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扎根,綻放芳華:天主教靈醫會來台70週年啟示實錄 (電子書)

落地扎根,綻放芳華:天主教靈醫會來台70週年啟示實錄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約瑟(主筆)
图书标签:
  • 天主教
  • 灵医会
  • 台湾
  • 医疗
  • 历史
  • 教会
  • 信仰
  • 传记
  • 纪念
  • 七十周年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教宗方濟各、蔡英文總統,共同感動推薦!
✦靈醫會的會士們用生命疼惜台灣的動人紀實


有這麼一群人,穿越數千英里的海洋來到台灣,
他們忍捨了個人的親情,不在乎吃苦、放棄所有享受,以醫療傳愛,用一生的生命疼惜這塊土地。
他們種下的愛德種子,已結成豐碩的希望之果,永遠祝福著寶島上的每一個人。

深山沒有醫療資源,他們跋涉上山拿藥救治病人,走得雙腳傷痕累累;
痲瘋病人不敢外出就醫,他們不畏傳染,主動到病人家裡給予治療與關心;
他們走進山地原鄉部落,一步一腳印建立教堂,撫慰人們乾渴的心靈;
不忍看到身心障礙的孩子衣衫襤褸在地上爬行,開始啟智與身障的事工……

1952年,靈醫會的會士們遠渡崇洋、克服重重挑戰來到台灣。當時台灣的醫療資源非常缺乏,他們租下一家小診所,范鳳龍大夫在那裡開了第一台刀,從此行醫濟世。
從這家小診所開始,他們在宜蘭、澎湖的山城海角與原鄉部落,陸續設立了醫院、療養院、學校、身心障礙中心、教堂,之後更延展到海外醫療服務、山地巡迴醫療、社區照護、安寧照護及老人長期照護。
七十年來,他們不改初衷、不求聞達,其中有好幾位會士得過台灣好人好事代表的表揚,好幾位得過醫療奉獻獎,也有人是原住民心中的聖人與慈父,事蹟被列入課本當作教材。

◆送愛義大利,是靈醫會愛台灣的最好證明
2020年,新冠疫情重創靈醫會士們的家鄉義大利,當呂若瑟會長向台灣社會懇求防疫物資援助時,六天內即募得一億兩千萬元,那麼迅速地得到響應,就是他們愛台灣所得到的最好證明!

◆瞭解靈醫會動人事蹟與歷史的最佳經典
本書是關於靈醫會最完整、最詳盡的一本書,從靈醫會的精神、從中國到台灣發展、在台灣傳播福音的過程,到他們在台灣設立的醫療、社服與長照機構,皆有詳細的圖文介紹,穿插一個個會士們為台灣人奉獻一生的感人故事,是瞭解這段歷史的最佳書籍。

