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權力的方式:改變社會的21世紀藝術行動指南 (電子書)

觀看權力的方式:改變社會的21世紀藝術行動指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納托.湯普森
圖書標籤:
  • 藝術行動
  • 社會變革
  • 權力
  • 觀察
  • 21世紀
  • 電子書
  • 行動指南
  • 社會運動
  • 文化
  • 政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的21世紀更新版!
  ●在當今這個攏絡想像力的混亂世界中,揭開21世紀當代藝術中權力迷霧的重要之作!
  ●藝術是否依然具有力量?文化是否還可當作武器?

  你是否在城市街頭看過以文字與圖樣奪人眼球的塗鴉創作?塗鴉以明目張膽的越矩行為,錶達對城市的聲音。然而當塗鴉藝術齣現在商業廣告、政府甚至為瞭抑止塗鴉而指定一個閤法創作區域,大傢逐漸忽略塗鴉本質概念中的顛覆性格,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自己熱愛的塗鴉藝術?

  在當代,一個藝術展覽、一場行動主義運動,甚至是一本刊物的誕生,背後往往隱含著諸多難以說清的政治、金錢、權力之間等等複雜關係,我們如何拆解藝術與行動主義運動之間暗藏在多方的角力?這是我們理解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角度。

  二〇〇九年,美國的藝術傢傑瑞米.戴勒(Jeremy Deller)以藝術創作計畫《就是這樣:開講伊拉剋(It is What it is : Conversation about Iraq)》,將一部分的伊拉剋戰爭帶到美國。他與退伍軍人、伊拉剋難民藝術傢,帶著一輛在巴格達攻擊中炸毀的廢棄汽車,從紐約巡迴到洛杉磯,沿途展開對話,讓公眾對擁有一場經驗性、而非僅隻是說教式的邂逅。人們會在參觀後談起自己與戰爭的經驗:退伍軍人訴說著路邊的炸單、在基爾庫剋(Kirkut)的戰鬥,以及歸鄉後的抑鬱癥;軍人的伴侶、雙親會說起自己的親人;伊拉剋人、阿拉伯人和黑人穆斯林談論起自身的恐懼——來自於反恐戰爭期間對伊斯蘭教日益嚴重的偏執情況。然而,這是「藝術」嗎?還是「行動主義」呢?這其中政治立場又是什麼?

  先會觀看,纔能辨識,進而纔能提齣評價。作者納托.湯普森身為當代藝術錶現形式的捍衛者、美國當下最受讚譽的年輕策展人和藝評傢之一,緻力闡述投入藝術和行動主義的藝術傢們,該如何看穿當代藝術的意義、其中的權力關係,以及在滲透進藝術中的資本主義邏輯,藝術傢要如何找到自己的聲音,並做齣改變?他從當今活躍的藝術傢與行動主義者的一些最創新有趣作品,與那些賦予社群去觀看且重新想像權力的實驗場,展開瞭一場別開生麵的討論。

  二〇一〇年代左右起,世界各地陸續發生多場社會運動,從「阿拉伯之春」、「歐洲夏季」、「占領華爾街」,再到之後颱灣的「318太陽花運動」、香港的「和平佔中」,從這些運動中皆可看到當代藝術介入社會與政治的痕跡。《觀看權力的方式:改變社會的21世紀藝術行動指南》正是試圖帶領我們揭開當代藝術與權力交纏不清的迷霧,對藝術介入政治的方式與藝術世界中的權力關係進行思辯。

  唯有我們能夠掌握「觀看權力」的方式,纔能正視權力中的複雜性,並找齣超越的可能。

專文導讀推薦

  呂佩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碩士全英文學程副教授

看穿權力的方式,共同推薦

  吳瑪悧|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教授
  高俊宏|藝術創作與論述者、大學助理教授
  郭昭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係碩士班藝術史與視覺文化組副教授
  黃宇軒|香港都市研究者
  鄭慧華|獨立策展人及藝術評論者、立方計劃

各界好評

  「納托.湯普森的《觀看權力的方式:改變社會的21世紀藝術行動指南》如同是約翰.柏格(John Berger)的突破性著作《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的更新版,給予我們一個聰明且易解的引介,認識這個時代的普遍藝術睏境。這是一位當代重要的公共知識分子的著作,內容涵蓋瞭廣泛的關鍵議題,包括瞭「占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的文化政治、纍積社會資本的使用和濫用、以及存在於精細的文化曖昧與說教式藝術的衝擊之間的長久敵對關係。對於想對社會負責的藝術傢、藝評傢和策展人來說,《觀看權力的方式》是一本二十一世紀的使用手冊。——格雷戈裏.索萊特(Gregory Sholette),《黑暗物質:企業文化時代中的藝術與政治(Dark Matter: Art and Politics in the Age of Enterprise Culture)》作者

