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般若心經 (電子書)

西藏的般若心經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索南格西
图书标签:
  • 西藏
  • 般若心經
  • 佛教
  • 電子書
  • 哲學
  • 靈性
  • 修行
  • 藏傳佛教
  • 智慧
  • 經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般若法門最為殊勝。」
《般若心經》——佛教典籍中,最扼要、究竟、甚深的精髓。


藏傳佛教最核心的典籍,就是《般若經部》,而《般若心經》乃是所有《般若經部》的心要,故因此得名。
在言簡意賅的《般若心經》中,含藏著釋尊的真意。其中明白顯說的是空性與緣起,而隱藏於字裡行間的是五道與十地的修行理論。
《般若心經》的顯義(中觀學)與隱義(般若學),是正確理解藏傳佛教教理的關鍵,也是本書的重點。
  
本書的目的如下:
(1) 以藏傳佛教的角度為基礎來解釋《般若心經》。
(2) 以《般若心經》為題材來闡述中觀學與般若學。
(3) 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與重要佛教用語的意義,以利讀者學習與修行藏傳佛教。
藏地瑰宝:一部关于雪域历史、文化与精神的深度探索 图书名称: 藏地瑰宝:雪域的脉动与灵魂 作者: [虚构作者名] 出版年份: [虚构年份] ISBN: [虚构ISBN] 页数: 约 650 页 --- 内容简介: 《藏地瑰宝:雪域的脉动与灵魂》并非对任何既有佛学经典,尤其是《心经》的特定阐释或电子版本进行介绍或替代,而是一部全面而深入地描绘西藏高原——那个被誉为“世界屋脊”的神秘地域——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其独特的文化生态,以及孕育其深邃精神世界的地理与人文图景。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理解西藏如何从远古走来,如何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塑造出独树一帜的文明。 第一部分:大地之魂——地理与环境的塑造 本书伊始,将读者带入西藏广袤而壮丽的地理环境中。西藏不仅仅是高海拔的代名词,它是一个由冰川、高原湖泊、雪山山脉和广阔的草原共同构筑的复杂生态系统。 “世界屋脊”的形成与影响: 详细剖析青藏高原隆起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重点讨论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在高原的源起,以及这些水系如何滋养了下游的文明,同时在高原内部形成绿洲与沙漠的鲜明对比。 人与自然的和解: 考察藏族人民千百年来如何适应极端环境。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到在河谷地带建立农耕社区,书中细致描绘了藏族人对自然界万物抱持的敬畏之心,以及这种敬畏如何融入其日常生活、传统仪式和建筑风格之中。例如,对“玛尼堆”和“风马旗”背后蕴含的自然崇拜与祈愿哲学的解读。 气候变迁下的挑战与韧性: 探讨现代气候变化对雪域生态的冲击,以及当地社区在保护脆弱的高原环境中所展现出的传统智慧与适应能力。 第二部分:历史的洪流——从象雄到现代的演变 本书的历史叙事线索清晰,脉络宏大,旨在梳理西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结构、社会形态及其与周边世界的互动关系。 远古的印记——象雄文明的迷踪: 追溯历史记载与考古发现,尝试重构传说中神秘而强大的象雄王朝的面貌。讨论象雄文化对后来藏族文化,特别是在苯教传统中的遗留影响。 吐蕃王朝的崛起与黄金时代: 详细梳理松赞干布统一高原、文成公主入藏等关键历史事件。深入分析吐蕃王朝在军事、政治、以及对佛法本土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探讨赤松德赞时期佛教的正式弘传及其对藏族文化结构的深刻重塑。 政教合一的形成与演进: 剖析元代“教法王”制度的建立,以及此后格鲁派兴起后,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吉体系如何逐步确立并影响了西藏长达数百年的社会治理模式。这部分将着重于描述制度的运作而非宗教教义本身。 近代与全球视野: 概述西藏在近代全球格局变动中的境遇,分析其与中原王朝、尼泊尔、印度以及西方探险家和传教士之间的复杂交集,展现雪域文明在面对外部世界冲击时的抵抗、融合与转型。 第三部分:文明的织锦——文化与艺术的精粹 西藏的文化是其地理和历史双重作用下的产物,呈现出高度的独特性和艺术感染力。