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電子書)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善浩
图书标签:
  • 情绪教养
  • 亲子沟通
  • 儿童心理
  • 成长困境
  • 倾听
  • 创伤抚平
  • 家庭教育
  • 青少年心理
  • 人际关系
  • 课业压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韓國讀者評價近10星熱烈推薦!

父母的話語是有溫度的!
要如何好好說話,讓溝通產生強大的正向力量,
協助孩子的大腦、智能、學業、人際與情緒發展?
第一線資深小學教育專家提供你溫暖良方!
從理解孩子的內在需求開始,在多元世界裡建立正向的親子關係!

  我們都以為只要不帶髒字、不辱罵或責打,就不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創傷。
  其實真正毀掉孩子自尊心的,是那些看起來不經意的情緒勒索、嘮叨和過度的善意……

  「別人家的孩子早就開始寫另一本評量了。」
  「這種題目,你為什麼拿不到100分呢?」
  「你到底有什麼事情是做得好的?」
  「腦袋到底裝了什麼?明明就不會還硬要裝懂!」
  「你真的很固執耶!」
  「果然……又搞成這樣了。」

  這些常見的話語,都在不經意間重傷了孩子的心靈!當孩子們為了獲得認同而付出許多努力,卻因為一句傷人的話語,而喪失自尊心、過度壓抑與憂慮,甚至不信任世界、否定自己的存在,長期下來,造成難以抹滅的傷痕與恐懼,更落實了孩子的「想像性不安」。

  ◎豐富實例,對焦孩子的情緒風暴!
  擁有15年資歷的第一線教師,從特定行為窺見孩子的真實問題


  資深教育專家金善浩多年來身處小學教育現場,他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提供許多在校實際發生過的案例與對話,如孩子受到同學的嘲弄卻無法向老師轉述、在背後說朋友壞話、過度壓抑自己的情感等,完整呈現孩子最真實的心聲與行為。

  ・明明考試時間還沒到,孩子卻出現反射性的恐懼反應
  →孩子可能不是害怕考試,而是畏懼得知分數後,媽媽憤怒的眼神、爸爸失望的表情、阿嬤的碎碎念等評價。
  ・用自責作為防衛機制,或將過錯轉嫁給其他人
  →孩子不只害怕被責備,更因對他人的信任度降低而感到不安,甚至可能表現出瞬間性的恐慌狀態。
  ・所有孩子都有「想像性不安」
  →這種不安會讓孩子產生自虐的情況,並受困於片面斷定的形象裡無法脫身。

  ◎調整對話溫度,讓話語發揮鼓勵、認可、安慰的溫暖力量!
  與受傷的孩子有效溝通&提升感性智能,建立親密關係


  金善浩在多年教職的經驗中體悟到,親子對話的重點,不在於具體的技巧與說話方式,而是洞察孩子狀況的直覺性視線與充滿存在感的語言。當父母配合孩子內心的視角,調整正確的話語溫度,不只能安撫孩子緊張的神經,更有益於大腦發展!

  此外,父母也應該察覺自己的壓力、傷痛、遺憾與焦慮等,避免再次傳達給孩子。適時觀察內心,意識到自己疲憊的情緒與自尊狀態,就能有效調節憤怒、預防衝動行為,進而採取正確的方式守護孩子,建立穩固的親子關係!
    
  ・察覺自己的脆弱時間:察覺自己主要在何時、用何種方式發脾氣,或有哪些不該脫口而出的話語與肢體語言,避免在無意間傷害孩子。
  ・認同親子雙方的負面情緒:你知道嗎?強自鎮定的語氣反而傳達讓人無法抵抗的控制力量,讓孩子感到窒息,也無法學習同理他人。
  ・不知如何鼓勵孩子時,先給予擁抱:當孩子透過表情、手勢、聲音產生共鳴時,往往能更快接納這份情感!

