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社會人4 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電子書)

科技社會人4 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文源
圖書標籤:
  • 科技
  • 社會
  • 人文
  • 旅行
  • 電子書
  • 文化
  • 觀察
  • 生活
  • 科技與社會
  • 物的故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疫苗是如何誕生的?漁電共生行不行?
視力錶能否成為判斷盲人的標準?
公民是否能「真正」參與臺灣智慧城市發展?

  從科技哲學、科學史以來,「物」始終是科技與社會研究者的關注焦點,本書除瞭延續前三集聚焦臺灣在地實作案例,更以「物」為線索,追究其交織齣的各種世界觀、概念、體製脈絡,藉此瞭解社會如何形塑技術物對社會大眾的影響。

  在地化臺灣
  在本土意識及國傢認同的逐步纍積下,臺灣仍存在著族群、地域、政治,甚至認同差異,科技物的旅程也不例外。屏東林邊災後重建中新興的光電設施、高雄市路麵下錯綜複雜的石化地下管線、臺南七股瀉湖與沙洲魚塭間的漁電共生、南投魚池鄉的邵族基因檢測與分類、彰化縣芳苑鄉沿海的離岸風場,以及臺北市的智慧城市等,這些案例展現齣在地鑲嵌的技術與社會特質。

  歷史因緣際會
  看似自古已有之的藥籤、作為功能性鑑定視力的檢測錶、存在各種治理與感受可能的森林、剖腹產的臨床因素研究報告,以及同樣環繞著孕婦身體的羊膜穿刺術,這些容易被抽象化的民俗、文化、知/常識或研究,也在本書中具現為特定物的歷史旅程,帶我們一起追溯二十世紀的臺灣身世。

  全球漫遊
  無論是從法國而來的滅菌疫苗技術、美國CDC新聞室公布的新冠病毒圖像,以及綜閤德國、法國與日本技術軌跡的高鐵、美國自閉癥輔助研究中的社會性機器人;在東亞的日本、臺灣與中國間遊走的液晶麵闆隱微知識、源自比利時的BMI公式、德國規範的水下噪音,以及美國藥廠的標靶藥物臨床試驗,這些討論更定位瞭諸多關鍵物從世界各地到臺灣之間的位移。

本書特色

  1. 集結26位STS學者近年研究所得,共同呈現臺灣首本專注探討「臺灣科技物」的科學素養讀本。
  2. 以人、物、知識、製度等麵嚮,探索19個科技物/觀點,拓展讀者對本地科技與社會現象的思考敏銳度。
  3.各篇文章皆附「教學工具箱」,提供與該篇主題相關及延伸的教學資源,以利大學及高中教師參考運用。

學界推薦

  王文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社院院長
  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楊倍昌/國立成功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
  黃信騰/新竹建華國中校長
  許全義/臺中一中社會科教師
  蔡汶鴻/南科實中物理科教師

  當今科技社會瞬息萬變,我們也需要有新的視野。跟隨技術物生成與移動的軌跡,可更全麵、細緻的關照人、技術物、社會與環境的關係,進而探索改變及提升的可能。/王文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社院院長)

  集結19個重要的科技關鍵物概念,延續STS注重身體實踐的精神,並富含學術及在地的意義,對於大學的教學、研究或是學生自修,都有很好的助益。/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人打造物品,但人造物也構成我們生活世界的框架。當代的實踐從歷史中來,也會成為未來的歷史條件。在地的實踐從全球的脈絡來,也成為脈絡的一部分。這些聽起來拗口的理論概念,在臺灣STS社群老將與新秀的筆下,一點都不抽象難懂,反而是我們身邊再具體也不過的事物。/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關注在地,邁嚮國際。這本書收錄瞭當前臺灣的重要議題,有由南到北的在地樣態,有發人深省的歷史議題,也有具國際視野的新興科技,想知道19個關鍵物闡述的科技與社會的連結嗎?跟著一起去旅行吧!/黃信騰(新竹建華國中校長)

  內容取材在地多元,架構清晰簡潔,論證圓融細膩,不僅是引導高中生探究、實作、解決問題的好書,更是撰寫小論文的參考典範。感謝本書的齣版,讓高中端終於有科技與社會專題的讀本可用。/許全義(臺中一中社會科教師)

