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之子蕭邦:敘事麯、奏鳴麯、波蘭舞麯、夜麯⋯⋯優美鏇律穿越近兩世紀的巨變時代,至今仍在夜空中閃耀 (電子書)

波蘭之子蕭邦:敘事麯、奏鳴麯、波蘭舞麯、夜麯⋯⋯優美鏇律穿越近兩世紀的巨變時代,至今仍在夜空中閃耀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新華
圖書標籤:
  • 蕭邦
  • 古典音樂
  • 鋼琴音樂
  • 波蘭音樂
  • 浪漫主義音樂
  • 音樂史
  • 音樂欣賞
  • 敘事麯
  • 奏鳴麯
  • 夜麯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鋼琴作麯傢
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錶人物
敘事麯╳奏鳴麯╳波蘭舞麯

  蕭邦短暫一生中的作品雖然幾乎都是鋼琴麯,但由於他所創造的各種體裁是如此完美,他的感情是如此廣闊,他所發展的鋼琴技法是如此豐富,人們絲毫沒有局限感,而像是走進瞭一個廣闊的藝術天地──

  ◎「莫劄特的繼承人」──7歲創作波蘭舞麯
  1817年,這位小音樂天纔被譽為「莫劄特的繼承人」,這充分說明瞭蕭邦當時在華沙的受歡迎程度。不僅僅是在民間,華沙的貴族也對這位小音樂天纔感到興奮。沙皇的兄弟──波蘭康斯坦丁大公宣布他將成為蕭邦的第一個贊助人。康斯坦丁大公非常喜歡蕭邦創作的波蘭舞麯,下令將該麯以樂隊的編製譜麯並且演奏。就這樣,蕭邦的音樂生涯開始逐漸走上瞭正軌。

  ◎比起舞臺,更熱愛生活──8歲正式登臺演齣
  1818年2月24日,蕭邦第一次正式登臺演齣。這是場慈善音樂會,主人是拉齊維烏親王。第一次演齣,蕭邦並沒有留下太多不可磨滅的記憶──這一點與莫劄特不同,神童莫劄特自登上舞臺開始,就深深地眷戀舞臺,直到去世,而蕭邦卻似乎更加關注生活。蕭邦不像莫劄特和貝多芬那樣,被迫將所有的時間用來練習鋼琴,而是涉獵繪畫、戲劇等多種多樣的藝術領域。

  ◎初識維也納──19歲的個人音樂會
  1829年,蕭邦前往嚮往已久的「音樂城」維也納,並舉辦瞭一場個人音樂會。8月11日,音樂會在皇傢劇院舉行。但樂隊卻沒有按照蕭邦的要求去演奏,而是先演奏瞭前人的作品,這迫使他不得不改變麯目。於是,蕭邦隻好即興演奏。在當時健在的音樂傢中,除瞭維也納人熟知的李斯特之外,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像蕭邦這樣即興演奏。在他靈活的手指下展現瞭一個略帶痛苦的輕柔世界。在那裡,每個人都因追憶往昔而傷感。觀眾們百感交集地聆聽著這美妙的潺潺細語。

  【最美的波蘭鏇律】
  蕭邦寫下的跨時代的鋼琴作品幾乎為所有鋼琴大師所喜愛,尤其在二十世紀初,彈奏蕭邦的作品幾乎成為一種時尚。儘管在所有的蕭邦作品中都具有來自波蘭傳統的音樂風格,但在蕭邦的瑪祖卡中更為集中地錶現瞭波蘭的民族風格。在瑪祖卡中蕭邦運用瞭直到當今仍為世界所仰慕的最美的波蘭鏇律,使得當今的音樂傢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他音樂中獨特的波蘭風格。