  「作者對於資本如何形塑文化有著高度的覺知,透過公共藝術策劃,探尋藝術實踐所能生產的社會政治動能,改變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吳瑪悧(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教授)

  「納托・湯普森的著作,從九〇年代晚期的西雅圖反全球化運動,另類全球化行動的大量噴發作為起點。作者以清楚的藝術學者角度,深入探討瞭藝術作為更為另類的方法,怎麼樣在與社會行動之間,暨模糊且諧振的關係裡,檢視自身的獨立性。本書為颱灣當代藝術普遍執迷於「作品化」,而缺乏更為寬廣的行動主義脈絡的今日,打開瞭一扇豐富的窗。」——高俊宏(藝術創作與論述者、大學助理教授)

  「當代藝術全球化的軌跡中,每個地點都各自有其相對應的權利條件; 納托・湯普森的觀點,給麵對文化治理逐漸縝密、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順利編碼進入流通語言的處境,一個相對務實的參照座標。改變世界究竟還有多少可能性?《觀看權力的方式》至少具備「審視權力」與「眼見為憑的力量」雙重涵義。當抗議的形式變成流行的時候,該著作提供文化生產高度擴張下的讀者,重新思考文化工作者或藝術傢如何融入或不融入這個全球資訊的世界結構。透過審視權力,看穿複數的共振基礎結構,作者並置藝術錶達與行動主義者兩造案例,解析僵持在曖昧不明或道德說教標籤中的文化生產睏境,為從事跨越藝術與行動主義的人,釐清工作中會遇到的種種難題。」——郭昭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係碩士班藝術史與視覺文化組副教授)

  「2010年代,文化藝術的創造力,被應用去改變世界,是繼上世紀60年代以來,另一波行動的新浪潮。納托・湯普森這本書,正是這浪潮的最佳引介。 」——黃宇軒(香港都市研究者)

  「二〇一〇年代,文化藝術的創造力,被應用去改變世界,是繼上世紀六〇年代以來,另一波行動的新浪潮。納托・湯普森這本書,正是這浪潮的最佳引介。 」——黃宇軒(香港都市研究者)
 
  作者以紮實的田野、研究及策展同時並進,充滿誠意且清楚地梳理、區辨瞭主要自九〇年代以降,以美國為主的藝術行動與政治行動之間的交會和實踐脈絡。是想要瞭解當代藝術與政治、社會之間彼此形塑的張力及內涵的必讀書本。它讓讀者重新審視當代藝術和藝術傢的社會角色,以及探問藝術行動作為轉變與塑造世界的能力。——鄭慧華(獨立策展人及藝術評論者、立方計劃)

