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想想2.0:台灣應以其文化素養,來引領人類往前走 (電子書)

隨便想想2.0:台灣應以其文化素養,來引領人類往前走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蒼生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化
  • 文化素养
  • 未来展望
  • 人文思考
  • 社会观察
  • 电子书
  • 台湾
  • 文化领导力
  • 思想
  • 随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深耕統一企業半世紀的林蒼生總裁,
  結合商場經驗與日常隨想的人生體悟,
 
  他呼籲:企業家應以「清富」思想為目標,引領台灣大步走向世界。
 
  他覺得:寶島台灣,是世界能量的中心,有祥和的儒家基因,應以其特有的文化能量去影響他人,將地球變成充滿愛心的國度。
 
  他認為:在人生的路上,若能融合自我與自然,使心靈豐盈,必然可以體會到人間佛境,獲得安然而喜悅。
 
  現在,請您先閉上眼睛,沉澱思緒,將自己歸零,讓我們與林蒼生總裁一起隨便想想,踏上生命進化的階梯!
 
  心安靜,世界就安靜,
  心和平,世界就和平,
  心不病,世界就不病,
  心歡喜,世界就充滿歡喜。
 
  人的心,與萬物同心,與世界同心,
  甚至與宇宙同心,
  人是宇宙大生命中的小生命,
  小生命與大生命無別。
 
  所以,凡事要正面思考,
  以正能量幫助宇宙,增進未來的美好。
 
專文推薦
 
  地球禪者 洪啟嵩
  統一企業集團董事長 羅智先
  法藍瓷創辦人 陳立恆
 
各界推薦(依年齡排序)
 
  蕭萬長、許士軍、徐小波、吳伯雄、李伸一、王志剛、林中斌、林伯豐、林明成、李棟樑、許勝雄、陳武雄、蘇慶城、林添茂、王文淵、馮寄台、陳立恆、龍應台、杜西銓、蔡明忠、黃章富、羅智先、吳中書、洪啟嵩、呂鴻德、周正訓、黃教漳、潘思亮、黃紹綸、詹慶齡、吳志揚、陳建宏、林知延、林嵩烈
 
  【資深主播、名人書房主持人 詹慶齡】
  若非林蒼生這個名字,很難想像如此一本交揉著文史哲、佛道儒的思想隨筆竟是出自企業家之手,然而也正因這個名字表徵的社會成就,賦予了書頁間心靈圖像有血有肉的真實感。「清富觀」由他道來,任誰都想隨之朝生命的階梯拾級而上。

