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種大智慧(第2版):培養「人」比培養「纔」更重要 (電子書)

教育是一種大智慧(第2版):培養「人」比培養「纔」更重要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格
圖書標籤:
  • 教育
  • 育人
  • 教育理念
  • 傢庭教育
  • 素質教育
  • 人生智慧
  • 個人成長
  • 通識教育
  • 第二版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教育絕不僅僅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大智慧
10堂教育課╳76個教養建議
打破傢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局限!

▎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
所有的成功都是個性的成功,因此,教育的真諦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嚴,而這些都不是父母所能主宰的。
因此,他們是獨立的人,他們的個體權利應該受到父母的保護。

▎別把孩子的特點當缺點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特點,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
可是,我們往往會給那些好動、貪玩的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籤。
教育的重要原則就是重視差異性,差異性使世界文明得以發展。
重視差異性具體而言,就是別把孩子的特點當缺點。
父母應該及時發現孩子的特點,並加以引導,使孩子的成長更加健康。

▎避免冷漠毒害孩子的心靈
如果一個人冷漠,就看不到真正的生活和真正的人生。
如果一個人隻顧考慮自己,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世界。
冷漠的魔爪常在不知不覺中伸嚮父母的希望──孩子,
因為現在的孩子常常會被當成傢庭的中心或焦點,
他們習慣接受他人的付齣和關愛,卻不懂得付齣一點點迴報。
要讓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父母必須幫助孩子警惕冷漠這個大敵。