  當今身心出現狀況的孩子只增不減,問題究竟出在哪裡?金善浩藉由多年的實戰經驗與縝密的觀察分析,點出父母說的哪些話會讓孩子埋下心理創傷,進而提供更好的親子溝通方式,讓孩子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中成長。

本書特色

  1.作者提出的觀點與一般教養書較為不同,像是一味教孩子不要吵架的話,只會讓孩子留下心理創傷;刻意強調要忘記傷痛的話,反而容易使孩子再次跌入同樣的泥淖裡;與孩子對話時重點不在於技巧,而是應該要先正視孩子的存在感。這些主張讓人耳目一新。

  2.以理論為佐證分析孩子的行為,像是迪恩・莫伯斯(Dean Mobbs)對於人類在感到恐懼時的大腦迴路分析、否定神學,以及布芮尼・布朗(Brene Brown)教授關於自卑感的研究等,讀來更具說服力。

  3.作者文筆簡練、文章篇幅適中,以大量例子進行說明,實際探究原因並帶到父母應如何給孩子正確觀念,除了「說話術」的層面,還有許多議題和細節值得深思。

誠摯推薦

  沈雅琪/神老師
  張美蘭(小熊媽)/親職、繪本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許妮婷/諮商心理師、心理師的小漁村版主
  黃乙白/High媽心理師、諮商心理師
  盧新之/諮商心理師
  魏瑋志(澤爸)/ 親職教育講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身為心理師,我深深敬畏語言的力量。一句話可以讓人跌入谷底、久久難以爬起;也能像寒冬中的暖爐、讓人窩心又溫暖。親職教養這件事,想要『從知道→做到』,最重要的就是學會說話。這本書,就是引導你練習說話的最好選擇!」──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這其實是一本對父母來說有點警世的書,很直接清楚告訴你,哪些話,你最好還是不要對孩子講;講了,帶來的影響是什麼。但我喜歡書裡頭,對於父母為什麼會對孩子說出那些不該說的話,用了一個形容詞──那些時候通常是我們父母自己『脆弱』的時候。這個形容詞讓我們對自己可以不要有那麼多苛責跟罪惡感,但還是得提醒自己,脆弱歸脆弱,不該說的話──就要學著換句話說!」──黃乙白/High媽心理師、諮商心理師