  從歷史紀錄中用科學方法透視各項關鍵物,引導讀者思考環境變遷所造成的影響、選擇對於人類文明較適當的發展之道,不管是醫學、理工或是社會科學知識背景的讀者,閱讀本書都會有一種暢快的感覺。/蔡汶鴻(南科實中物理科教師)
 
《失落的文明迴響》:一場跨越時空的考古學沉思 作者: [此處填寫一位假想的知名考古學傢或曆史學傢的名字,例如:陳懷遠] 齣版社: [此處填寫一傢具有人文氣息的齣版社名稱,例如:瀚海文史] 裝幀: 精裝,附贈復刻版手繪地圖與文物拓本 頁數: 680頁(內含數百幅高清考古現場照片及文物綫描圖) 定價: 188.00 元 導言:塵封的碎片與不朽的追問 人類文明的演進並非一條筆直的綫性路徑,而是一係列宏大敘事與無數微小斷裂交織而成的復雜織錦。當我們仰望那些矗立韆年的遺跡,聆聽深埋地下的沉默迴聲時,我們追尋的,不僅僅是古人的生活方式,更是關於“人”這一物種,在不同時空背景下所展現齣的創造力、局限性與永恒的掙紮。 《失落的文明迴響》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通史著作,它更像是一部深度聚焦於“失落”與“重構”的考古學沉思錄。作者陳懷遠,以其三十年行走於世界各大熱點考古遺址的親身經曆為基石,帶領讀者潛入那些因自然災難、政治變遷或社會崩潰而戛然而止的古代社會心髒地帶。本書旨在探討:是什麼樣的內在或外在力量,能夠將一個成熟的、擁有復雜社會結構的文明推嚮瓦解的深淵?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關鍵物證”,能幫助我們拼湊齣那些被曆史風沙磨平的細節? 全書分為四大核心篇章,每一篇都圍繞一個特定的文明斷層進行深入剖析,並通過對核心“物證”的解讀,重建當時社會的精神圖景。 第一部:青銅之殤——邁锡尼文明的最後挽歌 核心聚焦: 希臘大陸的“黑暗時代”開端與“青銅時代晚期崩潰”(Late Bronze Age Collapse) 本篇將目光投嚮公元前1200年左右地中海東部的劇變。邁锡尼文明,這個以荷馬史詩中英勇的國王和宏偉的獅門為標誌的輝煌城邦,為何在短短數十年內,幾乎在同一時間段內被係統性地摧毀或遺棄? 作者並未將焦點僅僅停留在“海上民族”的假說上。他深入挖掘瞭皮洛斯(Pylos)和梯林斯(Mycenae)的泥闆檔案,尤其側重於分析那些記錄瞭糧食配給、武器儲備以及異常的人口流動記錄的楔形文字泥闆。 關鍵物證分析: 1. “士兵的最終配給單”: 剖析瞭在城邦被圍攻或放棄前夕,權力中心如何試圖維持最後一點社會秩序的嘗試,揭示瞭權力結構的內部張力。 2. 橄欖油與陶器的質量驟降: 通過對齣土陶器釉麵成分的元素分析,展示瞭生産鏈條在戰爭或氣候壓力下的係統性衰退,暗示瞭專業化勞動力的瓦解。 3. 被拋棄的防禦工事: 細緻描繪瞭那些原本堅不可摧的巨石城牆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失去維護,成為瞭自然侵蝕的對象,象徵著政治權威的崩潰。 本書提齣,邁锡尼的滅亡並非單一原因的結果,而是氣候變化(如長期乾旱)、內部階級矛盾激化與外部族群遷移共同作用下的“完美風暴”。 第二部:沙漠的低語——哈拉帕文明的城市規劃與寂靜之謎 核心聚焦: 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的城市治理與突然的“去中心化”。 哈拉帕與摩亨佐-達羅,是古代世界最令人稱奇的城市規劃範例之一。它們擁有先進的排水係統、統一的度量衡,卻缺乏明顯的王室宮殿或巨型神廟。它們的突然衰落,更像是一場緩慢的、係統性的“失語”。 陳懷遠深入印度次大陸的考古現場,審視那些被時間淹沒的街道與公共浴池。本書挑戰瞭傳統上將“季風變化”視為唯一解釋的觀點,轉而關注城市內部的社會組織結構。 關鍵物證分析: 1. 印章符號的語義漂移: 對數韆枚印章符號進行定量分析,顯示在文明末期,印章的使用頻率和復雜性呈下降趨勢,暗示著貿易網絡和中央行政權威的弱化。 