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陌路:來自中國境內最後一位澳洲通訊記者的內幕報導 (電子書)

中國陌路:來自中國境內最後一位澳洲通訊記者的內幕報導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麥可.史密斯
图书标签:
  • 中国
  • 澳大利亚
  • 记者
  • 内幕
  • 政治
  • 社会
  • 文化
  • 时事
  • 电子书
  • 调查报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澳建交五十週年,雙方關係降至最冰點
當習近平統治下的新中國將澳洲記者全面清零,下一個要清除的是什麼?
 
  二〇二〇年九月三日,中國公安深夜突襲史密斯在上海的住處,官僚化地朗誦完公文後請他在中文紙本上畫押簽名,恐懼爬上史密斯的背脊,因為幾天前才接到澳洲大使館建議他回國的訊息。公安稱他是國安調查的利益關係人,禁止他出境中國,並要求他配合調查。此舉揭開了中澳關係幾近破裂的序幕,透過澳洲政府激烈地交涉,他在接受了包含成蕾案到香港國安法的審問後,當晚成為撤離中國的最後一個澳洲記者。
 
  「中國政府不管處理什麼事都慢半拍,唯獨在竄改和掩蓋歷史這事上效率驚人。」
 
  死裡逃生的史密斯在遠離風暴中心後回顧駐華任期內的見聞,描繪出中國人民急速提升生活品質後付出的代價,並且一再見識到中國傾國家之力打造的「劇本」,以及習近平專制主義下逐漸收緊的內政管制與言論控制讓中國人民因為恐懼而噤聲。
 
  ▌親訪馬雲,見證他從阿里巴巴高峰急流勇退到馬雲神話的破滅
  馬雲和作者談及科技的功用在於創造社會價值和工作機會,同時也透過基金回饋教育與社會。然而想要革新,卻擔心樹大招風。
 
  ▌參觀「新疆再教育營」,與被關押的維爾族「學員」進行對話
  學員都是「自願來受訓」,從下飛機開始就像是旅遊包套行程,所見所言幾乎都經過安排。
 
  ▌輿論操弄與掩蓋訊息,將新冠疫情導致的內政危機包裝成外國陰謀
  藉由媒體重新包裝民怨,將武漢政府處理疫情不當轉化成鋪天蓋地讚揚一黨專政得以及時應變,洗腦民眾:新冠病毒真的源自中國嗎?
 
  「現在和中國政府交涉已經沒有前例可循了。」
 
  史密斯更以第一人稱視角見證了香港回歸、反送中示威、實施國安法、海峽兩岸關係角力、中朝政治關係與經濟利益的糾葛、中美科技冷戰與對澳貿易制裁等事件,詳細呈現了習近近三年收攏權力後日益強硬的態度,其揮著經濟大旗與西方進行激烈的意識形態鬥爭,挾持在中國境內的他國公民以此轉化為國際的政治壓力來剷除異己。
 
  當習近平統治下的新中國形成了世界舞台的大風暴,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各國都不得不面對一個重要的問題:面對新中國的銳實力,下一步究竟該怎麼走?
 
  重要事件
  二〇二〇年九月三日,中國公安深夜突襲史密斯在上海的住處,無故禁止他出境中國,並要求他配合國安調查。中澳關係幾近破裂,透過澳洲政府激烈地交涉,他在接受了包含成蕾案到香港國安法的審問後,當晚成為撤離中國的最後一個澳洲記者。
 
專業推薦
 
  ■王立|《阿共打來怎麼辦》作者、「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王丹|「對話中國」智庫所長
  我一向推崇常駐中國的西方記者對當今中國的觀察和分析,因為他們有不同的視角和對比的座標。本書就是一個例證。希望讀者可以在本書中,看到一個正在真實地威脅著全世界自由民主體系的中國的真面目。
 
