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腳蹤:華淑芳修女奉獻台灣60年 (電子書)

愛的腳蹤:華淑芳修女奉獻台灣60年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保寶
图书标签:
  • 華淑芳修女
  • 台灣教會
  • 天主教
  • 奉獻
  • 傳記
  • 社會服務
  • 弱勢關懷
  • 台灣歷史
  • 女性
  • 信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終身守護嘉義偏鄉山區醫療,並為醫護教育傾注心力
用無私的愛與信仰,為台奉獻一甲子

  「這本來僅是位修女,抑或是修女會的故事,但更希望是我們共同的故事。」—— 陳美惠修女(中華聖母傳教修女會總會長)

  華淑芳修女(Sister Mary Paul Watts),嘉義聖馬爾定醫院創辦人、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創辦人。1932年生於美國伊利諾州,1956年畢業於美國馬偕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1959年,華淑芳27歲,隻身從美國搭了18天的船來到基隆,前往嘉義梅山協助中華聖母會的修女從事醫療工作。在服務過程中,她深受召喚,決定成為修女,將自己完全奉獻給天主。如同她學會的第一句中文「真美麗」,台灣成為她待了超過一甲子、心中最美麗且最愛的家。

  窮困、疾病、醫療資源缺乏,是當時嘉義偏鄉極為嚴重的問題,華淑芳與修女們在梅山鄉創立海星診所,之後在嘉義市民生路創立啟明診療所,為人們治病。

  華淑芳和修女們在會院內的生活相當清苦,睡的是硬梆梆的稻草墊、如石頭般的稻殼枕;總是有蛇、蜘蛛、蚊子等「野生動物」掛在天花板上或四處飛舞;要先用木材燒水,再用水桶提到淋浴間才能洗熱水澡;為了無法前來診所的病患,她和夥伴經常需要徒步好幾個小時,才能抵達病患的家。

  華淑芳無法忘記,有次轉送一位罹患白喉的孩子到公立醫院就醫,但因孩子的母親沒有錢而無法辦理住院,當她趕回診所拿錢時,這孩子已經過世了。

  一位母親帶著病重的嬰兒,從嘉義海區坐了三、四個小時的車趕到海星診所,但嬰兒仍因病情惡化而失去生命。華淑芳到現在還記得那位母親嚎啕大哭的景象,以及毯子裡的嬰兒那溼熱的餘溫。

  太多像這樣的案例,使華淑芳發願要設立醫院,才能拯救更多人。於是她和展蘭芳修女前往美國開啟將近一年的募款旅程,終於在1965年興建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自此,聖馬爾定醫院成了守護嘉義人的重要場所,醫院被稱為「美國仔病院」,而華淑芳修女則被稱為「美國大夫」。

  華淑芳對台灣的奉獻,使她獲頒:
  2007年「績優外籍宗教人士」、嘉義市榮譽市民
  2011年「馬偕計畫」認證(外僑永久居留證)
  2012年第22屆醫療奉獻獎
  2017年中華民國身分證