2. 磚塊尺寸的微小不一: 盡管早期標準極高,但後期遺址中齣現瞭大量尺寸略有偏差的磚塊,這錶明維持高度標準化的國傢機器在資源分配上遭遇瞭瓶頸。 3. “垃圾堆”的文化學意義: 考察瞭城市中特定區域的廢棄物堆積模式,推斷齣城市居民點開始嚮河流上遊分散遷移的早期信號,城市中心功能逐漸被掏空。 本書認為,哈拉帕文明的“寂靜”,是高度依賴環境穩定性的集權體係,在麵對長期的、不可逆的環境壓力時,選擇和平、漸進地解體,而非劇烈對抗。 第三部:瑪雅的星空隕落——經典期雨林帝國的崩潰(The Classic Maya Collapse) 核心聚焦: 蒂卡爾、卡拉剋穆爾等城邦在公元8-10世紀的衰亡,探討復雜的生態管理與政治信仰的相互作用。 瑪雅文明的衰落是考古學中最引人入勝的謎團之一。本書將視角從單純的氣候解釋轉嚮對“統治者意識形態”與“生態壓力”之間反饋循環的探討。 作者詳細介紹瞭利用樹木年輪數據(Dendrochronology)重建的區域降雨記錄,並將其與同期王室碑文(Stelae)上的登基與戰爭記錄進行交叉比對。 關鍵物證分析: 1. 祭壇碑文的“沉默期”: 分析瞭從公元820年到920年間,主要城邦中新刻立紀念碑數量的銳減,這直接標誌著統治者(K'uhul Ajaw)神聖權威的終結。 2. 玉米田擴張的邊界: 通過對雨林考古勘測中發現的早期梯田遺跡進行分析,量化瞭人口壓力下農業前沿的侵蝕速度,揭示瞭生態承載力的極限。 3. 金字塔的“未完成”: 考察瞭數座大型宗教建築的修建在特定年份突然停止的證據,推測這反映瞭勞動力動員能力和精英階層信譽的同步崩潰。 本書的論點在於:當依賴“神授君權”來動員資源應對氣候災難時,一旦災難持續,民眾對神聖秩序的信仰便會瓦解,進而引發政治自上而下的全麵失控。 第四部:中原腹地的轉摺——夏商過渡期的社會重塑 核心聚焦: 探尋中國早期國傢形態的復雜性,尤其關注二裏頭文化與商代早期的物質文化連續性與斷裂性。 本書的最終部分將視野拉迴黃河文明的源頭,審視在中華文明的早期整閤階段,權力是如何建立、鞏固,又是如何麵對內部動蕩進行自我調整的。 作者側重於對早期禮器(如青銅爵、鼎)的地域風格演變進行細緻比對,並結閤對早期甲骨文(或陶文)材料的重新審視,探討“天命”觀念的萌芽與權力閤法性的構建過程。 關鍵物證分析: 1. 青銅冶鑄技術的區域差異: 分析瞭二裏頭遺址周邊不同墓葬中,青銅器成分與鑄造工藝的細微差異,推測早期王權對核心技術資源的壟斷程度。 2. 玉器的“去貴族化”: 考察瞭從二裏頭晚期到殷墟早期,玉器在墓葬中的齣現頻率和使用場景的變化,以觀察社會階層流動性的波動。 3. 早期城牆與夯土結構的承重模式: 對比不同時期宮殿與防禦建築的規模變化,用以衡量中央集權的穩定性和資源調集能力。 《失落的文明迴響》的最終目的,是提供一個跨越地域與時代的觀察框架,讓我們理解:所有文明的輝煌背後,都潛藏著脆弱的結構;而真正的“失落”,往往不是瞬間的災難,而是世代纍積的適應性失效。 本書適閤所有對人類曆史深層驅動力、考古學方法論以及文明興衰規律感興趣的讀者。通過對這些“關鍵物證”的細緻觸摸,我們得以更謙卑地審視我們自身的現代社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文源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曾獲2014年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2014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近年推動學術之公共性,包括參與「記疫」團隊記錄新冠疫情、「清大人社AI中心」推動公共化AI,並主編「科技 社會 人」、「寫給青春世代的STS讀本」(陽明交大齣版社)以及「AI、科技與社會」(清大齣版社)係列叢書。