韓國讀者滿分推薦

  「沒有所謂敏感或脆弱的孩子,只是我們不曉得如何好好溝通而已。透過這本書,我重新反省了自己,將尚未成熟的孩子當作大人一樣對待,甚至期待孩子能夠理解。作者在這本書裡,侃侃而談地提供了許多用對話和孩子交流的方法,不僅很容易理解,讀起來也十分輕鬆,不會感到負擔。強烈推薦給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溝通,並為此感到困擾的家長們。」──讀者推薦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与亲子沟通的书籍简介,内容聚焦于如何通过积极的倾听和理解,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绪认知和应对机制,从而更自信地面对成长中的挑战,提升亲子关系质量。 --- 书名:《心语桥梁:如何构建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情感蓝图》 副标题:一套系统化的亲子沟通策略,让倾听成为最有力的教育工具 引言: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发现,尽管我们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成长,但真正的“连接”似乎越来越困难。孩子似乎更容易向同伴倾诉,而父母则常常感到自己的关心被误解或排斥。我们试图用“爱”去填满他们的生活,却发现“理解”的桥梁尚未完全搭建。 《心语桥梁》正是一本致力于铺设这座桥梁的指南。它摒弃了传统的说教式沟通模式,转而深入探讨如何建立一种基于尊重、同理心和深度倾听的亲子互动模式。本书旨在帮助父母、教育者以及所有关心孩子成长的成年人,掌握一套实用的、能够触及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从而引导他们更健康、更积极地面对人生的每一个“第一次”。 第一部分:倾听的艺术——从“听到”到“听懂”的蜕变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石,它彻底解构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效的沟通习惯,并提出了“深度倾听”的五大原则。 识别“噪音”: 我们首先要学会识别那些阻碍我们真正听到孩子声音的“噪音”——包括预设立场、急于评判、以及基于自身经验的投射。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父母在孩子倾诉时常见的误区,例如打断、提供不请自来的建议,或将孩子的烦恼轻描淡写。 共情式回应的构建: 深度倾听的核心在于共情(Empathy)。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镜映”(Mirroring)、“确认感受”(Validating Feelings)和“澄清意图”(Clarifying Intent)这三个步骤,将孩子的情绪波动转化为被理解的信号。我们不仅仅是听到“我不喜欢数学”,而是要听见“我在努力了,但仍然感到挫败和无助”。 非语言信号的解码: 孩子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肢体语言、语调和沉默传达的。本章深入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面部表情、姿势和动作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教导读者如何捕捉到那些“说不出口”的信息。 第二部分:构建信任的基石——安全感的沟通环境 有效的沟通无法在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发生。这一部分着重于如何通过日常的点滴互动,为孩子打造一个可以安全表达脆弱、承认错误的“情感避风港”。 “犯错”的重新定义: 错误是成长的养分,而非惩罚的理由。本书提供了一套“错误处理对话流程”,指导父母如何在孩子犯错后,首先关注其感受和努力,其次再引导他们分析后果,最后共同寻找改进方法,从而将“指责”转变为“协作解决问题”。 边界感的建立与维护: 信任建立在清晰的边界之上。我们如何既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又坚定地设立必要的规则?书中提供了“合作式规则制定”的方法,让孩子从规则的“执行者”转变为“共同制定者”,从而提高规则的依从性,减少冲突。 脆弱性(Vulnerability)的力量: 父母适当地分享自己的不完美和处理困难的经历,不仅不会削弱权威,反而能极大地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本章探讨了父母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向孩子展示自己的“人性面”,教会孩子接纳自身的局限性。 第三部分:超越情绪——引导孩子发展内在的韧性(Resilience) 当孩子能够被倾听和理解后,他们便具备了处理更复杂问题的内在动力。《心语桥梁》引导父母将沟通的焦点从“解决问题”转移到“发展能力”。 从“问题焦点”到“资源焦点”的转变: 面对孩子的困扰(如学业压力、友谊摩擦),许多父母习惯于分析“哪里出错了”。本书推崇“资源焦点解决法”,即引导孩子回顾他们过去是如何克服类似困难的,激活他们自身的“内在资源库”。 情绪的“命名”与“导航”: 我们引导孩子识别和命名自己的复杂情绪,例如区分“生气”和“被忽视的委屈”。然后,我们提供“情绪导航工具”,教导他们如何在不压抑情绪的前提下,选择建设性的行为出口,而不是爆发或退缩。 赋能式提问的技巧: 强大的提问胜过所有断言。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开放式、探索性、启发性的提问范例,旨在激发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能力,例如:“如果这件事的结果不是你想要的,你觉得你下一步可以尝试什么?”或“你希望我如何支持你,而不是替你完成它?” 第四部分:跨越代际的理解——沟通的迭代与适应 亲子沟通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不断调整策略。 不同年龄段的沟通侧重点: 针对学龄前、小学、青春期三个关键阶段,本书提供了定制化的沟通蓝图,着重解析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信息处理特点和需求变化(例如,青春期对隐私和独立判断的需求激增)。 技术时代的沟通挑战: 面对屏幕和社交媒体对亲子关系的渗透,如何利用科技进行有效连接,而不是被其隔阂?书中探讨了“数字边界”的设定,以及如何与孩子讨论网络上的复杂情境。 保持沟通的持续性与修复性: 冲突在所难免。本章聚焦于如何快速而有效地“修复”沟通中断。即使发生激烈的争吵,一套有效的“修复协议”也能确保关系链不会断裂,让每一次摩擦都成为加深理解的机会。 结语: 《心语桥梁》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工具书,而是一张邀请函——邀请父母放下评判的姿态,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通过学习倾听的深度,我们不仅能解决眼前的具体问题,更能培养出一个内心稳定、善于表达、懂得自我接纳的成年人。当我们学会如何“好好说话”,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好好倾听”,通往理解与爱的桥梁便会坚实地矗立起来。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金善浩


  小學教育專家。於釜山教育大學專攻小學教育,現任首爾私立幼石小學教師。除了是《韓民族新聞》的教養專欄作家,每週六也在KBS1廣播《Radio magazine Week &》「心靈成長教室」單元,提供父母關於小學子女教育的方法。近來透過個人YouTube頻道《金善浩的小學時間》,推廣「小學生父母一定要知道的100件事」,並持續從事與子女教育相關的研究、演講及著述等活動。著有《小學生自尊心的力量》、《媽媽的書籤人文學》、《小學生青春期,贏過媽媽的孩子能戰勝世界》、《小學生媽媽的言語力量》、《小學生的真實心聲》、《直觀小學生的練習》、《我的孩子沒問題嗎》、《稍微不一樣也無所謂》。其中《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已於台灣出版。
    
譯者簡介

李煥然


  喜愛外文的國文小老師,專職日韓文譯者,興趣是走路觀察城市裡的人類生態,過著麻煩又幸福的翻譯人生。
  曾任台北市立萬芳高中日韓文教師、企業顧問、講師與口譯,現於日本大阪大學探索心理語言學的世界。

  聯絡信箱:burnburyren@gmail.com
  Instagram:burnburyren.translator
 

图书目录

前言/孩子們需要有存在感的語言

CHAPTER 1  那些讓孩子感到受傷的話
毀掉孩子一天的話語
讓孩子陷入恐懼的話語
否定孩子存在本身的話語
使孩子留下深刻創傷的話語
大人們在背後議論某人的話語
壓抑孩子情緒的話語
語氣平靜卻很傷人的話語
讓孩子責怪自己的話語
讓孩子不信任世界的話語

讀懂孩子心靈的對話法1/只要理解孩子們的「想像性不安」,對話就會變得很輕鬆!