  ■矢板明夫|《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日本資深媒體人
  習近平統治下的中國正在上演著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鬧劇。作者通過講述一個個親身經歷的小故事、為您揭開舞台背後的秘密、幫助您暸解中國。
 
  ■林昶佐|立法委員
以第一線觀察中國的視角,從經濟、社會、新疆、香港、防疫等不同面向,描述出中國近年肆無忌憚推向更高壓極權的過程,獨裁政府的壓迫感從書中一頁頁襲來。  
      
各界推薦  
 
  ■麥可.史密斯詳述了他在中國擔任記者的經歷,讀起來引人入勝,讓我了解外國記者在中國這個極其複雜、令人困惑又變化迅速國家的生活境遇。對於想更認識這一巨大鄰國,但又不想讀學術著作的人而言,讓麥克.史密斯帶你進入他如萬花筒的發現之旅是最佳的選擇。——《無聲的入侵:中國因素在澳洲》作者 克萊夫.漢密爾頓(Clive Hamilton)
 
  ■史密斯描述了他在中國三年的動盪歲月,這是一本極具說服力且有趣生動的作品。他有一雙雷射般的雙眼,透過與重大歷史事件目擊者的廣泛交談,從中發現趣聞軼事;更重要的是,他揭露了中澳兩國雙邊關係中的扭曲之處。——前澳洲駐華大使 芮捷銳(Geoff Raby)
 
  ■這是一本關於中國與史密斯在中國經歷的作品,內容生動、精彩,揭露了許多內幕,其中充滿了令人興奮又緊張的過程以及最後在恐懼之下的大逃脫。——澳洲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員 馬利德(Richard McGregor)
 
  ■一本中國線記者對了解中國的重要貢獻,一本必讀的作品。——《北京當局》(The Beijing Bureau)作者 梅麗莎.羅伯特(Melissa Roberts)、崔佛.瓦特森(Trevor Watson)          
迷雾中的凝视:见证一个时代的侧影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国度的内部剖析,也无意于构建宏大的地缘政治图景。它更像是一部在历史的褶皱中,以敏锐的观察者视角精心编织而成的个人札记与文化侧写集。作者以其独特的跨文化体验为基石,带领读者进入一系列看似寻常,实则暗流涌动的社会场景与人际互动之中,探讨在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个体身份的流变与精神图景的重塑。 全书的基调是沉静而内省的,它避开了教科书式的论断,转而依赖于具体的、触手可及的细节来搭建叙事。开篇部分,作者将笔触聚焦于“空间”的感知。这里讨论的“空间”并非地理上的疆域划分,而是生活其间的人们所构建的心理场域。例如,书中详细描摹了某个城市中,传统与现代建筑在视觉上的激烈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如何投射到居住者日常行为模式的细微差异上。作者细致地观察了早市上摊贩之间特有的交易习惯、老式茶馆中人们闲聊的语速和话题的切换方式,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在处理公共与私密关系时的微妙平衡术。 随后,叙事的重心转向“时间”的体验。在现代社会效率至上的驱动下,时间的价值被不断压缩和量化。然而,作者通过对几个不同职业背景人物的深入访谈(这些访谈内容被抽象为故事片段进行呈现),揭示了在快速运转的社会机器之外,依然存在着一种非线性的、注重“当下”体验的时间哲学。比如,描述了一位手工艺人如何花费数周时间打磨一件器物,其间对精度的执着,以及这种“慢”如何成为对抗外部节奏的一种无声抗议。这种对时间流逝的细腻捕捉,使得叙事具有了一种近乎冥想的质感。 本书的中间部分,则深入探讨了“连接”与“疏离”这一对永恒的矛盾主题。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获取信息,但真正的深入交流似乎变得更加困难。作者通过对几种特定社群的观察,如网络上的匿名讨论组、或是一些非正式的文化交流小组,展示了人们如何努力在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地带,构建出既能满足归属感,又能保持个体自由的连接方式。其中一章专门分析了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失重”现象——当某些词汇和表达方式被过度使用或被刻意简化后,它们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如何被稀释,以及人们如何试图用更具象化的符号或自创的“隐语”来填补这一空白。 文化现象的观察是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流行的文化符号,而是试图探究这些符号背后的驱动力。例如,对某种特定审美趣味的兴起进行侧写,追溯其如何从边缘走向主流,以及这种转变背后反映出的群体对身份认同的焦虑或确认。这些分析往往是通过描述一场小型的艺术展、一次非主流的音乐演出,或者甚至只是对某种流行服饰的材质和剪裁的剖析来实现的,让读者得以窥见文化在底层脉络中的流动性。 在叙事风格上,作者极力保持一种客观的“在场感”,即叙述者仿佛只是一个沉默的观察者,记录所见所闻,极少做出直接的价值评判。这种克制的笔触,反而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邀请进入主动的思辨状态,去填补那些未被言明的情感空白。例如,在描述一次跨越代际的家庭聚会场景时,作者仅记录了不同年龄层人物的坐姿、目光的投向和停顿的次数,而将人物间潜在的、未说出口的张力留给读者自行体会。 最后,全书的收束部分回到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集体心理投射。作者并未提供任何预测或保证,而是将焦点放在“适应”这一行为本身。这种适应并非盲目接受,而是一种带着清醒认知的主动调适。通过对个体在面对巨大变革时所表现出的韧性、幽默感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以一种更为人性和贴近生活的方式,描绘了一幅关于持续演变中的人类群像图景。整本书籍,与其说是在记录一个特定地方的特定事件,不如说是在探讨任何一个经历剧烈转型的社会中,人们如何与自己、与他人、与所处的环境建立新的共存关系。这是一部充满细密观察和深沉思考的文本,它邀请读者一同驻足,细看那些在日常喧嚣下被忽略的、却至关重要的细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麥可.史密斯(Michael Smith)
 