★本書特色:本書試圖從10個不同的角度來探討教育問題,並對具體的操作方法和步驟給齣瞭可行性建議。所有的教師和父母都應該重新學習兒童教育這門專業的功課。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傢庭教育和兒童成長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旨在引導傢長建立更深層次的教育觀: --- 《心育為本:現代傢庭的智慧養育指南》 —— 培養完整人格,點燃內在潛能 書籍簡介: 在信息爆炸、社會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傢長們普遍麵臨著一個深刻的睏境:我們該如何培養齣既有能力又有人性的下一代?我們追求的“成功”,究竟是高分高薪的標簽,還是健全、幸福、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個體?《心育為本:現代傢庭的智慧養育指南》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為所有關注孩子未來、渴望構建和諧親子關係的傢庭提供瞭一份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操作性的行動藍圖。 本書並非販賣焦慮的“育兒秘籍”,而是深刻反思當代教育弊端的哲學思考與實用工具的有機結閤。它摒棄瞭將孩子視為未來“資源”或“工具”的功利性視角,轉而倡導一種“以人為中心”的養育哲學。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宇宙,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幫助這個宇宙自我發現、自我完善,最終綻放齣屬於自己的光芒。 第一篇:重塑認知——什麼是真正的“好教育”? 本篇首先對當前社會普遍存在的“唯分數論”、“唯名校論”進行瞭深入剖析。作者認為,現代教育體係的許多弊端源於對“知識”與“能力”的過度強調,而忽視瞭構成一個健全人格的基石——情感、品格與精神世界。 區分“成纔”與“成人”的本質差異: 強調“成人”是“成纔”的前提和基礎。一個擁有強大內心、良好情緒管理能力和同理心的人,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能找到生存之道並實現自我價值。而單純依賴技能和知識的“纔”,在快速迭代的時代中,往往麵臨被淘汰的風險。 教育的長期主義視角: 引導傢長跳齣短期考試成績的衡量標準,著眼於未來三十年孩子的生活質量和精神富足。真正的教育投資,是播撒在孩子童年品格塑造上的時間與愛。 傢庭環境的“氣場”研究: 探討傢庭氛圍如何無形中塑造孩子的底層思維模式和應對挫摺的能力。父母的焦慮、夫妻關係的和睦程度、對錯誤的接納度,都是孩子學習如何“做人”的第一課堂。 第二篇:品格鑄造——構建內在的道德指南針 品格教育是本書的重中之重。作者係統地提齣瞭培養孩子核心品格的“三根支柱”理論:責任感、韌性(或稱抗挫力)與同理心。 責任感的內化過程: 如何通過日常傢務、自我選擇的後果承擔,讓孩子理解“自由與責任對等”的原則?本書提供瞭避免過度包辦和推卸責任的實用策略,例如“後果預設法”與“選擇權交接”。 韌性(Grit)的培育實踐: 韌性並非天生,而是後天習得的。我們將探討如何幫助孩子正確麵對失敗,將其視為學習的機會而非世界末日。重點討論如何管理父母對孩子失敗的反應,避免“過度安慰”和“過度批評”的兩種極端。 同理心與社會連接: 在一個日益原子化的社會中,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至關重要。本書提供瞭豐富的親子對話場景和故事引導方法,幫助孩子學習識彆他人的情緒,理解不同立場的閤理性,從而建立健康的社會連接。 第三篇:心智模式——激發終身學習的驅動力 本書深受當代積極心理學和成長型思維理論的影響,緻力於幫助傢長引導孩子形成健康的認知結構,擺脫“固定型思維”的束縛。 贊美與批評的藝術: 詳細闡述瞭“過程贊美”與“特質贊美”的區彆。贊美孩子的努力、策略和堅持,而非天賦或結果,能有效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書中提供瞭大量的“贊美腳本”供傢長參考。 情緒的接納與疏導: 情緒不是洪水猛獸,而是信號。本書教授傢長如何成為孩子情緒的“穩定容器”,幫助孩子命名(Labeling)自己的感受,並教會他們建設性地錶達憤怒、失望和恐懼的技巧。 自我效能感的建立: 強調“小小的成功”積纍的重要性。如何設計“可實現的挑戰”,讓孩子在剋服睏難後,真正相信“我能行”,從而産生持續探索的內在動力。 第四篇:實踐策略——日常傢庭場景的深度應用 本篇將理論融入生活,提供瞭大量可操作的親子互動模型,幫助傢長在日常瑣事中實踐“心育為本”的教育理念。 有效溝通的“五步傾聽法”: 建立一個讓孩子願意開口的心靈空間,父母需要先放下評判,真正進入孩子的世界。 規則的設立與執行: 如何在保持權威的同時,賦予孩子參與規則製定的權利,從而提高規則的執行力,培養孩子的自律性? 科技時代的“邊界感”培養: 探討如何在數字時代,引導孩子建立健康的技術使用習慣,而非一味地禁止或沉迷。重點在於培養孩子自我監控和時間管理的內在能力。 原生傢庭模式的自我覺察: 引導父母反思自己在成長過程中被灌輸的教育模式,識彆齣哪些是需要傳承的“智慧”,哪些是需要打破的“限製性信念”,從而避免將自身的未解決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 結語:成為“陪伴者”,而非“設計師” 《心育為本:現代傢庭的智慧養育指南》最終的呼籲是:父母的角色,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充滿愛的港灣和成長的土壤,而不是試圖將他們打造成我們心中預設的完美模型。真正的教育,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有能力、有良知、內心豐盈的“人”,擁有足夠的力量去應對復雜多變的世界,並為世界帶來積極的影響。這本書,是獻給所有願意與孩子一同成長、共同探索生命意義的父母們的一份真摯邀請。 ---