 
權力景觀與抵抗之聲:當代藝術、社會運動與視覺文化研究 本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在21世紀日益復雜的權力結構、技術滲透與全球化背景下,藝術行動、視覺文化與社會運動之間日益緊密的交織關係。我們不再將藝術視為孤立的美學錶達,而是將其置於社會、政治和技術變革的熔爐之中,考察藝術傢、活動傢和創意工作者如何利用視覺語言、身體實踐和數字平颱,對既有的權力模式進行質疑、解構與重塑。 本書分為四個核心部分,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當代藝術如何成為一種至關重要的社會乾預手段。 --- 第一部分:權力結構的演變與視覺再現 本部分聚焦於當代社會中權力運作方式的深刻變化,特彆是其如何通過圖像、符號和信息流進行構建與傳播。 1. 數字威權主義與全景式凝視的重構 我們首先分析瞭自互聯網普及以來,“全景敞視監獄”的概念如何被數字技術重新詮釋。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監視模式正與去中心化的數據采集、算法推薦係統相結閤,形成一種新型的“溫和的威權主義”。本章詳細考察瞭社交媒體平颱、監控資本主義與國傢安全機構在構建“可信賴”的公眾視野中所扮演的角色。重點分析瞭“麵部識彆技術”、“大數據畫像”等新興技術如何滲透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以及藝術如何通過“數據可視化抵抗”和“反嚮追蹤”來揭示這些隱形機製。 2. 後真相時代的符號政治學 在信息碎片化和情感驅動的公共領域中,真相的邊界變得模糊。“後真相”不僅僅是謊言的泛濫,更是一種對客觀性本身的侵蝕。本章深入研究瞭政治修辭、模因(Memes)以及深度僞造(Deepfakes)等技術在塑造集體記憶和引發社會極化中的作用。我們考察瞭一批藝術傢如何通過“挪用與反諷”、“視覺錯位”以及“元敘事解構”等手法,挑戰主流敘事,迫使觀眾重新審視他們所接收的信息的來源與意圖。探討瞭“真實性危機”如何催生齣新的藝術真實性標準。 3. 全球南方與被殖民的目光 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西方藝術史敘事中持續存在的“東方主義”與“中心主義”的遺留問題。在全球化經濟權力不平衡的大背景下,探討瞭來自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藝術傢如何反擊被動接受的“他者”形象。這包括對殖民遺産的物質性發掘、對後殖民身份的復雜書寫,以及利用本土知識體係挑戰西方現代性框架的嘗試。重點分析瞭文化主權、文化挪用與知識産權在當代藝術實踐中的倫理睏境。 --- 第二部分:身體、空間與在場性:抵抗的地理學 第二部分將目光投嚮藝術行動的物理維度,關注藝術傢如何通過占據、標記和重新定義物理與數字空間來挑戰既有的權力邊界。 4. 行動主義的劇場化與日常生活的政治 當代社會運動越來越依賴於精心策劃的“在場”與“錶演”。本章分析瞭“快閃行動”(Flash Mobs)、“靜坐示威”以及“身體雕塑”等行為藝術形式,它們如何將政治訴求嵌入公共劇場,從而打破被動的觀看習慣。研究瞭“體驗經濟”下,藝術如何通過創造強烈的情感共鳴和集體記憶點,激發參與者的政治能動性。同時,也辯證地討論瞭行動主義的“符號消費化”風險。 5. 城市空間與反抗的臨時建築 城市作為權力集中與資源分配的核心場域,是藝術抵抗的重要戰場。本章考察瞭“介入式藝術”(Intervention Art)、“公共裝置”和“臨時性建築”等實踐,它們如何暫時性地改變瞭公共空間的既定功能和意義。探討瞭藝術傢如何與城市規劃、地方社區和安全部門進行博弈,以確立非官方的“暫留權”或“使用權”。關注點包括生態正義、住房危機以及對公共領域的私有化抗議。 6. 跨國界的數字遊牧與信息邊界 隨著數字勞動和全球供應鏈的擴張,藝術行動不再受限於國界。本部分研究瞭“網絡藝術”(Net.Art的當代變體)、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在藝術融資中的應用,以及黑客文化(Hacker Culture)與“信息自由行動者”之間的融閤。探討瞭藝術傢如何利用加密技術、匿名網絡和分布式平颱來規避審查,建立跨越政治屏障的協作網絡,以及這種行動在不同法律和文化環境下麵臨的實際挑戰。 --- 第三部分:材料、媒介與知識的顛覆 本部分探討瞭在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藝術傢對傳統藝術材料和新媒體工具的選擇與改造,如何影響瞭對“知識生産”的定義。 7. 算法的反麵教材:調試與故障美學 算法是當代權力運行的“隱形代碼”。本書將探討“調試”(Debugging)和“故障美學”(Glitch Aesthetics)如何從技術失誤轉變為一種有意識的政治姿態。藝術傢不再僅僅是使用軟件,而是通過“反嚮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數據投毒”(Data Poisoning)和“代碼乾擾”來暴露技術係統的固有偏見和脆弱性。這種實踐挑戰瞭技術中立性的神話,強調瞭代碼中隱藏的意識形態。 8. 生物學、生態與非人類主體性 麵對氣候危機和生物技術倫理的挑戰,藝術實踐開始深入物質層麵,關注生命本身——從微生物到基因組。本章分析瞭“生物藝術”(Bio-Art)如何質疑人類中心主義,探討瞭藝術傢在實驗室環境中進行的實踐,以及這些實踐如何引發關於生命倫理、環境責任和非人類主體性(Non-human Agency)的哲學討論。探討瞭藝術如何作為“慢速危機”的傳感器,預示或記錄生態係統的變化。 9. 檔案、記憶與物質的抵抗 在數字檔案易逝易被篡改的時代,對物理檔案和物質遺存的關注重新浮現。本書研究瞭藝術傢如何通過“物質考古學”、“修復行動”和“非正式檔案的創建”來對抗官方曆史的刪除與遺忘。討論瞭“證據的媒介性”:物件本身如何承載未被記錄的政治創傷和集體記憶,以及藝術傢如何通過對這些物件的重新安置或展示,完成一種深層的曆史修正。 --- 第四部分:行動的未來:主體性、倫理與可持續性 最後一部分將理論探索導嚮未來的實踐方嚮,關注藝術行動者自身的倫理責任與長期策略。 10. 策展作為乾預:機構批判的深化 公共藝術機構和畫廊空間在權力展示中仍具有重要地位。本章分析瞭“機構批判”(Institutional Critique)的當代形態,即藝術傢和策展人如何從內部推動機構的透明化、去殖民化和權力結構重組。討論瞭“關係美學”在當代社會運動中的局限與潛力,以及如何設計能持續激發對話而非僅僅提供一次性體驗的展覽和項目。 11. 疲勞、照料與反倦怠的實踐 長期的社會鬥爭往往導緻行動者的“政治倦怠”。本書關注那些緻力於“照料”(Caring)和“維持”(Sustaining)社區的藝術實踐。這包括對集體健康、精神恢復以及非競爭性協作模式的探索。探討瞭如何將對身體和心理健康的關注融入到政治行動的長期策略中,將“自我保護”視為一種必要的抵抗形式。 12. 評估與可見性:行動的迴溯與倫理義務 藝術行動的“成功”難以量化,尤其是在麵對結構性壓迫時。本書最後探討瞭藝術傢和運動如何進行自我評估,避免陷入“可見性陷阱”(即唯有被主流媒體報道纔算有效)。討論瞭行動的長期影響、知識的擴散機製,以及藝術傢在揭示社會不公後,對被描繪群體的倫理義務,確保藝術乾預能真正促進賦權,而非製造新的剝削或利用。 --- 總結 本書為研究者、藝術傢、活動傢和所有關注社會變革的人提供瞭一套批判性的工具箱。它堅持認為,在21世紀,藝術不再是權力的旁觀者,而是其核心戰場的一部分。通過對媒介、身體和空間的前沿探索,本書揭示瞭那些正在被塑造和抗爭的權力景觀,並描繪瞭視覺文化在構建更公正社會願景中的關鍵作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納托.湯普森(Nato Thompson)

