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不在遠方 領會比喻的弦外之音 (電子書)

天國不在遠方 領會比喻的弦外之音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澤田豊成
图书标签:
  • 寓言
  • 比喻
  • 宗教
  • 信仰
  • 靈性
  • 啟示
  • 神學
  • 基督教
  • 文學
  • 人生哲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耶穌用比喻傳達天國的奧祕,
  邀請我們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
  用整個身心去感受和體會。

  蕩子回頭、善心的撒瑪黎雅人、
  迷失的羊、塔冷通、撒種、芥子等,
  都是基督徒耳熟能詳的聖經故事。
  耶穌以簡單熟悉的事物為題材,
  說出令人身歷其境、回味無窮的比喻,
  讓天國徐徐浸透到我們的平凡生活中,
  重新檢視自己面對天主的態度,
  以及信仰生活的真實樣貌。

  耶穌所講的比喻蘊藏豐富的生命智慧,但為我們的生命、為這時代有什麼意義?澤田神父是文筆細膩、觀察力敏銳的聖經專家,他從《瑪竇福音》、《馬爾谷福音》和《路加福音》中,挑選40則饒富意義的比喻,以平易近人的方式深入探究比喻的脈絡、含意、時代背景與天國的真理。引導基督徒去感受和體會耶穌的思想,省思與對照自我的生命,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事中實踐耶穌的教導,活出符合天國的生活方式,讓天國落實在人間。