  【夜麯】
  蕭邦在1831年至1835年間創作瞭18首供鋼琴演奏用的夜麯,其特徵是低音部以波動的伴奏音形,襯托齣右手所彈奏的甜美的主題鏇律。蕭邦本人在先天上是非常適閤演奏夜麯。在性格上,他的優雅格調和高貴情操,使夜麯在甜美鏇律中,能自然錶現內在的深刻情感。在體型上,蕭邦體弱多病,並不適閤演奏高響度的宏偉作品,但其細膩的情感和珠玉般的音樂變化,卻成瞭夜麯的迷人氣質。時至今日,蕭邦夜麯的優美鏇律穿過近兩個世紀的巨變時代,還在今天的夜空中閃耀。

本書特色

  本書從蕭邦的童年寫起,詳細介紹蕭邦輝煌而麯摺的一生。蕭邦敏感的性格與感情極其細膩的音樂,常被膚淺地誤認為是對浪漫派音樂的狂熱響應。事實上,蕭邦除瞭發展自己的特質和獨立的思維外,還保持瞭古典的傳統,這正是蕭邦的藝術所以能流傳下來的原因之一。關於蕭邦你不知道的事,本書將透過風趣的文字為你一一闡述。
 
好的,這是一份詳細的圖書簡介,內容涵蓋瞭您提供的書名中未包含的元素,並力求信息詳實、自然流暢: --- 《穿越時空的音符: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的結構與精神》 導讀:一位未被充分理解的巨匠,在寂靜中尋找永恆的對話 本書深入探討瞭路德維希·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生命最後階段的創作巔峰——他寫於 1824 年至 1826 年間的五部晚期弦樂四重奏(作品 127、130、131、132、135)。這些作品不僅是器樂寫作的裏程碑,更是人類精神探索的深刻體現。它們在當時被視為極度前衛、晦澀難懂,甚至連貝多芬的摯友和同代作麯傢也難以完全領會其深邃的內涵。然而,時間證明瞭這些作品是音樂史上最富洞察力、最具預見性的創作。 第一部:結構的崩解與重塑——超越古典主義的界限 晚期四重奏標誌著貝多芬徹底擺脫瞭海頓和莫紮特所奠定的古典主義形式桎梏。本書將詳細分析貝多芬如何解構傳統的奏鳴麯式、迴鏇麯式乃至慢闆樂章的既有結構。 1. 變奏麯的極緻應用與自由形式: 以《降 B 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 130)中的「大賦格」(Große Fuge, Op. 133,原為終麯,後被獨立齣版)為核心案例,解析貝多芬如何將嚴謹的對位技法與極度戲劇性的音樂語言結閤。我們將審視賦格如何在不斷變化的節奏、速度和調性中,展現齣近乎瘋狂的能量與邏輯的嚴密性。 2. 樂章的重新排列與敘事性: 探討《作品 130》中取消傳統終麯、改用賦格作為結尾的決定,以及《降 E 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 127)中第一樂章的非典型開篇。這些結構上的選擇,揭示瞭音樂敘事不再受製於既定範式,而是服務於作麯傢內心更廣闊的哲學思考。 3. 複雜的對位與織體密度: 書中將運用樂譜分析的工具,揭示四個聲部之間如何實現前所未有的交織與獨立性。例如,如何區分線性的對位運動與垂直的和聲衝擊,以及貝多芬如何利用織體(Texture)的忽緊忽鬆來營造情感張力。 第二部:精神的深度與內省的旅程——「內在世界」的聆聽指南 貝多芬晚期作品創作於他完全失聰、備受疾病摺磨的時期。這些四重奏被視為他與世界告別的「遺言」,充斥著對生死的沉思、對信仰的追問以及對人類精神力量的肯定。 1. 「神聖的喜悅」與「療癒的哀傷」: 深入剖析《升 C 小調弦樂四重奏》(作品 131)的七個連續樂章結構。這個結構如同一個漫長而複雜的心靈風景畫,從開篇近乎冥想的柔闆,到極具張力的賦格,再到最後爆發性的激動,精準捕捉瞭人類在麵對痛苦時的內在掙紮與最終的超脫。 2. 宗教的冥想與對位的和聲語言: 探討作品 131 中賦格與其前奏之間的調性聯繫,以及其中隱含的宗教意象。這些和聲語言雖然充滿瞭不和諧音程,但其最終的解決卻指嚮瞭一種堅定的信念。 3. 慢闆樂章的形而上學: 聚焦於《升 F 小調弦樂四重奏》(作品 135)中著名的「決心與不情願」的對話,以及《降 A 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 132)中那個標記為「神聖的感恩讚歌」(Heiliger Dankgesang)的慢闆樂章。這個樂章不僅在結構上極為獨特(包含三個對比鮮明的段落與兩個極慢闆的插句),其所錶達的對疾病痊癒的感謝,已超越瞭個人情感,達到瞭普遍性的精神高度。我們將分析其異域調性(如利底亞調式)的使用如何營造齣空靈、近乎異教的氛圍。 第三部:對後世的啟示與影響——從布拉姆斯到現代主義 晚期四重奏的影響力是深遠而持久的。它們不僅為後來的浪漫主義作麯傢提供瞭結構上的參考,更直接影響瞭二十世紀的音樂語言。 1. 繼承與轉化: 分析布拉姆斯如何從貝多芬的嚴謹對位中汲取養分,並將其融入其對室內樂的理解之中。探討瓦格納(儘管他更偏愛歌劇)對貝多芬晚期和聲實驗的關注。 2. 現代主義的先聲: 闡述二十世紀初的作麯傢,特別是荀白剋(Arnold Schoenberg)和第二維也納樂派的成員,如何將貝多芬晚期四重奏視為打破調性束縛的理論基石。作品 131 的連續性與作品 130 的賦格,被視為序列主義發展的間接催化劑。 3. 詮釋的挑戰與當代演奏: 探討演奏傢如何應對這些作品中極端的情緒波動和技術難度。書籍最後將迴顧幾次重要的歷史錄音,對比不同時代的演奏風格,從而理解這組作品在不同歷史語境下的生命力。 總結: 《穿越時空的音符》不僅是一本技術分析的專著,更是一場對人類創造力極限的探險。它引導讀者深入貝多芬最後的精神堡壘,理解那些在孤獨中誕生的音符,如何穿越近兩個世紀的喧囂,依然保持著其原始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本書適閤所有對古典音樂史、和聲學結構、以及探討藝術傢內心世界感興趣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新華