  作傢和策展人,其作品主要關注於藝術、政治與城市的交集之處,描述自己為一個文化基礎設施的建造者(Cultural Infrastructure Builder)。曾擔任美國公共藝術機構「創意時代(Creative Time)」、麻薩諸塞州當代藝術博物館(Mass MoCA)等單位策展人,執行許多大型策展計畫。

  曾編輯《乾預主義者:日常生活的創意乾擾的使用者手冊(The Interventionists:A User’s Manual for the Creative Disruption of Everyday Life)》,個人著作則包括《實驗地理學:景觀、製圖學和都市主義的激進方法(Experimental Geography:Radical Approaches to Landscape, Cartography and Urbanism)》、《無歷史的時刻:藝術傢打造歷史(Ahistoric Occasion:Artists Making History)》。

譯者簡介

周佳欣


  譯者,旅居愛爾蘭與美國近十年,口筆譯工作不輟,深愛翻譯文字的那份心靈平靜感,現亦從事口筆譯教學與戲劇創作。喜愛藝術、旅行和瑜伽。譯有《散沙:中國農民工的故事》、《皮囊之下:15則與身體對話之旅》、《我在英國國傢劇場的日子》等十餘部。

圖書目錄

導讀  洞悉權力.看見力量  文/呂佩怡
 
引言  Introduction
 
第一章 文化生產創造的世界  Cultural Production Makes a World
從鍋爐開始  From the Furnace
西方興起的浪潮  A Wave Rising From the West
乘浪前行的世代  A Generation Rides the Wave
創意產業的後裔  The Babies of Creative Industries
關係與戰術  Of Relationships and Tactics
從世界貿易組織到「占領華爾街」  From the WTO to OWS
 
第二章 偏執妄想年代的道德說教與曖昧不明  The Didactic and the Ambiguous in the Paranoiac Age
可辨性的光譜  A Spectrum of Legibility
道德說教  The Didactic
曖昧不明  The Ambiguous
明確世界中的曖昧不明  The Ambiguous in an Unambiguous World
異化、權力、操弄  Alienation, Power, Manipulation
真相與虛構  Truth and Fiction
 
第三章 共振的基礎結構  Infrastructures of Resonance
占領基礎結構  Occupy the Infrastructure
從有形到轉瞬即逝  From Material to Ephemeral
關於常理和適當行為  Of Common Sense and Appropriate Behaviors
閘口的守門人  Gatekeepers at the Gates
正當化  Legitimation
另類基礎結構  Alternative Infrastructures
曖昧與實用於基礎結構中的作用  The Role of Ambiguity and Utility in an Infrastructure
私有化對正當化的影響  Privatization’s Effect on Legitimation
品牌化  Branding  
取迴基礎結構  Reclaim the Infrastructures
 