本部分专注于展示这些具体的文化成果。 藏文的诞生与文学遗产: 介绍藏文字母的发明过程,以及由此催生的浩瀚的文献宝库。重点介绍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口头传承与记录,探讨其对藏族民族精神和英雄观的塑造。同时,也会触及藏族医药学(门孜康)和天文学的发展。 建筑的语言: 从布达拉宫的宏伟到寺院的庄严,再到普通牧民的石头房,本书将解读藏族建筑如何体现对空间、光线和风水的理解。分析藏式“碉房”和“宫堡”的防御性与宗教象征意义的结合。 唐卡艺术的视觉哲学: 深入解析唐卡(Thangka)作为一种流动的精神载体,其色彩学、构图规则和描绘对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这不是对具体佛像的宗教解析,而是从艺术史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其绘制技艺的传承和视觉叙事的力量。 节庆与生活: 描绘林卡节的欢快、藏历新年(洛萨)的隆重,以及围绕牦牛、糌粑和酥油形成的独特饮食文化。展现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人们的喜怒哀乐,而非抽象的教义。 第四部分:精神的疆域——信仰的根基与世俗的融合 本书对西藏精神世界的探讨,侧重于本土信仰与外来佛教的交融,以及这些信仰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苯教(Bön)的古老回响: 探讨藏传佛教传入之前,苯教在西藏高原的原始信仰基础,尤其关注其在萨满传统、自然崇拜和来世观念中的保留与转化。 藏传佛教的本土化进程: 阐述佛教传入印度后,如何经过“新译”和“旧译”的辩论与融合,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宗派体系(如宁玛、噶举、萨迦、格鲁)。本书强调的是这一历史演变和派系间的互动,而非对某一具体经文的深度研读。 寺院在社会中的角色: 考察寺院不仅是宗教中心,也是教育、医疗、艺术和经济活动的枢纽。分析僧侣阶层在历史上对社会秩序维系所扮演的角色。 转世制度的社会功能: 探讨“活佛”转世体系的建立机制、社会意义及其对西藏政治结构稳固性的贡献,将其置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框架内进行考察。 结语:雪域精神的未来图景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反思了在全球化浪潮和快速现代化进程中,西藏文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它呼吁读者以一种尊重和理解的姿态,去欣赏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既宏大又精微的文明之光。 《藏地瑰宝:雪域的脉动与灵魂》是一次对西藏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的全景式考察,它以扎实的史料和细腻的笔触,构建了一幅关于世界屋脊上生命与信仰交织的壮阔画卷。它提供给读者的,是理解一个复杂而迷人的文明的钥匙,而非某一部经典的注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索南格西Geshe Sonam Gyaltsen Gonta
1955 年生於西藏德里村。因中國攻打西藏而逃亡印度。1973 年起,在達蘭莎拉佛教論理大學累積西藏佛教的傳統學習與修行。1983 年,經由達賴喇嘛的推薦來到日本,學習日本佛教,並與西藏佛教做比較研究。1992 年修畢大正大學佛教學博士課程。1996 年,哲蚌寺洛桑林經院授與格西佛教哲學博士學位。1998年止,擔任達賴喇嘛法王日本代表部事務所文化交流官。
現任西藏佛教普及協會會長兼專任講師、東洋大學兼任講師。著作《西藏密教的瞑想法》(金花舍)。共著書《實踐.西藏佛教入門》(春秋社)、《西藏密教 心的修行》(法藏館)。共譯書《達賴喇嘛 生存方式的探究》(春秋社)、《西藏佛教.佛在菩薩行》(大法輪)。

貢卻斯塔Kunchok Shithar
1952 年生於西藏里拉村。因中國攻打西藏而逃亡印度。1973 年起,在達蘭莎拉佛教論理大學累積西藏佛教的傳統學習與修行。1983 年,經由達賴喇嘛的推薦來到日本,學習日本佛教,並與西藏佛教做比較研究。1992 年修畢大正大學佛教學博士課程。1998 年止,擔任達賴喇嘛法王日本代表部事務所文化交流官。
現任西藏佛教普及協會副會長兼專任講師、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研究員、東洋大學東洋學研究所研究員。共著書《實踐.西藏佛教入門》(春秋社)。

