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不必留學,也能讓國際工作主動找上你 (電子書)

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不必留學,也能讓國際工作主動找上你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謝宗廷
图书标签:
  • 求职
  • 海外工作
  • 职场
  • 技能提升
  • 电子书
  • 个人发展
  • 就业
  • 国际化
  • 非留学
  • 职业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國際雇主的角度思考,善用免費求職指摽,整個世界都是你的選擇!
  ★「現在是出國的好時機嗎?」──掌握後疫情時代的三大趨勢,用精實創業的精神迭代求職,檢核自己的履歷弱點。
  ★「別讓語言成為你的硬傷。」──擺脫多益金色證書的迷思,星澳、英歐、美日都適用,四個實戰原則幫你建立出國的信心。
  ★ 特別收錄:LIST原則檢核表、國際簽證清單等工具,帶你穿越碎片化的網路心得,隨時都能開始行動!
 
  沒有富爸爸、不想再被考試綁架、正在職場中載浮載沉的你,
  難道就不配擁有一個出國工作的機會嗎?
 
  既不是「海歸派」,也不是超級菁英,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你,是不是也曾這樣質疑過自己:
  •我的多益成績相當普通,沒有優秀的外語能力還可以出國工作嗎?
  •國外雇主怎麼可能選擇我,而不是其他本地人?
  •能出國工作的都是菁英,我只有本土學經歷根本不可能吧?
  •我沒辦法留學進修,是不是這輩子就註定得在台灣工作?
  
  不是的,只要用對方法,你也能被世界看見!
 
  作者經歷退伍後求職失利、創業失敗的窘境,沒有留學經驗也沒有國外身分,只憑兩年本土工作經驗就順利開啟海外職涯,自己收過許多歐美公司的offer,也幫很多人成功拿到海外offer。本書結合他超過五年的社群分享和職涯輔導經驗,歸納出原創的LIST原則,即使你身在台灣,也能使用這套方法不斷迭代嘗試,拉近與世界的「職」線距離。
 
  •Localize(融入當地):讓自己像個當地人。
  •Internationalize(跨出國界):讓自己被世界看見。
  •Strengthen(強化專業):建立國際通用的專業能力。
  •Test(不斷測試):用免費的人力市場指標來檢驗自己。
 
齊聲推薦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Brian
  「矽谷輕鬆談」Podcast 創辦人/Kenji與柯柯
  WIJ日本職活共同創辦人/Mark Chih
  暢銷作家、台灣青年職涯創新協會祕書長/何則文
  換日線頻道副總監暨內容主編/林欣蘋
  Meet.jobs跨境求職網站創辦人/林昶聿
  大人學共同創辦人/姚詩豪
  美國NEX Foundation董事長/陳浩維
  One-Forty創辦人/陳凱翔
  人資小週末社群創辦人/盧世安
  矽谷工程師、《異類矽谷》作者/鱸魚
 
各界齊聲好評
 
  •這本書是台灣很少見針對海外求職的全方位著作,詳列了各種需要注意的事情跟訣竅方法。除了求職攻略以外,也談到了後疫情時代我們可以怎樣面對跟思考海外求職,對於與家人分別孤單的海外工作生活,又怎樣可以平衡自己內心的矛盾。──暢銷作家、台灣青年職涯創新協會祕書長/何則文
 
  •這本書可以給想踏出國際職涯第一步的大家,一個紮實、低風險的準備。──WIJ日本職活共同創辦人/Mark Chih
 
  •對我來說,並非本科系畢業,也沒有在海外留學經驗的 Aaron,能夠開拓出一條與他人完全不同的道路,他的故事激勵了我的創業,也希望能夠激勵更多人,追尋自己的夢想!──Meet.jobs跨境求職網站創辦人/林昶聿
 
  •我相信這本職涯攻略也將成為一座來自未來的燈塔,指引讀者們面對挑戰和冒險,給你們前進的自信與動力,繼續勇敢追夢。──美國NEX Foundation董事長/陳浩維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曾經說過一句話:「決定最終成功的,不是一個人的『能力』,而是他的『選擇』。」而這句話幾乎可以用來做為作者撰寫的這本新書的最佳註腳。──人資小週末社群創辦人/盧世安
 
