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氏風暴:永不根絕的投機狂熱,「龐氏騙局」始祖查爾斯.龐茲回憶錄 (電子書)

龐氏風暴:永不根絕的投機狂熱,「龐氏騙局」始祖查爾斯.龐茲回憶錄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查爾斯.龐茲
图书标签:
  • 庞氏骗局
  • 金融犯罪
  • 投资诈骗
  • 查尔斯·庞兹
  • 回忆录
  • 金融历史
  • 投资
  • 犯罪
  • 传记
  • 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連巴菲特都損失百億!
馬多夫對沖基金、非法傳銷、各種吸金詐騙的 真 正 起 源
══ 現代人必讀的投機啟示錄 ══

  ◆ 重返「龐氏騙局」第一現場,揭露吸引億萬人上鉤的流量密碼
  ◆ 至今掃過華爾街、NFT、虛擬貨幣,人性操盤手唯一自白
  ◆ 超乎想像!金融家、超級英雄、助產師……更甚《惡血》的傳奇騙徒生涯

  ▊ 每隔一陣子,它就會換個好聽的名字……
  2008年,馬多夫讓投資人損失超過650億美元;時隔多年,太陽能公司DC Solar竟在2021年騙過巴菲特,從股神的眼皮底下搬走了超過90億新台幣。歷史表明,只要有新題材,舉凡虛擬貨幣、NFT、能源、日常用品到慈善事業,龐氏騙局永遠不會缺席。這一切是如何開始的?

  ▊ 帶你重返「第一座金字塔」倒下的那一刻
  二十世紀遍地黃金的美國,出現了一位傳奇金融家──查爾斯.龐茲,他從身無分文到一夜暴富,不僅如此,還禿鷹式地大量買下銀行、干預波蘭債券、競標國家船隊,甚至嘗試改寫金融規則。他被譽為當代的「金融怪傑」,是「世上最偉大的義大利人」,連美國總統都曾經想沾他的光。但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這個巨大美夢究竟何時會幻滅……

  看「龐氏騙局」始祖如何編織美夢,吸引往後億萬人上鉤?
  ► 標榜「超額報酬」的投資絕對不可靠,但作為賭博卻極具吸引力
  ► 公司名稱要有前景,越簡單越好
  ► 絕大多數人並不看重投資的內容,他們看重的是口碑
  ► 跟10個人分別借10塊錢,比跟1個人借100元容易
  ► 當懷疑你的人都急著投資的時候,就表示氣氛熱了
  ► 如果可以,讓投資人隨時能取回他的錢
  ► 恐慌不會超過48小時,擠兌也是

  「我們全都活在龐氏騙局,而不是經濟體系裡。」──Douglas Rushkoff,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警世推薦

  「歷史總是不斷重演,只是每次的角色都不同。目前市場上充斥著許多快速致富、超額利潤的投資機會,但背後往往都是一場龐氏騙局!剛開始,固然會讓投資人獲利滿滿,但等到全球經濟局勢由高點往下墜落時,騙局的終局總是讓投資人血本無歸!」──財經YouTube、臉書版主/卡爾先生

  「他,就是靠兩美分的郵票賺了幾百萬的人物。如果五元美鈔是一片雪花,那麼,龐茲賺的錢堪比整整三天的暴風雪……龐茲在美國與歐洲之間爆富的方式,證明了這世界上有人是鐮刀,也有人是韭菜,大家只擔心一件事,就是沒人知道誰是鐮刀、誰是韭菜。」──《波士頓郵報》(Boston Traveler)

  「龐茲光憑個人紀錄,就讓波士頓人在沒有任何保證的情況下,把所有存款交給他。這個義大利銀行家造成的狂熱席捲了波士頓,當地超過一半的警力不得不插手,因為大批熱情的投資人從銀行跑進跑出,穿越走廊、下樓梯到街上,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紐約世界晚報》(NewYork Evening World)