  ISSUU試閱連結:
  issuu.com/wisdompress/docs/9789866036545

本書特色

  ★ 福音釋義的入門書,有助於認識新約時代的歷史背景與社會文化。
  ★ 深入探究40則饒富意義的比喻,淺顯易懂且發人深省,領會信仰並非與生活經驗脫節,應時時為信仰扎根。
  ★ 研讀聖經也閱讀自己的生命,幫助基督徒認識聖經,體會天國就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身體力行。
  ★ 增進信仰成長,適合慕道班、讀書會等成長團體共讀討論;為教友靈修、神父講道深具啟發意義。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聚焦于深入理解文学和哲学文本中的潜藏含义,避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及其内容。 --- 书名: 潜流深思:探寻文本背后的回响与张力 作者: [此处可留空,或使用一个笔名] 字数: 约 1500 字 书籍简介: 在信息洪流裹挟的时代,我们习惯于快速捕获字面意义,却常常忽略了语言深处涌动的暗流。本书《潜流深思》并非一部简单的阅读指南,而是一次对文本深层结构的审视,一次对人类表达艺术中“未尽之言”的深度挖掘。它旨在引导读者超越文本的表层叙事,进入到那些由语境、文化、心理和历史交织而成的复杂意义网络中去。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斥着精心编织的符号系统,无论是古典的史诗、现代的哲学论著,还是当代的电影剧本,其表面的逻辑之下,往往蕴藏着更具穿透力的洞察。本书的核心,就在于解析如何识别并有效解读这些“弦外之音”——那些通过暗示、反讽、象征和结构性缺失所传达的信息。 第一部分:符号学的迷宫与文本的骨架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引入符号学的基础领域,但并非停留在枯燥的理论阐述。我们探讨的是符号如何生成意义,以及当符号系统发生“故障”或“断裂”时,新的意义是如何诞生的。我们将分析经典的叙事结构,例如“英雄之旅”的变体及其在当代文学中的解构,研究作者如何通过对既有框架的故意偏离,来揭示特定文化或社会现象的内在矛盾。 我们深入考察“结构”与“反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文本并非线性河流,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场域。某些词汇的重复出现,某些情节的刻意省略,甚至是标点符号的运用,都可能成为解构作者意图的关键线索。例如,在分析某些现代主义作品时,我们将展示语言的自我指涉性如何构建起一个封闭的意义循环,迫使读者从外部视角介入,以发现文本自身的盲点。 第二部分:语境的重量:历史、文化与潜意识 意义的产生从未脱离其诞生的土壤。《潜流深思》的第二部分聚焦于语境的不可替代性。我们认为,任何文本的理解,都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过程。历史语境不仅定义了作者能说什么,更决定了什么“不能说”或“不愿说”的部分,而这些“空白”恰恰是信息最密集的地方。 本书选取了跨文化案例,对比分析不同文明背景下,对同一主题(如“时间”、“权力”、“失落”)的表达方式的巨大差异。我们探讨了特定的文化代码如何被编码进语言习惯中,例如东方哲学中“留白”的美学如何渗透进文学描写,以及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如何塑造了对因果关系的执念。 此外,本书还将借鉴精神分析的视角,探讨作者的潜意识投射以及读者在接收信息时的心理投射。那些看似偶然的选择,往往是深层欲望和焦虑的折射。读者将学习如何识别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梦境意象、矛盾情结以及被压抑的叙事冲动,从而触及文本中最柔软、也最真实的内核。 第三部分:张力与悖论:阅读的实践性转向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理论探讨转化为具体的阅读实践。我们不再满足于“作者想说什么”,转而关注“文本实际在做什么”。我们强调阅读是一种主动的、生成性的行为。 我们将详细剖析几种关键的文学和修辞手法,它们是产生“弦外之音”的主要工具: 反讽的层级: 不仅是简单的反话,而是多重反讽的叠加,一层讽刺之下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悲悯或批判。 象征的流动性: 探究一个强大的象征物(如镜子、火焰、海洋)如何在不同的文本中承载截然相反的意义,以及这种流动性如何挑战固定的阐释。 视角的错位: 分析叙事者不可靠性(Unreliable Narrator)如何系统性地误导读者,迫使读者建构自己的“真实”版本。 我们引入了“张力分析法”,鼓励读者记录文本中那些令人感到不适、困惑或难以调和的矛盾点。这些“阅读的摩擦力”并非阅读障碍,而是通往更深层理解的入口。只有正视并拥抱这些悖论,文本的全部能量才能被释放出来。 结语:走向开放的意义 《潜流深思》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一种审慎而开放的阅读态度。它不提供一套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套精密的工具箱,让读者能够自主地拆解和重构复杂的意义世界。在这个工具箱的帮助下,任何文本——无论是晦涩的诗歌,还是日常的交流——都将不再是信息的载体,而是意义得以无限延展的广阔疆域。阅读,最终成为一种永无止境的自我发现之旅。 本书适合所有对深度思考、文学分析、哲学思辨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以及任何希望提升其批判性思维和信息解读能力的人士。翻开此书,即是踏上对语言本质的探寻之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澤田豊成


  聖保祿會神父,1965年生於東京,1994年宣發終身願,1996年晉鐸。
  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神學碩士,主修聖經神學,聖經涵養與牧靈經驗豐厚。
  目前為日本天主教神學院講師,時常應邀到海外各地演講授課。

譯者簡介

林安妮


  天主教徒,輔仁大學日文碩士。
  喜歡閱讀,喜歡書寫,相信文字的力量能穿透人心。
  翻譯這門課沒有修畢的一天,期許日日寸進。
  聯絡方式:alwaysannie@gmail.com