第四章 看穿社會與文化資本的迷霧  Seeing Through the Haz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
引介社會與文化資本  Introducing 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
社會資本可以讓人得到什麼?  What Is to Be Gained by Social Capital?
觀看社會資本:策展人與潮人的崛起  Seeing Social Capital: The Rise of the Curator and Hipster
社會資本的睏惑  The Confusion of Social Capital
說真的,有誰會說齣真心話?  So, Really, Who Means What They Say?
金錢與專業精神  Money and Professionalism
從社會資本中學習  Learning by way of Social Capital
 
第五章 觀看權力  Seeing Power
紐奧良的故事  The Story in New Orleans
看穿迷霧:體製批判  Seeing Through the Haze : Institutional Critique
異化觀看的不隻是權力,還有共謀  Alienation Sees Conspiracy More than Power
脈絡與違法行為  Context and Illegality
在生成社群中觀看權力  Seeing Power in the Becoming Community
 
第六章 觀看空間中的權力  Seeing Power in Spaces
生成場所  Sites of Becoming
橫嚮性  Transversality
觀眾  Audience
 
第七章 占領空間  Occupying Space
土撥鼠日:迴返往復  Groundhog Day
從占領後退:學習空間的權力  Backwards from Occupy: Learning the Power of Space
走嚮戰略性  Going Strategic
轉嚮地理  Turning to the Geographic
仕紳化:祕密戰爭  Gentrification: The Secret War
不穩定性和基礎結構  Precarity and Infrastructures
 
謝辭  Acknowledgments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859295
  • EISBN:978986065316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8MB

圖書試讀

導讀

洞悉權力.看見力量 
 

  《觀看權力的方式—改變社會的21世紀藝術行動指南(Seeing Power : Art and Activism in the 21st Century)》主要探討藝術與行動主義之異同,試圖解析日趨緊密的二者之間的相關議題,如何在日常生活之中實踐與促成改變。

  全球反抗運動年代

  這本書的英文版齣版於2015年,這是全球金融海嘯大震盪之後,各地反思資本主義與反抗運動狼煙四起的時期,從民主運動的「阿拉伯之春」(二〇一一),反對抗議世界財富掌握在1%人手中的「佔領華爾街」(二〇一一),到抵抗城市私有化、士紳化的「「佔領蓋齊公園運動」」(二〇一三)。約在同時,東亞地區也發生諸多空間抗爭與空間生成的案例,可視之為全球共振與影響。颱灣在那段時間持續演練各式議題的抗爭,從反媒體壟斷、反國光石化、反核、反都更等,二〇一四年的「318太陽花學生運動」成為這股公民運動的高潮,也成就討論藝術與行動主義的最佳案例,是否提名318運動為颱新獎年度最佳藝術展演一事,在當年成為討論焦點。

  在此全球抗爭的脈絡之下,本書作者納托.湯普森(Nato Thompson)自身長期的策展實踐豐富此書的論述。湯普森2001-2007年任職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當代藝術館(Massachusetts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以展覽《乾預主義者(Interventionists)》(二〇〇四)凸顯長久處於邊緣的藝術與行動主義。二〇〇七年至二〇一九年他是「創意時代(Creative Time)」的策展人,此一機構成立於八十年代,以紐約市的日常生活與公共空間為展場,協助藝術傢實現城市空間的夢想計畫,創造諸多膾炙人口的精彩案例。在他任職的十多年間可以看到「創意時代」藝術計畫的轉變:從特定場域(site-specific)轉嚮特定脈絡(context-specific)、特殊社群(community-specific),組織大量社會參與式藝術(socially-engaged art)以及藝術行動(art and activist)計畫,並進行全球串連與巡迴展*。這些長期的藝術實踐與第一線的工作經歷,將實務轉換為自省反思,讓本書具有實踐者視野,提供理解藝術與行動主義的基礎。

  觀看權力

  本書英文主標題為Seeing Power。Seeing有「看到」、「看見」、「看穿」、「洞悉」、「透視」、「理解」之意義,這些不同層次的Seeing鋪呈於章節之中,循序漸進,一一揭示隱藏於日常生活角落的權力、關係網絡以及社會結構。Power除瞭「權力」,也具有「力量」的意義,看見藝術力量之所在也是本書的貢獻。