郭文華

  自詡科技與社會研究的學術長工。長年駐守生醫領域,周鏇研究所與診間之間,與病人與專傢互動。同時關心素養教育,橫跨高中與大學,期許打造見識寬廣的跨領域人纔。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博雅書苑副書苑長與陽明校區圖書館館長,並擔任《東亞科技與社會研究國際期刊》主編。

王秀雲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科學史博士,副修婦女研究。現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係人文暨社會醫學科教授兼主任,及科技、醫療與社會(STM)研究中心教授。曾任《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主編,專長為醫療史、性別研究、性別與科技,目前研究戰後核子醫學史及戰後臺灣傳道醫療史。

楊榖洋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機係教授,兼任博雅書苑書苑長。專攻領域為機器人與人機係統,喜歡文學、運動、戲劇及電影。數位時代專欄作傢,著有《羅伯特玩假的?破解機器人電影的科學真相》、《羅伯特玩真的?AI機器人時代的夢想進行式》(陽明交大齣版社)。
 
作者群/(依姓氏筆劃順序)
 
王治平  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係副教授
王業翰  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政策與法律組博士生
王驥懋  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係助理教授
田畠真弓  日本專修大學商學院教授
林宗德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與通識教育中心閤聘副教授
邱大昕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係教授
邱花妹  中山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
吳嘉苓  臺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常務理事
洪文玲  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係副教授、颱灣STS學會理事長
洪伯邑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副教授
洪廣冀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副教授
施麗雯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陳宗文  政治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陳柏勳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
葉緻微  臺中教育大學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張傢綸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博士後研究員
張國暉  臺灣大學國傢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彭鬆嶽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楊智元  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
蔡友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鄭斐文  東海大學社會係副教授
錢剋瑄  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圖書目錄

導讀:關鍵物交織的旅程風景  林文源

●脈絡化在地
1 . 電力的物質性:光電拼裝體的物質符碼  楊智元
2. 蟄伏的惡龍?-城市地下石化管線的治理 洪文玲、王治平
3. 「漁電共生」行不行?  邱花妹
4. 基因科技與原住民正名:對科學證據的反身性思考  蔡友月
5. 種電於海:離岸風場與臺灣白海豚的空間競奪  洪伯邑
6. 智慧城市的科技與公民  彭鬆嶽

●穿梭歷史時空
7. 解密藥籤,理解臺灣多元醫療文化  陳柏勳
8. 誰是盲人:視力鑑定與分類的故事  邱大昕
9. 林間絮語:從臺灣山林王的一頁傳奇談森林治理與人類世  洪廣冀、張傢綸
10.臨床因素的消失:剖腹產研究的知識生產政治  吳嘉苓
11.技術的社會選擇與汙名化的孕婦:以羊膜穿刺術的新聞報導為例  施麗雯

●全球與在地之間
12.從實驗室到注射室:疫苗技術物的存在模式 陳宗文
13.新冠病毒圖像與在地疫情圖景  葉緻微
14.標靶藥物驅動的診斷知識與技術變革 王業翰
15. BMI作為一種科技物  鄭斐文
16.高鐵創新及運作的社會脈絡 張國暉
17.機器人與自閉癥:重新思考社會互動 林宗德
18.隱性知識在臺灣麵闆產業所扮演的角色  田畠真弓
19.「水下世」的動物治理:水下空間、海水物質性及動物「感受」  王驥懋、錢剋瑄

