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夠好,就好 (電子書)

教養:夠好,就好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仁廷
图书标签:
  • 教養
  • 自我提升
  • 成長
  • 生活
  • 心靈
  • 電子書
  • 台灣書籍
  • 人生態度
  • 幸福
  • 閱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夠好的爸爸」懂得適時留時間給自己向前行,
照顧了自己、也照顧了孩子,
更懂得以身作則的重要,傳遞可以勇敢、
也可以軟弱求助的信念,
帶領孩子冒險並陪伴度過難關,
欣賞孩子的一步步自主與成長。
 
  爸爸是最好的生活教練
   
  孩子上學前總是哭鬧、很難哄孩子睡覺、非暴力管教怎麼做、零用錢怎麼給、如何養成好習慣、全家自助旅行如何順利成行等生活大小事,讓許多奶爸非常苦惱。作者是奶爸又是心理師,以理論與實務兼具的教養觀察點,提供許多與孩子正面交鋒時,可以怎麼做的好計策。
 
  為什麼要當孩子爸爸的玩伴:不必高高在上、不必扮黑臉,爸爸最好可以化身為孩子最好的生活同伴、遊戲玩伴,帶領孩子透過生活各面向來漸進發展,讓孩子發現自己原來能做那麼多事,能控制與決定什麼,這才能真的提升孩子的自信。
 
  不打小孩的爸爸怎麼做:打小孩會讓家長得到「錯誤的有效性」,誤認孩子屈服是被矯正的結果,長期下來養成「習慣」暴力溝通。要阻止暴力產生,一是靠正確信念,不斷提醒自己不能欺負弱小;另一個是靠情緒覺察,審視自己怒氣合不合理?
 
  懂心理學帶孩子更上手
 
  怎麼教孩子跟疾病共處?孩子鬧情緒怎麼辦?如何跟孩子談性?如何與導師溝通?當孩子遇上挫敗,怎麼教孩子面對?等等教養孩子路上的疑難雜症,作者奶爸心理師抽絲剝繭找出問題癥結、提供理性且平和的思慮邏輯,化解危機、化解尷尬,讓父母遇見大小不一的困境時,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最強後盾。
 
  不是只出一張嘴的爸爸怎麼做:不管是課業、動靜態才藝或社團活動,師長或教練理所當然會最好該做的指導,但父母還能做三件事:以愛期許孩子辦得到、具體給予正向鼓勵、適時提示該如何做,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期許,去接納、引導、見證孩子的生活,孩子就能擁有持續主動的學習力。
 
  為什麼要不避諱大人也會犯錯:讓孩子看見與知道父母也會犯錯,就能增加與失敗共處的容許性,往後若孩子遇見失敗時,就比較會放過自己。父母分享失敗經驗談,可以這麼做:以自己的糗事切入話題、說出解決問題的具體作法、教孩子解決問題時要用不同角度。
 
  當個夠好的爸爸就好
 
  社會總是要父母犧牲自己、照顧孩子,作者奶爸心理師提供照顧自己的關鍵三招:跟孩子說自己的故事、說出情緒感受、自己的需求也要照顧,為人父母就不用理所當然地全部犧牲。
 
   當生活遇見困難時怎麼做:別隨意犧牲或默默承受,與其一廂情願不讓孩子受苦,不如坦誠說明並共同承擔,這動作是對孩子的認可,讓他們知道「父親也需要他們,雙方可以互相依靠,自然會有更多心理韌性應付壓力。
 
  不用當萬能爸爸的好處多:把孩子當成隊友,不合理就調整,平等的相處模式就是一種榜樣;對男孩來說,是往成熟男人前進的典範;對女孩來說,是日後與異性相處時不委屈自己的根基。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作者奶爸心理師審視育兒的進行式、追憶自我童年成長的過去式、以及奠基於心理學知識等三種深度觀察的親子教養手冊。
 
  ●書中更以饒富趣味的文字寫出:親子相處的真實情境對話、融合一氣的教養心理學、心理師奶爸的實戰教養錦囊秘技,句句重點、字字珠璣,值得一讀再讀。
 
名人推薦
 
  梅子/金曲獎金鐘獎主持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黃萱/漢聲電台「寶貝萱言」主持人
  鐘穎/愛智者書窩主持人
  