CHAPTER 2  那些毀掉親子關係的話
比較和偏心,讓孩子感到羞愧的話語
以體罰和管教為名義,對孩子造成傷害的話語
父母親貪心的話語
在學習時損害孩子自尊感的話語
發火時的情緒性話語
操縱孩子情感的話語
過度憂慮與擔心的話語
評價與判斷孩子的話語
只會讓關係惡化的話語

讀懂孩子心靈的對話法2/給經常對孩子發脾氣,為此感到疲累的媽媽們

CHAPTER 3  理解孩子心聲的話語
認可孩子努力的讚美之詞
為孩子加油與鼓勵的話語
在孩子傷心時給予安慰的話語
配合孩子視角的話語
包容孩子負面情感的話語
尊重孩子想法的話語
不會帶給孩子自卑感的話語

讀懂孩子心靈的對話法3/媽媽話語的溫度是幾度呢?

CHAPTER 4  體會媽媽心情的話語
回顧成為學生家長後的焦慮感
承認父母自身的內心問題
在孩子之前,先觀察父母的自尊感
回顧自己父母說過的話
對於自己因為孩子的話語而受傷的內心給予理解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9477
  • EISBN:978626708958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MB

图书试读

前言

孩子們需要有存在感的語言


  我每天早上都會有意識地進行一項行為,那就是「觀察孩子們上學時的表情」。孩子們上學時的表情簡直就像一部電影的預告片一樣,可以預先顯現今天一整天將會如何度過。如果發現到孩子的表情、動作、步伐和平時有所不同,我就會走過去跟他搭話。

  「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大部分的孩子都會說「沒有」,但眼眶卻紅成了一片。

  「看來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對吧?沒關係,你可以跟我說。」

  大部分的孩子都會說「我沒事,下次再說」,可是沒有多少孩子會在下一次告訴我。不過因為有人讀出了自己的表情,孩子們的樣子看起來輕鬆了許多。

  我們都說要忘卻傷痛──錯了,傷痛要留下疤痕,好讓人記住,表示不要再重蹈覆轍了,也希望某個人看到那道傷口時想起自己。我希望孩子們不要再受到傷害。

  我們都教導孩子不要吵架──錯了,對於不會吵架的孩子來說,留下的只有創傷而已,我會盡力幫助那些抱怨孩子不聽話的家長的孩子,讓他們懂得如何把架吵得好。我希望孩子們在與父母的爭吵中不要再受到傷害。

  雖然沉重,還是要開始第一個任務:回憶起孩子們的創傷。那些受傷的記憶的起點和終點總在於父母的「話語」。重要的並不是語言的表達──把重點放在對話的方式和具體的技巧是不行的,當我們被「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要這樣說,在那種情況下應該要那樣說」的方法論所束縛的瞬間,就會錯失我們真正重要的孩子。

  孩子是有生命的一個「存在」,他們需要的不是技術性的語言,而是有「存在感」的語言。「有存在感的語言」就不需要太多的話語,需要的是洞察孩子狀況的「直覺性視線」。越是不說話的孩子,越會渾身透露出自己的情況和症狀。如果沒辦法看到這一點,就很難與受傷的孩子進行對話。

  真是不可思議,明明有大量的資訊和機會來學習孩子的教育,但是每年受到傷害的孩子們卻逐漸增加,而且深度竟然還越來越深,大概是因為沒有多少父母在心理上是成熟的吧!我希望各位能夠閱讀這本書,並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讓各位成為真正的爸爸媽媽。