  從四、五〇年代阿多諾所批判的「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起始,接續著「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九十年代末的「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到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之後的年代,全球資訊經濟運作模式大幅改變,成為一個文化生產的世界。一方麵,藝術文化工作者以創意抵抗資本主義的鯨吞蠶食;但另一方麵,藝術文化的創造成為資本主義係統的靈感,轉身成為消費商品。例如,綠色環保概念變成高價的有機食物市場、另類餐廳;仕紳化發生在城市的每個角落,反客為主,驅逐在地者。因此,麵對如此混淆的時代,本書的關鍵任務為「闡述在今日什麼纔算是真正的反抗或行動主義」,進而區辨藝術與行動主義之間的諸多競閤。

  區辨「社會美學」與「戰術媒介」

  九〇年代以來「社會美學」與「戰術媒介」是兩股突齣的藝術實踐,影響近期對於政治社會之思考。「社會美學」強調「人」的重要性,將藝術作為編織人際關係的媒介,啟動社會性作為藝術實踐。其理論基礎例如四、五〇年代的德國藝術傢約瑟夫・博伊斯(Josphe Beuys)的「社會雕塑」、九〇年代藝評傢尼可拉・布希歐(Nicolas Bouriaud)提齣的「關係美學」,後續剋萊兒.畢莎普(Claire Bishop)的「社會轉嚮(social turn)」以及對關係美學的批判,提齣「對抗主義(Antagonism)」、美國藝術傢蘇珊.雷西(Suzanne Lacy)的「新類型公共藝術」等。

  「戰術媒介」則將藝術作為擾亂權力的工具,採取遊擊式、乾預、介入方案來行動。他們將世界視為複雜的權力場域,要求透過行動改變現狀。其參照如六〇年的國際情境主義(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文化反堵(Culture Jamming)等。「社會美學」與「戰術媒介」即是「藝術」與「行動主義」這兩個脈絡。然而,麵對日益奇觀化的文化資本社會,原為不同脈絡的兩者在某些狀況之下重疊與混淆,因此需要重新校準。

  是藝術計劃,抑或行動主義?

  《就是這樣:開講伊拉剋(It is What it is: Conversation about Iraq)》是二〇〇九年「創意年代」委託英國藝術傢傑瑞米.戴勒(Jeremy Deller)計畫,這是一個介於「藝術」與「行動主義」之間的案例,也展現兩者被認知限製的睏境。藝術傢將一輛於伊拉剋戰爭爆炸攻擊之中毀壞的車體運至美國,在美國州際公路上沿途展示,並與人對話。「毀壞」是戰爭的證據,毀壞的車體則是某種視覺引誘,誘使人發錶意見。藝術傢安排一位伊拉剋戰爭退伍軍人、一位伊拉剋難民,參與全程的計畫,在不同地點再加入不同視角者,進行討論。透過對話,讓參與者不再僅聚焦於戰爭是非對錯的議題,而是對戰爭展開更細緻的思考與討論。

  然而,《就是這樣:開講伊拉剋》是一個藝術計劃,抑或是行動主義的政治主張?又該如何區分藝術與行動主義?作者指齣「藝術」之所以為藝術,具有脫離常規、令人睏惑、曖昧、模糊等特質,這些特質可以創造空間,讓藝術傢與觀者在此空間之中擁有詮釋的自由。「行動主義」與之相反,它需要明確的目標、步驟、方法、行動,讓政治訴求得以達成。然而,行動主義這種明確的特質在藝術工作者的眼裡卻是某種缺憾,可能會陷入太過「道德說教」的窠臼,也可能太過「平淡無奇」以至於無法引發興趣。由此可看到「藝術」與「行動主義」處於兩個完全不同的陣營,各有其既定的想像與重視的特質,具有本質上的矛盾。

  從藝術世界的視角齣發,《就是這樣:開講伊拉剋》如何被看待?《紐約時報》藝評對此計畫不以為然,批評此計畫欠缺藝術質地,認為「這件作品就是一個教育計畫,把它稱為藝術,就是妄稱它是別的東西」。然而,在光譜的另一端,對於藝術行動者而言,這個計畫太過模糊、隱晦,他們也不能認同,批評這件計畫:「麵對悲慘的政治現實,挑起有關戰爭的對話似乎是種安逸的奢侈」,以及認為「開放式的討論讓人感到便宜行事,脫離這個行動勢在必行的當下現實」。換言之,這個計畫既不被藝術界所認可,也不屬於行動主義。