暖心推薦
 
  大樹老師/育兒顧問
  沈雅琪/神老師
  郁方/好門媳婦
  陳立芹/知名演員‧幸福電台主持人
  彭菊仙/親子作家
  鄧廣福/歌手‧幸福電台主持人
繁花似锦:探寻人生成长的多维画卷 本书籍将带您走进一个广阔而深邃的世界,探究个体在社会洪流中的自我塑造、关系的构建以及对意义的追寻。 这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梳理,更是一场与内心深处的对话,一次对“何以为人”的深刻反思。我们将避开对既有教育理念的直接评述,转而聚焦于生命中那些无法被量化,却至关重要的维度。 --- 第一部:内在景观的重构——理解自我与潜能的涌现 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深入剖析“自我”这一复杂而迷人的结构。我们不将个体视为一套既定的程序,而是视之为持续演化的过程。 第一章:心智的拓扑学——界限、流动与适应 这一章探讨心智如何感知、处理信息,并形成其独特的认知地图。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适应性”——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外部压力时,其内在结构如何保持弹性并实现有效重组。我们将引入复杂系统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用以描述思维模式的非线性演进。 认知冲突的价值: 探讨当既有信念与新信息产生矛盾时,个体如何通过“认知失调”来驱动更高层次的整合,而非简单的抗拒或逃避。 叙事构建与自我同一性: 阐释我们如何通过不断重写自身的故事来维持自我感。这种叙事并非对过去的客观记录,而是对意义的积极投射。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和未来预期? 情绪的拓扑结构: 区别于将情绪简单地归类为“正面”或“负面”,本章将情绪视为一种复杂的内部信号系统。如何解读这些信号所蕴含的关于环境适应的原始信息?我们将探索“情绪成熟度”的指标,它关乎个体能否在强烈的感受中保持审慎的行动力。 第二章:潜能的“临界点”——从沉寂到爆发的内部机制 每个人体内都蕴藏着尚未被激活的能量和能力。本章致力于揭示驱动这种“潜能涌现”的内部触发机制。这与外部的激励或要求无关,而在于个体对自身限制的重新定义。 “心流”状态的深层解读: 远超技能与挑战的平衡,心流状态是自我边界暂时消融,行动与意识合一的体验。我们分析了在不同领域中,个体如何通过高度专注进入这种状态,以及这种体验如何重塑其对时间与能力的感知。 “最小可感改变”原则: 在宏大的目标面前,个体常常感到无力。本章提出,真正的突破往往源于极微小、但具有持续性的内部调整。这些微小的调整,如何通过“杠杆效应”积累,最终引发系统性的转变? 对“完美主义”的解构: 探讨完美主义如何成为一种内在的停滞机制,而非进步的动力。真正的进展往往出现在“足够好”的行动与持续反馈的循环之中。 --- 第二部:关系织体中的共振与张力——社会互动的艺术 个体的生命经验必然在与他者的互动中得以展现。第二部分将聚焦于人际关系这一永恒的课题,探讨如何建立有深度、有韧性的联结。 第三章:共情的高级形式——倾听的层次与理解的深度 共情常被简化为“感同身受”,但本书将探索更为复杂的互动层次。 “认知共情”与“情绪共情”的辨析: 认知共情是理解他人的思维框架,而情绪共情是感受其情感的波澜。真正的联结需要两者兼备,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被他者的情绪完全淹没? “镜像神经元”之外的构建: 探讨在没有直接模仿或感受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语言结构和非语言线索,精确捕捉他者未表达的意图。这是一种基于高阶推理的理解。 冲突的“建设性张力”: 关系中的摩擦并非必然是破坏性的。本章主张将意见不合视为双方视角碰撞产生的能量,若能妥善引导,这种张力可以成为加深理解的催化剂。我们分析了有效的“对峙”技巧,使争论回归到对事实和需求的探讨,而非对人身的攻击。 第四章:社群的流动性——从依附到独立支持系统的建构 现代社会中,传统的社群结构正在瓦解,个体需要建立更具适应性和选择性的“支持网络”。 “圈子”的动态平衡: 探讨个体应如何在亲密关系(高投入、低广度)和社交网络(低投入、高广度)之间进行资源分配。过分依附于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自身的脆弱性。 边界感的双向作用: 边界不仅是保护自身不受侵犯的屏障,更是界定给予与接受范围的工具。我们深入研究了如何清晰而又不失温度地设立和维护个人边界,以及如何尊重他者的边界。 “价值交换”的隐性契约: 任何关系都存在某种形式的价值交换(情感支持、信息共享、陪伴等)。本章旨在帮助读者识别自己与他人在关系中默认的交换规则,从而减少因“不对等感”产生的不满。 --- 第三部:意义的锚定——在不确定性中航行 人生本质上充满了未知与随机性。本书最后一部分转向宏大议题,探讨个体如何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宇宙中,为自己锚定价值和方向。 第五章:时间感的塑造——“此时此刻”的重量 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高度主观的,它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 “未来导向”与“当下导向”的哲学思辨: 长期规划固然重要,但过度关注未来可能导致对当前体验的剥夺。本章探讨如何平衡对未来的审慎规划与对当前时刻的充分体验。 “怀旧”的积极功能: 怀旧并非简单的沉湎于过去,它是一种将过去积极经验“提纯”并整合进当前自我认同的过程。我们分析了如何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机制来增强心理韧性。 “慢”的价值: 在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慢”被视为阻碍。但某些深度的洞察和精湛的技艺,必须通过放慢速度才能得以实现。我们探索了“慢下来”的策略,以提升决策质量和体验的丰富度。 第六章:局限性的接纳与超越——存在的真实性 真正的成长,往往始于对自身局限性和生命短暂性的清醒认识。 对“控制幻觉”的释放: 探讨人类对环境的控制欲如何带来焦虑。将注意力从无法控制的外部事件转移到可以影响的内部反应上,是通往平静的关键。 “不完美”作为驱动力: 接受自身存在的缺陷、错误的过去和有限的能力,并非意味着放弃进步。相反,承认这些局限,才能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自我提升。 构建“个人化”的伦理指南: 最终,每个人都需要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和行动准则。这套指南不是从外部灌输的教条,而是基于个体生命经验、价值排序和对世界理解的深度内化结果。本书鼓励读者进行这项艰难但极其重要的构建工作,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清晰的航向。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观察和理解复杂人生成长的工具箱,而非标准答案。它鼓励读者跳脱出既定的框架,去细致地观察和体验自身内在的涌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构建起一个稳固、丰盈且持续进化的生命体验。这不是关于如何“做对”一切,而是关于如何更深入地成为你自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仁廷
 