著者信息

林格,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教育專傢、著名學者,因曾長期在上韆所學校蹲點實驗,被稱作教育界「用腳做學問的人」。其代錶作品有《教育是沒有用的一迴歸教育本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教育者的自我修煉》、《做有智慧的教育者》等。主要硏究領域:學校整體改進、區域教育策略規劃、辦學理念提煉及學校文化建設、養成教育、校長領導力、教師生命發展、傳統文化經典課程體係創建、中西教育比較、課程教學改革等。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 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
建議1: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建議2:鼓勵大於一切教誨
建議3: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建議4:別把孩子的特點當缺點
建議5: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建議6:玩是孩子的天性和權利
建議7: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建議8: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朋友
第2章 教育必須遵循人的發展規律
建議9:重新認識兒童的「權利」
建議10:教育要抓住「關鍵期」
建議11:神奇的「比馬龍效應」
建議12:人的發展是呈「階梯式」的
建議13:「同塑文化」是兩代人共同成長的基本原理
建議14:令人驚奇的「生理時鐘」現象
建議15:利用「潛意識」進行學習工作
第3章 關係第一,教育第二
建議16:做孩子的忠實傾聽者
建議17:鼓勵孩子自己分析和判斷
建議18:小心嘮叨引發代際「戰爭」
建議19:跟孩子講「活」大道理
建議20:在遊戲中尋找交流契機
建議21:讓書信成為聯結兩代人的紐帶
建議22:和孩子來個「君子協定」
建議23:用幽默潤滑傢庭關係
第4章 父教是不可缺少的
建議24:當孩子的精神支柱和榜樣
建議25:帶領孩子參加體育鍛鍊
建議26:幫助孩子性別角色正常發展
建議27:以人格魅力樹立父親威信
建議28: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建議29:正確處理孩子說謊
第5章 和諧傢庭是孩子成長的沃土
建議30:陪孩子做他們喜歡的事
建議31:給孩子一個愛的港灣
建議32:養成文明的生活方式
建議33:創造民主開明的傢庭氛圍
建議34:全傢閤作,同甘共苦
建議35:帶孩子一起參與公益活動
建議36:創建一個學習型傢庭
第6章 圖書和網路
建議37:讀萬捲書,行萬裏路
建議38:培養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
建議39:幫助孩子在閱讀中感受成功
建議40:別把現代媒介當「洪水猛獸」
建議41:利用網路滿足成長的需要
建議42:網路是一把雙刃劍
第7章 教育的目標是學會做人
建議43:喚醒孩子沉睡的孝心
建議44:誠信是做人的起碼資格
建議45:讓孩子在承擔責任中長大
建議46: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建議47:讓孩子學會講文明禮貌
建議48:幫助孩子改掉任性的毛病
建議49:避免冷漠毒害孩子的心靈
第8章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建議50:引導孩子自主學習
建議51: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
建議52:指導孩子不斷自我更新
建議53:學以緻用纔是真學習
建議54:讓孩子自己設立目標
建議55:給孩子自己做計畫的機會
第9章 厭學是世界上最大的難題
建議56:捕捉孩子的興趣所在
建議57:發現孩子的最佳纔能區
建議58:由淺入深引導孩子熱愛學習
建議59:同伴學習,多方受益
建議60:讓孩子考大人、教大人
建議61:減輕孩子感覺上的負擔
建議62:巧妙調和師生關係
建議63:用「理想」照亮孩子的前程
建議64:不要過於注重分數
建議65:磨礪孩子的意誌
建議66:讓孩子對學習更專注、更癡迷
建議67:幫助孩子遠離「壞情緒」
建議68:幫孩子在失敗中獲得智慧
第10章 一切教育最終都將歸結於習慣的培養
建議69:做事有條理
建議70:善於與人閤作
建議71:積極選擇
建議72:按規則做事情
建議73:堅持鍛鍊身體
建議74:節約每一分錢
建議75:科學飲食
建議76:剋服盲目比較、炫耀
參考文獻
後記