**本封面設計經天下雜誌出版授權同意使用|原封面設計 王廉瑛**
《文明的交汇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与创新》 导言:在变动的世界中寻找坚实的根基 我们正身处一个由信息流、资本流动和人口迁徙共同塑造的时代。全球化以惊人的速度和广度重塑着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乃至个体认知。然而,伴随这种前所未有的互联互通,一种深刻的文化焦虑也随之浮现:在世界日益趋同的表象之下,我们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文化,作为群体历史积淀的结晶和精神生活的载体,在这一宏大叙事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本书《文明的交汇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与创新》,旨在深入探讨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挑战及其转化的潜力。它不寻求对任何特定地域文化的歌颂或贬抑,而是致力于搭建一个思考的框架,审视不同文化系统如何在相互碰撞、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催生出新的文明形态与发展路径。 第一部分:文化认同的重塑与张力 全球化对既有的文化边界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跨国界的信息传播、消费模式的同质化,以及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资源的挤压,使得“何以为我”的文化认同问题变得尤为迫切。 1. 地方性与全球性的辩证统一: 本部分首先分析了“地方性”(Glocalization)的概念。全球化的力量并非必然导向单一的文化帝国,反而常常激发了对本土根源的重新挖掘和强化。文化创新往往发生在本土特色与全球语境的张力交汇之处。我们探讨了商业、艺术乃至政治话语中,如何利用地方特有的符号和叙事来参与到全球对话中,并考察了这种“借力打力”策略的成功与局限。 2. 数字鸿沟与文化接触: 互联网是加速文化交流的引擎,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不平等。本书详细剖析了数字技术如何改变了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新的公共领域,极大地扁平化了信息传播的层级,使得以往被主流话语压抑的声音得以浮现。然而,算法的推荐机制、信息茧房的形成,以及数字文化资产的集中化,也对多元文化的健康生态构成了潜在威胁。我们必须审视,在数字时代,文化主权如何界定和维护。 3. 身份政治的兴起与文化冲突: 当经济和阶层流动受阻时,文化和族群身份往往被提升到核心地位,成为动员社会力量和表达不满的媒介。本书审慎地分析了当代世界中各类身份政治的兴起,探讨了这些运动在争取文化平等和承认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警惕了将文化差异绝对化、简化处理,从而导致社会分裂和群体对立的风险。真正的文化自觉,在于承认差异的复杂性,并在差异中寻求共存的伦理基础。 第二部分:文化资本的积累与转化 文化不再仅仅是精神的慰藉,它已然成为驱动经济增长、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塑造未来社会形态的关键“资本”。本部分聚焦于文化资源如何被有效地管理、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成果。 1. 创意经济的结构性分析: 我们详细考察了创意产业的价值链,从艺术创作、设计、媒体内容到文化旅游。成功的创意经济并非仅仅依赖于天赋异禀的艺术家,更需要一套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风险投资机制以及高效的跨界合作平台。本书通过对比不同经济体的发展模式,揭示了哪些制度性因素有利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 2. 教育体系与文化素养的培养: 文化资本的代际传承依赖于教育。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当代教育体系在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方面的不足。这种素养不应仅限于对本国历史名人的记忆,而应涵盖跨文化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对艺术和科学思维的欣赏。我们提出了改革建议,强调通识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处理复杂信息、理解多元世界观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3. 遗产的保护、活化与伦理: 历史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如何平衡保护的“原真性”与利用的“现代性”是核心难题。本书深入探讨了文化遗产的“活化”策略——例如,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来重现历史场景,同时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符号的空心化。我们强调,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其叙事的连续性,而非孤立的展示品。 第三部分:文明的未来走向与伦理关怀 在面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全球性挑战时,文化扮演着提供价值观基础和行动指引的角色。文化自觉的最高境界,是将深厚的历史智慧应用于解决当代和未来的危机。 1. 技术伦理与人文精神的再锚定: 随着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自我认知正受到挑战。本书探讨了不同文化传统中关于“人”、“生命”和“自然”的本体论理解,如何为制定全球性的技术伦理规范提供思想资源。例如,某些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哲学观念,可能为遏制技术原教旨主义提供必要的平衡力量。 2. 跨文化对话的必要性与实践路径: 真正的全球治理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之上的有效对话。本书提出了超越简单的“文化交流”层面的“深度对话”模式,即不仅分享表层习俗,更要深入理解彼此的思维定势、价值排序和历史创伤。这种对话需要建立在透明的交流机制和坚定的相互信任基础之上。 3. 走向“包容性进步”的文明愿景: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展望一种既能拥抱全球化带来的效率和连接,又能坚守人类文明多样性和深度价值的未来。这种“包容性进步”要求我们放弃单一的、线性进步史观,转而接受文化发展的复杂性、非线性和多中心性。文化自觉不是故步自封,而是以更清晰的自我认知,更自信、更有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到人类文明的共同构建之中。 结语:在反思中前行 《文明的交汇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与创新》是一次对当代文化生态的全面审视。它呼吁读者超越表面的文化摩擦,深入探究文化背后的力量、潜力和责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唯有深刻理解我们从何处来,才能清晰地判断我们应往何处去。本书旨在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人们在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之间,找到一条既有尊严又充满活力的道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蒼生
 
  出生於1943年,台南市人
  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統一企業集團 前總裁/董事
  三三會 前副理事長/顧問
  三三青年會/總顧問
  台北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將帥學院/產業召集人
  著有《隨便想想》、《總裁聞思修:我在統一半世紀的學習》
 
  1968年進入統一企業任職,歷任食品部經理、台北分公司經理、企劃部經理、副總經理,執行副總等職務。1989年就任統一企業總經理,2003年升任統一企業集團總裁,2013年6月於統一集團總裁任內退休。
 
  在統一企業近半世紀,從企業基層到集團總裁,他將台灣人特有的文化精神,藉由企業內商品,純喫茶、左岸咖啡、星巴克……潛入每個人的生活,進入你我的心中。
 
  畢業與理工相關科目,但這卻不是他的志向。在當兵時,和朋友以「源自傳統,傲視現代」為宗旨創辦了「草原雜誌」──台灣第一本明確標榜本土文學藝術的雜誌──雖然這份雜誌從創辦起始至殞落雖僅一年,但在林總裁體內依舊燃燒著文學魂。例如:Starbucks的台灣中文名稱就是林總裁的巧思。
 