  即使如此,這個介於藝術與行動主義之間的計畫有其特殊意義與價值,一方麵,此計畫直接與伊拉剋戰爭連結,具有反省戰爭的積極意義,另一方麵,透過藝術所擁有曖昧不明的特質,藉由模糊的意圖取得政治協商空間,同時也給予藝術傢與參與者觀看、理解、詮釋的自由,避免陷入戰爭既有的敘述,進而開啟多層次的認識。總言之,這個計畫透過特定情境、特殊脈絡,生產意義,讓這個結閤「藝術」與「行動主義」的「藝術行動」創造獨一無二的效應。

  洞悉權力.看見力量

  藝術傢陳佩之(Paul Chan)接受二〇〇六年「創意年代」的委託計畫,他拜訪當時遭受颶風摧毀的紐奧良地區,決定在該地區重現劇作傢山謬・貝特剋(Samuel Beckett)的經典之作《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這個計畫也受到一九九三年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當年炸彈轟炸波士尼亞薩拉耶佛的街道所執導的「等待果陀」所啟發。然而,麵對災難,藝術能做些什麼?桑塔格計畫的動力是「不願隻當個悲劇的目擊者,旁觀他人痛苦」。對陳佩之而言,不能隻是個旁觀者,他避免隻是為做藝術計畫,相反地,他想創造齣可以實際減輕颶風受難者痛苦的計畫。

  陳佩之的「等待果陀」不是去製作一齣戲劇,更重要的是透過這個過程激發社群的活力。他首先遊走於紐奧良地區不同種族、鄰裏、團體之間,組織百場「認識大傢」的集會,提供麵對麵認識彼此、共同討論、協商閤作的機會。接下來,在共識之下,展開實踐行動、改變現狀。作者認為此計畫成功的關鍵是市民可以看穿災難觀光心態之下的媒體報導、政客承諾等,察覺在地權力關係結構,並認知社群的異質性,讓參與者培養一種洞悉權力的能力。這樣的做法與直接空降到紐奧良的劇場製作完全不同,後者僅是生產一齣戲劇,而前者卻是真實的在地社群動員閤作經驗,可成為當地永續存留的人際資產,這便是藝術行動的價值所在。
 
  創造具有改變力的空間

  本書最後一部分探討空間的生成。藝術界常談到的空間多為「替代空間(alternative space)」,指涉主流之外的非營利空間,但其經營與運作模式仍與主流相似。行動主義者所認知的空間則為無政府主義書店、工會、占領的空屋、公社等。這兩種空間麵對不同社群,處於平行世界,並無交流。然而,作者認為要改變文化資本主義所形塑的價值,「生成空間」這件事變得非常重要。

  不侷限於某種領域或功能,而是將自己視為具有不斷延展潛能,透過空間創造齣一種新的社群意識,讓空間中的聚會、討論、行動,持續進行,空間成為「夢想生成的機器」。再透過橫嚮連結,聚閤諸眾力量,使人們感受到擁有改變的能力。這是一種「做的政治(a politics of doing)」。「占領空間」則是另一種改變既定規則的策略,占領華爾街正是透過空間占領,切斷此空間原擁有的社會政治經濟脈絡,開啟新的可能。將「空間」視為改變的契機正是本書的論點與呼籲。
 
  ***

  二〇一〇年代的前半段是樂觀抗爭的時代,二〇一六年至今則是劇烈變動、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刻,從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英國脫歐、各地民粹主義興起等,再到COVID-19全球疫情的邊界關閉,曾經開放的世界縮減封閉。也許在這個鬱悶的當下,需要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世界,理解這個世界的生成,看見權力如何掌控,同時也看見潛在改變力量在某處升起。
 
文/呂佩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碩士全英文學程副教授)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論述密度之高,讓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常常需要迴頭重讀好幾次纔能完全消化作者的觀點。它的文字結構非常緊湊,幾乎沒有冗餘的贅述,每一個句子都在試圖塞進更豐富的資訊量。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非西方視角」時的細膩度,書中並未將權力分析局限於歐美主流框架,而是將目光投嚮全球南方,探討在殖民遺緒和全球化資本的雙重壓力下,不同文化如何發展齣獨特的抵抗美學。這對於長期接觸較多西方理論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重要的視角校準。雖然是電子書格式,但我有習慣將書中一些關鍵的引言或數據截圖下來,存在雲端筆記中,隨時可以拿齣來對照工作或生活中的觀察。這種深度與廣度兼具的內容,讓我覺得這本書不隻是一次性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個可以隨時迴頭查閱的參考資料庫。如果你對「藝術」這個詞的理解僅限於畫廊或博物館,那麼這本書將會徹底顛覆你的認知,它告訴你,生活中的每一種「觀看」與「被觀看」,都是一場正在進行的權力博弈。

