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橋上,與你相遇:基督徒和同志團體如何建立彼此尊重、同情、體貼的互動關係 (電子書)

在橋上,與你相遇:基督徒和同志團體如何建立彼此尊重、同情、體貼的互動關係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姆士.馬丁
图书标签:
  • 基督徒
  • 同志
  • LGBTQ+
  • 对话
  • 尊重
  • 同情
  • 理解
  • 桥梁
  • 社群关系
  • 信仰与性倾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最突破性的勇氣之作★

  這是一本爭議的書,也是帶來希望的書。
  這是一本有關如何「對話」的書。


  本書是教會與LGBT群體之間的雙向橋,
  帶領雙方朝著愛與和解前行。

  《芝加哥論壇報》如此寫道:「詹姆士馬丁在開始打第一個字之前,必定知道,無論他寫什麼,他都走進了一片批評聲的地雷區。這使得他的勇氣以及他的悲憫之心更加有力量。」

  許多年來,馬丁神父一路陪伴、輔導同志基督徒,發現教會和同志團體之間,已經存在一道深不可測的鴻溝。這促使他寫下這本書,懇請兩邊共同築一座橋,建立正向的溝通與互動。

  這本書不是要探究同性戀的對與錯,也不是要討論同婚恰當與否。而是如果想要在橋上相遇、和解與對話,雙方都需要妥協,這本書提出了妥協的方向和方法。馬丁神父鼓勵教會以教理中的三項德行「尊重、同情、體貼」來對待同志團體,而同志團體也能以這些美德來反省他們與教會的關係。

  書中也收錄了適用於同志和他們家人朋友的靈修資源,提供引人反思的聖經章節,並附上可供自省與小組討論的課題,幫助同志們找到自己在教會中的位置,更深地進入與神的關係中。

  本書不是道德神學的論文,也不是針對同志性道德的反省,而是根據聖經教導、彌合鴻溝的寶貴資源。這本富含憐憫的書,正是今日充滿對立與分歧的態勢中迫切需要的勇氣之作。

名人推薦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沈美珍/台灣家庭第一協會研發顧問
  邱淑嬪/玉山神學院助理教授
  晏涵文/台灣性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張懋禛/真光福音教會主任牧師
  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羅光喜/台南神學院教務長

各界好評

  這本書所具有的反思性與顛覆性,正是經歷同婚合法化後的台灣基督教會與同志團體迫切需要的。──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天主教徒

  耶穌主動靠近所有感覺自己被排斥到邊緣的人們,看他們不是看類別,是一個人,於是對話開始了。你願意上橋嗎?就從這本書開始!──沈美珍,台灣家庭第一協會研發顧問、三一全人教會師母

  本書對於致力建立開放與接納之信仰團體的個人與教會,提出了極富挑戰性與啟發性的真摯邀請。──邱淑嬪,玉山神學院助理教授

  在這充滿對立,怎麼說都不對的世代,一位美國神父呼籲教會和同志基督徒和解並對話。值得一讀與倡導!──晏涵文,台師大教授、台灣性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作者的經驗分享和靈性操練為宗教人士與組織提供一系列重要的信仰課程,也賦權同志從對立下的受害者成為展現耶穌精神的勇士。──張懋禛,真光福音教會主任牧師

  基督宗教信仰很清楚說:神愛世上的人。這表示所有的人在神面前都是一樣的,無論這個人是以怎樣的狀態存在。──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這是非常好的一本書,富含聖經根據與實例,提供基督徒與同志群體的相處之道,也提供神職者對同志群體的牧養之法。──羅光喜牧師,台南神學院教務長

  這本書會幫助主教、神父、牧靈夥伴和所有教會領導者更慈悲地牧養同志團體,也會幫助同志基督徒在教會中感到更自在。──法雷爾樞機(Cardinal Kevin Farrell),梵蒂岡教廷宗座「平信徒、家庭和生命部」部長

  同志群體經常被視為「異類」,而事實上我們都是兄弟姊妹。就像一個家庭的成員,彼此間會有差異,但那絲毫不減損我們是一個家庭。──若翰.韋斯特(John C. Wester),聖塔菲總主教

  馬丁神父以這本書顯示了玫瑰經和彩虹旗如何能平和地彼此相遇。──葛拉米克修女(Sister Jeannine Gramick, SL),同志牧靈服務團體「新路」共同創辦人

  如果你想要跟上這位幹練築橋者的建設工程的最新情況,請閱讀這本書。──馬丁.馬提牧師(Martin E. Marty),芝加哥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同志的父母,以及因為自己的性傾向而在教會感到不受歡迎的人,這本書已贏得他們的感激。──《紐約時報》