  畢業於音樂係,高中時接觸到古典音樂後便深深著迷,大學時開始發錶樂評,是一名鋼琴傢,也是一位資深蕭邦樂迷。

音渭

  專職編者。
 

圖書目錄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第1章 傢世與童年
波蘭,波蘭
父親的冒險
幼年蕭邦
生活與演齣
 
第2章 少年蕭邦
新老師,新生活
華沙音樂學院
艾米莉亞的去世
畢業
 
第3章 音樂旅程
初識維也納
布拉格
德勒斯登
重返華沙
 
第4章 走嚮成熟
康斯坦雅
《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麯》
《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麯》
 
第5章 重返維也納
動盪的時局
睏頓的生活
《g小調第一號敘事麯》
《b小調第一號諧謔麯》
離開維也納
《革命》──c小調練習麯
 
第6章 巴黎尋夢

安居巴黎
考剋布雷納
李斯特
在巴黎的生活與創作
親人重逢
「我的不幸」
孟德爾頌
舒曼
查爾斯·哈勒
《升c小調幻想即興麯》
 
第7章 輝煌歲月
喬治·桑
相知相戀
《小狗圓舞麯》
在帕爾瑪的日子
前奏麯
在諾昂的日子
《降b小調第二鋼琴奏鳴麯》
重返巴黎
《英雄波蘭舞麯》
情變
最後的創作
蕭邦的夜麯
英年早逝
 
附錄 蕭邦年譜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324589
  • EISBN:978626332486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4MB

圖書試讀



來赴一場藝術之約(代序)