【海內外重量級推薦】
方濟各/天主教教宗
帕羅林樞機/聖座國務樞機卿
宗格拉納神父/靈醫會副總會長
達保祿蒙席/教廷駐華代辦一級秘書
艾德華神父/靈醫會省會長

蔡英文/中華民國總統
狄剛/前台北總教區總主教
鍾安住/台北總教區總主教
林姿妙/宜蘭縣長
呂若瑟神父/靈醫會台灣區會長
书籍名称: 落地扎根,綻放芳華:天主教靈醫會來台70週年啟示實錄 (電子書) 图书简介: 本書是一部深具歷史意義與人文關懷的紀實作品,旨在回顧與闡述天主教靈醫會(The Medical Missionaries of Mary,簡稱 MMM)自一九五三年抵達臺灣以來,七十年來在臺灣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領域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與所付出的卓越貢獻。這部電子書不僅是一部機構發展史,更是一部關於奉獻、使命與在地化的生動史詩。 跨越七十載的堅毅足跡 靈醫會的來臺,恰逢臺灣社會正處於戰後重建的艱困時期。彼時,醫療資源極度匱乏,偏遠地區更是醫療的荒漠。本書深入描繪了首批修女們如何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憑藉著堅定的信仰與專業的醫術,克服重重困難,一手建立起現代化的醫療體系。 一、 醫療體系的奠基與擴展 本書詳細記錄了靈醫會如何從無到有,在臺灣各地創辦和經營醫院,這些醫院後來成為今日臺灣醫療網絡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首批機構的艱辛歲月: 內容翔實地呈現了靈醫會創立初期,如何選擇地點、籌集資金,並在極簡的條件下進行手術、接生和傳染病防治工作。描寫了修女們身兼數職,從護理師、藥劑師到行政人員,親力親為的日常景況。 專業技術的引進與傳承: 靈醫會不僅帶來了西方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他們致力於培養本土醫護人才。書中透過多個案例,展現了靈醫會如何建立嚴謹的培訓體系,確保臺灣的醫療水準得以穩步提升,並成功地將管理權和專業職責逐步轉交給本土團隊。 偏鄉醫療的守護者: 本書特別闢章介紹靈醫會對臺灣偏遠山區和離島醫療的貢獻。描述了修女們如何騎乘簡陋的交通工具,穿越崎嶇山路,將醫療服務送達最需要的角落,實踐了「走到病人那裡去」的醫療精神。這些故事充滿了人性光輝與無私的愛。 二、 教育與社會服務的雙軌並行 靈醫會的使命不僅止於治療疾病,更強調預防醫學和全人照護。本書闡述了他們在教育和社會福利領域的深遠影響。 護理教育的搖籃: 靈醫會創辦的護理學校,為臺灣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合格護理人員。書中探討了這些教育機構如何將服務精神融入專業訓練,塑造了臺灣護理界特有的倫理和專業風貌。 弱勢群體的關懷: 記錄了靈醫會如何關懷麻瘋病患、肺結核患者、以及身心障礙人士。書中不乏感人肺腑的篇章,記述了修女們如何打破社會的污名與偏見,以愛心和耐心陪伴這些弱勢群體,推動社會福利觀念的進步。 三、 信仰與文化的交融 作為一個國際性的宗教組織,靈醫會的服務根植於其天主教信仰,本書也探討了信仰如何在異地生根、開花結果的過程。 在地化的挑戰與智慧: 描述了修女們在適應臺灣的風土人情、語言文化和宗教環境時所展現的靈活性與謙卑。她們如何以專業服務作為溝通的橋樑,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尊重與信任。 靈醫精神的傳承: 書中專訪了多位與靈醫會合作過的臺灣醫界人士、受助者家屬以及早期合作的政府官員。他們的口述歷史共同勾勒出靈醫會「犧牲奉獻、視病猶親」的核心價值,並探討了這種精神如何在新一代的醫護人員中得以延續。 四、 啟示與展望 本書的「啟示實錄」部分,總結了靈醫會七十年來在臺灣服務的寶貴經驗,包括跨文化合作的成功模式、公私部門協作的範例,以及在面對新興公共衛生挑戰時所展現的適應力。 這部電子書結構嚴謹,資料豐富,結合了歷史文獻、機構檔案以及珍貴的口述訪談,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立體、全面且充滿溫度的視角,去理解這群來自異國的醫療天使,是如何「落地扎根」,並在臺灣的土地上「綻放芳華」,留下了一段永誌不忘的奉獻史詩。它不僅是靈醫會的紀念誌,更是臺灣現代醫療發展史上的一部重要參考文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郭約瑟(主筆)
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台灣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研究所碩(EMBA)、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中心社區精神醫學研究;曾任台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前羅東聖母醫院行政暨社區醫療副院長,現任羅東聖母醫院精神科資深主治醫師、醫安部主任、《靈醫會之光》總編輯。
他的著作豐富且屢次獲獎:《解開現代人的心結》榮獲行政院新聞局2000年度金鼎獎推薦優良圖書;《走出憂鬱王國》榮獲2003年防疫100好書推薦獎;《原來,幸福離我那麼近》榮獲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1年中老年健康好書推介獎、行政院勞委會勞工舒壓網站優良好書推介;《下一個轉彎處,遇見微笑》榮獲國民健康署2014年優良好書推薦獎。此外還著有《讓此生,成為世界的祝福》、《沙漠玫瑰花正開》、《赫密士任務》、《有愛,就有路》。另譯有《現代社區精神醫療》、《正向心理科學臨床實務》。