  •說這是一本求職指南太委屈它了,這根本是國外生存的百科全書。──矽谷工程師、《異類矽谷》作者/鱸魚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普通人的海外求职指南:不必留学,也能让国际工作主动找上你》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 --- 《数字游牧者的环球生活:打破地域限制,重塑你的工作与人生》 图书简介 在这个日益连接的世界里,“朝九晚五”的传统工作模式正逐渐瓦解。我们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门槛上,一个由技术驱动、强调灵活性和个人自主权的时代。《数字游牧者的环球生活:打破地域限制,重塑你的工作与人生》 是一本为渴望自由、追求生活与工作完美平衡的现代人量身打造的实践指南。它不是空泛的梦想,而是面向未来的、脚踏实地的行动蓝图。 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技术的力量,摆脱地理束缚,构建一个既能实现职业抱负,又能享受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全新生活方式。我们不只谈论“在哪里工作”,更关注“如何生活”——一种更具目的性、更富体验感的生活。 第一部分:认清时代浪潮——数字游牧的本质与误区 在开始构建你的环球生活之前,至关重要的是理解这场变革的底层逻辑。本部分将为你拨开迷雾,区分数字游牧的真实面貌与网络上流传的浪漫化想象。 一、 告别“打卡文化”:重新定义“工作”与“生产力” 我们首先会解析驱动这场变革的核心技术要素,以及它们如何重塑了传统的雇佣关系和项目交付模式。你将学习到如何从“按时钟工作”转变为“按成果衡量价值”的思维模式。这不仅仅是关于远程办公,更是关于工作效率的范式转移。 二、 破除神话:数字游牧的真实挑战 许多人对数字游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假期。本书坦诚地揭示了这种生活方式背后的真实挑战:时区管理、自我激励、孤独感、网络连接的可靠性,以及如何处理跨文化沟通的微妙之处。我们将提供应对这些挑战的实战策略,确保你的游牧生活是可持续的,而非昙花一现的冲动。 三、 身份重塑:从“本地员工”到“全球自由职业者/远程雇员” 远程工作需要一套全新的职业身份管理体系。本章将指导你如何构建一个跨越国界的个人品牌,清晰界定你的服务范围和专业价值,无论你是签约自由职业者还是为一家全球化公司远程服务。 第二部分:构建你的“数字办公室”——技能与工具的武装 要实现环球工作,你必须首先确保你的“装备”是顶尖的。本部分专注于实用技能的提升和高效工具的选择与整合。 一、 市场需求的“硬通货”技能矩阵 我们分析了当前全球市场上最紧俏且最适合远程交付的五大技能领域(例如:高级数据分析、SaaS内容策略、用户体验设计、高阶编程语言等)。书中提供了针对这些领域零基础或初级人士的快速技能提升路径图,重点在于如何将你的现有经验转化为可全球销售的产品。 二、 远程协作的“瑞士军刀”:工具链的精选与整合 一个高效的数字游牧者知道如何让技术为自己服务。我们将详细测评和推荐当前市场上最顶尖的项目管理软件(如Asana/ClickUp的深度应用)、沟通平台(Slack/Discord的高效纪律)、安全与隐私保护工具,以及财务追踪系统。本书提供的是一套可复制的、集成化的数字工作流程模板。 三、 财务的“去中心化”:多币种收入与税务优化 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是游牧生活安全网的关键。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多渠道的收入结构(例如:项目收入、被动收入、咨询服务)。更重要的是,本章将提供关于国际税务合规性的基本框架指导,如何合法有效地管理跨国收入,并提供初步的金融工具(如Wise、Payoneer)使用策略,确保资金流动的顺畅与安全。 第三部分:环球实践手册——从计划到启程 理论准备就绪后,如何安全、顺利地跨出第一步?这部分聚焦于后勤保障和生活落地。 一、 签证与居留策略:找到你的“数字基地” 并非所有国家都欢迎数字游牧者。本章详细比较了全球主要地区的“数字游牧签证”(Digital Nomad Visa)政策的优劣势,如葡萄牙、爱沙尼亚、巴厘岛等地的具体申请要求、税务影响和生活成本对比。我们提供了一个决策树模型,帮助你根据自身的职业和生活偏好,选择最佳的短期或中期“生活基地”。 二、 住宿、保险与健康管理:构建你的移动安全网 远程工作的最大风险之一是突发事件的应对。我们将教授如何利用长期租赁平台(Airbnb/Nomad List)寻找高性价比的居所,如何筛选真正覆盖全球范围的国际健康保险计划,以及如何建立跨时区、跨国界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确保身体和精神状态的稳定。 三、 文化适应与社交构建:建立你的“虚拟部落” 孤独是数字游牧者最常见的职业病。本书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本地化融入”与“全球化连接”平衡策略。学习如何在新的城市中迅速找到同行的社群(Co-working spaces、Meetups),同时,如何通过线上工具维持与核心支持网络(家人、老朋友)的深度联系,打造一个既扎根当地又连接全球的社交生态。 结语:定义你的“富裕”人生 《数字游牧者的环球生活》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重新定义成功。成功不再是办公室里的晋升阶梯,而是你对时间、地点和生活体验的绝对掌控权。本书为你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让你能够有计划、有目标、可持续地,将对自由的向往,转化为真实、充实且富有成效的环球生活。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宗廷 Aaron Hsieh
 