  在《隨便想想2.0》中,延續《隨便想想》的精神,再度呼籲台灣的企業家應以台灣人特有的人文精神──融合溫和的儒家文化基因與西方現代科技──為優勢,在21世紀這個覺醒時代,將良善的台灣人文,藉由企業的發展,遍及地球村的每個角落。
 
書畫者簡介
 
李蕭錕
 
  1949年出生於桃園,專精於色彩學、書法、水墨畫、篆刻、禪畫、油畫等。
 
  於1976年獲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碩士學位,曾擔任得利塗料藝術顧問、華梵大學美術系創系主任、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專任副教授。
 
  經常受世界各地,法國凡爾賽、美國洛杉磯、波士頓、蘇聯、澳洲墨爾本、馬來西亞吉隆坡、日本東京、韓國漢城、湖北省武漢、上海……等地邀請參加展出,另有國內外個展、聯展無數。

图书目录

推薦序
作者序

〈清富--養德修心,讓生命更豐盛〉
21世紀,台灣的未來怎麼走?
GCP--台灣未來的方向
以文化為底蘊的GCP清富思維
清富的「清」,才是世界和平的良方
清富,從企業家做起
清富,如何沒有壓力的工作
清富,順自然的企業家
清富,帶著微笑走天下
清富,以金剛經為師
學習放空的智慧
我喜歡喝咖啡
跟著雲飛向愛心大國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從感恩開始
焦伯伯的心齋
心靈如何貼近自然

〈讓能量流轉--感恩的心,使心地富足〉
找到內心的韻律,「道」還會遠嗎?
爬上生命進化的階梯
讓複雜的心靈歸零
兩岸間的善性循環
喚醒內在的第二個太陽
我們都不知道台灣有多好
你知道台灣為什麼是寶島嗎?
從愛心到群龍無首的世界大同
以跳舞的心情走這一趟人生
生命裡幾件有啟發性的思考
其實,人人皆可成為菩薩
日本民族性格中的粹與櫻花
心地光明才是防疫之道
入華嚴的立體思維
文化帶來九二共贏的機會
意識的認知

〈回歸本心--喜悅來自本心的回歸〉
我們是地球的過客
也來談談什麼是禪
禪與莊子
覺時代,沒有聲音的鐘聲響了
現代心學--王陽明
古今華胥國
易經與天道
我們是宇宙的小孩
回到宇宙寧靜的老家
喝葡萄酒的沉思
生命的終極真理
咖啡的玄想
咖啡的玄想.
超脫時間的糾纏就是天堂
心是什麼?
安住本心的喜悅
茶與禪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71345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5.8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敲響覺時代的鐘聲
 
  與其說林總裁是一位企業家,不如說他是一位「企業思想家」。更深層地來看,他更是一位生命的思想家、實踐者。
 
  》 以「清富思想」開創幸福之泉
 
  林總裁所提出的「清富思想」,正是他實踐身為企業導師,對企業家所提出的成功心要與身心修鍊教學架構,不只教導大家如何經營成功的企業,更告訴大家如何身心統合,擁有成功而幸福的人生。他深信:「著重身心靈的管理,使企業充滿正能量的文化,這才是一個企業能否永續經營的竅門所在。」這正是對當代及未來企業家的真性導引。
 
  林總裁優美流暢的文筆,深入淺出的譬喻解說,點出清富思想始於回觀自心:「清富的清,就像清水的清,水清可以見底,心清才能看清自己的心境……只要保持身心靈的一以貫之,不扭曲,就能引發心安理得,知足喜樂的幸福感。這幸福感的溫馨,才是人類本有的福祉。」孔子的「格物」,講的正是這個道理,進而發展出儒家八綱的核心思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011年,我應邀到中國徐州傳統文化學校講學時,曾寫下一偈:「發願明自心,修身齊家成,治國平天下,覺悟諸眾生,淨佛國土圓,有情大覺證。」從平天下到覺悟眾生,以成就清淨佛土到圓滿眾生成佛,正與林總裁有著一貫的心知。
 
