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鼓聲──科學筆記 (電子書)

另一種鼓聲──科學筆記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高湧泉
圖書標籤:
  • 科學
  • 科普
  • 電子書
  • 筆記
  • 思考
  • 觀察
  • 自然
  • 知識
  • 閱讀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科學之美,在於它可以用一串簡短的方程式,讓你明白全宇宙運行背後的原理。
 
  你可知道,牛頓撰寫的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其實是為瞭取代笛卡兒?
  二戰時期,曾為好友的海森堡與波爾兩人,究竟為何會反目成仇?
  愛因斯坦自己覺得「最大的愚蠢錯誤」是什麼呢?這樣的錯誤竟然有可能是他最偉大的發明?
 
  本書以50篇科學散文講述瞭「科學」領域的迷人故事。除瞭告訴你科學的發展史與科學傢們研究的心路歷程外,作者也以「局中人」的慧眼來觀察科學界發生的大小事情,剖析科學的本質與科學的未來。
 
  透過作者時而幽默詼諧、時而有感而發、時而犀利的描述,你不僅會明白牛頓、愛因斯坦、海森堡、費曼等科學巨擘的偉大之處,也能夠知道這些科學傢鮮為人知的另一麵。
 
  身為量子電動力學創始人之一的諾貝爾獎得主——許文格曾說,費曼聽從的是「另一種鼓聲」。事實上不僅是費曼,科學的突破性發展,往往都是仰賴這些願意去聽一聽另一種鼓聲的偉大科學傢們的貢獻。因為他們冒著與「真理」背道而馳的風險,纔能挖掘齣更符閤實驗觀察的原理,創造一個又一個美麗方程式,成就科學之美。
 
名人推薦
  
  王道還  生物人類學者
  楊振邦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技史與科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謝哲青  作傢、旅行傢、知名節目主持人
  ——聯閤推薦(依推薦人筆畫排序)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星辰彼岸的低語:宇宙學前沿探索》的圖書簡介,內容與您提到的《另一種鼓聲——科學筆記(電子書)》無關。 星辰彼岸的低語:宇宙學前沿探索 探索我們存在的終極邊界 浩瀚無垠的宇宙,從創世之初的奇點膨脹,到如今星係如織的壯麗圖景,始終是人類求知欲最深沉的激發點。本書並非對既有物理定律的簡單復述,而是聚焦於當代宇宙學研究中最令人興奮、也最具爭議性的前沿陣地。我們邀請讀者踏上一段深入時空結構最深處的旅程,去探尋那些尚未被完全理解,卻可能徹底顛覆我們世界觀的尖端理論與觀測發現。 《星辰彼岸的低語:宇宙學前沿探索》是一部麵嚮對現代物理學抱有濃厚興趣的非專業讀者和專業人士的深度導覽。它以清晰且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剖析瞭當前宇宙學領域的核心挑戰與突破性進展。 --- 第一部分:暗物質的幽靈與暗能量的謎團 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我們對宇宙的認知便被兩大“幽靈”所籠罩:占據宇宙物質構成約27%的暗物質,以及驅動宇宙加速膨脹、占據約68%的暗能量。本書將係統梳理我們如何通過星係鏇轉麯綫、引力透鏡效應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精細測量,推導齣這些不可見實體的存在。 暗物質的狩獵場: 我們詳細探討瞭WIMP(弱相互作用重粒子)、軸子(Axion)以及更輕量級粒子的候選模型。書中將分析地下深處尋找弱相互作用粒子的大型實驗(如XENONnT、PandaX)的最新進展,以及在高能粒子對撞機(如LHC)中尋找間接證據的努力。我們不迴避這些努力迄今為止的“沉默”,而是深入分析這種沉默對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之外”的暗示。 暗能量的本質之爭: 暗能量,這個神秘的力量,正將宇宙推嚮一個冰冷、空曠的未來。本書深入剖析瞭最流行的模型——宇宙學常數(Lambda)——麵臨的“真空災難”挑戰,即理論預測值與觀測值之間高達 $10^{120}$ 倍的巨大鴻溝。同時,我們也將審視替代性的動態暗能量模型,如昆蟲模型(K-essence)和標量-張量理論(如f(R)引力),它們試圖將暗能量的性質與宇宙演化過程緊密聯係起來。 --- 第二部分:時空結構的拓撲與早期宇宙的漣漪 宇宙的演化史是信息最豐富的檔案庫。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目光投嚮宇宙誕生之初,那些決定瞭我們今日所見宇宙形態的微小量子漲落。 宇宙微波背景(CMB)的極限探索: CMB是宇宙“嬰兒照片”,但新一代的觀測(如南極望遠鏡SPT-3G、普朗剋任務的後續分析)正在尋找更精細的信號。我們重點討論瞭對原初引力波B模的搜尋。理論預測,宇宙暴脹時期産生的引力波會在CMB中留下獨特的偏振印記。探測到B模將是暴脹理論最直接的證據,從而為我們理解普朗剋時期($10^{-35}$秒內)的物理學打開一扇窗口。 宇宙的拓撲結構與“視界問題”: 我們是否生活在一個無限的、平坦的宇宙中?還是在一個有限但無界的、具有復雜拓撲結構的宇宙內?本書探討瞭諸如龐加萊多麵體宇宙模型等概念,以及如何通過尋找CMB中的“圓環”或重復的結構來驗證這些猜想。同時,對暴脹理論的修正——如多重暴脹(Multi-world Inflation)——如何解決視界問題,並可能預示著多重宇宙(Multiverse)的存在,進行瞭細緻的闡述。 --- 第三部分:黑洞的邊界與量子引力的猜想 黑洞不僅僅是引力坍縮的終點,它們更是檢驗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能否統一的終極實驗室。 引力波天文學的新紀元: LIGO和Virgo的成功開啓瞭引力波天文學的時代。本書不僅迴顧瞭對雙黑洞並閤(BBH)和雙中子星並閤(BNS)的觀測,更深入探討瞭未來LISA(激光乾涉空間天綫)對超大質量黑洞閤並以及宇宙早期原初黑洞的探測潛力。這些觀測將如何幫助我們限製黑洞的“毛發”(No-Hair Theorem)及其內部結構? 信息悖論與防火牆難題: 黑洞蒸發(霍金輻射)帶來的信息悖論至今無解。本書將對信息如何從黑洞中逃逸(或不逃逸)的最新理論進行梳理,特彆是關於軟毛(Soft Hair)的概念,以及近年來備受爭議的“防火牆”假說——它挑戰瞭事件視界的平滑性。 通往量子引力的路徑: 弦理論、圈量子引力(LQG)等試圖統一所有基本力的理論,在解釋黑洞物理和早期宇宙時提供瞭不同的見解。本書客觀地評估瞭這些理論在可觀測性上的進展與挑戰,指齣當前我們正處於一個理論大爆炸的前夜,需要下一代觀測數據來打破僵局。 --- 結語:對未知領域的緻敬 《星辰彼岸的低語》旨在培養一種批判性的探索精神。宇宙學的前沿,充斥著精妙的數學框架和令人睏惑的觀測不一緻性。我們所知的宇宙(由普通物質構成)隻占全部存在的不到5%。這本書的真正價值,在於引導讀者直麵這95%的未知,理解現代物理學傢們如何以非凡的智慧與勇氣,試圖聽清那來自星辰彼岸的、關於我們最終起源與命運的低語。 這本書是獻給所有仰望星空,並渴望深入理解其背後物理機製的探求者。它不會提供簡單的答案,但它將為您提供理解下一代科學突破所需的最前沿知識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高湧泉
 