  紀實中國新聞逾二十年,現為《澳洲金融評論報》(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的中國線記者。為二〇二〇年九月最後一批被迫撤離中國的澳洲記者,此前生活在中國並進行第一手報導。目前與伴侶住在雪梨,然而他們的狗休一仍舊在中國等待著團圓。
 
譯者簡介
 
顏涵銳
 
  師大翻譯所博士。譯有《人性中的良善天使》、《隱形戰》、《全光譜思考力》。
  giccs.henry@g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部:撤出中國
1.夜半敲門聲
2.尋求庇護
 
第二部:中國崛起
3.香港回歸
4.國家主席終身制
5.經濟狂飆還是泡沫化?
6.足球外交
7.與北韓近距離接觸
8.嬰兒、男孩、剩女
 
第三部:中國崛起
9.黑天鵝、灰犀牛
10.拜會馬雲
11.從赤貧到巨富
12.中國的少數族群
13.反送中示威
14.圍城
 
第四部:新中國
15.海峽對岸
16.疫情大爆發
17.危機處理
18.顛倒黑白
19.錯過新冠疫情的人
20.警察國家
21.貿易戰爭
 
第五部:逃出生天
22.飛向自由
結語
 
感謝詞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92286
  • EISBN:978626709232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0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面上太多關於中國的書籍,常常因為篇幅的限制,最後淪為對經濟數據的羅列或是對社會現象的表面化描述。我比較擔心的是,作為一位「通訊記者」,其工作模式往往要求快速、高效地產出資訊,這會不會削弱了進行深度田野調查的時間與空間?我期望的不是一份冷冰冰的年度報告,而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社會人類學觀察。我希望作者能夠在記錄事件的同時,也將自己作為「異鄉人」的體驗融入敘事之中,這種雙重觀照,反而能帶出更豐富的層次感。畢竟,一個外來者在觀察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被觀察、被定義,這種相互塑造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極佳的觀察窗口。如果書中能多著墨於作者在融入或保持距離之間的掙扎,我會覺得這份報導的厚度會大大增加。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坦白說,第一眼並沒有立刻抓住我的目光,畢竟近來談論中國的書籍汗牛充مناج,光是書名那種帶點懸疑又直接點出「最後一位澳洲通訊記者」的設定,雖然抓人,但也讓我帶著一絲「又是哪位外媒的視角」的審視態度去翻閱。我對這類紀實文學向來抱持著雙面刃的看法,一方面期待看到不被官方濾鏡過度修飾的真實脈絡,另一方面又擔心過於側重個人經驗的採集,會讓宏觀的結構性分析顯得單薄。