  「雖然有人覺得龐茲只是時勢下的英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走上街頭,說服上萬人把自己的血汗錢交出來,還渴望每年都有400%的回報。」──作家亞瑟.里夫(Arthur B. Reeve)

  「不管龐茲最後是百萬富翁還是騙子,我們都必須承認他是一個引人注目的人物,而不管他耍的是什麼把戲,也確實都表現得不錯。」──《華盛頓星報》(Washington Evening Star)

 
《金融炼金术:从财富神话到系统性风险的演变史》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金融史上那些引人入胜、却又危机四伏的“财富创造”叙事,探讨了人类对快速致富的永恒渴望如何成为金融泡沫和系统性风险的温床。我们不会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骗局或个人,而是将视野投向更宏大的历史脉络和金融工具的演变,揭示隐藏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投机狂热背后的共同人性弱点和结构性缺陷。 第一章:古典时代的金融“奇迹”——早期信用与财富转移的范式 本章追溯了现代金融概念的萌芽,从早期的商业票据、行会信贷,到早期股份公司的建立。我们将探讨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管真空下,如何形成最初的“承诺型投资”。重点分析了17世纪“郁金香狂热”等事件,并非将其视为孤立的现象,而是将其定位为一种集体幻觉的早期模型。分析的重点在于:当资产的“内在价值”被其“未来预期价值”完全取代时,系统失衡的初始条件是如何建立的。我们会详细考察当时社会结构对投机行为的鼓励作用,以及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如何加速了泡沫的膨胀与破裂。 第二章:工业革命的燃料与资本的黑箱——“联合企业”的崛起与陷阱 工业革命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资本需求和生产力增长,同时也为大型、复杂的金融结构提供了土壤。本章聚焦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那些以“进步”和“开拓”为名义的联合公司(Joint-Stock Companies)的兴衰。我们将解构这些企业的募集方式、股权结构以及管理层的权力机制。探讨点包括: 工程与融资的捆绑: 探究基础设施建设(如运河、铁路)的巨额融资如何常被用作掩盖实际盈利能力不足的工具。 信息披露的灰色地带: 在缺乏统一会计标准和严格证券监管的时代,企业如何通过夸大的前景报告来吸引公众资金。 政府干预的边界: 分析早期政府在鼓励创新与防止过度投机之间的摇摆不定,以及这种不确定性如何成为投机者可利用的漏洞。 第三章:镀金时代的杠杆与“大玩家”的博弈 19世纪末的镀金时代,是美国金融野蛮生长的缩影。本章深入研究华尔街早期巨头们如何运用先进的金融工具,尤其是杠杆和市场操纵,来控制关键产业。我们关注的重点是: 垄断与协同: 分析“托拉斯”的形成,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控制产业链的上下游,制造出一种“稳赚不赔”的假象,吸引外部投资者跟风。 债券市场与国家信誉: 探讨国际债券发行在不同国家间的投机热潮,以及主权信誉被用作高风险投资担保的历史案例。 “内幕”的构建: 考察在那个信息渠道高度私密化的环境中,信息优势如何转化为不成比例的财富集中,以及这种集中如何引发周期性的市场恐慌。 第四章:信贷扩张与全球依赖——两次世界大战间的金融脆弱性 本章聚焦于20世纪上半叶,全球信贷体系如何变得日益复杂和相互依赖,以及这种依赖性如何将区域性的金融问题转化为全球性的经济灾难。我们将研究: 战后重建的信贷循环: 分析欧洲国家依赖美国贷款进行重建,以及这些贷款如何在国际间形成一个脆弱的债务链条。 外汇市场的投机化: 随着金本位制的动摇,各国货币的相对价值波动加剧,使得外汇交易从贸易辅助工具,逐渐演变为高度投机的市场。 资产证券化的雏形: 探讨早期抵押贷款和资产证券化尝试中的结构性风险,这些风险在信贷紧缩时如何瞬间暴露。 第五章:现代金融工具箱——衍生品、量化交易与新的不透明性 进入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金融工具的复杂性达到了新的高度。本章探讨了衍生品、复杂抵押证券(CDOs)以及高频交易等现代技术如何改变了财富的流动和风险的积累。我们的核心议题是: “风险转移”的悖论: 探讨金融工程如何承诺分散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可能将风险集中到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 模型风险与现实脱节: 分析高度依赖复杂数学模型的交易策略,当输入数据或市场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时,这些模型如何失效,并引发连锁反应。 监管的滞后性: 考察金融创新速度与监管框架的差距,以及在“创新”的名义下,新的金融工具如何被快速投入使用,而其潜在的系统性影响却未被充分评估。 结论:人性的不变与系统的进化 本书的总结部分将回归到金融史的根本驱动力:人类对确定性(安全)和不确定性(高回报)的矛盾心理。我们将总结,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从早期的“郁金香泡沫”到近代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驱动投机狂热的核心要素——群体羊群效应、对信息优势的迷信以及对未来无限增长的非理性信念——从未真正改变。理解这些历史范式,是我们在面对未来金融迷雾时,保持警惕和审慎态度的关键。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金融历史、经济学原理、以及市场行为心理学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学生和普通读者。它为那些希望超越单一事件分析,从更深层次理解金融周期和系统性风险根源的人,提供了一个宏大且严谨的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查爾斯.龐茲(Charles Ponzi)