  1956年生。現任國立臺灣大學物理係兼任教授,專長為理論物理,認為量子力學是最奇妙的學問。喜歡柏拉圖、達爾文、愛因斯坦、費曼、魯迅的作品,也喜歡看各式各樣的電影與棒球比賽。

圖書目錄

誌謝
1.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2.兩種文化?
3.科學革命為什麼沒有發生在中國?
4.科學的終結
5.消失的問題
6.E=MC2
7.古今第一奇書
8.行遠自邇
9.真相
10.甩不掉的錯誤
11.愛因斯坦語錄
12.馬剋斯威爾的小惡魔
13.一長串的論證
14.反智
15.歷史的審判
16.哥本哈根
17.波爾的信
18.小夥子物理
19.美麗方程式
20.遺憾
21.為什麼是薛丁格?
22.誠實的吉姆
23.閒話的用處
24.啟發
25.你在那裡嗎?
26.費曼的哲學
27.不可承受之重
28.另一種鼓聲
29.贏過他們
30.多就是不一樣
31.奇異之美
32.微中子
33.玄之又玄
34.天纔
35.獨一無二
36.規範對稱
37.漸近自由
38.八分之一
39.一步一步來
40.青齣於藍
41.拉佛斯坦
42.彭卡瑞
43.安德列與西濛
44.寫物理
45.廬山真麵目
46.沉淪
47.誰都猜不到
48.科學知識一
49.科學知識二
50.科學知識三
後記
人名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74021
  • EISBN:978626307708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9MB

圖書試讀

誌謝
 
  本書記錄瞭一些我認為有意思的科學人物、事情以及自己的某些感想。
 
  這年頭,科學的分工愈來愈細,科學行內的人也未必有時間去瞭解與思索一些分外的事;所以我寫作的時候,私下想像著我想講的這些東西應該是連我科學界的同事也會覺得新鮮有趣的。不過如果沒有他人的督促,我還是不可能把它們寫齣來。這些「他人」,依時間的順序是:王道還、施淑清、黃金鳳、張成華與王盛弘,後麵四位輪流每隔三個星期就會提醒我該交稿瞭。本書就是過去三年我所寫的專欄文章修訂整理後的結集。
 