齋藤保高Saitou Yasutaka
1959 年生於日本東京都。1982 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任職於圖書館後,至 1998 年止,擔任達賴喇嘛法王日本代表部事務所發言人。
現任西藏佛教普及協會事務局長兼講師。1989 年以降,跟隨上述二師修學西藏佛教,從事藏語佛典的日譯與解說。共著書《實踐.西藏佛教入門》(春秋社)。

相關著作:《西藏的般若心經》

譯者簡介

凃玉盞
1961 年生,東吳大學日語系畢業、東京大學文學博士,主修日本佛教。曾任佛光出版社編輯、普門雜誌執編。現任文化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譯有《天台哲學入門》、《日本佛教史》、《世界宗教圖解》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觀自在與舍利子的對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陳又新
〔作者序〕以實踐為目的的佛教哲學
凡例

第一章  《般若心經》是怎樣的經典?
一 《般若心經》內容介紹
二 《般若心經》的顯義與隱義
三 般若波羅蜜的分類與定義
四 般若與方便
五 五種圓滿
六 釋尊的加持

第二章《般若心經》的顯義―― 空性與緣起
一 舍利弗尊者之問
二 觀自在菩薩之答──五蘊皆空
  (一)一切法的分類與五蘊
  (二)自性之意
  (三)空與無自性
  (四)空性的理解
  (五)空性與緣起
  (六)勝義諦與世俗諦
  (七)透過平易的實例來說明

第三章《般若心經》講述的教誨
一 色即是空──甚深四句法門
二 不生不滅──甚深八句法門
三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勝義無
四 十二緣起、四諦、智慧的勝義無
五 無住處涅槃的達成
六 般若波羅蜜的真言
七 釋尊印可
八 會座所化歡喜受持

第四章《般若心經》的隱義──五道與十地
一 資糧道
二 加行道
三 見道
四 修道
五 無學道

第五章《般若心經》與密教
一 顯教與密教
二 本尊瑜伽與空性的修習
三 生起次第
四 究竟次第

後記
附錄  藏文版《般若心經》修行次第

一  藏文版《般若心經》原文與羅馬對音
二  藏文版《般若心經》漢譯(附玄奘譯)
三  《般若心經》日課讀誦次第、修習法、功德

本書引用之印度與西藏論師及其著作介紹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81755
  • EISBN:9786263182158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30歲~65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9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觀自在與舍利子的對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陳又新