  ˙現為諮商心理師。
 
  ˙工作迄今20年餘,曾任部隊心輔官、監獄治療師、諮商機構心理師,目前服務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服務對象包括大專生、青少年、特教生,年齡從幼稚園到70多歲都有。
 
  ˙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
 
  ˙家庭主夫,兩個孩子的爸,興趣是閱讀、烹飪、旅行、動漫兼畫畫、攝影、社會觀察與寫短篇小說。
  
  ★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图书目录

【推薦序】
陪伴孩子,觀察孩子、引導孩子 梅子
走向身為父親的自我覺察之路  陳志恆 
教你讓親子關係更親密 黃萱
夠好就好的心理師爸爸 鐘穎
 
【作者序】
公主、王子、皇后,以及她們的長工
 
PART 1生活,就是一種教育
1.【面對分離焦慮】賦予心理護身符,孩子會更勇敢
2.【遊戲很重要】父母最好能陪著孩子玩
3.【睡前故事】親子專屬親密時間
4.【行為習慣的養成】好寶寶貼紙是行為養成手段
5.【戶外生活課】帶著孩子一起去旅行
6.【零用錢制度】不是強迫存錢,而是練習花錢
7.【男女大不同】男女孩學習路徑不同,因材施教不比較
8.【非暴力管教】其實我也不想打小孩
9.【生活的意義】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要那樣?
 