靈醫會之光編輯部(編著)
發行人為呂若瑟神父,顧問為黃浩然、馬漢光,編輯成員包括:李麗秋、蕭志忠、黃子勇、吳瑞騰、連繼志、王怡靜、楊廷芬、翁中榮、林子舜、俞芳苓、李繼元、林美玲、劉敏瑤、李文正、游巧琳、廖草雲、盧淑莉、 劉麗芬、蕭佳琪、吳旭吟等人。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79068
  • EISBN:9786269579051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2.9MB

图书试读

【各方佳評】
藉著聖母瑪利亞的代禱和豐富的神恩,誠摯地將所求的宗座祝福,授予會長呂若瑟神父和台灣靈醫會全體會士們。
──教宗方濟各

祈禱這次紀念活動將成為重新獻身於修會聖願去照顧病人的機會,尤其是最脆弱和最受忽略的人。
──帕羅林樞機,聖座國務樞機卿

祈願此七十週年慶能加強靈醫會與台灣人民的連結,共同延續美好的情感交流,尋求共同的福祉。
──宗格拉納神父,靈醫會副總會長

我跟隨教宗也祝福靈醫會繼續往前邁進!
──達保祿蒙席,教廷駐華代辦一級秘書

他們穿越數千英里的海洋,克服所遇到的挑戰,最終在這個國家安頓下來,他們對達成使命的貢獻將永遠被銘記。
──艾德華神父,靈醫會省會長

欣聞靈醫會在來台七十週年之際,將出書記錄靈醫會士在台愛與奉獻的典範,以及在台相關醫療組織慈善機構的創建與成果,見證天主對世人的慈愛,鼓舞眾人積極付出、和諧友愛,極具意義。
──蔡英文,中華民國總統

靈醫會七十年之久,以少數人力做了相當多榮主益人的事,特別在窮鄉僻壤不求聞達的服務,讓多少台灣人尊敬愛戴。
──狄剛,前台北總教區總主教

靈醫會外籍傳教士們,一直心繫著這群與他們沒有血緣關係的台灣人,並特別關注弱勢族群的醫療及心靈所需。
──鍾安住,台北總教區總主教

衷心期盼天主教靈醫會全體會士喜樂充滿,至高無上天主的愛永續芬芳,蘭陽平原在天主主教靈醫會無私的耕耘賜福下,百世其昌!
──林姿妙,宜蘭縣長

這是未來嶄新七十年美好的開始,也讓靈醫會士都能傳承前人所推動的工作,並將其發揚光大。
──呂若瑟神父,靈醫會台灣區會長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既然是以「啟示實錄」為副標,我預期它不會是一本單純的流水帳式的機構發展史,而更像是一部探討「使命與實踐」的哲學論述。天主教的博愛精神,在台灣的具體實踐路徑,絕對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尤其是在醫療資源逐漸商品化、體制化的今天,靈醫會所代表的那種「為弱勢者服務」的核心價值,顯得尤為珍貴。我很好奇,這七十年來,他們如何應對醫療體系的變遷?當政府開始建立健保制度,當私立醫院的競爭日益激烈,他們的服務模式是否有所調整?或者,他們是否更加堅定地將自己定位在社會福利體系的邊緣,專注於那些健保難以觸及的邊緣群體?這種堅持,在追求效率與規模的當代社會中,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啟示」。我希望看到不同世代的修女和醫師,針對這些核心價值進行的對話與傳承。一個機構能長久經營,絕不只是靠硬體設備,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延續。這本書若能成功捕捉到這種精神的流動與變奏,那它就超越了一本紀念刊物的範疇,成為了一份關於如何實踐「愛」的具體操作指南。