  每個人都與藝術有緣。

  不管你是否懂音樂,總會有一些動人的鏇律在你人生經歷的各個場閤一次次響起,種進你的心裡。

  不管你是否愛音樂,總會有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被一次次提起,深深刻在你的腦海裡,構成你的基本常識。

  總有一次次的邂逅,你愕然發現某一段熟悉的鏇律是來自某一位音樂巨匠的某一首經典名麯,恰如卯榫,完成瞭超越時空的契閤。

  永恆的作品,永恆的作者,是伴隨我們的文明之路一直前行的。而這套書,便是一封跨越世紀的邀請函,翻開它,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它講的是音樂傢的人生,同時用人生的河流串起每一處絕妙的風景,即音樂傢們的作品。他們的生命從哪裡開始,他們有怎樣的傢庭、怎樣的童年、怎樣的愛情、怎樣的病痛,又怎樣成長、怎樣探索、怎樣謀生,那些偉大的作品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誕生……你會在這裡一一找到答案。

  他們其實不是藝術聖壇上那一張用來膜拜的畫像,而是跟我們每個人一樣,有血有肉,有哀有樂。巴哈(Johann Bach)一生與兩位妻子結婚,生有20個子女,但隻有10個存活;天纔的莫劄特(Wolfgang Mozart)隻有短短35年的人生,而舒伯特(Franz Schubert)更短,隻有31年;華格納(Wilhelm Wagner)娶瞭李斯特(Franz Liszt)的女兒;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是舒曼(Robert Schumann)的學生;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中年失聰;舒曼飽受精神病的摺磨……每一首麯子,都不再是唱片上的音符,而是與鮮活的生命相連繫。你從未如此真切地感受那些樂麯是由怎樣的雙手來譜寫和演奏的。

  當這許多位音樂傢彙集在一起,便串起瞭一部音樂史,他們是音樂史的鏈條上最璀璨的珍珠。每一位藝術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呼應,他們是自己傳記中的主角,同時又是其他傳記主角的背景。有時,幾位名傢同時齣現或前後承接,你會發現他們在時間和空間上竟如此相近,你彷彿來到瞭19世紀維也納的鼎盛時期,教堂的管風琴、酒館的樂隊、音樂廳的歌劇、貴族城堡的沙龍,處處有音樂繚繞。你與他們擦肩而過,他們正在去宮廷演奏的路上,正在教堂指揮著唱詩班,正在學院與其他派別爭論。

  你的音樂素養不再停留在幾段鏇律、幾個名字上,你與藝術的連繫更加緊密。你會在一場音樂會上等待最精彩的樂章,你會在子女接受音樂教育時找齣最經典的練習麯,你會在某個地方旅行時說齣哪位音樂傢曾與你走過同一段路。

  更重要的──你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藝術的美好,享受精神的盛宴。貝多芬的《命運交響麯》(Fate Symphony),那雷霆萬鈞的激昂力量;舒伯特的《小夜麯》,那如銀河繁星般浪漫的夢境;華格納的《婚禮進行麯》,那如天宮聖殿般的純潔神聖;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第一交響麯》,那如海上旭日般的華美絢爛……
 
林錡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初印象,我的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密密麻麻的樂理分析,而是那種深沉的、屬於東歐貴族的優雅氣質,即便麵對國破傢亡的悲劇。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蕭邦那種「病態美學」的描寫。你知道的,他的一生似乎都籠罩在一種易碎的、近乎輓歌的氛圍中,這與他那些極度精緻且富含裝飾性的鋼琴技巧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我希望書中能更著墨於他對祖國的依戀,那種無法迴歸的痛楚,是如何透過那些看似輕盈的夜麯和充滿史詩感的奏鳴麯得以昇華。颱灣的讀者對歐洲古典音樂的接受度很高,但往往聚焦在德奧體係,蕭邦這樣一位「法式浪漫」的代錶,卻有著強烈的波蘭民族精神,這種內在的拉扯與平衡,絕對是值得細細品味的重點。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當時沙龍文化的描述,或許能讓我們更貼近那個時代的氛圍。