PART2遇見困境,是生命中必要養分 
1.【當孩子生病時】教怎麼跟疾病共處
2.【教「怎麼學習」】當孩子的學習教練 
3.【認識情緒知能】重視孩子的情緒
4.【跟孩子談性】要不要一起洗澡?
5.【挫敗和面對】跟孩子談失敗這件事
6【與導師溝通】保證孩子接受公平的對待
7.【同甘共苦】要記得孩子也能安慰你
 
PART3父母有自己的定位,教養更上手
1.【我當爸爸了】接受「成為父親」的自覺
2.【教養不焦慮】以愛為出發點,我的教養基本六原則
3.【就是要爸爸教】身為好榜樣,一起探索世界冒險
4.【爸爸的力量】孩子都希望被父親的強大保護
5.【父性心理原則】有條件的期許孩子發揮能力
6.【痛苦難過時】照顧孩子的情緒,關愛地接住他或她
7.【行為偏差時】當孩子偷竊和說謊,父母就變身成偵探吧
8.【夠好就好】做自己,成為夠好的父親!
 
【跋】教養最缺的永遠是「時間」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07870
  • EISBN:978626957092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1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陪伴孩子,觀察孩子、引導孩子
梅子(金曲獎金鐘獎主持人)
 
  兒子王者今天十九歲生日,選在今晚留下這篇文章,更顯得有意義,回想過去這二十年來的生活景象如電影畫面般飛逝,尤其是今年他出版了一本《如果終極目標是財務自由,不如一開始就學投資賺錢》的理財書。
 
  忙碌的大學新生生活、桌球校隊活動,加上新書的宣傳期,幾乎每日行程滿檔,而新書發表會的演講表現,更是令人感到驚艷,首次3D模式認識兒子,因為我們也沒見過他這一面,沒想到孩子反饋父母的速度這麼快,就誠如心理師爸爸仁廷說的,「時間」就是最有趣的人生變項,孩子目前已經超出我所求所想,甚至凌駕父母。
 
  因為王者表現優異,很多朋友都會問我怎麼教養孩子 ,其實我有時候會心虛 ,我只是照著我自己的想法來教,以我們夫妻的童年經驗加上在社會歷練的心得,這一套王者媽媽獨門教養術,是滿隨性的,卻在看完仁廷奶爸的書籍後,發現他以專業心理學的角度,所寫的教養孩子的方式,和我的理念,相似度高達百分之九十,那一刻我好像找到知音,滿開心的,因為我真的做到了「陪伴孩子、觀察孩子、引導孩子」。
 
  我從小就會蹺課,從幼稚園開始,不可思議吧!抓到後下場就是被打,因為我不喜歡大人用逼的方式,去做我不喜歡的事情,因為我害怕學校陌生環境和一群不認識的同學,為什麼要把我關在那裡,加上父母可能也沒好好的溝通,或者是我聽不懂學校的課程,反正心情就是不理解為什麼大人都不懂我,心中有很多問號,所以我期許自己長大後,一定要做一個傾聽孩子聲音的媽媽,並支持孩子做想做的事情。
 
  從孩子嬰兒時,我每天幫他全身按摩,一邊按摩就一邊逗他開心,因為我很享受當媽媽的幸福感,我每天花一個小時跟孩子聊聊天,瞭解他的心情,我覺得我就像是個容器,接住他所有需求並滿足他。而且,我是一個很有耐心的媽媽喔,王者一歲多時喜歡在路邊看挖土機施工,我會在烈日下陪他觀賞一個小時,外出回家時他會堅持拿鑰匙開家裏大門,而我就站在旁邊等著他把門打開,結果他花了四十分鐘,享受那大大的成就感,那開心的表情我到現在還記得。
 
  我從來不會駡小孩,因為口拙,我也不會打小孩,因為兒時被打記憶太深刻,所以我採每天跟兒子聊天,讓母子關係非常好,感情好,你叫他做什麼都OK的,這樣媽媽也比較輕鬆。仁廷奶爸,利用全家洗澡的時候,透過孩子們的相互對話,很細心的瞭解他們在學校發生的事情,趁此進入孩子的世界,塑造良好親子的關係,一個暖男好爸爸,實在是值得讚美。
 
