如歐洲大陸,但它在設計和細節處理上預示瞭二十世紀設計的方嚮。 風格探索: 螺鏇綫、植物藤蔓圖案在傢具、玻璃和鐵藝中的應用。 第九章:思想的碰撞:藝術評論與公眾的脫節 本章關注審美話語權的轉移。隨著“小眾化”美學(如唯美主義)的興起,主流報刊對前衛藝術的理解齣現睏難。考察瞭藝術評論傢在塑造公眾審美傾嚮中的作用,以及他們如何努力調和傳統品味與新興的、更具挑戰性的藝術錶達之間的矛盾。討論瞭博物館和畫廊如何開始將藝術的品味定義權從貴族贊助人手中逐漸轉移到專業的評論機構手中。 關鍵張力: 對“醜陋”和“不完整”的接受與排斥。 第十章:迴望與前瞻:世紀之交的集體反思 總結部分將綜閤前九章的發現,探討在進入新世紀之際,英國社會對自身的審美狀態進行瞭何種程度的清算與展望。維多利亞時代的理想主義色彩逐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務實但略帶憂鬱的現代意識的萌芽。本書最終認為,晚期維多利亞時代的審美探索,是英國社會在麵對宏大敘事瓦解時,試圖通過對“形式”和“感覺”的極端關注,來重新確立個體意義和文化秩序的復雜努力。這場精神上的“審美覺醒”,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在英國的最終確立,提供瞭必要的心理和藝術土壤。 結論展望: 晚期審美運動對二十世紀初的格拉斯哥學派以及更遠期的現代主義設計的影響路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郭婷


  上海成長、英國求學。研究宗教與政治、性別、文化的關係。

  相信審美有改變結構的力量。著有《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閤著)、《舊物的靈魂:人類學傢的流光飲宴、古著古書、歲月如瓷和永續生活,關於時間與存在的深度思索》。

  曾浪跡歐美亞,2021年9月開始再赴北美,任教於多倫多大學。

 

圖書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威廉‧布雷剋──烈焰籲靈錄
第二章 約翰‧羅斯金──赤子孤獨瞭,會創造一個世界
第三章 前拉斐爾兄弟會──英國浪漫主義的瑰綺和力量
第四章 威廉‧莫裏斯的藝術與革命──美作為日常信仰,無關王公將相
第五章 瑪格麗特‧麥唐納與查爾斯‧麥金托什──浴火新藝術
第六章 弗朗西斯‧培根──不安的野獸
第七章 盧西安‧佛洛伊德──愛比美更冷
第八章 班剋斯──反烏托邦時代的噴漆少年
第九章 翠西‧艾敏的霓虹燈語──“With You I Breathe”
第十章 盧貝娜‧希米德與英國的少數族裔藝術史──貝兒的笑靨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269564
  • EISBN:978986326968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5.6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到颱灣讀者的視角,我們看英國藝術史,總會帶有一種抽離的、旁觀者的濾鏡。我們沒有親身經歷過那些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壓抑,因此,閱讀這些關於「反叛」與「解放」的篇章時,或許會比英國本土讀者更為直白地感受到那股衝擊力。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將「審美」這個看似主觀的領域,硬生生地拉到「政治」的公共論壇上辯論,那對我來說,就是極大的啟發。我經常思考,在現今這個視覺資訊爆炸、品味極度個人化的時代,我們是否還能找到一個集體認同的「美學共識」?或者,藝術早已完全退迴私領域,成為純粹的消費標籤?這本關於「十個瞬間」的論述,也許能提供一個歷史參照係,讓我們反思當下颱灣社會在文化認同、本土美學建構上,所麵臨的睏境與選擇。我期望作者能提供足夠的背景資料,讓我不必頻繁跳齣文外,去搜尋那些陌生的歷史人名與術語,能讓我一頭栽進去,享受純粹的思想碰撞。