  對正在尋求幫助的基督徒來說,這本平易近人的書會引起很大的共鳴。──《出版人週刊》
在橋上,與你相遇:基督徒與同志團體如何建立彼此尊重、同情、體貼的互動關係 作者:[作者姓名] 出版社:[出版社名稱] 出版日期:[出版日期] --- 簡介 在當代社會的複雜光譜中,信仰與性別認同的議題常被置於對立的兩端。許多基督徒在信仰的教導與對同志群體的理解之間掙扎,而同志群體也時常在尋求接納與堅持自我認同的過程中,感受到來自宗教社群的隔閡甚至傷害。本書並非旨在探討神學教義的爭辯,亦非探究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的科學成因,而是深刻地聚焦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重建」。它提供了一種務實且充滿人性的路徑,引導基督徒與同志群體,如何在差異中找到共同的人性基礎,從而建立起基於尊重、同情與體貼的互動模式。 核心主題:從對立到對話的橋樑 本書堅信,真正的和解並非來自於一方對另一方的完全同化或妥協,而是建立在對彼此經驗的深刻聆聽與承認之上。書中深入剖析了造成雙方認知鴻溝的歷史、文化與心理因素,例如:傳統教義的詮釋如何演變、社會污名化對個體的影響,以及社群內部的張力。 作者不迴避爭議,而是以一種極度細膩的筆觸,細細梳理出雙方群體在面對「身份認同」時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對於基督徒而言,這涉及如何忠於信仰核心價值(如愛、公義與憐憫),同時避免將教義簡化為排斥的工具;對於同志群體而言,這則是如何在尋求社會平權的同時,理解部分信仰群體內在的價值觀維護需求,並避免將所有基督徒標籤化。 第一部:理解彼此的「存在處境」 本書的第一部分著重於建立同理心的基礎。作者運用多個深入訪談與案例研究,描繪出雙方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處境: 基督徒的內在掙扎: 探討許多信徒在面對「愛鄰舍如同自己」的誡命與特定聖經經文解讀間的矛盾。他們並非全然出於惡意,而是根植於數千年來的傳統與社群規範,如何學習在信仰不變的前提下,以更溫和、更少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性少數群體。 同志群體的創傷與渴望: 詳細記錄了許多人在家庭、教會或社會中,因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而遭受排斥、孤立甚至精神虐待的經歷。這些敘事強有力地揭示了「被看見」和「被接納」是超越政治論述之上的人類基本需求。 作者強調,只有當雙方願意放下預設的標籤(例如,將基督徒視為「守舊的壓迫者」,或將同志視為「道德淪喪的代表」),才能真正進入對話。 第二部:建立「尊重」的互動基石 尊重,在本書中,被定義為「承認對方的完整人性」。這不僅僅是容忍差異,而是積極地確認對方的尊嚴與價值。 書中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溝通準則: 1. 語言的力量: 如何選擇更具包容性的詞彙,避免使用帶有貶義或病理化色彩的語言。 2. 傾聽的藝術: 強調「確認性傾聽」(Validating Listening),即在不同意對方觀點時,仍能清晰地說出你所理解對方的感受和立場,讓對方感到被聽見。 3. 劃定界線的藝術: 尊重並不意味著放棄個人信念。如何禮貌且堅定地表達自己的信仰原則,同時不侵犯他人的自我認同空間,是雙方都需要學習的技巧。例如,在公共討論中,如何區分「信仰觀點的陳述」與「對他人身份的攻擊」。 第三部:實踐「同情」的橋樑工程 同情(Compassion)超越了單純的理解(Understanding),它要求我們去感受他人的痛苦並願意採取行動減輕這種痛苦。本書聚焦於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實踐這種深層的關懷: 從神學到倫理的轉化: 對於基督徒讀者,本書引導他們思考,如果耶穌基督的行動核心是醫治破碎和擁抱邊緣人,那麼在面對當前的社會議題時,他們的「愛」應當如何具體化?這可能涉及在地方社區中提供安全空間、提供資源支持,而非僅限於口頭上的祝福。 走出「同情式傲慢」: 對於同志社群,作者也提供了警示,提醒在爭取權益的過程中,要警惕將所有持異議觀點者一概視為敵人,從而可能阻礙了建立真正有意義的關係。 第四部:體貼的行動與共同的未來 互動關係的最終體現是「體貼」(Sensitivity)——一種對他者處境的細微察覺與預見。本書的最後部分提供了一系列實際的應用場景: 家庭層面的和解: 對於那些信仰背景與性傾向發生衝突的家庭成員,本書提供了具體的對話腳本和應對策略,幫助父母學習如何在維持信仰核心的同時,不以放棄子女為代價。 機構與社群的融合實踐: 探討了如何在教會環境中創造「無條件接納」的空間(即使觀點未趨於一致),以及如何在同志社群活動中,以一種不帶敵意的方式與持保守觀點的基督徒進行建設性交流的可能性。 結語:在「十字路口」的相遇 本書並未承諾一個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的烏托邦式結局。相反地,它將「橋」的意象視為一個持續建構的過程。在橋的兩端,仍有根深蒂固的信仰與經歷,但只要雙方都願意以謙卑和誠實的態度,一步一步地跨出,彼此的相遇將不再是衝突的開始,而是通往更深層人性連結的起點。 這是一本獻給所有渴望超越意識形態、真正看見彼此為「人」的讀者——無論是牧者、神學生、信仰中的掙扎者、同志群體成員,或任何關心社會和諧的公民——的實用指南與心靈之書。它邀請你,一同走上那座通往理解的橋樑。 --- 本書特色: 平衡視角: 避免將任何一方浪漫化或過度簡化,力求呈現複雜現實。 實用性強: 提供具體的溝通模型、語言建議及情境應對策略。 人文關懷: 以豐富的個人敘事為基礎,強調情感共鳴而非純粹的理論辯論。 聚焦行動: 從理論理解迅速過渡到日常生活中可操作的「體貼行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詹姆士.馬丁James Martin