  這兩年,我滿著迷心理學,也買了不少書,一直在研究、瞭解,對於擔任家庭照顧者的角色,對待阿嬤、孩子和伴侶,有另一個不同的見解,我覺得台灣社會較偏注重身體的健康,而心理的部分較為忽視,有許多成人情緒卡在心𥚃,就好像電玩遊戲一直卡關,過不去就是過不去。所以,我覺得大人們能透過這本書《冒險、陪伴、信念:剛好就好的心理師爸爸》,以心理學的觀點去瞭解孩子的世界,全家如何互動、彼此相愛,讓美好的情緒在家人心中流動,我覺得那就是送給成長中的孩子最好的禮物了,這是我的觀後感與您分享。
 
走向身為父親的自我覺察之路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最近,我那三歲的女兒,常會在蹲馬桶時,對著外面的我喊著:「把拔,我愛你!」面對女兒的深情告白,我肯定毫不猶豫地回應:「把拔也愛你!」
 
  身為一位父親,我很自豪,我與我的孩子相當親暱。女兒喜歡黏著我,晚上一定要靠在我懷裡睡覺。和一般的家庭不太一樣,我太太倒比較像是第三者。當然,她也樂得輕鬆。
 
  有天晚上睡前,女兒央求我講睡前故事:「把拔,說你小時候的故事好嗎?」我在腦海裡快速搜尋各種兒時回憶片段,突然間,我浮現了一個畫面。
 
  大概在我小學低年級時,一個炎熱的下午,父親和我一同躺在房間的榻榻米上,對我說著「桃太郎」的故事,我聽得著迷,至今難忘。而現在,我也開始對孩子說故事了!
 
  我思索著,我是如何受到父親的影響,而成為我這樣一個父親。
 
  父親是個輪班技術員,有時白天班,有時值夜班,但他從來不應酬,也很少出差,生活單純,每天都會回家。這對我的影響是,結婚前,我南奔北跑,常在不同的城市過夜,有了孩子後,我堅持每天都要回家。這是我對家人、孩子承諾,我堅守這份信念,算是受我父親的影響吧!現在,我每天接送女兒上、放學,總會想起父親的身影,在寒冬夜晚,騎著機車來補習班接我下課,不忘為我多帶一件厚外套。
 
  閱讀林仁廷心理師的新作《冒險、陪伴、信念:剛好就好的心理師爸爸》,好有共鳴!因為,我也是個非典型的父親,比較接近奶爸的角色,又因身為自由工作者,家務也多是我在處理。
 
  仁廷在書中分享許多與孩子相處的故事,總會先連結自己的成長經驗,再帶入發展心理學的理論,最後分享具體的做法。我很喜歡這樣的鋪陳方式,身為家長,很需要覺察身為父母的自己,是如何受到過往成長經驗的影響。
 
  我認為,本書最精采之處,是仁廷對「父性」與「父職」等概念的論述,這是坊間教養書中少有提及的。拜讀這個章節,能讓身為父親者,深刻自我反思——如何保有父性傳統中的美好特質,同
與孩子及家人有著親密的連結。
 
  和本書作者一樣,我很慶幸,是個爸爸,也是個心理師。我的父親提供我身為人父的角色典範與信念,心理諮商的訓練又讓我不會陷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中。   
 
  我認為,我們都很需要從教養工作中,重新看見自己、找回自己;我很推薦父親們一起來閱讀這本書,一起走向身為父親的自我覺察之路。
 
教你讓親子關係更親密
黃萱(漢聲廣播電台「寶貝萱言」節目主持人)
 
  認識林仁廷心理師是從訪問他三本大作《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當亞斯人來到地球》、《挑對時機做自己,冷眼不冷心的處事智慧》;心理師是二寶爸,而我是新手媽媽,在訪談空檔就會請教有關育兒的經驗,及如何讀懂小小孩的心……。
 