  台灣未來協會(NEX Foundation, TW)前理事長、台灣工程師在英國(TEiUK)社群共同創辦人。前倫敦未來五十(Tech Nation Future 50)人資科技新創主管,現於矽谷科技公司擔任資深工程師。
 
  生科系畢業並退伍後,歷經求職失利、創業失敗的窘境,越挫越勇轉職寫程式,並隻身前往倫敦,搭上種子輪的新創火箭,協助在地團隊在三年內從八人成長為八十人的跨國企業,並多次異地取得英國、德國、日本、新加坡、澳洲等跨越地理區的錄取通知。工作之餘也定期進行社群分享和顧問輔導,文章散見於《到世界的職線距離》專欄。
 
  信箱:aaron.hsieh@nexf.org
  專欄:medium.com/dimly-lit
  粉專:www.facebook.com/CareerToTheWorld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用對方法,海外職涯不再是夢想 何則文
好評推薦
前言 一個初心者的海外職涯夢
第一章 你也想出國工作嗎?
1.起心動念:你為什麼想要出國工作?
2.留學轉職:常見的留學思維陷阱

第二章 LIST原則:出國工作的行前檢核表
1.突破困境:為什麼出國工作這麼困難?
2.精實求職:出國前就能快速實驗的低成本求職心法
3.行前準備:用LIST原則幫你列舉出國工作的行程表

第三章 融入當地 (Localize):讓自己像個本地人
1.決定地點:你想去哪裡?從比較願意接受外國人的城市起步
2.克服身分:在留學和結婚之外,還有哪些特殊簽證?
3.掌握外語:以多益的金色證書為目標是一個好策略嗎?

第四章 跨出國際(Internationlize):讓自己被世界看見
1.撰寫履歷:丟掉自傳,為自己寫一份通行世界的一頁式履歷
2.經營領英:讓獵頭聯絡你之前,得想辦法先讓對方找得到你

第五章 強化專業(Strengthen):給雇主一個用你的理由
1.培養專業:從職缺關鍵字開始,找到能跨越國際的硬實力
2.表現自己:怎麼從現職培養國際級的軟實力?心態、溝通、行動
3.面試技巧:重要的不是每一關都拿到滿分,而是釋放足夠的訊號

第六章 不斷測試(Test): 從人力市場的回饋,選擇出擊時機
1.被動檢核:以收到第一封獵頭的信為目標,持續優化自己
2.主動出擊:建立自己專屬的夢幻職缺清單,用求職漏斗規畫時程
3.以戰養戰:別怕失敗!重要的不是通過面試,而是拿到籌碼

第七章 後疫情時代的全球職場
1.職涯家庭:想在國際職場持續成長,你不能逃避的事
2.疫情趨勢:現在還是出國工作的好時機嗎? 
結語 寫在疫情之際
致謝
附錄
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338231
  • EISBN:978986133824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6MB

图书试读

前言
 
一個初心者的海外職涯夢
 
  想要出國的念頭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萌芽了,那是一種混雜著想要離家獨立和挑戰自己的心情—我想到三個不同文化的國家看看,各長住個兩、三年,深入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別,而不只是單純的旅行。
 