评分

七十年,見證了台灣從農業社會邁向科技社會的整個過程。靈醫會的服務範疇,想必也跟著時代演進而擴大。初期或許是基礎的衛生醫療,但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例如人口老化、慢性病盛行,乃至於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增加,他們是如何不斷調整服務的質量與重點,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希望看到的是,這群充滿愛心的工作者,是如何保持敏銳的觀察力,去捕捉時代變遷帶來的「新貧窮」與「新病痛」。例如,對於偏遠地區的長者照護,或是對於原住民部落的醫療支持,他們是否能持續提供比一般體制更具人情味的服務?這本書若能成功地描繪出這種「動態適應」的能力,那麼它就提供了一個極佳的範例,證明真正的服務精神,是需要不斷與時俱進、不斷自我革新的。這不僅僅是對靈醫會自身的肯定,更是對所有在公共服務領域奮鬥的人的一種鼓舞——真正的扎根,是持續不斷地開花結果,隨時準備迎接下一個季節的挑戰。

评分

我對於書中對於「落地」過程的描述抱有極大的興趣。台灣的社會結構、地方派系、風土民情,對於任何外來力量的滲透,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靈醫會的「落地」,絕非一蹴可幾。這中間的「在地化」策略,想必是本書的精彩篇章。他們是如何學會用台灣人的方式溝通、如何融入在地社區,而不是以一個「外來者」的姿態高高在上地施予恩惠?我猜測,一定有許多關於「在地化」的精彩案例,比如他們可能找到了深具影響力的在地領袖合作,或者是在傳播醫療知識時,巧妙地結合了民間信仰的元素來降低接受度。這種跨文化的協商與融合,才是讓「芳華」得以在台灣扎根的關鍵。如果只是單方面引進西方體系,恐怕難以持續。我期待讀到,那些早期服務的修女,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贏得了鄰里的信任,甚至被視為「自己人」。這種從外人到厝邊頭家的身份轉變,才是對「落地生根」最好的詮釋,也是這七十週年最值得慶祝的成就之一。

评分

這本記錄天主教靈醫會來台七十週年的書,光是書名就很有畫面感,「落地生根,綻放芳華」,讓人感覺到這群修女、神父,從遙遠的國度來到這塊土地,經歷風霜雨雪,最終將愛與關懷的種子深植人心,並且開出美麗的花朵。我總覺得,歷史的厚重感往往是需要透過細膩的個人故事去承載的。我特別期待看到,在那個物資匱乏、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年代,他們是如何克服語言的隔閡、文化的差異,一步一腳印地建立起醫院、診所,甚至是偏鄉的服務站。我想像著,他們可能在夜半時分,挑著藥箱,走在顛簸的山路上,只為了幫一個急症的病人送藥。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絕不是教科書上冷冰冰的文字可以描述的。我相信,這本書一定收錄了許多第一手的人物訪談,那些經歷過時代變遷的老員工、老病患的回憶,會是最真實的見證。畢竟,七十年來,台灣社會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戰後重建到經濟起飛,靈醫會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提供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醫治,更是心靈上的慰藉與支持。期待透過這本書,能更深刻地理解,這份跨越信仰的仁愛是如何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生根茁壯的。

评分

閱讀任何關於歷史傳承的文集,最吸引我的往往是那些「不經意」流露出的時代氛圍。天主教靈醫會七十年的足跡,橫跨了台灣社會最艱困與轉型的階段,這中間必然蘊含了許多動人心魄的抉擇與堅持。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收錄一些早期的內部文件、信件往來,甚至是一些老照片的圖說,這些「物證」的呈現,遠比抽象的論述來得有力。比如,他們當初是如何爭取土地、如何說服保守的民眾接受新的醫療觀念,甚至是面對政治風雨時,他們如何堅守人道關懷的初衷。這種夾縫中求生存的韌性,是台灣歷史上許多重要群體共有的特質。而且,靈醫會的背景,帶有一種特殊的國際視野,他們引進的不僅是現代醫學技術,可能也包含了一套不同的公共衛生觀念和服務倫理。對於我們這些習慣了現有醫療體系便利的後輩來說,回顧這一切的起點,會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是建立在如此巨大的犧牲與遠見之上。我希望書中能多描繪一些早年醫護人員的生活點滴,他們吃什麼、住哪裡,甚至他們如何平衡信仰生活與高壓的臨床工作,這些細節才能讓「芳華」綻放得更真實、更立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