评分

哎呀,拿到這本《審美的政治:英國藝術運動的十個瞬間》(電子書版)真是讓我這個文藝青年心花怒放!雖然我還沒真正開始啃,但光是看到這個書名,腦中就已經開始跑馬燈瞭。我總覺得,藝術這東西,從來都不是掛在美術館牆上孤零零的美感展示,它背後肯定牽動著社會結構、階級鬥爭,甚至是一場場無聲的革命。特別是「英國藝術運動」這個主題,光是想到工業革命那種翻天覆地的變革,藝術傢們怎麼可能置身事外?我猜測,這本書應該會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把當時那些唯美主義者、工藝美術運動的倡導者們,甚至是更早期的浪漫主義思潮,都給剖開來檢視一番。我超好奇,作者會怎麼詮釋「政治」與「審美」之間的糾葛,是藝術為瞭迎閤權力而扭麯,還是藝術本身就是一種顛覆性的政治宣言?如果能藉由這十個「瞬間」窺見當時社會的脈動,那這本書的價值可就遠遠超過學術探討瞭,簡直就是一趟穿越時空的文化考察之旅。電子書的便利性也讓我隨時隨地都能掏齣來翻閱,特別適閤通勤時,在捷運上跟著書中的思潮神遊,想像那些穿著長袍的藝術傢們,在霧氣繚繞的倫敦街頭,如何用他們的畫筆、設計,對抗僵化的維多利亞時代價值觀。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那種「原來如此!」的震撼感。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老實說,帶有一種強烈的學術氣息,但同時又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敘事張力。「十個瞬間」這個結構設計,聽起來就像是十部獨立的微電影,每一幕都定格瞭一個關鍵的轉摺點。身為一個對歷史脈絡特別敏感的讀者,我對這種「切片式」的梳理方式很有好感,它避免瞭宏大敘事的沉悶,而是聚焦於那些決定性的、充滿戲劇性的節點。我猜測,書中提到的那些藝術運動,必然不是風平浪靜的學術沙龍,而是充滿瞭路線之爭、個人恩怨,甚至是倫理道德的辯論場。比如,工藝美術運動對機器生產的反動,那種對手工溫度的執著,在現代看來簡直像是一種奢侈的浪漫,但當時背後是不是隱含著對工人階級處境的關懷?或者,隻是少數中產階級的品味昇華?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勾勒齣這些複雜的人性拉扯。如果作者能把那些晦澀的藝術理論,轉化成生動的歷史事件,讓我能感受到那些藝術傢們在創作當下所承受的壓力與興奮,那這本書就成功瞭一大半。畢竟,閱讀歷史,最迷人的就是那些「如果當時做瞭不同選擇」的無限可能性。

评分

光是想像這本書在探討的那些主題——美與醜的界限、藝術傢的社會責任、以及國傢意識形態如何滲透進日常物件的設計裡——就讓我感到興奮。這遠超齣瞭純粹的藝術史範疇,它觸及到瞭哲學、社會學的邊界。我期盼閱讀時能不斷地與我既有的知識體係產生摩擦和碰撞。例如,如果書中提到某些藝術傢在麵對社會不公時選擇瞭犬儒式的風格化處理,我會很想知道,那個時代的評論傢是如何解讀這種「無關政治」的姿態的?是不是那時候,連「不介入」本身,都是一種強烈的政治錶態?總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已經從「瞭解英國藝術史」提升到瞭「解構藝術與權力關係」的層次。我希望它不是一本簡單的知識彙編,而是一本能激發讀者批判性思維的工具書。如果能從中找到一些分析當代文化現象的隱喻或方法論,那這筆閱讀投資就太劃算瞭。期待早日進入這個精彩的「審美政治」世界,看看那些歷史上的精彩對決到底是如何上演的。

评分

對於「電子書」這個載體,我其實抱持著一點點矛盾的心情。一方麵,當然是方便攜帶,隨時可以查閱筆記和關鍵詞,這是無庸置疑的優勢。但另一方麵,對於這種深度研究的書籍,我總覺得少瞭點實體書那種「與之共存」的儀式感。不過,既然內容纔是核心,我更關心的是,作者的論述邏輯是否清晰有力。我個人對知識的吸收,偏好那種層層遞進、辯證發展的結構。如果這「十個瞬間」能像連環畫一樣,前後呼應,互相印證,最終指嚮一個關於英國藝術精神的總結性論斷,那絕對是極品。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和區隔這「十個」瞬間的,標準在哪裡?是技術的突破?思想的轉摺?還是公眾輿論的風嚮變瞭?如果能看到作者在選擇事件上的獨到眼光,而不是泛泛而談那些教科書上的標準範例,那這本書纔真正值得推薦。我希望它能提供足夠的細節支撐,讓那些看似微小的藝術主張,最終能被證明是推動歷史巨輪的重要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