圖書序言

  • EISBN:9786267139356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MB

圖書試讀

前言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發展,也就是說,教育的過程就是發掘人的天性、潛能以及潛在價值的過程。
  但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教會孩子做人,培養「人」比培養「纔」更加重要。
  教育必須立足於培養一個具備健康人格的現代人,所以,教育絕不僅僅是某一種技術,而應該是一種綜閤人文素養,是一種大智慧。
  所有的教師和父母都應該重新學習兒童教育這門專業的課程。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進行教育研究的一個總結,是作者的代錶性作品。
  本書主要內容是:
  第1章 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這裡介紹的是我們的教育者怎樣從「尊重」這個基本價值齣發,建立健康的兒童觀和發展觀。人在社會中生活,不同的個性、不同的選擇隻能在統一的基本的價值條件下纔能獲得發展。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我們往往會忽略「尊重」真正的內涵與重要性,認為「尊重」是一個誰都知道的問題,但事實上,我覺得該問題遠非大傢所想像的那樣簡單。
  第2章 教育必須遵循人的發展規律。人的教育,必須瞭解、遵循人的科學發展規律,這裡介紹的「兒童權利」、「關鍵期」、「人的發展是呈階梯式的」、「羅森塔爾效應」、「潛意識」和「生理時鐘理論」等,是我認為尋找教育智慧的7個基礎平臺。從這裡齣發,你對教育智慧就有瞭基本的認識,否則,教育隻是一些技術而已。
  第3章 關係第一,教育第二。親子關係是傢庭教育的邏輯起點。這裡主要介紹的是,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或者師生關係。我們知道,麵對親近和崇敬的人,他的錶揚會讓我們心花怒放,他的批評會讓我們分外愧疚。在學校,是否喜歡該科目的老師會直接影響我們學習該科目的熱情;在傢裡,我們與誰更親近,便容易接受誰的教育——關係的好壞何等重要!李子勛教授提齣「關係大於教育」、孫雲曉教授提齣「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都是極有智慧的觀點。
  第4章 父教是不可缺少的。為什麼將「父教」單獨作為一種智慧來談?目前亞洲的傢庭教育任務,似乎隻是由母親來完成的。一般來講,學校召開傢長會,90%都是母親參加,父親即使偶爾關注一下孩子的教育,也隻是淺層次的「教誨」。當孩子邁進幼兒園,甚至小學,遇到的也大多數是女性教師。這些,都將對孩子的性別角色發展以及人格形成極為不利。所以,如何當父親,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問題。
  第5章 和諧傢庭是孩子成長的沃土。萬物和諧是自古以來的幸福理想。儒傢、道傢等學派都有豐富的和諧思想。畢達哥拉斯說過:「什麼是最美的?是和諧。」如果美就是一種和諧,那麼,隻要人們感受的美越多,內心就會越快樂。風景如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亦如斯。在和諧中一切都是可能的。對於孩子來說,能生活在一個和諧的傢庭裡,是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與此相反,很多在不幸傢庭、離異傢庭成長的兒童將遇到更大、更多的睏難和挑戰。另外,在孩子的教育上,傢庭成員達成一緻,也是促進幸福傢庭建設的一條途徑。
  第6章 圖書和網路。這裡介紹的是媒介與兒童教育的內容。現代社會中,媒介對兒童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這裡以讀書和網路為重點,進行瞭方法上的探討,特別提及,蔔衛研究員是中國研究媒介與兒童教育的權威,她的很多觀點值得社會重視。
  第7章 教育的目標是學會做人。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應當是教育的首要任務,也是根本目標。本章從「孝心」、「責任感」、「自信」等若乾個最基本的價值觀齣發,為教育者提供瞭一個切實的操作係統,簡單有效而不至於落入俗套,這是作者多年教育思考的一個重點。
  第8章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從某種意義上說,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意識」始終是教育上的一個關鍵點,這就要求人能夠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調節自己。一是正確認識自己的潛能;二是正確評價自己,包括透過自評、互評、徵評來評定自己的潛能發揮情況;三是正確調節自己,主要是看自我行為是否得到調整和控製。本章圍繞著如何引導孩子主動學習,深入淺齣地提齣瞭自我教育的若乾個有效的策略。
  第9章 厭學是世界上最大的難題。學習是一件苦差事,厭學是世界上最大的難題,所以如何引導孩子熱愛學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解決瞭這個問題,其他的教育問題很有可能就隨之迎刃而解瞭。這裡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些內容談起,為讀者提供瞭一個激勵孩子「愛學習、會學習」的係列方案。
  第10章 一切教育最終都將歸結於習慣的培養。愛因斯坦說:「把你在課堂上和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都忘記瞭,剩下的就是素養。」具體而言,這裡所講的素養是什麼?就是習慣。一切的教育都將歸結為習慣的養成。習慣是人的正確認識和正確行為之間的一座橋梁。習慣往往起源於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卻蘊含著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巨大能量。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享受生活的能力。好習慣常常讓人受益終身,壞習慣往往使人深陷泥潭。
  希望這本書能彌補現實中的教育的不足,也希望我們的教育者,無論是教師還是父母,和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涉及孩子未來命運的重要課題。所有著作的價值都是作者、讀者以及編者三方共同創造齣來的。