  那時一心想的都是出國的事,留學就成為一個理所當然的選項,但經費卻是個大問題:如果我要證明自己,大概就只能靠獎學金了吧?於是我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讀書上,在大三寒假就提早進實驗室,目標是做好一個專題,這樣也許就能成為申請留學獎學金的亮點。我很幸運,遇到親切又願意親自帶實驗的老師,學長姊也都很照顧人,但是有件事一直很困擾我:我不喜歡讀論文也不喜歡做實驗。這件事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因為我很喜歡閱讀,也不討厭英文,但卻不喜歡讀論文;我也非常樂於在生活中進行一些小實驗,但對於分子生物實驗卻老是提不起勁。於是我很快地意識到:即使是為了出國長住的夢想,也不太可能逼自己念沒有興趣的東西直到博班。那麼我該怎麼出國呢?因為這個契機,才開始探索直接尋找海外工作的方法。
 
  畢業入伍後,為了不要讓英文能力退化,我會趁週末放假時,蒐集一些和創業、科技相關的英文網路文章,並把它們印成跟單戰詞、喝水小卡一樣的口袋大小,做為我專屬的「口袋內務」,趁空檔時拿出來讀,在蚊帳裡和自己用英文自言自語。
 
  退伍之後,我試過直接尋找外商儲備幹部或其他商科領域的工作,想先累積一些工作經驗,再申請國外 MBA 以達成出國工作的目標,但是折騰了半年,我並沒有獲得任何理想的 offer。在求職失敗的低潮期,有朋友問我要不要乾脆一起來創業看看,2013 年仍是年輕人創業的鼎盛期,既然找不到工作,「那就來試試看吧。」我心想。
 
  我們想做的是一個素人發明家平台,類似當時剛開始起飛的群眾募資平台 Kickstarter。不會寫程式的我們,在網路上找到宣稱會寫程式的第三位成員,又從新一代設計展中雇用了一位剛完成畢製的工業設計師,再另外找了幾位仍然在學的朋友幫忙打理社群經營的工作,一個半學生型的新手團隊就這樣組成了。不過網站的開發進度緩慢,而團隊的熱情也逐步耗損,經過半年,我們仍然連個讓發明家上傳點子的地方都沒有。
 
  比求職失敗更大的陰霾開始在我心裡蔓延。「仔細想想,我如果那時候去台積電,這樣來回也差了好幾十萬了吧?」某個傍晚在共同工作空間閒聊的時候,隊友不經意地這麼說。這對於那時的我是個很大的衝擊,因為其實我並沒有任何因應失敗的備案。失敗也罷,不過至少也要在網路上留下一點足跡吧?於是我從 Coacademy 開始自學,邊學邊協助網站前端的開發工作;與此同時,團隊成員也必須各自兼職當家教來支應生活。走到這一步,我知道自己已經大幅偏離出國這個目標了。那段為了不要失敗得太難看而努力寫程式的日子,伴隨著無數個懊悔與失眠的夜晚:我為什麼要走上一條和自己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路呢?
 
  在創業將近一年的時後,團隊正式解散了,而我又回到了原點:我想要出國,但現在不只沒有存款,加上當兵的時間,業界經驗也少了同年齡的人兩三年了,該怎麼辦?橫亙在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回頭和新鮮人競爭一般商管職,或者用勉強堪用的程式能力,轉行做工程師。
 
  那時我問了自己一個關鍵問題:假如找商管職和找工程師的職位都一樣困難,哪一條路比較有機會讓我出國呢?於是我拿出一張白紙,在中間畫了一條線,左邊寫著任商管職的優缺點,右邊寫著當工程師的優缺點,用這種最原始的方法評估選擇。也許是當兵以來,對於科技業的關注產生了效果,也許純粹只是後見之明的幸運,我決定成為軟體工程師,而那可能是人生中第一個判斷正確的職涯選擇。
 
  我花了一個多月準備自己的作品集,並利用每一場面試機會了解工程師面試的熱門考題,最後幸運地進入一家美商接案公司的台灣分部。那時心裡還打著如意算盤:既然加入的是美商,一年之後應該有機會外派美國吧?不過事與願違,這個機會一直沒有出現。
 