  登!登!登!……《冒險、陪伴、信念:剛好就好的心理師爸爸》這本書誕生了,書中呈現許多心理師爸爸與孩子的日常,就和你我一樣的酸甜苦辣,特別的是,情緒後,心理師爸爸會和孩子一起矯正事件過程,這會讓親子關係更親密。
 
  我的原生家庭屬於權威式教育,而我也自然而然地用權威方式,希望孩子聽話,但書中說,權威可以,但要讓權威成為引導,而我也開始練習書中所述,給孩子自由空間,同時嚴守界線,慢慢地孩子會知道父母親的堅持及他們的順服,可以達到雙贏。
 
  很喜歡書中談到「情緒照顧」章節,在家庭、工作兩頭忙的狀態,身心容易呈現緊繃,此時,如果能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也需要被照顧,就能減少親子關係甚至夫妻關係的不睦,提醒自己需要緩衝了……。
 
  強烈推薦這本書,希望此書能多多被購讀,「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孩子」,但請記得「夠好就好」!
 
夠好就好的心理師爸爸
鐘穎(愛智者書窩主持人、心理學作家)
 
  先用六個字總結這本書,那就是:幽默、知性、深刻。林仁廷心理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好爸爸楷模。說他是心理學界的林良,一個每個人都想擁有的父親一點也不為過。
 
  女性讀者們可能不知道:當好媽媽難,當好爸爸,尤難!對多數人來說,父親形象一直以來都是遙遠且模糊的。傳統的父女關係之間或許還有許多溫馨時刻,但父子關係卻常常會因為陰影的投射,以及權力的競爭而產生許多衝突。在這樣的情況下,男孩子其實是沒有什麼機會擁有一個足夠好的父親楷模的。
 
  我和作者一樣都是雙寶爸。不同的是,我兩個孩子都是男生。「崩潰」兩個字是我最常掛在嘴邊的話。我之所以一頭鑽進了「深度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有相當大的原因就是為了想當一個「好」爸爸,但這談何容易?誠如作者所言,教養最缺的永遠是時間。容我補充一句:第二缺的就是典範。
 
  能像林仁廷心理師這樣運用專業知識反躬自省,日日實踐的典範更是稀有,因此當我讀到這本書時簡直欲罷不能。什麼時候台灣竟然出現了這麼一本傑出的幼兒教養專書了?而且,是以一個爸爸的角度來書寫的。
 
  如何利用父母的糗事來跟孩子談挫敗和面對,如何利用零用錢來練習花錢而非強迫存錢,以及對於非暴力管教的自省與思考,每一項在書中提到的觀點都是理論與實務充分結合下的產物。我一邊興致盎然地讀著本書,一邊畫線做筆記,同時回頭反省自己這幾年的育兒工作。深深佩服這位以長工自居的作者仁廷爸,竟能在他的日常中為我們凝聚出這麼動人又有趣的內容。
 
  不知道怎麼當一個好爸爸的男性讀者有福了,不知道怎麼把老公教成好爸爸的女性讀者也有福了!但也請記住,陪伴孩子的過程就是自己再次經歷童年的過程。親職是一項不折不扣的辛苦工作,但也是一項能以長大的眼光,重新看待兒時回憶的罕有機會。
 
  每次與孩子的互動都是和過往經驗中的自己的交戰,那是又一次成為更好的自己的練習。讀者不需要成為完美的爸爸,也不應該期待另一半是一個完美的爸爸。我們比較的對象是昨天的自己,是上一世代傳統但已顯得有些過時的父親形象。
 
  如今我們擁有了一個像作者那樣的好爸爸典範,擁有了這一本體貼又趣味的好書,經營幸福家庭的路,你我已不再孤單。
 
作者序
 
公主、王子、皇后,以及她們的長工
 
  「爸爸,我今天在學校被老師說很棒,全班一起向我鼓掌。」兒子小學一年級時,某天他放學這麼說。
 
  「喔,那肯定是做了什麼好事吧,說來聽聽怎麼了。」我問。
 
  「老師上課的時候說,一個家庭裡面『媽媽』通常是做很多家事的那個人,非常辛苦,應該要互相分工。然後我就舉手了……」那顯然是堂性平教育的課
 
  「喔,為什麼呢?」我繼續問。
 
  「我跟老師說,是這樣嗎,我家都是爸爸做家事,媽媽在沙發上滑手機……」
  
我差點噴出茶,苦笑,兒子竟據實以告家裡的日常。
 
  「老師說,『○○爸爸真厲害!這就是我要說的主題,來,我們為○○鼓鼓掌!』」兒子說。
 
  「原來,那是我的功勞,為什麼會鼓掌給你聽啊?」我哈哈大笑。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啊?」兒子說。
 