林格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它在探討現代社會價值觀衝突時,特別具有啟發性。現今的升學主義壓力,幾乎要把所有人都塑造成一個模子裡齣來的產品,大傢都在追求所謂的「成功」,但這個成功背後到底承載瞭多少個性和自主性的犧牲?作者深刻地剖析瞭這種現象對個體完整發展的戕害。書裡提到,一個沒有健全自我認同的孩子,即使在學業上獲得瞭極高的成就,麵對未來人生的不確定性時,依然會感到迷惘和空虛。這種「養纔」的教育,最終養齣來的可能隻是一群缺乏靈魂的工具人。我特別欣賞作者那種批判性思維,他不是盲目地反對菁英教育,而是提醒我們,在追求卓越的同時,絕不能犧牲掉「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這一最根本的目標。這種深度的反思,讓我對未來如何規劃孩子的教育路徑,有瞭更為宏觀和務實的考量。

评分

這本著作最大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慢下來」的教育哲學。在我們這個追求效率和快速迴報的時代,教育本身也變得越來越急躁,彷彿隻要投入資源,就必須在最短時間內看到成果。然而,生命的成長,特別是心靈的成熟,是無法被加速的。作者透過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一個理想中的教育場景,在那裡,學習是發自內心的探索,而不是被外部壓力驅趕的苦差事。書中關於「終身學習」的定義也顛覆瞭我的舊有觀念,它不再是為瞭升遷或換工作而進行的技能補強,而是基於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對自身存在的持續追問。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找到新的領悟,尤其是在麵對孩子成長中的那些「意料之外」的狀況時,這本書就像是一座穩固的燈塔,指引著我們不要迷失在短期的得失之中,而是專注於培養那個真正能夠獨立思考、充滿愛與責任感的「人」。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老實講,讀起來就像是跟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喝茶聊天,他把人生中那些看似零散卻又環環相扣的道理,用一種非常溫暖卻又不失犀利的口吻娓娓道來。書中對於「教育」的定義,不隻是侷限在課本知識的傳授,而是更著重於心靈層麵的啟發與品格的塑造。特別是作者在描述如何引導孩子麵對挫摺時,那種強調「過程比結果重要」的態度,讓我深有感觸。我們這個世代的傢長,常常太過焦慮於孩子的分數、排名,卻忽略瞭他們內在韌性的建立。書中舉瞭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孩子因為一件小事而情緒崩潰,作者並沒有急著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父母去理解孩子當下的感受,從中找到教育的契機。這種由內而外的引導方式,真的能讓人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教養」的片麵理解,讓我體悟到,真正的教育,是一門充滿藝術的實踐,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智慧去經營,而不是一味地去塞滿那些製式的教材。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說實話,一開始讀起來可能有點挑戰,因為它不像一般暢銷書那樣追求快速的閱讀體驗,反而更像是一篇篇精心打磨的教育哲思散文。它的語氣沉穩,邏輯紮實,偶爾會引用一些古典的智慧來佐證現代的觀點,這使得內容的厚度遠超於市麵上許多流於錶麵的育兒指南。書中關於「適性發展」的論述,更是讓我茅塞頓開。我們總是習慣將「別人傢的小孩」設為標準,卻忘瞭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宇宙。作者花瞭不少篇幅去闡述如何真正地「看見」孩子,如何分辨齣他們內在真正的熱情與天賦,而不是父母一廂情願的投射。這種「看見」的能力,需要父母放下身段,成為一個謙卑的觀察者和陪伴者。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彷彿完成瞭一次心靈的淨化,對於如何營造一個允許犯錯、鼓勵探索的傢庭氛圍,有瞭更清晰的藍圖。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並不是那種一翻開就能讓你立刻掌握幾招立竿見影技巧的實用手冊,它更像是一本需要時間消化、反覆咀嚼的工具書,但一旦進入狀態,它對思維的衝擊力是巨大的。書中對於「人際互動能力」和「情商培養」的探討,放在現今高度數位化的社會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作者提醒我們,科技固然拉近瞭世界的距離,卻也可能疏遠瞭人與人之間最細膩的情感連結。書中強調,真正的智慧,體現在如何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如何理解和尊重差異。這種軟實力的培養,遠比死記硬背公式來得睏難,卻是決定一個人未來幸福感的關鍵因素。它不是教你如何八麵玲瓏,而是教你如何真誠地麵對自己和他人,建立起穩固的道德基石和同理心,這對我們這代人來說,是極為及時且必要的提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