在中華文化的社會裡,相信對流傳一千多年的觀自在與舍利子的對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內容並不陌生,至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說法也常常聽到。及至現代,由於資訊爆炸,傳播迅速,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互動極為頻繁,各種版本或文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及相關專門文章、論著,早流傳於國際社會,研究風氣盛況空前。
佛教裡有甚深與廣大的兩種法門:中觀與般若,其中般若是屬於廣大法門,而甚深的中觀法門,卻也是源自於對般若的領悟。般若法門主要是佛陀在第二次轉法輪時所開示的《般若波羅蜜多》經典。《般若波羅蜜多》文獻在印度的發展,前後經歷了一千多年之久。
最古老的般若經是《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經》,整部經典的編纂約歷時兩個世紀以上。約在紀元之初,《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經》開始被增編成《大品般若經》的形式,也就是今日所常見的《十萬頌般若波羅蜜多經》、《二萬五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經》和《一萬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經》。《大品般若經》的編纂約經歷了三個世紀,也組合了不同時期的作品,但由於卷帙龐大以及冗長的重複,使得原本就深奧難懂的《大品般若經》,更加不易理解和憶持。因此,為了使人容易瞭解般若經義,而有了一些變通的發展。方式之一,就是將般若經的體裁朝精簡的形式發展,如《金剛經》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另一種方式,就是將《大品般若經》濃縮精鍊,系統地將其要義全部貫通起來,作成一部綱要性的般若經釋,如《現觀莊嚴論》。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字數約是《大般若經》總字數的萬分之一,卻是《大般若經》的精華所在。在我國歷史上,從姚秦天竺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出《摩訶般若波羅密大明咒經》開始至宋朝為止,可考的至少就有十一次漢譯,現存九本。其中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的兩百六十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由於字數精簡,涵括佛教的重要思想,且容易記頌,故而流傳最廣,至今仍是學佛者都能琅琅上口,甚或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皆視為一種功德或修行。同時,由於經文內容言簡意賅,想要瞭解其中蘊含的義理,必須藉助進一步的分析解釋,才能理解,使得歷來講解或注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專家學者非常多。儘管如此,但仍無法滿足廣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讀者的需要。主要的原因是:從一千多年前由梵文翻譯成中文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因時空環境不同,在理解或解釋上恐將產生許多衍義,這是有心瞭解佛教思想或信徒所不樂見的事。例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開頭的「觀自在菩薩」尊稱,被以說文解字方式無限延伸解釋,卻少將「舍利子」比照說明。再如,結尾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的發音為何也引起討論。由於玄奘是以唐代的聲韻來音譯,現代人則以當代的發音或用注音本來頌讀,時隔千年,難免失準。雖說心誠則靈,但若能一開始就明白始末、唸出梵音,豈不更直接、更精準,這在藏文版裡是可以達到的。
七世紀時,西藏社會為了傳遞文化,特別根據梵文創造出自己的文字。九世紀時,更為了精準翻譯從印度傳來的佛典,甚至把西藏文字進行從藏文的譯本翻回梵文,可見藏文在傳播佛教思想上的重要性。一般而言,藏傳佛教分為前、後弘時期。在前弘時期,主要是翻譯佛典文獻,依照藏文《登迦目錄》所列的六類大乘經典中,屬於《般若經》類,就有《般若十萬頌》等大、小經典十六種,注釋有《般若十萬頌大疏》等五十二種,已譯未校的有《般若四千頌》及《念住經》兩種。在後弘時期,有竭力提倡般若教義的大譯師仁欽桑波(Rin chen bzang po, 958-1055)譯講《二萬般若釋》、《八千頌般若》及《八千頌大疏》等。從迦濕彌羅(Kasmira)學成返回西藏的額羅登喜饒(Nor blo ldan shes rab, 1059-1109)在廣弘般若之外,更譯出《現觀莊嚴論》等許多般若經論,其後世弟子更是繼之廣弘般若經論、撰述多種般若釋論傳世。1042 年應邀前往西藏弘法的阿底峽(Atisha, 982-1058)除協助仁欽桑波所譯的《般若八千頌》、《二萬光明論》、《八千頌大疏》等校訂外,後到聶塘也講解《現觀莊嚴論》、《二萬光明論》等,其弟子種敦巴(Brom ston pa, 1005-1064)—迦當派(bKa gdams pa)的創祖,更是常講《般若八千頌》、《八千頌大疏》、《略疏》、《二萬光明論》等。至今,解釋佛教般若思想的《現觀莊嚴論》,仍是西藏各派寺院中所必修的課程之一,而期間學者的學習心得或著述,數量極多,令人目不暇給。
值得一提的是,般若除了是佛學中重要的思想之外,更是實踐修行成佛的重要依據。在藏傳佛教裡有以般若為主要修行法門的宗派:希結派(Zhi byed pa)與覺宇派(gCod yul pa)。希結派的「希結」是能息滅的意思,是指依般若空義對治我執煩惱,加以修行來息滅惑業苦等。此派後又分前、中、後期傳承,都是傳揚般若修行教授的中堅。覺宇派的「覺宇」是指能斷對象,即以般若空慧作為能斷我執的修行,這系又傳出男系的頗覺(Pho gCod)、女系的摩覺(Mo gCod)。雖然目前這兩派已經不存在,但他們的般若修行法門教授,卻早已遍融於全藏傳佛教各派中,至今未斷。
藏文版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對學習藏文者並不陌生,因為大多數人學完藏文字母拼音後,多會以它作為閱讀教材。一方面藏文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可與中文譯本相互對照學習之外,另一方面也可瞭解這段般若思想發生的始末原貌。故事的場景是:有一天佛陀和他的學生們:比丘、菩薩,出家與在家眾,到王舍城城外的靈鷲山上課。大家依序坐定後,佛陀開始教授極深的禪定修習課程。當大家也依法練習時,有位名叫觀自在菩薩的同學,對修習空性智慧禪定特別有心得,另一位出身舍利族、名叫具壽的同學請教他的看法。這時佛陀也聽到他們兩人的對話,除大加肯定外,並要求所有同學們依此學習。這一段師生上課情節,在玄奘法師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沒有呈現出來的;因此,若想運用圖像記憶來加深對般若思想瞭解者,閱讀藏文版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應是不錯的選擇。
 