  天主教耶穌會神父,同時是暢銷作家、梵蒂岡傳播秘書處顧問。畢業於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在奇異(GE)公司工作六年後,決心修道。

  在成為神父前,他曾在德蕾莎修女創辦的牙買加「垂死之家」工作;在芝加哥服事街頭幫派青年;在波士頓擔任監獄牧靈,也服務街頭遊民;在東非肯亞全職服務難民。

  他著有多本暢銷書,其中《襪子堆裡的聖人》榮獲出版人周刊年度好書獎、紐約克里斯多佛獎、天主教媒體協會圖書獎。他常在美國及國際性媒體上發表評論,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等;他也常在BBC、福斯、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美國公共電視網(PBS)、梵蒂岡電台等知名廣播媒體上,公開演講宗教和靈修話題。

譯者簡介

張令憙

  輔大英研所畢業,基督生活團團員,目前任職於耕莘文教院。投入翻譯已近二十年,譯作有:《熾熱的心》、《耶穌的母親瑪利亞》、《主愛多繽紛》、《平凡見神妙》、《與牟敦一起祈禱15天》、《徒步旅行等》。對翻譯的感覺:它也像築橋,曠日累時,然而完成時,能幫助人跨越語言的河流,領會另一種風景。

图书目录

作者序
前言 我為何而寫

PART.1 築一座雙向橋
第1章 從教會走向同志:尊重
第2章 從教會走向同志:同情
第3章 從教會走向同志:體貼
第4章 從同志走向教會:尊重
第5章 從同志走向教會:同情
第6章 從同志走向教會:體貼
第7章 一起在橋上
◆補充說明◆ 教會對於同性戀的官方教導為何?

PART.2 從聖經中反思與默想
第8章 名字和取名
第9章 不同的恩賜
第10章 關懷受迫害的人們
第11章 耶穌在人們所在之處與他們相遇
第12章 你是「美妙地受造」的
第13章 神是你的力量來源
第14章 耶穌宣告他的身分
第15章 耶穌召喚不完美的人
第16章 耶穌與社會邊緣人
第17章 復活的基督最先顯現的人
第18章 走在「打開眼睛」的路上

附錄一 感到被拒絕時的祈禱
附錄二 給個人與讀書會的問題討論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12849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看到這本書的題目,我第一反應是,這會不會又是一本充滿了「好好說話」卻缺乏實質內容的公關文宣?因為在台灣,許多試圖彌合兩極化觀點的書籍,常常為了追求表面上的和諧,而把真正的痛點、真正的歷史恩怨都輕輕放過,變成了一種「各退一步,大家相安無事」的空泛論述。我非常好奇,作者在處理「尊重、同情、體貼」這三個關鍵詞時,是如何區分「接納」與「認同」的界線的?因為對於許多傳統的信仰群體來說,這兩者往往被視為不可分割的。如果這本書能更深入地剖析,如何在不強求改變對方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建立起真正有溫度的連結,而不是只停留在「禮貌性點頭」的層次,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同小可了。我期待看到的是案例分析,是那些在教會中感到迷惘的LGBTIQ+朋友,以及那些掙扎著想活出愛卻又被教義綑綁的基督徒,他們真實的內心獨白和轉變過程。如果只是站在一個超然的、仿佛上帝視角的角度去「指導」雙方該怎麼做,那無疑會讓人感到乏味且脫離現實。台灣社會的複雜性在於,我們的文化底蘊融合了儒家倫理、佛教慈悲與基督教的現代性,任何試圖解決衝突的方案,都必須能回應到這三者的交織點上。