  本書是華淑芳的故事,也是中華聖母會與聖馬爾定醫院創辦初期的故事,更是台灣偏鄉醫療史的最佳寫照。如同華淑芳初來台灣學會的第一句中文「真美麗」,透過這本書,希望將如此美麗、無私、愛的「腳蹤」,傳遞出去!
寻觅与传承:战后台湾社会变迁中的信仰与关怀 一部深植于时代脉络的社会史诗,展现生命力量的交织与光芒。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细腻地描摹了二战后至当代台湾社会经历的剧烈转型期——从战后的物资匮乏与重建,到经济腾飞后的社会结构重塑,再到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冲击与身份认同的探索。它并非专注于某一个体生命的回顾,而是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肌理,探究在动荡与发展中,不同群体如何维系其精神家园,并积极参与到社群的构建与公共事务中。 第一章:废墟上的微光——战后初期的重建与韧性 本章聚焦于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台湾社会百废待兴的艰难境况。战后初期,社会秩序尚未完全恢复,物资严重短缺,民众在不确定性中挣扎求生。本书细致考察了这一时期,不同族群(本省人、外省人)在生活空间上的互动与摩擦,以及在重建过程中展现出的惊人韧性。重点分析了在政治高压与经济萧条并存的环境下,民间自发的互助网络如何悄然形成,成为支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探讨了早期教育资源的匮乏与重建工作,以及知识分子和地方精英如何在夹缝中保护文化火种,为后续发展积累力量。这一阶段的叙事,着重于“生存智慧”的体现,揭示了底层民众在宏大叙事之外,如何通过日常的坚守与微小的行动,确立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第二章:工业化浪潮下的社会断裂与新社群的萌芽 进入1960年代至1970年代,台湾开始迈向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道路。这一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流动性——大规模的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工厂和新兴工业区成为新的社会中心。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一剧变对传统家庭结构、土地伦理以及社区关系造成的冲击。城乡二元对立加剧,新的阶级分野开始形成。在此背景下,新的社会力量开始浮现。本章详细记录了在工业化进程中,非政府组织和地方性的福利机构如何应运而生,它们填补了国家机器在社会照护方面的不足。探讨了新兴的宗教团体和民间文化团体如何通过提供新的精神依托和社群归属感,帮助新移民适应快速变化的都市生活,构建起新的“精神家园”。此外,对早期工厂劳工权益的初步萌芽及其社会意义也进行了梳理。 第三章:从管制到开放——知识、文化与公共领域的拓展 1980年代是台湾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关键十年。本章侧重于知识、思想和文化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成熟,社会对言论自由和多元文化的渴望日益强烈。本书探讨了在解除戒严前夕,知识界、艺术界如何通过各种隐晦或公开的方式,推动社会议题的讨论,并争取公共领域的扩大。重点关注了本土意识的觉醒,以及在文化研究、历史重估方面所做的努力。分析了学术机构、独立书店和艺术社群在形塑新的社会价值观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时期的叙事,展现了社会从集体主义向个体权利关注过渡中的思想碰撞与文化活力。 第四章:全球化与身份重塑——当代台湾的挑战与多元景观 进入1990年代至今,台湾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社会面貌进入多元、复杂的阶段。本章探讨了全球化带来的经济自由化、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如何进一步解构了传统的社会认同。移民议题(包括外籍劳工与新住民)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台湾人”的内涵。本书关注社会议题的复杂化,如环境正义的诉求、性别议题的深入探讨,以及不同世代在价值观上的冲突与和解。同时,也审视了在信息爆炸时代,社会如何平衡快速的变迁与对历史记忆的保留。本章旨在呈现一个充满活力、持续演进,但也面临深刻内在矛盾的当代台湾社会图景。 总结:时间之河中的人性光辉 全书通过对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变迁的脉络梳理,旨在揭示在制度的起伏、经济的潮涌中,台湾社会个体与群体所展现出的坚韧、创造力与对美好生活的持续追求。它是一部关于社会结构变动、文化适应、以及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维系人际联结与社群关怀的深度研究。其价值在于,它从宏观的历史视角,回望了台湾社会如何一步步建立起其独特的现代性面貌,突显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数微小力量汇聚而成的磅礴气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保寶


  台北實踐大學社會工作系、羅馬聖十字架大學哲學系、羅馬德蘭學院神學系畢業,曾任梵蒂岡廣播電台編譯。

  著有:
  《老農夫》、《找出路》、《我跑來跑去,從旅行中尋覓心靈》、《帶著媽媽去旅行》、《充滿祝福的告別》(天下生活);《毓繡.心中的美術館》(財團法人毓繡文化基金會);《吹海風的路》、《聆聽花開的聲音》、《浪漫台三線人文風光款款行》、《永恆之城》、《幸福角落》、《失意角落》、《人間角落》、《聖母媽媽到萬金》、《誠意呷水甜》、《奉獻》(天下雜誌);《用靜默擁抱世界》(遠流出版);《愛者》、《馬祖世紀末的告別》、《生命的完成》、《划到生命深處》、《生命告別之旅》(天下文化);《牆上烽火》(博揚文化);《莿桐最後的望族》(玉山社);《耕耘心田》(法鼓文化)。