  林總裁認為,二十一世紀是人類身心靈重新整合的世紀,從企業家身心的昇華,進而影響全世界。他提出「清富思想」,呼籲企業心靈與社會責任的重要性,而日本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先生則以「敬天愛人」作為企業家慈悲利他的核心精神。2015年,稻盛先生訪台,我著成《地球企業家之道》一書,譯成中、日、英三種語言,送給稻盛先生及來台的數百位塾生,當時即由不丹前總理吉美.廷禮閣下、前副總統蕭萬長先生,及林總裁共同為本書推薦,期盼更多具足慈悲與智慧的地球企業家,一起攜手改變世界。
 
  》 宇宙與身心統合的實踐者
 
  我與林總裁相知約有35年,他總是對我所從事的提昇心靈文化、社會公益事業,不餘遺力的支持。總裁看著我十分困勵的從事覺性的創新行動,曾十分感慨的對我說:「你宛如佛教的石磨心一般!」(台語)當時,雖然總裁因公忙碌,我們也鮮少會面,但是他那麼的提攜與支持後進,一直有著極深的相知相惜之情。
 
  總裁不只是提出清富思想,更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而這一切源於他生命深層對宇宙與身心統合的完整認知與實踐。我與總裁深刻結緣的時期,是總裁退休之後。熱切探索心靈和宇宙實相的他,於2016年起陸續參與了我所講授的《華嚴經.賢首品》、《開悟碧巖錄》、《大日經》等課程,他認真聽講、勤作筆記的身影,成了課堂上動人的心靈風景。
 
  而他全心投入的認真參究,在其上《開悟碧巖錄》的一段自述中可見一斑:
 
  「昨天,日本回來未及吃飯就上課去,被課堂上老師又叫又唱又風趣的解說,轟炸得疲累全消。雖然如此,似懂非懂的疑波使我夜半半醒,一直在半夢中回味非懂的疑波,於是又來打油心得,云:『禪話盡是無理頭,春來不花話雪花,切斷瀑布無劍影……』
 
  然後就接不下去了。
 
  半夜起來喝水,迷糊中未拿好瓶,不鏽鋼的水瓶掉下,kian地一聲,忽然響徹雲霄,心中晴朗,笫四句自然而來,云:『石火光中是故鄉!』」
 
  在聽聞《華嚴經.賢首品》時,他聽到「由此入定,由彼出定」的海印三昧,非常震撼,而寫下感悟的詩篇《在星光中出定》:
 
  ……
 
  想像在一個點中有自己以及世界的全部
  在其中
  大家像乘著鐘聲
  遠去
  想像鐘聲的消失
  細微再細微
  好像有 又好像沒有
  原來 這就是我們自己
 
  我們很真實地在這裡
  像北極星
  是一切的中心
  放著光
  也在光中沒有了自己」
 
  》 大佛和平地球運動的推手
 
  除了精勤修行「獨善其身」,林總裁也有著「兼利天下」的熱情,積極推動世紀大佛和平地球運動。
 
  世紀大佛,是金氏世界紀錄最大的畫作。2001年,巴米揚大佛被塔利班炸毀,當時我思惟著:「如果是佛陀會怎麼做?」於是,我發願畫一幅100公尺×100公尺的巨佛,讓佛陀永遠和平與非暴力的精神永垂不朽。我開始不斷的構思行動,投入了長達十七年的大畫實驗。
 
  2015年中秋,當時全畫白描階段完成,依據圖像需求而調整成高166公尺×寬72.5公尺,總面積超過1.2公頃的世紀大佛,首次全幅展開,進行線條校正後,才能進入上彩的階段。當時林總裁專程南下高雄展覽館,瞻禮「世紀大佛白描現身」,心中深有所感而為文:「洪老師說,畫佛像必須放鬆、放空、無念,在無念中運筆。吾知此事甚難,故寫此文。(指:《大佛詩篇》)」
 
  2018年,世紀大佛全畫完成,伴隨著世紀大佛所發展的「和解台灣、和平地球」運動,也在林總裁的積極奔走之下成形,他力邀金仁寶集團許勝雄董事長出任主任委員,許董又邀請前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先生擔任榮譽主任委員,共同號召台灣企業界、宗教界,共同參與支持「大佛拈花-覺性地球文化節」世紀大佛展出活動。
 
  大佛全畫加上FRP框架,總重量超過三十五公噸,史無前例地懸吊於高雄展覽館穹頂展出,各宗教、文化、藝術團體,在「大佛的天空下」進行各項心靈、藝文活動,五天參與人次突破十萬人。林總裁率先發起推動大佛「和解台灣、和平地球運動」,厥功甚偉!
 