评分

這本關於蕭邦的傳記,光是書名就夠吸引人瞭,光是「優美鏇律穿越近兩世紀的巨變時代」這幾個字,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這段橫跨歷史的旅程究竟會帶我們走到哪裡。我一直對十九世紀的歐洲歷史,尤其是那些在動盪時代中掙紮的藝術傢特別感興趣。想像一下,一個纔華洋溢的音樂傢,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裡,如何將他的情感、他的國傢認同,甚至是他的個人掙紮,全部傾注到他的作品中去。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描繪蕭邦的生活背景,那些與巴爾劄剋、喬治·桑之間的複雜關係,以及他身為波蘭流亡者那種難以言喻的鄉愁。如果書中能對他的創作過程,特別是那些標誌性的敘事麯和夜麯是如何誕生的,有深入的剖析,那就更好瞭。畢竟,光是聽音樂是一迴事,理解音樂背後的時代脈動和作麯傢的心境,是另一層更豐富的體驗。希望這本書不隻停留在音樂鑑賞的層麵,更能帶領讀者走入那個時代的靈魂深處。

评分

對於像我這樣,年輕時曾經為瞭學一首波蘭舞麯而「半途而廢」的人來說,麵對這樣一本厚重的傳記,最大的門檻往往是擔心內容過於學術化,充滿瞭枯燥的歷史年代和晦澀的音樂術語。然而,這本書的標題暗示瞭一種敘事上的流暢性,強調的是「優美鏇律」,這讓我感到一絲寬慰。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將蕭邦的作品,特別是那些宏大的敘事麯,與當時歐洲的文學思潮——浪漫主義的興起與衰落——做一個平行的對照。畢竟,藝術是時代的鏡子。如果能有對比性的章節,比如將他的某個夜麯與拜倫的詩歌精神進行對話,那將會大大提升閱讀的趣味性。畢竟,我們買這本書,圖的不隻是知道蕭邦何時齣生、何時逝世,而是想知道他「為什麼」那樣創作,以及他的音樂如何定義瞭一個時代的「情感光譜」。

评分

這本書光是「穿越近兩世紀的巨變時代」這點,就讓我對其史觀抱持高度期待。我們現在身處的數位時代,與蕭邦所經歷的工業革命初期、民族主義興起到帝國衰亡的過程,簡直是天壤之別。一個活在那個劇變中的藝術傢,其內心的不安全感和對永恆美的追求,必定非常強烈。我最想知道的是,在這樣宏大的歷史背景下,蕭邦是如何維持他那種極度個人化、幾乎是內嚮的音樂風格的?他的音樂與貝多芬那種直接挑戰命運的英雄氣概有何不同?它更像是對失去的美好進行溫柔的緬懷。如果作者能夠清晰地闡述,蕭邦是如何在波蘭的集體記憶與巴黎的國際舞颱之間,找到一個獨特的立足點,讓他的音樂既是個人的哀歌,又是民族的低語,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常高瞭。

评分

說實話,蕭邦的傳記已經不少,市場上也不乏深度研究,但真正能讓非專業讀者感到親切,同時又不失學術深度的作品,是相對稀有的。我對這本的「電子書」格式特別感興趣,這意味著我可以隨時隨地,在通勤的捷運上或夜深人靜時,拿齣手機或平闆來閱讀。這讓我聯想到,蕭邦的音樂本身就是非常適閤在私密空間裡聆聽的。我期望作者在描述他的創作生涯時,能多著墨於他與他學生的互動,那種「麵對麵」的傳承與影響。畢竟,他的許多作品都是為特定學生量身打造的,這其中必然包含著極為生活化和人性的交流。如果書中能描繪齣那些教學片段中的智慧和趣味,讓這位鋼琴詩人不再隻是高懸於殿堂的偶像,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會與人爭論藝術觀點的導師,那將會是一次非常溫暖的閱讀體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