评分

仔細想想,「橋」這個概念,它暗示著兩岸本來就是隔絕的,需要人工的媒介來連接。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界線」問題的。在建立尊重、同情、體貼的關係時,基督徒群體如何能保持其信仰的獨特性和忠誠度,同時又不至於讓這些特質變成排斥他人的武器?這是一個極度微妙的平衡。例如,信仰的核心教義是否可以被「擱置」來達成和解?還是說,真正的「橋樑」是建立在對彼此「核心價值觀的敬畏」之上?我對後者的可能性更感興趣。如果雙方都能意識到,對方所堅持的「愛」或「真理」同樣是他們生命中最根本的依歸,那麼,即使對彼此的生活方式無法完全認同,也能在「人」的層面達成深刻的連結。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個框架,讓我們理解如何從「對抗模式」轉向「共存模式」,而不是試圖讓一方完全「同化」另一方,那它就真正體現了「相遇」的精神。希望它能提醒我們,真正的信仰實踐,往往不是在宏大的神學辯論中,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對待那個與我們在橋的另一端相遇的「他者」的態度裡。

评分

哇,這本書的書名光是看起來就讓人心頭一震,感覺是個重量級的議題。「在橋上,與你相遇」這個意象實在太美了,它不只是指一個物理的橋樑,更像是在說,我們在人生的分岔路口、在信念與身份的交界處,終於有機會停下來,好好看看對面那個「你」是誰。說實話,在台灣的社會氛圍裡,關於信仰團體和性少數群體的對話,常常是充滿了張力與誤解的。很多人一聽到「基督徒」和「同志」放在一起,腦中浮現的可能不是「相遇」,而是「對峙」。但我更期待的是,作者如何細膩地描繪出,那些在信仰光譜中掙扎,或是在性別光譜中尋求安身立命的人們,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那無非就是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溝通範本,或者至少是讓雙方都能放下戒備心,真正傾聽彼此故事的「場域」,那它就已經非常成功了。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是從哪個角度切入這個敏感話題的?是神學層面的辯證,還是更貼近生活經驗的分享?無論如何,能將如此複雜且常常被迴避的議題搬上檯面,並試圖搭建一座「橋」,這份勇氣本身就值得我們肅然起敬。這絕對不是一本可以輕鬆翻閱的書,它需要讀者帶著一顆願意被挑戰的心去閱讀。

评分

老實講,我對這類主題的書總是抱持著一種矛盾的心態。一方面,我非常渴望社會能有更多理解與包容的聲音,尤其是在網路論壇上,這種對立的言論簡直要淹沒一切理性討論了。另一方面,我又擔心這本書是否能真正觸及到那些最深層次的恐懼和偏見。所謂的「橋樑」,往往是單向的。也許書中花了很多篇幅教導基督徒群體如何放下批判,但對於長期處於被邊緣化狀態的同志群體來說,他們需要的可能不只是「同情」,而是更堅實的「正義」和「結構性改變」。我希望作者沒有將「同情」與「體貼」簡化為一種單純的情緒勞動,而是探討了如何在制度、語言和權力結構上做出調整。例如,在教會內部,如何重新詮釋聖經中關於愛與接納的章節,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我尊重你,但我不認同你的生活方式」這種充滿距離感的說法。在台灣的脈絡下,這種「尊重但不接納」的態度,其實比直接的謾罵更令人感到窒息。所以,我最在乎的是,這本書是否敢於挑戰教會內部結構中那些看不見的藩籬?它是否願意深入探討,當信仰與身份發生衝突時,個體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以及社群能提供的有效支持系統。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很詩意,但內容的挑戰性想必非常巨大。我猜測,作者在撰寫的過程中,一定承受了來自兩邊陣營的巨大壓力。如果這本書的內容能夠成功地讓一個原本非常保守的教會成員,開始願意對同志朋友的生活多想一步,哪怕只是一分鐘,那這本書的影響力就超越了一般的勵志書籍。我個人比較關注的面向是溝通的「實用性」。很多時候,雙方並不是不願意「體貼」,而是根本不知道「如何體貼」。比如說,當一位同志朋友鼓起勇氣向他們的牧師或小組長出櫃時,最糟的回應是什麼?最好的回應又該是哪一句話?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情境模擬,或是指導讀者如何避免那些常見的溝通陷阱——例如,避免使用貶抑性的詞彙,或者在討論時不將對方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病理化」——我相信對許多處在中間地帶、努力想成為盟友的人來說,會是非常及時雨的指引。畢竟,台灣的社會運動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現在的討論重點不再是「要不要談」,而是「怎麼有效地談下去」。期待這本書能成為那本在衝突發生時,可以被拿出來參考的「緊急溝通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