  2019年,世紀大佛經金氏紀錄認證為世界最大畫作,金氏紀錄承辦人員感嘆地說,在他們有生之年,應該很難再看到有人打破這個紀錄了。這時,林總裁開始思索,如何讓大佛化為無數小佛,讓覺性走進每個人心中。
 
  》 敲響覺性鐘聲的思想巨浪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大爆發,2021年,台灣遭逢世紀大旱,台灣與世界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驟變。林總裁和我共同發起召集「覺時代.地球咖啡館」論壇,期待以台灣為起點,聚合地球菁英,從經濟、政治、人文、宗教、科技、藝術、教育、環境、平等、公益等各個面向,提出睿見。
 
  林總裁在大學時就創辦了Σ(西格瑪)社團。他說,Σ是A+B+C+……一直加下去,希望大家都聯接起來,便可以到達無限。「覺時代.地球咖啡館」論壇,與總裁的初心不謀而合,希望以眾人的心願與集體智慧成為地球的覺性智庫,為人間大未來獻策。本書中「覺時代,沒有聲音的鐘聲響了」一文,正是林總裁作為「覺時代.地球咖啡館」的領鋒之作,發表於中國時報。
 
  《隨便想想2.0》是林總裁生命智慧的豐美果實,也是敲響覺性鐘聲的思想巨浪。欣聞本書出版,祈願能作為無數人心靈指引的明燈,滙聚成正念量子雪球效應,使人間走向覺悟、幸福的黃金新世紀!
 
地球禪者 洪啟嵩
 
推薦序
 
  記得在1999年9月世紀即將交替的晚秋,我有幸陪同林總裁赴歐洽公,周末途經威尼斯,不免其俗的前往聖馬可大廣場親歷一觀。途經一家精品藝廊,我倆不約而同地被一件以畢卡索抽象概念所設計的精緻玻璃藝品所吸引,我倆都很喜歡,便千里迢迢地將其運送回台,並置放於總公司的展示廳。我的喜歡是因為藝術品精美的工藝和豐富色彩;但林總裁欣賞的是這個藝術品所展現出世紀交替的對應相生之道。根據這個概念,他隨後在千禧年的交替之際,演繹出「千禧之愛」的概念並揭櫫「尊重生命;親近自然;彼此關懷;樂觀進取」的精神。除了隨後以此信念所成立的健康基金會之外,一直到今天,集團的很多實務運作都還圍繞在這個大愛精神中,不斷的在精進並優化我們所從事的生活產業。隨後陸續閱讀了他很多文章後,才漸體會出他的三觀早已蘊其胸中,所以即使是一個我們只懂觀其外象的玻璃藝品也能使其激發天人之道。
 
  同時也寫得一手漂亮鋼筆字的林總裁學識淵博,見聞識廣,禪佛釋道然然通曉,陰陽易理諸諸涉獵,算是各家精髓都能融會貫通,展現於思路也自然可以信手拈來的旁徵博引,對比東西,縱橫古今;穿貫南北。時而形上;時而世俗;或論物質;或談心靈,對於初讀的人或許覺得不易領悟,然若細品體會卻可沉浸。究觀其思維雖廣,但精神實則一致,就其原意宗旨不外乎就是期勉天下蒼生能夠身心靈的協調與平衡,內境追求寧靜清淡,心存善心正念;展現於外的就是積極能量,樂觀進取而已。就此而言,其所引用的中西哲理及文化全不相悖,天人智慧與紅塵萬丈更是相輔相成,證明人類古老先賢的智慧,不分古今中外,其實皆能在宏觀宇宙永恆中得到印證。
 