  與此同時,我要向身為母親一面深陷苦惱,一面擬定了本書實際目錄的尹秀真經理表達感謝之意。

在閣樓寫作室
金善浩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就給人一種很溫暖、很舒服的感覺,那種淡雅的色調,加上柔和的字體,讓人一看就覺得是本可以讓人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書。我平常工作壓力比較大,回到家看到小孩又在為一些小事鬧情緒,自己常常是吼回去比較快,但事後又很後悔。身邊很多朋友都在討論「正念教養」、「情緒覺察」,但總覺得那些理論聽起來很遙遠,不曉得該怎麼在實際生活中操作。我特別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非常具體、日常化的小技巧,而不是空泛的道理。畢竟,當下孩子哭鬧、臉漲紅的時候,我腦袋裡根本轉不過來那些複雜的心理學名詞,我需要的是一句話、一個動作,就能馬上把場面穩住的「急救包」。希望它能告訴我,面對孩子那些看似無理取鬧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他們看不見的「恐懼」是什麼,這樣我才能對症下藥,而不是只處理表面的「行為問題」。真的很想知道,作者是怎麼把這些深刻的心理概念,轉化成我們這些忙碌家長可以立刻上手的心法。

评分

這本書的篇幅看起來很紮實,光是光碟版就能感覺到內容的深度。我特別關注的是「面對人際困境」這一塊。現在的孩子,光是處理網路上的社交壓力就夠頭痛了,更別提現實生活中的排擠或誤會。我的孩子有時候會因為一點小事就悶悶不樂,問他也不說,但我能感覺到他處在某種社交的「戰場」上。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強而有力的「社交情商建構」工具組。不是教孩子如何操控別人,而是讓他們建立起健康的自我界線,學會如何堅定但有禮貌地拒絕不合理的對待,並且在被傷害後,能夠有效地從負面情緒中抽離出來。如果書中有提到如何引導孩子「修復」受損的人際關係,或者教導他們如何「同理」對方的處境(即使對方行為不當),那將會是極具實用價值的內容。我非常期待這本能成為我處理孩子成長路上的「隨身心靈地圖」。

评分

身為一個在傳統教育體系下長大的人,我對「成績」這件事一直有種莫名的執念,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但看著現在的孩子們壓力這麼大,我開始懷疑,我們是不是把「學業表現」看得太重,而忽略了他們心靈的健康?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平衡的視角,教我如何在關注課業進度的同時,不讓孩子的心靈受傷,那對我來說價值就非常高了。我尤其想知道,當孩子因為成績不如預期而自我否定時,我們該如何介入,才能既肯定他們的努力,又不粉飾太平地引導他們看到可以改進的地方。重點是,這種引導必須是「溫柔」且「不帶批判」的。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鼓勵,在孩子聽來可能變成另一種形式的比較或壓力。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真實案例,看看那些已經走出「課業焦慮」的孩子,他們的家長當初是如何用這套「情緒教養」的方式來引導他們的。

评分

我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不少關於親子溝通的討論,發現很多爸媽跟我一樣,總是在「好好說話」和「有效管理」之間掙扎。我們都希望跟孩子建立深層連結,但現實是,當孩子因為一次考試考不好而崩潰,或者跟同學發生了嚴重的口角時,第一反應往往是急著幫他們「解決問題」,而不是真正去「聽懂」他們的情緒。這本書的標題中「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這幾個字,真的非常打動我。它暗示著,孩子表面的憤怒或退縮,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下隱藏的是他們對失敗的恐懼,或是人際關係中的不安全感。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教我如何控制孩子的行為,而是真正引導我成為一個能夠接納並消化孩子負面情緒的容器。如果我能先學會不評判、不急躁地接住他們的情緒,或許孩子才能真正信任我,願意把心裡最脆弱的部分告訴我。我很期待書中能有關於如何解讀孩子「非語言訊號」的實用章節,畢竟有時候,他們根本詞不達意,或是不願意開口。

评分

我對這本電子書最大的期待,其實在於它如何處理「創傷」這個詞。我們常常以為,只有發生了天大的災難才算是創傷,但對一個敏感的孩子來說,一次被朋友排擠、一次被老師誤解,可能都是他們心靈上的小創傷。如果我們沒有即時處理,這些小傷口累積起來,就會變成未來人際關係中的巨大障礙。所以,我非常好奇,書中對於這些「日常小創傷」的撫平策略是什麼?會不會有專門針對校園霸凌前兆、或是社交挫折的應對指南?我比較擔心的是,有些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會不小心把自己的焦慮投射進去,反而讓事情更複雜。所以,如果這本書能先從「父母自我覺察」的部分著手,提醒我們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遺產」,不把上一代的包袱丟給下一代,那就太棒了。我需要的是一套能夠讓親子雙方都能獲得療癒的教養方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