(本文作者曾任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作者序〕
以實踐為目的的佛教哲學
 
為等虛空眾生,施予智慧與慈悲,
於三無數劫,圓滿累積二資糧,
導三千大千娑婆世界,
吉祥大導師 釋迦族的尊佛,我頂禮。
 
在西藏佛教的寺院中,僧侶們齊聚大殿修法時,大多從這一節偈頌開始誦起。內容首先禮讚頌揚釋迦牟尼佛(釋尊)的功德,接著禮讚以龍樹(Nāgārjuna)為首的印度佛教八大祖師的豐功偉業。從這一點可以看到,西藏的佛教徒們是多麼遵循教主釋尊的教法,及傳承印度祖師們的教理,所以他們以印度佛教的忠實繼承者自居。
釋尊出生在娑婆世界,也就是我們所在的這個宇宙,目的是為救渡一切眾生。他是一位從不間斷、堅持救渡一切眾生的佛陀。為了救渡這個地球的眾生,釋尊出生在古印度,是一位釋迦族的太子。他運用了凡夫思慮所無法想像的巧妙方法,在各種機會場合上,向人們以及一切眾生伸出他救援的手。若問在這個救渡眾生的過程中,最重要的豐功偉業是什麼?答案應該是開示了正確的教法。用佛教用語來說就是「轉法輪」。也正因為有轉法輪的恩德,在遙遠後世的我們才能夠學習佛教、實踐佛教。
在菩提迦耶(Buddha-gaya)的金剛寶座上,釋尊示現開悟後,從最初在鹿野苑(Mrgadava)「初轉法輪」開始,到最後在拘尸那揭羅(Kucinagara)的娑羅雙樹下入滅的這段時間,為眾多弟子們說了各式各樣的教法。這些教法被大致整理分類為初、中、後的「三轉法輪」。
首先的「初轉法輪」,是以四諦的教法為中心,是佛教教理的基本架構。其次的「中轉法輪」,則以說明究竟真理的空性以及闡述與空性表裡一致關係的甚深緣起為主。而最後的「後轉法輪」,則以解說到達究竟真理的過程中,所必須修習的瑜伽行、如來藏等多種教法為主。也就是說,釋尊說法依照著「最初鞏固基礎,其次一氣呵成地提示最甚深的內容,最後設定達到究竟目標的路程」這樣的順序。從這點看來,也可明白三轉法輪中,中轉法輪的內容才是最究竟的──換句話說,中轉法輪是直接表達釋尊真實意的教法。
 

 
中轉法輪的教法中,最主要的經典是《般若經》。《般若經》是一龐大經典群的總稱,《十萬頌般若》、《二萬五千頌般若》、《八千頌般若》等是最為人所熟知的。這些都由很長的戲曲所構成,透過多次反覆的表現,來傳達用言語所無法簡單表達的甚深幽玄的教法。
將如此龐大《般若經》的廣大甚深內容,整理成極精簡扼要、極精華濃縮的經典,那便是《般若心經》。因此應該可以說,《般若心經》就是中轉法輪的精髓。但正因為被濃縮得太短,想正確理解它的內容,適切的解說或加上注釋變得不可或缺。
在《般若經》、《般若心經》中,明白顯說的是空性與緣起,而隱藏於字裡行間的是五道與十地的修行理論。這兩者是本書的討論重點,也正是西藏佛教僧院教育的中心課題,前者被整理成「中觀學」,後者被整理成「般若學」。西藏佛教的僧侶們花上將近十年的歲月反覆練習問難辯答,藉此來徹底學習般若學與中觀學。
在充分學習體會那樣的教法之後,希望進一步繼續求道的僧侶們,便開始認真學習實踐密教。密教雖然也有它殊勝獨特的方法論,但如果沒有中觀學或般若學做密教思想的基礎的話,是無法達成有用的修行效能的。而被密教視為是一切佛法頂端的《祕密集會》,也正因為有《般若經》所說的教義做基礎,才能成為真正有意義的、最高水準的密教。
仔細思維以上所敘述的,應該可以明白西藏佛教最中心的經典,確實就是《般若經》,而《般若經》的要點是濃縮了其精髓的《般若心經》。在這極精簡扼要的《般若心經》經文中,含藏著釋尊的真意。我們若從中觀學和般若學這兩方面來探討的話,應該能正確地理解西藏佛教的教理。
有了這樣的認識基礎後,接下來談本書的撰述企畫,也就是我們首先希望透過《般若心經》來學習西藏佛教,同時也為長期浸淫於佛教文化傳統中,並且熟悉漢譯《般若心經》的國人,深入淺出地解釋藏譯的《般若心經》。
 