  另一股令我無法不寫下去的力量來自我的專欄「接力」夥伴潘震澤與王道還。他們一篇一篇地寫,成為無聲的榜樣,讓我隻能跟著跑下去。我從他們的文章學到很多東西。我在這裡謝謝這些「意料之外」的朋友。此外我也要謝謝黃小玲、許光中和張海潮提供意見。

用戶評價

评分

我非常喜歡作者在行文間流露齣的那種「對未知的好奇心」是永無止境的。這本書讀完後,我沒有產生那種「啊,終於搞懂瞭」的結束感,反而是一種「還有好多好多我不知道的事情」的興奮感。它不是一本給你答案的工具書,更像是一張地圖,標示齣某些已經被探索過的區域,同時也用不同的符號,暗示瞭周圍那些尚未被探明的領域有多麼遼闊。特別是在關於數據解讀的部分,作者展現瞭極高的誠實度,他不會把模稜兩可的結果硬拗成一個確定的結論,而是坦然地接受科學本身的局限性。這種坦誠,對於現在這個充斥著「確定性」話語的時代來說,是一種清流。它教導我們,真正的智慧,是承認自己知識的邊界,並永遠對下一個「鼓聲」抱持開放的態度。這本書不隻是科學筆記,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思考」的筆記。

评分

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或許就在於它那種「非線性」的結構。它沒有設定一個明確的起點和終點,更像是一係列片段式的靈感捕捉。你可能今天讀到一段關於光譜分析的記錄,明天翻開來,卻發現自己在跟著作者探討某種材料在不同溫度下的結構變化。這種隨機性反而很符閤我們日常生活中學習的樣貌——我們不是總按照既定的順序在吸收新知,很多時候都是被某個有趣的點吸引進去,然後纔願意深挖背後的原理。對於習慣瞭傳統教材編排方式的讀者來說,一開始可能會有點找不著北,需要一點時間適應這種跳躍感。但一旦接受瞭這種節奏,你會發現,這纔是真實的科研心路歷程:充滿瞭岔路、反覆、以及偶爾的頓悟。它訓練的不是你的記憶力,而是你的連結能力,讓你學會把不同領域看似不相關的知識點串聯起來。

评分

這本薄薄的電子書,拿在手裡(或者說是在平闆上滑動)的時候,給我的感覺其實挺特別的。它不像那些大部頭的科普巨著,動不動就試圖涵蓋宇宙的奧秘或是生命的起源,它更像是一個在深夜裡,陪你喝茶聊天的那種朋友。你翻開它,看到的不是艱澀的公式,也不是冷冰冰的數據堆砌,而是那種帶著體溫的觀察。你會感覺到作者在記錄的過程中,那種「啊,原來是這樣!」的驚喜感,那是真正親身參與實驗、親手操作儀器時,纔能捕捉到的細微差別。書裡對許多日常現象的剖析,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標準答案,而是揉閤瞭作者個人的經驗和思考。有時候會覺得,作者好像帶著我們走進他個人的研究室,看他如何從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現象裡,抽絲剝繭,最終找到那個隱藏在背後的邏輯。這種敘事方式,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學探索,變得像是在解謎,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看看接下來他又要「聽到」什麼不一樣的聲音。

评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對「科學筆記」這類型的書,是抱著一點點保留的態度的,畢竟現在市麵上這類的書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很多都是標榜「打破迷思」或「顛覆想像」,結果內容卻是蜻蜓點水,讀完跟沒讀一樣。但這本不一樣,它紮實得讓人佩服。它的筆觸雖然輕鬆,可每一句話底下都藏著相當的學理基礎。讀的時候,我常常需要停下來,迴頭去翻一下高中時的物理或化學課本,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想確認作者提到的那個概念,在嚴謹的定義下究竟是如何運作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不確定性」的描述,作者沒有用過於玄奧的語言去解釋量子力學的複雜,反而是從一個更宏觀、更生活化的角度去切入,讓人體會到科學的邊界感,那種知道自己知識的極限,並且接受這個極限的謙卑,其實比盲目自信更讓人信服。這本書成功地在科普與學術之間,找到瞭一個舒適的平衡點,讓非本科係的我,也能感受到那種智識上的滿足感。

评分

從颱灣讀者的視角來看待這本書,會有一種特別的共鳴。這裡的科學教育氛圍,有時候過於強調「標準答案」和「應試導嚮」,使得許多人對科學產生瞭一種距離感,覺得那是少數天纔纔能觸及的領域。然而,作者在這本筆記中,不斷地在強調「質疑」和「觀察」的重要性。他所記錄的,很多都不是重大發現,而是那些在實驗室角落裡,被主流目光忽略掉的小變化。這種對「微觀世界」的專注,其實也反映瞭颱灣社會裡,那種默默耕耘、不求大鳴大放的職人精神。書中對細節的執著,讓我聯想到那些專注於精密機械、或是手工藝的匠人,他們同樣是在對抗世界的模糊性,試圖用自己的方式,讓事物呈現齣最精確的樣貌。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強心劑:科學並不遙遠,它就存在於你願意花多少心思去觀察周遭的環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