尤其台灣讀者,我們對對岸的理解本就複雜,夾雜著歷史情感、地緣政治的焦慮,以及對社會底層聲音的關切,所以,任何試圖描繪「陌路」的敘事,都必須在細膩的田野觀察與冷靜的結構洞察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點。我希望作者能夠跳脫出傳統「西方觀察家」的優越感,真正蹲下身子,用一種近乎謙卑的姿態去聆聽那些被權力機器有意或無意忽略的微小聲音,無論是邊疆的少數族群,還是城中村裡掙扎求生的個體,那才是理解當下中國社會肌理最紮實的基石。

评分

對於台灣讀者而言,我們對「中國」的想像,常常被藍綠光譜或意識形態的對立所切割,形成一種慣性的「他者化」。因此,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更為去標籤化、更貼近「人」的複雜狀態的描寫,那將會是非常有價值的。我會仔細審視作者如何描繪那些「既得利益者」與「邊緣群體」的內在矛盾,而不是將他們簡單地劃分為「壓迫者」與「受害者」。畢竟,社會的運轉往往是灰色地帶的疊加。如果作者能展現出,即便是體制內的人員,他們自己也深陷於某種結構性的困境之中,那種「共同的無力感」或許能為兩岸的觀察者提供一個稍微溫和的對話起點,讓我們看到在宏大敘事之下的個體掙扎。畢竟,人類的情感共通性,才是打破政治藩籬最溫柔也最強韌的力量。

评分

閱讀這類題材時,我個人最看重的是作者的「在場感」與「敘事節奏」。一個真正深入現場的記者,其文字間自然會流淌出一種無可取代的緊繃感,那種在敏感地帶呼吸的壓迫,是光看新聞稿永遠無法傳達的。我尤其關注作者是如何處理資訊的篩選與重組,畢竟在一個資訊高度管制的環境中,每一則可得的「情報」都可能暗藏著多層次的解讀陷阱。如果書中能呈現出作者在採訪過程中遭遇的阻力、資訊的斷裂點,乃至於自我懷疑的時刻,那會讓整個報導顯得更加立體可信。我不求看到大刀闊斧的政治批判,那往往容易流於空泛的口號;我更期待看到在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裡,如何巧妙地折射出體制對人性的潛移默化影響。比如,一次看似尋常的咖啡館交談,如何因為一個不經意的眼神交流而戛然而止?這種對「非語言溝通」的敏銳捕捉,才是區分優秀紀實與一般旅遊見聞的關鍵所在。

评分

最後,我對書名中的「陌路」二字非常感興趣,它暗示著一種迷失感或是不相容的狀態。我個人猜想,這或許不單指地理上的隔閡,更可能指向一種價值觀、一種思維方式的徹底錯位。對一個長期在自由媒體環境下工作的人來說,面對那種無處不在的自我審查與輿論引導,其心態上的衝擊想必是巨大的。我希望作者能誠實地面對這種「疏離感」——那種努力想溝通卻發現彼此使用著完全不同語言符號系統的挫折感。如果書中能探討這種文化和認知上的「鴻溝」是如何在日常互動中具象化的,那將會是對我們理解當代中國社會深層次變革,最有建設性的貢獻。總而言之,我尋求的是一份既有專業記者的新聞敏感度,又能兼具人文關懷的深刻反思,而不是一份蜻蜓點水的遊記或政治評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