  「龐氏騙局」始祖,當過外匯專家、銀行家、幕後英雄、政治黑手、慈善家、助產師……曾被譽為當代的「金融怪傑」、「最偉大的義大利人」,詐騙生涯更甚《神鬼交鋒》。

  龐茲出生於義大利,只帶了2.5美元就踏上美國,而後過著底層生活,還遭陷害入獄過數次。他快40歲時決定創業翻身,利用匯差、郵政票券業務成立「證券交易公司」,從此開啟了史上最知名的騙局。在他「事業」的巔峰期,群眾瘋狂的程度撼動了美國經濟。但另一方面,他為了解套架構出一系列令人稱奇的方法,開始攻擊銀行、插手國內外政治,甚至嘗試改寫金融規則。

  出獄之後,他寫下《龐氏風暴》一書,完整交代騙局的成形與真相,成為往後研究商業騙局的重要著作。

譯者簡介

郭哲佑


  一九八七年生,新北人。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畢業。涉略寫作、美食與投資。推薦《龐氏風暴》給所有善良正直的投資人。著有詩集《間奏》、《寫生》,譯有《為了自由》。

 

图书目录

前言 人性本貪
 
1      錢淹腳目
2      銀行是個好生意
3      黑吃白
4      入獄謎團
5      司法的真諦
6      重回美國
7      首次創業
8      助產師龐茲
9      三萬美元的和平
10    行動派
11    學院街二十七號
12    交易者指南
13    郵票與鈔票
14    證券交易公司
15    超額報酬
16    零風險
17    一號代理人
18    金融家龐茲
19    無底洞
20    破產或擴張
21    不過是擠兌
22    銀行剋星
23    船隊計畫
24    群眾瘋狂的價值
25    跟時間為敵
26    最後一搏
27    海市蜃樓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66457
  • EISBN:978626956648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MB

图书试读

前言

人性本貪


  「人不會踏入同一條河流兩次,卻會被同一個騙局欺騙無數次。」

  2008年,史上最大規模龐氏騙局爆發。遍布世界各國的數萬名投資人被坑殺,受害者包括名導史蒂芬.史匹柏、影星凱文.貝肯(Kevin Bacon)、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以及許多大型金融集團,詐騙金額超過650億美金。主謀馬多夫(Bernard Madoff)被判刑150年,他2011年在獄中受訪時,說出了一句名言:「人性貪婪。」