  人皆擁有七情六欲,是個很複雜的動物;而一群人聚在一起就成了社會的紛紛擾擾,所以說做人難;生活更難,然而在這些不容易中還是有些日常的道理可以實踐,所謂天有天道;人有人道,離開了天地人的均衡,就引發身心靈的失序,所以社會就有紛爭;世界就有動盪。但若我們多一點細心,卻會發現並體會出日常社會所普遍接受並習以為常所運行的做人做事道理,其實都是有深厚的學理體系可以追溯。即以中華文化為例,由堯舜以降所宣揚力行的儒家思想核心,談的就是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等,及至宋明時代的大儒開始,程朱理學更是系統性的演道談心,經過了陸象山再到王陽明而集大成。王陽明的「吾性自足」,在石窟中的苦思冥想的頓悟演化成所謂的儒家心學。向外能格物,對內能自心,呼應了孟子所謂的性即理,也就是人性本身,體現了人的本質,這個本質就是理,也就是所謂的四端∶惻隱、憂惡、辭讓、是非。這是人的本質,不受外界所干擾,是與生俱來內在的一種同情感受;一種是非標準;一種謙懷態度;一種羞惡自省,這本是為大部分人所接受的道理,也正是西洋哲學史中所歸納出來有關真、善、美、聖的人生中的四項重要課題。而林總裁本立言精神,將這些深奧卻又生活的道理以一種包羅萬象,東談西喻的筆觸,就是希望用最簡單的生活體驗來演繹身心靈的中和與平靜,其姿態應也是一種平常心吧。他的文章所透露出的智慧往往就是一個簡單的「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的化繁為簡,也就是懂得惜福感恩,善待周遭的人事物,讓自己有能力來幫助更多的人。以其過去閱歷的多彩多姿,描繪這種心境猶見貼切。
 
  身心靈的融合是天下普遍的天理,都蘊含在具體的事事物物之中,萬事萬物皆為天理的呈現,知易行難,唯在有心而已。我對林總裁絕不陌生,他是我的長官,也是我的導師,在我眼中是一位思想者、企業者、教育者,在我人生的道路以及企業的經營上給了很多的啟發和牽引,我很佩服他在退休後仍願意以筆觸來分享智慧並傳播於眾,而且啟筆之後更能保持定期付稿,這種毅力真的很不簡單。他邀請我在他文章成冊上也能談談自己的心得,本來覺得心虛,因為雖然覺得其字字有理,但總覺境界仍顯不足,很怕滲透不了他的真正智慧,但是他鼓勵我用平常心就好,這個平常心講得真好,讓我頓時也膽子大了起來,覺得能就他的文章聊聊自己的體驗是件很榮幸的事情!畢竟所謂平常之心就是一個莫忘初衷而已!
 
  勉人勵志的立言從來不少,但是能讀到這麼有智慧的平常心卻是幸運;若能再將這種平常心用於日子中的處事接物,將更是一種福氣,祝願我們都能有這種福氣,值此疫情肆虐,人心難免更加惶恐浮動之際,願頁頁哲理,或可助我輩更能見眾生!
大道如人心,萬古未嘗改,天道其實不遠,就在我們生活之中,這應該也是林總裁的平常之心,也是我們大家的平常之心吧!
 
統一企業集團董事長 羅智先
 
推薦序
 
探索7-11與Starbucks背後的靈感宇宙
 
  「傾蓋如故」,正可恰如其分地形容我和林蒼生總裁的緣分。
 
  好多年前的一場冠蓋雲集,我們彷若對角線上的兩個端點,一開始毫無交集可言,我是略顯曲高和寡的文創產業代表,他則是閃著7-11與Starbucks光芒的統一總裁,他主導引進的兩個國際品牌,讓「人手一杯咖啡、轉角一碗泡麵」的台式都會生活方式成功深入到2300萬台灣人的日常作息之中。
 
  然而,席間主辦單位安排我發表了一段談話,提及關於左腦右腦的開發與協作,會後林總裁突然從會場另一端向我走來,劈頭就告訴我左腦右腦是他的研究範圍,又經過一番機鋒交錯的長談深論,我才明白原來林總裁在咖啡泡麵的人間煙火之下,隱藏著一種別有天地非人間的靈感宇宙,我相信99%的台灣人每天用他引進的生活方式過日子,但99%的台灣人無法觸及他靈魂宇宙的萬一。
 
  何其有幸,我和他有著某些相似的背景,才得以一窺林總裁的靈感宇宙的一點堂奧,因為年輕時代的我們都不屬於符合傳統定義的追夢少年,他辦雜誌、我組樂團,成年之後又各自在商界一番摸滾打爬、開疆闢土,所幸我有信仰、他走靈修,我們都願意在業績利潤之外,探索一個超越身心的思想時空。
 
  這本《隨便想想2.0》我認為是林總裁在這個全球慘遭疫情所困的後疫情時代,送給全人類的一份心靈禮物,當我們手捧一杯咖啡、或吃著便利超商的麵包與關東煮,不妨閱讀一下林總裁的靈魂宇宙裡那些關於量子、覺醒、生命、內在與自然的感悟對話,相信您手中的咖啡與嘴裡的食物,都可能連結到另一個靈感層次,從此一飲一人間、一食一宇宙。
 