图书目录

序 醫療傳愛一甲子 陳美惠修女(中華聖母傳教修女會總會長)
前言 不該被遺忘的故事

第一卷
一、    一九五九年,初抵台灣
二、    影響來台的人事物
三、    有一天,你將成為一位修女
四、    信仰的轉捩點
五、    畢業於聖若望護專
六、    於馬偕大學完成公共衛生學位
七、    搭海明輪離開美國
八、    在台灣的第一個晚上
九、    抵達嘉義梅山
十、    梅山簡陋的修女院
十一、    這裡有太多事情可以做
十二、    梅山最初的印象
十三、    沮喪的時刻
十四、    沒有火雞的聖誕節
十五、    第一部交通工具
十六、    如果有間自己的醫院
十七、    我在這裡能做什麼?
十八、    你在這裡可以做好多事
十九、    中華聖母會的創立
二十、    第一批修女正式發願
二十一、    會祖田耕莘樞機主教
二十二、    從山東到台灣的大逃亡
二十三、    這地方太美了
二十四、    選出首任總會長

第二卷
二十五、    梅山的美國醫師
二十六、    真正開始在梅山的生活
二十七、    還有更深的召喚
二十八、    認真考慮成為修女
二十九、    決定加入中華聖母會
三十、    來自美國的神祕捐款
三十一、    聖誕節通訊
三十二、    兩桶金的夢想
三十三、    成為初學生
三十四、    腰痠背痛的菜園工作
三十五、    心碎事件
三十六、    建院基金從天降下
三十七、    唯一的擴音器
三十八、    設立醫療站
三十九、    公車遊戲
四十、    營養不良和寄生蟲感染
四十一、    中風的老婦人領洗
四十二、    治病與信教
四十三、    看診的交通問題
四十四、    如果有錢買一部車
四十五、    摩托車大夫
四十六、    新總會院落成
四十七、    護士瑪麗安來台
四十八、    華淑芳成為瑪麗.保祿修女

第三卷
四十九、    旅行車變救護車
五十、    白河大地震
五十一、    大地震後的啟明診療所
五十二、    美玲與素雲的故事
五十三、    小麥可的故事
五十四、    如果我們有間醫院
五十五、    赴美募款
五十六、    醫院將以聖馬爾定為名
五十七、    阿娜、三個瑪利亞和寶貝的故事
五十八、    古女士的十個一元
五十九、    計畫趕不上變化
六十、    紐約行
六十一、    展蘭芳修女罹癌
六十二、    募得建院基金
六十三、    他們的故事將永遠是醫院的一部分

續曲
引言
聖馬爾定醫院
阿里山醫療站
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中華聖母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中華聖母傳教修女會
附錄 聖馬爾定醫院大事紀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3556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6MB

图书试读



醫療傳愛一甲子
陳美惠修女(中華聖母傳教修女會總會長)


  這本來僅是位修女,抑或是修女會的故事,但更希望是我們共同的故事。

  二○一七年,中華聖母傳教修女會華淑芳修女(Sister Mary Paul Watts)獲准成為「不須放棄原有國籍而可入籍台灣」的嘉義市民,這是她畢生的喜悅與榮耀。華修女常說:「我是正港的台灣人,」她把年華完全奉獻給台灣這塊土地。

  華修女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由於她非常仰慕中國文化,因而來台加入中華聖母傳教修女會,駐足台灣也已經超過六十歲月。到底華修女是如何獲得第二十二屆醫療奉獻個人獎的呢? 讓我們來看看她的故事。