  貪婪是人性。不管在華爾街,還是在第三世界國家;不管是頂尖投資人,還是抱著退休金的老人──面對「超額報酬」幾乎無人能保持理智。也因此,這種似曾相識的情景不斷上演:巨量回報帶來「賺大錢」的首批投資人,群眾口碑加上金字塔式的推廣,引來更多投資人加入。隨著資金暴增,氣氛變得躁動、狂熱,最終在一個令人意外的瞬間,紙牌屋倒塌了。真相攤開在日光下,始作俑者接受審判,而絕大部分的投資人血本無歸。

  這一切究竟是如何開始的?

  1903年11月15日,龐茲搭乘名為「溫哥華號」的移民輪船來到美國。他下船時,穿著像是個歐洲來的富家子,但其實全身上下只有2.5美元。在那個年代,許多人都懷抱著「美國夢」,龐茲也一樣,但他的狀況並不樂觀。他不只沒錢、語言不通,而且運氣還不太好──先後當過送貨員、油漆工、圖書館管理員、收銀員、推銷員,甚至還吃過牢飯。

  眼看人生過了大半,而美夢似乎永遠無法實現,將近40歲的龐茲決定創立「證券交易公司」。他辭去工作,租了一間辦公室,用分期付款買了必要的辦公桌椅、打字機、檔案櫃,以及印刷機。但沒過多久,他就花光了所有積蓄,還欠了一屁股債。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他發現了回郵券的商機,從此開啟了一個著名的騙局。

  龐茲利用價值6美分的回郵券,加上一些外匯知識,只用了幾個月就堆出了1,500萬美元的金字塔,以當時的黃金價格換算,約相當於今日的14億美元。此外,他還意外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透過佣金,將所有投資人都納入共犯結構。

  更令人訝異的還不只於此。

  回郵券的計畫失敗之後,龐茲為了解套,開始大量收購銀行,還想用「利潤分享」的概念改寫金融歷史。他甚至介入國際政治,插手波蘭公債,還計畫買下美國政府的整支船隊,並透過子公司、操縱股票來紓緩債務。與此同時,媒體注意到龐茲這位金融家的崛起,在大篇幅的報導之下,投資人無比瘋狂,龐茲的資本也達到前所未見的高度──某種程度上,他確實實現了他的美國夢,擁有過窮奢極欲的生活,還被吹捧成當代「最偉大的義大利人」之一。

  騙局沒有永遠的贏家。沒多久,龐茲就迎來此後所有「龐氏騙局」賭徒共同的命運:他被逮捕,一度讓群眾瘋狂的局面終於崩盤。面臨八十六項詐騙的指控,龐茲被判入獄九年。他在1934年獲釋,回到義大利兩年之後,他寫出了自傳,從操盤者的角度寫出了這番「大事業」的全部真相──一個身無分文的義大利移民的「奮鬥」之路,也包含了他對人性的深度理解。龐茲回到義大利之後,彷彿再也沒有「好運」,最後只好去南美謀生。1949年,龐茲在巴西里約一家慈善醫院裡孤獨離世,死時身無分文。

  雖然龐茲的罪行已經被揭發,但「龐氏騙局」沒有就此消失。它像是不死幽靈,變幻成不同的模樣,取了各種好聽的名字,一次次借屍還魂。似乎從龐茲的時代開始,人們就一再犯下同樣錯誤:低估了貪欲,而高估了理性。畢竟,人性就算過了幾百年也不會改變。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用詞非常大膽,「永不根絕的投機狂熱」,這句話點出了重點——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們對於「不勞而獲」的幻想似乎從未消失。我認為,研究龐茲的案例,並不是為了看一個壞蛋如何被繩之以法,而是要理解為什麼類似的騙局會像野草一樣,總是在不同的土壤中重新冒出來。我特別關注回憶錄中關於「細節」的描述,例如,龐茲在說服第一批「貴人」時,用了哪些話術?那些早期的追隨者,他們最初的動機究竟是基於信任還是純粹的利益驅使?如果作者能細膩地還原當時的場景,那將是極具參考價值的社會觀察。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預防勝於治療」的視角,讓我們這些後來的讀者,在面對各種光鮮亮麗的投資機會時,能夠多一分警覺,少一分盲從。