  我想,老師可能在教家庭分工吧,卻遇上我家這個大反例。
 
  催化奶爸的三個關鍵
 
  我常戲稱自己是「長工」,我家四人,重要排名第四。長工不是浪得虛名,舉凡家事:洗衣曬衣、煮飯洗碗、洗廁所、洗床單、買衛生紙都是我,而修繕水電、修理小東西、傷口處理、打蚊子蟑螂的也是我,最後買玩具、安排旅遊、陪孩子玩及繳各項費用還是我。真是古有媽媽愛吃魚頭之說(流傳許久的一則故事,話說媽媽總是把魚肉留給孩子,孩子就理所當然認為媽媽愛吃魚頭),現有爸爸天天付清節之悲。
 
  那我太太做什麼?檢查孩子功課、陪孩子上足球課及各式LINE群組的聯絡代表,剩下的還真是只有躺沙發玩手機(據她本人說法,因為電視被孩子霸占,不然可以多增一項看電視),反正動腦的她做,動手的我做。
 
  難道,我就是天生奶爸嗎?
 
  也不是,成長中有些關鍵影響我的親職選擇。最初是小學時,某天假日,母親加班,父親竟然下廚煮咖哩飯,那時非常驚訝:「爸爸也可以(會)煮飯!?」聽起來很好笑,但又很重要,因為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傳遞出沒有絕對的性別分工,這是關鍵一。
 
  第二個關鍵是生活必需。我是台南人,讀大學時獨自北上到校住宿,必須用有限的預算生活,衛生紙一次買一包,張數要精打細算,收集折價券及到暢貨中心買瑕疵品。轉到校外租房時,老舊公寓要裝冷氣,房東說找人來裝要錢,只好自己找水電行買中古機,再自行買電表接線。為了避免生活無聊,也不能只有省吃儉用,我開始種花植草養魚、煮咖啡、下廚、逛博物館、到唱片城聽各類音樂,騎自行車環河及自助旅遊,最後就習慣什麼都自己做,包括打理一個家。
 
  最後一個關鍵是感情市場。現代男人不好當,不會洗手作羹湯,就沒理由邀來房(間),下廚煮菜可是約會的好理由呢,若被女性讚美廚藝,就會想繼續做下去,哪知婚後變成不歸路。
 
  簡單來說,奶爸的形成是原生家庭的示範、不無聊的個人生活及女性青睞所慢慢堆出來的。
 
  身教永遠是我們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如果希望先生多參與家務,我會建議位於強勢的太太善用撒嬌語態,而位於弱勢的太太善用崇拜語態,像教養孩子一般,推先生以家事為榮,會潛移默化的。
 
  又是心理師又是長工又是奶爸,現代爸爸「如何當父親」與兒女相處呢?
 
  平時工作忙,我盡量一切從簡,靠信念產生「第一原則」:最重要的原則優先遵守。例如「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先做好這個,其他的現實考量自會跟上並排出做事順序。
 