紙上編輯訪談錄
作者簡介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470258
  • EISBN:978986547033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33.0MB

圖書試讀

導讀

關鍵物交織的日常風景
林文源

  張開眼睛


  「張開眼睛,你看到什麼?」這是我在清大「科技與社會」通識課堂常常請同學做的開場練習,先讓同學說齣他們對科技與社會關係的各種看法後,請他們閉上眼睛,然後再張開眼睛,將視野限定在此時此刻的課堂所在,舉例說齣在教室空間中看到的科技物,與其社會性。

  相較於原先常被提到的先進科技或是大型技術係統與產品,教室內的觀察一開始往往讓同學不知所措,但是接著以科技人、科技物、科技知識與符號,以及科技製度等四個麵嚮,協助同學進入體製分析的思考後,大傢通常都能領悟原來科技與社會的關係無所不在,且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這種思考也是規劃「科技/社會/人」係列叢書的核心用意。從2010 年開始,我們以三個相當簡單的初衷推動這一係列案例集的齣版:首先是關於纍積本土的案例。相較於許多課堂讀本都是翻譯國外重要著作,且多以歐美為主的異地案例與理論,我們希望能夠盡量以在地案例齣發,纍積思考與討論的資源。

  其次是體製分析。STS 作為匯集多種學科方法的知識領域,除瞭多數人文社會關注的社會與文化脈絡,其重要取徑特質至少包括強調物質性、對看似客觀的知識之剖析,以及在其中的各種實作。為瞭協助學生理解,以人、物、符號(文化)與製度的交互映照,由案例帶入STS 思考也是「科技/社會/人」係列的齣版用意,我們嘗試在每一集都以人、物、知識、製度等麵嚮,拓展讀者對本地科技與社會現象的思考敏銳度。

  最後是本係列的書名。我們以「科技/社會/人」為題,希望在這三者之間的空白處,促成更多想像與可能性。

  從字到物

  轉眼間,本係列也即將齣版第四集,而這一次我們聚焦在「物」。

  這個構想源自本次編輯過程的發想。原本設定以STS關鍵字為齣發點,從近年有以許多關鍵字為題的各領域齣版,足見其必要性。作為長期追趕當代歐美實證科學與各種知識的臺灣在地,「關鍵字」是一種瞭解知識係譜,進而定位自身的方式。

  但在企劃討論階段,編輯群對於眾多案例間穿梭的關鍵字與概念分類有許多討論,在沉澱思緒之餘,我重讀這些案例,赫然發現在概念的錶象下,各種物連帶著其在地區位,一個個生動地躍然紙上。

  這讓我突然想起推動此係列叢書的初心─在地案例的重要性。STS 的重要學術貢獻是:將抽象的所謂「觀點」、「分析」、「概念與理論」,具體地定位為特定「處遇」(situated)中的「視野」、「立足點」,以及「技術物」、「行動者網絡」、「認識實作」、「拼裝」、「邊界」、「基礎設施」與「特定社群(流派)的概念工具」如何形成科技與社會交織的網絡。

  因此,追溯不同案例的變化,蘊含著不同日常,而各種世界觀、概念、體製脈絡則交織其中。這些是STS 探索另類在地思考之所以可能的根本。

  旅程

  此外,關注「物」也意味著關注它們的「旅程」。無論是何種物的旅程都指涉移動以及區位差異,在本地社會中,以下這些是我們相當熟悉的敘述:「外國月亮比較圓」、「嚮國外取經」、「引進國際標準」,甚至要「超英趕美」,至少也是「日韓同步」。在這些經常指涉的單嚮技術與係統位移的想像之外,在本書,我們嘗試推薦三條較為複雜的追溯路線。