  但我沒有忘記轉職的初衷。也曾趁著日商來台大舉徵才的時機,去過東京一趟;也曾亂槍打鳥,直接海投一些歐洲的職缺,後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從朋友那裡聽到了英國 YMS 計畫,也就是俗稱的打工度假。和澳洲不同的是,英國能提供兩年無雇主限制的簽證機會,除了年齡之外沒有太多限制條件,只是名額有限需要抽籤,既然沒損失,於是我決定來試試看。
 
  也許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在我申請內部轉調前往美國失敗過後的幾天,收件匣裡出現了中籤的通知。我立刻頭也不回地收起行囊往倫敦去了,在那之前,我從來沒去過英國。歷經了簽證、開戶、找房、求職的兵荒馬亂,最後在感恩節前順利找到正職機會,成功開啟國際職涯。從我下定決心到真正出國工作,前後也過了五年。
 
  說這段故事的理由是想讓大家知道:
  1.留學不是出國唯一的路。
  2.不是只有超級菁英大神才能出國工作。
  3.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也有直接挑戰世界的可能。
  4.只要懂得做出選擇,並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就行了。
 
  我有時候也會想,如果重來一遍,有沒有什麼事情是我會採取不同作法的呢?這其中有沒有什麼核心是能夠被歸納,甚至可以讓其他人參考的呢?這就是我一開始協助組織「台灣工程師在英國」(TEiUK)這個社團的理由,也是決定動筆撰寫這本書的初衷。
 
  歷經求職失利、創業失敗、轉調不順的挫折,最後幫助我開啟國際職涯的,其實運氣占了其中很大成分。但我在最低谷的時候也沒有放棄出國工作的夢想,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仍然用心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回頭來看,這也許才是最核心的精神。但是是什麼信念,讓我能夠持續進行這些選擇?又是什麼方法,能夠讓我為自己的選擇進行評估,開拓出更多選擇?
 
  在和世界各地不同角落打拚的海外工作者聊過之後,我開始相信,雖然故事的細節人人不同,但是成功的作法是具有普遍性的一如賈伯斯2005年在史丹佛大學著名的畢業演講所提到的:你很難事先串連起人生的重點,只有在回顧時才能領悟其中的連結,所以你必須相信,你現在的努力和選擇都會連結在一起。
 
  很多事情並不能如計畫般的完美,通往成功的探索也常常不是直線,但是只要大方向明確的話,就能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偏移,剩下的,就是方法和執行力了。現在我想將這個方法轉交給你,只要能夠堅持下去,就能按圖索驥,達成出國工作的夢想,寫一段屬於你的故事。我也是花了五年的時間,繞了很長的一段路,才順利實現最初的夢想的。如果我能做到,相信你也可以。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另一本職場攻略?
 
  這本書的定位,是你準備出國工作的第一本入門書。我很早就有出國工作的念頭,因此翻閱過很多自我成長的書,也常在網路上參考不同前輩的分享文。但是讀的資料越多,就越發現到幾個關鍵問題:
 
  1.雞湯文居多:很多關於職涯規畫的指導,常流於單純的故事分享和心靈探索,尤其以超菁英級的特例或高階主管的回顧為大宗。這些文章有其啟發性,卻無法直接幫助讀者解決眼前的問題:我是一個普通人,該如何起步?
 
  2.單一職場為主:台灣作者常聚焦在探討台灣職場文化,國外譯本則常常直接使用國外的視角去解構一些特定議題。部落格的分享文比較即時且實用,但是常常過於個人化而使得資訊較為零碎。市面上並沒有太多從「在地視角」探討「跨國職涯」的書,尤其是「跨越多國」的分析。
 
  3.本來就有海外經驗:很多關於國際職涯的經驗分享都是下列三者之一:有海外身分、在海外長大、有留學經驗。以本土學歷及本土工作經驗跨足海外的分享相對稀缺。
 
  這本書就是想要嘗試解決這三個問題,讓普通人也能獲得開啟國際職涯的工具。但請注意這並不是一條成功的捷徑,要能夠靈活使用這些工具,仍需堅持不懈的努力,這當中需要花費的時間和力氣,可能比留在原本的途徑上還要多。不過如果你已經準備好啟程了,請相信我,開啟海外職涯並不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只要你用對方法。
 
  這本書是寫給誰看的?
 