 
敬告與本書有緣的讀者們,在您閱讀本書前,希望能先注意下述事項。我們在撰寫本書時,預設了下述三點主要目標。
(1) 以西藏佛教的角度為基礎,來解釋國人所熟悉的《般若心經》。關心這方面的讀者,請從第一章第五節「五種圓滿」開始,到第二章第二節(三)「空與無自性」,及第三章全部為主來閱讀。
(2) 以《般若心經》為題材,闡述西藏佛教僧院教育的中心課題,即中觀學與般若學之一端。關心這方面的讀者,中觀學方面請以第二章、般若學方面請以第四章為主來閱讀。
(3) 對於想要學習與修行西藏佛教,特別是密教的讀者們,本書能提供您必要的基礎知識,及重要佛教用語的意義。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讀者,希望您能從頭到尾閱讀一遍,並活用索引與注釋部分。
本書的題材並非是「淺顯易懂」的,《般若心經》的內容意義是甚深且廣大的。西藏僧院的僧侶們,必須用將近十年的時間、不分晝夜反覆修習中觀學、般若學。這樣的內容,哪裡是一本書就能簡單說清楚的。因此,即使是本書各章的說明也只是「介紹此教義一端」的程度而已,所以敬請讀者們諒解。
縱使如此,我們還是「希望盡可能地陳述內容的真意,希望本書對關心此議題的讀者們能有真正的助益」,所以有時候不得不犧牲「易懂」的部分,而將目標放在充實而有力的內容上。因此,對初學者而言,某些地方的說明可能會有點難懂。
但我們也秉持著「即使是初學者,只要多花點時間,邊閱讀邊思考的話,也一定能理解」的信念,讓這本書不會變得太難。本書雖然使用了專門的佛教用語,但也一定會在書中說明該用語的定義或意思。因此,書末索引所採錄的主要佛教用語,依筆畫的順序排列,並標示在日文原書中的頁碼(即頁邊以[ ]標示的頁碼),且用黑體字標示,以方便查詢。即使如此,在閱讀時如果還是碰到不瞭解的名詞時,原則上請先理解書中所述的意義,並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效利用索引,並筆記新的用語,若能這樣稍做努力的話,本書對初學者而言,將會是滿有趣的一本書。對初學者的學習或修行(實踐)而言,熟悉本書的內容應該會很有幫助。
雖然本書的題材非常富有哲學性,但我們並無意將它撰寫成以學問為目的的學術書。《般若心經》說來雖是釋尊所說多數經典中,非常富含哲學性的一部,但它畢竟是以實踐為目的的佛教哲學,所以唯有能達成實踐基礎的任務,佛教哲學的存在才會有意義。在提升佛教實踐的質上面,本書若能盡一份心力的話,那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但願與本書有緣的讀者們,本書均能回應您們所感興趣的部分和目的,也祈求大家能享受佛陀的恩惠⋯⋯。如果能這樣的話,拙著若有些許功德的話,均迴向一切眾生除無明、除苦⋯⋯。
 