  1、在地化臺灣

  在本土意識及國傢認同的逐步纍積下,臺灣作為一個全稱已經更普遍地獲得共識,然而,臺灣存在著族群、地域、政治,甚至認同差異,科技物的旅程也不例外。在本書中,無論是屏東林邊災後重建中新興的光電設施、高雄市路麵下錯綜複雜的石化地下管線、臺南七股瀉湖與沙洲魚塭間的漁電共生、南投魚池鄉的邵族基因檢測與分類、彰化縣芳苑鄉沿海的離岸風場,以及臺北市的智慧城市等,這些案例展現在地因緣際會所鑲嵌的技術與社會特質。這些在某種條件下可被稱之為「臺灣特有模式」,但在地案例的討論也有助於我們思考其中「此地作為臺灣」與「臺灣作為此地」之間,相互映照的「內在他者」(others within)。例如,其中許多關於能源生產的討論,有助於生活在都市的讀者深思哪些地方的資源成為都市電力的外部成本,支持瞭我們想像智慧生活的可能性。因此,仔細定位這些關鍵物,有助於讓我們思考你我的日常如何相互依賴,而其中的各種關鍵物又如何成為均質或不均質地分配。

  2、歷史因緣際會

  進一步,當然還有科技物的前世今生。如同歷史因緣際會(contingency)是STS 常見的思考取徑,甚至是結論。本地科技物也不例外。從看似自古已有之的藥籤、看似功能性鑑定視力的檢測錶、存在各種治理與感受可能的森林、剖腹產的臨床因素研究報告,以及同樣環繞著孕婦身體的羊膜穿刺術。我們嘗試請作者們將容易被抽象化的民俗、文化、知/常識或研究,具現為特定物的歷史旅程,追溯這些關鍵物的二十世紀臺灣身世。當然,在漫漫時空旅程中,還有許多線索有待後繼者闡述,強調這些洞見,是希望提醒讀者不隻停留在歷史因緣際會,也更小心經常朗朗上口的「啟濛」、「(後)現代性/化」、「(後)結構」、「(後)殖民」等,看似普遍的時空架構,其實都是交織著西歐、北美等特定地區、國傢與文化的知識旅程。謹此,以歷史旅程譜寫關鍵物的身世,以及在地日常感知的轉摺,希望有助於觸發更多物質性的歷史敏感度,以及落實知識的在地物質性,並沉澱更豐富的史觀與感知。

  3、全球漫遊

  最後,臺灣身處多重國際科技移動的軌跡節點中,各種科技物往往歷經全球複雜的移動旅程,有些是長期科技追趕,但當中也不乏如農業、養殖、半導體等領先技術輸齣各界。不意外地,無論是從法國而來的滅菌疫苗技術、美國CDC 新聞室公布的新冠病毒圖像,以及綜閤德國、法國與日本技術軌跡的高鐵、美國自閉癥輔助研究中的社會性機器人、在東亞的日本、臺灣與中國間遊走的液晶麵闆隱微知識、源自比利時的BMI 公式、德國規範的水下噪音,以及美國藥廠的標靶藥物臨床試驗,這些討論定位諸多關鍵物從世界各地到臺灣之間的位移。當然,標示這些區位隻是某些節點,其中有更多麯摺旅程有待釐清,但已充分彰顯其中糾結著無數政治、經濟、知識、認同、文化與專業發展的歷程,也是在這些旅程中,STS 經由科技物與其他專業相遇,持續嚮各領域研究者與利害關係人學習。

  以關鍵物作為方法

  在這份簡要導讀裡,隻能說明體製分析對於物的重視,以及三種旅程的示範,相關精彩闡述還請讀者進入各篇文章體會。不過也如前文一再提醒,跟著關鍵物去旅行,隻是提供練習細緻的STS 隱微政治性與批判指引與範例,科技與社會的各種體製環節如此複雜,各有其特殊性,儘管各個篇章的作者已經有相當深入的分析,但有限篇幅與研究量能纍積隻能匯集有限案例,短短篇章的呈現也是「以物窺天」,這些旅程更隻是幾種定位可能軌跡的三種方式。

  在此要提醒讀者,這些啟發不僅止於錶麵的物質性與技術細節,無論是在地的內在他者、歷史際遇或全球區位的差異,無論是技術的權力或權力的技術性,書中各篇章都指嚮各種經由且在物之中所創造、擴散與穩定的權力關係,這些正是我們身在其中的世界,也體現在本書物質化過程的歷史時空。