  傳愛的芳蹤

  當大家瞥見聖馬爾定醫院頂端的十字架,一問之下便可知曉,這是修女會發展的醫療事業。我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中華聖母傳教修女會於一九五二年來台,修會的宗旨係效法耶穌謙卑精神,並按照時代、地方及教會的需要,從事教育、醫療、堂區、慈善安養等傳揚福音的使徒工作。早在修會建院於梅山,天主聖神就導引華修女來嘉義落腳,因而有了今日聖馬爾定醫院。

  當時,台灣醫療正值萌芽階段,嘉義山區路途蜿蜒不便,病患常因此延誤醫治而白白送命;也有的病患因醫療設備不足,常需南北往返。擁有醫療專業技能的美籍華淑芳修女,堅持「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的行醫理念,在梅山鄉設立「海星診所」,率領醫療團隊深入險峻山區,以擔架將重症病患抬下山治療。

  過去因為交通不便,偏遠地區居民可以說沒有生病的權利。華修女到山區行醫後,終於讓抵抗力較弱的幼童及老人得以接受治療。她曾親眼目睹幼童因來不及就醫而喪生的悲劇,因此從不拒絕任何就診病患,即使病患沒有錢付醫藥費,她也會義務服務,並提供一些日常必需品,供病患應急。

  華修女的醫療團隊,除了提供醫療服務之外,也積極倡導正確的公共衛生教育,以徹底改善當時普遍不佳的衛生環境,進而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

  對山區居民來說,華修女不但能夠醫治疾病,也提升了大家的生活品質。隨著中華聖母傳教修女會會院搬遷到嘉義市,海星診所也從梅山鄉遷往嘉義市,並改名為「啟明診療所」,以擴大醫療服務範圍。

  醫療深耕嘉義

  到了一九六○年,啟明診療所提供的現代化醫療設施,廣受民眾認同,病患經常在診所外大排長龍,等候就診。華修女為了提升醫療設備與品質,以照顧更多病患,便前往美國募得許多善款,並在嘉義市民權路興建聖馬爾定醫院。而此院名之由來,係為紀念美籍恩人「馬爾定」先生,因為他的鼎力捐助,聖馬爾定醫院方能於一九六六年正式落成啟用。

  回想當時,雲嘉地區物資普遍缺乏,在華修女的協助之下,引進美援物資與醫藥用品,嘉惠無數病患,這也是醫院在當時被稱為「美國仔病院」的由來。聖馬爾定醫院建院之初,僅有一百二十八張病床,是不到兩百位員工的地區醫院,但憑藉著群體智慧與愛心,齊心幫助病患脫離病苦,因而贏得民眾的肯定。就是那份肯定與信賴,也為日益茁壯的醫院,奠定強而有力的根基。

  一九八六年,我自美國修得醫院管理碩士返國,加入經營團隊擔任院長。當時民權舊院區設備和醫療,已經不足以因應病患的需求,如要提升醫療水準,最現實的考驗就是資金。華修女於是多次回到美國,在冰寒雪地裡,帶著沉重的幻燈片解說、募款。儘管如此,募得款項仍然不足,只能勇敢地向銀行貸款。

  所謂「關關難過,關關過」,就這樣,我憑藉著祈禱,從一塊塊磚來堆疊、一塊塊錢來累積,漸漸把醫院環境設備整建翻修,汰舊換新。此時,又幸蒙嘉義市聖本篤會無償提供該會院土地,遂於大雅路現址動工興建地上十層、地下二層的區域級教學醫院。並於一九九六年新院區正式落成啟用,聖馬爾定醫院於是邁向新的里程碑。

  等到遷至新院後,醫院在軟、硬體方面均煥然一新。目前聖馬爾定醫院的規模為擁有三十七個醫療專科,急、慢性及長期照護,服務將近一千床的區域級教學醫院。大雅、民權、芳安等三個院區,各有專責的醫療服務。大雅院區——主要提供急、重症醫療及一般診療;民權院區——主要做為精神科門診及日間照顧;芳安院區——為本院附設護理之家,另設有失智症老人日間照護中心及到宅沐浴車的服務,也設有沐浴福祉教室來訓練服務人員。