法藍瓷創辦人 陳立恆
 
作者序
 
  退休之前,我的工作繁重,心思大抵向外。退休之後一切放下,心思逐漸轉向內在。在五十年社會生涯中,幸虧得遇南懷瑾老師的提點,使我在內在與外在之間,有了個平衡的依止。這是佛法的巧妙,也是我退休之後,身心的重要依歸。
 
  從此,我不戴領帶、不戴手錶、沒有行程,完全是山中無甲子的退隱模樣。看山看水、賞花玩月,是每日功課。但,本性難移,喜歡胡思亂想的毛病,常又在散步時出現,跟以前不同的,我思考的竟是台灣。
 
  我不談政治,但見台灣得天獨厚的人文素養,少有人關注。我開始研究台灣、思考台灣的未來。台灣地理位置優越,不應成為東西矛盾的中心,而應以人文、科技的優勢,來促成世界和平的未來。
 
  我開始在聯合報把想法寫出來。才登了幾篇,便感覺到,我不是領導人,光談書生之見沒用。我將心思轉向企業家。我寫了多篇「清富」文章,想借顏淵的「清貧」美德,轉成「清富」的觀念,以配合現代經濟社會、企業家的需要。
 
  清富是古來美德的現代化。人類的心靈很容易被腦筋影響,如何使兩者和諧共進,是每一個人的修行功課。我們如能一方面「腦筋跟上時代」,一方面仍保持「心靈貼近自然」,自然而然,事來心現,事去隨空,自己永遠在內在中不離本心。本心是自己未生時的本來面目,是惠能所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心靈的最初。
 
  文章中我也談了些東西方思維的差異。世界很大,本來東西各安一方,如今地球村的時代到了,我們必須儘速探討使東西融洽接軌的方法,而非任它激化對立。而且,現在已是形而上思維凌駕物資的時代,我們對東西文化根源的差異,必須有進一步認識。
 
  東方人比較幸運,大洪水時,我們的祖先逃到黃河、長江一帶,在心智上忽然有個大躍進。舉凡車輪、漁網、織絲、天文、音樂、文字……接二連三,被發展了出來。皇帝親耕、皇后親蠶,一片祥和景光。而且井田制度,使地主與耕農關係和諧。由帝王而庶民,祭天祭祖不忘本的感恩傳統,成為東方民族性精神。而且更重要的是,河圖洛書啟發了「太極」以及易理的觀念,使伏羲的八卦成為天人一體的智慧系統。
 
  東方思想源於天,西方卻偏向人為。
 
  自古西方的奴隸制度,使地主與耕農對立成不同階級,階級化以後又演變成以工資交易的僱傭關係。於是汲汲於利的資本主義觀念便應景而生,強取豪奪、殖民侵占,為害於世,這應歸於西方沒有虛無的形而上的觀念,一切以理性思維為主。理性思維雖然能使物質化的知識累積,而使文明快速成長,社會發達,但文明非文化,將使人性逐漸迷失。
 
  這是王道與霸道的分野。台灣有中華文化的素養,也有西方的現代化,台灣可以做為王霸之間的溝通橋梁。所以我一直呼籲,台灣應以文化來領導科技,不應讓科技獨走,為害環境與人性,這樣台灣才能成為王道的先驅。
 
  我大約每個月才能寫一篇文章,思考的時間占了大半,所以文章題目常有跳躍,或許,這也算是我「隨便想想」的特色吧!但聰明的讀者,你應可以看出,我隨便的背後,仍有個不隨便沉思的脈絡。朋友啊!你要不要也開始散步沉思吧!或許在散步時候,你我的沉思可以在自己的本心裡相應呢!
 
  大寒剛過,連日細雨綿綿,好像老天也在笑我情多。退休不好好退休,還那麼婆婆媽媽!真不可救藥。願將此書獻給企業家朋友們,好好把企業當作自己的大家庭。終有一天,大家庭成為更大家庭,台灣將成為世界楷模。那時自然而然,世界村的雛型將已在望了。
 