  本書在新冠疫情全球擴散期間啟動,在最後編輯階段又逢俄國武力入侵烏剋蘭,引發烏剋蘭全民抗戰及全球抵製,其中的病毒、口罩、疫苗、飛彈、坦剋、汽油彈、網路訊息戰、全球支付係統(SWIFT)、石油與天然氣,甚至核子武器等新的與舊的關鍵物,重新交織,改變新的國際與在地新常態。在瞬息萬變的情勢中,無論大小或高科技與否,各種物的重新佈署正牽動世界,並形成你我生活其中的日常。謹以本書提供一些線索與方法,希望讀者張開STS 之眼,關注我們的日常與關鍵物,進行更深入的探索,以理解你我的世界。

用戶評價

评分

我那天是在一個有點吵雜的咖啡廳裡開始讀的,但奇怪的是,這本書的文字好像有種魔力,能把我從周遭的喧囂中抽離齣來。它不是那種會用誇張的詞彙來吸引你眼球的寫法,反而是用一種非常沉靜、近乎於學術報告的語氣,慢慢地剖析現象。這種剋製的敘事方式,反而讓我更加投入,因為它給瞭我足夠的空間去思考作者提齣的觀點,而不是被作者的語氣牽著鼻子走。它像是一位很有耐心的老師,在你麵前放下瞭一塊塊邏輯清晰的積木,讓你親手去搭建齣整個論述的結構,那種參與感,是看一些網文絕對給不瞭的。

评分

書中的論述脈絡轉摺非常細膩,不像有些論述文那樣直線上升,而是會時不時地繞個彎,從一個看似不相關的小切麵切入,然後再巧妙地跟主軸接閤起來。我記得有一段在討論某個特定物件如何成為時代的「關鍵物」時,作者用瞭非常生活化的例子,像是某種被淘汰的電子產品外殼材質,去對比不同世代對於「耐用性」的價值觀差異。這個轉摺讓我忍不住停下來,抬頭看瞭看窗外正在匆忙行走的路人,突然間,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們忽略的物品,都彷彿被賦予瞭一層新的意義,讓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物質世界的關係。

评分

翻開內頁,那個字體選用和留白處理,簡直是教科書等級的排版示範。每一頁的閱讀體驗都非常舒適,沒有那種為瞭塞滿資訊而把字印得密密麻麻的壓迫感。感覺作者(或編輯團隊)真的很在乎讀者的感受,他們懂得「呼吸」在閱讀中的重要性。特別是當談到一些比較抽象的社會學概念時,適當的間距和清晰的段落劃分,讓那些原本可能讓人望之卻步的理論,變得更容易被大腦接受和吸收。我個人覺得,光是從設計美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就值得收藏瞭,它證明瞭知識的傳遞不一定非得枯燥乏味,視覺的引導同樣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那種帶著一點點復古的印刷風格,混閤著現代感的線條,光是拿在手上翻閱,就覺得自己好像要踏上一趟有點不一樣的旅程。我特別喜歡它標題的排版,那個「科技社會人」的字體,沉穩又帶著一種未來感,跟著後麵的「跟著關鍵物去旅行」又形成一種有趣的對比。老實說,我平常不太會主動去買這種主題的書,但被這個視覺風格吸引後,就忍不住想看看裡麵到底賣的是什麼藥。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這不是一本輕鬆的休閒讀物,而是某種需要你靜下心來仔細咀嚼的知識饗宴。那種質感,讓我聯想到一些早期歐洲獨立齣版的小冊子,雖然內容可能天差地遠,但那種對媒介本身的尊重感是共通的。

评分

從內容的深度來看,這本書顯然是經過瞭紮實的研究和長期的觀察纍積。它沒有停留在錶麵的現象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科技發展背後隱藏的社會結構變遷和人類心理的微妙調整。閱讀過程中,我不時會冒齣「原來如此!」的驚嘆,但這驚嘆並非來自於什麼驚天動地的爆料,而是源自於對事物運行邏輯清晰的理解所帶來的滿足感。對我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種思維的訓練工具,它訓練你如何跳脫齣單一的視角,用更宏觀、更具歷史縱深的方式去看待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非常推薦給對社會變遷有好奇心的讀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