藏曆 2129 年 1 月 15 日(2002 年 2 月 27 日)祈禱大法會日
索南格西(Geshe Sonam Gyaltsen Gonta)
貢卻斯塔(Kunchok Shithar)
齋藤保高(Saitou Yasutaka)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這類宗教經典的數位化產品,市場上的選擇實在太多了,每家都有自己的「說法」和詮釋角度。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能夠保持「距離感」的翻譯或導讀,也就是說,它應該像一位謙卑的引路人,引導讀者去接觸原典的偉大,而不是過度地加入太多個人化的情感色彩或當代解讀的痕跡。換句話說,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相對「純淨」的閱讀體驗,讓讀者能自行與經典對話。如果過多的現代生活比喻或過於口語化的解釋充斥其中,反而會稀釋掉那份古老智慧的厚重感。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的是能讓我們暫時脫離世俗噪音的載體,而這本書能否成功地築起那道寧靜的屏障,是我抱持關注的主要原因。

评分

最近接觸了不少關於東方哲學的數位出版品,這本的出版時機其實挺巧妙的。現在的社會步調太快,人們對於能夠讓人「慢下來」的內容需求越來越高,尤其是經典的傳承,如何在現代載體上保持其原有的神聖感與穿透力,是個大學問。我比較在乎的是,這套電子書在文本校對和版本選擇上是否嚴謹。畢竟,涉及經文的書籍,哪怕是一個細微的標點符號錯誤,都可能在解讀上造成偏差,更何況是如此核心的教義。一個負責任的出版方,必然會在這方面下足功夫。我個人會非常仔細地比對它引用的版本依據,希望能從這本書中得到一個清晰、可信賴的學習路徑。它能否提供足夠的註釋或輔助材料來解釋那些深奧的名相,也是我判斷它是否為「良心之作」的重要標準。畢竟,光是文字堆砌,無法真正引人入勝,深度解析才是王道。

评分

從台灣讀者的角度來看,我們對於文化傳承的載體選擇,其實隱含著一種對「在地性」的追求。雖然這本探討的是普世的佛法核心,但其在台灣數位市場上的定位和推廣方式,同樣會影響到我們是否願意給予青睞。我好奇的是,它在市場行銷上是否強調了與在地學術界的連結,或者是否有在地高僧的推薦背書?這類「軟實力」的呈現,往往在我們決定是否信任這套數位資源時扮演了隱形推手。如果只是單純的引進翻譯版本,缺乏在地化的脈絡溝通,讀起來難免會覺得少了點溫度,像是隔著一層紗在看風景。我希望這本電子書不僅僅是一份數位檔案,而是一個能與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修行者產生共鳴的閱讀工具。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封面設計,老實說,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相當素雅的,甚至有點過於簡約了。我承認,在眾多裝幀華麗、圖文並茂的佛學書籍中穿梭,這樣樸實無華的呈現方式,確實讓人有點難以一眼捕捉住重點。不過,也正因為這種低調,反而激起了一絲好奇心,想知道在這樣極簡的包裝之下,究竟蘊含著怎樣的精髓。我特別關注的是它在閱讀體驗上的優化,畢竟是電子書,翻頁的流暢度、字體的選擇、以及夜間閱讀時的護眼模式等細節,往往是決定一本書「留不留得住」讀者的關鍵。希望它在實用性上能做出足夠的考量,讓讀者能夠心無旁騖地沉浸在文字的意境之中,而不是被惱人的排版或操作介面分散了注意力。畢竟,面對如此深刻的經典,我們追求的是心靈的寧靜,任何技術層面的干擾都是一種阻礙。總之,外觀或許不搶眼,但對內在體驗的期待是紮實的。

评分

坦白說,我對電子書的載體特性有種複雜的情感。一方面,它極大地提高了知識的普及性和可攜帶性,隨時隨地都能「帶著走」;另一方面,電子螢幕帶來的「疏離感」,似乎總是無法完全取代實體書那種指尖觸摸紙張的實在感。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電子書在「聲音」或「互動」層面的輔助設計。如果它能附帶專業的、語調莊重的朗讀音檔,或許能彌補視覺閱讀上的不足,讓人更容易進入那種禪定的狀態。或者,如果它能設計一些自我檢核的小工具,讓讀者在讀完特定章節後能即時反思自己的理解程度,那將會是非常加分的設計。否則,如果它只不過是把紙本書的文字掃描上去,那就失去了作為「電子書」的真正價值,變成了一種妥協的產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