林蒼生 2022.01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實在是太有意思了,光是「隨便想想」這四個字,就帶著一股台灣人特有的那種,有點隨性、有點詼諧,但骨子裡卻又藏著深刻反思的氣質。我讀完之後,腦海裡馬上浮現出好幾個畫面:或許是在某個午後,和幾位老朋友坐在老舊的騎樓下,邊喝著泡沫紅茶邊聊著台灣未來的方向,那種輕鬆的語氣下,其實隱藏著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與憂慮。作者似乎很擅長用一種溫和、不咄咄逼人的方式,把一些宏大、沉重的主題,轉化成我們可以日常體會的細節。比方說,他可能會從街角那家屹立不搖的柑仔店聊起,引申到台灣傳統價值觀的韌性,然後再將視野拉高,談論我們如何在快速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一個既能扎根又能向外延伸的文化定位。這種由小見大、由近及遠的敘事手法,讀起來非常舒服,不會讓人有被說教的壓力,反而像是在跟一位見多識廣的長輩輕鬆聊天,不知不覺間,自己的視野也被打開了。

评分

整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經歷了一場從南到北的台灣田野調查,但考察的對象不是風景,而是「人的精神狀態」。作者的文字處理非常細膩,他似乎總能捕捉到那些最容易被忽視的社會脈動。例如,他可能會描寫某個公眾場合中,不同年齡層的民眾在處理衝突時展現出來的差異,然後巧妙地將這些微觀的場景,連結到宏觀的「文化成熟度」上。這種寫法非常高明,因為它避免了空泛的道德批判,而是透過具體的、可感知的例子,來構築他的論點。讀到某些段落時,我不禁發出會心一笑,因為那完全就是我在生活中觀察到的情景,只是我從未將其提升到如此深刻的層次。這本書不僅僅是給知識分子看的,它更像是一本「給所有關心台灣未來的人的行動指南」,只是它的行動不是號召上街頭,而是要從思想層面進行徹底的革新。

评分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讓人激賞的地方,在於它大膽地挑戰了「台灣就是小型經濟體」的宿命論。作者似乎在用一種近乎宣戰的姿態,呼籲台灣人必須跳脫過去那種「腳踏實地、安於現狀」的保守思維。他那種「引領人類往前走」的論調,聽起來或許有些宏大,但細讀之下,會發現其論證是建立在台灣社會長年積累的某種「韌性優勢」上。例如,我們在民主轉型過程中所展現的包容性、面對天災時展現的社會互助精神,這些都不是單純的政治或經濟成就,而是深層文化素養的體現。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過去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生活方式,其實在世界其他角落是多麼地難能可貴。它激發了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讓人忍不住想為這片土地的未來做點什麼,哪怕只是從自己日常的言行舉止開始,展現出更成熟、更具世界觀的文化態度。

评分

說真的,初翻這本書,我原以為它會是一本純粹的文化論述,可能會充斥著艱澀的學術名詞或是高深的理論架構。沒想到,它的筆觸竟然如此生動、如此貼近生活。特別是作者對「文化素養」這個核心概念的闡釋,完全顛覆了我過去對這個詞的刻板印象。他不是強調古典文學的背誦,也不是拘泥於傳統藝術的精緻,而是將文化素養視為一種「與世界溝通的語彙」和「解決問題的底層邏輯」。這種觀點太有啟發性了!我立刻聯想到,我們在面對國際議題時,那種常常詞不達意、無法精準表達台灣獨特性的困境,或許正是因為我們的「文化素養」還停留在某個階段。書中對此提出的若干觀察,像是如何將台灣的在地經驗,轉譯成全球社會都能理解的價值模組,讓我彷彿看到了一條清晰的路徑,讓我們不再只是被動地吸收外來文化,而是能夠主動地輸出影響力。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實用主義的文化觀」。

评分

這本《隨便想想2.0》給我的感覺,並不是一本「給台灣人看的書」,而是一本「台灣人寫給世界看的宣言書」。它擺脫了過去台灣論述中常見的自我設限或過度卑微的心態,展現出一種自信且堅定的姿態。作者對未來世界的想像,充滿了對台灣「獨特貢獻」的期待。他不是在討論台灣「如何生存」,而是在探討台灣「如何引導」。這種視角上的巨大轉變,讓我對台灣在後疫情時代乃至更遙遠的未來中的角色,產生了全新的、更積極的想像。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拿起手機查閱作者引用的某些國際案例,因為我感受到,作者試圖建立的,是一種跨越地理界線的文化對話平台。總體而言,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了多少標準答案,而在於它提出了多麼深刻且迫切的問題,促使我們重新定義——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台灣文化」究竟代表著什麼樣的普世價值?它成功地激發了讀者內心深處那股想要讓這塊土地被世界看見的驕傲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