图书目录

致中文版讀者序
為什麼用「比喻」說話?
1. 迷路的羊與遺失的羊(瑪十八10~14;路十五1~7)
2. 撒種(谷四2~8)
3. 種子自長(谷四26~29)
4. 芥子(谷四30~32)
5. 酵母(瑪十三33;路十三20~21)
6. 莠子(瑪十三24~30)
7. 寶貝和寶貴的珍珠(瑪十三44;瑪十三45~46)
8. 撒網(瑪十三47~50)
9. 房屋與基礎(瑪七24~27)
10. 大街上的兒童(瑪十一16~19)
11. 在愛的行動中看見天主的寬恕(路七36~50)
12. 善心的撒瑪黎雅人(路十25~37)
13. 被拒絕仍熱切懇求的人(路十一5~8)
14. 寡婦和判官(路十八1~8)
15. 糊塗的富人(路十二13~21)
16. 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路十三6~9)
17. 受邀赴宴的客人(路十四7~11)
18. 設宴者(路十四12~14)
19. 盛宴(路十四15~24)
20. 坐下籌算(路十四25~33)
21. 關於憐憫的三個比喻(路十五1~32)
22. 不義的管家(路十六1~13)
23. 富翁與拉匝祿(路十六19~31)
24. 僕人的態度(路十七7~10)
25. 迷路的羊(瑪十八10~14)
26. 不願寬恕同伴的僕人(瑪十八21~35)
27. 葡萄園雇工(瑪二十1~16)
28. 法利塞人和稅吏(路十八9~14)
29. 兩個兒子(瑪廿一28~32)
30. 葡萄園與園戶(瑪廿一33~46;谷十二1~12;路二十9~19)
31. 婚宴(瑪廿二1~14)
32. 醒寤的僕人(路十二35~48)
33. 十個童女(瑪廿五1~13)
34. 塔冷通(瑪廿五14~30)
35. 米納(路十九11~27)
36. 全民族的審判(瑪廿五31~46)
37. 結語:新酒裝入新皮囊(谷二21~22)
聖經章節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03654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6MB

图书试读

致中文版讀者序

澤田豊成


  「我們想出版一些關於聖經的書籍,不知道神父有沒有這方面的著作?」

  幾年前我造訪台北,為聖保祿孝女會的修女擔任避靜神師,那時上智文化編輯部的總編修女曾這樣問我。我向修女表明,我雖曾為雜誌執筆撰寫專欄,卻沒有出版一本完整的著作,修女聽了之後似乎有點遺憾。

  不忍修女失望,我告訴她我正在整理和修改二〇〇一年至二〇〇五年期間,刊登於日本《家庭之友》月刊上的連載文章,希望將這些文章統整成書。應修女要求,我把完稿交給上智文化,那時心想:「不會吧?難道中文版會比日文版更早問世?」

  此後經過數年,沒有任何來自台灣的後續消息,我想這件事大概已石沉大海,日文版的進度也同樣停滯不前。然而,時序進入二〇一八年,日方出版社忽然傳來進入編輯作業的消息,終於到了要出版的時候。像是為了配合日文版發行似的,台灣方面也捎來訊息,請我為中文版撰寫給讀者的話。

  就結果來看,我的第一本書好不容易等到出版的這天,而且是日本和台灣兩地,日文和中文兩個版本相繼問世。深感天主的安排真是不可思議,由衷感謝祂的恩寵美意。

  耶穌的比喻內容十分豐富,因為讀者的處境各異,感受不盡相同。中文版的讀者與耶穌的比喻相遇時,肯定會長出各種豐美飽滿的果實。如果這本書能助你們果實的成長一臂之力,實為至幸。衷心期盼透過這本書,將蘊藏在耶穌話語之中的救恩力量,傳達給更多人。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封面設計,說實在的,第一眼看到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有一點點掙扎的。那種帶著淡淡的,有點偏向復古的排版風格,讓我聯想到過去台灣出版品中常見的那種,強調「深度」與「內省」的文字書。不過,我必須承認,這種「不花俏」的設計反而成功地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畢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太多吸睛的封面反而讓人覺得內容可能空泛。我會期待裡頭的文字,能夠像它的封面一樣,沉穩、紮實,而不是那種譁眾取寵的浮光掠影。我比較在意的是,作者在選字上是否足夠精準,畢竟「天國不在遠方」這幾個字,很容易被解讀得過於口號化,如果內容能跳脫出那種老生常談的靈修口吻,真正切入到現代人生活中的困境與掙扎,那這本書就真的有它存在的價值了。我希望它能帶來的是一種溫和但堅定的力量,而不是那種讓人感到壓力、覺得自己不夠好的說教。總之,光是這封面給予我的「質感」,已經讓我願意點開試閱了。