  這本書希望是給普通人看的,也就是你我身邊大多數的人—那些準備留學或出國工作的學生及職場新鮮人,或者沒有留學或國外成長背景,但想開展海外職涯的上班族。從我過去六年開分享會和輔導身邊朋友的案例,驗證了本書提及的方法論是可以被複製的,而不僅是單一個案的倖存者偏誤而已。我相信本書提到的工具是適用於大部分的人。
 
  是不是會有年齡的限制呢?我必須承認,對於 20~35 歲的人,本書提供的方法會相對有效。實際影響的因素包含不同國家對於年齡的簽證積分限制、不同產業對於年齡的歧視問題,還有不同年齡對於生活重心的轉移等等。這些是屬於客觀環境上的現實問題,但絕不意味只要老了,做什麼事就是不可能的了,端看你願意為了開啟國際職涯交換什麼,還有那樣的生活是不是你真心想要的。這些也都是我會在本書分享的。
 
  這又只是本對工程師有用的書?
 
  不是。這裡提到的方法大多是跨職業通用的,請不要因為作者現職仍是工程師就直接闔上書本了。
 
  很多知識體系的本質概念都是相通的,跨領域也仍有參考價值。我想,所有工程師走到最後都會同意:這個世界上不存在萬用的最佳解,有的都是取捨。這在專案管理的思維裡也是相通的:你總是只能在「品質、時間、成本」之中選擇兩個。這意味著我有兩種選擇:寫得更廣泛一點,盡量包含更多的職業概念;或寫得更精細一點,讓情況和我類似的朋友能夠直接複製沿用,本書試圖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換句話說,是在心靈雞湯和手把手帶你的懶人包之間,劃出一個範圍,讓讀者不至於只看到在其它分享中,一再重複的陳腔濫調,也不至於因為職業類別不同就汲取不到價值。
 
  舉例來說,LinkedIn 經營、職務分析和求職儀表板等內容,都是任何職業在國際職場中會遇見的問題。如果你不是工程師,正好可以透過本書,理解工程師拆解事物的方法,並沿用其中適合你的部分。
 
  軟體工程師是現在相對容易找到國際職缺的職業,這點無可否認,但絕不表示只要是工程師就很容易,或者只要不是工程師就不可能,關鍵仍然是找到正確的施力點,本書想要凸顯的就是這些多數人可能會忽略的施力點。
 
  這又是人生勝利組的勵志書?
 
  不是。我想要破除的就是人生勝利組的迷思,在金融圈、知名外商的世界,你可能很常看到光鮮亮麗的分享,但在覺得作者很優秀之餘,卻同時感到麻痺。做為生科學士畢業、沒有留學經驗轉行工程師,和資工系畢業、留美名校碩士比起來,我在業界起步的資歷其實異常普通。也因為這樣,我很能理解純菁英型的分享對於大多數人的參考價值並不高,也許可以當成有為者亦若是的楷模,卻很難讓那個故事和自己產生連結,這本書就是希望能夠帶動常態分布曲線中段的人,讓普通人也能找到國際舞台。
我們身處的時代,是各種技術層面又逐漸重回世界中心的時代,這代表著只要選對戰場,就有機會克服家世、學歷,甚至過去經驗的劣勢,走出自己的路。你真的可以相信自己是有機會的,只要清楚知道目標,用有效的方法,努力去實踐。
 
  這邊想做個自我揭露:我是台大畢業的學士。可能對很多人來說,台大畢業就已經是人生勝利組。但是開始工作之後你會發現,很多產業看重的是碩士學歷而不是大學校名,在國際職場上,台大甚至不是外國人能夠直覺判斷的學歷。換句話說,在國際職涯上,從台灣職場起步的大家都是相似的,也都是有機會的。重點不在你是不是現在時空背景下的勝利組,而是能不能運用現有的資源,走出一條符合自己優勢的道路。
 