  為提升醫療水準與確保病人安全,二○○九年進一步成立醫療品質管理中心,並持續推動各項品質認證。本院對於醫療服務品質不斷精益求精,連續通過醫院評鑑最高等級。

  社福醫療挺進

  本院在嘉義地區重大事故中,及時發揮緊急救護功能,降低傷亡人數。如:九二一大地震時期,支援對外交通中斷的阿里山地區醫療,並成立「九二一災區醫療支援隊」,利用每日至南投縣地利村與羅娜村進行義診;其餘如協助支援救護二○○二年阿里山小火車翻覆、二○○五年屏東大同國小畢業旅行於南二高發生翻車事故、二○○五年阿里山公路遊覽車翻覆等。

  醫療設備最為缺乏的,尤其是嘉義山區。醫院恰好坐落在阿里山的入口,我們也將愛與醫療送上山,設置全年無休的「阿里山醫療站」,開啟了醫院社福醫療的新頁。醫療站已經設置二十個年頭,儘管過程耗費許多人力和物力,卻也無怨無悔,且至今仍持續進行中。

  等醫院站穩腳步,基於修會之宗旨與使命,我們更有動能造福需要的人。

  一九九九年,我們開始投入社會福利服務;二○○二年,增設了「失智症日間照護中心」。直到民國二○○五年,再由修會籌款設立天主教中華聖母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並由本人擔任基金會董事長一職。

  基金會以社會福利事務之推動為目的,期望建立「尊重、關懷、正義」的社會。除了興建第一所失智症團體家屋「聖母家屋」外,第二間失智症團體家屋「聖仁家屋」,也正在募資興建中。服務的項目包括長青活力站、銀髮族日間關懷站、原住民部落老人健康站、失能老人日間照顧、暖暖老人食堂服務,以及到宅沐浴車服務。其中與統一超商(7-ELEVEN)合作首間嘉義市「幾點了咖啡館」,更提供高齡失智長輩實習與民眾社交互動的機會。

  許多愛與關懷的故事,仍持續在上演,如:協助弱勢幼童穿上愛的鞋鞋、暖暖食堂讓老人溫飽等。我們的醫療團隊,就是從點滴的服務上,讓他們認識耶穌是主。

  其實,醫療服務就是愛的服務,就如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竇福音第二十五章四十節)。

  傳愛獲得肯定

  回顧「中華聖母傳教修女會」從事醫療工作,已經超過半個世紀,我們的努力,也獲得大家的肯定。

  已故方懷正董事長榮獲第七屆個人醫療奉獻獎;本院阿里山醫療團隊榮獲第二十屆團體醫療奉獻獎;華淑芳修女獲得第二十二屆個人醫療奉獻獎;而我本人也榮獲第二十五屆個人醫療奉獻獎。獲獎是肯定過去的努力,其實是對我們有更大的期許。

  目前,我承擔的責任就是帶領團隊提升與精進:與國際接軌、邁向智能醫院;持續推動各項認證,以確保醫療服務品質與安全。最重要的是,醫療團隊要心懷「視病猶親」的熱情,秉持創院精神效法基督愛人的精神。

  殷切的期盼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說:「在最需要的地方,看到自己的責任,」她也竭盡全力灑下仁愛的種苗,世界各地繼而發芽生根。

  聖馬爾定醫院與阿里山居民心手相連,早已是生命共同體,如今,我們深感簡易的醫療站已無法負荷病患的各項需求,所以在阿里山蓋一座「醫院」,方能守護病患,及時挽救他們的生命。