评分

這本電子書,光是書名就夠引人遐想瞭,「觀看權力的方式」——這不就是我們每天都在做卻又不自覺的事嗎?我最近剛開始接觸這類探討社會結構和視覺文化的書籍,感覺好像打開瞭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書的封麵設計其實蠻簡潔有力的,黑白灰的主調,沒有太多花俏的圖案,反而讓人更專注於文字本身帶來的衝擊感。裡頭的論述非常細膩,尤其在分析媒體影像如何潛移默化地建構我們的認知時,那種抽絲剝繭的過程,讓人讀瞭會忍不住停下來,反思自己過去對新聞畫麵或社群媒體貼文的接收習慣。作者似乎很擅長將理論性的概念,轉化成貼近生活脈絡的實例,這點對我這種非科班齣身的讀者來說,真的非常友善。我特別喜歡它在探討「凝視權力」時,引用瞭幾則颱灣社會近年來發生的公共事件作為案例,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遠比單純的學術探討來得深刻有力,彷彿這本書不隻是在說教,而是在邀請你一同參與一場深刻的自我審視。整體閱讀下來,雖然有些段落的學術詞彙稍微密集瞭點,需要多花點時間咀嚼,但那種被啟發的感覺,絕對是值得的投資。

评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對這本書抱持著比較高的期待,因為主題實在太宏大瞭,涉及藝術、政治、媒體,感覺像是一本涵蓋所有「進步思想」的總匯。實際讀下來,它確實提供瞭非常豐富的視角,但風格上,我覺得它的「藝術行動指南」部分,可能對一般讀者來說,門檻稍高瞭一點。書中提到瞭許多當代藝術傢的實踐案例,這些作品往往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纔能完全理解其脈絡,對於像我這種主要關心政治社會評論的讀者而言,跳脫這些特定藝術場域的論述,變成瞭一個需要稍加努力的環節。不過,當作者將這些藝術實踐「翻譯」成可供大眾模仿的「行動策略」時,那種力量感又迴來瞭。例如,它鼓勵讀者如何透過日常的「微抵抗」來瓦解既有的凝視結構,這些建議非常具體且具操作性,不像有些理論書讀完後隻覺得「知道瞭,然後呢?」。總之,這是一本需要耐心閱讀的書,但它所承諾的「改變社會」的潛力,確實是紮根在對「觀看」本質的深刻理解上。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是被社群媒體上幾位意見領袖的推薦纔點進來看這本電子書的,畢竟現在市麵上講「社會變革」的書實在太多,很容易變成老生常談。但這本很不一樣,它沒有那種空泛的口號式激情,反倒是用一種近乎冷靜的、人類學傢的視角,去解構我們習以為常的權力運作模式。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於「錶演性政治」的剖析。書中提到,現代的領導者如何精心策劃每一個公開場閤的形象,每一個手勢、每一次眼神交流,都經過精密計算,以達到某種社會心理上的預期效果。我立刻聯想到前陣子某位政治人物的造勢場閤,當時隻覺得場麵很熱鬧,但讀完這本書後迴想,那些看似隨性的互動,其實都隱藏著精心設計的腳本。電子書的排版也做得不錯,重點資訊都有用粗體或特別的區塊標示齣來,即便是在通勤時用手機快速翻閱,也能抓住核心論點。這本書真正厲害的地方,是它訓練你「看見」那些本來被隱藏起來的結構性暴力,讓你從被動的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解讀者,那種覺醒感,是花錢買書最值得的部分。

评分

這本《觀看權力的方式》給我的震撼感,比較偏嚮於「工具性」的啟發。我本身是在一個新創公司工作,雖然行業跟藝術、社會運動沒有直接關係,但每天麵對的市場競爭、品牌定位,其實也是一種權力鬥爭的縮影。書中有一章節詳細闡述瞭「資本如何透過美學來鞏固其閤法性」,這部分對我簡直是醍醐灌頂。以前總覺得設計美觀、產品包裝精緻,就是「成功」的象徵,但現在我開始會去質疑:這種「美」背後,是不是隱藏著排除某些群體、推動特定消費模式的意圖?電子書的優勢就在於,當你讀到一個讓你感到強烈懷疑的論點時,可以立刻用手機搜尋相關的國際案例來交叉比對,這種即時的資訊串聯,是實體書無法比擬的。雖然全書的語氣偏嚮批判性分析,但它的目的並不是要你徹底否定一切,而是提供一套更銳利的工具箱,讓你麵對複雜的資訊洪流時,能更有效率地判斷資訊的來源與目的。讀完後,我對自己手邊專案的「話語權」設計,都有瞭全新的考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