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閱讀體驗上來說,我希望這本書的編排是友善且易於檢索的。畢竟,我們不可能從頭到尾啃完一本書才去應用,很多時候是為了處理某個特定的議題或模式,需要快速查閱。假設我今天遇到一個案主有嚴重的「習得性無助感」,我希望能夠迅速找到那一章節,看看頂尖專家是如何透過對話的微調,一步步建立起案主「我也可以改變」的微小信念。如果書中的結構設計能像一本專業工具書,可以針對不同主題(例如:創傷、物質濫用、家庭衝突、邊緣性人格特質等)做清晰的分類索引,那它就不只是一本理論書,而是可以隨時放在手邊、翻開就用的實戰手冊。這對於我們這種需要經常進行跨領域合作,或需快速切換晤談焦距的助人工作者來說,絕對是加分許多。
评分我之前參加過幾次相關的專業成長課程,那些講師總是很會講理論,用一些很漂亮的詞彙包裝,聽完會覺得「哇,我變厲害了」,但一回到辦公室,面對活生生的人,那些詞彙瞬間就蒸發了。這本書若能成功地將「解析」與「演示」緊密結合,或許能打破這種理論與實務的鴻溝。我特別想看看,在那些「解析」部分,作者是如何解釋「為什麼當下要這樣說?」而不只是「應該這樣說」。例如,當個案不斷重複抱怨同一個情境,但始終不願轉向行動時,引導者那句看似簡單的提問背後,是否隱藏了對案主防衛機轉的精準判斷?如果能把這種「幕後思考」完全攤開來,讓我們看到助人者在零點幾秒內完成的認知運作,那才真的是在傳授核心技能,而不僅是提供一個漂亮的腳本。
评分收到書後,我第一個動作就是隨機翻開幾頁,想看看作者處理壓力脈絡和情感爆發場景的細膩度。說真的,台灣的助人工作環境,尤其是公部門或非營利組織,很多時候壓力源是非常複雜且急迫的,往往不只是單一的心理困擾,而是夾雜著經濟、家庭結構崩解、甚至社會資源匱乏的結構性困境。所以,我非常在乎,這些「逐字稿」的背景設定,是否夠貼近我們真實的社會樣貌,而不是那種在歐美菁英診所裡才會出現的個案類型。如果書中能更深入地探討,當案主情緒非常激動,甚至出現挑戰權威性(比如對社工大吼,或拒絕任何合作意願)的時候,引導者是如何保持自身狀態的穩定,同時又溫和而堅定地將對話拉回建設性軌道,那對我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畢竟,在台灣,我們經常得在「同理」與「界線設定」之間走鋼索,這本書能提供的是那條穩固的繩索。
评分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老實講,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我有點愣住,那種比較傳統、教科書式的排版,坦白說,在現在這個視覺至上的時代,確實不算亮眼。但吸引我翻開的,是那個副標題裡頭「逐字稿實作演示」這幾個字。我從事社福工作也快十年了,常常覺得光看理論,像是學了游泳的招式,卻沒真正下水游過。很多時候,我們在跟案主(或者說來求助的朋友)對話時,常常卡在「我該怎麼回?」或是「我這樣說是不是太快了?」這種自我懷疑的迴圈裡。這本書如果真的能把那些「關鍵時刻」的對話,用近乎電影劇本的方式呈現出來,那價值就非常高了。我期待的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心理學大師金句,而是像偷看了一場頂尖高手在實際場域裡怎麼拆解、怎麼應對那些最棘手的個案情境,希望能從中找到自己工作上那些卡住的盲點,讓每一次的晤談不再只是靠「感覺」在走,而是有章可循,真正把助人的「藝術」提升到更扎實的「技術」層面。畢竟,面對一個可能已經走投無路的人,我們沒有太多試錯的空間,每一句話都得精準到位。
评分坦白說,台灣的助人專業領域,很多時候還停留在「熱忱優先」的階段,而不是「科學實證與深度反思」並重。我個人對於那種過度強調「直覺」或「天賦」的論述是抱持懷疑態度的。如果這本《晤談的力量》能夠透過如此詳盡的逐字稿示範,證明優秀的晤談技巧是可以被結構化、被學習、被複製(當然,前提是個案背景需調整)的,那就代表我們能夠更專業、更有效地去服務那些受苦的人。我更期待的是,它能提供一套可以讓我們不斷自我校準的內在標準。當我離開一個諮商室,我可以回頭審視自己的對話,參照書中的範例,問自己:「我剛才是『反應』了,還是真的『回應』了?」這種能夠帶來持續性自我精進的書籍,才是真正有長久價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