  最後,爸爸們也別忘了要照顧自己,身教永遠是我們給予最直接的禮物,爸爸開心孩子也會開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很多心灵成长类的书籍,读完后会让人感觉“啊,我要变成另外一个人”。但《教養:夠好,就好》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是要“重塑”你,而是帮你“接纳”真实的自己。它让我回想起以前一些被我视为“缺点”的特质,比如有点拖延,或者对某些社交场合感到无所适从。过去我会用力去“修正”它们,搞得自己很拧巴。读完后,我开始思考,这些特质是不是也有它的合理性?也许我的“拖延”是因为我需要更长时间来酝酿想法,也许我的“不合群”只是代表我更重视深度交流。这种自我和解的过程是缓慢而深刻的。它强调的是“平衡”而非“极端”。我非常喜欢它提出的“适度松弛感”,这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信,而不是刻意营造出来的姿态。对于那些长期处于高压竞争环境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剂温柔的镇静剂,让你意识到,你已经做得很棒了,真的,不需要再苛求自己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差不多先生”量身打造的救星!我一直以来对“完美”这件事抱持着一种既向往又恐惧的态度,想要做到最好,却又常常因为达不到那个高标准而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读完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人生这场修行,真的不需要事事都要求满分。它让我看到了一种更松弛、更有人情味的生活哲学。作者的笔触很温和,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邻居家那个有点阅历的大姐姐在跟你聊心事。她用很多生活中的小例子,比如育儿、工作、人际关系,来阐述“够好”的价值。以前我觉得“够好”就是敷衍了事,但这本书里阐释的“够好”其实是一种智慧的取舍,是一种懂得适时放过自己的勇气。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对“完美”的执念,意识到那种永无止境的追逐,消耗的不仅是时间,更是内心的平静。我特别喜欢它提出的那个观点:把精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情,其他那些锦上添花的,随缘就好。这种心态上的转变,真的非常治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走路都轻快了许多。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接地气,完全不是那种空泛的励志口号。它直指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内卷焦虑”和“比较心魔”。作为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从小到大被教育的就是要“力求上进”,要“赢在起跑点”。这种文化背景下,一旦发现自己跟不上别人的脚步,那种挫败感是真实且沉重的。这本书却温柔地提醒我们,人生的赛道不是只有一条,而且终点线也不是非得由别人来定义。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适度”的探讨。她不是鼓励我们躺平,而是倡导一种“有效努力”。什么叫有效努力?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使出百分之两百的力气,什么时候可以收敛到七八成,把省下来的那点精力投入到休息、陪伴家人,或是发展一些纯粹带来快乐的爱好上。我试着在工作邮件回复上实行“够好”原则,不再熬夜修改到第十个版本,只要逻辑清晰、内容准确,就准时发出去。结果呢?我的睡眠质量提升了,第二天工作效率反而更高了。这种“少即是多”的实践感,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它真的打破了我长期以来对“投入产出比”的僵化认知。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尤其对于正在经历人生转型期的人来说。我最近在处理一些家庭事务,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原本以为自己能轻松应对的挑战,结果却被细节的琐碎和人情的复杂搞得焦头烂额。我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足”。这本书里关于“边界感”和“自我赋权”的论述,给我带来了清晰的指引。它让我明白,有时候“不够好”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我们把过多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书中教导我们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说“不”,要懂得维护自己的能量池。这是一种非常实际的生存智慧,比那些空泛地谈论“活出自我”要管用一百倍。它不是教我们成为圣人,而是教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效率、内心更安宁的普通人。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生活像一团乱麻,却又不知道从何梳理的朋友们,相信我,这本书会帮你找到那个最舒服、最适合你的节奏点,那就是——“够好”,就非常棒了。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用台湾话说就是“非常顺、非常好读”,一点也不拖泥带水,但又充满画面感。我通常阅读压力很大时会选择小说,但这本书居然能让我从那些严肃的自我提升书籍的泥沼中解脱出来。它探讨的“教养”范畴很广,不只是父母对小孩的教导,更多的是我们如何自我教养。我个人最受触动的是关于“失败观”的那一章。在我们的社会里,失败似乎是一种原罪,是需要藏起来的黑历史。但作者笔下的失败,更像是一块块垫脚石,只要我们不被它绊倒太久,它就能帮助我们看得更高。我记得书中举了一个关于烘焙的例子,烤焦的面包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下次调整烤箱温度的宝贵数据。这种把负面经验转化为积极信息的能力,是我一直努力学习却不得要领的心法。这本书把它拆解成了可以执行的步骤,让我们明白,犯错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害怕犯错而裹足不前。它提供了一种情绪上的安全网,让我敢于在生活的小角落里,允许自己不那么完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