评分

拿到這本電子書的當下,我立刻就被它那股濃厚的時代氣息給吸引住了。畢竟,「查爾斯.龐茲」這個名字本身就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金融病灶,那種在信息不對稱下,人們對快速致富的渴望被無情利用的悲劇。我個人對歷史上的金融泡沫特別著迷,這類事件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人性中最赤裸的弱點——恐懼與貪婪。我很好奇,在那個通訊不像現在這麼發達的年代,龐茲是如何有效率地傳播他的「高報酬承諾」,讓那些謹慎的投資人也心甘情願地把錢交出來?電子書的形式對於這種深度閱讀來說,其實非常方便,可以隨時查閱註釋或快速跳轉章節,有助於梳理龐氏騙局複雜的時間線和資金流向。我預期這本書不只是單純的自白,更應該是對那個特定社會經濟環境下,投機心態如何滋長的深刻剖析,對於理解現代金融亂象,或許能提供某種歷史的參照點。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財經議題的台灣讀者,我對「龐氏」這兩個字已經有種本能的警惕感,但從「始祖」的角度來看這場風暴,感受必然不同。這不只是一場單純的詐騙案,它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社會實驗,展現了群眾心理學的極致運用。我很好奇,在龐茲的視角裡,他是否認為自己真的是在「創新」?還是他從一開始就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玩火?回憶錄的價值,往往在於它能揭示當事人在關鍵時刻的道德抉擇。如果這本電子書的翻譯和整理夠到位,我們應該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樂觀與浮躁,那是驅使人們將理性拋諸腦後的主要動力。我希望透過閱讀,能更立體地理解這個「風暴」的成因,而不僅僅是結果論地批判。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命名方式,讓我覺得它帶有一種戲劇性的張力,彷彿我們即將被捲入一場時光倒流的漩渦,親眼見證一場經典的騙局是如何從無到有搭建起來的。我對「回憶錄」這個部分最感興趣,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將以第一人稱的視角,來解構一個複雜的心理結構。許多金融犯罪者在事後都會試圖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我非常想知道,龐茲是如何為自己過去的行為進行辯護,或者,他是否承認了自己內心的魔鬼?對於我們這些活在資訊爆炸時代的人來說,重溫這樣的歷史事件,其實是在提醒我們,那些看似遙遠的金融誘惑,其核心邏輯可能從未改變。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龐茲如何利用人們對「效率」和「內幕消息」的迷戀,那將是極為寶貴的啟示,幫助我們在當前的數位金融浪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光是「龐氏風暴」幾個字,就讓人聯想到那些耳熟能詳的金融災難,讀起來心頭不免一緊。坦白說,我一直對這種充滿人性貪婪與欺騙的歷史事件特別感興趣,畢竟,在我們的生活中,多多少少都能瞥見類似的影子,只是規模大小不同罷了。光是想像查爾斯.龐茲這位「始祖」是如何在那個年代翻雲覆雨,操控著無數人的財富夢,就覺得這背後一定隱藏著非常精彩的故事。我猜想,作者在整理龐茲的回憶錄時,肯定花了不少功夫去考證那些真真假假的細節,畢竟,一個騙局之所以能持續,必然有其高超的心理學技巧在裡面支撐。我非常期待能從這本電子書中,一窺他是如何從零開始,建立起那個橫跨世界的金融幻象,以及在事情敗露前,他內心究竟抱持著怎樣的信念與掙扎。畢竟,能將一個龐大的騙局維持那麼久,他絕對不是什麼泛泛之輩,而是某種時代的產物,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