  單憑修女和醫療團隊,仍志堅力薄,但只要凝聚社會力量,共同努力,必定如堅石可破。邀請大家一起築夢,以榮耀天主聖名。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最近看书的频率不高,但看到“华淑芳修女奉献台湾60年”这个副标题时,我立刻被那种沉甸甸的使命感击中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深知这片土地上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情感和历史的重量。修女,这个身份本身就带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味,她们通常是社会最前线的观察者和支持者。我特别好奇的是,她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的?最初是带着什么样的信念来到台湾?随后的岁月里,她又是如何将这种信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的?我期待的不是一份教条式的记录,而是那种带着泥土芬芳的亲身经历。希望这本书能带我们看到,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街角巷弄里,曾经发生过哪些不为人知、却深刻影响了无数生命的感人故事。好的传记,能让逝去的岁月重新鲜活起来,我深信这本书有这样的潜力,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台湾社会背后的那股温柔的支撑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出来,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光是“愛的腳蹤”这几个字,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对那些默默奉献、一生为这片土地付出的前辈们怀着深深的敬意。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内容,但光从书名就能想象出,这必定是一本充满生命力的传记。我们这一代人,很多时候都活在快速变动的社会节奏里,常常忘记了停下脚步,去看看那些真正用生命在实践“爱”的人。淑芳修女这个名字,也许在某些圈子里并不算耳熟能详,但正是这种低调的付出,才更显出其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她真实的生命历程,去感受那六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在台湾土地上留下的每一个足印、每一份关怀。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盏明灯,提醒着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获得了多少掌声,而在于付出了多少真心。我希望透过这本书,能找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如何重新定义“奉献”与“价值”的答案。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像是走在一条铺满鹅卵石的小径上,每一步都清晰可见,同时也带着岁月的痕迹。我最近常常思考“传承”的意义,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科技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联系日益虚拟化的时代。华修女的六十年,代表着一种慢下来的智慧,一种用时间来培养感情、建立信任的坚韧。我非常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才能真正地“看见”身边的需要,而不是被信息洪流推着走。我猜测,书中一定记录了许多与社区、与弱势群体互动的细节,那些画面应该非常生动、充满生命力。与其说我在期待读一个人的故事,不如说,我期待透过她的视角,重新审视我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慢游”,让我有机会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与不舍。

评分

光是“愛的腳蹤”这几个字,就让我感受到一种庄严而又充满人情味的氛围。作为一个常在网络上接收各种快速资讯的现代人,我对于这种需要时间沉淀的深度阅读内容,有着近乎饥渴的渴望。华淑芳修女奉献台湾六十年,这不只是她个人的生命史,更是台湾社会近半个世纪的缩影。我好奇的是,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但人情味可能更浓厚的年代,修女们的资源从何而来?她们的动力又是什么?这本书如果能细致描绘出她如何克服现实的困难,将“爱”变成可触摸、可感知的实际帮助,那将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希望这本书的文字不仅仅是描述事实,而是能带着一种深切的共情力,让读者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奉献者内心的挣扎、喜悦与平静。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远比任何外界的赞美都来得持久有力,也正是我期待从这本书中汲取的精神养分。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电子版,立刻就想点开来看,那种期待感,就像是等待很久的一场心灵洗涤。**爱的脚踪**,这个意象太美了,它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点点滴滴的累积。六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生命的绝大部分。对我个人而言,我更好奇的是,在台湾这六十年来经历的社会变迁中,一位修女是如何坚守初衷,同时又如何灵活地应对时代的挑战?例如,面对经济起飞的喧嚣、民主化的浪潮,甚至是不同世代价值观念的碰撞,她的“爱”又呈现出哪些新的面向?我设想,这本书里必然充满了许多关于人与人之间细腻情感的描绘,那可能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清晨的那一声问候,深夜的那一盏不灭的灯火,是倾听一个迷失灵魂时的耐心。这种真实的生命故事,往往比任何空泛的理论都更有力量,它能温柔而坚定地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人看完之后,还能带着那份温度继续前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