评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書名其實隱含了一種對當代社會價值觀的反動。現在的社會總是在鼓吹「遠方」的成功、遙不可及的目標,每個人都在追逐一個「未來更好」的狀態,彷彿幸福就一定在某個尚未抵達的地點。因此,「天國不在遠方」這句話,直接挑戰了這種「延遲滿足」的現代焦慮感。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可能試圖將讀者的注意力拉回「此刻」、「此地」的重要性。我關注的點在於,作者是如何將這樣一個宏大的概念,落實到具體的、台灣讀者可以感同身受的生活情境中去。例如,處理家庭關係、面對工作壓力、或者在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結構時,我們該如何錨定自己的內心?如果作者能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語彙,去解釋這種「即時的豐盛」,而不是用一堆華麗的哲學詞彙來包裝,那對我來說,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會大幅提升。它必須提供的是一種可以立刻在早餐店、在通勤的捷運上,就能實踐的安頓感。

评分

拋開內容不談,單就電子書的閱讀體驗而言,我對排版細節的要求其實很高。畢竟在手機或平板上閱讀,字體大小、行距、以及章節跳轉的流暢度,都會直接影響我是否願意繼續讀下去。一本內容再好的書,如果它的電子版排版粗糙,字體鋸齒感重,或者夜間模式的對比度設計不佳,都會讓我心生排斥。我希望這本書在轉換成電子格式時,設計團隊有花心思去優化閱讀的舒適度。更重要的是,如果書中引用了一些較為古老的文本或特定的術語,希望電子版能夠提供適當的註解或超連結功能,讓我可以隨時查閱,不必跳出閱讀介面去搜尋。在現今這個強調多媒體互動的時代,一本優秀的電子書不應該只是「文字的數位副本」,它應該是一個整合了學習與查閱便利性的知識載體。如果這些細節處理得當,光是閱讀過程中的愉悅感,就能讓這本書的價值向上攀升。

评分

我對這類書籍的閱讀習慣,通常是採取一種「分段式消化」的策略,不會想一口氣吞完,而是會將它當作一本輔助心靈成長的工具書。因此,這本書的章節結構和文字的編排方式對我來說至關重要。我非常不喜歡那種長篇大論、段落之間缺乏呼吸感的文字。我希望看到的是,結構清晰、論點明確的小單元,每個單元都能像一顆飽滿的堅果,獨立存在,但也與整體的主題緊密相連。如果作者的寫作風格偏向於散文詩的華美辭藻堆砌,那閱讀起來就會非常吃力,容易讓人產生「讀不完」的挫敗感。相反地,如果它能保持一種清晰的邏輯鏈條,即使主題再深奧,也能透過層層遞進的論證或比喻,引領讀者逐步深入,那就太棒了。畢竟,我們在閱讀這類書籍時,很多時候是在尋求心靈的清晰度,如果文字本身不清晰,那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评分

老實說,我對「比喻」這種寫作手法一直抱持著一種敬畏又有點擔心的態度。因為比喻用得好,簡直是化腐朽為神奇,能讓最抽象的哲理瞬間變得立體可感;但用得不好,那就會變成一團迷霧,讓讀者越讀越迷糊,最後只好草草翻過,只記得作者似乎想說些什麼,但到底是什麼,自己也搞不清楚。特別是這本書的主題,涉及到了信仰與存在的深層次探討,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拿捏這個分寸的。我個人偏好那種「一語雙關」的精妙比喻,不是那種老生常談的蘋果或種子,而是能讓你在讀完當下,猛然驚醒「原來如此!」的那種豁然開朗感。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引導讀者,從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物件或事件中,看到那些深藏的屬靈脈絡,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勵志書籍,成為一種心靈的導航工具。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一些出乎意料、卻又讓人無話可說的精闢類比,這才是我對一本探討「弦外之音」的書最大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