  故事說完了,那麼讓我們開始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在台灣職場打滾多年的老鳥,我對許多求職技巧已經感到麻痺了。網路上的資訊太多,但真正能落地執行、看到成效的卻寥寥無幾。這本書的標題,給我一種「接地氣」的感覺,不像有些成功學書籍總是在談論遙不可及的夢想。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普通人」的,以及他們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去撬動原本需要龐大資本才能進入的國際市場。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案例研究,展示不同背景的人如何透過這些方法成功轉型的故事,那肯定會更有說服力。我希望看到的不是教你如何寫出完美的英文履歷這種基礎內容,而是更深層次的策略部署,例如:如何建立國際人脈的「高效能」方法,或者在台灣如何積累出國後用得到的「稀缺技能」。如果這些內容能夠被清晰地梳理出來,我相信對於許多跟我一樣,想跨越地理限制,尋求更好職涯發展的人來說,會是一本價值連城的工具書。

评分

說實話,市面上關於「出國工作」的書籍,內容很容易流於表面,充斥著簽證申請的瑣碎細節,或是幾句鼓勵人心的口號。我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能幫助我**突破資訊不對稱**的內容。許多人不是不想走出去,而是根本不知道資訊在哪裡,也不知道如何突破語言和文化上的最初障礙。我希望這本電子書,能提供一套極度務實的「冷啟動」計畫。例如,如何開始接觸第一個國外的HR,如何有效地利用LinkedIn等工具,而不是盲目地投遞履歷到人力銀行。我更關注的是心態上的建設——如何調整自我認知,從一個只服務於本地市場的專業人士,轉變為一個能與全球競爭者抗衡的個體。如果書中能詳細闡述這整個心態轉變的過程與實操步驟,對我這樣處於轉型焦慮期的人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幫助。我希望它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前輩,手把手地帶著我,走過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關卡。

评分

最近幾年,全球化趨勢加速,但台灣的薪資結構和職涯天花板問題也日益明顯,這讓許多人開始把目光投向海外。然而,傳統的留學管道對大多數家庭來說是一筆沉重的負擔,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也高得嚇人。這本電子書的出現,正好填補了市場上對「低成本、高效率」海外職涯規劃的需求。我特別欣賞它敢於挑戰「名校光環」的氣魄。我猜測書中可能會著重於強調「作品集」或「實力證明」的重要性,而不是單純依賴學位證書。這對於那些自學能力強、實作經驗豐富,但缺乏頂級學術背景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我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將「台灣經驗」轉譯成國際企業能理解和欣賞的語言,讓我們的本土專業能力真正被看見。這種思維上的轉變,可能比學幾句外語更為關鍵。

评分

這本書實在是太及時雨了!我最近在考慮轉換跑道,但又覺得出國工作門檻太高,尤其看到身邊的朋友花大錢出國唸書,心裡就有點卻步。這本書的書名一出來,我就立刻被吸引了。「不必留學,也能讓國際工作主動找上你」——這簡直是為我這種「普通人」量身打造的福音。我過去總覺得,沒有頂尖學歷或光鮮的海外工作經驗,根本沒辦法進入跨國企業的視野。但書中似乎提供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徑,讓我看到在不犧牲太多現有生活的情況下,也能接觸到國際舞台的機會。我最期待的是,書中會不會分享一些具體的、非傳統的求職策略?像是如何利用現有的平台資源,或者如何包裝自己的經歷,讓國外企業覺得「你就是我們需要的人」。希望它能打破我心中那道「留學才是唯一出路」的迷思,給我一些實戰派的建議,而不是空泛的勵志口號。光是這份「反傳統」的視角,就讓我充滿了期待感,彷彿在迷霧中找到了一盞燈塔。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興趣,主要源於對「主動權」的渴望。在傳統的求職路上,我們常常是被動地等待企業的青睞,或者需要不斷地迎合特定職位的要求。但「讓國際工作主動找上你」,這句話暗示著一種更強大的姿態——你成為了稀缺資源,是雇主需要克服困難來爭取的對象。這背後需要的策略一定非常精妙。我猜測,這可能涉及到建立個人品牌、在特定專業領域成為意見領袖,或者掌握某些市場上嚴重缺乏的技術。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教導我們識別這些「痛點」的。畢竟,不是所有的國際職位都適合普通人。這本書若能精準地指出哪些領域是「被低估的藍海」,並且提供逐步建立這種吸引力的藍圖,那絕對是無價之寶。它不只是求職指南,更像是職涯定位的戰略地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